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修养教育初探

新时代修养教育初探

一、新时期养成教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惠春晓,李科伟[1](2021)在《学生思政与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备受关注,思政教育可以同养成教育更好地联系起来。新时期,高职院校养成教育有效性提升的紧迫感不断增强,无论是养成教育,还是养成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都不简单,相应难点性因素的制约性影响不容小觑。一些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状况并不理想,养成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这表明养成教育需要进行有效调整与优化。本文分析学生思政背景下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养成教育策略。

侯有燕[2](2020)在《养成教育目标下高中宿舍管理思路研究 ——以重庆市T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近年来养成教育的实施与推广过程中,很多高中学校都忽视了宿舍管理中养成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宿舍作为高中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自然也是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的不可或缺的职能,同时也是高中进行宿舍管理有效的载体与平台。并且随着近年来,高中管理制度改革与完善,高中寄宿学生比例急剧上升,超过80%的高中生都选择了寄宿生活。如果学校管理忽视宿舍管理中的养成教育,不仅将不利于整个学校养成教育策略的实施与推进,也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重庆市T中学住校生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0%,宿舍管理是其学生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校实施养成教育策略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重庆市T中学为案例对养成教育目标下高中宿舍管理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本研究中的高中宿舍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管理队伍、寝室文化和学生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找到突破性的管理措施,提升管理质量。本文的宿舍管理的主体是宿舍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宿舍管理的客体是T中学寄宿学生。在养成教育理论目标下,宿舍管理的目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了引导寄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二是为了强化寄宿学生的文明语言、行为规范;三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四是为了强化寄宿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养成教育理论目标下,宿舍管理的手段有六种策略选择,即:引导策略、约束策略、认知策略、强化策略、凝聚策略以及激励策略。本文从养成教育目标出发,重点介绍了养成教育的内涵、特点、功能以及四个发展阶段。指出了养成教育具有规范性、实践性、长期性的特点,指出了养成教育有引导功能、约束功能、认知功能、强化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同时管理对象有被动接受期、勉强接受期、主动接受期和习惯形成期四个阶段。随后,重点以重庆市T中学为案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开展对高中宿舍管理的调查研究,简要介绍了T中学的历史沿革,针对问卷、访谈结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结果的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发现与归纳总结出重庆市T中学养成教育理念下高中宿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宿舍管理中引导方法不足;宿舍管理中约束力度不够;缺乏激励奖惩措施,目的性与计划性不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对养成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财力资源相对缺乏;宿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相关规范制度不够健全。最后在养成教育目标下根据归因分析,提出了具体应对思路建议,包括:实施科学养成教育的认知思路;健全相关规范制度的引导思路;加大人财物投入的强化思路;提升宿管人员水平的凝聚思路;开展多样化活动的激励思路;针对少数学生精准养成的约束思路。这些思路能切实提高T中学宿舍管理中养成教育的实施水平,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侯延荣[3](2020)在《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加强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重心发生偏离,道德教育本质异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滋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制度的规范与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联系起来,鉴于制度伦理寻求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蕴,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使命。本研究采用制度伦理的视角,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剖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的窘境,并从主体伦理、程序伦理及实质伦理三个维度进行了归因分析,进而提出了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论文由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五章组成。第一章,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制度伦理、养成教育、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等相关概念,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文献材料加以考察,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汲取理论资源和启示。第二章,探寻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必要性的内在逻辑旨归,以制度伦理“合价值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基本特性及其彰显,明确制度伦理这一必要视角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第三章,通过访谈研究法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生存样态与实践表征进行质性分析,进而揭示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即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第四章,结合制度伦理的内涵主旨,从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和程序伦理三维度审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的安排缺陷,厘清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发展问题的成因,即主体伦理方面的民主参与不足、实质伦理方面的制度安排不足以及程序伦理方面的制度执行不足。第五章,论述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问题及成因,从制度伦理供给、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及程序伦理四方面探寻通达制度伦理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的现实之路,即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齐崇伟[4](2020)在《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彝族地区养成教育备受瞩目。虽然大体上按目标前行,但是在认识和做法上存在种种误区,出现诸如实践方面的功利性、强制性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为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比较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结合彝族地区的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等,提出适切彝族学生身心特点的策略。全文共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简要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本研究做以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理解。首先是养成教育的历史溯源和内涵;其次对学校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最后是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有关概述。第三部分是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学校养成教育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对老师、家长、学生的访谈和扎根现场参与,提出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目标理解走样、教育内容陈旧、方法上间接与被动、形式单一和评价错位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分裂。第四部分是改善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策略。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本研究提出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旧习,依托彝族文化,丰富形式,提升教师素养,牢筑条件根基,增强学生主体,强调主动,改进评价方式,重视发展性评价等策略,以期促进彝族地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取得重要发展。

任小琴[5](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王睿[6](2019)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对于国家生存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道德的根基在于养成,而道德养成之难以至于中外先贤都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以试图破解这一难题,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德养成思想与实践智慧,它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宋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继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是中国教育思想与文化奔流涌动的黄金时代。其中,宋代理学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养成思想是这一时代教育思想丰赡发展的成果和重要标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为宋代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主体思想与道德言说,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是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历史样态。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回顾、意义澄清和现代价值转化,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本土创生、德育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是对新时代德育工作新要求的时代回应,是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提升教育理论话语权、坚定教育自信的必然选择,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现状仍然差强人意:在价值定位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常被冠以“以理杀人”的帽子,被当做中国文化难以现代转化的原罪;在研究视角方面,鲜见有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当做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作为学界广泛使用的术语,没有获得准确定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独特性、时代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研究结论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如何从儒家学者对理想人格的设计转化成普罗大众普遍认同、易知易行的教育实践的这一中间环节阐述语焉不详,这些不足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也是本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在研究视角方面,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展开研究,注重其整体性、独特性的同时聚焦其历史意蕴和现实价值的挖掘;二是提出一种观点,即认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实施与传播是儒家思想从书斋到民间,从思想到实践的过程,它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民族特性;三是以古鉴今,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合理转化,为当下德育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挖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立德树人”智慧,以回应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围绕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一反道德滑坡、势力浇漓之乱象,成功实现“尽人情之美”、风敦俗睦的同时汇聚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这些被广泛使用却含义不清的概念进行学理分析,确定道德养成的特征与内涵。采用思想史、专题史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张栻、陈亮、叶适等宋代理学家的道德养成思想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回答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从中发现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总体趋势。第二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的问题。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进行分析,以期描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创生环境的宏大画卷,进而揭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产生的历史合理性。其次,分析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对宋代社会的深刻影响,阐述其时代影响和历史意蕴。最后回答“新时期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问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虽存在历史局限性,但仍然饱含立德树人智慧,为当今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关注人生根本问题的道德养成可以很好的解决和回答现今德育针对性不强、方法陈旧刻板等问题;德育应该兼顾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性与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的双重功效;道德养成在倡导内省修身、道德践履的同时不应排斥以道德理想为价值导向的功利追求,而应该将二者整合为一;道德养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道德养成应该是“道德的实践”与“实践的道德”之统一;道德养成必须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杜娟[7](2019)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地基”,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养成教育仍处于探索与前进的阶段,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仍不断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不断推动着养成教育,成为转折的契机。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这也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对学校和家庭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市X小学学校为例,对郑州市X小学的基本情况,开展养成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要求进行叙述途径,阐述学校所取得的成效及问题,最后总结经验并提出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养成教育相关概述,主要阐述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现实依据以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郑州市X小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整体概述、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原则要求。第四部分是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包括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所取成效、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因素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经验和反思,包括开展养成教育工作的经验,以及反思和对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通过实践寻找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宝贵经验,反思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为其他养成教育提供参考价值。

王鑫鑫[8](2019)在《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每一人的劳动与创造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在为幸福而努力。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注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幸福观对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身处社会急剧变革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在精神领域也会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生活在现代化社会大变动中的当代大学生困惑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之中,部分大学生不仅对幸福的认知存在偏颇,而且对幸福的感知能力不强。本文立足大学生幸福观在当代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结合国内外幸福观教育的相关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总结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和影响因素,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要理论支撑,为大学生幸福工作提供可行性路径。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正确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幸福,这不仅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也关乎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因此,分析和研究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由、目的和意义等,重点是准确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幸福观的相关概念入手,研究了我国传统幸福观、西方幸福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与特征,概括了大学生幸福观及其养成教育的含义,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论证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总结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幸福观的基本情况,及在幸福认知、幸福目标和实现幸福的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原则和具体路径,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郭聚鑫[9](2018)在《基于养成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教师,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秉持健全的、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理论指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完善教育教学工作。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念与我国当前实行的全面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方针相契合。本文以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念为理论背景,对目前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展开研究,并通过对山东省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线上访谈,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在阅读相关文献和总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通过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对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念进行了内涵阐述,对科学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三章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两方面内容基础上,以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理念四个维度,20个要素构建了基于养成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框架。第四章根据第三章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然后对山东省的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线上访谈。通过分析数据,指出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五章根据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归纳提出了基于养成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第六章总结论文的工作以及成果,对本论文相关方向的研究做出展望。

应宗颖[10](2018)在《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及其养成研究》文中认为家国天下,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根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家庭建设之于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推进包括家庭美德在内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当代青年的家庭责任感是青年公民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青年公民家庭责任感的基本特征、内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继而探讨促进青年一代家庭责任感培育路径,不仅是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时之需。论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实证调查与统计分析为手段,系统建构并验证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的心理结构,剖析和提炼青年一代由原生家庭向核心家庭变化过程中家庭责任感形成和转变的特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围绕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的养成活动提出了方法思路和实践路径。论文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解析、内在结构探索、问题现状剖析及实践路径探索等四个部分。理论解析部分重点在对国内外关于青年家庭问题及责任感教育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对于“青年”、“家庭”、“社会责任感”及“家庭责任感”等核心概念以及研究涉及的基础性、支撑性理论作出厘定和解析。第二部分为内在结构的探索,重点是在充分汲取品德因素构成理论、责任归因理论、责任心理结构理论等涉及不同学科相关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提出了由家庭责任认知、家庭责任情感和家庭责任行为为框架的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内在结构模型;继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和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研究证明,当代青年家庭责任认识、家庭责任情感以及家庭责任行为三因素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第三部分重点对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的主要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剖析和论证。研究表明:(1)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整体呈现为积极健康的态势。大多数当代青年对于家庭责任认知明确、情感正向、行为也倾向于积极担当。(2)青年家庭责任感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性。这些差异可以概括为基于生理与成长因素、基于社会角色与教育因素和原生家庭及相关因素的不同所形成的群体差异性,如女性青年家庭责任感优于男性、已婚优于未婚、核心小家庭优于三代及以上同居家庭,此外还存在工作性质较稳定者优于不稳定者、年龄较大者家庭责任感较稳定、学历越高则家庭责任感越强的现象。(3)青年家庭责任担当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方面,在家庭责任感的知行关系上存在“知行脱节”、“知大于行”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年在家庭责任履行存在多种现实的压力和困境,如家庭物质建设压力、婚姻恋爱压力、生育子女压力、养育子女压力、赡养父母压力等。(4)青年家庭责任感问题的成因源于多个方面,客观上与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影响力下降、新媒体文化传播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引导不足有关;主观上与多元文化不境下青年对于个性和自由的过度追求,以及青年自身责任感养成的欠缺等因素有关。第四部分在前述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青年家庭责任感养成的方法与路径。文章主张应积极优化青年家庭责任感养成的宏观环境,加强道德文明宣传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积极引导;改进学校的德育理念与方法,从内容和方法上丰富学校家庭责任感教育;完善家庭教育的观念与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代际关系,推进家庭美德的传承;深化个体自我教育的意识与实践,唤起内心良知和责任意识。核心是要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个人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系统全面提升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养成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新时期养成教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养成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学生思政与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养成教育概述
二、学生思政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成教育形式单一。
    (二)养成教育内容固化。
    (三)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少。
三、学生思政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四、学生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借助多媒体等多元养成教育形式。
    (二)联系思政教育丰富养成教育内容。
    (三)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养成教育实践活动。
    (四)融入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五、结语

(2)养成教育目标下高中宿舍管理思路研究 ——以重庆市T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二)养成教育的特点
    (三)养成教育的功能
    (四)养成教育的阶段
二、养成教育目标下高中宿舍管理现状分析
    (一)T中学简介
    (二)调查设计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访谈结果分析
三、养成教育目标下高中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养成教育目标下T中学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养成教育目标下T中学宿舍管理存在问题归因
四、养成教育目标下高中宿舍管理思路研究
    (一)实施科学养成教育的认知思路
    (二)加大人财物投入的强化思路
    (三)提升宿管人员水平的凝聚思路
    (四)健全相关规范制度的引导思路
    (五)开展多样化活动的激励思路
    (六)少数学生精准养成的约束思路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制度伦理的概念探析
        (一)制度的概念
        (二)伦理的概念
        (三)制度伦理的概念
    二、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解析
        (一)道德的概念
        (二)养成教育的概念
        (三)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 制度伦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视角
    一、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价值性
        (一)追求公正——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形成秩序——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工具价值
    二、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目的性
        (一)促进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大学生实现完整道德人格的养成
    三、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规律性
        (一)契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益于道德自由的实现
        (二)契合社会道德发展规律,益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
    一、制度伦理供给不足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功利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抽象化
        (三)制度伦理供给的强制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泛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异化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主体伦理的民主参与不足
        (一)就参与主体而言,机会不平等
        (二)就参与形式而言,协商不到位
        (三)就参与目标而言,供需不平衡
    二、实质伦理的内容安排不足
        (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
        (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三、程序伦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一)执行环境的封闭化
        (二)执行过程的形式化
第五章 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
        (一)加强合乎人性的制度伦理供给
        (二)以制度德性涵养个体德性
    二、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
        (一)培养制度主体正确的制度伦理观念
        (二)引导道德养成教育走向民主“对话”
    三、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
        (一)实现规范与美德相统协
        (二)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制度伦理的权威性
        (二)完善制度运行机制,保障制度伦理高效执行
        (三)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推进制度伦理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已有研究综述
        1.3.1 相关研究的总体分析
        1.3.2 已有养成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已有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理解
    2.1 养成教育的历史和内涵
        2.1.1 养成教育的历史
        2.1.2 养成教育的内涵
    2.2 学校教育和养成教育
        2.2.1 养成教育是学校的职责和任务
        2.2.2 学校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2.3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
        2.3.1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概述
        2.3.2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特点
        2.3.3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意义
3 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学校养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样本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方式的选择
        3.1.3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4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 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目标走样
        3.2.2 内容陈旧
        3.2.3 方法被动
        3.2.4 形式单一
        3.2.5 评价错位
    3.3 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问题的原因
        3.3.1 养成教育观念的落后
        3.3.2 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
        3.3.3 家庭与学校教育分裂
4 改善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策略
    4.1 转变思想观念,突破传统
        4.1.1 回归成长目标
        4.1.2 扩充时代内容
    4.2 依托彝族文化,丰富形式
        4.2.1 择取彝族文化,充实教育素材
        4.2.2 创设活动协会,拓宽实践渠道
        4.2.3 融合物质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4.3 提升教师素养,改善条件
        4.3.1 深化养成教育认识
        4.3.2 强化教育理论学习
        4.3.3 提升教育语言修养
    4.4 增强学生主体,强调主动
        4.4.1 认识自我
        4.4.2 摆脱依赖
        4.4.3 加强协作
    4.5 改进评价方式,引导发展
        4.5.1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4.5.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4.5.3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当代中国道德伦理重建之需要
        (二)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内在价值之体现
        (三)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之诉求
        (四)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之旨归
    二、研究综述
        (一)有关道德养成的相关研究
        (二)有关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研究呈现的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问题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
        (三)新时代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价值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道德养成的学理审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与“理学”
        (二)宋代理学家
        (三)道德养成
    二、道德养成思想的基础与依据
        (一)哲学基础:道德可教
        (二)心理学基础:习惯可成
        (三)历史依据:思想渊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划分依据
        (一)以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依据
        (二)以学派主张或地域为依据
        (三)以宋代理学思想发展阶段为依据
第二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奠基塑型
    一、一理二气,五行分合: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
        (一)“自太极论始”的哲学基础
        (二)“顺万物化万民”的教育目的
        (三)以“诚”为主的教育内容
        (四)“主静”“行之”的原则方法
        (五)“穷禅客”真儒家: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以物观物,体四用三:邵雍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即物穷理”为哲学基础
        (二)“以道尽人”“正人”“效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以儒家典籍为主要内容
        (四)“循理”“润心”“慎独尚行”的原则方法
        (五)“以物观物”的“异数”:邵雍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民胞物与,礼以持性:张载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气本论与人性二元论为哲学基础
        (二)“变化气质”,“敦本善俗”的教育目的
        (三)“民胞物与”,“尊礼贵德”的教育内容
        (四)“养正于蒙”、“事中明理”的原则方法
        (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养正于蒙,敬义兼持:二程道德养成思想
        (一)“人与天地一物”的哲学基础
        (二)“醇教化”“尽人情之美”的教育目标
        (三)“九德”“六艺”的教育内容
        (四)“敬义兼持”“习而后能安”的原则方法
        (五)“德性宽宏”“文理密察”:二程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五、性情一也,陶冶成之: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
        (一)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基础
        (二)“仁者圣之次也,智者仁之次也”的教育目标
        (三)“德以仁为主”“德以礼为体”的教育内容
        (四)“振民育德”“风俗法度”的原则方法
        (五)“经世致用”“知命厉节”: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大成分化
    一、去欲存理,易知易行:朱熹的道德养成思想
        (一)“君子务本,本立道生”的教育目标
        (二)“尊德性,道问学”的教育内容
        (三)“知行相须”,“整齐严肃”的践履举措
        (四)“去欲存理”,“易知易行”的思想特质
        (五)“穷理禁欲”:朱熹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明理立心,代天理物: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心即理”为哲学基础
        (二)“君子”、“存心”的教育目的
        (三)“仁义者,仁之本心也”的教育内容
        (四)陆九渊道德养成方法体系
        (五)“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其为有渐,其进有序:张栻道德养成思想
        (一)“性,天下之大本也”的哲学基础
        (二)“尽仁道者圣人”,“传道济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礼俗”、“伦纪”的教育内容
        (四)“知行互发”“其为有渐,其进有序”的原则方法
        (五)“只说践履而不务穷理”:张栻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浙东学派道德养成思想
        (一)兼顾内外,本末并举:吕祖谦道德养成思想
        (二)复正情性,义利双行:陈亮、叶适道德养成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
        (一)经济环境:富庶繁荣,一道德以同俗
        (二)政治环境:内权集上,外权不竞
        (三)文化环境:多元圆融,返之淳正
        (四)科技环境:嘉惠学林,公诸同好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社会的互动
        (一)义利相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经济之互动
        (二)才资德帅: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政治之互动
        (三)教化人伦: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文化之互动
        (四)格物致知: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科技之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历史经验与现实观照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经验
        (一)哲学基础:关注道德人格尊严,“参赞天地之化育”
        (二)目标定位:以内圣外王为旨归
        (三)内容选择:“身心”“内外”“知行”与“纲常名教”
        (四)原则方法:“躬行”、“事上磨练”的实践品格
        (五)思想传播:构建多元化、多途径的传播体系
        (六)文化立场:兼顾文化继承与文化互鉴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评价之依据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现实观照
        (一)准确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二)目标设计: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兼顾个人修养提升与社会能力增强
        (三)内容选择:聚焦人生根本问题,精选道德榜样
        (四)原则方法:内在超越与外在约束并举,坚守实践品格
        (五)实施基础: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为道德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推进德育工作改革与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1.1.2 小学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1.1.3 个人的研究兴趣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良好行为习惯
        1.4.2 养成教育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7.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概述
    2.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2.1.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2.1.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特征
    2.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现实依据
    2.3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2.3.1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组成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3.2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2.3.3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章 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划设计
    3.1 郑州市X小学的整体概述
    3.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目标
        3.2.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目标
        3.2.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阶段发展性目标
        3.2.3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分级目标
    3.3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3.3.1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3.3.2 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3.3.3 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3.3.4 安全习惯养成教育
    3.4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要求
        3.4.1 循序渐进,要求低一点
        3.4.2 分级分层,目标细一点
        3.4.3 贴近生活,内容多一点
        3.4.4 寓教于乐,方式活一点
第四章 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4.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
        4.1.1 利用班会,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4.1.2 润泽心灵,让阅读融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1.3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完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
        4.1.4 利用学科渗透,丰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4.1.5 创建文明校园,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4.1.6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1.7 开展特色校本课程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形成突破口
    4.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取成效
        4.2.1 学习习惯提升
        4.2.2 礼仪习惯逐步形成
        4.2.3 劳动习惯好转
        4.2.4 安全意识增强
    4.3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4.3.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
        4.3.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成因
第五章 郑州市X小学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与反思
    5.1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得经验
        5.1.1 全员参与,高度重视
        5.1.2 内容细化,评价完善
        5.1.3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5.1.4 利用网络平台,丰富德育形式
    5.2 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建议
    5.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8)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幸福观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二)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幸福观
        (二) 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幸福观
        (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中国梦”的实现
        (三) 有利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 大学生婚姻家庭幸福观
        (二) 大学生财富幸福观
        (三) 大学生就业幸福观
        (四) 大学生生命幸福观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特征
        (一) 大学生幸福观的主体意识增强
        (二) 大学生幸福观的实现手段多样化
        (三) 大学生幸福观的目标功利化和短期化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一)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
        (二)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总体状况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大学生幸福的目标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大学生获得幸福的途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经济因素
        (二) 学校教育因素
        (三) 家庭教育因素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原则与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原则
        (二) 幸福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 启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原则
        (五) 理性指导与情感熏陶相统一原则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优化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
        (二) 发挥高校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三) 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发挥幸福观教育第一导师作用
        (四)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养成正确幸福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致谢

(9)基于养成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人本主义教学观
        2.1.2 终身教育观
        2.1.3 新时期养成教育理念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素养
        2.2.2 教师素养
        2.2.3 教师专业素养
        2.2.4 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第三章 养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界定
    3.1 专业情意
        3.1.1 职业情感
        3.1.2 教育态度
        3.1.3 教育价值观
    3.2 专业知识
        3.2.1 科学知识
        3.2.2 教育知识
    3.3 专业能力
        3.3.1 科学能力
        3.3.2 教育能力
    3.4 教育理念
        3.4.1 教育观
        3.4.2 课程观
        3.4.3 教学观
        3.4.4 学生观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
        4.1.4 调查内容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小学科学教师基本信息
        4.2.2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分析
        4.2.3 问卷调查情况总结
        4.2.4 访谈情况总结
        4.2.5 访谈与问卷反馈差距的原因分析
        4.2.6 整体现状总结
    4.3 现状归因
        4.3.1 教师个人原因
        4.3.2 客观原因
第五章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5.1 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策略
        5.1.1 强化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和开发
        5.1.2 优化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和评价系统
        5.1.3 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
        5.1.4 完善和创新教师职后培训内容
    5.2 学校(领导)的管理策略
        5.2.1 建立教学特色品牌
        5.2.2 强化科学教师职位分配的专业性考虑
        5.2.3 建立行政工作部门,精准化科学教师工作
        5.2.4 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馆校合作基地
    5.3 教师个人的自我提升策略
        5.3.1 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纯化教育观
        5.3.2 充盈和优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5.3.3 完善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机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访谈提纲

(10)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及其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由及价值
        1.1.1 研究的缘由
        1.1.2 研究的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领域与方向
        1.2.2 国内研究的趋势与成果
        1.2.3 总结评析与研究展望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青年家庭责任感相关概念及理论剖析
    2.1 核心概念的厘定
        2.1.1 青年与家庭
        2.1.2 责任与责任感
    2.2 家庭责任感研究的理论剖析
        2.2.1 基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分析
        2.2.2 基于中西方责任伦理的分析
        2.2.3 基于中西方责任心理及教育的分析
3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的构成因素及结构关系分析
    3.1 构建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内在结构的理论依据
        3.1.1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3.1.2 品德的因素构成说
        3.1.3 责任归因理论
        3.1.4 四水平分层评价理论体系
        3.1.5 责任心理结构的多元理论
    3.2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内在结构的解析
        3.2.1 家庭责任认知
        3.2.2 家庭责任情感
        3.2.3 家庭责任行为
        3.2.4 家庭责任感内在结构间的关系
4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内在结构的探索与验证
    4.1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评价量表结构与维度的探索
        4.1.1 评价量表结构与维度的预设
        4.1.2 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的测试
    4.2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问卷结构的分析与确立
        4.2.1 问卷题项的分布设置
        4.2.2 问卷调查的正式实施
        4.2.3 问卷分析结构的确立
    4.3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内在结构的建立与检验
        4.3.1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知行体系的构成要素
        4.3.2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知行体系的结构模型
        4.3.3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内在结构的检验
5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表现与特征解析
    5.1 青年家庭责任感的总体表现
        5.1.1 青年家庭责任感认知表现
        5.1.2 青年家庭责任感情感表现
        5.1.3 青年家庭责任感行为表现
    5.2 青年家庭责任感的群体差异
        5.2.1 基于生理与成长性因素的群体差异
        5.2.2 基于社会角色与教育因素的群体差异
        5.2.3 基于原生家庭及相关因素的群体差异
    5.3 青年家庭责任感的一般特征
        5.3.1 家庭责任感养成具有阶段性
        5.3.2 家庭责任感问题知易行难
        5.3.3 家庭责任分配趋于性别平等
        5.3.4 青年的婚恋观趋于理性
        5.3.5 青年的养老观趋于传统
6 青年家庭责任感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6.1 青年家庭责任感的主要问题
        6.1.1 社会压力和物质经济压力
        6.1.2 社会、学校和家庭德育作用不足
        6.1.3 婚恋、生育和养老压力
    6.2 青年家庭责任感的影响因素
        6.2.1 社会德育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6.2.2 学校环境与学校教育的影响
        6.2.3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
        6.2.4 青年个体的自我教育的影响
7 青年家庭责任感养成的路径探析
    7.1 优化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
        7.1.1 凸显社会德育价值
        7.1.2 维护道德伦理秩序
        7.1.3 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7.1.4 健全细化法律规范
    7.2 改进学校教育的方法
        7.2.1 均衡德育与智育的发展
        7.2.2 遵循责任感养成的原则
        7.2.3 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7.2.4 提高德育活动的科学性
        7.2.5 创新德育活动实践方式
    7.3 完善家庭教育的方式
        7.3.1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7.3.2 调适家庭代际关系
        7.3.3 维系家庭亲缘情感
    7.4 深化个体自我教育的意识与实践
        7.4.1 唤醒内在的责任意识
        7.4.2 正确对待矛盾与压力
        7.4.3 实现自律与他律统一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新时期养成教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生思政与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J]. 惠春晓,李科伟. 文教资料, 2021(11)
  • [2]养成教育目标下高中宿舍管理思路研究 ——以重庆市T中学为例[D]. 侯有燕. 西南大学, 2020(05)
  • [3]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 侯延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D]. 齐崇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D]. 王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X小学为例[D]. 杜娟.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8]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王鑫鑫.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基于养成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 郭聚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及其养成研究[D]. 应宗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新时代修养教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