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应急喷雾控制系统改进研究

净化应急喷雾控制系统改进研究

一、净化紧急喷淋控制系统的改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秦[1](2021)在《聚丙烯装置尾气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传统聚丙烯生产工艺尾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部分地区产生的环境污染严重,对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并改进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尾气处理技术。首先,以1-丁烯为探针分子,选定了洗涤吸收法去除前段可溶性的有机组分、吸附法处理烯烃废气的工艺路线。对多种吸附剂进行实验筛选评价后,确定了 ZSM-5作为吸附小分子烯烃的最优吸附剂,考察了不同硅铝比分子筛形貌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其次,确定了 ZSM-5分子筛吸附1-丁烯的最佳条件:即硅铝比为40、相对湿度为70%、温度为50℃、空速为6000h-1。对脱附阶段研究后发现,在160℃的温度下,使用热氮气脱附,在吸脱附循环5次后,ZSM-5仍维持良好的吸附1-丁烯的性能。在实验室小试实验基础上,放大到侧线装置。结果显示,在侧线实验中将吸附剂放大1000倍,吸附风速控制在3000-9000 h-1之间,侧线设备安全达标运行3000小时,废气的出口浓度始终低于5ppm。进一步论证了分子筛吸附剂对小分子烯烃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为聚丙烯生产中废气工业化治理提供可靠的实验和理论数据。最后,根据小试和侧线装置数据及现场工艺参数,确定了整套工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流程,并对洗涤吸收塔、风机、循环水泵、除雾器、氮气加热器、氮气储罐等设备成功选型。通过洗涤工艺去除废气组分中水溶性的醇类、酮类,在吸附工段中吸附难溶性的烯烃。使用两吸一脱一等待的方式,每个罐中吸附剂的使用量为7立方米,成功处理了多组分的聚丙烯装置中排放的有机物,使得非甲烷总烃的达标排放,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在某大型炼化企业聚丙烯装置下游设置的尾气处理设施,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和一定的示范效应。

邓建国[2](2020)在《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当下,人们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对碧水蓝天的居住环境渴望越来越高,官方部门也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针对VOCs尾气排放,一些地方严格要求尾气排放当中非甲烷总烃[NMHC]的含量<50mg/m3。鉴于此,不少焦化厂开始改造或者重建自己的尾气净化设施,以期能够达到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严苛的尾气排放标准。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开展的,其来源于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的实际工程项目。厂区原建设有尾气处理装置,采用工艺为活性炭吸附,未设置前端预处理工艺与活性炭再生工艺,导致活性炭吸附易饱和,更换频繁,运行成本高。针对原处理工艺的缺点,同时参考甲方提供的工艺,对原处理工艺优化改造,从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长期保证尾气净化系统的排放达到当地环保排放限值。经深入研究以后,现采用的尾气净化系统工艺为“集气罐收集+油洗+酸洗+碱洗+活性炭吸/脱附”。采用“集气罐收集”可以将各路废气混合均匀,从而统一处理;预处理工艺“油洗+酸洗+碱洗”不但能够去除一部分VOCs,同时可以去除尾气当中其他有害气体氨、硫化氢,从而使后续吸附工艺能够更加持久;“活性炭吸/脱附”工艺不但能够保证尾气排放在一段时间内达标排放,同时可轮换对其进行再生处理,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时间,并使整个尾气处理系统更加稳定、高效。此工程项目为新建项目,在拆除原有尾气处理系统以后,在原址上新建高效的尾气净化系统。工艺设计过程中,对主要工艺设备油洗塔、活性炭吸/脱附设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油洗塔能够显着降低尾气当中的VOCs,共设置3层喷淋,使吸收液在塔体当中分散更均匀,提高VOCs的吸收效率,各层均填充0.5m塔高的拉西环填料,可有效增强气液传质效率,延长气液接触时间,每层填料上方布置有7个120°喷嘴,促使吸收液更加均匀地分散到填料上,顶部布置的除雾器可有效捕集尾气带离的洗油。活性炭吸附设备在重新设计以后,也加入了脱附再生工艺,在活性炭吸附饱和以后,采用厂区164℃的过热蒸汽对活性炭层进行脱附再生处理,使活性炭能够循环使用,直至达到活性炭的使用寿命,降低活性炭的更换成本。设备设计完成后,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模拟优化,对比之下,发现45°导管入口流道能够促使废气于整个塔体分布更均匀,“壁流”现象更弱,故选择该入口流道;并采用ANSYS对吸附塔的结构形式进行了验证,发现设计的吸附塔在各种运行工况条件下均能满足设计要求。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尾气净化系统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调试验证,发现实际运行状况下需要的最大处理量达7948m3/h,系统(按10000m3/h处理量设计)完全满足要求。油洗系统能够有效的吸收去除尾气里的VOCs,经检测,油洗出口管道非甲烷总烃浓度降低至299.98mg/m3,对比进口管道的870mg/m3,其尾气处理效率达到65.52%,说明油洗出口浓度已满足设计要求;活性炭吸附塔能够对尾气当中的VOCs进行高效的吸附,最低排放值远小于50mg/m3。系统的整体处理效率为94.25%,单次吸附过程可保证120h(5天)内始终处于达标排放状态,活性炭脱附再生的时间为9h,并通过洁净干燥热风吹扫4h后静置,以便活性炭下一次吸附。综合来看,本次设计的尾气净化装置已满足焦化厂冷鼓区VOCs尾气治理工程要求。

钟瑾慧[3](2020)在《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钢铁产量逐年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与消费国。但在钢铁生产加工过程中,冶炼产生烟气中的粉尘和空气污染物通过设备逸散到车间内,污染车间环境,腐蚀设备,危害职工身体健康。本文基于某钢铁厂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在车间内进行采样,分析各车间环境中粉尘污染物浓度、产生源及污染特征,找出污染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采用Excel、origin8.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车间内粉尘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近几年工艺改进前后车间粉尘浓度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钢铁厂车间环境粉尘包括烧结车间破碎、筛分、烧结过程和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粗精轧钢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萤石混合性粉尘及矽尘。车间环境中的粉尘及二氧化硫污染主要集中在烧结车间,2017-2019年粉尘的浓度范围依次为 2.03-7.50 mg/m3、2.55-6.83mg/m3、1.77-15.27mg/m3,2019年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三个采样点粉尘浓度显着增加,接近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炼铁车间主要控制点是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及高炉炉体平台处粉尘的排放;2017-2019年炼钢车间炉后平台点位粉尘浓度均达最高,分别为11.89 mg/m3、10.57 mg/m3、8.93 mg/m3,成为炼钢车间粉尘污染关键控制部位;轧钢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控制在4.89 mg/m3之内,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主要控制粗轧机、中轧机处的扬尘污染。根据粉尘检测结果针对车间主要污染控制点,进行车间相应除尘设施改进:2019年在烧结车间现有半干法脱硫处理工艺上引入活性炭,并在机尾加入电除尘器,降低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处粉尘浓度;2018年针对炼铁车间扬尘增设加湿机及雾状水管除尘装置并采用重防腐涂料涂覆于管道内壁,抑制管道设备腐蚀,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点位粉尘浓度由5.60 mg/m3降至4.54 mg/m3,高炉炉体平台浓度由5.72 mg/m3降至4.57 mg/m3;转炉炼钢车间2018年新增总风量100万Nm3/h的三次负压除尘系统,车间各点位粉尘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转炉炉后平台控制点浓度由10.57 mg/m3降至8.93 mg/m3;2017年轧钢车间设置了轴流风机及喷淋、喷雾除尘装置,18-19年加速冷却、粗轧机点位粉尘浓度均出现小幅下降。对于车间粉尘的危害,钢铁厂各车间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针对污染物种类及来源,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针对在岗员工实行系统的职业健康监护,按规定佩戴合格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成立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高强[4](2020)在《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文中指出硝酸法生产氧化铁颜料工艺过程涉及硝酸亚铁制备、氧化铁晶种合成和硝酸亚铁二步氧化等反应过程。这三步反应均会产生含氮氧化物(NOx)废气。而且,硝酸亚铁二步氧化过程中的硝酸亚铁分解反应还存在反应失控风险,一旦发生反应失控,短时间内将从反应器内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NOx废气。废气处理单元的净化能力通常根据正常工况下的废气流量和浓度进行设计,对于反应失控工况下废气中的NOx不能完全净化,进而导致排气筒冒黄烟和排放不达标。这不仅导致局部大气污染,还可能遭到企业周边社区和居民的投诉,甚至造成舆情恐慌,引发群体性事件。本文以浙江某氧化铁颜料生产企业工艺过程为例,基于该企业生产运行三年多以来数次发生的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事件,对反应失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硝酸亚铁溶液在反应器内pH值低于2.0且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几分钟内即发生自催化分解,导致反应失控发生。此时,通过向反应器内紧急加注氢氧化钠溶液并混合均匀,使得反应器内的pH值在3分钟内从2.0提升至2.3,有效抑制了硝酸亚铁的自催化作用,避免了反应失控现象的发生。此外,结合不同生产工况对NOx废气源强和废气处理设施净化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原有废气处理设施净化能力不能确保新排放标准下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对现有废气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将废气洗涤塔吸收液由纯水更换为10%的尿素溶液,其处理效率提升了 10%;同时,在SCR反应器内新增一层催化剂,SCR的处理效率升高了 3.5%左右。优化后的废气处理工艺能够有效避免排气筒冒黄烟现象,并确保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最后,对优化改造后的工艺进行长期运行观察。根据实际运行效果显示,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被成功遏制,后续无反应失控事件发生。而且,在线监测和多次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工艺优化后的尾气处理设施对NOx去除效率高达98%,其中N2O去除效率不低于97%,排放稳定达标。本论文研究结果有效预防了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过程中反应失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降低了 NOx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据并具有较好的工业实际应用价值。

孟皓[5](2020)在《基于集成创新理论的矿用救生舱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发生频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较高行列,因此,矿井事故预防和灾后应急救援成为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井下紧急避险设备作为焦点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矿用救生舱是井下必备的紧急避险设备,能够为无法及时撤离的人员提供庇护,减少伤亡。现有矿用救生舱在功能和空间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矿用救生舱的优化是必然趋势,这就对救生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集成创新理论为基础,将矿用救生舱作为研究对象,以矿用应急救援产品设计原则为指导,结合相关的设计要素,探索矿用救生舱的集成创新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设计实践。首先,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集成创新理论相关文献及应用案例,提取集成创新理论适用于煤矿应急救援产品设计的方法,结合人机工学,总结出矿用应急救援产品设计原则。其次,通过对现有矿用救生舱从功能、空间和相关设计要素等维度进行分析,总结出现有矿用救生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构建并完善矿用救生舱集成创新设计方法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用户完成预研,应用观察法对用户使用救生舱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访谈法完成对用户的访谈,提炼出用户对矿用救生舱的需求,将这些需求归类到功能、空间和相关设计要素等维度中,获得相应的设计要点,为矿用救生舱的设计提供方向。再次,以设计要点为基础总结出矿用救生舱的设计原则,并结合集成创新设计方法提出基于功能集成、空间集成及相关设计要素的设计策略。最后,在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的指导下完成矿用救生舱的集成创新设计。该论文有图55幅,表14个,参考文献82篇。

李熙[6](2020)在《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危化品行业的蓬勃发展,短短二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由于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监管等方面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带来财产,生命损失和严重的环境破坏。从事故中学习往往能有效地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从而指导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作者通过文献沉淀发现,目前我国的危化品事故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1)对危化品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事故类型等特征进行统计;(2)采用事故致因模型对某起事故进行详细地分析;(3)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提出预防对策;(4)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危化品事故进行分析(如运输环节,液氨危化品事故等);鉴于目前学者对危化品事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致因原因或者局部致因原因探究,而往往深层次的致因才是危化品事故不断产生的根源,因此,本文基于屏障的视角,探究危化品事故中失效屏障,然后通过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从而挖掘出导致危化品行业屡次整顿却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共性致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本文选取了2012年-2017年的74起较大危化品事故,使用屏障模型和控制论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通过分析预防危化品事故中需要实现的安全功能,逐一识别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上失效的安全屏障,然后采用控制论中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各个层级导致屏障失效的不当控制,结果发现,最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致因路径出现在受限空间作业和焊接作业期间,共性失效屏障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安监局监察,有毒可燃气体检测,工作监护,PPE等,对屏障失效原因分析发现,危化品企业安全氛围薄弱,员工缺乏培训,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企业与承包商公司员工沟通交流异常,政府日常监管松懈等是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的危化品事故频发的根源原因,作者基于此,从国家,政府,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尹琦[7](2020)在《船舶低速柴油机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贸易的高速发展,远洋船舶数量迅速增加,船舶柴油机排放废气中的NOx、S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为防止SOX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除硫排放控制区外的全球海域内的国际航行船舶,其使用的燃油含硫量不得超过0.5%(质量分数)。对于船舶废气中颗粒物,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处于研究立法阶段(黑碳),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明确的限制要求。但考虑到颗粒物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限制船舶废气颗粒物的排放,中国政府已在GB 15097-2016(二阶段)中对船舶废气颗粒物排放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目前湿法脱硫脱颗粒技术已较为成熟,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考虑到船舶环境的特殊性,湿法脱硫脱颗粒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船舶低速柴油机—废气后处理复合装置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船舶废气脱硫脱颗粒集成处理技术。对钠碱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以及文丘里洗涤脱颗粒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其功能,对脱硫脱颗粒集成处理系统的文丘里洗涤器、供液系统、SOX吸收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进行详细研究。其次,根据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技术特点和设备具体要求,构建了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总体框架,搭建了通信平台,完成了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选型。根据上述设计,完成控制系统主要柜体尺寸、控制柜内仪器分布和重要仪表的设计选型。再次,详细分析了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的特点和主要被控参数及调节方法,设计了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的启动、停止逻辑控制和系统紧急停运时的联锁保护。根据脱硫脱颗粒各子系统的特性及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出一套相适应的控制策略,并对文丘里洗涤器控制、洗涤塔系统控制、碱液供给系统控制、循环泵系统控制、海水冷却系统控制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本文还完成了系统监控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开发。最后,针对现有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pH值控制的非线性、时变、大迟滞等特点,采用Smith预估控制技术,对辨识的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的pH值模型进行仿真,并与本系统采用的串级PID控制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mith预估控制在超调量、鲁棒性、抗干扰性都要优于串级PID控制技术。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船舶废气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朱平[8](2020)在《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LNG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MARPOL公约的新规范生效,全球范围内SOx的减排执行标准越加严苛。传统的化石燃料油已不能满足新的废气排放要求。液化天然气(LNG),因其清洁、环保、高效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船东新造船绿色燃料的首选。我国在LNG供气系统的配套供应上还存在诸多欠缺之处,在建及新接订单中,多数的船东公司选用国外技术的LNG供气系统,使得国内LNG供气系统行业对国外技术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为了弥补以上技术空缺,本文深挖LNG供气系统技术要点及难点,为供气系统的自主化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给予国内LNG供气行业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以双燃料化学品船为设计输入,选用WIN-GD双燃料主机。燃气模式下,轻柴油作为点火油,天然气作为燃料,满足IMO海事组织TIER Ⅲ的NOx排放要求;且满足2020年1月1日生效的MARPOL附则VI关于SOx限制排放要求。通过本船燃气模式的续航力及船舶航速,计算出燃气模式的续航时间不少于18天。根据燃气模式下主机的日耗气量,计算出LNG储存罐体的总容积为600m3,设计分成2个LNG储罐。选用C型真空罐体设计,根据导热量计算比较,选用表观导热率低且性价比高的珠光砂材质作为罐体的绝热材料,并对罐体的直径进行设计计算,内罐罐体大小为直径5m,总长度16.21m,外罐直径为5.6m。运用PRO Ⅱ工程设计软件,对液化天然气(LNG)不同充装温度下充装极限进行深入计算研究,最大取值不超过95%。根据罐体的特性,日蒸发率以及安全阀起跳等综合输入条件的分析计算,判断设计LNG储罐的保压时间(holding time)为34天,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同时计算出LNG储罐安全阀容量及口径。当安全阀为DN100时,能保证罐体设计的安全性。LNG储罐设计结束后,利用MSC.PATRAN软件对LNG罐体进行有限元建模,针对内罐体发生泄漏的情况下进行温度场分析,判断LNG储罐鞍座处及船体结构处的温度分布,判断其是否会因为低温发生冷脆的现象。从主机对燃气系统要求的参数着手,分析计算出不同低热值的LNG所对应的压力耗量曲线表。供气系统包括加注系统,蒸汽回收系统,LNG输送系统,LNG气化加温系统及天然气供气系统。通过对潜液泵,气化器以及加热器等设备的设计计算及优化,选用合理的设备及进出口管线的管径和壁厚。最后,对LNG供气系统的安全保障设计进行了研究,包含水消防,水喷淋,干粉灭火以及应急切断等,为LNG加注系统,供气系统等的操作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夏光华[9](2019)在《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恶臭污染事件频发,尤其以二硫化碳(CS2)和硫化氢(H2S)为代表的含硫恶臭,因其嗅觉阈值低且毒性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废气生物净化技术因其环保、安全、经济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治理含硫恶臭污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常规生物滴滤塔(BTF)在处理含硫工业废气过程中,由于生物滴滤床层氧浓度分布不均,引起代谢产物单质硫产生并堵塞床层,导致塔内压降不断增大,滴滤塔运行工况恶化,废气净化效率下降,并最终直接影响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问题,首次提出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同时处理CS2和H2S废气,研究了体系pH、停留时间(EBRT)、进气负荷和进气浓度等因素对废气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控制反应体系的生物氧化程度回收单质硫,实现了硫资源的回收利用。首先,本文采用高效降解菌液启动MBBR生物反应器,研究了MBBR挂膜启动期的运行性能,探讨了MBBR稳定运行期体系pH、温度、停留时间、进气负荷和进气浓度等因素对CS2和H2S废气去除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2,温度为25-35℃下,该降解菌活性最强,在充足的氧气下可将CS2和H2S废气污染物全部氧化成硫酸根离子,且产生的硫酸根离子对生物无毒害作用,不影响废气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研究了污染物进气负荷对去除负荷的影响,CS2和H2S的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209.26 g/m3.h和138.46 g/m3.h,混合废气最大去除负荷达到331.6 g/m3.h。试验期间,填料蛋白量基本维持在1.2-1.3 mg/g左右,反应体系生物量较稳定。耐冲击实验研究表明,反应体系经历了15天饥饿时期后,经过快速重新启动,CS2和H2S去除率分别在第3天和第1天即可恢复到90%以上;体系在经历了12 h的强碱损害(pH=11)后,通过采取紧急措施,CS2和H2S去除率在1天内即可分别恢复到89%和95%,表明MBBR反应体系具备优良的耐冲击性能。比较分析了MBBR和BTF同时处理CS2和H2S废气在挂膜驯化、污染物去除率和去除负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BBR反应器由于体系内营养液和溶解氧分布均匀且传质效果更佳等优点,使得降解菌能在反应器内迅速生长繁殖,对污染物的降解性能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相比BTF,采用MBBR反应器处理CS2和H2S废气污染物有着更高的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且不存在单质硫堵塞问题。其次,在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生物氧化程度形成单质硫过程中,研究了体系O2/S2-摩尔比、pH对ORP的影响,并通过ORP控制MBBR生物氧化程度,研究其对废气污染物去除效率、硫酸盐生成率和单质硫生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ORP>520 mv,CS2和H2S去除效率分别稳定在80%和90%以上。ORP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单质硫形成,当CS2-S(或H2S-S)进气负荷分别在70和80 g/m3.h时,ORP为340mv时,单质硫生成率最大,其中,CS2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44.2%和45.6%,H2S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62.3%和62.8%;当CS2-S(或H2S-S)进气负荷分别增加至120和140 g/m3.h时,ORP为370mv时,单质硫生成率最大,其中,CS2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46.5%和47.5%,H2S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62.8%和63.2%。利用气质联用、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分析手段对CS2降解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其生物转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溶解氧充足的酸性体系中,CS2的生物降解途径经历了CS2—COS—H2S—S—SO32-—SO42-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沉淀、离心和烘干等技术从MBBR反应器内得到生物硫粗品,SEM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生物硫颗粒表面包裹着一层类似蛋白质的多聚物,容易团聚在一起,其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且表面较一般商品硫更圆润;XRD衍射分析表明回收的生物硫XRD图谱与商品硫磺XRD图谱吻合,图中强度较大的几个衍射峰分别在2θ为23.079o、25.845o、26.695o、27.722o处出现,与单质硫标准图谱(PDF#08-0247)相吻合。采用结晶提纯法,研究了萃取结晶溶剂、萃取剂用量和萃取时间对生物硫结晶提纯的萃取率和纯度的影响,选择以四氯乙烯为萃取溶剂,萃取剂与单质硫质量比为8,萃取时间为30min,在80℃下降温析晶,单质硫萃取效率可达88%,纯度可达90%左右,萃取溶剂经过3次循环萃取,回收的单质硫纯度仍可达85%。最后,通过进一步剖析废气污染物在MBBR反应体系内的传质行为,在环境温度30±5℃,停留时间94–39 s下,拟合分析得出CS2和H2S的最大传质分数分别为0.44和0.91,最大体积传质速率分别为97.7 g/m3.h和231.6 g/m3.h,并分析了MBBR和BTF在传质分数和体积传质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BBR反应器由于曝气和水流的湍动作用,使得溶解氧和污染物较为均匀地分布,其气液两相间的传质效率较BTF优越。采用Michaelis-Menten降解动力学模型对MBBR去除CS2和H2S废气单一及混合废气的宏观动力学进行拟合,并对降解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了高效降解菌液的MBBR反应器对CS2和H2S混合废气最大去除负荷达386.4 g/m3.h。采用Gompertz修正模型对MBBR降解CS2和H2S废气形成单质硫的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体系的ORP对单质硫生成的最大浓度Hmax和生成比速率Rmax影响较大,需将体系的ORP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才能得到单质硫最大生成率。利用SEM电镜扫描观察MBBR运行各个阶段微生物形态,结果表明填料中微生物有球菌和杆状菌,以杆状菌Acidithiobacillus为主,且在单质硫回收试验中,可观察到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上分布着大量的生物硫颗粒。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MBBR运行各个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反应体系内门级菌以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为主,丰度分别为78%和11.4%,属级主导菌为Acidithiobacillus,丰度为71%,降解菌生长状况较好。通过研究体系pH对微生物群落分布情况的影响,得出降解菌Acidithiobacillus在pH为2环境中丰度最高,表明该降解菌在pH环境为2时,降解菌细胞中酶的活性达到较佳状态,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也较高。

刘晓萌[10](2020)在《涂料生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大幅增长,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不断上升,主要工业排放源包括石油炼制、机械制造、建筑行业、涂刷行业、印刷行业等,组分越来越复杂,分布也更广。同时作为PM2.5和O3的前提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巨大危害。涂料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已成为我国VOCs排放重点行业。经统计,涂料生产行业排放最多的物质包括丙酮、丁酮、环己酮、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甲醇、异丙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癌危害,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某涂料企业的般工车间和卷钢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VOCs开展研究。根据涂料用途不同,般工车间生产一般工业涂料原料主要为甲苯、二甲苯等苯系物,卷钢车间生产的卷钢涂料原料多为酮类物质和苯系物,根据污染物排放特征,在两车间工艺废气排放末端加装“特征溶剂(脂溶性)吸收解析+水性喷淋吸收+光氧催化组合反应+深度氧化”的整体工艺,对废气中多种VOCs进行高效处理。为评估该整体工艺的净化效率,选择气袋采样法采集废气,使用气相色谱仪对废气中主要成分丙酮、丁酮、苯、甲苯、二甲苯、酯类及少量其他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各成分在经过每一环节废气处理设备前后浓度和变化特征,以评价整体工艺的不同处理单元处理效率,判断处理设备对各组分的吸收特征,同时使用手持式离子检测器同时采样,检测VOCs瞬时浓度,计算效率,与气相色谱仪测定效率对比,保证其准确性,辅助气相色谱仪的快速检测。使用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仪对整体治理设备的尾排口非甲烷总烃浓度进行检测,确定尾排浓度符合上海地方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结果表明:(1)脂溶性吸收塔主要吸收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吸收效率大于总吸收率的50%。(2)水溶性吸收塔主要吸收废气中酯类和低浓度的其他物质,对于高浓度的苯系物和酮类吸收率在10%-13%之间,吸收效果差。(3)光催化氧化箱和深度氧化塔主要针对高浓度酮类物质的处理,对于高浓度丙酮、丁酮的吸收均大于总吸收效率的50%,是处理酮类的主要环节。(4)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仪检测般工车间、卷钢车间尾排口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分别为32.19mg/m3、45.22mg/m3,符合上海地方标准DB31/881-2015《涂料、油墨及其类似产品制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限制50mg/m3。(5)经气相色谱仪和手持离子检测器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气相色谱仪检测所得数据计算效率与手持离子检测器测得数据所得效率相近,结果基本可靠。

二、净化紧急喷淋控制系统的改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净化紧急喷淋控制系统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丙烯装置尾气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聚丙烯生产过程
    1.2 聚丙烯生产中废气污染现状
    1.3 有机物废气治理技术
        1.3.1 液体吸收法
        1.3.2 催化燃烧法
        1.3.3 等离子技术
        1.3.4 光催化
        1.3.5 吸附法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吸附剂的选择实验和性能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吸附剂的制备
        2.2.1 不同硅铝比的ZSM-5分子筛的制备
        2.2.2 粉末分子筛的颗粒成型
    2.3 吸附剂活性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ZSM-5吸附剂的表征
        2.4.2 硅铝比对1-丁烯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2.4.3 其他参数对1-丁烯吸附性能的影响
        2.4.4 吸附过程动力学研究
        2.4.5 对比样吸附1-丁烯的性能研究
        2.4.6 ZSM-5分子筛吸附1-丁烯的稳定性
    2.5 小结
第3章 中试及过渡性试验
    3.1 背景与目的
    3.2 尾气排放现场调查
    3.3 中试试验
        3.3.1 侧线处理装置工艺说明书的制定
        3.3.2 侧线处理装置的加工及现场安装调试
        3.3.3 尾气出口组分分析
        3.3.4 侧线处理装置的加工及现场安装调试
    3.4 小结
第4章 工程装置系统设计
    4.1 背景介绍
    4.2 工艺设计
    4.3 工艺流程
        4.3.1 工艺流程简介
        4.3.2 开车前准备工作
        4.3.3 开车方案
    4.4 系统
        4.4.1 仪表系统及软件应用
        4.4.2 网络系统
        4.4.3 信息采集及看板系统
        4.4.4 硬件系统
    4.5 工艺技术指标
        4.5.1 处理工况
        4.5.2 公用工程
        4.5.3 设计技术指标
        4.5.4 主要参数核算
        4.5.5 关键设备仪表管道的设计与选型
        4.5.6 设备布置及辅助设施
    4.6 小结
第5章 工程装置调试及应用研究效果
    5.1 调试运行
    5.2 测试点
    5.3 设备运行工况
        5.3.1 洗涤水处理工况
        5.3.2 吸附处理工况
        5.3.3 脱附阶段
        5.3.4 长期运行
        5.3.5 停车
    5.4 现场装置示意图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焦化厂冷鼓车间尾气排放现状
    1.2 VOCs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鼓VOCs治理工艺研究
    2.1 冷鼓区VOCs废气的性质
        2.1.1 多环芳烃
        2.1.2 氨
        2.1.3 硫化氢
    2.2 冷鼓区VOCs治理工艺路线
        2.2.1 冷鼓区现有的VOCs治理工艺
        2.2.2 冷鼓VOCs治理工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要工艺设备设计
    3.1 废气收集系统设计
        3.1.1 原有无组织废气的收集
        3.1.2 无组织废气排放量估算
        3.1.3 废气收集系统的优化设计
    3.2 废气集气罐设计
        3.2.1 废气集气罐的作用
        3.2.2 废气集气罐设计
    3.3 洗涤系统设计
        3.3.1 洗涤系统设计参数
        3.3.2 洗涤塔的作用
        3.3.3 洗涤塔设计
    3.4 吸/脱附系统设计
        3.4.1 吸附系统的作用与目的
        3.4.2 活性炭吸/脱附设备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洗涤塔及吸附塔的模拟分析
    4.1 ANSYS模拟分析概述
    4.2 模拟分析的理论基础
        4.2.1 流道分析理论基础
        4.2.2 静力学分析基本原理
    4.3 洗涤塔流道的模拟分析
    4.4 吸附塔的结构静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气治理系统的调试分析
    5.1 废气治理系统的搭建
    5.2 风机系统的调试实验
    5.3 洗涤系统的调试试验
        5.3.1 油洗系统的调试
        5.3.2 酸洗系统的调试
        5.3.3 碱洗系统的调试
    5.4 活性炭吸/脱附系统的调试试验
        5.4.1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5.4.2 系统运行主要参数实验性设置
    5.5 PLC控制系统的调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产性粉尘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钢铁行业粉尘处理工艺
        1.2.3 国内外烟气脱硫工艺研究现状
        1.2.4 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3 研究对象
        1.3.1 钢铁厂项目情况
        1.3.2 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流程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
        2.1.1 烧结车间
        2.1.2 炼铁车间
        2.1.3 炼钢车间
        2.1.4 轧钢车间
    2.2 样品的采集
        2.2.1 现场监测采样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2.2.2 采样布点
        2.2.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仪器设备
        2.3.2 化学试剂
    2.4 样品分析
        2.4.1 车间粉尘样品分析
        2.4.2 车间二氧化硫样品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烧结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2 炼铁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3 炼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4 轧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
    3.5 不同车间粉尘来源差异性分析
    3.6 车间环境粉尘粒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粉尘污染工程控制技术
    4.1 烧结烟气脱硫除尘控制技术
        4.1.1 车间近几年烟气控制情况
        4.1.2 烧结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4.2 高炉炼铁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4.2.1 炼铁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4.2.2 高炉干法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3 转炉炼钢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4.3.1 炼钢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4.3.2 炼钢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4.4 轧钢车间现有技术除尘效果分析
第5章 车间环境管理措施
    5.1 粉尘防护措施
    5.2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
    5.3 卫生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
        5.3.1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5.3.2 环境管理制度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车间采样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铁颜料
        1.1.1 氧化铁颜料分类
        1.1.2 氧化铁红颜料生产工艺
    1.2 氮氧化物
        1.2.1 氮氧化物的来源
        1.2.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2.3 氮氧化物的治理
        1.2.4 硝酸工业氮氧化物治理
    1.3 立题依据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概况、工艺流程和关键反应工序分析
    2.1 项目简介
        2.1.1 工艺流程
        2.1.2 反应车间概况
        2.1.3 反应原理
    2.2 关键反应工序分析
        2.2.1 硝酸亚铁制备过程分析
        2.2.2 氧化铁红晶种制备过程分析
        2.2.3 二步氧化反应过程分析(彭尼曼反应)
    2.3 反应失控情景
第三章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预防机制
    3.1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原理
    3.2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动力学测试
        3.2.1 测试仪器与方法
        3.2.2 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下的ARC测试
        3.2.3 硝酸亚铁起始分解时间与pH值和温度的关系
        3.2.4 新鲜铁皮存在情况下的Fe(NO_3)_2分解测试
    3.3 FE(NO_3)_2分解反应失控预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O_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
    4.1 优化设计依据
    4.2 排放标准
    4.3 尾气治理工艺设计基础
    4.4 湿式吸收过程
    4.5 选择性催化还原过程
    4.6 处理工艺优化措施
        4.6.1 湿式吸收塔添加尿素
        4.6.2 SCR反应器增加一层催化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基于集成创新理论的矿用救生舱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矿用救生舱设计相关理论
    2.1 集成创新理论概述
    2.2 人机工程学理论概述
    2.3 矿用救生舱集成创新设计流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矿用救生舱的功能和空间分析
    3.1 矿井事故简介
    3.2 矿用救生舱分析
    3.3 KJYF-96/8型矿用救生舱分析
    3.4 现有产品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矿用救生舱用户需求分析
    4.1 目标用户定位
    4.2 用户研究
    4.3 用户需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矿用救生舱集成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5.1 矿用救生舱集成创新设计原则
    5.2 矿用救生舱集成创新设计策略
    5.3 本章小结
6 矿用救生舱设计实践
    6.1 产品定位
    6.2 矿用救生舱的集成设计
    6.3 最终方案设计及评选
    6.4 设计优化
    6.5 设计评价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局限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现状评述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样本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样本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屏障模型和控制论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屏障模型
        2.1.1 安全屏障定义文献综述
        2.1.2 安全屏障功能文献综述
        2.1.3 安全屏障的分类
        2.1.4 安全屏障与安全功能内在关联性分析
    2.2 控制论
        2.2.1 控制论原理
        2.2.2 安全控制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建模及实例分析
    3.1 构建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
    3.2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分析步骤解析
        3.2.1 危险事件序列分析
        3.2.2 识别安全功能及失效屏障
        3.2.3 构建企业安全控制结构图
        3.2.4 各层级失效控制动作分析
    3.3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对两起危化品事故分析过程实例展示
        3.3.1 对临沂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6?5”罐车泄露爆炸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3.3.2 对邯郸市龙港化工有限公司“11?28”中毒窒息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3.4 两起事故的差异性和共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及失效屏障分析
    4.1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
    4.2 失效屏障分类
    4.3 共性失效屏障
        4.3.1 应急救援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4.3.2 安监局检查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4.3.3 对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屏障失效原因分析
    5.1 从基本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5.2 从组织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5.3 从社会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5.4 预防危化品事故的建议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7)船舶低速柴油机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船舶废气硫化物、颗粒物污染与危害
        1.1.2 SOx及颗粒物污染物治理及排放法规
    1.2 船舶废气脱硫脱颗粒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废气SOx脱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船舶废气颗粒物脱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废气脱硫脱颗粒集成控制技术
        1.2.4 脱硫脱颗粒控制技术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船舶废气SOx和颗粒物集成处理技术
    2.1 脱硫脱颗粒系统集成处理技术
    2.2 文丘里洗涤器除颗粒技术
    2.3 钠碱海水法脱硫技术
        2.3.1 供液系统
        2.3.2 SO_2吸收系统
        2.3.3 废水处理系统
        2.3.4 其他相关系统
    2.4 集成处理系统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LC的脱硫脱颗粒集成装置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3.2 自动化控制系统选型
        3.2.1 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
        3.2.2 SIMATIC NET工业网络
    3.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3.1 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
        3.3.2 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3.3.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选择
        3.3.4 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设计
        3.3.5 配电柜与控制柜设计
    3.4 系统重要仪表选型和设计
        3.4.1 仪表选型要求
        3.4.2 仪表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硫脱颗粒控制系统设计
    4.1 系统控制特点及功能设计
        4.1.1 系统控制特点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主要参数调节和硬件标定
        4.2.1 系统主要控制参数及调节
        4.2.2 系统硬件的调试标定
    4.3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启动过程和停运过程
        4.3.1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运行模式
        4.3.2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停运过程
    4.4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紧急停运时的对策
        4.4.1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系统联锁保护
        4.4.2 非连锁保护引起的停运
        4.4.3 紧急停运后的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策略及实现
    5.1 文丘里洗涤器压降的控制
    5.2 洗涤塔系统控制
        5.2.1 洗涤液p H值控制
        5.2.2 洗涤塔液位控制
        5.2.3 除雾器冲洗控制
    5.3 碱液供给系统
    5.4 循环泵系统
        5.4.1 洗涤循环液密度控制
    5.5 海水冷却系统
        5.5.1 海水罐液位控制
        5.5.2 洗涤液温度控制
    5.6 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报警控制
    5.7 脱硫脱颗粒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5.7.1 监控系统设计
        5.7.2 监控系统的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洗涤液pH智能控制策略探讨
    6.1 洗涤液pH值控制技术和过程参数分析
        6.1.1 洗涤液pH值控制策略概述
        6.1.2 洗涤液pH值控制过程参数分析
    6.2 洗涤液pH值控制对象模型的建立
        6.2.1 pH值模型结构的确定
        6.2.2 pH值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
    6.3 smith预估补偿控制方案
    6.4 仿真研究
        6.4.1 Smith预估控制器和传统PID仿真结果比较
        6.4.2 Smith预估控制器和传统PID控制鲁棒性比较
        6.4.3 Smith预估控制器和传统PID控制抗干扰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工作与总结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LNG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船舶燃料选用及废气排放
        1.1.2 船舶废气排放的法规要求
        1.1.3 LNG替代燃料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LNG动力船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LNG动力船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LNG罐体的设计计算
    2.1 19600 吨双燃料船及其主机介绍
    2.2 LNG储罐的设计计算
        2.2.1 储罐容量的计算
        2.2.2 储罐绝热工艺的选择
        2.2.3 储罐类型的选择
        2.2.4 储罐直径的计算
    2.3 基于PRO/Ⅱ软件的计算
    2.4 储罐充装极限的计算
    2.5 设计储罐的LNG保压时间(Holding Time)计算
    2.6 储罐压力释放系统的设计
        2.6.1 储罐压力释放系统的设计原则
        2.6.2 储罐安全阀容量计算
    2.7 储罐鞍座结构局部温度场分布的有限元计算
        2.7.1 LNG储罐设计尺寸
        2.7.2 LNG储罐有限元建模软件MSC.PATRAN介绍
        2.7.3 有限元模型建立
        2.7.4 有限元温度场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LNG供气系统的设计计算
    3.1 主机参数及供气参数
    3.2 供气系统设计
        3.2.1 液化天然气加注及LNG加注蒸汽回收管路
        3.2.2 液化天然气输送,气化及加热管路
        3.2.3 LNG潜液泵设计
        3.2.4 天然气供气系统(至用户端,主机)
        3.2.5 各管段管径设计及壁厚选择
    3.3 液态LNG气化器及加热器热平衡计算
        3.3.1 LNG气化及加热的基本原理
        3.3.2 加热器(气态天然气)换热面积计算
        3.3.3 LNG加热器进出口管径计算
        3.3.4 气化器(液态LNG)换热面积计算
        3.3.5 LNG气化器进出口管径计算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LNG供气系统的安全设计
    4.1 LNG供气系统安全措施
    4.2 消防系统的设计
        4.2.1 水消防系统
        4.2.2 水喷淋系统
        4.2.3 干粉灭火系统
        4.2.4 紧急切断(ESD)控制系统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污染物质来源
        1.1.2 物理化学性质
        1.1.3 污染控制标准
    1.2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研究进展
        1.2.1 生物法处理硫化氢废气研究进展
        1.2.2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废气研究进展
    1.3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回收单质硫的研究现状
        1.3.1 硫化氢生物氧化机制
        1.3.2 生物法脱除硫化氢回收单质硫研究现状
    1.4 氧化还原电位
        1.4.1 氧化还原电位的定义
        1.4.2 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1.4.3 氧化还原电位的应用
    1.5 废气生物净化反应器
        1.5.1 常规生物反应器
        1.5.2 MBBR生物反应器
        1.5.3 MBBR处理废气的可行性
    1.6 目前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1.1 降解菌液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工艺参数测定方法
        2.3.2 微生物相分析方法
        2.3.3 高通量测序分析
    2.4 参数计算方法
第三章 MBBR高效去除二硫化碳和硫化氢的研究
    3.1 MBBR启动阶段的运行性能
        3.1.1 启动阶段去除率
        3.1.2 启动阶段生物量
    3.2 MBBR稳定运行阶段工艺参数的研究
        3.2.1 pH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2 温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3 停留时间对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
        3.2.4 进气负荷对去除负荷的影响
        3.2.5 进气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6 硫酸盐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7 生物量分析
    3.3 耐冲击实验的研究
        3.3.1 耐饥饿考察
        3.3.2 耐强碱考察
    3.4 MBBR和 BTF生物净化废气性能比较
        3.4.1 BTF启动挂膜及稳定运行阶段的性能研究
        3.4.2 不同停留时间对去除负荷的影响
        3.4.3 进气负荷对混合废气去除负荷的影响
        3.4.4 MBBR和BTF处理CS2和H2S废气的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元素的生物转化及单质硫回收研究
    4.1 生物氧化控制形成单质硫研究
        4.1.1 生物转化机理
        4.1.2 生物氧化体系ORP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ORP控制生物氧化形成单质硫研究
    4.2 污染物降解途径分析
    4.3 生物硫的分离纯化及表征
        4.3.1 技术路线的选择
        4.3.2 生物硫的分离
        4.3.3 生物硫组分分析与表征
        4.3.4 生物硫的结晶纯化
    4.4 反应体系硫元素的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宏观动力学及微生物形态种群分析
    5.1 传质和动力学模型分析
        5.1.1 MBBR传质过程分析
        5.1.2 废气在反应器内的传质分数和体积传质速率分析
        5.1.3 污染物降解宏观动力学分析
        5.1.4 单质硫生成的动力学分析
    5.2 微生物形态分析
        5.2.1 MBBR降解污染物期间微生物相分析
        5.2.2 MBBR控制单质硫回收期间微生物相分析
        5.2.3 MBBR控制单质硫回收微生物EDS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涂料生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论
        1.1.1 涂料行业现状
        1.1.2 涂料行业VOCs排放现状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1.3.2 VOCs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企业调查及治理方案研究
    2.1 企业调查
        2.1.1 企业基本情况
        2.1.2 企业排放情况
    2.2 VOCs治理方案设计
    2.3 VOCs治理工艺介绍
        2.3.1 脂溶性吸收解析
        2.3.2 水溶性吸收
        2.3.3 组合光催化氧化
        2.3.4 深度氧化处理
    2.4 治理工艺特点与优势
    2.5 治理评价的依据标准
    2.6 方案预期效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OCs样品采样和检测方法
    3.1 采样点的设置
    3.2 采样方法
        3.2.1 采样仪器
        3.2.2 样品采集
    3.3 气相色谱仪检测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步骤
    3.4 非甲烷总烃的在线监测
    3.5 手持式光离子化检测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般工车间工艺废气治理效果分析
    4.1 般工车间涉VOCs工艺及原料
    4.2 脂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4.3 水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4.4 组合氧化箱及深度氧化塔吸收效果分析
    4.5 般工车间废气治理系统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卷钢车间工艺废气治理效果分析
    5.1 卷钢车间渉VOCs工艺及原料
    5.2 脂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5.3 水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5.4 组合氧化箱及深度氧化塔效果分析
    5.5 卷钢车间废气治理系统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净化紧急喷淋控制系统的改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丙烯装置尾气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D]. 朱秦.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技术研究[D]. 邓建国.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D]. 钟瑾慧. 南昌大学, 2020(01)
  • [4]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D]. 高强. 浙江大学, 2020(03)
  • [5]基于集成创新理论的矿用救生舱设计[D]. 孟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D]. 李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7]船舶低速柴油机脱硫脱颗粒集成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 尹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8)
  • [8]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LNG系统的应用研究[D]. 朱平.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9]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D]. 夏光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9(12)
  • [10]涂料生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艺技术研究[D]. 刘晓萌.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净化应急喷雾控制系统改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