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室内热舒适性研究

人体室内热舒适性研究

一、套室内人体热舒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瑞[1](2021)在《西安地区高校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规模扩张、校园活动日益丰富,会展、演出等非体育活动逐渐成为高校体育馆的日常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建筑由于自身规模大、空间广、跨度长的特点,在室内人群较为密集时,通常需要依赖空调等新风系统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既不利于人体健康又损耗了大量能源,有悖于体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现有文献对于高校体育馆多功能使用的空间设计策略已有丰富的研究,但较少着眼于不同空间使用模式下人体的热舒适感受。本文立足于以西安地区为代表的寒冷地区气候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场馆实测、软件模拟等研究方法,探索高校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下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设计策略。本文以杨凌体育馆为基础模型,利用CFD模拟软件对西安地区高校中型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进行不同通风方式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单一通风方式,室内温度平均下降约1.0℃,观众区风速提升0.2m/s;采用协同通风方式,室内平均温度下降约1.6℃,观众区风速提升0.3m/s。相比于单一通风方式,协同通风方式室内热环境更为舒适,且通风效率提升25%;三者协同通风方式下,夏季90%观众区处于较为舒适状态,冬季观众区皆处于寒冷状态。因此,在夏季状态下,西安地区高校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可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改善室内热环境,满足室内多数人群热舒适感受;在冬季状态下,演出集会模式下体育馆需采用采暖通风等方式共同提升室内热舒适感受。通过厘清各因素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的协同机制,针对西安地区高校体育馆的实际建造方法与演出集会模式下热压通风方式提出对应优化设计策略。该研究结果对寒冷地区高校体育馆建筑设计有着参考意义;为国家制定体育建筑室内热环境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徐文文[2](2021)在《严寒C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不同特征空间热舒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建筑内部热环境直接影响到室内人员的健康、工作效率以及舒适感。对于高大空间结构类型、封闭空间结构类型及半开放空间结构类型等公共建筑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空间区域的热舒适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建筑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其内部各空间区域的热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尤其对于影响师生工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综合教学类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尤为重要。本课题以呼和浩特市某高校由废旧工业厂房改造的综合教学类建筑(以下称建筑馆)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热环境实测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各空间区域的热环境参数及室内人员的热湿感受投票;在数据统计、计算、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TSV模型和PMV模型,分析了各空间区域的人体热舒适的差异性,得到适用于本地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人体热舒适评价模型;最后对各空间区域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显着程度。研究结果对严寒C类地区综合教学类建筑热舒适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对建筑内部各空间区域进行热环境参数测试得到:测试周期内,各空间区域内的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值均符合热舒适度等级Ⅱ级要求,但冬季半开放空间区域的相对湿度平均值不满足要求,低于热舒适度等级Ⅱ级相对湿度要求值。(2)对各空间区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南方受试者对室内湿感觉描述更敏感,北方受试者受耐候性影响,呈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3)由TSV模型得到的实际热中性温度表示室内人员对热的承受能力,各空间区域的实际热中性温度由高到低顺序为:封闭空间区域>高大空间区域>半开放空间区域,即,封闭空间区域人员对热的承受能力最强,半开放空间区域人员对热的承受能力最弱。(4)TSV拟合曲线斜率的大小表示室内人员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各空间区域的拟合曲线斜率由小到大顺序为:半开放空间区域>高大空间区域>封闭空间区域,即,半开放空间区域的室内人员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封闭空间区域的室内人员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弱。(5)为进一步探索造成不同特征空间区域热中性温度和舒适温度范围不同的原因,对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环境因素和人体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过渡季,高大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均受服装热阻影响显着;封闭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空气温度影响显着。冬季,高大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空气温度影响显着;封闭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服装热阻影响显着;半开放空间区域人体热舒适受相对湿度影响显着。

闫旭峰[3](2021)在《寒冷地区太原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实验测试和热舒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室是学生上课的重要场所,学生每天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教室内度过,教室内课堂热环境密切影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听课的效率。舒适的课堂热环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长时间处在较差的课堂环境中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不良反应,甚至还会损坏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我国寒冷地区冬季供暖模式下高校教室的热舒适性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寒冷地区高校教室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性进行研究。本文以寒冷地区太原市某大学教室为研究对象,对太原地区供暖前后高校教室室内外热环境进行了现场实测,同时对室内课堂上学生热舒适情况进行了主观问卷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热环境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地区供暖前高校教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5.38℃,80%满意度热舒适温度范围为19.3℃~31.4℃,而根据PMV计算得到的室内热中性温度为23.73℃,80%满意度热舒适温度范围为13.3℃~34.2℃;供暖后教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4.34℃,80%满意度热舒适温度范围为20.2℃~28.6℃,而根据PMV计算得到的室内热中性温度为22.56℃,80%满意度热舒适温度范围为16.9℃~28.2℃;说明高校教室供暖前后PMV模型预测的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之间存在一定偏差;验证了Griffiths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该地区教室内热舒适温度,供暖前预测值为25.12℃,供暖后为24.01℃;利用最小二乘法优化PMV-PPD模型,建立PMV修正方程,提出的数学模型很好适用于寒冷地区高校教室冬季供暖前后室内热环境评价。通过对寒冷地区太原市冬季高校教室供暖前后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的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对提升和改善教室内热环境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帮助,并且为寒冷地区冬季高校教室室内热环境规范的制定给出建议和依据。

李伟[4](2021)在《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居民热舒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农牧区民居建造时期较早,多凭自身建筑经验搭建,居住人员满意度不高,随着国家对“三农三牧”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地方政府大量建设民生工程,重在改善农牧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受地域及气候条件影响,农牧民热舒适特征、主观感觉与室内外环境参数等直接关联。分析农牧区居民的热适应性,建立适合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农牧民热舒适模型,提高农牧区居民的室内热舒适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选取该农牧区生土民居、砖瓦民居、民生工程民居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跟踪测试及主观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三种民居室内外热环境参数、农牧民主观热感觉等数据,分析了三种民居在过渡季、夏季和冬季的室内垂直空气温差、服装热阻值、环境温度期望等参数,研究民居室内外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发现生土民居在夏季和冬季的垂直空气温差最小,民生工程民居在过渡季垂直空气温差最小;调查农牧区居民在各季节下的适应行为,发现服装调节是居民改变热舒适的主要手段,过渡季、夏季和冬季的服装热阻分别集中在0.6~1.0clo、0.4~0.8clo和1.0~1.4clo范围内;调查农牧区居民对室内环境温度的热期望值方面,发现各民居内的受访人员均为过渡季与夏季对环境温度热期望“不变”占主要比例,冬季对环境温度热期望“变大”占主要比例,冬季居民室内热感觉偏冷,期望环境温度升高。分析各季节下三种民居的室内空气温度、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和实测平均热感觉指数(MTS)的关系,以操作温度为热舒适评价指标,建立其与PMV、MTS的拟合关系。得到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的人体实测热中性温度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在过渡季生土民居得到的实测热中性温度和预测热中性温度为15.9℃和18℃,砖瓦民居内分别为16.6℃和18.5℃,民生工程民居内分别为18.8℃和20℃,民生工程民居温度最高。夏季生土民居内得到的实测热中性温度和预测热中性温度24.5℃和23.8℃,砖瓦民居内分别为26.4℃和25.7℃,民生工程民居内分别为24.2℃和24.6℃,砖瓦民居温度最高。冬季生土民居得到的实测热中性温度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15.2℃和16.8℃,砖瓦民居内分别为14.8℃和16.2℃,民生工程民居内分别为17.8℃和18.8℃,民生工程民居温度最高。农牧区居民生活习惯与室外温度关系密切,探讨居民中性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回归分析,拟合当地居民80%与90%可接受温度范围,建立适合于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地区的热舒适模型,发现该地区农牧民对温度较低接受范围较大,温度升高可接受温度范围缩小,严寒地区居民对偏冷环境适应力更高,接受度较大。能够为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居民的热舒适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王志欣[5](2021)在《太阳直射室内人体时的热感觉及舒适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建筑科技的进步,现代建筑较多的采用玻璃幕墙和透明屋面等外立面装饰结构,虽然有着美观、加强自然采光等优点,但会使更多的太阳辐射也进入室内,太阳辐射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显着,合理利用太阳辐射,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在ASHRAE Standard-55-2017中给出了室内太阳辐射的相关变量的计算方法,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比如太阳辐射下不同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下人体热感觉的变化规律、人体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人体局部与整体的散热特性、常用热环境评价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舒适区的变化规律。因此,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温湿度精确控制的人工气候室,使用可调控强度的全光谱太阳辐射模拟装置,进行太阳直射人体时的热舒适实验研究,设计6个实验工况,分别为18℃-0 W/m2(环境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18℃-200 W/m2,22℃-0 W/m2、22℃-200 W/m2、22℃-300 W/m2、22℃-400 W/m2,共得到150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存在太阳辐射时,不同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方法存在差异,黑球温度测量法比其他方法计算得到的平均辐射温度值高2~3℃。实验结果显示太阳辐射能够显着影响人体的皮肤温度及其分布,被直射部位皮肤温度明显高于未被照射的对称部位;人体整体与局部热感觉均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而增加,被太阳直射的身体部位热感觉投票值高于其他部位;在保证室内其他热环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太阳辐射强度变化200 W/m2时,整体热感觉变化大约1个分度。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对流散热量、蒸发散热量、总散热量增大,辐射散热量减小,当太阳辐射强度为400 W/m2,被太阳直射部位辐射散热量均为负值,表现为辐射得热,同时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对流、辐射、蒸发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比从32%、42%、17%分别变为34%、0%、60%。同时本文从皮肤温度的角度分析了太阳辐射环境中预测投票值PMV与实际热感觉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在本次实验条件下辐射引起的皮肤温度平均升高0.39℃,可导致整体热感觉平均升高0.64。太阳辐射存在时的热中性操作温度比无太阳辐射时的热中性操作温度低1.86℃。本文也对太阳辐射下人体舒适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太阳辐射能够显着提高人体的热感觉。综上所述,太阳辐射对人体的热影响不能忽略不计,应当合理的使用太阳辐射,既能提高人体的热舒适,同时也会节约建筑能耗。

常沙[6](2021)在《吐鲁番乡村居民热舒适的季节性和空间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吐鲁番地区的气候、建筑与居民风俗习性等具有显着的地域特征,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影响了当地乡土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习惯,当地居民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交替利用建筑室内、半室外和室外空间,体现出季节和建筑空间对居民热舒适差异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人体热舒适现场调查研究,发现居民在地区、季节和建筑类型等差异下具有不同的热舒适需求,对热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区、季节和建筑类型差异下的人体热舒适模型。然而现有研究缺少对热舒适和热适应差异现象的深入探讨,并且针对建筑空间差异下的热舒适研究较为匮乏。对此,本文选取吐鲁番地区乡村居民开展全年热舒适问卷调查,探讨吐鲁番乡村居民在不同季节和空间下的热反应特征,分析居民热舒适水平和热适应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吐鲁番乡村居民开展热舒适调查和热环境测试,发现吐鲁番乡土建筑在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热环境特征存在差异。夏季温度高,风速较大,而湿度偏低,尤其是半室外空间。过渡季室内和半室外空间的温度较适宜,而冬季的室内空间采用煤炉等设备进行采暖,温度较高。吐鲁番乡村居民在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热反应特征存在差异。夏季,居民在室内空间的热感觉投票频率最高为“微暖”,半室外空间为“中性”,热期望投票频率最高为“变凉”。冬季和过渡季,居民热感觉投票频率最高为“中性”,热期望投票频率最高为“不变”。(2)对吐鲁番乡村居民热反应投票进行分析,发现吐鲁番乡村居民在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热舒适水平存在差异。夏季,居民在室内和半室外空间的中性温度分别为26.6℃和27.5℃,期望温度分别为23.3℃和24.9℃,80%可接受温度上限分别为32.2℃和34.7℃。过渡季,居民在室内空间和半室外空间的中性温度分别为23.0℃和21.9℃,80%可接受温度范围分别为21.9~32.22和19.7~29.27℃。冬季,居民在室内空间的中性温度为18.3℃,期望温度为23.4℃,80%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4.9~29.4℃。(3)热舒适研究体现了吐鲁番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具有较强的热适应能力,尤其在半室外空间。综合分析居民热舒适水平与空间热环境特征,发现两者之间有较为显着的关系。分析居民热适应行为对热适应能力的影响,发现当地居民不仅采用供暖和风扇设备、增减衣着、喝冷热饮等常见热适应行为,而且在过渡季和夏季通过空间选择行为来改善热舒适,体现出热适应行为对居民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作用。研究揭示了建筑空间改善居民热舒适和提升居民热适应能力的途径,证实了吐鲁番乡土建筑多样的空间通过营造差异互补的热环境,激发居民热适应行为,有助于改善居民热舒适和提升居民热适应能力。本文通过对吐鲁番乡村居民热舒适现场调查及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结论,掌握了季节与空间差异下居民的热反应特征和热舒适水平,探讨了乡土建筑空间、人体热舒适和适应性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乡土建筑促进人体适应气候的方式,为乡土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依据。

刘冲[7](2021)在《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长迅速,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同时“421”家庭模式呈现主流倾向,居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为保证老年人健康养老,“十四五”提出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起步晚、速度快,缺少热工环境建设标准指导,室内热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健康宜居和国家发展健康养老的要求。既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热感觉与年轻人存在差异,现有的热舒适标准不能代表老年人需求,而目前我国对于老年人热舒适的研究尚不充分,缺少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研究,尤其是尚无针对大连地区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的研究。2019年大连市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位于我国前列,据统计大连市2019年共有60岁以上人口160.6万人,占总人口的26.8%。同时大连市夏季高温多雨,环境闷热;冬季寒冷干燥,供暖时间长、能耗大,恶劣的室外环境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对老年人健康宜居及养老建筑绿色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研究大连市养老建筑热环境问题及宜居改造策略,对提升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降低建筑能耗、发展绿色宜居的养老建筑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调研,选取三所典型养老建筑进行冬季、夏季和过渡季室内温湿度实测,分析热环境变化规律及存在问题。然后基于实测数据计算室内PMV值并评价热舒适性。接着进行室内环境满意度问卷调研,分析老年人实际热感觉并建立热舒适评价模型,计算老年人热期望温度及可接受温度范围。最后总结寒冷地区养老建筑提升改造策略,利用计算机模拟不同改造策略下建筑能耗、室内热环境提升效果,提出养老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确定典型养老建筑研究案例。对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从选址布局、场地设计、功能配置、无障碍设计等方面对建成环境进行总结,确定典型养老建筑研究案例。结果表明大连市养老建筑存在围护结构性能差、入住率低、室内无障碍设计不足、内部绿化率低、活动设施少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舒适宜居的需求。(2)对典型养老建筑室内温湿度数据进行实测,分析热环境现状。对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进行冬季、夏季、过渡季室内温湿度实测,对比空气质量标准分析室内热环境现状、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大连市养老建筑夏季室内温度高、湿度大,热环境闷热;冬季室内温度舒适,但环境干燥;过渡季室内热环境较为舒适。(3)评价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并计算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基于实测数据和问卷调研进行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主客观评价。分析老年人热舒适需求并建立实际平均热感觉MTS评价模型,计算老年人热期望温度及80%、90%可接受温度范围。研究发现冬季老年人实际热中性温度比预测热中性温度高0.1~0.3℃,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小0.3~0.6℃,老年人对于偏冷环境比较敏感,偏向于稍暖的环境。夏季老年人实际热中性温度比预测热中性温度高1℃,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小0.2~0.4℃,老年人对于偏热环境忍受能力更强。(4)基于模拟分析提出养老建筑最佳功能提升改造策略。总结我国寒冷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构造做法及改造措施,利用Energy Plus软件从外墙、外窗、屋顶三方面对不同改造策略的节能效果、低碳效果及热舒适提升效果进行层级化模拟分析,通过优化组合确定70mm EPS保温板+Low-E+12+6中空玻璃(惰性气体)+80mm XPS保温板的典型养老建筑的最优功能提升改造策略。本文以北方寒冷城市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为研究内容,分析了室内热环境现状及老年人实际热舒适需求,构建了热舒适评价模型并计算了老年人可接受中性温度及热舒适范围,并基于模拟分析提出低碳视角下养老建筑热舒适提升策略,弥补了相同地域同类研究的不足,期望能够为大连市乃至其他寒冷地区养老建筑健康室内热环境营造及健康宜居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传锐[8](2021)在《太阳辐射对人体热生理参数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建筑中大量采用玻璃幕墙等透光材料作为外围护结构,更多的建筑内空间暴露于太阳辐射下。进入室内的阳光会影响室内热环境,形成不对称温度场,同时,太阳光不可避免地直射人体,引起直射部位温度升高,影响人体热感觉。目前,大多研究集中于太阳辐射对室内热环境和热感觉的影响研究,鲜有研究关注太阳辐射对于人体热生理参数变化的影响。本文采用太阳辐射模拟装置进行直射人体的实验室研究,在严格控制太阳辐射强度与室内温度的人工气候室内,通过收集人体主观热舒适评价(热感觉、热舒适以及热可接受度)与相关热敏感生理参数(皮肤温度、皮表血流量、心率)变化,量化评估太阳辐射对于人体热舒适评价的影响。本论文共征集了18名身体健康的在校大学生,分别在22℃的室内环境下穿着冬季典型服装(1.21clo),进行辐射强度200W/m2、300 W/m2以及400 W/m2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热中性环境下,太阳辐射直射人体时会导致人体热感觉投票上升,但是由于存在照射不对称的影响,长时间照射时,人体的热舒适度与热可接受度会下降;太阳辐射对于生理参数的影响,心率在照射过程中无显着变化,而皮表血流量展现了皮肤血管良好的调控能力,变化幅度较大。本论文定量揭示了太阳辐射对于人体主观热舒适评价的影响,监测相关生理参数变化,并从生理的角度上阐述了参数变化的机理,通过线性拟合式得出太阳辐射影响下舒适的皮肤温度范围。论文中的相关结论可用于优化冬季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

张胜权[9](2021)在《滁州地区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相继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农村建设发展战略,如今中国农村地区的建筑面貌已焕然一新,也必然继续向前发展。但农村住宅发展到今天,建设时期没有考虑到的室内热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一些夏季较为炎热的南方地区,过热的室内环境引发了健康、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本课题以滁州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对其夏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能源与气候、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和夏季室内热环境面临的挑战这三个角度阐述了改善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发现目前关于农村住宅热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人体热舒适、自然通风和能耗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的。综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改善夏季室内空气温度作为优化目标的技术路线;(2)研究了影响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因素、热环境客观参数影响人体热舒适的机理、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评价室内热环境的相关指标等;最终提出了以PMV评价模型和TSV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滁州地区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分析。(3)在对滁州地区农村住宅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该地区的住区形态主要有4种:散点型住宅区、组团型住宅区、团块型住宅区、线型住宅区。总结了导致室内环境过热的客观因素,并发放热环境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满意度较低,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优化。根据问卷结果进一步得出了PMV、MTSV的线性回归方程:(1=0.4269-11.343、(1=0.3539-9.7509,预测热中性温度为26.6℃,实际期望温度为27.6℃,预测热舒适度区间为24.2℃~28.9℃,实际热舒适区间为24.7℃~30.4℃;(4)选取了联排式住宅和独栋式住宅进行了客观参量的实地测试,根据温度、湿度、壁面温度以及室内外空气流速变化情况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全天室内空气温度值:三楼>二楼>一楼,且夜间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值:一楼>二楼>三楼;该地区夜间静风率较高;联排式的住宅形式优于独栋式;带有挑廊结构的住宅能够对外墙起到较好的遮阳效果。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独栋式住宅的夜间各空间壁面温度,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影响夜间室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围护结构为:屋顶、南墙和西墙;(5)在调研和实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住宅朝向、阳台进深、外墙隔热、屋顶隔热的优化策略,并利用Ecotect模拟分析软件分别对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得到最佳的单因素值:住宅最佳朝向为162.5°,即南偏东17.5°;阳台最佳进深为1.2m;外墙EPS保温板最佳厚度为30mm;屋顶XPS保温板最佳厚度为20mm。在单一因素优化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因素工况下的优化模拟验证,优化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天室内温度变化幅度较大以及夜间室内温度过高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优化效果。

石崇根[10](2021)在《滨海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冬季热环境及供暖经济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热舒适现场研究作为调查不同地区居民热舒适状况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对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热舒适的研究。由于我国较大的国土面积以及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热舒适状况存在差异。即使在相同的室内温度下,由于居民长期生活习惯,使得适应能力和对室内热环境的需求出现不同。本研究对冬季滨海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进行现场调研,包括环境参数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研究当地居民的热舒适现状,确定其冬季采暖室内舒适的温度范围。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当地居民在舒适温度下建筑的能耗状况,根据实测建筑参数,搭建TRNSYS模型进行能耗模拟,分析不同的室内设计温度条件和建筑围护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采用清洁供热时的经济性。现场调研发现,使用不同采暖方式时室内空气温度不同,且室内温度会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当地居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调节室内温度。CO2浓度受采暖方式和室内温度的影响,且随着室内温度的升高,CO2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对大多数住宅,CO2浓度集中在600~1000 ppm的范围内。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湿感觉问卷调研发现,当地居民很好地适应了当前潮湿的环境,大多的居民并不感觉空气潮湿,并且室内湿度较高时并不希望改变。调研居民的平均服装热阻为1.4 clo,大多数居民在当前室内温度下感到舒适且对其室内热环境比较满意。当感到寒冷时会,大部分居民会选择向炉内添煤,使得他们更能适应寒冷环境。热舒适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的热感觉在-0.5~0.5之间,高于PMV预测值。通过对TSV的分析,当地人的热中性温度为13.7℃。当地居民90%可接受度热舒适区间为6.3~21.0℃。与其他寒冷地区农村居民的热舒适现状相比,当地居民更适应较低的室内温度。使用TRNSYS分别模拟了室内温度分别为14℃、16℃和18℃时住宅供暖负荷。根据综合当地居民对热环境的需求,在模拟中设定的舒适温度为14℃。由于农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传统燃煤方式下耗煤量大、费用较高。对此,提出了8种围护结构改造方案,针对燃煤供热,对每种方案供暖的总热负荷及采暖季燃煤费用进行了比较。结合各改造方案的成本及采暖燃煤费用,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由于围护结构的改造成本差异较大,不同的改造方案经济性不同。从短期考虑,屋面改造方案可以更快地回收改造成本;从长期考虑,涉及外墙、外窗、屋面改造方案的经济性收益最高。参照山东省当前的阶梯电价,采用空气源热泵清洁供热时,费用均高于燃煤供热,平均高出36%。为了促进当地居民采用清洁供热的积极性,应制定更为合理的采暖电制度,使得清洁供热费用与燃煤相比更具经济性。本文通过现场调研,了解了当地居民对热环境的需求,确定了合理的冬季供暖温度,可用于此类住宅热环境的评价及热环境设计。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住宅特点,模拟了不同围护结构改造方案下的供暖能耗,并针对清洁供热进行了经济性核算,推荐了合理的清洁供热采暖电价制度,对改善农村居民冬季住宅热环境及促进节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套室内人体热舒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套室内人体热舒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地区高校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体育馆建设机遇
        1.1.2 高校体育馆功能复合利用化趋势
        1.1.3 对空间使用舒适度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高校体育馆室内热舒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1 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物理环境解析
    2.2 自然通风与室内空气品质
        2.2.1 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
        2.2.2 室内空气品质定义
        2.2.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指标
    2.3 自然通风与热舒适
        2.3.1 人体热平衡
        2.3.2 热舒适感受
        2.3.3 热舒适评价标准
    2.4 模拟评价工具选择
        2.4.1 室内热舒适的研究方法
        2.4.2 CFD稳态模拟的理论基础
        2.4.3 PHOENICS软件介绍
    2.5 本章小结
3.实地调研与研究模型建立
    3.1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馆典型特征调研分析
    3.2 体育馆室内物理环境实测方法
        3.2.1 对象选取
        3.2.2 场地实测
    3.3 体育馆室内物理环境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3.1 空气温度对比分析
        3.3.2 室内外风速对比分析
        3.3.3 空气相对湿度对比分析
        3.3.4 辐射温度对比分析
        3.3.5 调研分析总结
    3.4 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模型建立
        3.4.1 场地模型
        3.4.2 数据监测点设定
        3.4.3 模型材料参数设定
        3.4.4 环境条件设定
    3.5 本章小结
4.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热环境影响模拟对比研究
    4.1 夏季演出模式下不同通风方式模拟分析
        4.1.1 窗口风速比较分析
        4.1.2 观众区风速比较分析
        4.1.3 观众区温度比较分析
        4.1.4 换气次数及舒适度对比分析
    4.2 冬季演出模式设计策略模拟分析
        4.2.1 窗口风速比较分析
        4.2.2 观众区风速比较分析
        4.2.3 观众区温度比较分析
        4.2.4 换气次数及舒适度比较分析
    4.3 模拟研究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高校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室内热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5.1 顶界面优化策略
        5.1.1 可整体开合顶界面
        5.1.2 顶界面形态的选择与优化
        5.1.3 天窗结构选择
    5.2 侧界面优化策略
        5.2.1 可整体调节侧界面
        5.2.2 侧界面结构形式优化
        5.2.3 开窗方式的选择与优化
        5.2.4 进出风口位置与高度优化
    5.3 空间优化策略
        5.3.1 平面空间设计策略
        5.3.2 剖面空间设计策略
    5.4 提升演出模式下室内热环境建筑管理策略
        5.4.1 分时安排
        5.4.2 分区设置
        5.4.3 智能控制
    5.5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表录
图录
附录

(2)严寒C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不同特征空间热舒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公共建筑人体热舒适的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体热舒适研究方法
    2.1 呼和浩特地区的气候特点
    2.2 研究方案
    2.3 实验过程
        2.3.1 实验地点概述
        2.3.2 热环境参数实测
        2.3.3 测试仪器
        2.3.4 调查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热环境状况统计与分析
    3.1 热环境参数统计
        3.1.1 过渡季热环境参数统计
        3.1.2 冬季热环境参数统计
    3.2 主观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3.2.1 基本信息统计
        3.2.2 热感觉投票
        3.2.3 湿感觉投票
        3.2.4 热环境舒适度投票
        3.2.5 热环境接受程度投票
        3.2.6 对房间的总体评价投票
        3.2.7 各空间区域CO_2浓度变化
        3.2.8 室内人员提高热舒适性的调节方式
        3.2.9 受试者在所处区域的不良反应
    3.3 室内热环境改善措施
        3.3.1 控制室内相对湿度措施
        3.3.2 控制室内CO_2浓度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热舒适评价模型
    4.1 标准有效温度SET指标
        4.1.1 二节点模型
        4.1.2 标准有效温度SET
    4.2 PMV模型
        4.2.1 Fanger热平衡方程
        4.2.2 PMV模型的建立
        4.2.3 PMV模型分析
    4.3 TSV模型
        4.3.1 TSV模型理论
        4.3.2 TSV模型的建立
        4.3.3 TSV模型分析
    4.4 各空间区域模型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PSS软件对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的程度分析
    5.1 正交试验表设计
        5.1.1 正交表的设计目的
        5.1.2 正交表的设计思路
        5.1.3 正交表的设计方案
    5.2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的组成
        5.2.1 空气温度
        5.2.2 平均辐射温度
        5.2.3 相对湿度
        5.2.4 微风风速
        5.2.5 服装热阻
        5.2.6 人体代谢率
    5.3 影响因素程度分析
        5.3.1 过渡季影响因素程度分析
        5.3.2 冬季影响因素程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寒冷地区太原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实验测试和热舒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热舒适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人体热感觉与热舒适
        2.1.1 人体热感觉
        2.1.2 人体热舒适
    2.2 人体热舒适的理论基础
        2.2.1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
        2.2.2 人体的热舒适方程
    2.3 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因素
        2.3.1 空气温度
        2.3.2 空气相对湿度
        2.3.3 平均辐射温度
        2.3.4 空气流速
        2.3.5 人体的新陈代谢率
        2.3.6 服装热阻
        2.3.7 其他因素
    2.4 热环境的评价指标
        2.4.1 PMV-PPD指标
        2.4.2 操作温度
        2.4.3 有效温度 ET*
    2.5 室内环境主要评价标准
        2.5.1 国外评价标准
        2.5.2 国内评价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教室热环境的实验测试
    3.1 调研地域概况及气候特征
    3.2 测试基本信息
        3.2.1 测试样本选择
        3.2.2 测试时间
    3.3 调查内容和数据采集
        3.3.1 测试项目及仪器
        3.3.2 测点的选择
        3.3.3 主观问卷调查的设计
    3.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4.1 问卷处理
        3.4.2 新陈代谢率和服装热阻
        3.4.3 温度频率法
        3.4.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教室供暖前后室内外环境实测分析
    4.1 受试人员的背景资料
    4.2 供暖前和供暖后学生的服装热阻
    4.3 室内外环境参数统计分析
        4.3.1 室内环境参数分析
        4.3.2 室外环境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教室供暖前后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5.1 主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5.1.1 热感觉与热期望
        5.1.2 热舒适与可接受度
        5.1.3 湿感觉与湿期望
        5.1.4 湿舒适
        5.1.5 吹风感与气流期望
        5.1.6 热舒适的改善措施
        5.1.7 局部热不舒适
    5.2 客观实验数据结果与分析
        5.2.1 TSV 模型和PMV 模型
        5.2.2 Griffiths模型
        5.2.3 aPMV模型
        5.2.4 热期望温度
    5.3 讨论与分析
        5.3.1 供暖前后学生热感觉比较
        5.3.2 与其它冬季大学教室室内热环境现场研究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一、教室热环境参数记录表
    二、教室热环境客观调查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居民热舒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现状
        1.2.1 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研究现状
        1.2.2 传统民居室内采暖方式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体热舒适概述及室内热环境评价
    2.1 人体热舒适理论
    2.2 影响人体热舒适相关因素
        2.2.1 环境因素
        2.2.2 人体因素
    2.3 室内热环境评价
        2.3.1 现有国内外评价标准
        2.3.2 热舒适评价指标概况
        2.3.3 本文适应性热舒适指标选取
    2.4 人体热舒适适应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牧区居民热舒适现场实测研究
    3.1 内蒙中南部农牧区气候特征及建筑类型
        3.1.1 当地气候特征
        3.1.2 建筑概况
        3.1.3 采暖方式
    3.2 现场实地调研
        3.2.1 受试者基本信息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方案
    3.3 农牧区实地调研及热环境测试
        3.3.1 现场调研基本信息
        3.3.2 现场热环境测试
    3.4 农牧区居民主观调查
        3.4.1 过渡季农牧区居民主观调查
        3.4.2 夏季农牧区居民主观调查
        3.4.3 冬季农牧区居民主观调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舒适环境测试理论分析
    4.1 室外空气温湿度分布
        4.1.1 过渡季室外空气温湿度分布
        4.1.2 夏季室外空气温湿度分布
        4.1.3 冬季室外空气温湿度分布
    4.2 垂直空气温差
        4.2.1 过渡季室内垂直空气温差
        4.2.2 夏季室内垂直空气温差
        4.2.3 冬季室内垂直空气温差
    4.3 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4.3.1 热感觉投票值
        4.3.2 服装热阻值
        4.3.3 热期望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归分析及热舒适模型建立
    5.1 不同民居室内热舒适回归分析
        5.1.1 过渡季PMV与 MTS对比及回归方程
        5.1.2 夏季PMV与 MTS对比及回归方程
        5.1.3 冬季PMV与 MTS对比及回归方程
    5.2 居民可接受温度范围的确定
    5.3 建立适应性热舒适模型
        5.3.1 农牧区适应性热舒适区
        5.3.2 建立热舒适回归模型
    5.4 气候适应性分析
        5.4.1 生理适应
        5.4.2 心理适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5)太阳直射室内人体时的热感觉及舒适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太阳辐射对平均辐射温度的影响研究
        1.2.2 太阳辐射对人体热舒适和人体生理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太阳直射人体时热舒适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太阳直射条件下热环境评价指标的讨论与筛选
    2.2 本文使用评价指标理论基础
        2.2.1 预测平均投票PMV
        2.2.2 操作温度
        2.2.3 标准有效温度
    2.3 太阳辐射下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生理参数的计算方法
        2.3.1 平均辐射温度
        2.3.2 人体皮肤温度与皮肤湿润度
    2.4 太阳辐射下的换热量计算方法
        2.4.1 对流换热量
        2.4.2 辐射换热量
        2.4.3 蒸发换热量
        2.4.4 呼吸散热量
第3章 太阳直射下人体热感觉与传热特性变化分析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概况
        3.2.1 实验场所及受试者
        3.2.2 实验参数测量及测试仪器
        3.2.3 实验工况及流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与环境空气温度
        3.3.2 平均辐射温度
        3.3.3 皮肤温度与湿润度
    3.4 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下人体的热感觉分析
        3.4.1 人体局部与整体热感觉分析
        3.4.2 人体局部与整体热舒适分析
        3.4.3 人体热期望分析
        3.4.4 人体出汗感分析
    3.5 人体与周围环境换热特性分析
        3.5.1 人体局部与整体对流换热量
        3.5.2 人体局部与整体辐射换热量
        3.5.3 人体局部与整体蒸发换热量
        3.5.4 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特性
第4章 太阳直射下热舒适区变化分析
    4.1 PMV的变化
    4.2 操作温度的变化
    4.3 标准有效温度的变化及舒适区的偏移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心理学主观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吐鲁番乡村居民热舒适的季节性和空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章总结
2 吐鲁番乡村居民热舒适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热舒适问卷调查
    2.3 数据分析与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夏季吐鲁番乡村居民空间热舒适研究
    3.1 调研基本情况
    3.2 主观热反应的空间差异分析
    3.3 人体热舒适的空间差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过渡季吐鲁番乡村居民空间热舒适研究
    4.1 调研基本情况
    4.2 主观热反应的空间差异分析
    4.3 人体热舒适的空间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冬季吐鲁番乡村居民空间热舒适研究
    5.1 调研基本情况
    5.2 主观热反应分析
    5.3 人体热舒适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吐鲁番乡村居民热舒适和热适应的讨论分析
    6.1 居民热舒适水平的季节性与空间性
    6.2 空间对居民热适应的作用机理分析
    6.3 实际意义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局限性及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
        1.1.2 养老建筑的发展需求
        1.1.3 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问题
        1.1.4 绿色建筑发展要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
        1.4.2 不同年龄段热感觉研究
        1.4.3 养老建筑研究
    1.5 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老年人概念
        1.6.2 养老建筑
        1.6.3 热舒适
    1.7 论文框架
2 理论基础及评价体系研究
    2.1 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分析
        2.1.1 影响老年人热环境舒适的因素
        2.1.2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2.1.3 老年人心理特征
        2.1.4 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
    2.2 热舒适相关理论及评价标准
        2.2.1 美国-ET、ET*、SET指标
        2.2.2 丹麦-PMV、PPD指标
        2.2.3 ASHRAE标准
        2.2.4 ISO标准
        2.2.5 中国热舒适评价标准
    2.3 健康室内环境评价标准
        2.3.1 英国BREEAM
        2.3.2 美国WELL
        2.3.3 德国DGNB
        2.3.4 国内健康环境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调研
    3.1 大连市地理条件及气候特征
    3.2 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
        3.2.1 大连市老年人口发展现状
        3.2.2 大连市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3 大连市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3.3.1 大连市社区养老建筑现状
        3.3.2 大连市机构养老建筑调研
    3.4 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热环境实测方法
        3.4.1 实测对象
        3.4.2 实测设备及实测时间
        3.4.3 测点布置
    3.5 本章小结
4 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分析
    4.1 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4.2 夏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4.3 过渡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评价
    5.1 室内热舒适性实测数据分析
        5.1.1 冬季室内热舒适分析
        5.1.2 夏季室内热舒适分析
    5.2 典型养老建筑健康环境评价
    5.3 室内热舒适性主观评价
        5.3.1 冬季热舒适问卷分析
        5.3.2 夏季热舒适问卷调研
    5.4 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模型建立
        5.4.1 冬季MTS模型与PMV模型
        5.4.2 夏季MTS模型与PMV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提升策略模拟分析
    6.1 影响热舒适的宜居改造设计策略
        6.1.1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6.1.2 屋面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6.1.3 外窗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6.2 养老建筑低碳改造策略计算机模拟
        6.2.1 低碳模拟模型的建立
        6.2.2 模拟参数设置
        6.2.3 建筑全年热负荷及节能效果模拟分析
        6.2.4 建筑室内热舒适提升效果模拟分析
    6.3 典型养老建筑最优低碳改造方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主观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太阳辐射对人体热生理参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辐射对建筑内部热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
        1.2.2 太阳辐射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1.2.3 总结与讨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人体热生理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人体温度调节
        2.1.1 体温调节系统介绍
        2.1.2 皮表血流量
        2.1.3 人体热平衡
    2.2 热舒适的基本定义
    2.3 相关生理参数的介绍
        2.3.1 皮肤温度
        2.3.2 心率
        2.3.3 血流灌注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
    3.1 实验目的与内容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室介绍(控制精度、温度设定)
        3.2.2 测量仪器介绍
        3.2.3 实验工况及步骤介绍
        3.2.4 受试人员信息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箱形图数据处理介绍
        3.3.2 正态分布s-w检验
        3.3.3 单因素方差分析
        3.3.4 双因素方差分析
        3.3.5 线性回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辐射强度下的人体热反应
    4.1 200W/m~2辐射强度工况的热反应
        4.1.1 皮肤温度变化
        4.1.2 皮肤血流灌注度的变化
        4.1.3 心率的变化
        4.1.4 热环境的主观投票
    4.2 300W/m~2照射强度工况的热反应
        4.2.1 皮肤温度变化
        4.2.2 皮肤血流灌注度的变化
        4.2.3 心率的变化
        4.2.4 热环境主观投票
    4.3 400W/m~2辐射强度工况的热反应
        4.3.1 皮肤温度变化
        4.3.2 皮肤血流灌注度的变化
        4.3.3 心率的变化
        4.3.4 主观投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太阳辐射下生理参数与热感觉研究
    5.1 不同照射强度工况下的主观投票对比分析
        5.1.1 不同照射强度下的热感觉投票对比分析
        5.1.2 不同照射强度下的热舒适投票对比分析
        5.1.3 不同辐射强度下的热可接受度投票对比分析
    5.2 不同辐射强度下的热生理参数变化对比分析
        5.2.1 心率
        5.2.2 皮肤血流灌注度
        5.2.3 平均皮肤温度
    5.3 各部位皮肤温度与整体热感觉的相关性分析
    5.4 太阳辐射下舒适状态平均皮肤温度变化范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热舒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滁州地区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与气候
        1.1.2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1.1.3 滁州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面临的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1 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理论研究
    2.1 影响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因素
        2.1.1 室外气候
        2.1.2 夏季室内制冷除湿等设备的干预
        2.1.3 室内其他因素
        2.1.4 室内人员数量及活动量
    2.2 人体热舒适概念研究
        2.2.1 人体热舒适
        2.2.1.1 热感觉与热舒适
        2.2.1.2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2.2.2 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性
    2.3 室内环境过热对人体的影响
        2.3.1 生理影响
        2.3.2 心理影响
    2.4 室内热环境评价
        2.4.1 室内热环境相关评价指标
        2.4.2 室内热环境评价方法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滁州地区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调研分析
    3.1 滁州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3.2 住宅特征
        3.2.1 住区形态
        3.2.1.1 散点型住宅区
        3.2.1.2 团块型住宅区
        3.2.1.3 组团型住宅区
        3.2.1.4 线型住宅区
        3.2.2 建筑形式
        3.2.3 建筑内外空间
    3.3 滁州地区农村住宅室内过热的原因
        3.3.1 住宅设计因素
        3.3.2 围护结构因素
        3.3.3 人为因素
    3.4 室内热环境问卷调研
        3.4.1 热舒适度问卷调研
        3.4.1.1 问卷设计
        3.4.1.2 调研过程
        3.4.2 问卷结果分析
        3.4.2.1 受访对象特征分析
        3.4.2.2 受试者行为特征分析
        3.4.2.3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3.4.3 热感觉投票分析
        3.4.3.1 热感觉投票与操作温度回归原理
        3.4.3.2 PMV与TSV投票结果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实测研究
    4.1 测试对象的选择
    4.2 测试方案的确定
        4.2.1 主要仪器设备
        4.2.2 测试时间和方法
        4.2.3 测点设置
    4.3 测试结果分析
        4.3.1 联排式住宅
        4.3.1.1 联排式东侧住宅
        4.3.1.2 联排式中间住宅
        4.3.1.3 联排式西侧住宅
        4.3.2 独栋式住宅
        4.3.3 测试结论
    4.4 基于SPSS的室内热环境相关性分析
        4.4.1 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4.4.2 主成分回归结果分析
        4.4.2.1 主成分分析
        4.4.2.2 主成分与室内温度的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夏季室内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以独栋式住宅为例
    5.1 Ecotect模拟软件介绍
    5.2 研究对象特征分析
        5.2.1 住宅优化模型的设定
        5.2.2 优化目标
        5.2.3 条件设定
    5.3 室内热环境单一因素优化
        5.3.1 住宅最佳朝向的确定
        5.3.2 阳台进深尺度优化
        5.3.3 外墙隔热优化
        5.3.4 屋顶隔热优化
    5.4 全因素工况下的模拟验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滁洲地区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滨海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冬季热环境及供暖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热舒适现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地区室内热舒适研究现状
        1.2.3 国外住宅建筑能耗研究现状
        1.2.4 国内住宅建筑能耗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舒适及建筑能耗理论基础
    2.1 热舒适影响因素
    2.2 室内环境热舒适评价指标
        2.2.1 PMV-PPD指标
        2.2.2 操作温度
    2.3 热适应模型及评价方法
    2.4 建筑采暖能耗计算方法
        2.4.1 室内热环境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
        2.4.2 建筑采暖能耗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舒适现场调研方法
    3.1 调研信息
        3.1.1 调研地点及气候特点
        3.1.2 建筑概况及采暖方式
    3.2 现场测试
        3.2.1 现场测试方法
        3.2.2 主观问卷
    3.3 受试者基本信息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调研数据分析
    4.1 测量数据处理
        4.1.1 室内外温湿度
        4.1.2 室内外湿度
        4.1.3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4.1.4 服装热阻与代谢量
    4.2 热舒适分析
        4.2.1 热感觉投票
        4.2.2 热中性温度与可接受热舒适温度区间
        4.2.3 热舒适模型比较
        4.2.4 热期望和热舒适投票
    4.3 湿舒适分析
        4.3.1 湿感觉投票
        4.3.2 湿舒适分析
        4.3.3 湿期望分析
    4.4 热适应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建筑节能改造及供暖方案研究
    5.1 建立典型农村住宅模型
        5.1.1 农村住宅建筑结构形式
        5.1.2 TRNSYS模型的搭建及设置
    5.2 典型建筑采暖能耗模拟结果
        5.2.1 不同室内温度采暖能耗对比
        5.2.2 围护结构改造前后采暖能耗对比
    5.3 采暖能耗经济性分析
        5.3.1 传统燃煤采暖经济性分析
        5.3.2 清洁供热采暖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现场调研主观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四、套室内人体热舒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地区高校体育馆演出集会模式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徐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严寒C区综合教学类建筑不同特征空间热舒适研究[D]. 徐文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寒冷地区太原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实验测试和热舒适研究[D]. 闫旭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居民热舒适特征研究[D]. 李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5]太阳直射室内人体时的热感觉及舒适区研究[D]. 王志欣.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6]吐鲁番乡村居民热舒适的季节性和空间性研究[D]. 常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7]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太阳辐射对人体热生理参数的影响研究[D]. 李传锐.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9]滁州地区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张胜权.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10]滨海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冬季热环境及供暖经济性研究[D]. 石崇根.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  

人体室内热舒适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