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

论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

一、谈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鹏[1](2021)在《“替曹操翻案”:1959年前后历史理论的变动》文中研究指明“替曹操翻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一场历史人物评价运动。因此,这一运动蕴含着复杂的学术内涵和微妙的政治意蕴。对于作为政治事件的“替曹操翻案”,学者和舆论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对作为学术、思想事件的“曹操论战”,关注者却寥寥无几。事实上,“曹操论战”或包涵、或体现着1949年后一系列重要历史观念的变迁。对于这些观念转折及其影响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展开。论战的动机与过程,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内容。郭沫若通过创作历史剧《蔡文姬》等方式发起“替曹操翻案”,并非仅仅是个人志趣的表达,而是存在着现实的考量。所谓“总理的提示”确有其事,但似乎是出于无意间,既非命令,也非政治任务。毛泽东虽确曾与郭沫若直接讨论过曹操,但他的“提示”更多的是“暗示”而非“明示”。1957—1958年间,毛泽东数次在公开场合评论曹操,这一举动为具有敏锐政治嗅觉的郭沫若意会,论战的发生便带有了二人“唱和”的意味。相较之下,探寻曹操论战的学术背景显得更有意义。论战的发生顺应了近代以来“替曹操翻案”的潮流,并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众多热点问题交叉在一起。同时,经历了 1958年“史学革命”的学术界,有识之士将重新评价曹操作为打破沉闷学术空气的突破口,论战的发生提供了契机。论战发生后,争论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曹操能否超越阶级,推动历史进步”。在实际争论中,对曹操的评价及具体问题的讨论难以做到非此即彼,俨然一片混战,但大多学者都从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曹操的历史作用。在清理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才能以思想史的视角对“曹操论战”进行重新审视。概括地说,“曹操论战”从价值、立场与方法三个层面与1949年后历史理论的嬗变发生关联。从价值的角度看,论战首先冲击的是传统的儒家伦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其影响之下,传统史学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因此,传统史家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判断之上。无论是从“正统史观”还是曹操个人道德的角度出发,曹操早已成为传统史学否定的对象。晚清近代以来历史进步观念的兴起,对传统史学以道德为本位的评价方式产生了冲击。社会进化论和唯物史观是历史进步观在近代中国前后相续的两种存在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主流历史观念。在“曹操论战中”,鲜明地呈现了历史评价的标准,由以政治伦理和个人道德为本位的“道德评价”,向以历史功绩为本位的“事功评价”的转移。从中可以看出“曹操论战”对儒家伦理史学解构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民选择”与“正统观念”的对立、“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的矛盾、“历史规律”与“个别人物”孰重孰轻等层面。在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视野下,“曹操论战”的思想史同样彰显出深刻的思想史意涵。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曹操的作为,尤其是镇压黄巾起义的“罪行”自然不能被宽恕。而站在民族本位的立场上,曹操统一北中国等历史功绩却无法忽视。“人民本位”思想的发展演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涵盖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革命党人和学者对历史主体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毛泽东、郭沫若等人的相关论述表明,“人民本位”的实质就是“阶级本位”。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历史环境中,“人民本位”思想呈现出种种缺陷:这一历史观念已不能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者到中华民族代表这一角色的转换。在历史研究中,对“人民本位”对“封建社会”的全盘否定存在着走向民族虚无主义危险。1959年“替曹操翻案”无疑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思维方式从“人民本位”转向“民族本位”的具体表征。正是因为站在了民族的立场上,才对曹操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只有在这个立场上曹操才能超越阶级,成为黄巾农民起义的继承者。郭沫若是从曹操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的角度而不是打击了侵略者的角度提出曹操应当是一个民族英雄的。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曹操攻打乌桓才有了民族融合的意义。在方法论视野下,“替曹操翻案”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研究领域,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博弈。阶级观点在传入中国之初,就由于其同情劳动人民的底层价值倾向产生偏差。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变本加厉,在1958年“史学革命”中彻底走向绝对化。相对于传统史学对曹操评价的“旧案”,“阶级观点”对曹操否定的“新案”似乎更为牢固。正统主义史家从来没有将镇压农民起义作为曹操的一项罪状,相反,只有运用阶级观点研究历史的学者才作如是观。因此能否为镇压黄巾起义的曹操翻案成为论战中学者最为纠结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曹操论战”不仅仅像学者通常认为的那样从客观上反对“史学革命”,而是从主观上就是对“史学革命”的反拨。更为明显的是,论战中反对阶级观点对曹操的否定,由为曹操翻案进一步扩展到为殷纣王、秦始皇、武则天其它封建统治阶级的帝王将相翻案,进而反对“打破王朝体系”的口号等等,都是反对阶级观点片面化的体现。在历史人物评价理论问题的讨论中,“曹操论战”坚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主义方法,批判了论战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尤其是对个人在历史上地位肯定,对个人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作用关系的正确探讨,都带有对史学界错误倾向“纠偏”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大小小此起彼伏、堪称波澜壮阔的论辩中,“曹操论战”只能算得上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前有1958年“史学革命”,后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曹操论战”如何能不被淹没?更致命的是,“曹操论战”夹在二者中间,却并未能够“力挽狂澜”,扭转史学界一路向左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论战”对绝对化阶级观点的反拨只能算“昙花一现”。但我门不能因此就否定它在史学史上的贡献。“曹操论战”呈现出的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十分难能可贵,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群广泛参与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最热门的话题,曹操论战是一场大规模地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史学研究的实战演练,推动了唯物史观的普及运用,同时,它对阶级观点的反思,是对唯物史观发展的推动。在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中,曹操论战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物评价、农民战争、古史分期等理论问题的深入,功不可没。在具体的研究中,曹操论战引发了建国后长达三十年曹操研究的高潮,进而带动了对汉末魏晋历史的研究。当然,这并不是说“曹操论战”无可指摘。如果是论战在史学史上的贡献是得大于失,那么它在思想史上却留下了相当严重的后果。“替曹操翻案”的对儒家伦理的批判导致了历史与伦理的决裂。曹操的许多行为,比如杀人、奸诈的个人品质,违反了人类的普世价值,是在任何历史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中都不值得被提倡的。历史进步标准也不能完全取代道德评价。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无法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并非与价值无涉。因此,重建史学与伦理的联系,重视史学中“史学伦理”的研究,应当成为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周少川[2](2020)在《白寿彝先生对古籍整理事业与历史文献学科建设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白寿彝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他早年投身于朱子研究、回族史研究的古籍整理和历史文献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的工作,为全国古籍整理的顶层设计和出版规划、为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做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他担任高校古委会副主任,创建全国第一个古籍研究所,为北京师大的古籍整理事业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他阐发有关古籍整理的意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念、古籍整理出版的规划和规范、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系统理论,为古籍整理实践指明方向。他从基本理论、学科体系、研究任务和主要内容等方面推动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晚年他又提出视野更为广阔的发展构想,为"广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杨雅宁[3](2020)在《初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策略研究 ——以牡丹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七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时空观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时间观念除了指历史发生的确切时间,还特指与该年代所关联的历史逻辑内容。历史的空间观念除了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史事发生的具体位置之外,还指与史事发生相关的人文、社会对史事的影响。时空观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学生时空观素养,本文根据牡丹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七年级调研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明确时空观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科学地融摄高中核心素养理念,对时空观培养目标进行精细化解析,构建有课堂效果的培养策略。除去绪论和结语,文章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什么是历史时空观。界定“时间”、“空间”、“时空观”概念,阐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时空观内涵,提出构建时空观培养策略所依凭的相关理论,强调时空观培养的必要性。第二章: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现状调查分析。本章以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学生、教师、教科书、学业压力四个层面开展调研,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时空观培养策略的构建提供抓手。第三章:课标解析及教科书相关知识梳理。本章科学地融合高中核心素养理念,对初中2011版课标有关时空观培养问题做精细化解析。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科书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为培养策略提供教学内容资料依据。第四章: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构建。首先,提出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应遵循的原则。其次,构建前言课、新授课、实践课、巩固复习课等不同课堂类型的时空观培养策略。再次,通过课例,将精细化解析的时空观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过程的五大环节中,论证培养策略既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利于基本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白雨馨[4](2020)在《历史时空观与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了时空观念相对于其它四种学科素养而言是历史学科素养中的本质所在,并且在历年联考、高考中都有对学生历史时空观的考察。但是现在正在使用的教科书以专题史为主,这就对学生整体史观的形成以及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在新课标的主导下实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一方面我通过文献分析法查阅了相关资料,对高中生时空观能力结构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另一方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以及案例分析对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学生时空观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质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解释与理论概述;第二部分是核心素养下时空观念能力结构解析与培养意义;第三部分是中学生时空观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最后是案例展示。第一章内容在对历史时间观、历史空间观、历史时空观进行概念解释的基础上,对历史时空观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内容结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下中学生时空观能力结构进行了层次划分与案例解读,并且从新课标要求、历史思维以及整体历史时空观的建立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学生时空观培养的意义。第三章在对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业评价几个方面对中学生时空观能力培养提供了策略建议;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开辟新航路》一课,根据新课标中时空观念的层次水平划分,重新设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论文结构,丰富论文体系。

惠昕[5](20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研究》文中提出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问题,是个人在试讲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识“点”衔接不紧密,教学过程不流畅的问题。目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点-线”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以及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呈现方式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个人技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首先,本文将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是否有意识地设计过渡环节,对于教师的教案进行初步的分析;其次,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并结合本节课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过渡的缘由、方式以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详细分析;最后,辅之以调查问卷,以学生为切入点分析教学过渡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再结合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教学过渡问题的认知情况。通过课堂调研进一步发现教学过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主要原因;归纳总结初中历史教学过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巧。并紧紧依托新编初中历史教材,运用具体案例,从教学导入阶段、授课阶段、提升阶段三个方面入手,完整地呈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运用。充分掌握教学过渡技能,使教学真正做到顺畅的衔接历史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历史学科的逻辑性,要求教师自然连贯的将一个个事件逻辑清晰的连成历史的基本线索,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教学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使用,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能力,做好教材中各个部分的衔接与过渡,并在教学过渡中深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魏培锋[6](2020)在《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探析》文中提出历史论证题是向被试提供相关历史材料,要求被试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阐述其历史原因、历史现象或史学价值;或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支持、反对某种观点或对该观点进行再认识;或以所给材料中的某些信息、逻辑、观点为依据进行论证的主观开放性试题。它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重要题型,展示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对高考历史论证题进行探析,顺应了考试改革下着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理念,对于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考全国卷中的历史论证题进行整理,梳理了1978年恢复高考后历史论证题的发展历程,并对2010年以来全国卷中历史论证题考查目标的设计方式、材料的表现形式、设问的角度、评分标准的对象进行分类整理,对其命题特点进行总结,为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含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的价值与反思。通过对归纳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和史论结合法的具体应用为学生提出论题和进行论证提供方法上的指导。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重点指出学生在答题时的典型失误并进行原因分析,对历史论证题的有效实施进行反思。第三部分重点讲述了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的教学启示。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提高教师素养三个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在教学设计方面,重点阐述了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教学活动的方法,在作业设计方面,详细介绍了指向论证规范的限制性小论文、指向论证能力的开放性小论文、指向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拟论题类小论文的设计方法,在提高教师素养方面则在理论素养、试题命制和试题教学上提供具体指导。

赵莉蓉[7](2020)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研读”栏目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教育部在时代变化发展的背景下颁布了初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组织专家编写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该教科书课文系统日趋完善,课文辅助系统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其中“材料研读”栏目,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对于贯彻新课程理念具有重要作用。“材料研读”栏目在教科书中的分布范围较广,较其它课文辅助栏目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史料来源具有丰富性、问题设置具有思考性、材料内容体现时代性的特点。该栏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素材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史料。随着材料题在中考历史考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教科书中的“材料研读”栏目成为训练学生分析材料的重要的平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该栏目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统计,笔者发现该栏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史料较难;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有效利用该栏目;学生对该栏目关注较少的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从栏目本身、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方面提出使用建议:针对栏目自身,增加栏目运用指南,让师生充分理解该栏目设置的意图,从而重视该栏目。在选用史料方面,运用多则史料,注重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加强对该栏目的指导,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挖掘该栏目的价值,发挥该栏目的功能;在学生学习方面,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利用八年级上册《太平天国运功》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材料研读”栏目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流程中具体阐述教师如何创设性地运用该栏目,发挥该栏目的价值。

张驭帷[8](2020)在《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主体性研究 ——以阳泉十一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的高中历史课标强调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学生主体性发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理论与教学实际两方面来看,目前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研究依旧较少,同时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并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主体性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基于社会发展与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因此将对当前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发挥情况为进行探究。本文首先从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等方面对在当下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根据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潮等以学生为本的相关理论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后,针对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师生分别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发现当前历史课上对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着众多问题。通过对数据分析,首先是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认识度不够,其次是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的轻视,以及教师个人能力与课堂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无法创建起适合的学习环境。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以及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师生之间需要进行主体意识的培养以树立起正确的主体性观念。其次,革新历史教师传统观念与教学习惯,改变原有单一的上课模式与评价模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身潜力。同时,加强对课堂环境布置的重视,创设符合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探究的课堂情境。在最后部分,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策略,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陈贞[9](2020)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和教师开始密切关注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本文立足于时空观念的基本内涵,结合历史学科的研究特点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探讨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基本内涵、培养的意义和教学实施策略等。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关于时空观念的相关概念界定,主要从“历史时间观念”、“历史空间观念”和“历史时空观念”三个不同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二章的内容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该部分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的内容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该部分从合理地利用教科书、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个角度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阐述。第四章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说明时空观念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赵梦露[10](2020)在《运用图示法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研究》文中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的历史学习也离不开时空观念。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时空观念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教师的关注,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广大教师针对如何能更好地培育学生时空观念作出了大量探索。图示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条理,其优点契合于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本文立足于时空观念的培养,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运用图示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等内容。第二部分,对图示法和时空观念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历史图示的分类。第三部分,从时空基础知识、历史时空框架、时空联系三个方面阐述图示法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中的作用。第四部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图示法在时空观念培养中的运用策略。第五部分,从教学实践出发,证明图示法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具有积极的效果,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师生不断地探索。

二、谈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替曹操翻案”:1959年前后历史理论的变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1959年“曹操论战”概说
    第一节 “替曹操翻案”的背景
        一、从《蔡文姬》的创作动机说起
        二、“主席的提示”
        三、毛泽东“替曹操翻案”的用意探究
    第二节 “曹操论战”的内在理路
        一、近代以来“替曹操翻案”的潮流
        二、“曹操论战”发生的学术环境
        三、史学界“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第三节 “曹操论战”的过程
        一、酝酿: 从文学讨论入手
        二、开战: “翻案者”的理论立场
        三、对垒: “反对者”的逻辑
        四、混战: 具体问题的讨论
        五、下沉: 学术圈外的讨论
第二章 价值: 从道德评价到事功评价
    第一节 传统史学与儒家伦理
        一、历史与道德的悖论
        二、传统史学的儒家伦理特色
    第二节 从“道德”到“事功”: 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一、历史进步观对道德评价的冲击
        二、论战中曹操评价标准的转换
        三、辩证法: “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第三节 “曹操论战”对儒家伦理史学解构的影响
        一、“人民选择”与“正统观念”的对立
        二、“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的矛盾
        三、“历史规律”与“个别人物”孰重孰轻
第三章 立场: 从人民本位到民族本位
    第一节 1949年后思想转移的背景
        一、从革命者到中华民族的代表者
        二、民族史观与阶级史观的张力
    第二节 “人民本位”的实质——阶级本位
        一、平民主义: 毛泽东人民观的根本特征
        二、“帝王本位”的反面: 郭沫若人民本位思想
        三、“人民本位”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冲突
    第三节 从“阶级”到“民族”: “替曹操翻案”的立场
        一、民族与阶级视野下的曹操
        二、“曹操打黄巾”: 对“人民立场”的商榷
        三、“曹操打乌桓”: “民族英雄”论何以成立
第四章 方法: 从阶级观点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观点的绝对化
        一、底层倾向与阶级观点的中国化
        二、阶级观点的深化与偏向
        三、伦理主义: 绝对化阶级观点特征
    第二节 “曹操论战”中对阶级观点的反拨
        一、“新案”难翻: 阶级观点对曹操的根本否定
        二、隐晦批评: 对阶级分析的纠偏
        三、直接反拨: 遏制“史学革命”
    第三节 “曹操论战”中“历史主义”与“非历史主义”讨论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历史主义方法
        二、论战中对历史主义评价人物方法的运用
        三、论战中对“非历史主义”的批评
第五章 “曹操论战”的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曹操论战”在史学史上的失与得
        一、对阶级观点的反思“昙花一现”
        二、学术氛围与论战群体自由广泛
        三、理论问题与具体研究的推进
    第二节 历史与伦理的决裂:曹操论战的最大困惑
        一、曹操论战的思想史后果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道德维度
        三、“史学伦理”: 重建历史与道德的联系
结语
    一、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纠偏”
    二、论战后历史观念的转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白寿彝先生对古籍整理事业与历史文献学科建设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古籍整理实践和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建树
    第一,对于学术史、思想史和宗教史研究资料有辑录辑佚之功。
    第二,对于目录、版本、校勘方法的娴熟运用。
    第三,对辨伪学的贡献。
    第四,发掘古代史注的优良传统,为古籍注释示范。
二、 推动古籍整理事业的发展
    (一) 参与古籍整理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二) 创建全国高校第一个古籍研究所
三、 古籍整理理论的阐发
    第一,阐明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思想。
    第三,强调古籍整理要重视规划。
    第四,提出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规范。
    第五,推进古籍整理工作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四、从历史文献学到“广文献学”
    (一) 构建历史文献学的框架体系
    (二) “广文献学”学科理念的当代启示

(3)初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策略研究 ——以牡丹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观念概念解读
    第一节 历史时空观念
        一、历史时间
        二、历史空间
        三、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时空观
    第二节 时空观念的相关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历史主义原则
    第三节 培养时空观念的必要性
        一、历史学内在的本质要求
        二、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与高中历史衔接的关节点
第二章 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现状调查
        一、学生问卷概况
        二、教师访谈概况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历史教科书层面
        四、学业成绩与素质培养问题
第三章 课标解析及教科书相关知识梳理
    第一节 初中课标有关时空观培养的解析
        一、时空观培养课程目标定位
        二、时空观课程目标的精细化解析
    第二节 教科书中时空观知识的梳理
        一、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二、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构建
    第一节 时空观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前言课
        二、新授课
        三、实践课
        四、巩固、复习课
    第二节 以《秦统一中国》为例的教学课例片段
        一、复习旧课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四、双边活动
        五、总结及课后指导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历史时空观与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历史时空观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生时空观念培养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行动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解释与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解释
        (一)历史时间观念
        (二)历史空间观念
        (三)历史时空观念
    二、历史时空观理论概述
        (一)历史时间观理论概述
        (二)历史空间观理论概述
第二章 核心素养下时空观念能力结构解析与培养意义
    一、时空观念素养层次水平划分
    二、高中生时空观能力结构解析
        (一)中学生熟知历史时空知识的能力
        (二)中学生对历史时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三)历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三、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
        (二)有利于高中生整体时空观的建立与发展
        (三)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章 高中生时空观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
    一、高中生时空观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各级各类考试重视时空观念
        (二)教材编排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时空观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时空观念培养存在问题
    二、高中生时空观能力培养的策略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以及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二)丰富教学方式、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教学过程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第四章 基于中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以《开辟新航路》为例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五、课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
        1.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1.教学过渡
    (二)课堂教学过渡的类型
        1.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过渡
        2.课与课之间的过渡
        3.课中各部分之间的过渡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作用
        1.衔接历史知识
        2.培养历史思维
        3.激发学生兴趣
        4.提升学习效率
        5.落实核心素养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理论
        2.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3.注意力有限资源理论
        4.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情况调研
    (一)历史教师教案文本分析
    (二)初中历史课堂观察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问题的调查、访谈
        1.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
        2.教师访谈的调查分析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存在的问题
        1.教学预设中没有考虑过渡问题
        2.教学过渡过于机械、呆板
        3.教学线索断裂、联系性差
        4.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知识拓展少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问题出现的原因
        1.过渡重视程度低
        2.教学创新能力弱
        3.基本线索把握差
        4.教学启发性欠缺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基本原则
        1.生成性原则
        2.适时性原则
        3.连贯性原则
        4.拓展性原则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方法技巧
        1.展示过渡法
        2.悬念启发法
        3.联想拓展法
        4.创设情景法
五、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运用
    (一)导入阶段的运用
        1.新旧知识点的过渡
        2.课文前设的过渡
    (二)授课阶段的运用——课文系统
        1.因果关系的过渡
        2.并列关系的过渡
        3.递进关系的过渡
        4.包含关系的过渡
    (三)提升阶段的运用——课文辅助系统
        1.课文旁设的过渡
        2.课文后设的过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与试题分析有关的成果
        (二)与试题的教学影响有关的成果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的试题设计与命题特点
    一、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的发展历程
        (一)1978年—1988年的问答题
        (二)1989年—2009年的材料式问答题
        (三)2010年以来的材料式论证题
    二、历史论证题的设计方式
        (一)考查目标与内容的设计
        (二)试题情境的设计
        (三)设问的设计
        (四)评分标准的设计
    三、历史论证题的命题特点
        (一)知识考查:时代性与史学研究成果的结合
        (二)能力考查:以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核心
        (三)试题情境:重视新情境的创设
        (四)试题设问:体现选拔性的考试要求
第二章 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的价值与反思
    一、论证题体现了历史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论题的提出与归纳推理方法的运用
        (二)论证的过程与演绎推理方法的运用
        (三)论证的方法与史论结合方法的运用
    二、典型失误所反映的历史学习问题
        (一)考生在论证题上的表现
        (二)考生答题的典型失误
        (三)答题失误的原因分析
    三、高考历史论证题有效实施的反思
        (一)学生对论证题的基本看法
        (二)教师对论证题的基本认识
        (三)对改卷现状的认识和反思
第三章 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的教学启示
    一、指向学生论证与探讨历史问题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关注历史情境的创设
        (二)以问题为引领
        (三)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二、指向学生历史论证能力的作业设计
        (一)指向论证规范的限制性小论文
        (二)指向论证能力的开放性小论文
        (三)指向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拟论题类小论文
    三、指向历史论证与探讨问题的教师素养的提高
        (一)与历史论证能力有关的理论素养的提高
        (二)与历史论证能力有关的试题编制的训练
        (三)与历史论证能力有关的试题教学能力的发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研读”栏目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概念界定
        1.3.1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
        1.3.2 课文辅助系统
        1.3.3 “材料研读”栏目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材料研读”栏目基本要义
    2.1 “材料研读”栏目的特点
        2.1.1 史料来源具有丰富性
        2.1.2 问题设置具有思考性
        2.1.3 材料内容体现时代性
    2.2 “材料研读”栏目的分类
        2.2.1 按材料内容分类
        2.2.2 按表现形式分类
        2.2.3 按提问方式分类
    2.3 “材料研读”栏目的地位以及与其它辅助栏目的关系
        2.3.1 “材料研读”栏目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分布及其地位
        2.3.2 “材料研读”栏目与教科书中其它辅助栏目的关系
3 “材料研读”栏目的作用与在教学中的运用
    3.1 “材料研读”的作用
        3.1.1 解决本课教学重难点问题
        3.1.2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1.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1.4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1.5 培养学生适应考试的能力
    3.2 “材料研读”栏目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3.2.1 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3.2.2 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3.2.3 在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4 “材料研读”栏目运用现状分析
    4.1 问卷编制说明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问卷设计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3 “材料研读”栏目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3.1 栏目自身问题
        4.3.2 教师教学方面
        4.3.3 学生学习方面
5 “材料研读”栏目运用原则和建议
    5.1 “材料研读”栏目运用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互补性原则
        5.1.3 材料和观点统一的原则
    5.2 “材料研读”栏目运用建议
        5.2.1 栏目编写方面
        5.2.2 教师教学方面
        5.2.3 学生学习方面
6 “材料研读”栏目教学设计案例
    6.1 教学案例一:《太平天国运动》
    6.2 教学案例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研读”栏目运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研读”栏目运用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8)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主体性研究 ——以阳泉十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代发展对多样性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1.2 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1.3 实习执教时发现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1.3.2 “主体性”的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学生主体性强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2.1 学生主体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2.1.1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
        2.1.2 终生教育思潮
        2.1.3 后现代教学理论
        2.1.4 多元智能理论
    2.2 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2.2.1 国家素质教育对历史课程的要求
        2.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2.3 对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尊重
    2.3 历史课堂中加强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2.3.1 满足当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2.3.2 满足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2.3.3 满足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身发展要求
3 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调查研究
    3.1 学生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3.1.1 问卷信效度检测
        3.1.2 学生自我评价
        3.1.3 学生视野下对教师评价的统计
        3.1.4 中学生课外获取历史知识资源调研
        3.1.5 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调研
    3.2 历史教师访谈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3.2.1 对历史教师访谈的基本情况
        3.2.2 对历史教师访谈的分析情况
    3.3 当前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现状
        3.3.1 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3.3.2 学生的学习方式
        3.3.3 课堂教学环境的现状
    3.4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4.1 主体性意识较差
        3.4.2 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不足
        3.4.3 传统课堂环境的限制
        3.4.4 教师长期教学习惯的禁锢
4 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4.1 教师教学实施策略
        4.1.1 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性
        4.1.2 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1.3 改善教师传统上课模式
    4.2 学生方面的主体性培养策略
        4.2.1 主动刺激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
        4.2.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2.3 对学生尝试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4.3 对课堂环境进行合理布置
    4.4 教学应用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基础教育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二)时空观念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
        (三)当前考试命题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历史时空观念的研究概况
        (二)国内历史时空观念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观察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
    一、历史时间观念
    二、历史空间观念
    三、历史时空观念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脉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时间思维能力
        (二)历史空间思维能力
        (三)从时空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合理利用历史教科书
        (一)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文字叙述
        (二)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二、开发教学资源
        (一)合理利用影视资源
        (二)开发乡土课程资源
    三、教学实施中注重时空观念
        (一)教学目标中体现时空观念
        (二)新课导入中构建时空背景
        (三)新课讲授中构建时空框架
        (四)教学评价中注重时空观念
第四章 时空观念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运用图示法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图示法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图示法的分类
三、图示法在培养时空观念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掌握时空基础知识
    (二)有助于构建历史时空框架
    (三)有助于密切时空联系
四、图示法在时空观念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一)基于图示类型特点,恰当选择
    (二)基于时空观念水平要求,灵活处理
五、运用图示法培养时空观念的效果分析
    (一)实习课例
    (二)效果分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谈历史研究题目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替曹操翻案”:1959年前后历史理论的变动[D]. 张晓鹏. 山东大学, 2021(10)
  • [2]白寿彝先生对古籍整理事业与历史文献学科建设的贡献[J]. 周少川. 史学史研究, 2020(04)
  • [3]初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策略研究 ——以牡丹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七年级为例[D]. 杨雅宁.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历史时空观与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研究[D]. 白雨馨. 河南大学, 2020(02)
  • [5]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过渡的研究[D]. 惠昕. 渤海大学, 2020(12)
  • [6]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证题探析[D]. 魏培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研读”栏目运用研究[D]. 赵莉蓉.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8]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主体性研究 ——以阳泉十一中为例[D]. 张驭帷.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研究[D]. 陈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运用图示法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研究[D]. 赵梦露.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论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