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第四次年会

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第四次年会

一、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召开第四届年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1](2020)在《思深忧远搭建平台,持之以恒推动交流 ——中俄国际测井学术研讨会举办2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测井技术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分派三批留学生到苏联学习测井技术。早期中国主要的测井方法和技术装备是从苏联学习和引进的。70年代以后,中国测井工作者开始接触世界其他国家先进测井技术,陆续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装备,同时自主开发了测井系统。随着中国石油工业海外业务的发展,

商玮[2](2019)在《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流场的数值模拟》文中认为在我国大量气井进入开采的总后期阶段的形势下,井底积液现象日趋严重,对排水采气技术需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对对气井积液问题研发了一系列排水采气技术,诸如活塞气举排水采气;优选管柱排水采气;射流泵排水采气;气举排水采气;泡沫排水采气;电潜泵排水采气等。但是传统的排水采气工艺在举升、搬运、注入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大大增加了气体的提取成本,同时可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新的高效节能的涡流排水技术。针对目前天然气井底积液问题,本文将Helmholtz喷嘴引入排水采气领域,为涡流排水采气工具提供脉冲能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涡流排水采气工具和Helmholtz喷嘴的流场特征,对二者结构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装置并进行数值模拟,与传统涡流排水采气工具进行了对比,并研究了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装置的适用气液比范围。数值模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的结果均表明,相同工况下,相比于传统涡流排水采气工具,气液两相流流经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后,压力场与速度场云图表现更为良好,出口轴向平均速度提升40%以上,持液率提高28%,压降幅度大大减小,可更有效的缓解井底积液情况的发生。对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的结构优化和适用工况研究结果表明,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在螺旋角45°,谐振腔上下喷嘴直径比为1.2时排水采气效果最好,且适用气液比在400-1600之间,工具下放深度1720米左右,作用距离1923m。

孟涛[3](2019)在《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构造演化及对沉积控制作用》文中认为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由于资料缺乏、地质情况复杂,长期以来未能获得勘探的足够重视,研究程度较低,是胜利油田油气勘探的“三新领域”,是“十三五”期间实现储量增长最为现实的层系之一。但这一地区缺乏系统的地质研究,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物源体系及沉积体系认识不清、构造活动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进程。本论文以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录井及相关分析测试资料,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地层划分工作,总结并重现了不同层系沉积期的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过程,恢复了原型盆地格局,厘定了物源体系及沉积体系类型,建立了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阐明了构造活动对沉积体系的控制机理,以期解决上述阻碍勘探进展的基础性问题,带动济阳坳陷“三新领域”的油气勘探。研究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红层地层发育。通过地震反射界面识别宏观地层界面、应用古生物资料反映的气候变化界面对地层界面进行检验、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测井资料小波变换分析在宏观地层内部识别小尺度的地层界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尺度到小尺度逐级划分,识别了义和庄-渤南地区孔二段、孔一段和沙四下亚段的地层界面,并将沙四下亚段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砂组。孔二段至沙四下亚段残余地层呈北西向展布,其分布范围呈逐渐扩大趋势。整体上残余地层厚度中心分布于北西向断层的下降盘,但受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在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残余地层厚度中心表现出一定的北东向展布的趋势。研究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时期主要存在北西、北东及近东西向三组断裂,平面上组成平行、斜交和网格等多种构造样式,剖面上以“Y”字形、翘倾断块、滑动断阶和堑垒断块等伸展构造样式为主;主干断裂的发育及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早,北东向断裂后期开始活动;北西向断层在晚三叠世挤压逆冲,早白垩世发生负反转,孤西、埕南断层在红层沉积期活动强烈,除埕南断层外,其余北西向断层在古近纪逐渐消亡。盆地经历了红层沉积前北东向挤压—北东向伸展应力场转换、红层沉积期北东向伸展—北西向伸展应力场转换、红层沉积后北西向伸展逐渐消亡并往坳陷沉降阶段转换的三期构造演化过程。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时期义和庄-渤南地区红层原型盆地遭受了强烈的后期改造,剥蚀作用主要受控于断块翘倾作用和断阶的差异升降作用,总体展现出北断南超、北厚南薄的特征。原型盆地格局由孔店组沉积期的北西向断层单一控制逐渐转变沙四下亚段沉积期的北西、北东向断层联合控制,后期北东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加强,沉积中心由北西向断层下降盘向北东向断层下降盘迁移。研究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主干断裂的发育及演化控制了研究区整体的沉积格局,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期,盆地四周凸起皆提供物源,其中南部陈家庄凸起为主,孤岛凸起、埕东凸起次之,义和庄凸起为次要物源区。凸起中古冲沟广泛发育,其和扇体之间关系可概括为“沟扇对应”和“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孢粉分析表明研究区红层沉积期具有干旱的古气候环境特征,综合古地貌、古物源、古气候特征,恢复了研究区红层沉积期的沉积背景。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等五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典型的水上暴露环境下的红色沉积物特征。构造活动对沉积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差异改变了古地貌形态,在断裂和古地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六种不同的物质输送通道类型,控制了红层沉积边界的分布及沉积地层的展布,也导致了后期红层的差异剥蚀。

刘忠全[4](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秘书处[5](2012)在《筑牢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测井技术发展——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2012年工作回顾》文中认为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Well Logging Committee of CPS)是由国内石油企业、石油高校及相关单位测井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在国家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的非赢利性社会学术团体,下设石油射孔

房正[6](2011)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于1912年,结束于1950年,历时近四十年,基本贯穿了整个中华民国时期;学会结束时有会员一万六千余人、团体会员一百多个、各地分会五十个以上,是中国近代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科学技术团体;学会由詹天佑、颜德庆等中国最早的职业工程师创立,并长期接受凌鸿勋、茅以升等着名工程师的领导,是近代职业工程师的集合,发挥着工程师“民间领袖”的功能;学会组织工程师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为中国近代工程学术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充分掌握中国工程师学会原始档案和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力图对学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挖掘中国工程师学会创立的历史背景:一方面追溯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西方的产生及传入中国的过程,另一方面重现“职业工程师”在近代中国的诞生及其群体的壮大过程。其次,梳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沿革:按照“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的顺序重新梳理学会复杂的历史沿革,展现学会曲折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历史轨迹。再次,分析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与运作:通过对学会的“组织架构”、“会员资格”、“领导群体”等要素的研究,分析学会的组织与制度演变及其对学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制约学会发展的经费问题”的讨论,了解学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及解决途径;通过对学会历届“年会”的梳理,归纳“年会”演变特点,讨论学会社会功能发挥的实际效果。最后,总结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主要从“工程学研究与工程知识普及”、“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学术与技术规范明确”以及“工业材料试验”四个方面进行概括,这四项工作实际上包含在学会各时期确立的“宗旨”里,也是学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这些工作为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结论部分,笔者对“中国工程师学会与政府的关系”、“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其他专门工程学会的关系”、“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工程师群体的关系”三种关系进行讨论,将学会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形成对学会社会角色的客观定位。作为近代产生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学术团体,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王广福,汪纬林,陈英方[7](2007)在《附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编年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物理学是地学和物理学的边缘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及其外层空间,地球物理研究的问题涉及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和对其外层空间的认识,以及地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环境的监控和治理。这些问题都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这一新兴学科很快得到发展,同时也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

胡允栋[8](2007)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储量必须是已发现的、可采的、经济的和剩余的。油气资源/储量分类和定义,以SPE/WPC/AAPG /SPEE的标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分类系统。经对比分析可以认为,我国的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与SPE的证实已开发储量基本一致。但在建立储量的思维方式、立足点、阶段性、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的对应性、不同级别储量的依存性、经济内涵及其对储量的界定作用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对油气储量固有的不确定性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导致对储量分类采取不同方式的根本原因。从误差的角度看,储量数据有“四误差”来源:获取误差、预处理误差、转换误差和人为误差。而其不确定性也有“四性”特征: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和未确知性,针对这四性的特点,至少在我国的应用数学领域已经有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或理论:概率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未确知数学。以容积法为基础,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参数误差如何影响计算结果的误差,进而可以基于参数的误差范围,估计出地质储量结果的误差范围。概率法是处理参数随机性并给出范围值的有效方法,经典的概率法要求首先对参数建立统计分布概型或预先设定分布模式,这使得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改进的概率法——Warren法,以中心极限定律为理论基础,认为乘积参数的分布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进而用解析公式的形式简化了概率法,这必将推动和拓展概率法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用来判断参数和结果的可靠程度,这种方法把所有可能影响参数的模糊因素逐级分解,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得到最终的评判向量,非常适用于对地质参数合理性的判断。实践中,知识、经验、规则和心态是降低油气储量评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四大法宝”。对储量不确定性的把握途径,可以归纳为:按照规范录取资料、根据资料证实认识、凭借经验合理推断、合理选择体积模型、避免混淆三种边界、依据规则规避风险。这里,体积模型是基于等值线法的体积计算模型,包括台锥体积法、梯台体积法、环筒体积法,对于层状油气藏,还有Simpson数值逼近法;而三种边界指圈闭边界、油气藏边界和储量边界。实践中,构造圈闭线和流体界面是三级储量最大的边界线,而井钻遇的油气层底界是探明储量的最深底线,在平面最大和纵向最深的界线范围内,井控程度才是决定探明储量具体范围的控制因素。通过概率分析和广安气田的实例研究,可以认为,SPE把证实储量的概率下限定在90%(即未来累积采出量将大于或等于估算值的概率至少为90%)是非常保守的规定。相比而言,我国的新规范将其定在80%更加合理。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9](2006)在《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第5届年会召开》文中提出

黄艳清[10](2006)在《复合射孔器射孔过程中的安全评定》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一种新型的射孔技术-复合射孔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这种射孔技术能有效地改造地层结构,增大地层裂缝,提高单井产量,投资少见效快,被作为原油上产的主要技术手段而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射孔过程中,由于复合射孔器的结构不同于普通的有枪身射孔器,并且在压裂药的影响下,射孔器在点火射孔后,射孔枪容易出现脱裂或断枪,造成射孔枪卡在井内或者掉入井中,给试油工作造成影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复合射孔器在射孔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进而进行安全评定,是目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复合射孔技术及复合射孔器,通过结构分析,对射孔过程中的复合射孔器进行力学分析和强度计算,并运用爆炸力学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井筒内的压力形成规律进行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安全评定方法,对复合射孔器进行安全评定。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复合射孔技术及复合射孔器,并进行结构分析。(2)通过复合射孔器的变形分析和强度分析,给出枪身强度校核公式和螺杆强度校核公式,改进螺纹牙强度计算方法,给出强度计算公式。(3)对射孔时井筒内的压力形成规律进行研究,通过运用爆炸力学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分析井筒内压力形成规律。(4)对各种安全评定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适用性安全评定模式,通过分析复合射孔器安全射孔的影响因素和校核复合射孔器的强度,结合射孔实例对其进行安全评定。

二、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召开第四届年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召开第四届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1)思深忧远搭建平台,持之以恒推动交流 ——中俄国际测井学术研讨会举办2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平台,精心培育
2 提升品牌,扩大合作
    2.1 促进企业间合作
    2.2 促进石油高校间合作
    2.3 促进政府间合作
3 初心不改,继续前进

(2)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流场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天然气井携液机理及流场数模技术研究
    1.1 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的研究进展
        1.1.1 传统的静态流型识别方法
        1.1.2 实时流型识别方法
    1.2 气液两相流的流动模型
    1.3 液滴的受力分析
        1.3.1 垂直力
        1.3.2 横向力
    1.4 液滴运动方程
    1.5 流场数模技术分析
        1.5.1 计算流体力学在排水采气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1.5.2 CFD求解模型
第二章 脉冲作用下气液两相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2.1 自激脉冲工具概述
    2.2 Helmholtz喷嘴脉冲发生机理
    2.3 脉冲排水采气工具内部流场网格模型
        2.3.1 脉冲排水采气工具模型选择
        2.3.2 计算网格的划分
    2.4 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
    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5.1 压力分布规律
        2.5.2 速度分布规律
    2.6 上下喷嘴直径比对自激脉冲排水采气装置的影响
第三章 涡流排水采气技术研究
    3.1 涡流排水采气工具几何模型的建立
    3.2 涡流排水采气工具内部流场网格模型
    3.3 边界条件及模拟工况
    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3.4.1 气液两相流体积分数分布规律
        3.4.2 气液两相流压力分布规律
        3.4.3 气液两相流速度分布规律
        3.4.4 流动规律研究
    3.5 螺旋角对涡流排采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技术研究
    4.1 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装置概述
    4.2 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计算网格划分
        4.2.1 自激脉冲工具对涡流工具流体液体体积分数分布影响
        4.2.2 自激脉冲工具对涡流工具流体压力场影响
        4.2.3 自激脉冲工具对涡流工具流体速度场影响
        4.2.4 自激脉冲工具上下喷嘴直径比对涡流排水采气工具的影响
    4.3 气液比对自激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的影响
        4.3.1 气液比对自激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流场影响
        4.3.2 气液比对自激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有效作用长度的影响
        4.3.3 气液比对自激脉冲涡流排水采气工具提升气体携液能力的影响
    4.4 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装置室内试验
        4.4.1 实验设备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装置现场实验
        4.5.1 徐深气田天然气开采现状
        4.5.2 选井依据
        4.5.3 工具安装程序
        4.5.4 排水采气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构造演化及对沉积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工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关键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前古近系
        2.2.2 古近系
        2.2.3 新近系
    2.3 区域构造特征
第三章 红色层系地层发育特征
    3.1 红层地层划分
        3.1.1 红层地层划分思路
        3.1.2 地层界面识别标志
    3.2 残留地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3.2.1 地层格架建立
        3.2.2 残留地层展布特征
第四章 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
    4.1 断裂发育特征
        4.1.1 断裂几何学特征
        4.1.2 断裂时空差异性分析
    4.2 构造样式发育特征
        4.2.1 伸展构造样式
        4.2.2 伸展-走滑构造样式
        4.2.3 构造样式差异性分析
    4.3 断层活动性分析
    4.4 构造演化特征
        4.4.1 平衡剖面恢复
        4.4.2 构造演化分析
第五章 古地貌与古物源分析
    5.1 古地貌背景
        5.1.1 地层剥蚀量恢复
        5.1.2 地层原始厚度的恢复
        5.1.3 古地貌背景恢复
    5.2 古物源背景
        5.2.1 物源方向
        5.2.2 物源通道
第六章 沉积特征及构造-沉积耦合关系
    6.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6.1.1 相标志特征
        6.1.2 单井相特征
        6.1.3 沉积相类型
        6.1.4 沉积相特征
    6.2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6.2.1 沉积相剖面展布特征
        6.2.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6.3 构造控沉积作用及沉积模式
        6.3.1 构造格局控制古地貌形态
        6.3.2 构造活动控制物质输送通道
        6.3.3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相展布
        6.3.4 构造活动控制后期剥蚀
        6.3.5 沉积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一、宏观经济后果
        二、微观经济后果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案例研究思路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总结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6)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早期工程技术群体的演进
    第一节 西"工"东渐:知识与技术的进入
        一、近代"工程"与"工程师"在西方的出现
        二、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
    第二节 新式学校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
        一、西式学校与中国早期工程教育
        二、洋务学堂与本土技术人员的培养
    第三节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工程师群体
        一、留美幼童与第一批近代工程师
        二、庚款、稽勋留美生与近代工程师的培养
        三、留日、留欧学生与近代工程师群体的壮大
第二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
        一、中华工程师学会成立
        二、学会早期快速发展及原因分析
        三、学会走向衰落
    第二节 中国工程学会时期
        一、中国工程学会在美成立
        二、学会移归国内后会务之发展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
        一、两会合并之经过
        二、合并后会务之进步
        三、学会抗战之准备
    第四节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
        一、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大后方
        二、沦陷区的"中国工程学会"
        三、战后短暂恢复与走向尾声
第三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与运作
    第一节 学会的组织与制度
        一、学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及影响
        二、学会组织制度研究:以入会资格和选举权利为中心
    第二节 学会的领导群体
        一、学会领导群体特点分析
        二、关键人物的努力及影响
    第三节 制衡学会发展的经费问题
        一、学会经费来源分析
        二、收支状况及其影响
    第四节 年会与学会社会功能的发挥
        一、从"会员大会"到"学术年会"
        二、年会社会功能的发挥
第四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工程学研究与工程知识普及:以期刊为中心
        一、工程学研究的载体:《工程》
        二、工程知识普及的推手:《工程周刊》
    第二节 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的培养
        一、工程教育体制之检讨及对当局之影响
        二、工程教育之施行与工程人才之培养
    第三节 工程学术与技术规范的明确
        一、工程名词的编译与审定
        二、工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节 工程技术突破的尝试:材料试验
        一、早期材料试验委员会之工作
        二、材料试验所与国产建筑材料展览会
结论
附录
征引文献要目
后记

(8)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2 油气储量的属性
    2.1 油气储量的背景属性
    2.2 油气储量的成分属性
    2.3 油气储量的分类属性
    2.4 油气储量的不确定性属性
        2.4.1 油气储量的不确定性是固有的
        2.4.2 油气储量不确定性的因素
    2.5 油气储量的用途属性
3 国际油气储量定义与分类
    3.1 国外资源/储量分类的历史沿革
        3.1.1 矿产资源量/储量分类
        3.1.2 以 SPE/WPC/AAPG 为代表的油气资源量和储量分类
        3.1.3 前苏联/俄罗斯的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
        3.1.4 挪威、丹麦的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
    3.2 中国的油气储量管理与资源/储量分类的历史沿革
        3.2.1 中国油气储量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变迁
        3.2.2 我国油气储量规范的形成与储量概念的演变
        3.2.3 油气储量分类与计算规范新标准对储量管理的影响
    3.3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油气储量分类系统
        3.3.1 SPE/WPC/AAPG/SPEE 石油储量/资源分类与定义
        3.3.2 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UNFC)—石油天然气部分
        3.3.3 SEC 证实储量定义
        3.3.4 加拿大石油学会的油气储量分类
        3.3.5 俄罗斯油气资源和储量分类
        3.3.6 英国 DTI 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石油储量定义与分类
        3.3.7 挪威的石油资源分类与定义
    3.4 完整的油气储量分类系统应该包含的技术文本
        3.4.1 以上市披露为目的——美国 SEC、加拿大 CSA、英国 SORP
        3.4.2 向政府和业界报告储量——挪威、俄罗斯、中国、美国 USGS
        3.4.3 建立国际参照的技术标准——联合国分类框架(UNFC),SPE
    3.5 中国油气储量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比较
        3.5.1 最高级别的储量具有最大的交集
        3.5.2 储量分类与储量评估技术思路上的主要差异
        3.5.3 我国的三级储量与 SPE 3P 储量的大致对应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参数确定方法
    4.1 从误差角度分析油气储量不确定性的来源
    4.2 油气储量不确定性特征与相应的分析方法
        4.2.1 随机性
        4.2.2 模糊性
        4.2.3 灰色性
        4.2.4 未确知性
        4.2.5 信息转换
    4.3 基于误差和不确定性分析认识油气储量的不确定性表现
    4.4 国际上的油气储量定义中有关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
        4.4.1 SPE/WPC 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
        4.4.2 SEC 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
        4.4.3 其它主要机构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摘要
        4.4.4 不同级别油气储量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概率界限
    4.5 实践中地质储量参数的精度范围和我国规范对储量精度的要求
    4.6 油气地质储量误差的数学表述
        4.6.1 参数等误差情形下地质储量误差的理论计算
        4.6.2 限定某些参数误差情形下其它参数的可变范围
    4.7 参数变化导致容积法地质储量结果增减变化程度的算法
        4.7.1 理论算法
        4.7.2 近似算法
        4.7.3 近似算法与理论算法的精度比较
    4.8 概率分析法
        4.8.1 几个必要的基本概念
        4.8.2 实现概率分析的两个途径
        4.8.3 经典概率法应用的局限性
        4.8.4 Warren 参数法——改进的概率法
        4.8.5 方案分析法
    4.9 模糊综合评判法
    4.10 本章小结
5 四川广安气田广安2 井区块须六气藏实例研究
    5.1 勘探开发历程与现状
        5.1.1 须六气藏的发现
        5.1.2 勘探开发历程与累计探明储量情况
    5.2 气田地质特征简况
        5.2.1 区域地质简况
        5.2.2 构造特征
        5.2.3 储层特征
        5.2.4 气藏特征
    5.3 探明地质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5.3.1 计算方法与计算单元
        5.3.2 有效储层的下限标准与确定方法
        5.3.3 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5.3.4 地质储量与技术可采储量计算结果
    5.4 经典概率法地质储量估算
        5.4.1 储量计算范围与含气面积概率参数
        5.4.2 有效厚度统计分布规律
        5.4.3 有效孔隙度统计分布规律
        5.4.4 含水饱和度统计分布规律
        5.4.5 气体偏差系数统计分布规律
        5.4.6 概率参数间的相关性
        5.4.7 带概率参数的地质储量计算与模拟
    5.5 WARREN 参数法地质储量估算
    5.6 地质储量落实程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5.7 本章小结
6 实践中对储量不确定性的把握
    6.1 合理选择体积模型
        6.1.1 从规则球缺的体积计算中认识等值线法体积模型的一致性
        6.1.2 井点平均与井点面积权衡的误差与处理办法
        6.1.3 层状油气藏的等值几何形态与体积计算模型
    6.2 避免混淆三种边界
        6.2.1 圈闭成因的“六线四面”与储量划分的“三级两界”
        6.2.2 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圈闭线与储量边界
        6.2.3 沉积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尖灭线与储量边界
        6.2.4 成岩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的物性与流体边界与储量边界
        6.2.5 地层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圈闭线与储量的边界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SPE/WPC 石油储量定义
附录B 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摘译)
附录C SEC 油气储量定义与应用指南
附录D 俄罗斯油气油气储量/资源分类(摘译)
附录E 挪威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
附录F 中国油气探明储量定义与SPE/WPC 证实储量定义对比
附录G 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套改方案与SEC 或国际通行惯例对比

(10)复合射孔器射孔过程中的安全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射孔技术发展概况
    1.2 射孔工艺技术及射孔器
        1.2.1 射孔工艺技术
        1.2.2 射孔器
    1.3 有关射孔的理论
        1.3.1 爆炸序列作用机理
        1.3.2 聚能射孔原理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复合射孔器研究
    2.1 复合射孔技术作用机理
    2.2 复合射孔器的结构分析
第3章 复合射孔器的力学分析
    3.1 变形分析
    3.2 强度分析
        3.2.1 应力分析
        3.2.2 强度计算
    3.3 复合射孔器螺纹联接强度的计算
        3.3.1 螺杆强度计算
        3.3.2 螺纹牙强度计算
第4章 井筒内压力形成规律研究
    4.1 射孔弹起爆时压力形成规律研究
    4.2 枪身内的压裂药爆燃时压力形成规律研究
        4.2.1 压裂药的配方对压力形成的影响
        4.2.2 压裂药燃烧特性形成压力的理论研究
        4.2.3 压裂药燃烧特性形成压力的试验研究
        4.2.4 井筒内压力的试验情况
        4.2.5 压裂药燃烧时间和压力持续作用时间
第5章 复合射孔器的安全评定
    5.1 概述
    5.2 各种安全评定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5.2.1 适用性安全评定模式
        5.2.2 风险安全评定模式
        5.2.3 可靠性评定模式
    5.3 影响复合射孔器安全射孔的因素
    5.4 复合射孔器的安全评定过程
        5.4.1 评定的基本思路
        5.4.2 主要评定参数的确定
        5.4.3 复合射孔器评定实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四、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召开第四届年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深忧远搭建平台,持之以恒推动交流 ——中俄国际测井学术研讨会举办20周年[J].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 测井技术, 2020(05)
  • [2]自激式脉冲涡流排水采气流场的数值模拟[D]. 商玮.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构造演化及对沉积控制作用[D]. 孟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4]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筑牢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测井技术发展——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2012年工作回顾[J].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测井技术, 2012(06)
  • [6]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 房正. 复旦大学, 2011(12)
  • [7]附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编年大事记[A]. 王广福,汪纬林,陈英方. 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 2007
  • [8]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D]. 胡允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9]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第5届年会召开[J].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 测井技术, 2006(05)
  • [10]复合射孔器射孔过程中的安全评定[D]. 黄艳清. 大庆石油学院, 2006(08)

标签:;  ;  ;  ;  ;  

中国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射孔分会第四次年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