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控制系统能量指令与参数整定分析

协调控制系统能量指令与参数整定分析

一、协调控制系统能量指令及参数整定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彪,曹泉,卢双龙,刘海明[1](2020)在《印尼芝拉扎三期百万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调试及优化》文中提出介绍了超超临界机组的动态特性和协调控制模型,针对印尼芝拉扎三期百万机组的设备特点,制定了合理的协调控制策略。指出锅炉主控是协调控制的核心,详述了其动、静态前馈逻辑构成;分析了主汽压全程控制的原理,对滑压曲线的工程整定进行了探讨;对超超临界锅炉控制的关键点-水煤比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了煤、水复合控制方法;对锅炉动态加速信号的构成和参数设置原则进行了分析。将上述控制策略应用于协调控制的调试和优化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同类型机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崔海林[2](2020)在《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储能系统模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发海上丰富风能资源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热点。随着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海上风电的并入降低系统等效惯量,进而影响电网频率的稳定,给海上风电调频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双馈风电机组是海上风电场中的主流机型,不具有传统同步发电机的对电网频率的支撑能力。同时,低效的调频方法将会造成惯量和调频能力的进一步下降。因此,本文以提高海上风电系统稳定性、降低负载干扰为研究目标,结合虚拟惯量控制对海上风电机组的调频技术开展系统性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首先,针对海上风电场所处的海洋环境特点,建立具有风速四分量的海上风速模型,并分析海上风力机特性。然后建立海上双馈风电机组中的海上双馈感应发电机以及网侧变流器的数学模型,作为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系统的研究基础。其次,为了电力电子逆变电源能够在外特性上模拟出传统同步发电机特性,设计一种超前滞后模糊虚拟同步电机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提高系统转动惯量来维持系统频率稳定。针对虚拟同步机技术存在参数变化引起的振荡问题,以及负荷突变引起的功率不稳定的问题。采用二阶虚拟同步电机模型来分析阻尼系数对功率振荡的影响,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对阻尼参数进行自适应整定,并添加超前滞后环节来提高虚拟同步机的响应速度。仿真验证表明,所设计的控制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再次,为解决电网的等效转动惯量降低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模糊自抗扰的储能惯量控制方法。具体是通过设计模糊自抗扰控制器来控制储能系统的运行,进而为电网有功频率提供支撑。为有效估计和补偿包括由复杂多变的海上环境引起的系统扰动及不确定性,利用模糊规则自动修改整定扩张状态观测器参数,以实现智能分配输出功率及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最后,考虑到储能装置过冲、过放会直接影响储能电池的工作寿命,设计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混合储能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蓄电池的荷电状态和超级电容电压设计模糊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器实时在线整定直流母线电压偏差值的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实现蓄电池与超级电容间的协调控制。仿真表明,模糊储能协调控制的提出有效解决了储能设备过充与过放的问题,使储能系统运行寿命得到提高。

高耀岿[3](2019)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电力已远超出电网的承载能力,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消纳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火电机组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运行能力,但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大环境下,面对现行电网的调度方式,其灵活运行能力还远未达到实际需求。机组本体设备及辅助设备的设计与改造是提升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的重要基础,运行控制技术是深度挖掘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实现机组快速、深度变负荷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具体从制粉系统优化控制、协调系统优化控制、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以及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制粉系统动态特性是影响锅炉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其典型的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特性又是限制其快速响应锅炉指令的主要矛盾,为此本文从多变量解耦控制的全局出发,首先在分析制粉系统的原理及特性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制粉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利用实际历史运行数据完成了模型的辨识和验证;其次提出了一种以磨出口煤粉流量作为制粉系统出力控制的新方法,并以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融合磨出口煤粉流量预估补偿控制和磨出口温度定值节能最优控制,构建了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方案,并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在深入分析制粉系统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对经典汽包炉模型进行改进,并通过仿真验证表明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能够提高协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2、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火电机组燃料量至主蒸汽压力、中间点焓(直流炉)的响应过程存在较大的迟延和惯性,常规的前馈+PID控制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控制性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大迟延、大惯性系统的控制难题,本文以带前馈的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并融合传统的前馈控制和解耦控制理念,设计了火电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以亚临界汽包炉机组和超超临界直流炉机组为例,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在考虑机组动态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各自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在实验室环境下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内蒙古某电厂330MW汽包炉机组和福州某电厂660MW直流炉机组上,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3、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考虑到“以热定电”是限制供热机组深度变负荷能力的主要原因,“热电解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在我国东北某电厂灵活性改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热泵、两级旁路以及储热罐等对机组热电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供热安全区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各辅助供热方式下供热机组的热电解耦能力和深度调峰能力;然后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各辅助供热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根据该厂供热原理将各系统串联起来,形成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最后在所构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完成了供热机组常规、浅度、深度热电解耦控制,提高了供热机组的调峰能力。4、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考虑到供热机组是一个集成锅炉蓄能、热网蓄能、储热罐蓄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于一体的多能源转换系统,并且各蓄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互补特性。为此本文在分析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该方案主要由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以及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构成。然后详细阐述了各系统的实现方法和主要任务,其中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主要完成电负荷指令的处理和优化分配;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协同控制;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在线评估。最后在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验证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协同各系统蓄能,在提升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的同时保证了热网供热品质。

洪烽[4](2019)在《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文中认为洁净煤技术是我国保障发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发电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成为燃煤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仍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好消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电力容量,减少弃风、弃光量,提升火电机组快速变负荷运行能力将是必然选择。CFB机组流态化的燃烧方式使得给煤颗粒在炉膛中燃烧放热具有大惯性,因此,大多数CFB机组的动态性能较差,且变负荷速率不能满足电网的需求。但CFB锅炉炉膛蓄能较大,蓄能的深度利用可提升机组动态性能,并为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提供可能。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理解分析CFB机组燃烧特性、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蓄能模型,建立了 CFB锅炉蓄能理论体系,实现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量化;利用蓄能模型,从蓄能变迁及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锅炉机组运行过程中的蓄能动态调节特性和蓄能变迁过程;从物理位置及能量流动角度将CFB机组蓄能变迁过程拆分成为两个子过程,分析了各子过程在能量调节中的响应特性。2、利用蓄能模型,并基于锅炉侧释放热量与炉内即燃炭之间的动态过程,分析了 CFB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动态特性,通过对负荷控制系统的合理简化,建立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同时给出了模型参数辨识方法。以实际机组为对象,建立模型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泛化能力,为机组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动态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对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获取了典型工况下的线性化模型,在分析机组变负荷动态特性及相关控制策略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行能量平衡的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即引入蓄能加速信号,充分挖掘风量对CFB燃料侧蓄能快速调整的潜能,同时保证给煤回路在整个动态过程中能量供应的持续性,实现了 CFB机组在快速变负荷过程不同阶段下蓄能的合理分配及补充,减小主要被控参数波动。仿真结果和实际机组应用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先进性。4、针对目前CFB机组普遍掺烧煤泥燃烧运行中动态性能较差的情况,以煤泥泵送CFB机组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实际连续运行过程中能量波动的原因;研究和利用锅炉能量释放及蓄能平抑输入能量波动,优化能量变迁过程,形成了CFB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策略。实际机组应用表明该策略有利于减小参数波动,增加机组煤泥掺烧量,降低燃料成本。5、床温能表征CFB锅炉炉内燃烧释放热量与汽水侧吸收能量的平衡状态,并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在CFB锅炉机组蓄能深度利用,实现快速变负荷等动态优化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床温进行监测、预测。结合智能发电和智能监测体系,针对CFB锅炉床温运行控制的特性,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CFB锅炉床温区间预测模型,实现未来时间段内床温的上下限预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精度。

郭蕾[5](2019)在《微网逆变器虚拟阻抗参数选择及组网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网是一种将发电机、负荷、储能装置及控制装置等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小型自治发配电系统。微网作为一个能够为电网提供支持的完整的可控单元,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微网逆变器的建模、控制和微网系统协调控制三个方面,分别对逆变器的运行特性、虚拟阻抗的分析与控制、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参数选取、适应微网多运行模式的平滑切换控制策略、基于控制器参数自适应的微网调频算法及微网离网的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和创新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微网产生背景、微网定义以及微网特点,并根据微网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微网中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涵盖了微网结构设计、微网逆变器控制策略介绍和对比、微网优化控制和协调调度算法、系统规划和能量管理算法等方面。(2)微网逆变器的输出阻抗影响运行时的稳定性以及多机并联的功率分配。本文建立了基于V2C虚拟阻抗算法的逆变器阻抗模型,通过零极点估算、根轨迹和伯德图,分析了在并网模式与离网模式下不同虚拟阻抗参数、不同网络特性参数、不同控制器参数对运行特性的影响以及输出变量的响应规律。根据并离网运行约束条件及阻抗模型函数特征,确定了虚拟阻抗的合理取值范围,并对控制器参数优化公式系数进行了修正。仿真与实验均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VSG功角限幅的低电压穿越策略,在限制电流指令的同时对VSG功角进行限幅,保证了故障恢复时的快速稳定响应。提出了一种基于VSG的微网多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并离网的无缝切换及微网不同模式下的稳定运行。(4)微网组网灵活的特点对二次调频算法的控制器参数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系统工况如功率分配特性、输出阻抗以及接入条件改变时,控制器参数都应及时在线调整。本文通过建模分析,将传递函数进行有效的等效与化简,推导出调频控制器的参数校正公式,提出一种调频控制器参数自适应算法。当微网运行情况改变时,系统频率均可迅速恢复稳定。(5)离网状态下,微网独立自治运行,具有调频与调功两个调度任务。调频作为首要任务,由MGCC控制实行;调功作为次要任务,由EMS规划调整。MGCC与EMS的协调配合,是微网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针对VF模式与下垂模式的微网,对比了各模式的特点并指出尚存在的不足。分析与算例表明,协调控制模式影响EMS算法的边界条件、算法复杂程度以及与MGCC的指令配合,可为上位机调度策略与数据接口设计提供重要参考。(6)搭建了包含微网逆变器、储能装置、光伏发电系统、EMS和MGCC的一套完整微网实验平台,在此实验平台上,对文中所研究的各类成果进行了实验验证。

张顺[6](2017)在《火电机组的功率快速调节和深度调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首先根据甘肃电网的特点,深入研究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对系统调频、调峰能力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分析风电的反调峰特性,以及并网水、火电机组应对电网峰谷变化的能力,对系统调峰能力与常规电源,尤其是火电机组的开机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针对目前火电机组的常规控制策略,剖析影响机组功率快速响应能力和深度调峰的要素,并设计一套配置双进双出磨煤机的锅炉入炉煤量实时计算表征方法,解决锅炉入炉煤量难以准确计量和表征的问题,克服因风量测量不准确及容量风门线性差等因素产生的较大误差,并实现了磨煤机启动、停止及正常运行等工况下燃料量的全程精确控制,为此类机组协调控制的精确控制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现有的机炉直接能量平衡(DEB)控制方案,引入先进的控制思想,提出了基于非线性PID控制与模糊规则控制的机炉DEB协调控制系统优化控制方案,并设计了考虑变负荷速率、变负荷宽度、不同负荷段等多因素的变负荷智能加速信号,完善、优化机组AGC控制、协调控制策略,以提高机组快速调节和调峰深度能力,并在典型机组开展了试验验证。经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保证机组各控制指标安全、稳定的基础上,火电机组的负荷响应速度和负荷变化范围有了明显的提升,示范效果明显。最后,通过对火电机组目前采用的一次调频常规控制方案进行设计优化,加入主汽压力修正、负荷段修正、阀门流量特性修正、单/顺阀修正等控制策略,并付诸实践,实践效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削弱由于主汽压力波动、机组阀门流量特性及重叠度差等因素对一次调频动作性能的影响。综上所述,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及现场的实施应用,实现火电机组对电网负荷变化的快速响应及深度调峰的要求,对甘肃电网的安全、平稳运行具有实际意义。

纪煜,姚翠霞,祁海旺,林茂,周宇阳[7](2017)在《基于煤量预测前馈的协调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直接指令平衡法的参数需通过试验反复整定,主观性较强。本文从现场试验辨识的机组传统协调控制系统采用数学模型出发,提出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煤量预测前馈方法,在制粉系统允许的范围内快速而准确地给出预估煤量,并对滑压曲线、机组变载率及风量等相关子回路进行前馈设计,更好地发挥了改进型DIB协调控制的作用,减轻了现场调试对经验的依赖。通过某300 MW机组进行煤量预测前馈协调控制系统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调节速率、调节精度和响应时间均满足要求,胜任大幅度调峰任务,为当前自动发电控制系统调度模式下的优化运行提供了新方法。

耿冲[8](2015)在《基于迭代学习的火电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火电单元机组由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共同组成,是一类典型的热工对象,具有大迟延、强耦合、多输入多输出等特点。由于机组动态性能受物理结构属性、运行方式及工况、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基于模型的控制器难以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本文主要利用单元机组大量的在线运行数据,在不需要建立其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利用迭代学习控制理论开展对火电厂单元机组协调控制进行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单元机组协调控制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单元机组运行过程中的协调控制及各种工况参数数据变化的规律及重复性,采用迭代学习控制理论研究单元机组的协调控制算法。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单元机组建立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偏差线性化的方法进行线性化处理;2)设计了单元机组的迭代学习控制器,在理论上分析了基于压缩映射方法控制系统的收敛性;3)针对单元机组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初始条件不完全重复的现象,设计改进的迭代学习控制器,理论上给出了控制算法并进行了收敛性分析;4)通过MATLAB/SIMULINK构建仿真实验平台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迭代学习控制可以有效利用单元机组的重复信息,实现有限时间内的高精度协调控制。

张顺,郭涛,马呈霞,李强,马林东[9](2015)在《基于非线性与模糊控制的协调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光电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电网负荷调节手段和系统调峰能力压力明显增大。而我国快速调节电源不足的电源结构决定火电机组必须承担系统调频、调峰的主要任务。文章提出基于非线性控制与模糊控制的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策略,即在DEB控制策略基础上,采用变增益和非线性环节改善系统控制特性、并对PID参数运用模糊算法进行实时调整。根据该方案对某电厂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测试数据表明,机组功率调节速度和深度调峰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李卫华[10](2014)在《提高燃煤机组调频调峰性能的综合控制技术》文中认为为了应对电网对燃煤机组并网性能指标的考核,深入优化燃煤机组的并网性能,提出了基于理论分析与试验技术相结合的燃煤机组综合优化方案。该方案在全面分析了影响燃煤机组并网性能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汽轮机调节阀特性参数测试及整定优化、基于分项动态前馈技术的协调控制优化、综合一次调频优化和主蒸汽温度控制优化4项技术使燃煤机组的调频调峰性能达到最优化。在600MW机组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综合优化方案可有效提高机组的并网性能指标。

二、协调控制系统能量指令及参数整定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协调控制系统能量指令及参数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印尼芝拉扎三期百万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调试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超临界机组动态特性及控制模型分析
    1.1 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的蓄热特性
    1.2 超超临界直流机组的非线性
    1.3 超超临界直流机组控制模型
2 本工程协调控制策略
    2.1 锅炉主控回路设计
    2.2 主汽压力控制策略
        2.2.1 主汽压力的全程控制
        2.2.2 主汽压滑压曲线分析
    2.3 水煤比控制策略
        2.3.1 本工程水煤比控制特点
        2.3.2 锅炉加速信号(BIR)的应用
        2.3.3 BTU控制
3 协调控制投运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机组在高负荷段的控制问题
    3.2 锅炉制粉系统对协调控制的影响
    3.3 给水调节造成的机组变负荷过程中过热度波动大
4 协调控制的投运实践
5结语

(2)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储能系统模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机参与系统调频研究现状
        1.2.2 风电机组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海上风电系统基本理论
    2.1 海上风力发电机基本数学模型
        2.1.1 海上风速模型
        2.1.2 海上风力机特性
    2.2 海上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数学模型
        2.2.1 海上DFIG模型
        2.2.2 网侧变流器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结构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上风电模糊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模糊控制器原理
    3.2 基于虚拟同步机的海上风电控制系统建模
        3.2.1 基于最大风功率点跟踪的机侧变流器控制
        3.2.2 基于传统VSG的网侧变流器控制
    3.3 基于虚拟同步机的新型海上风电控制系统建模
        3.3.1 超前滞后VSG网侧变流器控制
        3.3.2 超前滞后模糊VSG网侧变流器控制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单机储能模糊控制
    4.1 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储能PD控制
        4.1.1 海上风电惯量控制基本结构
        4.1.2 海上风电储能PD控制
    4.2 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储能模糊控制
        4.2.1 自抗扰控制理论
        4.2.2 风储联合系统结构设计
        4.2.3 海上风电储能模糊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多机储能模糊控制
    5.1 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多机储能模糊控制
        5.1.1 海上集中式混合储能系统结构
        5.1.2 Buck/Boost基本结构与数学模型
        5.1.3 AC/DC双向变流器数学模型
    5.2 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场多机混合储能系统模糊控制
        5.2.1 混合储能装置荷电状态评估
        5.2.2 基于模糊控制的混合储能系统协调控制器设计
        5.2.3 AC/DC双向变流器控制策略
    5.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学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3)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粉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2 协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3 供热机组热电解耦研究现状
        1.2.4 供热机组蓄能利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1 制粉系统工作原理及特性
    2.2 制粉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
        2.2.1 一次风非线性动态方程
        2.2.2 磨煤机非线性动态方程
        2.2.3 模型参数辨识及验证
    2.3 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
        2.3.1 阶梯式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
        2.3.2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3.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4 制粉系统存粉深度利用控制
        2.4.1 改进的制粉系统最简模型
        2.4.2 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控制
        2.4.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1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3.1.1 预测控制与阶梯式控制的基本原理
        3.1.2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3.1.3 控制器跟踪与无扰切换
    3.2 汽包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2.1 汽包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2.2 汽包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2.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2.4 330MW级汽包炉机组控制验证
    3.3 直流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3.1 直流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3.2 直流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3.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3.4 660MW级直流炉机组控制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
    4.1 抽汽供热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1.1 抽汽式供热基本原理
        4.1.2 抽汽式供热安全区计算
    4.2 吸收式热泵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2.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2.2 水和溴化锂溶液物性特性
        4.2.3 吸收式热泵动态模型
    4.3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模型研究
        4.3.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3.2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动态模型
    4.4 储热罐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4.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4.2 储热罐动态模型
    4.5 热网系统计算模型研究
        4.5.1 热网热负荷计算模型
        4.5.2 供回水温度计算模型
    4.6 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
        4.6.1 联合供热基本原理
        4.6.2 联合供热仿真模型
    4.7 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
        4.7.1 控制系统设计
        4.7.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
    5.1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1.1 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
        5.1.2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2 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
        5.2.1 信号多尺度分解方法
        5.2.2 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5.2.3 负荷指令处理和优化分配
    5.3 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
        5.3.1 锅炉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2 热网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3 储热罐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4 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
        5.4.1 热网蓄能评估
        5.4.2 储热罐蓄能评估
    5.5 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
        5.5.1 控制系统设计
        5.5.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1.1.2 循环流化床机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的现状
        1.2.1 火电机组蓄能利用策略
        1.2.2 CFB机组蓄能利用及控制模型研究
        1.2.3 CFB机组动态优化运行及快速变负荷控制
    1.3 智能发电与智能监测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及变迁模型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放热量模型
        2.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
        2.1.2 即燃炭热量模型
        2.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总放热量
    2.2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2.1 汽水侧蓄能模型
        2.2.2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2.3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示例
    2.3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模型
        2.3.1 机理模型推导
        2.3.2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量化示例
    2.4 循环流化床机组蓄能变迁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1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1.1 给煤系统动态特性
        3.1.2 汽包锅炉能量平衡特性
        3.1.3 汽轮机动态特性
        3.1.4 床温动态特性
        3.1.5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参数辨识
        3.1.6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泛化验证
        3.1.7 亚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矩阵
    3.2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
        3.2.1 超临界CFB机组汽水侧机理模型
        3.2.2 汽轮机机理模型
        3.2.3 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参数辨识
        3.2.4 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泛化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
    4.1 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特性及挑战
        4.1.1 循环流化床机组快速变负荷挑战
        4.1.2 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动态特性
    4.2 常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策略探索与仿真验证
        4.2.1 基于直接能量平衡策略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4.2.2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CFB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4.2.3 基于DEB和DMC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变负荷控制仿真验证
    4.3 基于先行能量平衡的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
        4.3.1 先行能量平衡控制策略
        4.3.2 仿真验证
        4.3.3 工程应用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模式及应用
    5.1 研究对象介绍
    5.2 循环流化床机组掺烧煤泥特性机理
        5.2.1 大比例煤泥掺烧对CFB机组运行控制的影响
        5.2.2 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中能量波动趋势
    5.3 循环流化床机组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模式
        5.3.1 技术路线
        5.3.2 控制策略
        5.3.3 控制策略参数整定
    5.4 应用验证
        5.4.1 运行效果
        5.4.2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区间预测
    6.1 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区间预测必要性
        6.1.1 床温特性与调节方式
        6.1.2 区间预测
    6.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算法
        6.2.1 深度学习
        6.2.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6.3 基于LSTM的CFB锅炉床温区间预测模型
        6.3.1 区间预测模型结构设计
        6.3.2 预测模型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微网逆变器虚拟阻抗参数选择及组网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网的研究背景
        1.1.1 微网诞生背景及特点
        1.1.2 微网目前研究现状
    1.2 微网关键技术
        1.2.1 微网结构设计
        1.2.2 逆变器控制策略
        1.2.3 优化控制与协调调度
        1.2.4 系统规划与能量管理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网逆变器阻抗分析与参数选择
    2.1 微网逆变器阻抗模型
        2.1.1 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算法的输出阻抗
        2.1.2 采用C2V虚拟阻抗算法时的输出阻抗
        2.1.3 采用V2C虚拟阻抗算法的输出阻抗
    2.2 采用V2C虚拟阻抗算法离网运行特性分析
        2.2.1 逆变器带无源负载的运行特性
        2.2.2 逆变器带有源负载的运行特性
    2.3 采用V2C虚拟阻抗算法并网运行特性分析
        2.3.1 逆变器阻抗参数对幅值函数H_s(s)的影响
        2.3.2 逆变器阻抗参数对相位函数H_(theta)(s)的影响
    2.4 V2C算法中虚拟阻抗选取范围及控制器参数整定
    2.5 仿真验证
        2.5.1 逆变器离网带电阻负载仿真
        2.5.2 逆变器离网带有源负载仿真
        2.5.3 逆变器并网运行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VSG的微网多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控制策略
    3.1 基于VSG控制的并离网无缝切换策略
        3.1.1 稳态运行状态分析
        3.1.2 基于VSG算法的无缝切换策略
    3.2 电压跌落下的故障穿越算法
        3.2.1 电流指令限幅环节的影响
        3.2.2 基于功角限幅的低电压穿越策略
    3.3 基于VSG的微网多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控制策略
    3.4 仿真验证
        3.4.1 离网无缝切换并网模式仿真分析
        3.4.2 并网无缝切换离网模式仿真分析
        3.4.3 基于功角限幅的低电压穿越策略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网系统协调控制策略
    4.1 基于控制器参数自适应算法的微网二次调频策略
        4.1.1 微网二次调频系统建模分析
        4.1.2 调频控制器参数自适应算法
    4.2 微网无功功率均分与阻抗的影响
    4.3 离网时EMS与MGCC间的协调控制
        4.3.1 VF模式的微网协调控制
        4.3.2 下垂模式的微网协调控制
    4.4 适应微网多运行模式与状态切换的协调控制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网实验平台与实验验证
    5.1 微网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5.1.1 微网逆变器
        5.1.2 微网中央控制器(MGCC)
        5.1.3 微网能量管理系统(EMS)
    5.2 微网逆变器虚拟阻抗特性实验验证
        5.2.1 微网逆变器并网特性实验
        5.2.2 微网逆变器离网带电阻负载实验
        5.2.3 微网逆变器离网带有源负载实验
    5.3 基于VSG的微网多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控制策略实验
        5.3.1 稳态实验
        5.3.2 状态切换实验
    5.4 微网系统协调控制实验
        5.4.1 基于控制器参数自适应的二次调频算法实验
        5.4.2 离网协调控制策略实验
        5.4.3 微网多运行模式与状态切换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火电机组的功率快速调节和深度调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调峰能力与常规电源开机方式关系研究
    2.1 风电接入对电网调峰的影响分析
        2.1.1 某省级电网风电发展趋势
        2.1.2 风电系统调节特性分析
    2.2 常规电源开机方式与调峰能力关系研究
        2.2.1 水电机组开机方式与调峰能力分析
        2.2.2 火电机组开机方式与调峰能力分析
        2.2.3 电网调峰能力分析
    2.3 提高系统调峰方法及建议
    2.4 小结
第3章 配置双进双出磨煤机火电机组瞬时燃料计算方法
    3.1 双进双出磨常规燃料控制策略
    3.2 瞬时燃料计算控制策略优化
    3.3 小结
第4章 基于非线性与模糊逻辑的协调控制策略
    4.1 协调控制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1.1 锅炉蓄热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2 能量指令动态校正回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3 汽机调节阀门非线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DEB控制策略优化
        4.2.1 限幅滤波ALF法
        4.2.2 非线性PID的使用
        4.2.3 模糊规则表的应用
    4.3 加速信号的建立
    4.4 项目示范应用
        4.4.1 范坪热电厂的应用
        4.4.2 嘉峪关宏晟电厂的应用
        4.4.3 白银热电厂的应用
    4.5 小结
第5章 一次调频控制方案完善与优化
    5.1 一次调频的不同实现方式
        5.1.1 纯DEH实现方式
        5.1.2 纯CCS实现方式
        5.1.3 DEH+CCS方式
    5.2 甘肃电网一次调频现状及原因分析
    5.3 一次调频方案优化及实施
        5.3.1 一次调频参数设置
        5.3.2 试验记录及分析
        5.3.3 结论及存在问题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煤量预测前馈的协调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煤量预测前馈控制
2 直接指令平衡法的工程改进
    2.1 滑压曲线优化
    2.2 动态变载率
    2.3 汽轮机主控制器前馈
    2.4 一次风量与二次风量前馈
3 应用实践
4 结语

(8)基于迭代学习的火电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火电单元机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单元机组运行性能分析
        1.2.2 单元机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单元机组模型建立及线性化
    2.1 单元机组的工作原理
    2.2 模型建立
        2.2.1 炉内燃烧和传热过程
        2.2.2 管道传递过程
        2.2.3 汽轮机做功过程
        2.2.4 单元机组动态模型的简化形式
    2.3 单元机组系统模型分析及转化
    2.4 单元机组模型线性化
    2.5 本章小结
3 单元机组迭代学习控制
    3.1 迭代学习控制基本原理
    3.2 单元机组迭代学习控制器设计
    3.3 仿真研究
        3.3.1 仿真环境
        3.3.2 仿真实验模型
    3.4 单元机组PID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3.5 单元机组迭代学习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3.6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非重复初始条件下单元机组的迭代学习控制
    4.1 引言
    4.2 非重复初始条件下的迭代学习控制器设计
    4.3 实验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非线性与模糊控制的协调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 言
1协调控制系统分析
    1.1 蓄热系数 Cb对控制品质影响
    1.2 能量指令微分增益对控制品质的影响
    1.3 调门滞环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影响
2DEB控制策略优化
    2.1 限幅滤波 ALF 法
    2.2 非线性 PID 的使用
    2.3 非线性动态补偿环节设计
    2.4 模糊规则表的应用
3优化应用
4结 论

(10)提高燃煤机组调频调峰性能的综合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优化方案及流程
2 优化技术
    2.1 汽轮机调节阀特性参数测试及整定
    2.2 AGC
    2.3 一次调频优化
    2.4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辨识
3 工程应用
4 结语

四、协调控制系统能量指令及参数整定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尼芝拉扎三期百万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调试及优化[J]. 张彪,曹泉,卢双龙,刘海明. 仪器仪表用户, 2020(09)
  • [2]基于虚拟惯量的海上风电储能系统模糊控制方法研究[D]. 崔海林.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高耀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D]. 洪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微网逆变器虚拟阻抗参数选择及组网协调控制研究[D]. 郭蕾.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火电机组的功率快速调节和深度调峰技术[D]. 张顺.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3)
  • [7]基于煤量预测前馈的协调控制系统[J]. 纪煜,姚翠霞,祁海旺,林茂,周宇阳. 热力发电, 2017(07)
  • [8]基于迭代学习的火电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研究[D]. 耿冲.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9]基于非线性与模糊控制的协调优化策略研究[J]. 张顺,郭涛,马呈霞,李强,马林东.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5(01)
  • [10]提高燃煤机组调频调峰性能的综合控制技术[J]. 李卫华. 热力发电, 2014(11)

标签:;  ;  ;  ;  ;  

协调控制系统能量指令与参数整定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