半枝莲、半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

半枝莲、半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

一、半枝莲与斑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论文文献综述)

金顺琪,张露蓉[1](2021)在《半枝莲药理效应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半枝莲的应用历史悠久,其干、鲜品皆可入药,具有抗肿瘤、抑菌、抗炎等活性。干品常用于治疗各类癌症以及肝病、胃病等,而鲜品在蛇虫咬伤、疔疮肿毒方面的疗效更佳。目前的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大多集中于半枝莲干品,少见鲜品。文章通过查阅有关半枝莲的国内外文献,在其干、鲜品的药理效应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对于半枝莲的了解更为全面,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半枝莲提供依据。

殷启蒙,王润坤,胡琛,唐淳,赵之琛,刘量[2](2019)在《斑叶兰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而丰富斑叶兰的化学成分,为斑叶兰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斑叶兰干燥全草10 kg,85℃下用95%乙醇回流提取4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粗浸膏,再将粗浸膏混悬于蒸馏水中,依次用等体积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色谱填料和半制备高效液相对斑叶兰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1H-NMR,13C-NMR,MS等各种现代波谱技术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结合参考文献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斑叶兰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是2,5-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1),间苯三酚三甲醚(2),3,4-二羟基苯甲酸(3),4-羟基苯甲醛(4),4-羟基苯甲酸(5),槲皮素(6),香兰素(7),胡萝卜苷(8),腺嘌呤(9),腺嘌呤核苷(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斑叶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周晓旭[3](2017)在《斑叶兰组Sect. Goodyera(兰科)分类学与谱系地理学研究》文中指出斑叶兰组(Section Goodyera)属于兰科(Orchidaceae)兰亚科(Orchidoideae)头骨兰族(Cranichideae)斑叶兰亚族(Goodyerinae)斑叶兰属(Goodyera),包括斑叶兰亚组(Subsect.Goodyera)和大斑叶兰亚组(Subsect.Schlechtera),在中国共有17个物种分布,其中10种为中国特有。本研究用核基因片段ITS以及2个叶绿体非编码区片段trnK-rps16和accD-psaI,结合形态学特征对斑叶兰组Sect.oodyera的系统分类关系进行研究。同时,运用叶绿体基因标记的方法对斑叶兰组的谱系地理学进行研究。分子样本共涉及18个物种(包括外类群Goodyera henryi和G.hispida)、56个种群,共224个样品,503条序列。研究结果表明:1.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论(BI)三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用30种形态特征构建的BI多数一致树,均支持斑叶兰亚组和大斑叶兰亚组各自形成具有较高支持率的单系,其中斑叶兰亚组的11个物种能够以较高的支持率相互区分,大斑叶兰亚组则只有滇藏斑叶兰G rbusta和长叶斑叶兰G.bilamellata能够区分出来,斑叶兰 G schlechtendaliana、花格斑叶兰 G.kwangtungensis和大武斑叶兰G.daibuzanensis表现出复杂的关系。2.分子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的结果均支持斑叶兰组的亚组划分。斑叶兰亚组内的11个物种则在分子和形态上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分度,认同将它们看作不同物种的处理,而斑叶兰、花格斑叶兰和大武斑叶兰应合并为同种。贝叶斯聚类分析和三维主成分分析也支持这样的结论。此外,根据文献中的形态描述和标本研究,认为波密斑叶兰G bomensis应处理为莲座叶斑叶兰G.brchystegia的异名。叶绿体基因的分子标记方法检测到斑叶兰组植物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叶绿体基因的分子标记方法检测到斑叶兰组植物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态性h为0.790,核苷酸多态性π为0.2262,其中云南麻栗坡的大斑叶兰亚组种群(BMLP和HGMLP)和四川黄龙沟的卧龙斑叶兰种群(WLHLG)遗传多样性最高。斑叶兰亚组种群间和物种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大斑叶兰亚组的遗传分化水平则相对较低。斑叶兰亚组基因流较低(Nm=0.94),大斑叶兰亚组则具有很高的基因流(Nm=4.45)。4.斑叶兰组的2个叶绿体片段共得到66个单倍型,其中斑叶兰亚组有34个单倍型,大斑叶兰亚组有32个单倍型。斑叶兰亚组的单倍型网络图可以按照物种分区,大斑叶兰亚组的单倍型网络图可以大致按照分布地进行分区。5.根据谱系地理学结果,推测斑叶兰亚组的其他物种很有可能是由小斑叶兰这个古老而广布的物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分化而来。推测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为大斑叶兰亚组的冰期避难所。

刘量,张婉菁,殷启蒙,张颖,季楠,张耀堂,胡荣[4](2015)在《斑叶兰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斑叶兰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及核对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斑叶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醛(Ⅰ)、5-羟甲基糠醛(Ⅱ)、别欧前胡素(Ⅲ)、香草酸(Ⅳ)、阿魏酸(Ⅴ)、单棕榈酸甘油(Ⅵ)和β-谷甾醇(Ⅶ)。结论:其中,化合物Ⅱ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黄丽萍,黄丽英,李喜载,俞晓玲[5](2015)在《银线莲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银线莲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规范银线莲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1乙酸铵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结果 10批银线莲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0,确定了20个共有峰,指认了4个特征峰,建立了该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结论该指纹图谱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能很好地区分开金线莲、银线莲,可作为银线莲药材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

胡超[6](2013)在《中国斑叶兰属(兰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斑叶兰属(Goodyera,Orchidaceae)的世界分布中心在中国。研究中国的斑叶兰属植物对世界斑叶兰属乃至兰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斑叶兰属植物世界约有40~100种,中国原记录有31种,其中12种为中国特有。我国对斑叶兰属尚缺乏深入的系统学研究。本研究选取斑叶兰属和斑叶兰亚族81个物种为内类群共186个样本为内类群,Chloraea 和Pterostylislongifolia为外类群。以ITS、trnL-F和matK片段为标记,利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论(BI)三种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中国斑叶兰属的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形态特征讨论,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斑叶兰属可能并非是单系起源的。钳唇兰属Erythrodes、袋唇兰属Hylophila、Platythelys和Lepidogyne等属与斑叶兰属中的展萼组section Otosepal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确认斑叶兰属可分为四个组和四个亚组,新建立一个组(高斑叶兰组sect.Procerum H.Z.Tian&C.Hu)和一个亚组(大斑叶兰亚组 subsect.Schlechtera H.Z.Tian&C.Hu)。1)原置于展萼组下的高斑叶兰(Goodyera procera)在所有树中均单独聚为一支,在形态上,其喜欢生长在溪水边以及花序穗状,密集的特征与本组其他物种差别很大,因此将其作为独立的组:高斑叶兰组section Procerum H.Z.Tian&C.Hu。2)斑叶兰亚组subsect.Goodyera中的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等唇瓣囊内无毛的物种组成稳定的一支,原垂枝斑叶兰亚组subsect.Recurvum亦在该枝中,故将垂枝斑叶兰亚组并入斑叶兰亚组。但是,原归入斑叶兰亚组的G.schlechtendaliana及其相近的5个物种另单独聚为一支,故将其新建立一个亚组:大斑叶兰亚组 subsect.Schlechtera H.Z.Tian&C.Hu。3)取消大花斑叶兰亚组subsect.Biflora,将原该组中的成员大花斑叶兰(Goodyera biflora)并入网脉组 subsect.Reticulum中。4)将秀丽斑叶兰(Goodyera vittata)归入网脉组中的网脉亚组subsect.Reticulum中;不支持钟诗文将其归入斑叶兰组中。3.确认中国斑叶兰属共有33种。1)高山斑叶兰(Goodyera marginata)曾被作为小斑叶兰(G.repens)的变种或并入小斑叶兰下,本研究中高山斑叶兰和小斑叶兰显示了较远的亲缘关系,且二者在形态特征上亦有所不同,建议将高山斑叶兰作为独立的种处理。2)南湖斑叶兰(Goodyera nankoensis)和高山斑叶兰二者以高的支持率独立在不同的支上,且南湖斑叶兰叶片中脉处明显的白色形态特征非常稳定,故将其作为独立的物种,而不支持将其并入高山斑叶兰的观点。3)Goodyerapendula与G.prainii应为不同种,而G.recurva与前二者形态上均有差别,可能也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处理,不支持钟诗文将三者合并。

邹箴蕾[7](2005)在《中药半枝莲的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半枝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半枝莲药材的品质及总黄酮的提取、精制工艺进行了研究。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半枝莲不同药用部位总黄酮含量分布为叶>嫩茎>根>老茎>果实(带宿萼);不同产地、采收期的半枝莲总黄酮含量也存在差异,以江西产半枝莲和七月份采半枝莲含量最高。黄酮中的主成分野黄芩苷含量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药用部位也存在差异,为进一步评价半枝莲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现代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成果,开展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立最佳工艺为:10倍量75%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0h。并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精制总黄酮,筛选精制条件为:洗脱剂为50%乙醇,上样液浓度为13.3403mg/ml,上样液PH值为3,上样速度为2BV/h,洗脱速度为2ml/min,洗脱剂体积为10BV。所得精制物总黄酮含量为52.14%,野黄芩苷含量为12.47%,并制定精制物质量标准草案,为进一步新药开发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惠兴[8](2001)在《半枝莲与斑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疖为外鼻及鼻前庭毛囊及皮脂腺或汗腺阻塞所致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因挖鼻孔、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如处理不当或受挤压,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一旦炎症扩散到全身,可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妥善治疗,可危及生命。笔者于1996年3月采用半枝莲、斑叶兰外敷治疗该病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小结如下。

二、半枝莲与斑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枝莲与斑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半枝莲药理效应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半枝莲的药理效应
    1.1 半枝莲干品的药理效应
        1.1.1 抗肿瘤
        1.1.2 抗炎
        1.1.3 抑菌、抗病毒
        1.1.4 抗氧化
        1.1.5 护肝
        1.1.6 其他
    1.2 半枝莲鲜品的药理效应
2 半枝莲的古代应用
3 半枝莲的现代临床应用
    3.1 半枝莲干品的应用
        3.1.1 治疗肿瘤
        3.1.2 治疗肝病
        3.1.3 治疗胃病
        3.1.4 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3.1.5 治疗其他疾病
    3.2 半枝莲鲜品的应用
4 讨论与展望

(2)斑叶兰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提取分离
3 结构鉴定
4 讨论

(3)斑叶兰组Sect. Goodyera(兰科)分类学与谱系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斑叶兰组概述
        1.1.1 研究概述
        1.1.1.1 分类学研究
        1.1.1.2 其他研究
        1.1.2 形态学概述
    1.2 谱系地理学
        1.2.1 斑叶兰组形态和地理分布的特点
        1.2.2 谱系地理学的概念
        1.2.3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2.4 斑叶兰属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概述
    1.3 斑叶兰组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2.2.3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2.2.4 引物筛选
        2.2.5 测序
        2.2.6 系统发育学数据分析
        2.2.7 谱系地理学数据分析
        2.2.8 形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3.1.1 系统发育树
    3.2 谱系地理学分析结果
        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遗传分化分析
        3.2.3 单倍型分布
        3.2.4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3.2.5 BAPS聚类分析
        3.2.6 三维主成分分析
    3.3 形态学分析
4. 讨论
    4.1 斑叶兰组的分类处理
    4.2 斑叶兰组物种的特征
    4.3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4.4 种群动态历史分析
    4.5 形态演化与地理分布的关系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用于系统发育的样品信息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斑叶兰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提取与分离
3 结构鉴定

(5)银线莲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2.2质谱条件
    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测定方法
    2.6方法学考察
    2.7指纹图谱的建立
    2.8共有峰的标定
    2.9银线莲药材HPLC-MS定性分析
3讨论
    3.1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的优化
    3.2色谱流动相的考察
    3.3色谱检测波长的选择
    3.4银线莲和金线莲指纹图谱的比较鉴别

(6)中国斑叶兰属(兰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斑叶兰亚族的研究概况
        1.1.1 斑叶兰亚族简介
        1.1.2 斑叶兰亚族分类学研究
        1.1.3 斑叶兰亚族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1.2 斑叶兰属的研究概况
        1.2.1 斑叶兰属简介
        1.2.2 斑叶兰属的研究概况
        1.2.2.1 世界斑叶兰属的分类研究
        1.2.2.2 中国斑叶兰属的经典分类学研究
        1.2.2.3 斑叶兰属的其他研究
        1.2.3 斑叶兰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1.2.4 斑叶兰属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采用的片段与方法
        1.3.1 用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基因片段
        1.3.1.1 核基因组
        1.3.1.2 叶绿体基因组
        1.3.1.3 线粒体基因组
        1.3.2 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常用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斑叶兰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DNA序列的获取
        2.2.1 DNA的提取
        2.2.2 PCR扩增与测序反应
        2.2.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2.2 PCR扩增目的条带
        2.2.2.3 PCR产物的回收与碱基序列测定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3.1 序列校正与排序
        2.2.3.2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结果
        3.1.1 PCR产物的电泳图谱
        3.1.2 序列特征
    3.2 系统发育分析
        3.2.1 依据ITS的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
        3.2.2 依据trnL-F和matK联合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
        3.2.3 ITS、trnL-F和matK联合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选择的基因片段
    4.2 斑叶兰属的起源
    4.3 斑叶兰属植物的分组处理
    4.4 斑叶兰属物种的特征
5.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中药半枝莲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RESUME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本草考证与文献研究
    1.本草考证
    2.化学成分
    3.药理作用
    4.临床应用
    5.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药半枝莲的药学研究
    一.生药鉴定研究
    二.半枝莲总黄酮含量测定
    三.HPLC测定半枝莲野黄芩苷含量
    四.半枝莲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五.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半枝莲总黄酮
    六.半枝莲总黄酮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8)半枝莲与斑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四、半枝莲与斑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半枝莲药理效应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金顺琪,张露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2]斑叶兰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J]. 殷启蒙,王润坤,胡琛,唐淳,赵之琛,刘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02)
  • [3]斑叶兰组Sect. Goodyera(兰科)分类学与谱系地理学研究[D]. 周晓旭.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斑叶兰化学成分研究[J]. 刘量,张婉菁,殷启蒙,张颖,季楠,张耀堂,胡荣. 中药材, 2015(12)
  • [5]银线莲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J]. 黄丽萍,黄丽英,李喜载,俞晓玲.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5(10)
  • [6]中国斑叶兰属(兰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胡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7]中药半枝莲的药学研究[D]. 邹箴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8]半枝莲与斑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J]. 王惠兴. 中医外治杂志, 2001(06)

标签:;  ;  ;  

半枝莲、半叶兰外敷治疗鼻疖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