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礼泉县土地扩展现状调查分析

陕西省礼泉县土地扩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陕西省礼泉县土地延包现状调查与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廉梦琛[1](2021)在《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征与营造技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中地区自古是中华民族的风水宝地,悠久的历史文脉,深厚的文化积淀,让关中地区人民拥有了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也正是因为关中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丰裕的人文活动铸就了其地域文化的发展,从而不断孕育出别具一格且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民居是构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院落形态、建筑平面布局、单体建筑结构,还是传统民居营造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新兴的超高层建筑、异型建筑等一些列建筑都运用了现代的建筑结构、材料、技术,会更加让人眼前一亮,也逐渐成为了城市建设发展的“热浪”,不断赢得人们的追捧。而传统历史建筑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被淡忘。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作为中华民族的建筑瑰宝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被破坏,甚至被消亡不复存在。虽然其属于过去的、历史的产物,难免会与现代建筑产生矛盾,但在快速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应当值得我们去弘扬、去继承关中地区优秀的传统建筑与文化。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重点项目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营造技术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归纳并总结出现阶段关中民居建筑结构和营造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梳理继续深入研究的要点。其次,通过对关中地区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进行大量且细致的实态调研,明晰传统民居的发展现状并获取丰富且珍贵的资料,同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测量、照片搜集、访谈记录并完成建筑制图。基于实态调研与测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有依据地从聚落、院落、单体建筑以及单体建筑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一系列相关学术研究,尤其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基础、木构架、墙体及屋面等进行重点研究并总结出在营造过程中的技艺特征,为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最后,在国家级相关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政策的指引下,提出适宜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认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李思超[3](2021)在《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根基之一是采用文献来考证其学术发展脉络,即文献本是“记录一切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代称。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成为一种常态化。知识更新速度远大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速度。随着文献数量激增,现今已经难以通过窥见全貌。亟待需要进行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化总结,梳理其研究历程。首先,在文献收集1236篇学术论文和50余部着作的基础上,采用“远读”方法对其从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图景描摹:(1)论文关键词视角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宏观演进特征。(2)科学知识图谱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3)比较了陕西和全国相关研究的关系(4)陕西民居研究和陕西地区建筑工作者进行的其他地区民居研究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论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早期探索(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稳步发展(改革开放——21世纪初),多元繁盛(21世纪初——至今)。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阶段的大事件进行了解读。最后,从现有的陕西地方通史和全国民居相关着作、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着作和98篇代表性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内容的归纳,梳理出具体的8大研究主题和具体的21个研究方向。本研究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基础资料,为未来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研究参考样本。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民居建筑学学科的发展。

周晓媛[4](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赵睿祺[5](2021)在《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为乡村民居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现有多数传统聚落更新改造盲目追求现代化空间模式与营建体系,忽视了传统民居自身的地域文化与空间特色,带来了村落原有风貌消逝、空间形制破坏和生态性能缺失等问题。为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居住体验、促进乡村发展,亟待建筑师加强对乡村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关中乡村民居存量巨大,在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新改造等一系列问题,而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王曲南堡寨村虽已荒废,但其基本格局和多数建筑尚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以关中南堡寨村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调查问卷、归纳分析等方法,梳理南堡寨村传统民居聚落和建筑空间模式的形态特征,分析其更新发展的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为该村更新设计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建筑空间、建筑结构、性能提升”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各自影响因素下南堡寨村更新设计策略的作用肌理,分项凝练关中民居的更新设计策略。其中,在建筑空间的更新策略中,剖析了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与辅助功能的模块化;在建筑结构的更新策略中,探析了承重结构的置换、适配与围护结构不同界面的优化组合形式;在性能提升策略中,解析了对光、热、雨的应答策略。最后,以南堡寨村南寨门片区为实践对象,吸取关中地区袁家村的成功经验,以提出的更新设计策略为指导进行设计实践和运用,构建了一套“传统与现代、空间与结构、文化与绿色、性能与品质”有机融合的民居更新设计模式。在中国唐村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启动的大背景下,南堡寨村荒废传统民居的更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可实现乡村的重生与可持续发展,使传统民居的价值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为关中地区类似需要转型的乡村民居更新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邢伟[6](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王力[7](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说明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陕西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种“特别关系”。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海上而来,东南沿江沿海各省始变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点”。陕西僻处内地,“陕西似无足重轻也”,但陕西为西北门户之所在,有着国民党势力、陕西地方实力派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前夕还有着北洋军阀的残余势力,内部势力错综复杂,而不同于国民党中央完全控制的省份。其地位被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在内的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也被民国时期的各派军阀所觊觎。1927至1937年的陕西省政,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由国民军冯玉祥系控制的过渡时期,由陕西地方实力派杨虎城控制的稳定时期和西安事变后由孙蔚如控制的整理时期。文章第一章总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省制改革和陕西省的政局变动和省制改革,陕西的省制进程与南京中央政府规划的省制改革时间表相比较,具有滞后性。究其原因,陕西省处于国民党中央政府控制的核心区域和边际地带之间。第二章分析了陕西省政的演变过程,经过十年的发展,陕西省政的结构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横向和纵向组织。第三章分过渡、稳定和整理三个时期,理清各执政陕西人物对陕西省政的管理。第四章讨论了陕西省政的地位问题,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等能影响全国政局的人物和杨虎城、邵力子、孙蔚如等陕西执政人物都对陕西省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加之国内外局势的发展,也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陕西省的关注。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陕西省政是极其重要的,陕西一省的省政问题发展到1937年,竟然引起了影响中国和世界格局的西安事变的发展,可见其特殊和关键。望通过梳理南京国民政府1927至1937年的陕西省政,能描绘出这十年陕西省政的发展脉络,以期基本揭示出省制设计“应然”与陕西省政实践“实然”之间的深层逻辑,为我国现正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镜鉴。

张惠雅[8](2020)在《养老机构PPP模式运营中的法律争端解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首字母缩写,是指政府公共职能部门通过鼓励社会市场中的民营部门利用其掌握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参与到与政府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来,既实现了政府公共部门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也为社会市场中的民营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认为,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形成的长期合作模式。由于我国引入PPP模式发展历史较短,从1994年进入市场,探索其运营模式至今,国家层面尚未对PPP进行立法。2017年国务院法制办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后,迟迟未能出台。立法进程的推进较为缓慢,可见,形成完善系统的PPP法律制度体系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当前,长期的计划生育的国策以及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妥善地解决养老这一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城乡经济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被新时代的养老方式所影响,伴随着养老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对社会公共福利养老机构的需求将愈发增长。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养老公共福利事业发展的举措,如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到社会公共养老福利机构的建设和运营当中;加大减税力度,减轻养老企业运营成本,集中力量做好养老机够运营等多措并举激发更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但是由于PPP合同的特殊性,其合同主体客观上存在不平等,加之PPP模式立法上的缺失,养老机构主体的复杂性,因而导致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社会公益性目的与民间资本的盈利性互相制衡,监管的高标准和民间企业运营的自主权难以平衡,变幻莫测的政策与10年-30年长久的固定合同的不确定性,其矛盾涉及范围广,问题难度大,如何维护好百姓权益、民间资本收益、政府的公共利益,达到“三赢”的结果,这些都是PPP模式运用下养老机构运营中存在和必须面对的症结。本文旨在通过在PPP模式协议与养老机构合二为一的结构架构上进行方法论证,剖析两者结合运行后遇到风险的争端解决途径,主张我国解决PPP模式下的法律纠纷时,应由争议内容具体发生节点,双方存在的具体法律关系等来决定法律适用以及相应程序,而非合同整体产生的法律关系来决定。重点分析了PPP模式下,法律纠纷所面临实体法冲突的困境,并建议从建立统一相关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完善诉讼之外的仲裁、和解、调解等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这两方面进行完善,使我国PPP模式下合同争议解决能够在统一的实体和程序规则下进行,最终寻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机构风险的法律救济模式,为其提供方向和可能性。

刘泫晔[9](2020)在《渭北平原地区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村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村庄绿地作为村庄的环境基础,有着协调人与自然的作用,其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关乎村庄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是村庄建设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村庄绿地的布局忽略了村庄自身的空间结构,削弱了村庄特色绿地建设,造成了村庄绿地结构不合理,布局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村庄空间角度入手,开展针对渭北平原地区村庄的绿地系统的布局研究,对其村庄绿地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渭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村庄绿地系统布局为研究对象,揭示村庄空间对其绿地系统布局的影响,构建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系统布局方法和指标体系,探寻适用于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系统的相关指标和布局模式。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分析总结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本文寻找突破口。其次,通过相关基础研究,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解析和整理,对比不同的村庄绿地系统布局方法并分析其优劣性,并整理已有的村庄绿地布局模式,为下文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通过对渭北平原村庄的实际调研,利用调研数据对村庄绿地系统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挖掘渭北平原村庄的绿地系统的现状布局特征。第四,分析村庄空间对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的影响关系,运用空间句法,在村庄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搭建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的方法体系和指标配置,并针对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系统现状布局特征上提出优化布局模式。第五,通过对渭北平原冶家台村绿地系统布局规划,验证了村庄绿地系统布局方法的可行性,得到了冶家台村绿地系统布局优化方案,验证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可为村庄尺度下绿地系统布局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在规划层面上,搭建了一套渭北平原地区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的方法体系。在尺度层面上,找到了适宜村庄尺度的绿地布局方法和指标配置。本研究为渭北平原地区村庄尺度下绿地系统提供了具体的布局方法和布局模式,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区域的村庄绿地布局提供参考借鉴。

魏唯一[10](2019)在《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距今较远、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经济等价值,应给予关注与保护的村落。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一种实际存在、历史悠久、年代跨度最长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陕西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在我国境内排名属于靠后位置,截止2018年12月,共计有五批113处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占总数的1.7%,地域密度0.55/千平方千米,略低于全国的0.71/千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根据笔者选取30处国家传统村落的调研可知,主要问题有传统村落基数小、保护不力、申报不积极等,境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得出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局部聚集、整体分散以及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多、渭河平原较少的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和历史文化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并根据村落的突出特征将传统村落分为历史文化、区域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军事寨堡、手工业、商业集聚、山水格局生态等六个类型。目前陕西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物质空间衰败、城乡经济不均衡发展、保护技术滞后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由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以及管冗杂的理体系等三大因素。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遵循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内容应从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的保护、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村落保护与现代经济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最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五大价值出发,建立陕西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体系,展开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根据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并结合三个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秉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对关中地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陕北地区“一村一品”的推动和营造山南地区的地缘文化等建议。

二、陕西省礼泉县土地延包现状调查与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礼泉县土地延包现状调查与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征与营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传统民居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传统民居研究内容、方法及范围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框架
2 关中地区人居环境、传统民居现状与特征
    2.1 关中地区人居环境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人文环境特征
    2.2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聚落分布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2.1 陕西省传统聚落空间分布现状
        2.2.2 关中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分布现状
        2.2.3 关中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
        2.2.4 关中地区传统聚落现状问题评析
    2.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聚落特征
        2.3.1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聚落选址特征
        2.3.2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聚落布局类型与属性分析
        2.3.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聚落构成要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院落与单体建筑结构特征
    3.1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历史发展演变
        3.1.1 传统民居院落雏形
        3.1.2 传统民居院落功能
        3.1.3 影响传统院落的构成因素
        3.1.4 院落历史演变进程
    3.2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平面布局特征
        3.2.1 大型院落平面布局特征
        3.2.2 中小型院落平面布局特征
    3.3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形制结构特征
        3.3.1 庭院
        3.3.2 门房(街房、倒座)
        3.3.3 厦子房
        3.3.4 厅房
        3.3.5 正房(上房或安间房)
    3.4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结构特征
        3.4.1 单体建筑基础特征
        3.4.2 单体建筑构架特征
        3.4.3 单体建筑墙体特征
        3.4.4 单体建筑屋面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方式与传统技艺
    4.1 建筑材料选取与应用
        4.1.1 建筑材料类型分析
        4.1.2 建筑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4.1.3 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4.2 营造前期准备阶段
        4.2.1 传统工匠组织
        4.2.2 传统营造工具
        4.2.3 备料、验料与初步加工
    4.3 营造中期营造阶段
        4.3.1 基础营造
        4.3.2 木构架营造
        4.3.3 墙体营造
        4.3.4 屋面营造
    4.4 营造后期装饰阶段
        4.4.1 地面铺装
        4.4.2 墙面抹泥
        4.4.3 门窗隔扇
        4.4.4 “三雕”艺术
        4.4.5 室内陈设
    4.5 非技术营造特征
        4.5.1 营造仪式
        4.5.2 营造歌诀
    4.6 营造技艺传承现状
        4.6.1 营造技艺的师承演变现状
        4.6.2 制约营造技艺发展的因素
    4.7 本章小结
5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价值、意义及策略
    5.1 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5.2 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5.3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5.3.1 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定位和内容及原则
        5.3.2 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
    5.4 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思考
        5.4.1 回归“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传统民居生态环境
        5.4.2 传承“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民居建筑本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成果的激增使得学术研究图景日趋复杂
        1.1.2 信息化时代使得量化学术研究历程成为可能
        1.1.3 信息技术驱动下改变了传统文献的认识方式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基础理论:数字人文
    1.4 研究现状
        1.4.1 传统民居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4.2 构建传统民居研究框架、研究技术路线的研究现状
        1.4.3 相关议题其他类型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
        1.4.4 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定量化分析
    2.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文献数据收集
        2.1.1 数据收集
        2.1.2 获取研究对象
        2.1.3 收集结果
    2.2 文献数量变化情况
        2.2.1 研究专着
        2.2.2 学术论文
    2.3 量化研究一:论文关键词分析
        2.3.1 总体关键词词云描摹
        2.3.2 分时段关键词词云描摹
    2.4 量化研究二: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2.4.1 共现词统计和解读
        2.4.2 膨胀词分析和解读
    2.5 量化研究三:《中国传统民居文献索引》中的陕西相关研究
        2.5.1 粗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5.2 细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6 量化研究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
        2.6.1 传统民居与聚落相关研究区位分析
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
    3.1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分期依据
        3.1.1 已有研究综述
        3.1.2 本研究的分期
    3.2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期(20 世纪30 年代至改革开放)
        3.2.1 民居研究先声:从龙庆忠到刘敦桢
        3.2.2 民居广泛调查:全国研究和陕西调查
        3.2.3 考古发掘研究:半坡村史前聚落考古
        3.2.4 乡村建设活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3.2.5 民居展示利用:大办地主庄园博物馆
        3.2.6 文物普查活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
    3.3 第二阶段:稳步发展期(改革开放-21 世纪初)
        3.3.1 首部综合专着:《陕西民居》的编纂
        3.3.2 考古复原研究: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
        3.3.3 国际交流合作:竞赛教学和保护实践
        3.3.4 民居展示利用:阶级教育展览馆转型
        3.3.5 绿色窑居建筑:延安枣园村绿色住区
        3.3.6 文物普查活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3.4 第三阶段:多元繁盛期(21 世纪初至今)
        3.4.1 民居展示利用:民营化博物馆的兴起
        3.4.2 文物保护制度:从古村落到传统村落
        3.4.3 文物普查活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4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代表性文献内容解读
    4.1 地区建筑通史和中国民居专着中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
        4.1.1 地区建筑通史着作中的陕西民居
        4.1.2 中国民居研究专着
    4.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代表性研究专着
        4.2.1 总体面貌解读
        4.2.2 地区民居综合着作
        4.2.3 民居专项研究着作
        4.2.4 民居个案研究着作
    4.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4.3.1 概说
        4.3.2 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图谱的绘制
        4.3.3 研究方向1:某类型民居研究
        4.3.4 研究方向2:民居和聚落个案研究
        4.3.5 研究方向3:农宅建设
        4.3.6 研究方向4:设计创作
        4.3.7 研究方向5:绿色建筑
        4.3.8 研究方向6:人文地理
        4.3.9 研究方向7:风景园林
        4.3.10 研究方向8:旅游开发
    4.4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述评
        4.4.1 与全国研究现状的比较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重点文献统计表
    代表性学术专着
    代表性期刊论文
附录2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相关建筑竞赛图纸
附录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作为创作原型的建筑实践
附录 4 图录和表录
    图录
    表录
硕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

(4)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地域特色的逐渐消逝
        1.1.2 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1.3 南堡寨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实态调研
    2.1 南堡寨村的基本概况
        2.1.1 区位优势
        2.1.2 历史沿革
        2.1.3 文化资源
    2.2 南堡寨村聚落的形态特征
        2.2.1 村落选址
        2.2.2 形态特征
        2.2.3 空间要素
    2.3 南堡寨村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
        2.3.1 民居现状
        2.3.2 院落布局
        2.3.3 功能构成
    2.4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营建特征
        2.4.1 结构特征
        2.4.2 材料特征
        2.4.3 细部装饰
    2.5 本章小结
3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空间模式提取与更新现状分析
    3.1 传统聚落的空间模式
        3.1.1 边界空间
        3.1.2 街巷空间
        3.1.3 宅基地空间
    3.2 传统民居的空间模式
        3.2.1 民居单体空间
        3.2.2 院落单元空间
        3.2.3 院落单元组合模式
    3.3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分析
        3.3.1 风环境的适应性
        3.3.2 热环境的适应性
    3.4 更新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3.4.1 更新定位与总体架构
        3.4.2 聚落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4.3 民居功能转换类型与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功能转换下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4.1 建筑空间更新策略
        4.1.1 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
        4.1.2 辅助功能空间的模块化
        4.1.3 空间的优化组合形式
    4.2 建筑结构更新策略
        4.2.1 承重结构的置换与适配
        4.2.2 围护结构的改善与革新
        4.2.3 结构的优化组合模式
    4.3 建筑性能提升策略
        4.3.1 自然采光与遮阳策略
        4.3.2 保温设计与自然通风
        4.3.3 集水与排水
    4.4 建筑风貌传承策略
        4.4.1 形式语言
        4.4.2 材料表现
        4.4.3 细部装饰
    4.5 小结
5 乡村民居更新案例评析与南寨门片区更新设计
    5.1 相关实践案例评析
        5.1.1 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
        5.1.2 西安市蓝田县玉山石柴
        5.1.3 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的建议
    5.2 南寨门东侧片区总体规划设计
        5.2.1 现状分析
        5.2.2 总体设计
    5.3 民宿型民居的更新设计
        5.3.1 空间优化
        5.3.2 结构选型
        5.3.3 性能提升
        5.3.4 风貌传承
    5.4 商业型民居更新设计
        5.4.1 空间优化
        5.4.2 结构选型
        5.4.3 性能提升
        5.4.4 风貌传承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6.1.2 各影响因素下的关中民居更新策略
        6.1.3 风貌传承与实践案例佐证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工作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图录
表录
附录一 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竞赛
附录二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原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南堡寨村原居民房屋调查问卷
致谢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史料选择
    五 写作难点
    六 创新之处
    七 概念界定
第一章 陕西省政的背景和基础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省制改革历程
        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确立的省制
        二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9-1937)的省制
    第二节 陕西政局变动与省制演变
        一 陕西省制的初步确立——冯玉祥系控制下的陕西
        二 陕西省制的发展变化——陕西地方实力派杨虎城控制下的陕西
        三 西安事变后的陕西省制——从杨虎城系孙蔚如到蒋介石系蒋鼎文
第二章 陕西省政的演变
    第一节 陕西省政的权力运作方式
        一 特殊时期的陕西省政权力运作方式
        二 正常时期的陕西省政运作方式
    第二节 陕西省政的日常运行机制
        一 陕西省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秘书处
        二 陕西省政府执行机构—各厅
        三 陕西省具体事务管理机构—各专管处、局及委员会
    第三节 陕西全省行政网络的构建
        一 西安市(西京市)
        二 行政督察区
        三 县及其县以下行政组织
第三章 陕西省政的管理
    第一节 过渡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国民军联军(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冯玉祥系控制下的陕西省政管理(1927 年—1930 年 10 月)
    第二节 稳定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杨虎城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邵力子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第三节 整理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王一山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孙蔚如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第四章 陕西省政的地位
    第一节 陕西所属地理位置的争论
    第二节 孙中山等的陕西省政建设思想
        一 孙中山的开发西北思想
        二 蒋介石的西北抗战观
        三 陕西省执政人物的建设陕西思想
    第三节 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陕西省政的关注
        一 冯玉祥时期
        二 杨虎城时期
        三 邵力子时期
        四 孙蔚如时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养老机构PPP模式运营中的法律争端解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原因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法
第一章 PPP模式下养老机构运营概述
    第一节 我国PPP模式发展的法律支撑
        一、我国PPP模式相关政策演变
        二、PPP合同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我国PPP模式养老机构的运营属性
        一、PPP主要经营模式释义
        二、养老机构运用PPP政府特许经营模式适用性分析
        三、政府特许经营机制下养老机构的运营特征
    第三节 PPP模式下养老机构各主体的法律解析
        一、PPP模式养老机构的参与主体的法律特征
        二、养老机构服务主体的法律特征
第二章 PPP模式下养老机构的法律风险分析
    第一节 PPP模式养老机构建设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一、政策因素影响养老项目顺利运行
        二、社会风险影响养老项目盈利值
        三、PPP立法缺失导致养老项目维权艰难
    第二节 政府特许经营养老协议争议解决机制现状
        一、PPP立法缺失影响养老政策实施
        二、PPP的相关法律规范位阶低且维权渠道少
第三章 PPP模式下养老协议争端解决的法律困境
    第一节 养老机构双重模式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政府养老扶持政策落实难
        二、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利分配不合理
        三、公益性与私利性相冲突
    第二节 以案说法——PPP司法法实践中争议案例分析
        一、实践现状——以“新陵案”和“礼泉案”为例
        二、案例解读
    第三节 特许经营协议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裁判的公平公正受影响
        二、实践中类似案件不同定性影响判决
        三、当事人诉讼地位不平等与公益保护制度限制
        四、养老协议涉及公民第三方权益保护责任分割
第四章 域内外PPP协议法律规制对养老机构运营的借鉴及启示
    第一节 域外PPP特许经营协议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经验
        一、大陆法系国家PPP特许经营协议法律规制
        二、英美法系国家PPP特许经营协议法律规制
        三、域外PPP特许经营协议法律规制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现有PPP相关法律评析
        一、关于《PPP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评析
        二、最高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相关问题的意见
第五章 我国PPP模式下养老机构协议纠纷解决完善路径
    第一节 完善特许经营协议现有法律规范
        一、确立立法指导原则
        二、采用统一立法模式
        三、提高相关立法层阶
    第二节 完善特许经营协议现有司法制度
        一、以合同签订为节点行政救济与民事救济选择适用
        二、赋予养老机构救济选择权
        三、引入仲裁机构作为合同纠纷的主渠道
        四、协议纠纷纳入经济法院专门管辖
        五、赋予养老机构消费者作为第三方主体诉讼资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渭北平原地区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引导
        1.1.2 各地村庄绿地建设趋势
        1.1.3 地域背景
        1.1.4 研究起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范围界定
        1.3.1 渭北平原范围界定
        1.3.2 村庄范围的界定
        1.3.3 村庄绿地系统
    1.4 村庄绿地布局研究综述
        1.4.0 理论综述
        1.4.1 内容综述
        1.4.2 方法综述
        1.4.3 实践综述
        1.4.4 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的相关研究基础
    2.1 村庄绿地分类基础研究
        2.1.1 村庄绿地分类规范
        2.1.2 村庄绿地分类研究
    2.2 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2.1 场所理论
        2.2.2 人居环境理论
        2.2.3 空间句法理论
    2.3 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相关方法研究
        2.3.1 空间分割方法
        2.3.2 句法测度
        2.3.3 小结
    2.4 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相关模式研究
        2.4.1 基于尺度划分的绿地布局
        2.4.2 基于地理环境的绿地布局
        2.4.3 基于景观元素的绿地布局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
        3.1.3 自然环境
        3.1.4 生态资源
    3.2 样本村庄的选取
        3.2.1 村庄分布
        3.2.2 样本对象选择
    3.3 渭北平原村庄绿地分类
    3.4 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现状特征调研
        3.4.1 数据来源与整理
        3.4.2 村庄绿地规模特征分析
        3.4.3 村庄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4.4 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系统特征总结
    3.5 村庄绿地布局的影响因素
        3.5.1 村庄绿地规模的影响因素
        3.5.2 村庄绿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系统布局方法研究
    4.1 村庄绿地空间布局方法构建
        4.1.1 村庄绿地的布局与村庄空间的关系
        4.1.2 空间句法指标的选取
        4.1.3 空间句法方法体系的建立
    4.2 村庄绿地系统布局指标配置
        4.2.1 已有村庄绿地配置标准对比
        4.2.2 村庄绿地配置指标
    4.3 渭北平原村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4.3.1 村庄绿地系统宏观布局
        4.3.2 村庄绿地系统微观布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村庄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自然条件
    5.2 村庄空间概况
        5.2.1 村庄土地利用现状
        5.2.2 村庄公共空间分布
        5.2.3 村庄道路空间分布
        5.2.4 村庄绿地空间分布
    5.3 基于空间句法的村庄绿地系统布局
        5.3.1 村庄空间分析
        5.3.2 村庄绿地系统布局
        5.3.3 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综合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落
        1.3.2 历史文化名村
        1.3.3 传统村落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历程
        1.4.2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现状
        1.4.3 目前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第二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2.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
        2.1.1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分布情况
        2.1.2 中国传统村落区际分布
        2.1.3 中国传统村落族际分布
        2.2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现状
        2.2.1 市域分布
        2.2.2 区际分布
        2.3 陕西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2.3.1 局部聚集、整体分散
        2.3.2 黄土高原、秦巴地区多,渭河平原少
        2.4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2.4.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
        2.4.3 人口分布格局
        2.4.4 历史文化因素的沉淀
        2.5 陕西传统村落的分类
        2.5.1 历史文化型
        2.5.2 区域政治中心型
        2.5.3 交通枢纽型
        2.5.4 军事寨堡型
        2.5.5 手工业、商业集聚型
        2.5.6 山水格局生态型
        2.6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评析
        2.6.1 村落空间的衰败
        2.6.2 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2.6.3 保护技术的滞后
        2.7 传统村落保护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2.7.1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2.7.2 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
        2.7.3 管理体系的冗杂制度
    第三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估体系
        3.1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3.1.1 村落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3.1.2 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3.1.3 村落保护的活态性原则
        3.1.4 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内容
        3.2.1 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
        3.3 陕西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评估
        3.3.3 传统村落价值综合评估体系参数及释读
        3.4 基于AHP体系下陕西省传统村落价值评估
        3.4.1 历史价值评估
        3.4.2 文化价值评估
        3.4.3 艺术价值评估
        3.4.4 科学价值评估
        3.4.5 社会价值评估
        3.4.6 陕西省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估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探析
        4.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1.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1.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1.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2.1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2.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2.3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3.1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3.2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3.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4 小结
下编田野调查
    第一章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
        1.1 渭南市
        1.2 咸阳市
        1.3 铜川市
        1.4 宝鸡市
    第二章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
        2.1 榆林市
        2.2 延安市
    第三章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
        3.1 安康市
        3.2 汉中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陕西省礼泉县土地延包现状调查与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征与营造技艺研究[D]. 廉梦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D]. 李思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5]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 赵睿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D]. 王力. 河南大学, 2020(02)
  • [8]养老机构PPP模式运营中的法律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 张惠雅. 江苏大学, 2020(05)
  • [9]渭北平原地区村庄绿地系统布局研究[D]. 刘泫晔. 长安大学, 2020(08)
  • [10]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 魏唯一.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陕西省礼泉县土地扩展现状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