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查与思考

现代教育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查与思考

一、关于现代化教育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钟长婷[1](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群文阅读教学胜任力研究》文中指出

何馨[2](2021)在《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它贯穿整个人的一生,而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在识字上遇到一些问题。笔者从幼小衔接的视角研究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论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从而更好地了解研究背景。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与方法,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最终确定在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识字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为本研究的六个维度,为顺利调查奠定基础。第三章为研究现状,结合教师访谈内容和调查问卷详细论述在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课堂教学的现状,从幼小衔接识字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六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教师对以上六个部分的教学现状,进一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幼小衔接视角下识字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五方面:识字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忽略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识字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考虑学生学前识字的基础;识字教学资源使用上忽视了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识字教学方法运用上未关注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识字教学组织形式上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针对问题并结合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归纳出原因。第五章为提出建议,从促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主动落实幼小衔接理念,根据新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识字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统筹设计幼儿园与小学的语文类课程与教学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不足,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反思本次研究中出现的不足。

付盛阳[3](2021)在《劳动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既要掌握专业劳动技能,又要有着崇高劳动品质。但经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可喜的社会发展,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也开始大行其道,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蔑视劳动等错误观念随之滋生蔓延。党和政府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现象,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应对这一局面,高中历史学科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响应《意见》号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使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劳动精神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的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劳动面貌和精神素质,劳动精神培养是我国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在全社会倡导培养劳动精神,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关注正在成长中的未来劳动者们,使劳动精神培养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其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开展劳动精神培养,高中阶段正是不二选择,而在高中课程中,历史科目有着培养劳动精神的独特优势,劳动精神培养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探索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洽地开展劳动精神培养的合理路径,笔者首先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对本人所在实习学校的部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在整理调查数据之后分析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劳动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分析,从教材、学校、教师、学情等诸多方面来看,在高中阶段开展劳动精神培养阻碍颇多,但只要坚持导向性、主体性、科学性与理论联系实践的培养原则,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劳动精神,打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使学生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继而,笔者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劳动精神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去,国家、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各层面都有着劳动精神培养的努力,笔者亦在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积极主动地开展着劳动精神培养活动,实践成果颇丰。但目前高中阶段的劳动精神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学科融合、统筹规划、劳动体验则是劳动精神培养的前进方向。

任雨萌[4](2021)在《疫情背景下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指出在全球爆发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线上教学变成了一种常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各所学校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主要阵地,一定程度上地化解了国际中文教育短期下行的危机。在汉语推广过程中,线上教学凭借全球性、开放性、易取性等特点,解决了学习者分散、学习资源单一等问题,让学习者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老师进行实时沟通,并从网络中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进入到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线上教学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它不再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而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式。这时线上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由于互动性较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处于脱节的状态;学生抱怨线上教学的效果没有传统教学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途径。笔者希望通过对中文教育线上教学的调查来分析问题,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帮助中文教育化危为机,朝更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笔者对线上教学做了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线上教学的基本情况、课堂组织、影响线上教学的因素,线上教学的利与弊、教学对象的反馈来调查,然后分析了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再从教材、平台、教学设计、学生管理、教学内容这五个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出发,对有着丰富线上教学经验的四名教师进行访谈,阐述访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面向学校、教师、教学对象、教材提出教学策略。本文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相信通过笔者的阐述,能让中文教育工作者对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有自己的全新理解。

吴昊桢[5](2021)在《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要求的不断完善,中职院校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可以说,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关乎其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举办为职校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教学水平的有力平台。那么,大赛获奖作品中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情况如何?优秀教学作品对中职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没有参考性的价值?本文从大赛获奖作品出发,对优秀中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展开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对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出建议与策略。本研究以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获奖作品为数据分析对象,结合对大赛文件、评分标准、大赛动态新闻及大赛相关理论的解读,采用文献法、视频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获奖教师团队教学能力表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与概括。具体分析步骤是:首先,对大赛相关文件进行梳理与解读,阐述大赛的科学性、指导性地位;其次,对教学能力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归纳分析,结合大赛评分指标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再次,对教师教学各项能力进行理论回顾,结合大赛评价指标分别编制适用于中职教师各项教学能力的编码体系表;最后,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获奖作品的文本文件和教学视频文件分别进行编码,对编码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获奖教师各项教学能力表现较好,然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批判教育、企业实践知识技能教育等有所忽略,教师板书使用能力、教学决策反思能力、自身行为反思能力等有待加强。而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的频次较高,而专业技能课程教师对创新创造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比例较高;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课程和教学设计能力都表现得更好;专业技能课程教师具有更强的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立德树人教育能力,教师应明确内涵结构、针对性加强对薄弱能力的建设、运用新技术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对于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强化专业基础能力、切实加强设计素养、聚焦专业前沿理论、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教师应创新实施用活各项教学资源、全面反思更要注重自我提升。

李晓婷[6](2021)在《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当前国家政策中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加强,充分说明我国对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重视。与此同时,教育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也反映出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存在问题,说明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性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而初中阶段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初中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全面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建设更是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选取了河北省公立初中学校的21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专业伦理素养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整体情况较好;但不同的人口学变量显现出差异性的专业伦理素养水平。教师专业伦理认知维度的平均分数最低,专业伦理行为维度的平均分数最高;教师的职称不同,在专业伦理素养方面显现出差异性。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专业伦理意识、专业伦理知识、专业伦理反思有待提高,其次学校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重视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考核方式、学校伦理文化环境建设、校长自身专业伦理素养不高;再次,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存在不足;最后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存在单一化和技术化取向的问题,表现在行政管理模式和教师权利义务的不明确以及技术化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最后,针对当前初中在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学校、教师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四个层面分别提出提升策略与建议。

杜雨桐[7](2021)在《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师现代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其中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形成中国本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是教师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师范教育阶段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究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研究结合文献,运用访谈的方法形成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据此自编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江苏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两所院校2045名师范生展开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第一,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整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短板——教育研究能力水平一般;第二,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养在不同生源地和专业类别上存在差异;第三,个人因素中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以及实习经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科研素养的正向影响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提升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需要师范生和师范院校共同努力。对于师范生而言:第一,在教育实践经历中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第二,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第三,提升自身学历,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师范院校而言:第一,正确定位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第二,在实习环节注重对师范生反思意识、研究意识的引导;第三,调整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安排;第四,鼓励并组织师范生积极开展、参与科研活动。

李卓为[8](2020)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始于疑难,疑难始于现实困境。中小学体育教师是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小学校体育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方向,也关系到中小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因此,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逐渐成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中小学校不可忽视且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对策与建议。第一部分为前言。围绕改善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以及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其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对文章所涉及的重要定义进行了界定;最后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汇总与综述。第二部分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阐述。本文主要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为研究对象,并从湖南省各中小学校随机抽取168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胜任力的构建模型以及教学胜任力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第三部分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调查。主要从调查目的、调查工具、样本选择、调查实施、人口学特征等方面对调查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综合指数均值为3.56,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但存在不足。从不同性别和不同学历看,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各维度之间虽有所差异但差异性不显着。从不同年龄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逐步提高。从不同教龄和不同职称看,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部分维度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合理推进的事实困境。在深刻剖析其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所存在的现实困境问题,主要包括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不平衡、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实效性不容乐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与观摩交流活动偏少、体育教师自我学习提升的动机不强、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不够明确等。第五部分为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外界客观和自身内部两个层面对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外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中小学体育教师相关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相对偏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模式落后、体育教研活动与教学研究支持力度不够、中小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且不足;自身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动机、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不强、体育教师自我学习意识有待加强、部分体育教师职业理念相对落后、体育教师典型性的人格特点。第六部分是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对策建议。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现状考察及困境原因分析,主要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层面主要包括增加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层面主要包括强化专业与通识并重的职前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为中小学校搭建优质体育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平台、打造中小学搭建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学校层面主要包括构建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促进机制、完善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培养制度、适当缓解或减轻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引导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个体层面主要包括科学制定教学胜任力提升规划、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教学技能水平、转变和更新职业理念、重视自身人格发展和积极人格特质的养成等。

董锦明[9](2020)在《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文中认为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引导作用,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研究教师的教育信念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专业情意和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个人教育意识觉醒,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论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观察法和访谈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到调研地与乡村教师一同生活学习,直观的了解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的表现形态,并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调查分析,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总体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分别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利益取向和以周围环境为中心的个人意义取向。在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个性特征等个人因素,当地学生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学校各种刻板的规章制度,国家教育政策以及社会舆论都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本研究较为详实地呈现了云南边境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态及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因素,旨在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徐雅男[10](2020)在《初中教师惩戒权认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惩戒权是为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惩戒,以使学生获得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权。这种教育权不仅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力,还是一项职业性权利。但近年来因教育惩戒而引发的社会事件不断增多,教师惩戒权模糊或流失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外部条件来看,教师惩戒权亟需科学定位;从教师主体的内部条件来看,教师合理、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和自身的惩戒权,是教师合理、正确地行使惩戒权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确教师对教育惩戒权的正确认识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需要,是促使教师合法行使惩戒权的规范需要,和有效行使惩戒权的专业需要。从前期对初中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初中教师对惩戒权的认识存在认识模糊、误解和矛盾等问题,这是影响教师惩戒权行使效用的基础性的、也是深层性的原因。因此本文主要调查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现状,深入了解初中教师在教师惩戒权的认识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和相关政策经验提出促进初中教师正确、合理认识教师惩戒权的几点建议,从而使初中教师能正确、合理地行使教师惩戒权。本研究主要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以初中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应具备的惩戒权和他们自己实际拥有的惩戒权这两个方面为基础框架,分别从六个维度(对教师惩戒权内容的认识、对教师惩戒权限度的认识、对教师惩戒权目的的认识、对教师惩戒权行使主体的认识、对教师惩戒权行使依据的认识和对教师惩戒权所需支持的认识)展开调查,以求较为全面地了解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现状。研究主要利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检验,以此来得出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情况如下:1.在教师惩戒权的内容上,初中教师对剥夺权、隔离权、纪律处分权的认识较为模糊,少数教师认为体罚、停课或退学权也是教师惩戒权的合理内容。2.在教师惩戒权的限度上,初中教师对劳动或运动惩戒权、隔离权、留校权的限度认识较为模糊,并认为自己只拥有“公开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头警告”这种程度的批评权。3.在教师惩戒权的目的上,初中教师能坚守育人本质,维护校规校纪。4.在教师惩戒权的主体上,初中教师认为班主任应该是教师惩戒权的第一权力主体,而在实际中,初中教师认为自身作为普通任课教师承担了大部分惩戒职权,而且学校领导层的教育惩戒权主体权责弱化。5.在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依据上,大部分初中教师认为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校纪校规来行使惩戒权,在实际中教师也是如此行事,但也会结合以往经验和具体情境灵活处理违纪学生。6.在教师惩戒权的支持力的认识上,初中教师认为初中认为最需要政策、领导和家长的支持来保障教师惩戒权,并认为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至关重要。针对研究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初中教师正确、合理认识教师惩戒权:1.加强政策制定与引导,为教师提供惩戒权认识的合法来源;2.优化学校管理和教育,为教师提供惩戒权认识的学习途径;3.借助家校合作和沟通,为教师惩戒权认识的一致性寻求支持;4.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合理把握教师惩戒权的限度;5.通过教师自主学习与反思,及时修正、更新教师认识。

二、关于现代化教育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现代化教育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识字教学具有育人功能
        (二)课程标准对一年级识字教学提出要求
        (三)幼小衔接识字教学问题的突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小衔接识字教学现状的研究
        (二)关于幼小衔接识字教学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幼小衔接识字教学建议的研究
        (四)研究评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小衔接
        (二)识字
        (三)识字教学
    五、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理论
        (二)幼小衔接识字教学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调查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与问题
        (二)从幼小衔接角度提出能够优化一年级识字教学建议
    三、研究对象
        (一)课堂观察对象
        (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三)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
    一、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识字教学理念的理解情况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设计识字教学目标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学龄前的识字基础组织教学内容的情况
    四、基于新生的心理特点开发利用识字教学资源的情况
    五、基于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选择识字教学方法的情况
    六、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
第四章 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识字教学目标的设计忽略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二)识字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考虑学生入学前识字的基础
        (三)识字教学资源使用上忽视了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
        (四)识字教学方法运用上未关注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五)识字教学组织形式上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不能将幼小衔接理念很好落实于识字教学中
        (二)教师开展一年级识字教学的能力不足
        (三)幼小之间在教学体系上缺乏连续的识字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五章 幼小衔接视角下改进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教师在识字教学上主动落实幼小衔接理念
        (一)以识字教学作为幼小衔接的切入点
        (二)加强一年级与学前教育阶段识字教学的联系
        (三)为一年级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识字学习环境
        (四)鼓励新老教师开展识字教学合作备课
    二、根据新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识字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一)为一年级新生进行分层设计识字目标
        (二)开发生活中丰富的识字教学资源
        (三)采用符合学生特点且贴近生活的识字教学方法
        (四)采用多样化的识字教学组织形式
    三、统筹设计幼儿园与小学的语文类课程与教学体系
        (一)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语文教学体系之间的联系
        (二)制定幼儿园与小学相衔接的识字支持保障政策
        (三)强化幼小之间在识字教学方面国家政策性文件的落实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二
附录三 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语文教师识字教学课堂观察表
致谢

(3)劳动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劳动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劳动精神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2.高考评价体系创新转变的需要
        3.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劳动精神的可行性
        1.劳动精神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体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2.劳动精神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地方历史资源中的劳动精神
        4.学习实践中的劳动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劳动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劳动精神培养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一线历史教师对开展劳动精神培养的看法——访谈摘录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劳动精神的原则与方法
    (一)劳动精神的培养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劳动精神的培养方法
        1.深挖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视野
        2.模拟情景课堂,广泛联系实践
        3.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造第二课堂
        4.构建评价体系,强化榜样教育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劳动精神培养的具体实践
    (一)国家层面的劳动精神培养实践
        1.政策方针
        2.高考导向
    (二)学校教学中的劳动精神培养实践
        1.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劳动精神培养案例
        2.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劳动精神培养
        3.校园活动中的劳动精神培养
    (三)家庭与社会的劳动精神培养实践
    (四)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疫情背景下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相关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外国学习者线上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线上学习情况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说明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线上教学基本情况
        二、线上教学的课堂组织
        三、线上教学的影响因素
        四、线上教学的利与弊
        五、教学对象的反馈
    第三节 调查的结论
        一、学生管理困难
        二、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资源丰富
第二章 汉语教师线上教学情况访谈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访谈内容设计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一、访谈对象背景介绍
        二、访谈结果
    第三节 访谈问题归纳
        一、教材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的问题
        四、平台设计的问题
        五、学生管理的问题
第三章 线上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节 学校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资源共享
        二、培训优秀的线上教学教师
        三、建设和谐的互联网环境
    第二节 教师的建议及措施
        一、转换教学理念
        二、转变教学方式
        三、创新教学设计
        四、提高教学技能
    第三节 教学对象的建议及措施
        一、端正学习态度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变学习方法
        四、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
    第四节 教材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教材资源库
        二、开发电子教材
        三、开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
        1.1.2 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1.1.3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方兴未艾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解读
    2.1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评述
        2.1.1 缘起与发展
        2.1.2 大赛的指导思想与时代背景
        2.1.3 大赛的精神内涵与特征
        2.1.4 大赛的价值追求
    2.2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现状分析
        2.2.1 赛事覆盖逐渐广泛
        2.2.2 赛项设计合理优化
        2.2.3 参赛作品形式丰富
        2.2.4 评价指标逐渐完善
    2.3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核心指向
        2.3.1 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
        2.3.2 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2.3.3 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2.3.4 大赛对教学能力构成的新指向
第3章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研究
    3.1 教学能力分析前期准备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说明
        3.1.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实施
    3.2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编码的形成
        3.2.1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内涵的回顾
        3.2.2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编码的构建
        3.2.3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编码的采样方法
    3.3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可视化分析
        3.3.1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
        3.3.2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对比分析
    3.4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研究结论
第4章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4.1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编码的形成
        4.1.1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内涵的回顾
        4.1.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编码的构建
        4.1.3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编码的采样方法和编码约定
    4.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可视化分析
        4.2.1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
        4.2.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对比分析
    4.3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结论
第5章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研究
    5.1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编码的形成
        5.1.1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内涵的回顾
        5.1.2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编码的构建
        5.1.3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编码的采样方法和编码约定
    5.2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可视化分析
        5.2.1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
        5.2.2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对比分析
    5.3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研究结论
第6章 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
        6.1.1 明确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结构
        6.1.2 针对性加强对薄弱能力的建设
        6.1.3 积极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方式方法
    6.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策略
        6.2.1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强化专业基础能力
        6.2.2 切实加强设计素养,提高教学策略能力
        6.2.3 不断学习前沿理论,聚焦专业拓展能力
        6.2.4 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创新能力
    6.3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提升策略
        6.3.1 创新实施,用活各项教学资源
        6.3.2 全面反思,更要注重自我提升
    6.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4.1 研究不足
        6.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创新和重难点
第一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二、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与分析
    三、问卷调查的结论
第二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伦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专业伦理敏感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教师专业伦理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未能充分体认到自己作为道德实践者的角色
    二、学校对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
    三、教师教育中专业伦理教育的缺失
    四、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存在单一化与技术化取向的问题
第四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提升策略
    一、教师个体自觉提升专业伦理素养
    二、学校应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育
    三、在职培训中设置专业伦理课程
    四、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走向专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问卷(教师卷)
附录2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7)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问卷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 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问卷编制
    第三节 问卷实施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
    第二节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的内部差异
    第三节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受访者T5 的编码过程
附录3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测评维度专家效度调查问卷
附录4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改善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1.1.2 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中小学校
        1.3.2 胜任力
        1.3.3 教学胜任力
        1.3.4 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教育领域中的胜任力研究综述
        1.4.2 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基本内涵
        3.1.2 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3.1.3 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构成维度分析
        3.1.4 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价值意蕴
    3.2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调查
        3.2.1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3.2.2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总体水平
        3.2.3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差异比较
    3.3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的的现实困境
        3.3.1 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不平衡
        3.3.2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实效性不容乐观
        3.3.3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与观摩交流活动偏少
        3.3.4 体育教师自我学习提升的动机不强
        3.3.5 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不够扎实
        3.3.6 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不够明确
    3.4 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因素分析
        3.4.1 外界客观因素
        3.4.2 自身内部因素
    3.5 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3.5.1 政府层面
        3.5.2 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3.5.3 学校层面
        3.5.4 个体层面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教育信念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三、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经历及个人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信念结构和类型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信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信念形成和养成途径的研究
        五、关于教育信念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问题、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六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走进田野调查点
    第一节 H县自然环境与教育概况
        一、地理生态环境
        二、人文历史环境
        三、教育基本概况
    第二节 实地调查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一、NX镇中心小学
        二、YS乡中心小学
第三章 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取向与类型划分依据
    第二节 个人利益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投机飘摇型教师的教育信念——谋求生存,伺机而动
        二、满足安逸型教师的教育信念——甘于平庸,寻求心安
    第三节 个人意义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矛盾复杂型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上进,“深陷泥潭”
        二、忠于职守型教师的教育信念——心怀抱负,积极向上
第四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
    第一节 微系统——个人因素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确立
        一、个人成长环境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埋下种子
        二、自身经历是教师教育信念成长发展的关键
        三、个性特征是教师教育信念的情绪根基
    第二节 中间系统——学生家庭环境影响下教师的教育信念
        一、“家庭环境真的很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三、“教育中应当有约束力”
    第三节 外层系统——乡村学校环境影响下的“教书匠”和教育者
        一、按部就班的“教书匠”
        二、富有情感的教育者
    第四节 宏系统——社会环境影响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一、“我们的社会地位真的不高”
        二、枷锁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对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初中教师惩戒权认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教师合理行使教师惩戒权的现实需要
        (二) 教师合法行使教师惩戒权的规范需要
        (三) 教师有效行使教师惩戒权的专业需要
    二、问题的提出
        (一)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不足
        (二)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存在误解
        (三)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存在一定矛盾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五、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师有无惩戒权的研究
        (二) 关于教师惩戒权属性和内涵的研究
        (三) 关于教师惩戒权必要性的研究
        (四) 关于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研究
        (五) 关于教师惩戒权行使的研究
        (六) 关于教师认识与教师行为关系的研究
        (七) 关于初中教师惩戒权的研究
第二章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认识的理论探讨
    一、概念界定
        (一) 惩戒
        (二) 教师惩戒权
    二、认识的解释
        (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解释
        (二) 认知心理学对认识的解释
    三、理论探讨
    四、问卷编制
        (一) 研究思路
        (二) 问卷编制
    五、问卷的试测及问卷的信效度
        (一) 问卷的试测
        (二) 问卷的信度分析
        (三) 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三章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认识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内容的认识情况
        (一)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内容的认识情况的总体描述
        (二) 初中教师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惩戒权内容的认识
        (三) 初中教师对自己实际具备的惩戒权内容的认识情况
    四、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限度的认识情况
        (一)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限度的认识情况的总体描述
        (二) 初中教师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惩戒权限度的认识
        (三) 初中教师对自身实际具备的惩戒权限度的认识
    五、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目的的认识
    六、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行使主体的认识
    七、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依据的认识
    八、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所需支持的认识
第四章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认识的结论及分析
    一、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内容的认识结论及分析
        (一) 初中教师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惩戒权内容的认识异同及分析
        (二) 初中教师对自己实际具备的惩戒权内容的认识异同及分析
        (三) 不同类型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内容的认同差异及分析
    二、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限度的认识结论及分析
        (一) 初中教师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惩戒权限度的认识结论及分析
        (二) 初中教师对自己实际具备的惩戒权限度的认识异同及分析
        (三) 不同类型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限度的认识差异及分析
    三、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目的的认识结论及分析
        (一) 学生个人品行的完善
        (二)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三) 校规校纪的维护
    四、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主体的认识结论及分析
        (一) 班主任应是教师惩戒权的第一主体
        (二) 学校领导层的教育惩戒权主体意识弱化
    五、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依据的认识结论及分析
        (一) 教师惩戒权行使主要依据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且以校纪校规为主
        (二) 教师惩戒权行使依据以往经验和具体情境特征
    六、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支持力的认识结论与分析
        (一) 教师惩戒权相关政策出台是最重要的支持力
        (二) 学校领导及家长的支持尤为关键
第五章 提升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合理认识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制定与引导,为教师提供惩戒权认识的合法来源
        (一) 细化教师惩戒权的具体内容
        (二) 明确教师惩戒权的主体
        (三) 规定教师惩戒权的行使细则
    二、优化学校管理和教育,为教师提供惩戒权认识的学习途径
        (一) 开展教师惩戒权认识与行使的专题培训学习
        (二) 对不同的教师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
        (三) 鼓励有经验的教师举行惩戒经验分享会
    三、借助家校合作和沟通,为教师惩戒权认识的一致性寻求支持
        (一) 及时向家长传递国家和地方教师惩戒权的政策知识
        (二) 举行校领导、教师、家长三方会谈,商定适宜的教师惩戒权内容和限度
    四、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合理把握教师惩戒权的限度
        (一) 深入了解初中学生
        (二) 通过与学生商议制定适宜的惩戒“约定”
    五、通过教师自主学习与反思,及时修正、更新教师认识
        (一) 教师自主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升政策意识和权利意识
        (二) 结合学校纠察和教师自查,修正教师的惩戒行为和认识
        (三) 注重教师的教育惩戒经验反思与积累,不断更新自我认识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认识现状调查研究
附录2 初中教师对教师惩戒权认识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四、关于现代化教育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师群文阅读教学胜任力研究[D]. 钟长婷. 西南大学, 2021
  • [2]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研究[D]. 何馨.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劳动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D]. 付盛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疫情背景下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的调查与思考[D]. 任雨萌.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D]. 吴昊桢. 扬州大学, 2021(09)
  • [6]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D]. 李晓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7]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杜雨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研究[D]. 李卓为.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D]. 董锦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教师惩戒权认识现状调查研究[D]. 徐雅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现代教育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