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土和粘性土的地基沉降分析

粘性土和粘性土的地基沉降分析

一、无粘性土和粘性土地基基础沉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天琪[1](2021)在《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公路建设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隔望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重要战略节点,而在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软土、红黏土、膨胀土等不良性质的特殊性土,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依托云南省临清高速公路工程,对该项目河谷区软硬交错互层多层软土地基土体特性进行了2年的现场监测试验,采集实测数据两万余个,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性质变化特征针对云南省临清高速河谷地区多层软土地基软硬层反复交替沉积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该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地层成因、分布规律及工程性质;根据地层特征、工程性质把该地区软土地层分成了浅、深、夹层型三种地基类型;阐明了强夯垫层法、堆载预压法以及强夯垫层联合静压堆载法的加固机理。(2)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临清高速公路复杂沉积环境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10个典型监测断面沉降及固结变化规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及固结特征;通过静力触探试验评价了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对河谷区多层软基的加固效果;根据地基数据反馈,针对强夯垫层法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基施工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在深厚软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基的侧移与稳定性问题。(3)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时空变化特征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的沉降形态特征;通过沉降-孔压曲线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固结规律并推导了固结公式;建立了多种工况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加固效果与适用性。(4)建模预测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发展趋势论述了沉降预测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多种沉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最适合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的Asaoka方法;修正了分层总和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发现数据样本的选取将显着影响沉降预测精度。

尉阳[2](2020)在《墙后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地上面积有限,开发地下空间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及土体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今的基坑工程经常出现紧邻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或地下室基坑开挖的现象。有研究表明,这类情况下作用于基坑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已不能采用传统的半无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因此,研究有限土体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工作有如下四个方面:(1)在有限土体土压力的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力学原理建立了考虑既有建筑物地下结构侧壁影响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受力计算模型,并推导出有限无黏性土、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当有限土体宽高比满足btan(45°+φ/<H关系式时,宜按照有限土压力计算法求解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2)建立了简化的邻近既有建筑物三维基坑数值模型,通过增大参数对比分析得出影响有限土压力强度最显着的因素为基坑开挖深度、有限土体宽度、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以上四因素对有限土压力强度指标的综合影响程度数学关系式:S=36.4+2.38(?)1+1.18(?)2-0.516(?)3+0.101(?)4,有限土体土压力强度与基坑开挖深度、有限土宽、土体黏聚力成正相关关系,与内摩擦角成负相关关系。(3)在计算不同内摩擦角与土体尺寸这两种因素对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影响的差异性时,粘性土与非粘性土的主动土压力极限平衡算法表现出的差异性前者大于后者:在计算不同粘聚力对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强度的影响程度时,极限平衡法大于正交实验拟合公式法。(4)基于实际基坑工程建立的三维开挖模型分析表明:基坑既有建筑一侧的有限土压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由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出的有限土体主动压力在施加在围护结构上后,围护结构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实际监测值最为接近,是三种有限土压力算法中的最优解。

谌民[3](2019)在《钙质粉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钙质砂强度的弱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吹填施工时的水力分选作用,珊瑚礁地基存在多层厚度不均的钙质粉土。钙质粉工具有高压缩性和较低的抗剪强度,加之在空间分布上成层性差、隐蔽性高且易与砂土相互混合的特点,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将对建筑物的安全以及地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论文从钙质粉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入手,对重塑钙质粉土进行大量室内力学试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粉粒含量下钙质砂的三轴固结排水试验,并通过颗粒形貌分析,揭示了粉粒含量和颗粒形状对钙质砂抗剪强度的弱化机制。最后,结合力学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手段,研究了典型车辆荷载下含粉土夹层地基的沉降变形特征。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现场踏勘,概括了钙质粉土的形成机制与赋存状态。与陆源粉土对比分析了钙质粉土的矿物组成与微观结构,利用常规土工试验获得了钙质粉土的物理参数,重点讨论了液塑限试验对钙质粉土命名的适用性。2、开展室内常规力学试验,研究了钙质粉土压缩及强度特性。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剪切速率及密实度下,钙质粉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指标,并进一步指出,钙质粉土CU三轴剪切性状由密实度控制,当试样由中密变为密实时,应力-应变关系由微软化逐渐向硬化转变,而孔压应变曲线由稳定正值转变为负值。3、利用K0固结仪对钙质粉土进行了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研究了钙质粉土K0系数在加、卸载状态下随含水率、竖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在现场路基下埋设土压力盒,获取了钙质砂在填土荷载作用下的K0系数。4、通过电子显微镜及图像处理软件获取了钙质砂颗粒形貌参数,对其形貌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与陆源石英砂相比,钙质砂颗粒形状更不规则,致使细粒含量对钙质砂抗剪强度的弱化机制不同于陆源砂。试验结果表明,粉粒掺入削弱了颗粒咬合作用,导致钙质砂抗剪强度显着降低。表观粘聚力随细粒含量增加而线性减小,而有效内摩擦角在一定细粒含量下达到最大,而后逐渐减小。5、选取珊瑚礁地基典型道路模型,分析了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含粉土夹层地基沉降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在压路机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随粉土夹层厚度线性增加,开启振动工作模式后,地基沉降显着增大。

赖丰文[4](2017)在《抗空洞坍塌的低填方加筋路基荷载传递机制及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有效缓解用地紧张、降低工程造价并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基工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建立在下伏空洞的地基之上。工程上常利用水平加筋法来预防或延迟因受交通荷载和地下水等因素导致空洞坍塌而引起的临近道路的突发性破坏,起到破坏预警作用,从而避免人员伤亡。目前,受空洞坍塌影响的加筋路基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工程实践。鉴于此,通过数值计算和理论推导研究了抗空洞坍塌的低填方加筋路基荷载传递机制及设计方法,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通过总结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受空洞坍塌影响的加筋路基-路堤力学机制、作用机理与设计方法,指出已有成果对受空洞坍塌影响的加筋路基-路堤荷载传递机理、渐进性破坏演变机理、沉降计算、极限承载力与稳定性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2.采用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法,结合归一化方法揭示了不同空洞位置及大小、路堤填方高度、路堤填料强度等因素下单孔矩形(方形)空洞存在对低填方加筋路基-路堤极限承载力折损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下伏空洞的低填方加筋路基主要以活动门破坏、洞室侧壁破坏、顶板-洞室侧壁联合破坏、顶板-洞室单侧壁联合破坏、转动剪切破坏等五种破坏模式为主,而路堤填土则存在五种典型滑移面:竖直、塔形、反拱形、半拱形、拱形滑移面。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数值计算,给出了一系列无量纲土体强度设计图及归一化承载力计算表,可为柔性荷载作用下的空洞地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3.统计了国内外浅层活动门试验,将浅层地基滑移面概化为塔形;同时考虑了浅层地基不同深度处土层差异沉降及大主应力偏转过程,通过建立主应力偏转角与活动门相对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量化了浅层地基不同深度的不完全土拱效应发挥程度优化了考虑不完全土拱效应的浅层地基竖向应力计算方法。分析了主要参数对不完全土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浅层活动门高宽比及相对位移的增大,应力转移量增加;土体有效内摩擦角及滑移面倾角则相反。4.揭示了受土洞塌陷影响的低填方加筋路基荷载传递机制,推导了考虑路基差异沉降引起土体应力偏转的竖向应力计算方法,假定塌陷区上方加筋体作用抛物线荷载,从而明晰了加筋体应力-应变状态;应对岩溶区不同形态的土洞塌陷,同时考虑设计需要满足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提出了抗土洞塌陷的低填方加筋路基加筋体及路堤填方高度设计方法,通过与现有设计方法的对比进行了合理性及准确性验证,可为空洞上方低填方加筋路基加筋体及路堤高度的选择提供参考。

付红梅[5](2017)在《基于空间效应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大深基坑是一个三维空间结构,具有空间效应特性。为了简化计算,在以往的设计和研究中,常将深基坑看作二维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而平面应变分析不能反映基坑的实际土压力值及位移值,只能得到保守的结果,尤其对于基坑几何形状复杂或支护系统复杂的深基坑,这不符合经济合理施工控制基坑变形的原则。本文以“武汉绿地中心”项目为依托,基于基坑的空间效应理论,结合三维有限元建模及项目实测资料,研究长大深基坑的变形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武汉绿地中心深基坑工程实际监测资料,从基坑开挖对墙体侧向位移、坑外土体水平位移及墙后地表沉降的变形3个方面,探讨了深基坑几何尺寸及其支护体系的空间形状对开挖过程中各部位支护结构和地层的受力、变形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基坑尺寸、支撑体系对基坑施工过程空间效应的影响规律。(2)将长大深基坑坑壁土体的三维破坏模式分为轴对称抛物线型及中间直线两边曲线型,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以及极限平衡分析理论,研究了粘性土长大深基坑空间效应理论,分别得出三维状态以及二维状态下总主动土压力上限值和临界滑裂面倾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基坑坑壁任意截面的空间效应影响系数计算方法。结合算例分析了基坑长深比以及黏聚力对空间效应系数的影响规律。(3)综合地勘资料、实际施工资料以及类似工程的经验取值,建立武汉绿地中心深基坑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施工过程前期实测结果,反演分析得到了合理土体参数,进一步优化调整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施工全过程深基坑的地连墙墙体变形及墙后地表沉降规律,并与施工后期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4)以武汉绿地中心深基坑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利用分隔墙将长大深基坑分区后,分析了不同开挖顺序、水平支撑刚度、角撑刚度以及围护结构厚度对于超大面积开挖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指导长大深基坑经济合理施工的原则。

李仁平,罗勉[6](2011)在《采用修正弦线模量法预测基础的非线性沉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在无粘性土地基中依据载荷试验测试数据反求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地基土的修正弦线模量,然后采用该参数预测地基非线性沉降的计算方法,并采用Briaud和Gibbens所做的一系列砂土地基中的基础加载试验成果进行验证.验证时首先根据1 m×1 m小基础的荷载沉降观测资料反求地基土的修正弦线模量,然后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1.5 m×1.5 m、2.5 m×2.5 m及3 m×3 m基础从开始加载至极限状态的非线性全过程沉降曲线.验证结果表明:所有基础的荷载沉降计算曲线都与试验曲线相吻合,各基础持荷30 min产生25 mm与150 mm沉降量对应的荷载预测值与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与参加这次预测研讨会的31名专家学者提交的结果相比较,本文方法获得的结果更为准确.同时说明修正弦线模量法能够很好地考虑基础沉降的尺寸效应,可以满足以沉降变形控制为目的的基础工程设计要求.

吕大伟[7](2009)在《冰水堆积物特性及其路用性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部高山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有第四纪冰水堆积地层,在冰水堆积物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工程经验较少,前期研究工作也未见相关报导。同时,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在高速公路的修筑中必须考虑这些问题。因此,研究冰水堆积物这种新填料的工程特点,获取其路基工程性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依托交通部科技示范工程—雅泸高速公路,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冰水堆积物粗粒土的岩土工程特性及其工程性状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系统总结冰水堆积物分类及其成因、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现场调查及勘察,确定了雅泸高速公路全线冰水堆积物的主要成因;根据室内试验及现场动力触探结果,对雅泸路沿线冰水堆积物72个取样点的土体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了冰水堆积物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及土类、天然状态、粗细料比例、颗粒大小/形状等对其影响规律。2.将分形理论引入冰水堆积物粗粒土级配分析中,采用随机—模糊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其粒度分布分维,对其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分维值范围及其与土类和埋深的关系;将冰水堆积物粗粒土分形结构分为直线型、V字型、N字型和∧字型,可据此对土样进行初步定名;得出冰水堆积物粗粒土是一种逐级套嵌的多重分形结构;结合Tailot理想压实级配曲线,提出其作为路基填料的理想分维值范围,便于指导填料的级配改良。3.针对冰水堆积物粗粒土的散粒体特征,应用散体力学理论对其本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前述研究成果,使用分形理论体现其多重分形特征,引入粒状修正系数描述颗粒表面形状,基于虚功原理获取宏观应力张量与微观组构量的关系;建立了能够反映冰水堆积物粗粒土多重分形特征、颗粒特点及微观组构的三维条件下各向同性散体本构模型,并将其用于冰水堆积物粗粒土路堤沉降预测。4.针对所建立的散体本构模型,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获取了土体当量粒径、粒状修正系数、孔隙比、法向及切向接触刚度等对冰水堆积物粗粒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据此分析了利用机械压实增强路基抵抗变形及破坏能力的机理。5.考虑含石率、含泥量、压实度、加筋层数4种因素,选用正交设计表L9(34),进行了冰水堆积物粗粒土大型三轴剪切试验:1)基于雅泸高速全线72个冰水堆积物取样点的级配曲线,总结了9种代表性级配,确定了每种级配的最优含水量,并提出了施工中允许含水量误差控制标准;2)得出在试验条件下,摩尔强度包线接近直线,强度参数c值在67~102kPa范围内,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软化特征;3)获取了各因素对强度参数的影响规律,得出存在最优含泥量,使冰水堆积物粗粒土强度最高,据此提出了施工中应确保含泥量的建议。6.基于应力路径法及粘弹性理论,采用现场动力触探、三轴试验及散体本构关系等得到的变形参数,对冰水堆积物粗粒土路基进行沉降预测,并探讨了压实度对路堤工后沉降的影响;得到了路基沉降各组成部分大小及所占比例;提出可利用由本文散体本构模型得到的模量估算路堤自身压密沉降。7.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2D5.0分析冰水堆积物加筋陡坡路堤地震动力反应特性。讨论了网格尺寸及形状、边界设置、阻尼选择及参数确定、人工地震波合成、修正及输入等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对加筋前后路基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包括水平位移、速度、加速度、危险区域及动剪应力分布等进行对比;获取了满足冰水堆积物加筋路基抗震要求的最优加筋间距等设计参数。

王宏伟[8](2009)在《不同排水板滤膜在地基固结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塑料排水板法是运用排水固结法进行软基处理,它能大大缩短固结时间,使工期得到保证。它的作用、设计与袋装砂井相同,但较袋装砂井成本低、施工方便快速。塑料排水板在地基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垂直排水通道来加快软土地基的固结速率,提高地基强度。此外,排水板在地基工程中还具有抗震减灾、保护环境、加筋补强、水平排水以及护坡等功效。然而作为复合土工材料的塑料排水板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地基加固效果,目前,塑料排水板的生产厂家较多,产品规格各异,如何评价排水板的质量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对于使用单位来说,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往地基处理工程中,排水板的外层土工膜孔径过小,理论上认为孔径较小可以有效的防止土体流失,但实际效果不好,含细小土颗粒的水通过孔径后,会使一部分颗粒堵塞孔径,造成淤堵现象,阻碍水体渗透。最终发生土体隆起等一系列负面现象。本文针对这一负面现象,通过阅读大量资料,自行设计实验仪器,进行一系列规律性实验,来验证大孔径排水板外包滤膜在地基处理中的排水效果要比较小孔径滤膜更好,并通过对比实验得出大小不同型号排水板的有效孔径,和淤堵前后的渗透系数K的变化。在不同土质条件下,进行固结试验,也得出较大孔径滤膜有利于高粘粒含量,高含水率的超软粘性土固结排水的结论,最后提出一些新的发现和观点。

刘忠昌[9](2009)在《墩基础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墩基础作为一种新型基础,在工程中已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墩基础适用于七层以下砌体结构建筑,当场地地质条件上部埋深3.0m左右有较好的稳定土层时,墩基础比浅基础及其它基础更具优越性。本文主要试验工作包括:砂土、碎石土地基单墩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28组;粉土、粘性土地基单墩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23组,深层载荷板试验4组,墩底不同形状对比试验4组;单墩水平承载力试验15组;墩底反力测试8组(砂土4组,粘性土4组);粘性土地基不同尺寸平板载荷试验9组;墩端持力层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与载荷试验对比68组。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竖向、水平单墩承载力经验公式;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了墩底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了墩基础变形对承载力影响,并且做了理论推导;根据结果与工程应用,提出了墩基础检测的实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对此做了系统研究。在砂土碎石土地基中,单墩承载力大小不但与墩入土深度和墩底直径的比值(H/D)关系密切外,还受持力层的岩性、密实度影响,并同墩的控制沉降量大小有关。试验结果表明:承载力调整系数β随H/D变大而增大,单墩承载力特征值R。随之提高;在相同条件下,砂土承载力调整系数大于碎石土;控制沉降量取值愈大,单墩承载力特征值R。愈高。在粉土、粘性土地基中,单墩承载力经验公式包括墩周土提供的承载力(即摩阻力)和墩端土提供的承载力(即端承力)两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墩周阻力调整系数α可取1.5;墩底尺寸效应调整系数β随D值增大呈降幂指数规律衰减;墩底形状对单墩承载力特征值R。影响较大,平底形比锅底形提高11-20%,锅底形比楔形提高25%左右。单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主要与墩径、墩底直径、墩入土深度以及地基土的岩性状态有关。试验结果表明:水平承载力特征值HK随着D、d和H增大而提高;墩周土的岩性状态越好,HK越高;墩端土体性质越好,墩底受压区土的塑性区发展愈滞后,HK愈高;有轴向力作用下的单墩水平承载力比无轴向力时可提高50%左右。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底接触应力实测结果表明:地基土破坏前,基底反力分布呈马鞍形;墩顶在水平力作用下且Q=Ra,基底反力分布随着水平荷载增加(H0(Hcr),应力分布仍呈马鞍形,但表现为偏转时的受力支撑点应力最大,中心点次之,边缘的另一端应力最小;当荷载加至破坏(Ho=Hu)时,应力分布曲线变成一条近似倾斜的一条直线,墩体偏转,土体破坏。单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单墩承载力特征值(Ra)对应的沉降量:持力层为砂土、碎石土时,s=10-20mmm;持力层为粉土、粘性土时,s=3-5mm。由此可见,即使按最不利条件进行墩基础设计,基础的差异沉降和变形均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因此规范规定:墩基础设计可不进行变形验算。墩基础检测内容包括持力层、墩身完整性和单墩承载力检测,一般情况可不做单墩承载力静载试验。最为关键的是持力层质量控制:对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及碎石土,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强度;对于基岩,可采样做点荷载试验或单轴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大量现场对比试验,得出动力触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表。此外,墩底直径是影响单墩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施工过程中必经严格把关,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粘性土地基浅基础承载力试验表明,中压缩性粉质粘土地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结果:当压板宽度b<0.7m时,不同尺寸压板的承载力接近;当0.7m≤b≤3.0m时,随着b增加,其承载力呈降幂函数衰减,其变化规律类似于粘性土地基墩基础,但与现行地基础设计规范截然不同。墩基础设计时,地基承载力基础尺寸效应要视地基土的压缩性、上部荷载的差异性、基础宽度的变化、上部结构和基础共同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地基承载力取值要同时考虑地基强度和变形,并应以变形控制为主,提出概念设计。

肖文静[10](2008)在《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受力性能及计算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挤密砂桩适用于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士、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尤其是处理松散的砂土,经济合理,效果显着,成功的经验很多。因为砂桩为一种散体材料桩,因而其受力特点和桩土共同作用的力学特征以及破坏形式与偏刚性的混凝土桩有较大不同,在实际工程设计计算中常常在计算理论方面和工程施工中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挤密砂桩复合地基理论、工程经验及其发展现状。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于不同地基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和方案。首先本文讨论了桩距,桩长,布桩方式,材料选择和是否选取垫层对于承载力有何影响。其次对于单桩承载力计算方法以及破坏形式进行了讨论。作用于桩顶的荷载足够大时,桩体会发生破坏。可能出现的破坏形态有三种:鼓出破坏,刺入破坏和剪切破坏。由于碎石桩桩桩体由散体颗粒组成,其桩体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桩间土的侧向约束力,绝大多数的破坏形式为桩体的鼓出破坏。目前国内外估算砂石桩的方法主要有若干种,如侧向极限应力法,整体剪切破坏法,球穴扩张法等,本文将对Brauns单桩极限承载力法和综合极限承载力等分析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再次,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探讨。砂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以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估算。应用flac3D计算软件进行了一些对比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再次,对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砂石桩的沉降计算主要包括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和加固区下卧层的沉降。主要可以按照分层总和法,沉降折减法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于不同地质场地情况下的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无粘性土和粘性土地基基础沉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粘性土和粘性土地基基础沉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1.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软土地基沉降分析与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线路
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项目概况
        2.1.2 地层岩性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2.1 地层成因
        2.2.2 分布规律
        2.2.3 工程性质
    2.3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3.2 强夯垫层法加固机理
        2.3.3 堆载静压法加固机理
        2.3.4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现场监测试验
    3.1 软基处理段简介
    3.2 监测测点平面分布
    3.3 监测测点剖面分布
    3.4 检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测
        3.4.1 分层沉降监测
        3.4.2 孔隙水压力监测
        3.4.3 土压力监测
        3.4.4 侧向位移监测
    3.5 强夯垫层法设计参数与工艺
4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固结沉降变化特征分析
    4.1 强夯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
        4.1.1 软土地基在各阶段沉降形态特征研究
        4.1.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分层沉降规律研究
        4.1.3 沉降变化规律分析
    4.2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与固结规律研究
        4.2.1 软土地基各阶段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2.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固结特征研究
        4.2.3 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固结特征分析
    4.3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应力与加固效果研究
        4.3.1 软土地基各阶段土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3.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3.3 土压力与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4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土体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1 软土地基不同深度土层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侧向位移对比分析
        4.4.3 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5.1 FLAC3D软件综述
        5.1.1 FLAC3D软件简介
        5.1.2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5.1.3 非线性动力反应数值分析方法
    5.2 强夯加固软基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沉降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强夯冲击荷载施加
        5.2.3 强夯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2.4 强夯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2.5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固结特征分析
        5.2.6 各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5.3 碎石桩加固软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3.1 碎石桩加固相关参数的确定
        5.3.2 碎石桩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3.3 碎石桩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3.4 碎石桩加固软基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5.4 天然软土地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4.1 模型建立
        5.4.2 天然软基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5 不同加固方法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与固结特征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沉降预测
    6.1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6.1.1 分层总和法
        6.1.2 经验公式法
        6.1.3 Asaoka法
    6.2 临清高速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预测
        6.2.1 分层总和法的沉降预测与修正
        6.2.2 不同模型下软基沉降发展特征预测
        6.2.3 Asaoka法预测
    6.3 不同模型沉降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墙后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土压力研究现状
        1.2.1 半无限土压力研究现状
        1.2.2 有限土体土压力研究现状
    1.3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有限土体主动压力计算方法推导
    2.1 引言
    2.2 半无限土体土压力计算理论
        2.2.1 库伦土压力理论
        2.2.2 朗肯土压力理论
    2.3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
        2.3.1 有限无粘性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2.3.2 粘性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2.4 基于薄层单元法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软件与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3.3 模型围护结构选取假定
    3.4 正交实验简介
    3.5 正交实验设计
        3.5.1 模型基本参数设置
        3.5.2 基坑开挖深度
        3.5.3 有限土体宽度
        3.5.4 土体内摩擦角
        3.5.5 土体黏聚力
    3.6 围护结构土压力分布
    3.7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不同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有限土体尺寸对主动土压力的影响
        4.2.1 不同开挖深度下的四种方法计算对比
        4.2.2 不同有限土体宽度下的四种方法计算对比
    4.3 抗剪强度指标对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影响
        4.3.1 不同土体内摩擦角φ对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影响
        4.3.2 不同土体黏聚力c对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的工程应用分析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2.1 项目简介
        5.2.2 基坑支护方案
        5.2.3 基坑监测项目及方法
    5.3 不同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直接对比
        5.3.1 数值模拟建模
        5.3.2 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4 不同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间接对比
        5.4.1 三种方法计算土压力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钙质粉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钙质砂强度的弱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钙质土研究进展
        1.2.2 粉土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1.2.3 粉粒含量对砂土强度影响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钙质粉土理化特性试验研究
    2.1 钙质粉土的形成机制及其赋存状态
    2.2 钙质粉土矿物成分与微观结构研究
        2.2.1 矿物成分分析
        2.2.2 微观结构分析
        2.2.3 化学成分分析
    2.3 钙质粉土物理性质试验
        2.3.1 颗粒比重试验
        2.3.2 颗粒分析试验
        2.3.3 液塑限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钙质粉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压缩固结特性
    3.2 直剪快剪试验
        3.2.1 试验设计方案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常规三轴试验
        3.3.1 试验设计方案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
        3.4.1 试验设备及方案
        3.4.2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3 钙质粉土与钙质砂K0系数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土对钙质砂抗剪强度的弱化机制研究
    4.1 试验设计方案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粉粒含量对钙质砂剪切特性的影响
        4.2.2 粉粒含量对钙质砂抗剪强度的影响
        4.2.3 粉粒对钙质砂抗剪强度的弱化机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粉土夹层钙质砂地基沉降变形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2.3 车辆荷载的确定
    5.3 地基沉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抗空洞坍塌的低填方加筋路基荷载传递机制及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试验研究
        1.2.2 数值模拟研究
        1.2.3 理论研究
    1.3 力学机制与作用机理
        1.3.1 路堤填土滑移面
        1.3.2 路堤填土层间土拱效应
        1.3.3 加筋体拉膜效应
        1.3.4 塌陷区上覆填土膨胀
        1.3.5 锚固区筋土界面摩擦
        1.3.6 过渡区加筋体张拉力折减
    1.4 现存设计方法及讨论
        1.4.1 Giroud设计方法(1990)
        1.4.2 英国BS8006规程(1995,2010)
        1.4.3 德国规范EBGEO(1997,2011)
        1.4.4 法国RAFAEL设计方法(2002)
        1.4.5 Briancon & Villard设计方法(2008)
        1.4.6 已有设计方法的讨论
    1.5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下伏空洞的低填方加筋路基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分析
    2.1 引言
    2.2 数值分析模型
        2.2.1 计算假定与问题描述
        2.2.2 数值模型
    2.3 参数分析及破坏模式
        2.3.1 加筋体抗拉强度
        2.3.2 空洞位置
        2.3.3 空洞形状
        2.3.4 低填方路堤高度
        2.3.5 路堤填料强度参数
    2.4 工程设计图表
        2.4.1 土体强度设计图
        2.4.2 承载力计算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不完全土拱效应的浅层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3.1 引言
    3.2 浅层地基滑移面的选择
    3.3 应力状态分析
    3.4 修正侧向土压力系数
    3.5 滑移面间竖向应力
    3.6 结果对比与参数分析
        3.6.1 理论解析对比
        3.6.2 活动门高宽比的影响
        3.6.3 活动门相对位移的影响
        3.6.4 滑移面倾斜角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土洞塌陷的低填方加筋路基荷载传递机制及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低填方加筋路基荷载传递机制
        4.2.1 低填方路堤滑移面形状
        4.2.2 基本假定
        4.2.3 土体单元应力状态
        4.2.4 低填方路基平均竖向应力计算
    4.3 加筋体及地表沉降分析
        4.3.1 沟渠型塌陷
        4.3.2 圆筒型塌陷
        4.3.3 对比分析
    4.4 工程设计方法及算例
        4.4.1 工程设计方法
        4.4.2 工程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1.1 主要工作及结论
        5.1.2 主要创新点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空间效应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空间效应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
2 长大深基坑开挖变形实测分析
    2.1 引言
    2.2 工程简介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条件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2.4 周边建筑物概况
        2.2.5 基坑支护系统
        2.2.6 施工顺序
    2.3 工程监测系统
        2.2.1 墙体侧向位移
        2.2.2 坑外土体水平位移
        2.2.3 墙后地表沉降分析
    2.4 监测结果分析
        2.3.1 墙体侧向位移分析
        2.3.2 坑外土体水平位移分析
        2.3.3 墙后地表沉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长大深基坑空间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长大深基坑空间效应分析
        3.2.1 基坑坑壁土体的三维破坏模式
        3.2.2 临界长深比
        3.2.3 三维状态下总主动土压力上限值aE上及临界滑裂面倾角crb 的确定
        3.2.4 二维状态下总主动土压力上限值aP上平及临界滑裂面倾角crq 的确定
        3.2.5 深基坑空间效应的影响系数
    3.3 算例分析及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三维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武汉绿地中心深基坑三维数值模型
        4.2.1 几何模型描述
        4.2.2 本构模型选用
        4.2.3 土体模拟
        4.2.4 围护结构模拟
        4.2.5 地连墙与土体接触模拟
        4.2.6 边界条件
        4.2.7 有限元的分析步骤
        4.2.8 结果分析及验证
    4.3 基坑变形影响性分析
        4.3.1 分区开挖顺序的影响
        4.3.2 支撑刚度的影响
        4.3.3 地连墙厚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冰水堆积物特性及其路用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冰水堆积物研究现状
        1.2.2 粗粒土的工程特性
        1.2.3 分形及其在粗粒土中的应用
        1.2.4 粗粒土路基沉降预测研究
        1.2.5 岩土体地震反应特性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冰水堆积物成因及工程地质特性
    2.1 引言
    2.2 冰水堆积物成因及分类
        2.2.1 冰水堆积物总体成因简介
        2.2.2 冰水堆积物形成的地质年代
        2.2.3 冰水沉积分类
        2.2.4 冰水堆积物分类及其成因、特点
    2.3 雅泸路冰水堆积物成因分析
        2.3.1 冰前冰水沉积
        2.3.2 冰川谷地两侧冰水沉积
    2.4 雅泸路冰水堆积物分布特性
        2.4.1 里程分布
        2.4.2 地形分布
        2.4.3 埋深及厚度分布
        2.4.4 土类及颗粒大小分布
    2.5 冰水堆积物工程地质特性
        2.5.1 冰水堆积物与第四纪其它沉积物异同点
        2.5.2 冰水堆积物物理力学性质
    2.6 小结
第三章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粒度分布的分形研究
    3.1 引言
    3.2 分形理论及其应用
        3.2.1 分形理论简介
        3.2.2 分形理论的应用
        3.2.3 分形理论在土体粒度分布中的应用
    3.3 粗粒土粒度分布分形的理论推导
        3.3.1 颗粒数目分布函数的分形表示
        3.3.2 体积分布函数的分形表示
        3.3.3 质量分布函数的分形表示
    3.4 确定粗粒土分维的随机-模糊方法
        3.4.1 粒度分布分维与级配曲线的关系
        3.4.2 分维的随机-模糊线性回归确定方法
    3.5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的分形及其特征
        3.5.1 分维数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3.5.2 不同土类的分形特征
        3.5.3 分形类型随土类的变化规律
        3.5.4 逐级套嵌的多重分形结构
    3.6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分形特征的应用
        3.6.1 土样定名
        3.6.2 指导填料级配改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散体本构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冰水堆积物散体本构模型的建立
        4.2.1 颗粒间微观相互作用
        4.2.2 宏观应力与微观组构量的关系
        4.2.3 基于分形理论的当量粒径计算
        4.2.4 颗粒形状的修正
        4.2.5 本构关系方程
    4.3 本构模型参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3.1 灰关联分析简介
        4.3.2 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大型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影响因素考虑
        5.2.2 试验类型
        5.2.3 正交试验分组
    5.3 试验设备
    5.4 试验过程
        5.4.1 试样准备
        5.4.2 装料及压实度控制
        5.4.3 加载与读数
    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1 强度参数c、φ值计算
        5.5.2 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5.5.3 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路基沉降预测研究
    6.1 引言
    6.2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路基沉降组成
        6.2.1 地基沉降
        6.2.2 路堤自身沉降
    6.3 冰水堆积物粗粒土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6.3.1 粗粒土路基沉降计算理论
        6.3.2 路基沉降预测实用方法
    6.4 沉降计算参数获取
        6.4.1 地基土模量
        6.4.2 路堤土模量
        6.4.3 路堤流变参数
    6.5 实例分析
        6.5.1 计算断面及计算参数
        6.5.2 沉降预测结果
        6.5.3 路堤压实度对沉降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冰水堆积物加筋路基地震动力反应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FLAC~(2D)动力分析理论
        7.2.1 完全非线性法
        7.2.2 动力方程
        7.2.3 动态多步
        7.2.4 振动输入及边界条件
        7.2.5 阻尼
    7.3 地震动力分析模型建立
        7.3.1 计算工点概况
        7.3.2 几何模型的建立
        7.3.3 计算参数
        7.3.4 边界条件设置
        7.3.5 阻尼设置
    7.4 地震波的合成及输入
        7.4.1 人工地震波的合成
        7.4.2 地震波的修正
        7.4.3 剪应力波的输入
    7.5 地震动力反应分析
        7.5.1 不加筋路基地震动力反应
        7.5.2 加筋路基地震动力反应
        7.5.3 加筋设计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不同排水板滤膜在地基固结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土特征及工程特性
    1.3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
    1.4 超软地基对工程实践的特殊影响
    1.5 排水固结法现存实际问题
    1.6 本文选题与研究工作
        1.6.1 本文选题的预期目的和可行性
        1.6.2 本文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第二章 土工织物的主要水力学性能
    2.1 土工合成材料简述
    2.2 土工织物的主要水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
        2.2.1 土工织物的孔径
        2.2.2 渗透特性
        2.2.3 土工织物的淤堵特性
    2.3 塑料排水板滤膜简述
    2.4 排水板滤层材料的渗透性能概述
        2.4.1 过滤原理
        2.4.2 过滤形式
        2.4.3 影响土工滤膜过滤性能因素
    2.5 塑料排水板滤膜淤堵机理
    2.6 土工织物反滤准则现状研究
        2.6.1 土工织物反滤机理
        2.6.2 土工织物反滤准则
第三章 超软粘性土的地基处理
    3.1 超软粘性土的工程特性
    3.2 超软地基的处理方法
    3.3 排水固结法的机理研究
    3.4 在超软粘性土地基固结排水中的井阻影响
        3.4.1 井阻理论的发展
        3.4.2 目前井阻理论的研究成果
        3.4.3 井阻对地基固结的影响大小分析
        3.4.4 实例分析
第四章 滤膜淤堵试验
    4.1 试验准备
        4.1.1 试验用品准备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操作及结果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对于渗透试验
        4.2.2 对于固结试验
    4.3 就试验结果对规范提出的新看法
        4.3.1 规范要求
        4.3.2 针对规范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墩基础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墩基础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墩基础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墩基础竖向承载力试验方法
        2.2.1 竖向承载力试验装置
        2.2.2 慢速维持荷载法
    2.3 墩基础竖向承载力试验过程
        2.3.1 砂土、碎石土单墩竖向承载力试验
        2.3.2 粘性土、粉土地基单墩竖向承载力试验
        2.3.3 墩端土地基承载力的修正
        2.3.4 扩底墩基础破坏的特点
        2.3.5 墩基础竖向承载力经验公式
    2.4 墩底地基土压分布试验研究
        2.4.1 墩底地基土压力试验概况
        2.4.2 墩底压力试验结果分析
        2.4.3 墩底地基压力的简化计算
    2.5 墩基础竖向承载力分析
        2.5.1 竖向荷载作用下墩基础破坏模式
        2.5.2 持力层的尺寸效应
        2.5.3 端阻力的折减
        2.5.4 墩基础竖向承载力公式
    2.6 墩基础竖向承载力公式应用实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墩基础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3.1 墩基础水平承载力试验方法
        3.1.1 概述
        3.1.2 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方法
    3.2 墩基础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3.2.1 单墩水平承载力试验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2.3 单墩水平承载力经验公式
    3.3 墩底地基土压力分布试验研究
        3.3.1 试验概况
        3.3.2 墩底压力试验结果分析
    3.4 墩基础水平承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墩基础极限承载力计算
    4.1 墩基础破坏模式
    4.2 地基承载力基本理论
    4.3 圆形基础竖向承载力研究
        4.3.1 基本假定
        4.3.2 凝聚力、基础两侧土超载引起的极限承载力
        4.3.3 土的自重所引起的地基承载力
        4.3.4 实例
    4.4 方形基础竖向承载力研究
        4.4.1 基本假定
        4.4.2 不考虑土的自重
        4.4.3 不考虑土的粘聚力
    4.5 粘性土地基浅基础承载力的宽度修正
        4.5.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4.5.2 承载力修正
        4.5.3 沉降计算
        4.5.4 地基承载力设计取值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墩基础的检测
    5.1 墩基础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5.1.1 墩基础与浅基础的区别
        5.1.2 墩基础与挖孔桩的区别
        5.1.3 墩基础适用范围
    5.2 墩基础检测
        5.2.1 概述
        5.2.2 持力层触探试验
        5.2.3 岩石点荷载试验
        5.2.4 单墩静载试验
        5.2.5 应力反射波法
        5.2.6 墩基础检测数量规定
        5.2.7 检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项目与发表学术论文

(10)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受力性能及计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及主要方法
        1.2.2 砂桩复合地基的发展现状
        1.2.3 砂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的主要目的及研究内容
2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探讨
    2.1 加固范围
    2.2 桩位布置
    2.3 砂性土中桩距的确定方法
    2.4 粘性土中桩距的确定方法
        2.4.1 按照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设计桩距
        2.4.2 按照稳定性设计计算桩距
        2.4.3 按照固结度确定桩距
        2.4.4 按照规范法确定桩距
    2.5 加固深度的确定原则
    2.6 桩径的确定原则
    2.7 材料的确定原则
    2.8 垫层厚度的确定原则
3 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3.1 单桩承载力研究
        3.1.1 Brauns 单桩极限承载力法
        3.1.2 综合单桩极限承载力法
        3.1.3 圆筒形孔扩张理论计算式
    3.2 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3.2.1 基本作用原理
        3.2.2 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新方法
    3.3 现场原始地基承载力确定
4 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沉降研究
    4.1 分层总和法
        4.1.1 计算原理
        4.1.2 计算步骤
    4.2 沉降折减法
    4.3 CPT 的砂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3.1 工程计算实例
    4.4 考虑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的复合地基沉降和基础内力计算
        4.4.1 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
5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1 基本计算模型
        5.1.2 数值计算软件介绍
        5.1.3 基本模型参数
    5.2 对比模拟分析
        5.2.1 不同桩长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分析
        5.2.2 不同桩体材料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
        5.2.3 不同桩径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
        5.2.4 不同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
6 挤密砂桩抗液化研究
    6.1 液化判别
    6.2 工程分析实例
        6.2.1 工程概况
        6.2.2 振动挤密砂桩设计和施工
        6.2.3 测试分析及效果检验
        6.2.4 单桩静载荷试验与分析
        6.2.5 结论
7 挤密砂桩在工程中的应用范例介绍
    7.1 应用范例1
        7.1.1 工程概况
        7.1.2 大面积上升分析
        7.1.3 地面上升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7.2 应用范例2
        7.2.1 工程概况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7.2.2 加固方案的确定
        7.2.3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的设计与计算
        7.2.4 复合地基的检验
        7.2.5 结语
    7.3 应用范例3
        7.3.1 工程概况
        7.3.2 地基地质情况
        7.3.3 方案优选
        7.3.4 砂石桩施工
        7.3.5 加固效果
8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无粘性土和粘性土地基基础沉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D]. 杨天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墙后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研究[D]. 尉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钙质粉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钙质砂强度的弱化机理研究[D]. 谌民. 广西大学, 2019(01)
  • [4]抗空洞坍塌的低填方加筋路基荷载传递机制及设计方法[D]. 赖丰文. 福州大学, 2017(03)
  • [5]基于空间效应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D]. 付红梅. 重庆大学, 2017(06)
  • [6]采用修正弦线模量法预测基础的非线性沉降[J]. 李仁平,罗勉.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7]冰水堆积物特性及其路用性状研究[D]. 吕大伟. 中南大学, 2009(12)
  • [8]不同排水板滤膜在地基固结中的对比研究[D]. 王宏伟. 天津大学, 2009(S2)
  • [9]墩基础试验研究[D]. 刘忠昌. 东北大学, 2009(07)
  • [10]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受力性能及计算理论研究[D]. 肖文静.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粘性土和粘性土的地基沉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