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石蜡切片石蜡包埋法的改进

常规石蜡切片石蜡包埋法的改进

一、常规石蜡切片中浸蜡包埋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霖,王心强,徐晶,蒋继贫,陈刚,郭晖[1](2021)在《快速石蜡切片与冷冻切片在供器官组织病理学评估中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快速石蜡切片较之冷冻切片在器官捐献供器官的组织病理学评估中的优劣。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1年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5例供肝标本和8例弃用供肾标本, 对供器官活检组织分别采用冷冻切片、快速石蜡切片和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制片, 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 从供肾和供肝镜下的基本形态以及相关供器官评分的差异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快速石蜡切片在反映肾小球硬化比例(18.6%±22.3%)、小动脉透明样变(43.7%±23.8%)和小动脉狭窄(47.9%±29%)方面与常规石蜡切片相似。冰冻切片中观察到的肾小球硬化比例(0.8%±2.2%)、小动脉透明样变比例(4.9%±7.4%)和小动脉狭窄(5.3%±7.5%)比例均低于快速石蜡切片。另外快速石蜡切片对肝细胞坏死和水变性的判断也更为准确。结论快速石蜡切片较冷冻切片镜下组织结构更清晰、完整。在评分方面能更准确地反映供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薛前进[2](2020)在《三个杂交组合商品猪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肉是我国居民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其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猪肉品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性状。终端父本为商品猪提供50%的遗传信息,对肉质的影响尤为明显;肌纤维和肌内脂肪是肌肉的主要组成成分,直接关系到瘦肉的嫩度、风味、多汁性等。本研究对1166头商品猪(包含杜洛克♂×长大母猪♀(以下简称―DLY‖)(400头)、皮杜公猪♂×长大母猪♀(以下简称―PDLY‖)(332头)、皮特兰♂×长大母猪♀(以下简称―PLY‖)(434头))进行屠宰测定并收集了生长、胴体和肉质性状等表型数据,通过切片技术进行肌纤维组织学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肌纤维类型与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的生长、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现得到如下结果:(1)三个不同的杂交组合中初生重PDLY>DLY>PLY,杂交组合PDLY的初生重为1.63±0.018kg;杂交组合PDLY日增重最高,为0.729±0.003kg/天;杂交组合DLY的屠宰率最高,为0.739±0.001;母猪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大于阉公猪;阉公猪的屠宰率大于母猪;三个杂交组合中PLY的体直长最小为101.1±0.960cm;杂交组合PLY的眼肌面积极显着大于杂交组合DLY、PDLY,P=3.49e-02;阉公猪胴体重大于母猪,为99.3±0.238kg;阉公猪的背膘厚极显着大于母猪;但是阉公猪的眼肌面积较小。肉质性状中,杂交组合DLY肌内脂肪含量(2.31±0.039)极显着高于PDLY和PLY;杂交组合DLY的水分含量最少,为73.24±0.048;阉公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着高于母猪;而且阉公猪的滴水损失均显着低于母猪。(2)肌纤维表型性状分析:杂交组合PDLY的平均肌纤维面积为6229±123μm2,平均肌纤维长径为88.7±0.92μm,平均肌纤维直径为67.2±0.64μm,均极显着低于杂交组合DLY、PLY;阉公猪肌纤维性状表型测定值均低于母猪。肌纤维各表型值均与饲养日龄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肌纤维面积与体重呈极显着负相关(r=-0.01,0.01<P≤0.05),与肌肉的48h滴水损失呈正相关。(3)I型肌纤维所占比例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肉色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在肌内脂肪含量高组中I型肌纤维数目所占的比例高于其在肌内脂肪含量低组中所占的比例,说明I型肌肉纤维数目的增加有利于肌内脂肪的沉积。杂交组合DLY肌肉中I型纤维所占的比例显着高于杂交组合PDLY和PLY,而且杂交组合DLY的肌内脂肪含量在三个杂交组合中最高。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在仅考虑生长性状的情况下,PDLY初生重较大,平均日增重大,整体经济效益预期会更好。但是就肉质方而言,DLY肌内脂肪含量较高、屠宰率较高、滴水损失较低,综合表型更好。通过在高低肌内脂肪含量组肌纤维类型分析发现,I型肌纤维对肌内脂肪的沉积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相关结果对商品猪生产中终端父本的选择和肉质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潘建洪[3](2020)在《冷冻切片法改良及Sox2在鸡脑、肺和睾丸中的组织细胞定位与时空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转录因子Sox2是Sox基因家族的一员,其包含了一个DNA结合HMG结构域,能与不同转录因子、多种DNA启动子或增强子,以及Micro RNAs互相作用,在受精卵发育、胚胎发育、干细胞多能性维持、衰老与疾病发生中展示了多种生物学功能。然而,对鸡胚发育过程中Sox2组织分布与定位,以及时空表达模式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改良冷冻切片制作程序,以“广西三黄鸡”鸡胚为实验材料,在其发育不同时间点,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大脑、中脑、小脑、肺脏和睾丸组织Sox2分布与组织定位。与此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这些组织中Sox2基因时空表达模式。1.冷冻切片法改良及其在鸡Sox2组织细胞定位中的应用多聚甲醛固定和蔗糖脱水后的脑、肺和睾丸组织,在切片之前,利用OCT包埋剂进行浸润预包埋,镜下观察拟改良冷冻切片、常规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染色)差异,并利用Image J和Graph Pad软件对不同方法制作的冷冻切片内冰晶数量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随后应用此改良法检测Sox2免疫阳性细胞在鸡胚脑、肺脏和睾丸组织中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切片前使用OCT包埋剂充分浸润组织6 h,可显着的提高冷冻切片质量;与常规冷冻切片法相比,用改良法制作的睾丸和脑组织冷冻切片结构更加清晰,冰晶形成数量大幅降低(P<0.01),免疫染色定位更清晰;与传统石蜡切片相比,改良法制作的肺组织冷冻切片质量尤佳。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鸡胚大脑、中脑、小脑、肺脏和睾丸组织均为Sox2免疫阳性。其中,小脑各组织层均发现Sox2免疫阳性细胞;中脑视顶盖表面灰质纤维和中央白质层有Sox2免疫阳性细胞散在;大脑组织Sox2阳性信号位于大脑皮质细胞和侧脑室神经上皮;肺脏组织Sox2阳性信号定位于初级支气管粘膜上皮和次级支气管上皮及粘膜下腺体细胞;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内的生精细胞以及间质中的少量间质细胞为Sox2免疫阳性细胞。2.Sox2在鸡胚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将鸡胚胎孵化至四个不同时段(7 d、11 d、15 d、20 d),利用CDH1基因鉴定鸡胚胎性别后,采集雄性鸡胚的大脑、中脑、小脑、肺脏和睾丸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Sox2在这些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结果表明:所有脑组织中,Sox2 mRNA均在发育至15 d时达到最高表达水平,而Sox2蛋白在不同发育时间点的表达模式与Sox2 mRNA不同;肺脏中,Sox2 mRNA和蛋白均随着发育的进行逐渐降低;睾丸中,Sox2mRNA在11 d时下降,随后升高并保持稳定,Sox2蛋白在睾丸的各个发育阶段表达量保持恒定。结论:本研究为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提供了冷冻切片新方法。Sox2蛋白在鸡睾丸和肺脏的组织定位与哺乳动物类似,在脑组织中,尤其是中脑视顶盖的分布比哺乳动物更加广泛;贯穿整个胚胎发育期,Sox2 mRNA和蛋白在脑、肺脏和睾丸中持续表达,表明Sox2参与了鸡胚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肺脏的形成和肺内气道分支以及精子的发生。本研究为全面认识Sox2在鸡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李敬雅[4](2020)在《太赫兹时域系统对下咽癌病理切缘判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下咽癌(Hypopharyngeal Carcinoma)是一种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的头颈部肿瘤,发病部位隐蔽,且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由于下咽癌容易发生喉部等部位的早期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导致确诊时多发展为晚期。虽然在头颈部肿瘤中下咽癌发病率较低,但其生物学特性恶劣,多为低分化癌,是一种高致死率的头颈部肿瘤。下咽癌的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为40%左右,十年生存率仅为13.8%。现阶段,手术仍是大部分中晚期下咽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临床中,主要通过超声、喉镜、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肿瘤大小、形态、病灶范围及有无浸润等情况,以帮助确定科学的手术治疗方案。超声检查是以超声波在不同组织的反射不同来进行组织辨别,可以相对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结构,具有经济方便等优点,但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水平;喉镜有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纤维喉镜、电子喉镜等多种不同检测方式,各具优缺点,需根据病症、病人特点进行选择;CT分辨率较高,可清楚显示组织范围、浸润程度等,但有较强电离辐射;MRI成像分辨率高、无辐射作用,能明确显示软组织侵犯,但扫描时间长。虽然这些传统的影像学可以帮助确定下咽癌肿瘤范围,但是尚不能指导术中肿瘤组织的彻底切除。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安全快速高效,具有高度客观性的检测和定位肿瘤组织的方法,对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对患者的治愈至关重要。阴性手术切缘是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主要指标,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独立的、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对降低肿瘤局部复发和提高病人远期存活率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冰冻切片几乎是头颈外科术中判断手术切缘的唯一方法,而该诊断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不可确诊几率。亟待寻找一种能够在术中与冰冻切片相互补充,准确判断下咽癌手术切缘的方法。对于生物医学检测来讲,非电离、灵敏度高的太赫兹检测技术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检测方式。太赫兹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检测技术,依赖太赫兹波谱(0.1-10 THz之间的电磁波)的高透性、指纹谱性、高分辨率和保密性高等特点,太赫兹技术展现了在医学、化学、国防安全和通信等多个科学领域的应用潜力。虽然太赫兹波具有其他检测技术所没有的诸多特性,但是当前对太赫兹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在生物医学领域,人们对太赫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太赫兹技术能够在生物检测、临床应用中掀起一场新的改革。特别是,人们利用太赫兹技术,对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了解的肿瘤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对基底细胞癌、乳腺癌、肝癌、胶质瘤等的太赫兹光谱和成像检测,而对于耳鼻咽喉部肿瘤的检测还很少见。本研究中,我们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 System,THz-TDS)检测人下咽癌石蜡标本和裸鼠移植瘤标本(包括冰冻切片和石蜡标本)。通过分析其相关的光学指标,探讨太赫兹系统鉴别下咽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准确性,评估其在下咽癌病理切缘判断中的作用,旨在寻找一种能够在术中快速判断肿瘤切缘的新方法。研究方法1.收集行下咽癌全喉切除术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标本。标本经固定、脱水后制作石蜡切片,并通过H&E染色切片确定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2.选用SPF级5周龄雄性BALB/c裸鼠,以背部皮下注射法构建人下咽癌Fa Du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将获得的移植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以进一步确定肿瘤组织范围。3.将获得的移植瘤标本制作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部分切片同时含有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4.经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分别对人下咽癌石蜡切片(包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移植瘤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含肿瘤组织、正常组织、癌旁组织标本)进行检测。5.应用Origin软件绘制标本太赫兹图谱,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对人下咽癌标本的太赫兹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患者标本的下咽癌组织太赫兹吸收强度均大于正常组织,相位也表现出不同延迟。肿瘤组织的吸收系数显着高于正常组织,这种差异在有效频谱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显着性(p<0.01)。2.移植瘤肿瘤组织的太赫兹吸收系数高于正常组织,冰冻切片中当检测频率大于0.48 THz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蜡切片中在0.2-1.6 THz的有效频谱范围内,其差异始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种方式处理的标本,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折射率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3.癌旁组织太赫兹吸收系数落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低频阶段癌旁组织吸收系数同正常组织差异较小,有重叠区域;高频阶段,三者吸收系数差异随频率升高而愈发显着。结论1.背部皮下种植法构建人下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速度快、成瘤率较高、瘤体生长速度较快,是较理想的下咽癌移植瘤构建方法。2.通过组织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等光谱差异,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能够比较准确判断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3.太赫兹系统能够灵敏地检测出癌旁组织的光谱变化。4.太赫兹光谱系统操作简单,检测过程快速高效,并且仪器检测更具客观性。经过系统的改进,太赫兹技术将来可成为病理切缘诊断的另一种工具。

付盼,李文莹,刘美兰,李静,张琳[5](2020)在《油桐花序石蜡切片制作方法改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获得利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油桐花芽形成和分化的整个过程的最佳效果,探索针对油桐花序的石蜡切片方法。【方法】以横纵径1 cm左右的油桐花序为实验材料,针对材料处理、脱水、透明、浸蜡、包埋、染色等传统石蜡制片步骤进行改良。【结果】1)保持样品结构不变的情况除去多余苞片、分支以及密实缠绕在小花萼片外的绒毛,使得药液和蜡液更易进入材料内部,避免了由于油桐花序苞片紧实,绒毛极多所导致的脱水、浸蜡不充分等现象;2)改良后的乙醇脱水时间缩短了1 h,并且材料脱水充分,避免了因脱水透明时间过长引起的材料变硬变脆,保证了石蜡可以与材料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切片时能得到完整和连续的蜡带;3)延长浸蜡时间为1 d,保证大体积材料也能浸蜡充分,包埋过程选择在恒温烘箱中进行,保证器械与材料温度一致,避免了两者产生温差导致材料中产生气泡的不良现象,保证材料的完整性。染色后的切片细胞核颜色红亮鲜艳,核质分明,细胞间轮廓清晰,不论是花序的整体形态结构,还是不同组织的细胞结构,均清晰可见。【结论】通过对传统制作石蜡切片方法进行改良有效地解决了油桐花序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由于其复杂的花序结构及其分泌物质而引起的不良效果以及脱水过度、浸蜡不充分而导致的材料结构不完整、切片易碎等问题,获得了完整连续的蜡带以及结构完整、染色清晰的油桐花序切片。以期望该方法为研究油桐花芽分化及雌雄花发育的细胞学特征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为快速高效批量制作油桐花序石蜡切片提供了质量保证,同时也为花序结构复杂、外部密披绒毛树种的石蜡切片制作提供参考。

詹慕欧洋[6](2020)在《适用于大体积荧光标记样本的石蜡包埋方法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获取大体积组织样本的三维连续精细结构信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陆续发展的三维成像技术是目前获取大体积样本三维图像的有效方法,然而这类技术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如何制备大体积样本以达到保持完整组织的形态结构等生物表征信息的目的。石蜡包埋具有良好的切削性,适于获取半薄切片,同时具有较好的组织形态保持特性,具有巨大的潜力解决上述问题。然而,现有的石蜡包埋技术其处理大体积标本的能力欠佳,难以用于猕猴脑等大体积组织研究,也因不适用于荧光标记的样本而难以与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参数对包埋质量和荧光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大体积荧光标记样本的石蜡包埋方法,并以单细胞分辨率获取了猕猴大脑的连续细胞构筑信息及神经环路投射信息。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体积生物样本的石蜡包埋方法和实验流程,最大样本体积可达60 cm3。通过对石蜡包埋主要流程分析,本文发现使用传统石蜡包埋方法处理大体积样本时,样本易脆化,难以获取半薄切片。为了解决大体积样本包埋问题,本文进行了两方面的调整:置换剂的调整和包埋流程优化。通过histo-clear Ⅱ替换二甲苯减缓了置换造成的样本硬化和发脆现象;通过调整包埋流程减少了大体积样本包埋中气泡过多的问题;通过设计硅胶模具,解决了石蜡凝固后表面凹陷的问题。建立的方法能够保持良好的组织形态结构,并具有较好的切片性能,还可以用于肝、肺、肾等不同种类的大体积样本包埋。(2)建立了适用于荧光样本的石蜡包埋方法(the improved formalin-fixed paraffin embedded method,i FFPE)。首先通过定量分析绿色荧光蛋白在石蜡包埋不同步骤中荧光强度的变化,确定了脱水是淬灭荧光的主要环节;其次探究了脱水剂的种类,发现脱水剂极性对荧光强度有重要影响,筛选有利于荧光保持的脱水剂;最后研究了脱水温度和浸蜡温度对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强度的影响,筛选有利于荧光保持脱水温度和浸蜡温度;同时研究了浸蜡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据此调整了置换流程。通过脱水剂、脱水温度、置换流程和浸蜡条件的筛选和调整,建立了具有高水平荧光保持能力的石蜡包埋方法,并研究了该方法包埋后的荧光保持效率、神经元精细结构的保持、荧光信号的保持时间和其他化学荧光染料的信号保持能力。(3)基于iFFPE的猕猴大脑三维精细结构信息的获取。利用改造的狂犬病毒,本文对猕猴superior area 6脑区的上游环路进行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结合i FFPE和大体积样本连续切削成像系统获取了0.65×0.65×10μm3分辨率的三维数据集。通过对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获取了猕猴superior area 6在顶叶后半部和枕叶部分的单细胞分辨率环路结构信息,并对神经环路进行了初步分析。综上所述,本文发展了一种具有高水平荧光保持能力,适用于大体积样本的石蜡包埋方法。该方法不仅保留了传统石蜡包埋所具有的切削性良好、形态保持良好和适用于各种组织的优点,也克服了传统石蜡包埋对样本体积的限制和荧光淬灭的不足。本文使用i FFPE包埋猕猴大脑,证明了该方法适用于大体积生物样本的三维成像,有望广泛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全脑等结构和功能解析中。

李亚男,严炜,罗丽娟,吕玉兰,黄家雄[7](2019)在《一种低毒透明剂制作植物叶片石蜡切片的方法》文中提出为探索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石蜡切片方法,以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叶片为试验材料,对石蜡切片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改良。用环保产品van-clear代替二甲苯作为透明与脱蜡剂,同时用番红与固绿溶液相结合进行双重染色。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片效果较好,节省试验时间与人力。van-clear剂可作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二甲苯替代物,应用在植物组织切片中。

欧志杰,边芳芳,杨瑞斌,杨学芬[8](2018)在《用改进石蜡切片法观察大鳞副泥鳅皮肤虹彩细胞》文中认为以大鳞副泥鳅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规石蜡切片无法观察到鱼类皮肤虹彩细胞的不足,固定液改用10%中性福尔马林,脱水前使用1.5%琼脂糖对组织进行预处理,染色使用3%伊红。结果发现:大鳞副泥鳅新鲜皮肤组织选用10%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在梯度脱水前用1.5%琼脂糖对组织进行预处理,并用3%伊红进行染色,即可以得到组织结构完整、虹彩细胞清晰的皮肤组织切片。表明改进后的石蜡切片法可以用于鱼类皮肤虹彩细胞观察。

陈芳妮[9](2017)在《番茄根结巨型细胞凋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结线虫危害非常严重,给农业生产上带来许多棘手的防治问题。目前采取传统方法防治根结线虫病效果不明显,随着基因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利用分子生物技术防治根结线虫病已成为努力方向。植物根结内根结线虫对巨型细胞的建立起着关键性调控作用,巨型细胞为根结线虫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营养。根结线虫侵染寄主植物中后期,巨型细胞内含物出现明显空泡化现象,但空泡化的具体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以番茄作为对象对巨型细胞进行研究,为揭示根结线虫诱导寄主产生巨型细胞凋亡特征打下基础。主要创新性结果如下:1、揭示了雌根结线虫在寄主根组织里侵染位置。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后的番茄与空心菜根组织进行染色,测量根结中雌根结线虫中轴线与根组织中柱二者之间的角度。结果表明:在番茄与空心菜根结中,雌根结线虫中轴线与根组织中柱的侵染角度主要集中在40°60°。2、优化了植物根结石蜡切片包埋角度。根据空心菜与番茄根结膨大形态特点及雌根结线虫侵染角度的测量结果,将根结形态为一边膨大的根结,采用向其膨大的反方向倾斜45°放置在蜡液中,使植物根组织中柱与长方形包埋模具的长边相交约45°,进行石蜡切片制作;获得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最佳切片序列号,每个根结切片大约共切220刀,统计结果表明:其中220刀切片中1刀90刀和151刀220刀几乎不会出现巨型细胞以及根结线虫虫体,而91刀150刀会逐渐出现巨型细胞以及根结线虫虫体,在每个根结切片总刀数的中位置前后10刀左右(切片中位置=总刀数/2),能够切到完整的根结线虫虫体,巨型细胞的个数达到最多。3、揭示了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凋亡过程。侵染7DPI、14 DPI和21 DPI时,巨型细胞及其内含物的面积随侵染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在21 DPI时巨型细胞及其内含物面积分别达到最大值10523.3±1562.9μm2和9929.3±1300.6μm2,从侵染21 DPI后内含物的面积开始减少,开始出现空泡化;随后巨型细胞及其内含物的面积随侵染天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在侵染35 DPI时出现空泡化明显,巨型细胞及其内含物的面积分别达到最小值7613.9±790.1μm2和4933.6±719.3μm2。利用TUNEL技术,检测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组织中细胞凋亡率。结果也表明:处理组中绿色荧光信号随着侵染天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多,细胞核凋亡率在侵染35 DPI达到最高,凋亡率为89%。以上结果综合表明,根结线虫通过二龄幼虫侵入寄主番茄根系后,巨型细胞经历发育-成熟-凋亡的过程。4、探明了与根结巨型细胞凋亡相关的根结线虫MiPDCD6基因和番茄Le MYB330基因表达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侵染天数根结线虫MiPDCD6基因和番茄LeMYB330基因表达量。发现:MiPDCD6基因在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21DPI时表达量最高;番茄Le MYB330基因在生长后期35 DPI时表达量最高。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在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切片中定位根结线虫MiPDCD6蛋白,结果显示:侵染21 DPI的根结切片中巨型细胞内部出现绿色荧光颗粒最多,荧光信号最强。以上结果综合表明,根结线虫MiPDCD6基因在巨型细胞刚开始发生凋亡现象时(侵染21 DPI)分泌量最多,荧光信号达到最强。

付冰冰[10](2016)在《黄瓜无卷须基因Cstd的精细定位及黄瓜茎尖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卷须是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攀援器官。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任卷须自由生长会造成株间、株与吊蔓绳之间相互缠绕遮挡,不仅影响栽培群体的通风与透光,也给植株落蔓等田间管理带来困难;还可能缢伤枝蔓或者果实;更重要的是与雌花同节位的卷须,与雌花有强烈养分竞争(章玉春等2010),在生产上,常将卷须人工摘除,但这种做法势必导致劳动量增加、生产成本加大。因此无卷须的性状对于黄瓜高产和省力化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所有的黄瓜种质及品种都在叶腋间着生卷须,而来源于课题组EMS突变体库中无卷须突变体“B007”,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无卷须,是研究黄瓜卷须形成机制的良好材料。本研究通过无卷须突变体B007(P1),与北美型黄瓜Gy14(P2)和华北型黄瓜9930(P3)杂交,分别构建F2代遗传群体,对无卷须性状进行了遗传规律分析,并对无卷须基因(暂命名为Cstd)进行了基因定位,同时利用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分析,在候选基因定位区间内筛选突变位点和Cstd的候选基因。此外由于黄瓜茎尖(SAM)决定了地上部分的形态建成,了解黄瓜卷须的发生和形成机制离不开对茎尖发育形态和解剖学的研究,本研究对黄瓜茎尖的石蜡切片技术进行了改进并探讨了不同方法对黄瓜茎尖切片的影响,以期为后续从解剖学角度了解卷须发生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卷须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及Cstd基因的初步定位利用B007分别与Gy14和9930杂交的F1代,自交分别获得1673株F2代单株(P1/P2)和834株单株(P1/P3),统计卷须性状的有无及其分离比,结果表明在P1/P2群体中无卷须植株有347株,有卷须植株有1326株;在P1/P3群体中无卷须植株有株196,有卷须植株有株638,经卡方检验(P=0.05),分离比接近1:3,说明黄瓜无卷须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利用2489对SSR引物,在P1/P2群体的双亲中筛选出193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比率为7.8%。P1/P3群体的双亲中筛选出129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比率为5.2%。在单个群体中,分别选取F2代隐性株和显性株各5株构建基因混池,利用BSA法对上述多态性引物进行了池间筛选,寻找连锁标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标记,最终在P1/P2群体中获得16对连锁标记;P1/P3群体中获得5对连锁标记,最终将Cstd基因定位于黄瓜第6号染色体末端的197kb的区间内。2.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分析筛选定位区间内的突变位点及候选基因选取P1/P2的F2代中显性株和隐性株各102株,等DNA量进行混合,构建基因差异池进行重测序,并与9930和野生型的基因组进行比对,依据SNP指数以及突变位点对基因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在197kb的定位区间内筛选到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该位点是9930基因组序列中Chr6的“(G28893996A)”。3.候选基因的遗传连锁分析及遗传位点多样性分析利用筛选的突变位点,设计了1对dCAPS标记,在P1/P2、P1/P3的F2群体500个单株中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此突变位点与Cstd基因共分离;将此dCAPS标记在400余份黄瓜种质中进行位点唯一性验证,结果表明此位点只在B007中存在,从而证明了候选基因就是控制黄瓜无卷须的目标基因。4.候选基因的克隆通过在葫芦科数据库中预测Cstd的位点所在的基因设计扩增引物,从9930和B007中分别扩增了候选基因,并利用TA克隆进行亚克隆,结果显示,9930和B007中的候选基因长度均为1686bp,预测的蛋白质均由56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Cstd氨基酸的第82个氨基酸由野生型的天冬氨酸(D)变为天冬酰胺(N)。5.黄瓜茎尖石蜡切片方法的改进本文在对黄瓜茎尖分生组织的石蜡切片研究中,探讨了影响透明、染色、脱蜡等关键环节的因素,结果表明,整染与片染相结合可提高制片效率和染色效果;用硬脂酸做透明剂,固色鲜艳,切片质量与传统二甲苯透明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硬脂酸处理会造成少许蜡片脱落;脱蜡时将玻片及染缸放入40°恒温箱中预热,二甲苯脱蜡50min,可有效除去细胞中的石蜡;片染时用95%酒精配制的1%番红染液与0.5%固绿染液对染,可简化试验步骤,并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

二、常规石蜡切片中浸蜡包埋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规石蜡切片中浸蜡包埋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三个杂交组合商品猪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终端父本直接影响商品猪的肉质
        1.2.2 肌纤维类型是影响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
        1.2.3 肌内脂肪是影响肌肉风味的重要因素
        1.2.4 肌纤维类型与肌内脂肪含量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群体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与数据收集
        2.3.1 肌肉样品采集
        2.3.2 性状测定
        2.3.3 石蜡切片技术
        2.3.4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生长、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分析
        3.1.1 生长性状的比较分析
        3.1.2 胴体性状的比较分析
        3.1.3 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3.2 肌纤维表型统计分析
        3.2.1 肌纤维表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结果
        3.2.3 日龄、体重与肌纤维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3.2.4 杂交组合DLY肌纤维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5 杂交组合PDLY肌纤维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6 杂交组合PLY肌纤维性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肌内脂肪含量高低组肌纤维表型测定
        3.3.1 肌内脂肪含量高低组肌纤维免疫组化描述性分析结果
        3.3.2 肌纤维数目比例在不同杂交组合和性别之间的比较结果
        3.3.3 不同类型肌纤维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的表型差异
    4.2 肌纤维组织学统计分析
    4.4 针对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的讨论
5 小结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讨论
    5.2 本实验的创新点和特色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冷冻切片法改良及Sox2在鸡脑、肺和睾丸中的组织细胞定位与时空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Sox2简介
    1.3 Sox2 CDNA及蛋白的特征
    1.4 Sox2的表达模式
    1.5 Sox2的功能
        1.5.1 Sox2 与胚胎发育和胚胎干细胞(ESCS)
        1.5.2 Sox2与重编程干细胞
        1.5.3 Sox2 与中枢神经系统(CNS)和神经干细胞(NSCS)
        1.5.4 Sox2与气管、食道和肺
        1.5.5 Sox2与疾病
    1.6 免疫组织化学概述
        1.6.1 免疫组织化学基本原理与发展历史
        1.6.2 石蜡切片法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应用与局限
        1.6.3 冷冻切片法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应用与局限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冷冻切片法改良及其在鸡Sox2组织细胞定位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2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3.3 传统石蜡切片法制备组织切片
        2.3.4 常规组织冷冻切片法制备组织切片
        2.3.5 拟改良冷冻切片法制备组织切片
        2.3.6 组织切片质量的综合评价
        2.3.7 应用改良冷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鸡Sox2蛋白的细胞定位
    2.4 结果
        2.4.1 不同切片法所得组织切片空洞面积差异
        2.4.2 不同切片法所得组织切片HE染色和睾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差异
        2.4.3 Sox2蛋白在鸡小脑、中脑、大脑、肺脏和睾丸组织的细胞定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Sox2基因在鸡胚中的时空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动物来源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主要溶液配制
        3.3.2 种蛋孵化与胚胎性别鉴定
        3.3.3 脑、肺脏和睾丸组织的采集与保存
        3.3.4 荧光定量法检测Sox2基因的表达
        3.3.5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Sox2蛋白的表达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鸡胚的性别鉴定结果
        3.4.2 RNA质量检测的结果
        3.4.3 Sox2基因在鸡胚胎组织样品中的表达
        3.4.4 Sox2蛋白在鸡胚大脑、中脑、小脑、肺脏和睾丸组织器官的表达
    3.5 讨论
    3.6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4)太赫兹时域系统对下咽癌病理切缘判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太赫兹技术简介
        1.1.1 太赫兹脉冲系统
        1.1.2 太赫兹连续波系统
        1.1.3 太赫兹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优势
    1.2 太赫兹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1.2.1 氨基酸
        1.2.2 蛋白质
        1.2.3 糖类
        1.2.4 DNA等
    1.3 太赫兹在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1.4 太赫兹在肿瘤组织检测中的应用
        1.4.1 基底细胞癌
        1.4.2 肺癌
        1.4.3 胃癌
        1.4.4 结直肠癌
        1.4.5 脑胶质瘤
        1.4.6 乳腺癌
    1.5 太赫兹技术在中药检测中的应用
    1.6 太赫兹技术的生物学效应
    1.7 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路线
第3章 人下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构建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研究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裸鼠生长状态变化
        3.2.2 荷瘤裸鼠质量变化
        3.2.3 移植瘤瘤体体积变化
        3.2.4 裸鼠成瘤率
    3.3 小节
    3.4 讨论
第4章 下咽癌及移植瘤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2 研究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人下咽癌标本的收集
        4.2.2 人下咽癌FaDu细胞裸鼠移植瘤标本
        4.2.3 组织病理学表现
        4.2.4 太赫兹光谱数据
    4.3 小节
    4.4 讨论
    4.5 结论
    4.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5)油桐花序石蜡切片制作方法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常规石蜡切片方法
    1.3 改良石蜡切片方法
        1.3.1 固定与处理
        1.3.2 脱水与透明
        1.3.3 浸蜡与包埋
        1.3.4 切片与烘片
        1.3.5 脱蜡与复水
        1.3.6 染色
        1.3.7 封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方法优化结果
    2.2 材料处理优化结果
    2.3 脱水透明改良结果
    2.4 浸蜡包埋改良结果
    2.5 染液浓度与染色时间优化结果
    2.6 改良方法效果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6)适用于大体积荧光标记样本的石蜡包埋方法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1 绪论
    1.1 神经科学研究的意义
    1.2 非人灵长类动物神经研究现状
    1.3 大体积样本三维成像方法的选择
    1.4 石蜡包埋技术简介
    1.5 石蜡包埋技术存在的不足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体积生物样本石蜡包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2 适用于大体积生物样本石蜡包埋的条件选择
    2.3 方法建立、问题汇总和应对
    2.4 石蜡包埋在大体积生物组织的应用
    2.5 分析和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iFFPE:适用于荧光标记大体积样本的石蜡包埋建立
    3.1 材料和方法
    3.2 荧光蛋白发光机制和影响因素
    3.3 石蜡包埋淬灭荧光机制探索
    3.4 石蜡包埋方法的优化
    3.5 iFFPE对荧光蛋白信号的保持
    3.6 分析和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iFFPE的荧光标记猕猴样本的应用
    4.1 材料和方法
    4.2 连续细胞构筑信息的获取
    4.3 荧光标记神经环路数据的获取、重建和分析
    4.4 讨论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内容和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

(7)一种低毒透明剂制作植物叶片石蜡切片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固定
        1.2.2 脱水与透明
        1.2.3 浸蜡与包埋
        1.2.4 切片、展片
        1.2.5 脱蜡复水及染色
        1.2.6 观察、拍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van-clear剂作为透明与脱蜡剂切片展示
    2.2 van-clear剂作为透明与脱蜡剂优点
3 讨论

(8)用改进石蜡切片法观察大鳞副泥鳅皮肤虹彩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常规石蜡切片
    1.3固定液的选择
    1.4用伊红染液对切片进行染色
    1.5用稀释的伊红染液对切片进行染色
    1.6脱水前的组织预处理
    1.7对比虹彩细胞在改进前后的观察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石蜡切片观察结果
    2.2固定液对虹彩细胞观察的影响
    2.3用伊红染液对虹彩细胞观察的影响
    2.4不同体积分数的伊红对虹彩细胞观察的影响
    2.5脱水前的组织预处理对组织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2.6对比虹彩细胞在方法改进前后的观察效果
3讨论
    3.1常规石蜡切片观察鱼类皮肤虹彩细胞的不足
    3.2染液种类的选择及其浓度对虹彩细胞观察的影响
    3.3脱水前的预处理对组织完整性的影响

(9)番茄根结巨型细胞凋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根结线虫病危害及其防治进展
    1.2 根结线虫引起寄主根结巨型细胞发育特征
    1.3 植物组织病理学技术的应用
    1.4 细胞凋亡机制
    1.5 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供试种子
        2.1.3 供试试剂与配制方法
        2.1.3.1 供试试剂
        2.1.3.2 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2.1.4 RNA电泳
        2.1.5 石蜡切片操作过程所需实验用具
        2.1.6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寄主植物培养
        2.2.2 二龄根结线虫收集
        2.2.3 接种方法
        2.2.4 植物根结石蜡切片包埋角度优化
        2.2.4.1 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
        2.2.4.2 根结形态观察及雌根结线虫侵染角度测量方法
        2.2.4.3 植物根结石蜡切片包埋角度优化方法
        2.2.5 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形态特征
        2.2.5.1 石蜡切片制作
        2.2.5.2 番茄根结巨型细胞面积与内含物面积测量方法
        2.2.5.3 巨型细胞内细胞核面积测量方法
        2.2.5.4 数据处理方法
        2.2.6 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凋亡率检测
        2.2.6.1 番茄根结切片制备
        2.2.6.2 细胞凋亡率检测方法
        2.2.7 根结线虫MiPDC D6基因和番茄LeMYB330基因表达量分析
        2.2.7.1 实时荧光定量引物设计与合成
        2.2.7.2 番茄根部组织总RNA提取
        2.2.7.3 cDNA合成
        2.2.7.4 qRT-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2.7.5 qRT-PCR数据分析
        2.2.8 根结线虫MiPDC D6蛋白在番茄根结切片荧光免疫定位
        2.2.8.1 番茄根结切片制备
        2.2.8.2 荧光免疫定位标记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根结石蜡切片包埋角度优化
        3.1.1 植物根结形态观察
        3.1.2 雌根结线虫侵染角度测量
        3.1.3 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最佳切片序列号获得
        3.1.4 侵染番茄 35 DPI根结内巨型细胞系列切片
    3.2 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形态特征
        3.2.1 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发育过程
        3.2.2 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及其内含物面积变化趋势
        3.2.3 不同侵染天数巨型细胞内细胞核面积变化趋势
    3.3 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凋亡率检测
        3.3.1 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巨型细胞凋亡率检测
    3.4 根结线虫MiPDC D6基因和番茄LeMYB330基因表达量分析
        3.4.1 番茄根组织总RNA提取质量分析
        3.4.2 番茄LeMYB330基因表达量
        3.4.3 番茄根内根结线虫MiPDC D6基因表达量
    3.5 根结线虫MiPDC D6蛋白在番茄根结切片荧光免疫定位
        3.5.1 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切片免疫荧光定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植物根结石蜡切片包埋角度优化
        4.2.2 不同侵染天数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形态特征
        4.2.3 番茄根结内巨型细胞凋亡率检测
        4.2.4 根结线虫MiPDC D6蛋白在番茄根结切片荧光免疫定位
        4.2.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黄瓜无卷须基因Cstd的精细定位及黄瓜茎尖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分子标记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1.1.1 连锁遗传图谱的建立
        1.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2 基因定位与克隆
        1.2.1 寻找多态性标记的方法
        1.2.2 基因克隆
    1.3 植物卷须的研究进展
        1.3.1 葡萄与豌豆卷须研究进展
        1.3.2 黄瓜卷须研究进展
    1.4 组织石蜡切片研究
        1.4.1 卷须形态石蜡切片研究
        1.4.2 茎尖形态石蜡切片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黄瓜无卷须基因Cstd的定位和克隆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黄瓜无卷须性状观察
        2.2.2 DNA模板制备及PCR分析程序
        2.2.3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2.4 新引物的开发及多态性的筛选
        2.2.5 图位克隆法对td进行初步定位
        2.2.6 F2群体中F2代单株的基因型鉴定
        2.2.7 遗传连锁图谱的绘制
        2.2.8 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分析筛选候选基因
        2.2.9 td位点的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0 候选基因的克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瓜无卷须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2.3.2 连锁标记的筛选
        2.3.3 标记进一步开发及无卷须基因Cstd的初步定位
        2.3.4 无卷须基因Cstd的精细定位
        2.3.6 极端差异混合基因池重测序及Cstd基因的筛选
        2.3.7 Cstd基因候选基因的序列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黄瓜茎尖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的探讨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
        3.1.4 载玻片、盖玻片的处理
    3.2 方法
        3.2.1 取样、固定
        3.2.2 不同整染时间对黄瓜茎尖石蜡切片质量的影响
        3.2.3 不同整染时机对黄瓜茎尖石蜡切片质量的影响
        3.2.4 不同的透明剂对黄瓜茎尖石蜡切片质量的效果比较
        3.2.5 不同脱蜡温度、时间、梯度对脱蜡效率的影响
        3.2.6 不同染色方式对石蜡切片质量的影响
        3.2.7 改良技术的应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脱水前不同整染时间对黄瓜茎尖切片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整染时机对切片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透明剂对切片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脱蜡温度、时间、二甲苯梯度对脱蜡效率的影响
        3.3.5 不同染色方式对切片质量的影响
        3.3.6 对卷须黄瓜幼苗与无卷须黄瓜幼苗茎尖的观察
    3.4 讨论
        3.4.1 整染时间的确定
        3.4.2 整染时机的选择
        3.4.3 透明方式的结果与分析
        3.4.4 脱蜡时间长短、温度、梯度对切片效果的影响
        3.4.5 不同染色方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常规石蜡切片中浸蜡包埋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石蜡切片与冷冻切片在供器官组织病理学评估中的比较研究[J]. 陈剑霖,王心强,徐晶,蒋继贫,陈刚,郭晖.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11)
  • [2]三个杂交组合商品猪胴体、肉质及肌纤维性状的比较研究[D]. 薛前进.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3]冷冻切片法改良及Sox2在鸡脑、肺和睾丸中的组织细胞定位与时空表达[D]. 潘建洪. 广西大学, 2020(02)
  • [4]太赫兹时域系统对下咽癌病理切缘判断的实验研究[D]. 李敬雅. 西南大学, 2020(01)
  • [5]油桐花序石蜡切片制作方法改良[J]. 付盼,李文莹,刘美兰,李静,张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03)
  • [6]适用于大体积荧光标记样本的石蜡包埋方法建立[D]. 詹慕欧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7]一种低毒透明剂制作植物叶片石蜡切片的方法[J]. 李亚男,严炜,罗丽娟,吕玉兰,黄家雄. 热带农业科学, 2019(04)
  • [8]用改进石蜡切片法观察大鳞副泥鳅皮肤虹彩细胞[J]. 欧志杰,边芳芳,杨瑞斌,杨学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9]番茄根结巨型细胞凋亡特征研究[D]. 陈芳妮.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黄瓜无卷须基因Cstd的精细定位及黄瓜茎尖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的探讨[D]. 付冰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常规石蜡切片石蜡包埋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