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鳗粘液研究

盲鳗粘液研究

一、对八目鳗鱼粘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宾[1](2019)在《团头鲂选育系耐低氧性能与鳃重塑的关系及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在遇到高温或天气骤变很容易造成缺氧泛塘,给水产养殖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其次,低氧会降低鱼类的免疫力,导致团头鲂季发性疾病爆发。本研究目的在于:(1)分析团头鲂鳃组织的超微结构和低氧适应性;(2)通过连续多年的生长和低氧选育,获得生长快且相对耐低氧的团头鲂“浦江2号”选育系;(3)通过对耐低氧和不耐低氧的父母本及其杂交子代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获得与耐低氧相关的候选基因和突变位点,并进行候选基因功能鉴定。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团头鲂鳃组织超微结构分析。通过研究团头鲂鳃组织超微结构,发现其鳃组织由鳃耙(gill rakers)、鳃弓(gill arch)、鳃丝(Gill filament)以及鳃小片(Lamella)组成。此外,研究发现团头鲂鳃小片表层被一层褶皱交换膜(exchange membrane)覆盖,它增加了血液中氨氮、二氧化碳、有机酸排出体外的速率,增加团头鲂机体的免疫性能和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通过研究发现团头鲂鳃组织在温度较高的水体环境下(水温25℃左右),鳃耙和鳃弓扁平细胞上的细胞微嵴(cell microridges)突出;温度较低的水体环境下(水温10℃左右),鳃耙和鳃弓扁平细胞上的细胞微嵴(microridges)消失。细菌和病毒会在夏季的高温水体环境中大量繁殖。细胞微嵴增加粘液附着在扁平细胞,从而增加鳃组织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能力。(2)不同溶解氧下团头鲂鳃丝重塑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团头鲂(M.amblycephala)具有相对较高的身体失衡溶解氧值,说明团头鲂也是低氧敏感的鱼类。但是团头鲂具有重塑鳃的结构应对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当团头鲂暴露在低氧环境(DO=2.0 mg·L-1)下4天或者7天,伸出的鳃小片的平均高度和鳃小片表面积显着(P<0.01)大于常氧下的对照组。这些变化是因为层间细胞团(ILCM:interlamellar cell mass)的体积和高度的减小。常氧恢复1周,团头鲂的鳃小片又被层间细胞团包埋。如果不考虑溶解氧的浓度,团头鲂在25°C伸出的鳃小片的长度显着(P<0.01)大于暂养在10°C水体。这也说明团头鲂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修饰鳃丝的形态。团头鲂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Hb])增加显着(P<0.01)在低氧的水体中。此外,氯离子([Cl-)含量显着(P<0.01)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第一次揭示:团头鲂作为一种低氧敏感的鱼类,也可以通过改变呼吸的表面积来应对低氧和温度变化。(3)团头鲂耐低氧F4群体低氧耐受性研究。团头鲂是一种低氧敏感的鱼类。溶解氧(DO:dissolved oxygen)含量的突然降低就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因此,培育出一个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系对团头鲂养殖业十分重要。从2007年,我们以鄱阳湖野生型团头鲂人工繁殖获得后代作为奠基群体(F0)。通过多个世代的群体选育和低氧选育,最终在2015年获得了一个团头鲂耐低氧F4群体。耐低氧F4群体在10°C、25°C、30°C的LOEcrit值分别是0.54 mg·L–1、0.89 mg·L–1和1.28 mg·L–1。团头鲂“浦江1号”在10°C、25°C、30°C的LOEcrit值分别是0.72 mg·L–1、1.03 mg·L–1和1.41 mg·L–1。耐低氧新品系相比于对照组(团头鲂“浦江1号”)具有显着(P<0.01)低的低氧失衡溶解氧值在同一温度。此外,耐低氧新品系群体在10°C下暴露在低氧水体(DO=2.0 mg·L-1),这平均伸出鳃小片长度和鳃小片表面积显着(P<0.01)小于对照组。同时,为了提高携氧能力适应低氧环境,耐低氧新品系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着(P<0.01)高于低氧处理(DO=2.0 mg·L-1)条件下的对照组。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团头鲂耐低氧F4群体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更好的低氧耐受潜力。我们可以通过不连续多世代的低氧和群体选育获得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4)构建团头鲂耐低氧性状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了测定耐低氧新品系重要的耐低氧性状和分析基因组信息。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方法构建了团头鲂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两个亲本(耐低氧F4♀×团头鲂“浦江1号”♂)和98个杂交子代进行重测序,共获得了219832个SNPs标记。然后将219832个SNPs标记通过滑窗方法,整合成4686个bin标记构建含有24个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遗传连锁图谱的总长度是2946.52 c M,相邻的bin标记的平均长度是0.63 c M。一个低氧性状相关的标记(LOD=7.037)定位在17号染色体,其中包含有两个功能基因:一个基因是Klf4(Krueppel-like factor 4)存在于调节机体细胞功能多样化信号传导通路,主要作用是红细胞分化、转录调控和造血调控;另一个基因是RNF220(E3 ubiquitin-protein ligase RNF220),主要作用是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金属离子结合。(5)团头鲂耐低氧相关性状基因的鉴定。本研究已经通过团头鲂基因组获得了RNF220基因,然后通过在线分析网址选择合适的靶点合成guide RNA;2019年5月,在耐低氧选育系的团头鲂受精卵1-2细胞期注射Cas9蛋白和g RNA;通过筛选RNF220靶点3的酶切效率是最高,酶切效率在30%左右。对养殖4个月的显微注射团头鲂个体进行检测,RNF220基因碱基出现了突变和缺失。通过荧光定量PCR,敲除个体RNF220基因表达量相比野生型个体降低了40%。团头鲂耐低氧F6新品系的LOEcrit值分别为0.81 mg·L-1和0.92 mg·L-1在20°C和25°C,显着小于(P<0.01)敲除型个体0.94 mg·L-1和1.15 mg·L-1在20°C和25°C。通过敲除RNF220基因,为进一步探讨RNF220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外,证明RNF220基因对团头鲂耐低氧群体抗低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杨晓东[2](2018)在《斜带石斑鱼piscidin-1天然肽的分离鉴定及免疫调节研究》文中提出Piscidin家族来源于鱼类的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体内是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含有20-50个氨基酸残基的小分子多肽,α螺旋结构,富含阳离子,具有疏水性和两亲性,具有广谱的杀菌、抗肿瘤、抗病毒的活性。有研究表明,斜带石斑鱼piscidin-1具有免疫增强的效果,但是其免疫调节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转录组学测序,piscidin刺激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脾脏淋巴细胞引起差异表达基因再经基于KEGG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初步发现石斑鱼抗菌肽piscidin可调节石斑鱼自身免疫信号通路,但还未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本研究利用凝胶过滤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先从斜带石斑鱼的粘液组织里分离鉴定到piscidin-1预测成熟肽,证明了斜带石斑鱼piscidin-1表达后,经信号肽切除后成为ecPis-1L,还将进一步对其C端进行切割变为长度为21aa的成熟肽ecPis-1S。本研究进一步从斜带石斑鱼脾脏组织中分离纯化出淋巴细胞,利用ecPis-1S和ecPis-1L对离体培养的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直接刺激处理,探究ecPis-1S和ecPis-1L对石斑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ecPis-1S在浓度0.25μmol/L、0.5μmol/L、2.0μmol/L和4.0μmol/L对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处理后能够显着刺激细胞增殖(p<0.05),但未显示剂量依存关系;ecPis-1L在浓度0.25μmol/L、0.5μmol/L和4μmol/L对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处理后能够明显的促进细胞增殖,但也不存在剂量依存关系,结果表明,石斑鱼抗菌肽ecPis-1S和ecPis-1L能够刺激斜带石斑鱼自身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cPis-1S和ecPis-1L对石斑鱼淋巴细胞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ecPis-1S和ecPis-1L在浓度4.0μmol/L下对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Drosophila similar to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Smad)家族蛋白基因、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基因、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TNF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编码基因、细胞分裂周期蛋白基因(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cdc)等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表明ecPis-1S和ecPis-1L能够刺激斜带石斑鱼淋巴细胞相关免疫因子表达上调,进而激活有关通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姜杨[3](2016)在《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鲶鱼体表粘液中的抗菌肽是鱼体自身免疫的第一道屏障,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本论文选取鲶鱼体表粘液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的分离纯化方法,获得了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的氨基酸序列,并以腐败希瓦氏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为靶标菌,探讨了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的抑菌机理,并在实际贮藏保鲜中验证了所获得的抗菌肽的保鲜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健康活体鲶鱼体表粘液,经提取剂(0.2 M乙酸钠,0.2%Triton X-100,1 mM苯甲磺酰氟的水溶液)提取,过C18固相萃取柱分离,筛选有抑菌活性的组分,再经过制备级液相色谱和分析型液相色谱多次分离纯化,得到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2)通过轨道阱质谱(Q Exactive)鉴定,获得了 4个氨基酸片段,分别为:片段1,RLKEKNKA,分子量 759.5 Da;片段2,RIVELTLPRVSVRL,分子量1381.9 U;片段3,KQEIILKF,分子量 743.5 U;片段 4,RQIKIXRR,分子量 786.5 U。(3)以腐败希瓦氏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为靶标菌,研究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的抑菌机理。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能够显着改变细菌的生长情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处理可导致菌体干瘪、扭曲变形、表面凹陷、形成孔洞、细胞内容物流出和菌体裂解等现象;抗菌肽处理能够明显降低细菌的Na+K+-ATP酶、AKP酶活性;能够损伤细菌的细胞内膜和外膜;同时能够改变细菌的可溶性总蛋白和可溶性膜蛋白组成。(4)用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溶液(0.5%,w/v)处理新鲜草鱼鱼片,空气包装后4℃贮藏。与空白组相比抗菌肽处理能够明显抑制菌落总数、产H2S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增长;能够显着改善贮藏期间pH值、TVB-N值、K值、表面颜色、质构特性和挥发性气味等鲜度表征指标;对4℃贮藏期间草鱼肌肉的自由水、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的分布及其迁移率没有显着影响;与同样来自鱼类的抗菌物质鱼精蛋白相比,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对产H2S细菌和含硫挥发性气味成分的抑制能力较弱,但对菌落总数的抑制更持久,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制能力更强,能够更好的控制TVB-N值和K值的增加,还能更好的抑制氮氧化合物和乙醇等挥发性气味成分的产生。

陈立凤[4](2015)在《鼻涕大王——八目鳗鱼》文中研究表明"快呀,快呀,前面有热闹呢。"几条小海鱼争先恐后地往前冲着。当它们来到刚死去的大鲸鱼附近时,发现几只八目鳗鱼比它们行动还快,一个个头不抬眼不睁地使劲往大鲸鱼的肉里钻呢。小海鱼们从没见过八目鳗鱼吃食物,都好奇地睁大眼睛盯着看。其中一条小海鱼自言自语地说:"八目鳗鱼没有下颚和牙齿,口腔里有钢锉一样的角质,能挤压吞食。"

李婷婷,张慧芳,晋高伟,姜杨,励建荣[5](2015)在《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类体表粘液中的抗菌肽是对细菌起直接抑制作用的一类重要物质,是鱼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和肿瘤作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抑菌活性、分离纯化、基因工程、作用机理及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前景。

姜维[6](2014)在《一株耐盐性高效生物胺降解新菌的筛选、分类鉴定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的生物胺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开发有效的生物胺控制工艺,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降解法是一种有独特优势和应用前景的食品中生物胺控制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一株高效生物胺降解新菌的筛选、分类鉴定、生物胺降解特性、安全性及应用。1、建立了检测鱼露中多种生物胺的样品前处理及丹磺酰氯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方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首次测定了国内市售鱼露产品中的生物胺含量,35个市售鱼露产品普遍含有高浓度的多种生物胺,有20个的组胺含量超过50mg/kg,有21个的酪胺含量超过100mg/kg,有10个的总生物胺含量超过1000mg/kg。2、从发酵鱼露样品中筛选到耐盐性好、能同时高效降解八种生物胺且自身不积累生物胺的菌株SWA25。该菌株与H.xianhensis CGMCC1.6848T的亲缘关系最近,但16S rRNA基因相似度仅为96.5%(<97%),DNA-DNA杂交率仅为30.7%(<50%),为盐单胞菌属的潜在新种;经多相分类鉴定,确定菌株SWA25为盐单胞菌属的新种,命名为汕头盐单胞菌(Halomonas shantousis sp.nov.)。3、对H.shantousis SWA25降解生物胺相关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发挥生物胺降低作用的是分布于细胞膜上的胺氧化酶,而非物理吸附或生物积累作用;一定条件下,H.shantousis SWA25处理9h能降解100%的色胺、苯乙胺和酪胺,处理20h能降解66.7%的组胺、42.9%的腐胺、52.4%的尸胺、48.0%的亚精胺和42.0%的精胺。在初始pH6.0-8.0、温度30-40°C、NaCl浓度0.0-3.0%或乙醇浓度0.0-2.0%的条件下,H.shantousis SWA25降解生物胺活性最高;在初始pH4.0-6.0、温度20-30°C或NaCl浓度3.0-15.0%的范围内能保持较高活性;大于5.0%的乙醇浓度强烈抑制其活性。4、对H.shantousis SWA25进行了安全毒理学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对H.shantousis SWA25的经口最大耐受量大于15g/kg·bw,为无毒级;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表明,H.shantousis SWA25没有遗传毒性;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H.shantousis SWA25未表现出亚急性毒性。因此,H.shantousis SWA25可以安全应用于食品领域。5、将H.shantousis SWA25作为降解生物胺功能发酵剂应用于黄鲫鱼露的发酵生产,评价其在高盐食品基质中的降解生物胺效果。与对照组相比,H.shantousis SWA25能降低64.5%的组胺、59.2%的酪胺、71.0%的尸胺、63.4%的色胺、68.2%的苯乙胺、22.0%的腐胺和55.3%总生物胺,对含量较低的亚精胺和精胺影响不大;H.shantousis SWA25对发酵过程的pH值、NaCl浓度、总可溶性氮、氨基酸态氮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以及发酵结束时的游离氨基酸组成等影响较小;能显着提高总好氧微生物数并抑制酪胺产生菌和组胺产生菌,但不能抑制腐胺产生菌和尸胺产生菌;不会影响发酵鱼露的感官风味。H.shantousisSWA25能够适应高盐的食品加工环境,可作为有效的降解生物胺功能发酵剂应用于黄鲫鱼露的安全生产。6、将H.shantousis SWA25作为降解生物胺功能发酵剂,与L.plantarumCICC20718复合发酵生产鲢鱼肉香肠,评价其在低pH值食品基质中的降解生物胺效果。与不接种发酵剂的对照组相比,复合发酵能快速降低香肠的pH值,提高可滴定酸、水分、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水分活度,抑制挥发性盐基氮的形成,提升香肠的白度、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提高感官可接受度,提高总好氧菌和乳酸菌数,降低酵母菌、肠杆菌和假单胞菌数;能降低87.2%的组胺、77.0%的酪胺、70.0%的腐胺、66.0%的尸胺、67.5%的色胺和73.9%的苯乙胺含量,对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影响不大,能降低74.4%的总生物胺。比较复合发酵与只接种L.plantarum CICC20718发酵,L.plantarum CICC20718对香肠理化性质起主要作用,H.shantousis SWA25和L.plantarum CICC20718均对降低生物胺含量发挥重要作用,其中,H.shantousis SWA25对降低香肠中的酪胺起决定性作用。生物胺降解菌H.shantousis SWA25能够适应低pH值的食品加工环境,可与乳酸菌L.plantarum CICC20718复合发酵生产低生物胺含量的发酵鲢鱼肉香肠。目前,大部分生物胺控制方法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以降低生物胺的产生,效果不稳定,不能应用于生物胺含量最高的发酵食品,且不能降解已经产生的生物胺。本论文筛选获得一株安全可靠、能适应高盐和低pH值食品加工环境、并同时高效降解八种常见生物胺的新菌株,为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技术。

洪纬[7](2013)在《明清以来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研究(1491-1947) ——以福建省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鱼类分类学是生物分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生物分类方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本文立足鱼类资源丰富的福建省,以鱼类分类方法的发展为切入点,分析鱼类鉴别的主要性状、鱼类资源的认识拓展、鱼类分类体系的构建、鱼类命名及名称演化等方面。本文最后探讨了民国时期西方科学传入后对中国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的影响,并选取民国时期四种引入西方科学的地方志对中西体系的碰撞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本论文写作的源起,关注的问题,相关学术史,及本文应用的核心史料。本文第二章以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中的鱼类物产为起点,辅以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探讨古代对鱼类鉴别所关注的主要特征和探寻人们对鱼类资源的认识拓展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古人对鱼类的鉴别关注鱼类的体型、外观、口感、鲠的多寡、鱼鳞的大小等多方面,且人们关注的部分性状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石首鱼重在耳石记载的方式,说明人们对部分鱼类的稳定性遗传特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此外,古人好采用类比方法进行鱼类比较,同时也对部分鱼类的体型进行了归纳,如蛇形、团扇形、板身形等。明清两代的500多年时间里人们对福建省海域认识逐步拓展,鱼类记载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尤其闽南地区的鹦鹉鱼、蚝鱼、沙梭、文昌鱼、牛尾鱼等在地方志中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对福建省海域认识拓展的一个过程。本文第三章以屠本畯的生平及《闽中海错疏》的鱼类记载体例为立足点,深入分析屠氏的思想和其在《闽中海错疏》中采用的分类方法。继《八闽通志》之后,福建省又陆续出现了正德《福州府志》、万历《福州府志》、《闽大记》等地方志。明代末期,时任福建盐运同知的屠本畯将各种鱼类分门别类,最终形成《闽中海错疏》这一水产类专着。这部志书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因此,屠本畯编纂生物学着作,包括水产动物类和植物类,反映出他“好纠正”古人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将《闽中海错疏》的记载重点放在生物分类层面。通过对《闽中海错疏》的研读,笔者发现屠本畯虽然采用了“主似关系”、“同一类群”、“行为特征”、“身体颜色”等多种方法对鱼类进行分类。但是,仅有“主似关系”和“同一类群”这两种分类方法是最常用的,它们起源于雅学系统和地方志系统。后继的《闽书》和《海错百一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屠本畯的分类方法。本文第四章以《闽中海错疏》中的鱼名为切入点探讨鱼类命名、名称演化和分类系统的互动。汉字的偏旁部首反映出了它们代表事物的属性,体现了汉字在生物分类方法中蕴含的意义,所以鱼字偏旁的汉字往往代表着其与鱼类相关。同种异名或者同名异种的现象在古代名物学中非常普遍,但当鱼名被载入史册时,却朝向名称统一的方向发展,并尽量遵循雅称。在含有“鱼”部首的单音字无法满足鱼类命名的时候,古人能够在原有的单音字前面加上修饰语,从而组成新的鱼类名称,或尽量采用俗名。这就导致了古籍中的鱼名有雅称、有俗称,也有雅俗兼并。同时,随着雅学系统和地方志系统记载的鱼类种类越来越多,一个鱼类名称所代表的鱼类品种也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部分鱼类的名称几经演变,最终稳定。传统的鱼类分类系统也随着鱼类名称的演变而不断完善。本文第五章以民国时期引入西方科学体系的四种地方志为切入点,对其物产部分的鱼类分类体系进行分析。民国时期,福建省在鱼类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并于1935年完成了福建省沿海鱼类调查。地方志中的鱼类分类体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传统体系和近代科学体系并存于地方志;受过一定新式教育的地方志编纂者能够将中学同等程度的科学知识引入地方志中,但又由于部分编纂者接触的西方生物分类学知识较为有限,从而导致鱼类分类方法还存在较多错误。总之,雅学书籍和福建省地方志中蕴含着丰富的鱼类学知识,并出现了鱼类分类方法的萌芽,但是分类方法并没有在当中得到发展,而是在水产专着——《闽中海错疏》——中得到了发展。地方志侧重国家资源的记载,它重点关注物种的区分,物种的鉴定方法也随之被发展起来。水产专着对鱼类的特征描述则是基本沿袭雅学和地方志两大系统。具有创新性的水产专着不可能完全抄袭于地方志,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所以水产动物的分门别类思想在专着中得以体现和发展。尽管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在引进西方分类体系时,时有错误发生,但是足以令人称道的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儒生能够自如地处理传统和科学两种不同的体系。

梁峰[8](2011)在《我国典型流域重金属的风险评价及六价铬水质基准的推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的科学依据,在水环境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水质标准主要参照国外水质基准或水质标准制定的,无法保障我国水生态系统安全与人体健康。本研究采用USEPA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以重金属六价铬为例,对我国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进行了推导,分别在国家和流域两种尺度上对六价铬基准进行了推导,以期研究结果能为我国相关水质基准以及水质标准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在水质基准推导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结果:1.测定了太湖和辽河水体中Pb, Cd, Cr, Cu, Zn, Fe, Ni和Mn等八种金属浓度,基于获得的检测数据,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人类健康风险模型对太湖八种金属的潜在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八种金属中,经饮水途径和皮肤接触途径所引起的最大风险商HQ值分别是2.74E-01(Ni)和2.57E-02(Cd)。然而,无论是单一金属危害指数还是总的风险指数均小于1,表明太湖水体中这几种金属污染的风险水平属于低风险或者无风险。2.调查了太湖及辽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Cd, Cr, Pb, Ni, Cu, Zn)总量及形态分布规律,并根据测定的总量数据,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两个典型流域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参照分级标准,从单一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值来看,所有采样点中除了Cd外,其它各金属的Eri值均小于40,属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但Cd的Eri很多都超过了40,表明铬属于中等生态危害。从太湖多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来看,太湖18个采样点的平均RI为85.10,辽河21个采样点的平均RI为45.95,所有点位的潜在生态危险指数RI均小于150,表明太湖和辽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大多属于轻微生态危害范畴。3.选定六价铬、氨氮、硝基苯、2,4,6-三氯酚,毒死蜱,研究它们对我国土着水生生物黄颡鱼、鲫鱼、鲢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六价铬对于黄颡鱼、鲫鱼和鲢鱼的96h-LC50依次为15.79 mg/L、168.5 mg/L和13.16 mg/L;氨氮对于黄颡鱼和鲢鱼的96h-LC50依次为16.63 mg/L和16.86 mg/L;硝基苯对于黄颡鱼和鲫鱼的96h-LC50依次为81.57 mg/L和121.1 mg/L;2,4,6-三氯酚对于黄颡鱼和鲫鱼的96h-LC50依次为0.54 mg/L和0.896 mg/L;毒死蜱对于黄颡鱼和鲫鱼的96h-LC50依次为0.182 mg/L和0.282 mg/L。4、六价铬基准的推导结果表明,在国家尺度上推导的我国国家六价铬急性和慢性基准分别为17.18μg/L和7.59μg/L,与美国国家六价铬基准相差不大;而在流域尺度的基准研究中,选择的两个典型的流域,太湖、辽河流域的六价铬急性基准(CMC)分别为20.42μg/L和16.34μg/L,慢性基准(CCC)分别为5.44μg/L和4.45μg/L;研究结果为构建我国不同分区特点的的水质基准和标准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余梦琪[9](2010)在《九大怪异动物》文中研究指明从成年人一般大的娃娃鱼到捕食海洋动物的鱼和蟹,世界上存在各种怪异的动物,这些怪异的动物都有其令人好奇的本事。以下是地球上9大最怪异的动物。

蒋宗杰[10](2010)在《蚕蛹性价比评估及对鲫鱼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氧化与不氧化的半颗粒型蚕蛹代替进口鱼粉在鲫鱼料中的试验,试验证明在高价鱼粉的今天,能通过新鲜不氧化的半颗粒型蚕蛹+豆粕的设计理念,以提高脂肪和蛋白为手段,达到与进口鱼粉相同的效果。同时通过氧化的蚕蛹在鲫鱼料中的使用,产生了负面效果,证明已氧化的蚕蛹不能在饲料中的使用。结合试验的结果,针对蚕蛹易氧化变质的特点,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并对半颗粒型蚕蛹与进口鱼粉的性价比进行了评估,总结出了一个评估公式,蚕蛹酸价的增高与性价比降低不是均匀的关系,而是加速下降的过程,并总结出了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一用氧化的半颗粒型蚕蛹分别代替对照组配方1-D1(对照组配方中鱼粉含量为150KG/T)中的鱼粉90KG/T和120KG/T,虽然增加豆粕用量,提高脂肪,但是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生长性能、经济效益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氧化的半颗粒蚕蛹对鲫鱼的生长产生负面效果。(2)试验二用新鲜的半颗粒型蚕蛹代替对照组配方2-D1(对照组配方中鱼粉含量为150KG/T)中的鱼粉90KG/T,同时增加豆粕用量,提高脂肪,试验组2-S1与对照组2-D1生长性能、成活率、日增重率、饲料系数差异不显着(P>0.05)。(3)试验二用新鲜的半颗粒型蚕蛹代替对照组配方2-D1中的鱼粉120KG/T,同时增加豆粕用量,提高脂肪,试验组2-S2与对照组2-D1生长性能、成活率、日增重率、饲料系数差异显着(P<0.05)。(4)2-S2与2-S1试验结果比较,其生长性能、日增重率、饲料系数差异显着(P<0.05)。表明新鲜半颗粒型蚕蛹直接代替进口鱼粉,鲫鱼的生长性能下降。总结出了新鲜半颗粒型蚕蛹性价比评估公式:Y=[(X1+X2)/2]×B1×B2+C,得出新鲜半颗粒型蚕蛹与进口鱼粉性价比指标为80:100。(5)新鲜度酸价对半颗粒型蚕蛹的性价比产生较大影响,酸价在≤15Mg/100g时,可以在鲫鱼饲料中使用。总结了半颗粒型蚕蛹酸价在10~15Mg/100g之间,其与进口鱼粉性价比值为(80-50):100。

二、对八目鳗鱼粘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八目鳗鱼粘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团头鲂选育系耐低氧性能与鳃重塑的关系及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鳃组织重塑性研究
    1.2 鱼类鳃超微结构研究
    1.3 鳃组织细胞组成
        1.3.1 鳃丝细胞组成
        1.3.2 鳃弓和鳃耙表皮细胞组成
    1.4 鱼类育种技术
        1.4.1 选择育种
        1.4.2 杂交育种
    1.5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概述
        1.5.1 RAD测序
    1.6 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的概述
第二章 团头鲂鳃组织超微结构分析
    2.1 材料
        2.1.1 实验鱼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鱼温度处理
        2.2.2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
        2.2.3 组织切片样品处理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团头鲂鳃结构
        2.4.2 鳃耙超微结构随不同温度的变化
        2.4.3 鳃弓超微结构随不同温度的变化
        2.4.4 鳃组织细胞结构统计比较
    2.5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溶解氧下团头鲂鳃丝重塑性分析
    3.1 材料
        3.1.1 实验用鱼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低氧耐受阈值LOE_(crit)的测定
        3.2.2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
        3.2.3 鳃丝低氧处理形态变化
        3.2.4 团头鲂血液取样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团头鲂的 LOE_(crit) 值
        3.3.2 团头鲂鳃的重塑性应对低氧和温度
        3.3.3 团头鲂低氧下的红细胞增殖和[Hb]含量
        3.3.4 血液离子浓度变化
    3.4 讨论
        3.4.1 低氧耐受性
        3.4.2 低氧和温度的影响
        3.4.3 血氧携带能力
        3.4.4 低氧对离子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团头鲂耐低氧F_4 群体低氧耐受性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用鱼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选育
        4.2.2 失去平衡氧气含量阈值(LOE_(crit):loss of equilibrium)
        4.2.3 低氧处理
        4.2.4 光学显微镜
        4.2.5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
        4.2.6 鳃丝低氧处理形态变化
    4.3 团头鲂血液分析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
        4.5.1 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F4的LOE_(crit)值
        4.5.2 团头鲂耐低氧F4 群体鳃丝重塑性
        4.5.3 低氧处理对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4.6 讨论
        4.6.1 鱼类对低氧的耐受性
        4.6.2 鳃重塑分析
        4.6.3 鱼类血液携氧能力
第五章 团头鲂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耐低氧相关性状定位
    5.1 材料方法
        5.1.1 实验鱼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鱼染色体制备
        5.1.4 实验群体F1 样品
        5.1.5 RAD序列分析
        5.1.6 Indel和 SNP数目的挖掘分析步骤
        5.1.7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5.1.8 候选基因预测
    5.2 结果
        5.2.1 RAD 文库的构建
        5.2.2 构建遗传图谱
        5.2.3 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共线性
        5.2.4 候选区的抗低氧相关性状基因
    5.3 讨论
第六章 团头鲂低氧耐受基因的敲除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鱼
        6.1.2 试剂的准备
        6.1.3 RNF220 基因靶点与检测引物设计
        6.1.4 sg RNA 的制备Cas9 m RNA 的合成
        6.1.5 显微注射制备敲除实验鱼
        6.1.6 耐低氧受精卵48hpf靶点鉴定
        6.1.7 RNF220 基因打靶F0 代突变体的筛选
        6.1.8 基因敲除个体失去平衡氧气含量阈值(LOE_(crit):loss of equilibrium)
        6.1.9 低氧处理实验(DO = 2.0 ± 0.1mg·L~(-1))和鳃丝超微结构观察
        6.1.10 荧光定量PCR分析
    6.2 结果
        6.2.1 靶点位置和检测引物筛选
        6.2.2 RNF220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筛选
        6.2.3 团头鲂耐低氧WT和基因敲除个体LOE_(crit)值和超微结构
    6.3 讨论
        6.3.1 鱼类对低氧的耐受性
        6.3.2 RNF220 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2)斜带石斑鱼piscidin-1天然肽的分离鉴定及免疫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抗菌肽及其生物活性
        1.1.1 抗菌肽概述
        1.1.2 抗菌肽的抗微生物作用机制
        1.1.3 抗菌肽对宿主自身免疫功能的调节
    1.2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1.3 Piscidin的研究进展
    1.4 细胞免疫相关因子概述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斜带石斑鱼piscidin-1天然肽的分离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菌株
        2.2.3 试剂
        2.2.4 培养基
        2.2.5 实验仪器设备
    2.3 方法
        2.3.1 试剂的配制
        2.3.2 斜带石斑鱼粘液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2.3.3 斜带石斑鱼粘液组织总蛋白凝胶过滤层析分离
        2.3.4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后的样品进行HPLC再次分离纯化
        2.3.5 HPLC分离纯化后的样品进行质谱鉴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斜带石斑鱼粘液组织总蛋白凝胶过滤层析分离
        2.4.2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后的样品进行HPLC再次分离纯化
        2.4.3 HPLC分离纯化后的样品进行质谱鉴定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带石斑鱼ecPis-1L和ecPis-1S鱼自身脾脏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试剂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3 方法
        3.3.1 斜带石斑鱼ecPis-1L和ecPis-1S多肽的合成
        3.3.2 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3.3.3 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
        3.3.4 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计数
        3.3.5 MTT法检测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
        3.3.5.1 ecPis-1L和ecPis-1S与ConA和LPS协同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
        3.3.5.2 ecPis-1L和ecPis-1S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
        3.3.6 ecPis-1L和ecPis-1S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相关免疫基因的调节
        3.3.6.1 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
        3.3.6.2 不同浓度ecPis-1L和ecPis-1S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处理
        3.3.6.3 ecPis-1L和ecPis-1S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处理后RNA的提取
        3.3.7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3.3.7.1 去除基因组DNA
        3.3.7.2 反转录反应步骤
        3.3.7.3 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相关免疫基因的引物设计
        3.3.7.4 荧光定量PCR检测Piscidin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其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量
        3.3.8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细胞计数
        3.4.2 ecPis-1L和ecPis-1S与ConA和LPS协同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
        3.4.3 ecPis-1L和ecPis-1S分别单独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
        3.4.4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1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IL-1和IL-8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2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TNFα和NFAT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3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cdk2和cdk4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4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cycA和cycH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5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cdc6和cdc14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6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MHCI和MHCII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7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TGFβ和Smad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8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RhoA和RAP1b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9 ecPis-1S和ecPis-1L对斜带石斑鱼脾脏淋巴细胞ROCK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3)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鱼源性抗菌肽的特征与生物活性
        1.2.1 α-螺旋肽
        1.2.2 富含半胱氨酸肽
        1.2.3 组蛋白类似肽
    1.3 鱼类抗菌肽的基因工程
        1.3.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3.2 酵母菌表达系统
    1.4 抗菌肽作用机制
        1.4.1 膜渗透机制
        1.4.2 细胞内机制
    1.5 抗菌肽的应用
    1.6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鲶鱼体表黏液抗菌肽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鲶鱼体表粘液粗提物的制备
        2.3.2 固相萃取分离
        2.3.3 RP-HPLC分离纯化
        2.3.4 HPLC分离纯化
        2.3.5 抗菌肽提取物分子量分析
        2.3.6 抗菌肽氨基酸序列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RP-HPLC图谱及抑菌活性检验
        2.4.2 HPLC图谱及抑菌活性验证
        2.4.3 分子量结果
        2.4.4 氨基酸序列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抑菌机理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抗菌肽对细菌生长曲线的抑制
        3.3.2 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对细菌细胞的形态的影响
        3.3.3 抗菌肽对细菌酶活力的影响
        3.3.4 抗菌肽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5 抗菌肽对细菌蛋白质的影响
        3.3.6 SDS-PAGE电泳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4.2 扫描电镜观察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3.4.3 对细菌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3.4.4 对细菌AKP酶活力的影响
        3.4.5 对细菌内膜通透性的影响
        3.4.6 对细菌外膜通透性的影响
        3.4.7 对细菌可溶性总蛋白的影响
        3.4.8 对细菌可溶性膜蛋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在草鱼保鲜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微生物的测定
        4.3.3 pH和TVB-N值得测定
        4.3.4 色差的测定
        4.3.5 水分分布测定
        4.3.6 质构的测定
        4.3.7 K值的测定
        4.3.8 电子鼻的测定
        4.3.9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微生物分析
        4.4.2 pH和TVB-N值分析
        4.4.3 色差分析
        4.4.4 水分分布分析
        4.4.5 质构特性分析
        4.4.6 K值分析
        4.4.7 挥发性气味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抗菌活性
2 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3 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基因工程
4 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抑菌机理的研究
5 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前景

(6)一株耐盐性高效生物胺降解新菌的筛选、分类鉴定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生物胺简介
    0.2 生物胺的功能、危害及限量标准
        0.2.1 生物胺的生理功能
        0.2.2 生物胺的解毒和中毒机制
        0.2.3 生物胺的危害
        0.2.4 生物胺的限量标准
    0.3 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0.3.1 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
        0.3.2 食品中常见的生物胺产生菌
        0.3.3 影响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因素
    0.4 食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
        0.4.1 薄层色谱法
        0.4.2 毛细管电泳法
        0.4.3 气相色谱法
        0.4.4 生物传感器法
        0.4.5 高效液相色谱法
    0.5 生物胺在食品中的分布
        0.5.1 含酒精饮品
        0.5.2 肉制品类
        0.5.3 水产品类
        0.5.4 乳制品类
        0.5.5 调味品类
    0.6 食品中生物胺的控制方法
        0.6.1 生产工艺控制
        0.6.2 食品添加剂和香料控制
        0.6.3 超高压控制
        0.6.4 辐照控制
        0.6.5 气调包装控制
        0.6.6 发酵剂控制
    0.7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8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0.8.1 技术路线
        0.8.2 研究内容
1 国内市售鱼露产品的生物胺含量调查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1 鱼露样品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Dns-Cl 柱前衍生 HPLC-FLD 法测定鱼露中的生物胺含量
        1.2.2 生物胺测定方法的验证
        1.2.3 市售鱼露中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
        1.2.4 数据处理
    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1.3.1 酸介质对鱼露中生物胺提取效果的影响
        1.3.2 生物胺测定方法的验证
        1.3.3 市售鱼露的常规理化性质
        1.3.4 市售鱼露的生物胺含量
    1.4 小结
2 耐盐性多种生物胺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新菌的分类鉴定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分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耐盐性高效生物胺降解菌的筛选
        2.2.1.1 耐盐性微生物的选择性分类富集与纯化
        2.2.1.2 生物胺降解能力的评价
        2.2.1.3 生物胺降解菌产生生物胺能力的评价
        2.2.2 新种-汕头盐单胞菌(Halomonas shantousis sp.nov.)的分类鉴定
        2.2.2.1 遗传学分类鉴定
        2.2.2.2 表型特征分类鉴定
        2.2.2.3 生理生化分类鉴定
        2.2.2.4 脂肪酸组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耐盐性高效生物胺降解菌的筛选
        2.3.1.1 苯乙胺及其测定方法的确定
        2.3.1.2 耐盐性高效生物胺降解菌的筛选
        2.3.1.3 生物胺降解菌产生生物胺的能力
        2.3.2 新种-汕头盐单胞菌(Halomonas shantousis sp.nov.)的分类鉴定
        2.3.2.1 菌株 SWA25~T的遗传学鉴定结果
        2.3.2.2 菌株 SWA25~T的表型鉴定结果
        2.3.2.3 菌株 SWA25~T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3.2.4 菌株 SWA25~T的脂肪酸组成
        2.3.2.5 菌株 SWA25~T的分类鉴定总结
    2.4 小结
3 Halomonas shantousis SWA25 降解生物胺特性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H.shantousis SWA25 种子液制备
        3.2.2 H.shantousis SWA25 在正常培养和混合生物胺胁迫下的生长曲线
        3.2.3 单种生物胺对 H.shantousis SWA25 生长的影响
        3.2.4 H.shantousis SWA25 降低生物胺作用方式
        3.2.5 H.shantousis SWA25 对混合生物胺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3.2.6 环境因素对 H.shantousis SWA25 降解生物胺的影响
        3.2.7 H.shantousis SWA25 降解生物胺酶的初步研究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H.shantousis SWA25 在正常条件和混合生物胺胁迫下的生长
        3.3.2 单种生物胺对 H.shantousis SWA25 生长的影响
        3.3.3 H.shantousis SWA25 降低生物胺作用方式
        3.3.4 H.shantousis SWA25 对混合生物胺的降解动力学
        3.3.5 环境因素对 H.shantousis SWA25 降解混合生物胺的影响
        3.3.6 H.shantousis SWA25 降解生物胺酶的初步研究
    3.4 小结
4 Halomonas shantousis SWA25 的安全性评价
    4.1 试剂、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H.shantousis SWA25 冻干粉的制备
        4.2.2 H.shantousis SWA25 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4.2.3 H.shantousis SWA25 的遗传毒性试验
        4.2.4 H.shantousis SWA25 的 30 天喂养试验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H.shantousis SWA25 的急性毒性试验
        4.3.2 H.shantousis SWA25 的遗传毒性试验
        4.3.3 H.shantousis SWA25 的 30 天喂养试验
    4.4 小结
5 Halomonas shantousis SWA25 控制黄鲫发酵鱼露中生物胺含量的研究
    5.1 试剂、材料与仪器
        5.1.1 原料鱼
        5.1.2 主要试剂
        5.1.3 培养基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的制备
        5.2.2 发酵鱼露的制备
        5.2.3 pH、NaCl 浓度、总可溶性氮和 AAN 的测定
        5.2.4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5.2.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5.2.6 微生物的测定
        5.2.7 生物胺的测定
        5.2.8 感官评价
        5.2.9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 pH 值的影响
        5.3.2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 NaCl 浓度的影响
        5.3.3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 TSN 和 AAN 含量的影响
        5.3.4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 TVB-N 含量的影响
        5.3.5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5.3.6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中总好氧微生物的影响
        5.3.7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中生物胺产生菌的影响
        5.3.8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5.3.9 H.shantousis SWA25 发酵剂对鱼露感官评价的影响
    5.4 小结
6 Halomonas shantousis SWA25 控制鲢鱼肉发酵香肠中生物胺含量的研究
    6.1 菌株、试剂与仪器
        6.1.1 试验菌株
        6.1.2 主要试剂
        6.1.3 培养基
        6.1.4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发酵乳酸菌的选择
        6.2.2 H.shantousis SWA25 和 L.plantarum CICC20718 发酵剂的制备
        6.2.3 发酵鲢鱼肉香肠的制备
        6.2.4 常规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
        6.2.5 微生物分析
        6.2.6 生物胺分析
        6.2.7 感官评定
        6.2.8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与讨论
        6.3.1 发酵乳酸菌的选择
        6.3.2 鲢鱼肉原料的质量分析
        6.3.3 鲢鱼肉香肠发酵过程中 pH 值和 TA 含量的变化
        6.3.4 鲢鱼肉香肠发酵过程中水分含量和 Aw 的变化
        6.3.5 鲢鱼肉香肠发酵过程中 TVB-N 含量的变化
        6.3.6 鲢鱼肉香肠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6.3.7 鲢鱼肉香肠发酵过程中质构的变化
        6.3.8 鲢鱼肉香肠发酵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6.3.9 鲢鱼肉香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6.3.10 鲢鱼肉香肠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含量变化
        6.3.11 发酵鲢鱼肉香肠的感官评价
    6.4 小结
全文结论
今后研究方向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缩写词表
发表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致谢

(7)明清以来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研究(1491-1947) ——以福建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渔史研究
        1.2.2 动植物分类学史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史料和概念界定
        1.4.1 研究史料
        1.4.2 概念界定
第2章 鱼类鉴别和鱼类资源的认识拓展
    2.1 《八闽通志》及其鱼类
        2.1.1 鲤鱼、鲫鱼及其观赏鱼类
        2.1.2 鲢鱼和草鱼
        2.1.3 青鱼
        2.1.4 鳝鱼和鳗鱼
        2.1.5 鳢
        2.1.6 鲇鱼类
        2.1.7 石首鱼类
        2.1.8 鲥鱼类和鲳鱼类
        2.1.9 鳜鱼、鲈鱼和午鱼
        2.1.10 带鱼、马鲛和鳙鱼
        2.1.11 鲨鱼类和魟鱼类
        2.1.12 墨鱼、水母等其它水产动物
    2.2 鱼类鉴别特征分析
        2.2.1 《八闽通志》部分鱼类鉴别特征分析
        2.2.2 传统鱼类鉴别的主要性状
    2.3 清代对鱼类认识的拓展
        2.3.1 鹦鹉鱼
        2.3.2 蚝鱼
        2.3.3 文昌鱼
        2.3.4 狗母鱼
        2.3.5 牛尾鱼
        2.3.6 红娘鱼
        2.3.7 国公鱼
        2.3.8 蟳虎
        2.3.9 鲳鱼类群
        2.3.10 松鱼类群
        2.3.11 比目鱼类
    2.4 明清以来鱼类鉴别和资源认识拓展特点
        2.4.1 鱼类鉴别注重类比,关注个体稳定和突出的主要特征
        2.4.2 清代提高了对闽南沿海鱼类的认识,拓展了全省鱼类资源的开发
        2.4.3 清以来人们对鱼类的鉴别更加细微,部分鱼类增加了新的品种
    2.5 小结
第3章 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的构建
    3.1 《闽中海错疏》作者及其它鱼类着作
        3.1.1 屠本畯生平及《闽中海错疏》编写的文献基础
        3.1.2 《海味索隐》体现作者“好订讹和重实践”的思想
    3.2 《闽中海错疏》的鱼类分类方法分析
        3.2.1 动物分类阶元
        3.2.2 基本分类指标分析
        3.2.3 基本分类体系的特点
    3.3 分类方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3.3.1 历史渊源
        3.3.2 后期发展
    3.4 小结
第4章 传统鱼类命名的方式、名称演化和分类系统
    4.1 《闽中海错疏》中的鱼类命名方式分析
        4.1.1 单音节式鱼类命名
        4.1.2 单音节命名方式的衍生
        4.1.3 其它类型的命名方式
    4.2 四大鱼类类群名称的演化和分类
        4.2.1 鲤形目鲤科观赏鱼类名称演化和分类
        4.2.2 鲈形目鲷科鱼类的名称演化和分类
        4.2.3 “鲨”名的演化和软骨鱼的分类
        4.2.4 鲽形目鱼类的名称演化和分类
    4.3 命名与分类系统的互动
        4.3.1 鱼类名称的稳定趋向性
        4.3.2 鱼类名称的演化和鱼类分类系统框架的构建
    4.4 小结
第5章 科学体系与传统体系
    5.1 福建省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概况
        5.1.1 博物学教科书
        5.1.2 “鱼学”概念的提出
        5.1.3 《鱼类学》课程的设立
        5.1.4 《福建省渔业调查报告》的完成
    5.2 引进“博物学分科法”的四种地方志概况
        5.2.1 地方志体例与主要编纂人员概况
        5.2.2 四种地方志中的鱼类分类体系分析
    5.3 科学体系与传统体系的并存
        5.3.1 传统体系在民国时期发挥的作用
        5.3.2 科学传播在中学教员中的不对等凸显于地方志
        5.3.3 科学体系与传统体系的碰撞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雅学系统和地方志系统隐含了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的发展历程
    6.2 《闽中海错疏》系统性地呈现出传统鱼类分类方法
    6.3 传统与科学的碰撞与融合反映了儒生接受科学的曲折性
附录
研究资料和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我国典型流域重金属的风险评价及六价铬水质基准的推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质基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的概念
        1.2.2 国外水质基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国内水质基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4 水质基准的分类和表达形式
    1.3 水质基准推导方法学研究进展
        1.3.1 保护人体健康基准的推导方法学研究进展
        1.3.2 保护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推导方法学研究进展
    1.4 水质基准推导常用方法分类
        1.4.1 评估因子法
        1.4.2 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
        1.4.3 生态毒理模型法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筛选目标化合物
        1.5.2 筛选受试生物并研究毒理学效应
        1.5.3 研究基准推导方法学并推导基准值
第二章 太湖及辽河流域水体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太湖概况
        2.1.2 辽河流域概况
    2.2 测定项目的筛选
        2.2.1 重金属
        2.2.2 氯酚类化合物
        2.2.3 硝基苯和氯苯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2.3.3 水样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2.3.4 水样有机物的测定方法
    2.4 结果和讨论
        2.4.1 凹凸棒土/银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测定硝基苯中方法的探讨
        2.4.2 太湖水体中微量污染物分析结果
        2.4.3 辽河水生态调查结果
        2.4.4 太湖水体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湖及辽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太湖流域概况
        3.1.2 辽河流域概况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3.2.3 分析测试方法
        3.2.4 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太湖沉积物的污染特征
        3.3.2 辽河沉积物的污染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敏感水生生物的筛选及毒理学效应研究
    4.1 受试敏感水生生物的筛选
        4.1.1 筛选原则
        4.1.2 我国水质基准制定的代表性生物
        4.1.3 受试敏感水生生物的筛选结果
        4.1.4 水生生物毒性指标
    4.2 受试化合物的筛选
    4.3 实验部分
        4.3.1 材料与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颡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4.2 鲢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4.3 鲫鱼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六价铬的国家及流域水质基准的推导
    5.1 我国水质基准的分级体系的构建
        5.1.1 美国水质基准的分级体系
        5.1.2 我国水质基准的分级体系的构建
        5.1.3 美国地方水质基准制定方法
        5.1.4 我国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方法研究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基准推导生物筛选
        5.2.2 受试化合物的确定
        5.2.3 数据的收集与筛选
        5.2.4 筛选后得到的数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六价铬国家基准的推导方法
        5.3.2 六价铬典型流域水生生物毒理学基准的推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需改进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九大怪异动物(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娃娃鱼
2. 巨型椰子蟹
3. 安哥拉兔
4. 鼋 (yuán)
5. 星鼻鼹
6. 攀岩鱼
7. 琵琶鱼
8. 牙签鱼
9. 八目鳗类鱼

(10)蚕蛹性价比评估及对鲫鱼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试验方法与目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鲫鱼种选择
        2.1.2 半颗粒型蚕蛹与进口鱼粉等试验原料的选择
        2.1.3 饲料加工
        2.1.4 试验场地的选择
        2.1.5 人员按排及试验时间
    2.2 试验设计及试验管理
        2.2.1 试验设计理念
        2.2.2 试验配方
        2.2.3 试验分组及饲养管理
        2.2.4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水体水质情况
    3.2 各网箱日投饲量
    3.3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网箱试验数据统计
    3.4 第一阶段的氧化半颗粒型蚕蛹使用试验内各组效益分析
    3.5 第二阶段的新鲜半颗粒型蚕蛹使用试验内各组效益分析
    3.6 分析第一试验蚕蛹中脂肪的氧化对鱼体的影响
        3.6.1 氧化蚕蛹中氧化脂肪对鱼体生长产生负表影响
        3.6.2 氧化蚕蛹中氧化脂肪对鱼体内分泌系统影响
        3.6.3 氧化蚕蛹中氧化脂肪对鲫鱼肝胰脏等内脏器官的影响
    3.7 使用新鲜半颗粒型蚕蛹指导实际生产的意义
4 讨论
    4.1 蚕蛹的性价比评估
        4.1.1 饲料用蚕蛹的分类
        4.1.2 全颗粒型饲料级蚕蛹、半颗粒型饲料级蚕蛹指标检测及质量验收标准
        4.1.3 进口鱼粉的指标检测情况
        4.1.4 半颗粒型新鲜蚕蛹与进口鱼粉相比的采购价值评估
        4.1.5 氧化酸败对半颗粒型蚕蛹性价比的评估(与进口鱼粉比较)
    4.2 使用蚕蛹的注意事项
        4.2.1 蚕蛹的氧化、生虫问题
        4.2.2 蚕蛹保存及饲料加工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对八目鳗鱼粘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团头鲂选育系耐低氧性能与鳃重塑的关系及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D]. 吴成宾.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2]斜带石斑鱼piscidin-1天然肽的分离鉴定及免疫调节研究[D]. 杨晓东. 深圳大学, 2018(07)
  • [3]鲶鱼体表粘液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机理的研究[D]. 姜杨. 渤海大学, 2016(05)
  • [4]鼻涕大王——八目鳗鱼[J]. 陈立凤. 科普童话, 2015(24)
  • [5]鱼类体表粘液抗菌肽的研究进展[J]. 李婷婷,张慧芳,晋高伟,姜杨,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2)
  • [6]一株耐盐性高效生物胺降解新菌的筛选、分类鉴定及应用研究[D]. 姜维.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7]明清以来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研究(1491-1947) ——以福建省为中心[D]. 洪纬.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8]我国典型流域重金属的风险评价及六价铬水质基准的推导[D]. 梁峰. 南京大学, 2011(07)
  • [9]九大怪异动物[J]. 余梦琪. 初中生学习(低), 2010(12)
  • [10]蚕蛹性价比评估及对鲫鱼生长影响的研究[D]. 蒋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盲鳗粘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