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铅与盐酸的作用

硫化铅与盐酸的作用

一、硫化铅与盐酸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银[1](2021)在《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中锌铅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锌氧压渣含有多种有价金属元素,例如含有的锌、铅和银等具有很高的综合回收利用价值,目前对于锌氧压渣的回收处理工艺有火法挥发工艺、化学浸出工艺和浮选工艺等,这些工艺方法分别存在着能耗高、试剂耗量大和回收率低等不足。本文为高效经济和分步回收某锌冶炼厂锌氧压渣中有价金属锌、铅和银,提出了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的新工艺。其关键工段包括高效浸矿微生物的选育驯化、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和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等,针对这些关键工段本文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为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和综合回收锌氧压渣中锌、铅和银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技术指导。研究了锌氧压渣的工艺矿物学。主要有价金属元素锌、铅和银的含量分别为3.16%、17.00%和261.20 g/t,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硫酸铅和正长石等。硫酸铅和硫化铅占据总铅的97.56%,硫酸锌和硫化锌占据总锌的86.52%,单质银和硫化银占据总银的77.18%。样品粒度小于30微米的部分占据86.54%,渣中矿物连生关系较为复杂,硫酸盐类物质多存在与正长石和石英等脉石矿物连生嵌布的现象,极少有单体解离的硫酸铅和其他矿物的存在。选育驯化了适用锌氧压渣特性的高效浸矿菌种,并优化了微生物浸出工艺条件。在初始pH 1.5,矿浆浓度10%,接种量10%的条件下浸出时间15天,得到的微生物浸出渣中锌含量0.4070%,微生物浸出锌的浸出率为88.07%,而铅含量17.94%,银含量271.44 g/t,铅和银在微生物浸渣中得以进一步富集。经过微生物浸出后,硫化铅氧化率为71.51%,硫化银氧化率为62.60%。揭示了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的过程和机理。浸出前期优势菌种为铁氧化菌和硫氧化菌,浸矿体系中存在铁氧化反应和硫氧化反应。由Eh-pH图知,pH值不变时,氧化还原电位进一步升高才会使硫化锌、硫化铅和硫化银继续被氧化。至浸出中后期,浸矿体系pH值逐渐降至稳定范围内,硫氧化细菌数量降低,铁氧化细菌逐渐繁衍为优势菌种,并将Fe2+氧化为Fe3+,体系电位升高,硫化锌、硫化铅和硫化银进一步被氧化。优化了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的工艺条件,在NaCl-CaCl2-HCl-H2O的体系中,双氧水添加量2%、CaCl2添加量20 g/L,使用HCl溶液调节pH 0.5,当在NaCl浓度300g/L、浸出温度90℃、搅拌转速350r/min、液固比10:1和浸出时间120min时,铅、银浸出率分别达到95.47%、83.86%。直接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银的浸出率分别为90.88%、68.53%。经过微生物浸出后,氯盐对铅和银的浸出率提高了4.59%和15.33%。化学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浸出锌的同时使得硫化铅和硫化银氧化为其各自硫酸盐,提高了后续氯盐浸出铅和银的浸出率。此外,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工艺对锌氧压渣中的锌浸出率为94.40%。研究了微生物浸渣中的铅和银的氯盐浸出动力学特征,并得出了半经验动力学方程。氯盐浸出微生物浸出渣中的铅和银均为有固体产物层或惰性物料层的收缩核模型。氯盐浸出铅和银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2.66 kJ/mol和10.88 kJ/mol。氯盐浸出铅符合化学反应速率与固膜内扩散混合控制的模型,氯盐浸出银符合固膜内扩散控制模型。

秦鹏超[2](2021)在《石墨烯/量子点界面调控及光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墨烯(Graphene)被公布以来,凭借独特的结构和优秀的性能在光学、电学等科研方向成为被研究的热点。在光电探测领域,石墨烯凭借着高载流子迁移率、宽光谱吸收能力、高光电响应度使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石墨烯偏弱光吸收率、光生载流子过快复合等原因也阻碍了石墨烯在光电探测领域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院不断探索新的办法,例如改变光电探测器器件结构,或者引入新的半导体材料,针对此类问题,本文首先确定了广光电探测器件的结构为基于石墨烯半导体量子点结构,然后利用硫化铅作为吸光层材料,使硫化铅与石墨烯进行复合。并深入探究,提出了引入量子缺陷进行界面调控。本文引入的量子缺陷为金颗粒以及氧化锌量子点薄膜。并分别进行了硫化铅量子点薄膜的电化学沉积以及相关光电探测器件的制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石墨烯的施法转移以及基础器件制备本文介绍了作为实验基础的石墨烯基底制备流程,同时详细描述了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实验设备。并选择合适方法制备石墨烯薄膜。探索并制备湿法转移石墨烯薄膜的细节与流程,借助PMMA实现了石墨烯的无损湿法有效转移。并详细介绍了改进的微纳米加工技术,设计了电极制备-条带化制备-反条带化及刻蚀为主要三步的工艺流程,实现了以石墨烯作为光电转换沟道的光电器件的制备与探究。(2)PbS/石墨烯复合材料以及光电器件的制备及研究选择电化学沉积方法,在石墨烯薄膜上沉积PbS量子点薄膜。通过微纳米加工技术制备PbS/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电探测器。并引入Au颗粒改善硫化铅薄膜的沉积效果。利用相关表征测试技术验证沉积现象随沉积条件变化产生的改变以及进行光电性能方面的探究。(3)PbS/ZnO/石墨烯复合材料以及光电探测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利用ZnO材料,有效改善石墨烯薄膜的疏水性。并且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基于有ZnO量子点的石墨烯基底进行了PbS量子点的电化学沉积。制备复合材料的光电探测器件,进行表征与性能研究。

毛志丹[3](2021)在《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易采选、高品位的铅锌矿资源开发殆尽,难处理、低品位的铅锌矿资源的开发愈发引起我国矿业工作者的重视。其中,硫氧混合型铅锌矿资源普遍存在着矿物种类繁多,矿石性质多变,铅、锌矿物与脉石矿物共、嵌生关系复杂等特点增大了铅锌浮选及分离的难度。在人类生产与生活对各种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全球性资源危机日益突出的环境下,对氧硫混合铅锌矿的高效开发与优化利用成为当前矿产资源开采生产领域研究和关注重要问题。本论文在对云南某新开采低品位铅锌矿石进行矿石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硫、氧混合且金属成分复杂的特点,开展选-冶联合工艺研究,以回收铅、锌及其它有价金属。首先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铅锌矿产资源、国内外铅锌矿石的选矿与冶炼现状、铅锌矿选-冶联合工艺发展现状。明确提出论文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并开展工艺实验研究,确定工艺流程。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硫、氧混合铅锌矿的浮选工艺研究及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工艺研究。(1)通过对原矿性质分析可知:该矿含Pb 5.01%,含Zn 17.62%,矿石氧化率较高,属硫、氧混合铅锌矿石。且锌与铅包裹紧密,不易分离。白铅矿共生关系复杂,方铅矿与其他金属矿物嵌布紧密,选矿难度大。(2)浮选工艺实验研究表明:该类型硫、氧复杂多金属铅锌共生矿在混合浮选中,浮选硫化矿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矿物粒度-74μm含量80±1.5%、活化剂硫酸铜用量300g/t、捕收剂丁基黄药+乙硫氮用量(200+100)g/t;浮选氧化矿的最优工艺为六偏磷酸钠用量300g/t、硫化剂硫化钠用量2000g/t、捕收剂丁铵黑药+丁基黄药用量(200+100)g/t。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浮选得到混合精矿中铅的综合回收率可达85.18%,锌的综合回收率可达95.46%;硫化矿中锌的品位为46.14%,铅的品位为7.86%;氧化矿中铅的品位为12.71%,锌的品位为6.01%,所得精矿的质量可满足冶炼原料的要求。(3)浮选所得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实验研究表明:在矿样粒度-48μm含量90%±2%、始酸浓度150g/L、浸出温度150℃、氧分压1.3MPa、搅拌速率650r/min、浸出时间150min、液固比8:1、添加质量为2g的木质素磺酸钠、添加浸出精矿总量的5%Fe SO4的合理工艺条件下,硫化铅锌精矿Zn浸出率>96%,S转化率>97%,Fe浸出率49%~57%。(4)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复杂多金属铅锌共生矿提取Pb、Zn的合理选-冶联合工艺流程,即先将铅锌原矿浮选得到氧化铅锌精矿和硫化铅锌精矿,再以硫化铅锌精矿为原料浸出分离铅、锌工艺。所采用选-冶联合工艺不仅解决了硫、氧混合铅锌矿选矿难及铅锌分离的问题,还有效地提高了有价金属的回收率,为我国铅锌企业处理同类矿物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洋[4](2021)在《二硫化钼真空提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硫化钼是重要的固体润滑材料及半导体材料,在柔性电子、透明晶体管、生物等一些先进领域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钼精矿是制备二硫化钼的主要原料,金属元素如砷、锡、铅、铋、锌、铁等的硫化物在辉钼矿浮选制备钼精矿的过程中与二硫化钼一起选出,需要在后续工艺中除去。现行化学浸出法除杂工艺存在成本高,流程长,污染严重等缺点。本文结合真空冶金的优势提出了真空蒸馏、真空氯化的方法分离杂质并提纯二硫化钼;结合氧化浸出深度除杂工艺,探索环保、高效、简便的二硫化钼提纯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如下:(1)基于钼精矿中金属硫化物的饱和蒸气压、真空分解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和平衡分压的计算,分析了真空蒸馏除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As2S3、SnS2、PbS、Bi2S3、ZnS的蒸气压远大于MoS2,可以通过真空蒸馏的方法除去;而FeS2、CuS加热时易分解为FeS、Cu2S,不能通过真空蒸馏除去,Bi2S3加热分解为铋蒸气和硫蒸气很容易挥发除去。(2)开展了二硫化钼真空蒸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5-15 Pa,蒸馏温度为1373 K,蒸馏80 min的条件下,杂质的脱除效果最佳。对冷凝物进行检测分析,原料中含量很低的PbS通过真空蒸馏被进一步蒸出,而含量相对较高的杂质元素Na、Al以氟化物形式挥发分离。二硫化钼的纯度由97.01%提高至99.18%。(3)开展了钼精矿真空蒸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15 Pa,蒸馏温度为1373 K,蒸馏80 min的条件下,杂质的脱除效果最佳。对收集的冷凝物进行检测分析,其中铅、锌、铋元素以硫化物形式挥发,此外还有少量氧化钼挥发。钼精矿品位提高约2%。(4)对金属氯化物的挥发性、硫化物与氯化钙在真空条件下反应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 Pa时,FeS可以被氯化成Fe Cl2挥发除去。钼精矿氯化焙烧除铁实验研究表明,1 Pa时,氯化钙与钼精矿质量比为1.5:1,温度为1123K时,Fe含量可降至0.43%。(5)开展了钼精矿蒸馏残留物氧化浸出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氧水在反应釜中浸出钼精矿蒸馏残留物可进一步脱除铁、铜,随双氧水浓度的升高,去除效果越好。双氧水的浓度为30%时,铁、铜含量分别降至0.35%、0.0094%。

丁希宏[5](2020)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相比,无机钙钛矿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与组分的稳定性,是近几年以来钙钛矿光伏领域最具吸引力的研究热点之一。拥有合适的带隙(1.73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铯铅碘(CsPbI3)因为具有高量子产率、低缺陷密度、长载流子寿命等优点而成为无机钙钛矿材料的一种典型代表。然而,CsPbI3材料也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立方相也即具有光活性的黑色α相易在外界环境中变成黄色的宽带隙的斜方δ相。Cs离子相比于其他有机离子较小不足以支撑起稳定的八面体结构,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钙钛矿结构。因此,CsPbI3的相变问题是无机钙钛矿研究中的关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微量的二乙烯三胺氢碘酸盐(DETAI3)作为添加剂添加在CsPbI3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前驱液中可以显着的提高CsPbI3的相稳定性。加入了DETAI3的CsPbI3薄膜至少可以在干燥空气中保持黑色立方相60天以上。CsPbI3相稳定性的显着提升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1)CsPbI3晶粒的尺寸减小;2)DETAI3的NH3+或RNH2+与CsPbI3晶格中的I-形成的离子键来避免自发的八面体扭曲;3)疏水的碳链的在CsPbI3表面的聚集造成的器件疏水性的提升。最终,以 FTO/compact-TiO2/CsPbI3 xDETAI3/HTM/Au 为结构的 CsPbI3钙钛矿太阳电池最高能量转换效率(PCE)可达7.89%并且可以在干燥空气(<20%RH)中老化1008 h以后能够保持初始效率的92%。(2)使用了对苯二胺氢碘酸盐(PPDI)对CsPbI3薄膜进行后处理,控制了 CsPbI3薄膜的相变、增强了 CsPbI3薄膜的疏水性、提升了电池器件的性能。PPDI的多种作用是:1)通过PPD2+的NH3+与[PbI6]4-的I-之间的离子键避免了自发的八面体倾斜;2)具有疏水性的苯环恰好暴露在CsPbI3表面可以提升器件的疏水性以阻挡水分;3)PPDI钝化了表面缺陷,填补了 I空位。后处理后的易相变的α-CsPbI3在干燥空气(<20%RH)中可以保持黑色的α相至少为30天。经PPDI处理的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具有优异的光伏性能,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0.4%,并且在干燥空气中经过504 h老化后,还可以保持初始转换效率的91%。(3)热注入法制备的硫化铅量子点作为全无机α-CsPbI3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空穴传输材料和水分阻挡层。旋涂有硫化铅量子点的CsPbI3薄膜的相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干燥空气(<20%RH)中无任何封装的情况下,能保持黑色α相至少30天。以硫化铅量子点作为空穴传输材料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具有比较好的光伏性能,PCE可以达到7.07%并且可以在干燥空气中老化504 h后还能够保持初始效率的89%。(4)连续沉积法制备碳电极无机钙钛矿铯铅溴(CsPbBr3)太阳电池。在制备太阳电池的活性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表征了从四方相的CsPb2Br5到准立方相的CsPbBr3的相变过程。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解释了相变化的过程的反应路线。基于CsPbBr3薄膜的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在空气氛围里(无任何封装)可以稳定至少21天,最高PCE可以达到2.53%。总结来说,DETAI3添加剂法和PPDI后处理法可以有效地在室温下稳定黑色相的CsPbI3。我们对相稳定性提升的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除去CsPbI3本身层的相稳定问题,昂贵的包含吸水成分的有机的空穴传输材料也有加速这种相变过程,为此我们研究了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硫化铅量子点在CsPbI3钙钛矿太阳电池中的应用。另外,我们也使用连续沉积法制备碳电极的CsPbBr3太阳电池并发现其中间相CsPb2Br5。

段永胜[6](2019)在《金—硫化铅纳米结构中等离激元增强的光电特性及光探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纳米科学不断地发展,人类已经掌握许多纳米结构的合成方法,这些纳米结构与相应的块体材料相比能展现出许多独特的光电子学特性,如贵金属(金或银)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金属表面等离激元与半导体激子之间的耦合已被广泛运用于诸如太阳能电池,光探测器,光电化学电极等光电子器件中以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金属纳米结构产生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以增强金属附近的局域电磁场,邻近的半导体可以受益于这种场增益,导致半导体光吸收增强,进而产生更多的光生载流子,此外还有散射效应,热载流子转移和共振能量转移等机理,都对光电转换有贡献。在金属与半导体的混合纳米结构中,半导体对这种场增益的充分利用是提高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在本文中,分别研究了基于硫化铅量子点掺杂金纳米棒和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近红外光探测器,相对于单一硫化铅的光探测器,这两种光探测器实现了在近红外波段探测性能的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了基于硫化铅量子点掺杂金纳米棒的近红外光探测器。当源漏电压和栅压为-4 V,功率密度为5 mW?cm-2的808 nm激光器激发时,此光探测器响应度达到8.2 A?W-1,探测率达到6.3?1010 Jones,量子效率达到1251%,分别是单一硫化铅量子点光探测器的1.7倍,1.3倍,1.6倍。2.研究了基于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近红外光探测器。首先,通过光吸收谱发现随着壳层折射率的变大,纳米棒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峰位由可见光红移到了近红外波段。接着,通过有限时域差分法模拟了单个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在光照下的局域电场分布,结果表明其局域场增益可达22倍。最后,基于此纳米结构的光探测器,在源漏电压和栅压为-4 V,功率密度为5 mW?cm-2的808 nm激光器激发时,响应度达到18.5 A?W-1,探测率达到1.22?1011 Jones,量子效率达到2844%,分别是硫化铅光探测器的3.8倍,2.5倍,3.7倍。此外器件响应时间为0.32 s,0.256 s。这些研究成果表明,PbS中引入贵金属纳米结构,由于其表面等离激元,能够显着增强器件的光探测性能,因此在光电子学领域具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

王瑞丽[7](2019)在《硫化铅量子点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量子点是直径在210 nm且具有量子尺寸效应的半导体纳米晶,胶体量子点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器件、光电探测器以及发光二极管等领域。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发展的过程中,胶体量子点合成过程的优化、表面配体的改进以及器件结构的设计都极大地推动了器件性能的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量子点同二维、三维或体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不仅综合了两种材料的优点,而且表现出新的材料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反式结构硫化铅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硫化铅量子点钙钛矿纳米线复合材料以及窄带隙量子点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备。第二章研究内容为反式结构硫化铅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通过器件结构的设计、器件制备工艺的优化、器件模型的模拟并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取得反式结构硫化铅量子点电池的最高效率。器件制备工艺的优化过程中,以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主要表征参数,探索了不同器件制备工艺之间的差异,发现器件制备过程和测试过程均需要在空气中进行,并且需要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0%,最终选择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NiOx为空穴传输层、碘配体硫化铅为光吸收层以及氧化锌为电子传输层的器件结构。器件的性能参数为开路电压:0.519 V,短路电流密度:27.08 mA/cm2,填充因子:60.9%,能量转换效率:8.56%。通过在氧化镍和量子点之间插入界面缓冲层,有效抑制了界面载流子复合,从而进一步改善器件性能为开路电压:0.532 V,短路电流密度:27.68 mA/cm2,填充因子:65.7%,能量转换效率:9.70%。最后,通过器件的物理参数的表征测试和器件模型的模拟,阐述了反式结构电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氧化镍和量子点之间的空间耗尽层有效提高了载流子提取效率,而硫化铅量子点和氧化镍之间的界面缺陷会降低开路电压,缓冲层的引入减少了界面缺陷的影响。第三章设计并制备了硫化铅量子点钙钛矿纳米线复合材料,通过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优化及其在光电器件中应用的探索,获得具有红外响应特性的光电导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探索了量子点含量、溶剂浓度、生长时间等对纳米线生长过程的影响,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XRD、TEM、EDS等分析手段,获得复合材料的结构信息和材料性质以及合适的量子点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将方案I制备的复合材料应用于光电导探测器,采用电流电压曲线、时间响应曲线、光响应度以及近红外光响应特性等表征方法,评判探测器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区域的探测性能。将方案II制备的复合材料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以氧化锌为电子传输层、量子点纳米线复合材料为光吸收层、Spiro-MeOTAD为空穴传输层,获得具有近红外光电流响应特性的太阳能电池。第四章为窄带隙硫化铅量子点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备。首先,通过对硫化铅量子点的合成过程进行优化,获得相对稳定的激子峰在1300 nm和1500 nm的大尺寸硫化铅量子点;再者,通过探索大尺寸量子点的液相配体交换方案,确立了合适的配体交换工艺;最后,把激子峰在1300 nm的硫化铅量子点应用于量子点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探索了具有最佳荧光信号的薄膜制备工艺,并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共振荧光单光子源信号。

贺晓峰[8](2019)在《四元体系Mg2+,Zn2+,Pb2+(K+)//Cl--H2O及其部分子体系323 K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323 K下四元体系Mg2+,Zn2+,Pb2+(K+)//Cl--H2O及相关三元子体系的相平衡。其中平衡液相的离子测定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法辅以原子吸收法;平衡固相的成分定性分析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三元体系还采用湿渣法进行固相成分的鉴定。通过实验得到了323 K时上述两个四元体系及五个未见报道的三元子体系的相图,分别是:K+,Mg2+,Zn2+//Cl--H2O、Pb+,Mg2+,Zn2+//Cl--H2O、KCl-PbCl2-H2O、KCl-ZnCl2-H2O、MgCl2-PbCl2-H2O、MgCl2-ZnCl2-H2O和PbCl2-ZnCl2-H2O。同时绘制了四元体系的水图。三元体系KCl-PbCl2-H2O为复杂三元体系,该体系含有3个共饱点,4条溶解度曲线,4个固相结晶区(分别对应KCl、KCl·2PbCl2、KCl·PbCl2和PbCl2)。随着KCl的浓度的提高依次生成了两种异成分复盐,分别是KCl·2PbCl2、KCl·PbCl2,两种复盐的溶解度都比较小。三元体系KCl-ZnCl2-H2O、MgCl2-PbCl2-H2O、MgCl2-ZnCl2-H2O都生成了复盐,含有2个共饱点,3条溶解度曲线,3个固相结晶区;其中KCl-ZnCl2-H2O体系中对应的三个结晶区分别是KCl、2KCl·ZnCl2、ZnCl2;该体系中氯化锌对氯化钾有强烈的增溶效应,随着氯化锌的加入,氯化钾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当氯化钾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后,再加入氯化锌,氯化钾的溶解度又开始降低并生成化学式为2KCl·ZnCl2的复盐。在MgCl2-PbCl2-H2O体系中,氯化铅溶解度随着氯化镁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会生成3MgCl2·2PbCl2·18H2O的复盐,该三元体系对应的结晶固相分别为MgCl2·6H2O、3MgCl2·2PbCl2·18H2O和PbCl2;随着3MgCl2·2PbCl2·18H2O复盐的生成,氯化铅的溶解度又会逐渐降低。在MgCl2-ZnCl2-H2O体系中,生成了一种复盐,化学式为MgZnCl4·6H2O,三个固相结晶区分别是MgCl2·6H2O、MgZnCl4·6H2O和ZnCl2。三元体系PbCl2-ZnCl2-H2O是简单三元体系,只有一个共饱点,两条单变量曲线,共饱点对应的固相为PbCl2和ZnCl2。四元体系Pb2+,Mg2+,Zn2+//Cl--H2O共有3个共饱点,7条单变量曲线,五个固相结晶区,对应固相分别是PbCl2、ZnCl2、MgZnCl4·6H2O、3MgCl2·2PbCl2·18H2O和MgCl2·6H2O(Bis),其中氯化铅的结晶区最大,几乎占据了整个相图的面积,说明氯化铅更易在溶液中结晶析出,对比373 K下的Mg2+,Pb2+,Zn2+//Cl--H2O相图,出现了复盐MgZnCl4·6H2O结晶区,且多出了3MgCl2·2PbCl2·18H2O的结晶区。四元体系K+,Mg2+,Zn2+//Cl--H2O,共有4个不变点,9条单变量曲线,6个固相结晶区,对应固相分别是ZnCl2、2KCl·ZnCl2、MgZnCl4·6H2O、MgCl2·6H2O(Bis)、KMgCl3·6H2O(Car)以及KCl,其中氯化钾受到氯化镁的盐析作用,导致氯化钾溶解度大大降低,结晶区面积大大增加。与373 K该体系相图对比,结晶区形状、大小类似,只是323 K下MgZnCl4·6H2O结晶区替代了373 K下MgZnCl4·5H2O的结晶区。

张蒙[9](2019)在《人工合成与涉铅土壤微纳米颗粒铅生物可给性及其人群健康风险》文中指出人工合成纳米颗粒因其具有特殊的性质,在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纳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土壤中存在的微纳米颗粒对于有毒金属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这些小粒径颗粒很容易经呼吸和手—口摄入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生物可给性是通过模拟不同活体消化器官的生理环境,来对不同潜在毒性金属进行反应和浸提所得到的溶解率,以此来评估潜在毒性金属在人体中的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的研究将对有害金属生物有效性与环境基准的建立、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与调控等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本研究以人工合成铅纳米化合物和涉铅污染土壤微纳米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湿法提取得到涉铅污染土壤不同粒径的组分(<1 μm、1-5μm、5-50μm和50-250μm),采用溶液法合成纳米氧化铅和硫化铅。通过体外肺部模拟方法(ALF和Gamble),胃肠模拟方法(UBM、PBET、SBET、SBRC和IVG)对不同粒径土壤组分颗粒和人工合成铅纳米化合物的肺部和胃肠的生物可给性进行了模拟评估,探究了粒径对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及其健康风险评估。得到以下重要的研究结果:(1)采用湿法分离,超声、过筛、虹吸、离心等方法进行分级提取,得到涉铅污染土壤4种不同粒径组分:50-250μm、5-50μm、1-5 μm和<1μm。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pH、有机质和潜在毒性金属As、Ba、Co、Cr、Cu、Mn、Ni、Pb、Zn的含量随土壤颗粒的粒径减小而增大。原生矿物石英、长石、云母多存在于原土、大粒径组分50-250 μm和5-50μm土壤中,而次生矿物沸石、伊利石、绿泥石、方解石多存在于小粒径组分1-5 μm和<1 μm土壤中。铅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各粒径土壤中存在PbO2和PbS。(2)采用体外肺部和胃肠模拟方法对涉铅污染土壤原土以及4种不同粒径组分的生物可给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天然土壤颗粒中潜在毒性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增大。Cu和Mn元素在ALF溶液中的生物可给性最高,其次是Zn、Co、Ba、Pb等元素,As元素最低;Ba、Co、Cu、Mn在Gamble溶液中的生物可给性最高,Zn元素最低。As、Ba、Cr、Cu在SBRC胃相方法中的生物可给性比在其他方法中的高,Co、Mn、Ni、Pb在IVG胃相方法中的生物可给性比在其他方法中的高。在模拟肠相环境的生物可给性时,使用SBRC和IVG方法,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各元素的生物可给性有略微的增长。这些元素经呼吸途径对于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而对成人的致癌风险要高于儿童。基于UBM、PBET、SBRC和IVG这四种方法模拟所得经口摄入途径的As、Co、Cr、Ni、Pb的对儿童有显着的总致癌风险,对于成人的致癌风险小于儿童。随着粒径的减小,对儿童和成人的健康风险也增大。(3)采用体外肺部和胃肠模拟方法对人工合成铅纳米化合物PbO2和PbS的生物可给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PbO2在肺部模拟液和胃肠相模拟液中的生物可给性均高于纳米PbS的,较小粒径的纳米PbS的生物可给性高于较大粒径的,这说明化学形态和粒径是影响元素生物可给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天然涉铅土壤微纳米颗粒的生物可给性高于人工合成的铅化合物纳米颗粒,这可能与铅在天然土壤环境中的形态有关,天然土壤中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铅可使其在模拟液中的溶解度增大,而铅的无机化合物大多都难以溶解,故其生物可给性相对较低。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随着铅纳米化合物颗粒粒径的减小,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会增加,且对儿童的致癌风险高于成人。

刘思言[10](2019)在《白铅矿硫化浮选硫化膜表面形貌及晶相结构初探》文中认为铅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铅矿资源丰富,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生的硫化铅矿不断消耗,使得氧化铅矿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要。氧化铅直接浮选反应效果很差,硫化-黄药浮选法是回收氧化铅矿的主要方法,因此硫化环节决定了后续氧化铅矿浮选的好坏。探究氧化铅矿的硫化机制对氧化铅矿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氧化铅的硫化-黄药浮选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过去因分析测试手段的限制,未能对浮选硫化钠用量条件下所生成的硫化产物的微观结构、晶相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有效表征,硫化机制的研究仍停留在较为宏观的层面。因此,本论文以最重要的氧化铅矿物白铅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浮选试验结合现代分析测试手段研究白铅矿浮选中的硫化机理,旨在进一步理解白铅矿硫化反应。通过浮选试验探究了硫化剂用量、pH值、过量硫离子、硫化时间等因素对白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铅矿直接浮选可浮性差,回收率低;硫化后浮选,可浮性变好,白铅矿回收率有直接明显的提升,而且回收率随着硫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75mg/L时,回收率又开始下降。同时,过量硫离子影响白铅矿浮选主要是由于在矿浆溶液中过量硫离子进而影响浮选,在白铅矿表面生成的硫化铅薄膜较为稳定。最后确定浮选pH值为10,硫化钠用量为75mg/L,硫化时间为5分钟,丁基黄药用量为30mg/L。借助OM、SEM-EDS、AFM等表面分析手段,从不同尺度利用不同成像原理表征了不同硫化程度白铅矿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白铅矿硫化后,会在其表面生成椭球形的硫化物小颗粒(硫化膜),并且随着硫化浓度的加大矿物表面椭球形的颗粒越来越密,颗粒越来越小,晶型也越小,同时硫化膜的生成改变了白铅矿颗粒的颜色,光学性质等。通过SEM、XPS、TOF-SIMS等测试手段对白铅矿及其表面硫化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得出:白铅矿原矿纯净,EDS半定量分析只有Pb、C、O元素;适量硫化后EDS半定量分析有S元素生产,TOF-SIMS表面分析发现CO32—和PbO2—离子下降、S2—和PbS2—离子上升,硫化后白铅矿表面生成PbS;过量硫化后,EDS半定量分析S元素增加并且含量有限,TOF-SIMS表面分析,CO32—和PbO2—离子继续下降、S2—和PbS2—离子上升,表面硫化铅组分增加。适量硫化后白铅矿浮选回收率比直接浮选明显提高这与硫化表面生成物PbS相关,使适量的硫化有助于白铅矿浮选;在过量硫化后表面虽S组分增加但浮选环节回收率没有继续上升反而下降说明这与矿浆溶液环境相关。所以只有适宜硫化才能助于浮选,不仅需要考虑白铅矿矿物本身,而且要结合矿浆溶液环境。此外,在浮选的硫化钠用量条件下,因生成的硫化物低于XRD检测限,硫化的白铅矿仅显示出白铅矿的衍射峰,无法直接检测出硫化产物。为了在浮选的硫化钠用量下,确定白铅矿硫化产物的晶相并探究其结晶性质,本工作利用醋酸-醋酸钠溶液的选择性溶解作用提纯了白铅矿的硫化产物,XRD结果表明白铅矿硫化产物为方铅矿相PbS。本工作首次在浮选的硫化钠用量条件下确定了白铅矿硫化产物的物相。上述结果表明:硫化钠作用后,白铅矿表面生成了PbS椭球形小颗粒,并且具有较高的覆盖密度,暗示硫化的白铅矿具有核壳结构。通过硫化后白铅矿颗粒的横截面EPMA面扫描结果表明:S分布于矿物颗粒的外表面,而内表面则为O。表明硫化的白铅矿具有PbS(方铅矿相)的壳,和PbCO3(白铅矿)核。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和讨论,提出了固液多相化学反应的硫化机制的观点:当加入硫化剂后,硫离子迅速吸附于矿物表面,然后吸附的硫离子取代了白铅矿表层晶格中的CO32-,生成了硫化铅并且附着于白铅矿表面,发生该反应的原因和驱动力是PbCO3与PbS两者之间溶解度巨大的差异。

二、硫化铅与盐酸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化铅与盐酸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中锌铅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锌冶炼方法概述
        1.2.1 火法炼锌工艺
        1.2.2 湿法炼锌工艺
    1.3 锌氧压渣特性
    1.4 锌氧压渣有价金属回收研究进展
        1.4.1 火法回收方法
        1.4.2 湿法回收方法
    1.5 氯盐浸出技术
    1.6 微生物浸出技术
    1.7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技术
        1.7.1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技术的应用
        1.7.2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
    1.8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8.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及制备
        2.1.2 多元素分析
        2.1.3 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
        2.1.4 主要有价元素赋存状态
        2.1.5 菌种及培养基
        2.1.6 试验药剂仪器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菌种培养驯化
        2.3.2 微生物摇瓶浸出锌氧压渣试验
        2.3.3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试验
        2.3.4 分析检测方法
3 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试验研究
    3.1 高效浸矿菌种选育驯化
        3.1.1 试验菌种选择
        3.1.2 试验菌种驯化
    3.2 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工艺条件优化
        3.2.1 初始pH值
        3.2.2 矿浆浓度
        3.2.3 接种量
        3.2.4 浸出时间
    3.3 微生物浸出渣性质分析
        3.3.1 锌、铅和银的化学物相分析
        3.3.2 微生物浸出渣的SEM-EDS分析
        3.3.3 微生物浸出渣的XPS分析
    3.4 锌氧压渣浸出过程浸矿菌种群落结构分析
    3.5 锌氧压渣生物浸出过程机理分析
        3.5.1 锌氧压渣中硫化锌的生物浸出机理分析
        3.5.2 锌氧压渣中硫化铅的生物氧化机理分析
        3.5.3 锌氧压渣中硫化银的生物氧化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试验研究
    4.1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原理
    4.2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工艺条件优化
        4.2.1 NaCl浓度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2 搅拌转速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3 液固比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3 锌氧压渣的直接氯盐浸出工艺试验
    4.4 微生物-氯盐浸出渣、直接氯盐浸出渣表征分析
    4.5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工艺金属量平衡
    4.6 氯盐浸出液资源化利用
        4.6.1 铅银回收
        4.6.2 高盐废水资源化处理
    4.7 氯盐浸出渣资源化利用途径
    4.8 本章小结
5 铅和银氯盐溶液浸出动力学研究
    5.1 动力学模型选择
    5.2 模型拟合与验证
        5.2.1 搅拌转速对铅银浸出率的影响
        5.2.2 温度对铅银浸出率的影响
    5.3 银的浸出动力学
        5.3.1 模型确定
        5.3.2 动力学模型参数确定
    5.4 铅的浸出动力学
        5.4.1 模型确定
        5.4.2 动力学模型参数确定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石墨烯/量子点界面调控及光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电探测器的概述
        1.2.1 光电探测器的发展
        1.2.2 光电探测器的品质因数
        1.2.3 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1.3 石墨烯基本性质及应用
        1.3.1 石墨烯能带结构
        1.3.2 石墨烯基本性质
    1.4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概述
        1.4.1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研究现状
        1.4.2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及其工作内容
        1.5.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光电探测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石墨烯薄膜的生长与基底制备
        2.2.1 石墨烯薄膜制备
        2.2.2 薄膜的湿法转移
        2.2.3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制备基础
    2.3 性能表征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bS/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PbS/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PbS/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硫化铅的材料表征
        3.3.2 光电探测器件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bS/Zn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PbS/Zn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PbS/ZnO/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S/Zn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PbS/ZnO/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3)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锌主要性质及用途
        1.1.1 锌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铅的物理化学性质
        1.1.3 铅锌主要化合物及用途
    1.2 铅、锌资源概况
        1.2.1 世界铅锌资源概况
        1.2.2 我国铅锌资源概况
    1.3 铅锌矿选矿研究现状
    1.4 铅锌矿冶炼研究现状
        1.4.1 铅冶炼研究现状
        1.4.2 锌冶炼研究现状
    1.5 铅锌矿选-冶联合工艺研究现状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理论分析
    2.1 硫、氧混合铅锌矿选矿理论基础分析
        2.1.1 矿物浮选基本原理
        2.1.2 浮选药剂浮选矿物的基本原理
    2.2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理论基础分析
        2.2.1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的热力学分析
        2.2.2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的动力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原料、设备、药剂及研究方法
    3.1 实验原料
        3.1.1 原矿性质分析
        3.1.2 硫化铅锌精矿性质分析
    3.2 实验设备及药剂
        3.2.1 浮选实验设备及药剂
        3.2.2 氧压酸浸实验设备及药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浮选实验方法
        3.3.2 氧压酸浸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第四章 硫、氧混合铅锌矿浮选工艺研究
    4.1 浮选流程的选择
    4.2 条件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4.2.1 矿物粒度的影响
        4.2.2 浮选硫化矿活化剂用量的影响
        4.2.3 浮选硫化矿捕收用量的影响
        4.2.4 浮选氧化矿抑制剂用量的影响
        4.2.5 浮选氧化矿硫化剂用量的影响
        4.2.6 浮选氧化矿捕收剂用量的影响
    4.3 闭路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工艺研究
    5.1 单因素条件实验
        5.1.1 矿样粒度的影响
        5.1.2 始酸浓度的影响
        5.1.3 温度的影响
        5.1.4 氧分压的影响
        5.1.5 搅拌速率的影响
        5.1.6 时间的影响
        5.1.7 添加剂用量的影响
        5.1.8 液固比的影响
        5.1.9 Fe~(2+)浓度的影响
    5.2 合理工艺条件实验确定及重现性实验研究
    5.3 氧压酸浸中H_2S的生成及影响
    5.4 本章小结
    5.5 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二硫化钼真空提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钼矿资源及二硫化钼生产现状
        1.1.1 钼矿资源
        1.1.2 二硫化钼生产现状
    1.2 二硫化钼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1.2.1 二硫化钼的结构
        1.2.2 二硫化钼的性质
        1.2.3 二硫化钼的应用
    1.3 高纯二硫化钼的制备工艺
        1.3.1 物理提纯法
        1.3.2 化学合成法
        1.3.3 纳米及单层二硫化钼的制备方法
    1.4 真空冶金在本文中的应用
        1.4.1 真空蒸馏
        1.4.2 真空氯化焙烧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真空蒸馏热力学分析
    2.1 硫化物饱和蒸气压
    2.2 硫化物真空热分解吉布斯自由能及分解压
        2.2.1 硫化物真空热分解吉布斯自由能
        2.2.2 硫化物真空分解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蒸馏提纯MoS_2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料、设备、步骤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
        3.1.4 实验步骤
    3.2 蒸馏温度和蒸馏时间对提纯二硫化钼的影响
    3.3 二硫化钼中杂质物相分析
    3.4 真空蒸馏对二硫化钼层状结构的影响
    3.5 提纯产物二硫化钼纯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蒸馏提纯钼精矿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设备、步骤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及步骤
    4.2 真空蒸馏提纯钼精矿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蒸馏温度的影响
        4.2.2 蒸馏时间的影响
        4.2.3 压强的影响
    4.3 钼精矿真空蒸馏机理分析
        4.3.1 钼精矿杂质相组成分析
        4.3.2 杂质真空挥发行为分析
        4.3.3 残留物组成及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空氯化焙烧除铁的研究
    5.1 真空氯化热力学分析
    5.2 钼精矿真空氯化焙烧实验研究
        5.2.1 实验原料、设备、步骤
        5.2.2 钼精矿氯化反应历程研究
        5.2.3 氯化钙添加量及焙烧温度对除铁的影响
        5.2.4 铁的挥发机制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氧化浸出除杂的研究
    6.1 实验原料、器材及步骤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器材
        6.1.3 实验步骤
    6.2 氧化浸出可行性分析
    6.3 钼精矿蒸馏残留物氧化浸出实验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形势
        1.1.2 太阳能的利用与太阳电池的发展
        1.1.3 太阳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1.2 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简介
        1.2.1 钙钛矿材料的晶体结构
        1.2.2 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电池结构与组成
        1.2.3 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1.2.4 无机钙钛矿薄膜的制备方法
        1.2.5 铯铅碘的相稳定问题
    1.3 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乙烯三胺氢碘酸盐添加剂提升铯铅碘薄膜相稳定性与器件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无机钙钛矿铯铅碘太阳电池的制备工艺
        2.2.3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乙烯三胺氢碘酸盐对铯铅碘前驱液的影响
        2.3.2 二乙烯三胺氢碘酸盐对铯铅碘薄膜形貌的影响
        2.3.3 加入二乙烯三胺氢碘酸盐对铯铅碘钙钛矿薄膜相稳定性的提升
        2.3.4 铯铅碘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伏表现
        2.3.5 二乙烯三胺氢碘酸盐对铯铅碘薄膜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2.3.6 铯铅碘薄膜的接触角与疏水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处理法提升铯铅碘薄膜的相稳定性与器件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无机钙钛矿铯铅碘太阳电池的制备
        3.2.3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苯二胺氢碘酸盐作用机理探讨
        3.3.2 对苯二胺氢碘酸处理后的铯铅碘薄膜的相稳定性提升
        3.3.3 对苯二胺氢碘酸盐处理后的铯铅碘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能
        3.3.4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伏表现与器件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化铅量子点作为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双功能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无机钙钛矿铯铅碘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4.2.3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化铅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4.3.2 硫化铅量子点对铯铅碘薄膜相稳定性的提升
        4.3.3 硫化铅量子作空穴传输层的铯铅碘钙钛矿电池光伏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沉积法制备碳电极铯铅溴太阳电池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无机铯铅溴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方法
        5.2.3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
        5.3.2 中间相CsPb_2Br_5
        5.3.3 铯铅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不足
        6.1.1 全文总结
        6.1.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工作计划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金—硫化铅纳米结构中等离激元增强的光电特性及光探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量子点概述
        1.2.1 量子点的结构
        1.2.2 量子点的性质
    1.3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
    1.4 光探测器简介
        1.4.1 光探测器的结构
        1.4.2 光探测器的性能参数
    1.5 等离激元光探测器的研究进展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等离激元的基本理论
    2.1 等离激元定义
        2.1.1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2.1.2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2.2 等离激元引起的界面电磁场增强
    2.3 等离激元引起的热载流子
        2.3.1 等离激元热载流子的产生
        2.3.2 等离激元热载流子的转移
        2.3.3 等离激元热载流子的收集
    2.4 等离激元引起的共振能量转移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硫化铅量子点及金纳米棒-硫化铅量子点的光探测器
    3.1 引言
    3.2 硫化铅量子点和金纳米棒的制备
        3.2.1 硫化铅量子点合成
        3.2.2 金纳米棒的合成
    3.3 硫化铅量子点和金纳米棒的表征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3.3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谱
    3.4 光探测器制备及测试系统简介
        3.4.1 器件的制备
        3.4.2 测试系统简介
    3.5 硫化铅量子点及金纳米棒-硫化铅量子点的光探测器的电学特性研究
        3.5.1 输出特性
        3.5.2 转移特性
    3.6 硫化铅量子点及金纳米棒-硫化铅量子点光探测器的光电特性研究
        3.6.1 输出特性及转移特性
        3.6.2 响应度
        3.6.3 探测率
        3.6.4 外量子效率
        3.6.5 响应时间
    3.7 金纳米棒与硫化铅量子点的光电传导机制
    3.8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光探测器
    4.1 引言
    4.2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制备
    4.3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表征
        4.3.1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4.3.2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4.3.3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局域电场分布
        4.3.4 基于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的光探测器的制备
    4.4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光探测器的电学特性研究
    4.5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光探测器的光电特性研究
        4.5.1 输出特性及转移特性
        4.5.2 响应度
        4.5.3 探测率
        4.5.4 外量子效率
        4.5.5 时间响应
    4.6 金?硫化铅核壳纳米棒中的载流子转移机制
    4.7 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的近红外光探测器性能总结
    4.8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7)硫化铅量子点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
    1.3 胶体量子点材料及其光电器件
        1.3.1 胶体量子点的发展历程
        1.3.2 硫化铅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1.3.3 硫化铅量子点探测器
        1.3.4 硫化铅量子点发光器件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反式结构硫化铅太阳能电池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小尺寸量子点的合成
        2.2.2 ITO玻璃的准备
        2.2.3 NiO_x薄膜的制备
        2.2.4 缓冲层的制备
        2.2.5 液相配体交换
        2.2.6 电子传输材料的制备
        2.2.7 背电极蒸镀
    2.3 器件制备工艺的优化
        2.3.1 空穴传输层材料
        2.3.2 界面缓冲材料
        2.3.3 NiO_x前驱液配比及旋涂工艺
        2.3.4 制备过程的环境氛围
        2.3.5 稀释氧化锌所用溶剂
        2.3.6 退火温度及退火时间
        2.3.7 空穴传输层PEDOT:PSS
    2.4 器件特性表征及器件模型探索
        2.4.1 瞬态光电压
        2.4.2 电容电压曲线
        2.4.3 开路电压光照强度关系
        2.4.4 器件模型及模拟参数
        2.4.5 I-V曲线模拟结果
        2.4.6 能级结构模拟结果
        2.4.7 缓冲层厚度模拟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量子点钙钛矿复合材料纳米线
    3.1 引言
    3.2 材料生长及器件制备工艺
        3.2.1 实验原料的准备
        3.2.2 光电导探测器的制备
        3.2.3 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量子点含量对纳米线生长的影响
        3.3.2 MAI/DMF/IPA浓度及浸泡时间的影响
        3.3.3 纳米线薄膜的光谱分析
    3.4 纳米线光电导探测器
        3.4.1 材料的光谱结构信息
        3.4.2 器件结构及性能
    3.5 纳米线太阳能电池
        3.5.1 材料的光谱结构信息
        3.5.2 器件结构及性能
    3.6 小结
第4章 窄带隙硫化铅量子点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大尺寸硫化铅量子点的制备
        4.1.1 实验药品及步骤
        4.1.2 结果及讨论
    4.2 液态配体交换
        4.2.1 实验药品及步骤
        4.2.2 结果及讨论
    4.3 量子点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备
        4.3.1 实验药品及步骤
        4.3.2 结果及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研究方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四元体系Mg2+,Zn2+,Pb2+(K+)//Cl--H2O及其部分子体系323 K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铅锌矿资源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铅锌矿资源研究现状
        1.2.2 铅锌矿的湿法冶金现状
        1.2.3 二次铅回收现状
        1.2.4 含铅锌水盐体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经费来源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相平衡研究方法
    2.4 分析方法
第3章 三元体系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3.1 三元体系KCl-PbCl_2-H_2O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3.1.1 实验结果和讨论
        3.1.2 KCl-PbCl_2-H_2O体系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3.2 三元体系MgCl_2-PbCl_2-H_2O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3.2.1 实验结果和讨论
        3.2.2 MgCl_2-PbCl_2-H_2O体系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3.3 三元体系MgCl_2-ZnCl_2-H_2O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3.3.1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2 MgCl_2-ZnCl_2-H_2O体系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3.4 三元体系ZnCl_2-PbCl_2-H_2O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3.4.1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2 ZnCl_2-PbCl_2-H_2O体系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3.5 三元体系KCl-ZnCl_2-H_2O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3.5.1 实验结果和讨论
        3.5.2 KCl-ZnCl_2-H_2O体系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元体系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4.1 四元体系MgCl_2-PbCl_2-ZnCl_2-H_2O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4.1.1 实验结果和讨论
        4.1.2 MgCl_2-PbCl_2-ZnCl_2-H_2O体系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4.2 四元体系KCl-MgCl_2-ZnCl_2-H_2O在323 K的相平衡研究
        4.2.1 实验结果和讨论
        4.2.2 KCl-MgCl_2-ZnCl_2-H_2O体系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人工合成与涉铅土壤微纳米颗粒铅生物可给性及其人群健康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纳米颗粒
        1.1.1 工程纳米颗粒
        1.1.2 天然(微)纳米颗粒
    1.2 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颗粒及其表征技术
    1.3 潜在毒性金属
        1.3.1 潜在毒性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
        1.3.2 潜在毒性金属的生物可给性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样品采集及处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土壤微纳米颗粒的提取
        2.1.3 生物可给性实验
        2.1.4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1.5 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第3章 不同粒径铅污染土壤理化性质
    3.1 表征与测试方法
        3.1.1 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3.1.2 潜在毒性金属含量测定
        3.1.3 粒度与形貌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粒度特征
        3.2.2 理化特征
        3.2.3 矿物特征
        3.2.4 铅物相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铅污染土壤不同粒径中铅等潜在毒性金属生物可给性及其暴露风险
    4.1 生物可给性模拟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肺部体外不同模拟方法中铅等潜在毒性金属生物可给性
        4.2.2 胃肠体外不同模拟方法中铅等潜在毒性金属生物可给性
    4.3 健康风险评价
        4.3.1 铅等潜在毒性金属经呼吸途径的暴露风险
        4.3.2 铅等潜在毒性金属经口摄入途径的暴露风险
    4.4 小结
第5章 铅纳米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5.1 铅纳米化合物的合成
    5.2 尺寸和形貌表征
    5.3 结构表征
第6章 铅纳米化合物生物可给性及其暴露风险
    6.1 生物可给性模拟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肺部体外不同模拟方法中铅生物可给性
        6.2.2 胃肠体外不同模拟方法中铅相生物可给性
    6.3 健康风险评价
        6.3.1 铅纳米化合物经呼吸途径的暴露风险
        6.3.2 铅纳米化合物经口摄入途径的暴露风险
    6.4 人工合成与涉铅污染土壤铅微纳米颗粒生物可给性差异特征
        6.4.1 肺部和胃肠相模拟生物可给性差异
        6.4.2 人体健康风险差异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特色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白铅矿硫化浮选硫化膜表面形貌及晶相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资源概述
    1.2 氧化铅矿概述
    1.3 氧化铅浮选工艺
        1.3.1 硫化黄药浮选法
        1.3.2 螯合剂浮选法
        1.3.3 絮凝浮选法
    1.4 氧化铅浮选药剂
        1.4.1 pH调整剂
        1.4.2 活化剂
        1.4.3 其他调整剂
    1.5 硫化方法
        1.5.1 机械硫化
        1.5.2 水热硫化
        1.5.3 硫化焙烧
        1.5.4 表面硫化
    1.6 表面硫化机理
    1.7 白铅矿表面硫化影响因素
        1.7.1 矿浆pH值
        1.7.2 硫化时间
        1.7.3 硫化剂用量及加药方式
        1.7.4 矿浆温度
        1.7.5 其他
    1.8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8.1 论文研究意义
        1.8.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样品、设备、药剂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样品的来源及性质
    2.2 试验药剂和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纯矿物浮选试验
        2.3.2 检测样品制备
        2.3.3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
        2.3.4 电子探针(EPMA)
        2.3.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
第三章 白铅矿硫化浮选试验研究
    3.1 丁基黄药用量对白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2 硫化钠用量对白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3 不同PH值对白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4 过量硫离子对白铅矿硫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3.5 硫化时间对白铅矿硫化浮选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铅矿表面硫化机理研究
    4.1 光学显微镜(OM)
    4.2 扫描电镜(SEM)
        4.2.1 原矿表面形貌与能谱
        4.2.2 少量硫化钠作用后表面形貌与能谱
        4.2.3 适量硫化钠作用后表面形貌与能谱
        4.2.4 过量硫化钠作用后表面形貌与能谱
        4.2.5 硫化后氧和硫元素mapping
    4.3 原子力显微镜(AFM)
        4.3.1 原矿表面形貌
        4.3.2 适量硫化后表面形貌
        4.3.3 过硫化后表面形貌
    4.4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
    4.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6 电子探针(EPMA)分析
    4.7 硫化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四、硫化铅与盐酸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中锌铅银的研究[D]. 王振银.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
  • [2]石墨烯/量子点界面调控及光电特性研究[D]. 秦鹏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研究[D]. 毛志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二硫化钼真空提纯的研究[D]. 李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丁希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金—硫化铅纳米结构中等离激元增强的光电特性及光探测应用[D]. 段永胜. 江苏大学, 2019(02)
  • [7]硫化铅量子点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D]. 王瑞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3)
  • [8]四元体系Mg2+,Zn2+,Pb2+(K+)//Cl--H2O及其部分子体系323 K相平衡研究[D]. 贺晓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9]人工合成与涉铅土壤微纳米颗粒铅生物可给性及其人群健康风险[D]. 张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白铅矿硫化浮选硫化膜表面形貌及晶相结构初探[D]. 刘思言.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硫化铅与盐酸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