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育苗夏育技术要点

春玉米育苗夏育技术要点

一、春玉米秧盘育苗夏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赵越[1](2020)在《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但因北方寒地春季存在多风少雨、低温冻害等现象,易导致玉米秧苗遭受损伤,影响秧苗成活率及后续产量。北方寒地由于积温不足,种植时只能选用生育期短、积温低的玉米品种,很难保证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育秧移栽技术是北方寒地玉米播种时,能够避免种子受到低温、冻害等造成损害,实现玉米生育期缩短、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等的一项有效解决措施。育秧技术是移栽前期基础,合理的育秧温度与湿度环境是玉米秧苗高质量生产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玉米育秧农艺要求,分析温湿度对秧苗表型性状的影响作用,通过借鉴闭锁式育秧系统并根据CFD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旨在重点分析温度、湿度与气流在环境内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闭锁式育秧系统下的玉米育秧试验研究,分析温湿度对其生长的具体影响作用,并建立温湿度与玉米秧苗表型性状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而对其参数进行优化,为北方寒地玉米育秧高质量、高品质生产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具体体现如下:(1)环境参数对玉米秧苗表型性状影响性能研究根据玉米育秧农艺要求,分别从生物学与农学角度分析温度与湿度单一作用及因素间耦合作用对玉米秧苗表型性状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温度与湿度的试验范围,为育秧参数优化试验奠定理论基础。(2)闭锁式育秧系统环境仿真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关于黑龙江省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物理模型,基于CFD方法对温室内温度场与湿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观察温度场、湿度场、气流场的分布情况与趋势变化,探究其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际检测方式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室模拟值与实际测量值间虽存在误差,即温度间误差均小于1.0℃,湿度误差均小于7%RH,但整体变化趋势相同,拟合度高于90%,且最终温湿度在环境内呈现稳态分布情况,证明了所建立的CFD模拟模型准确有效,为试验能够在该环境下进行提供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理论依据。(3)寒地玉米育秧温湿度参数试验研究根据仿真分析结果与单因素试验结果,在闭锁式育秧系统内进行玉米育秧温湿度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确定温湿度影响玉米秧苗成苗期时表型性状的具体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建立温湿度与玉米秧苗表型性状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V8.0.6软件与响应面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目标组合优化方法确定最佳温湿度参数组合,即温度25℃26℃,湿度48%RH52%RH,相应玉米秧苗生长表型性状为:株高为149.42mm202.75 mm、茎基部宽为4.08mm4.31mm、叶绿素含量(SPAD)为52.7754.88、叶面积系数为5.165.62。并将优化后的结果在育秧温室大棚中进行玉米育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将优化后的温湿度参数值应用于温室大棚中,其培养的玉米秧苗表型性状优于常规大棚培育的玉米秧苗,且育秧时间缩短3d5d,提高了育秧效率,节约育秧时间;当育秧时间相同时(以13d为例),试验组培育的玉米秧苗基本达到三叶一心,可满足移栽作业效果,而对照组中的玉米秧苗只达到二叶一心左右,无法进行移栽。使试验优化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验证,所培育的秧苗能够满足机械化移栽技术要求,降低了环境对秧苗影响,保证成活率,缩短了育秧时间,提高育秧效率,能够保证农时与产量。

刘甫祥,廖钰平,罗小武,张明,廖学敏,陈礼鹏[2](2019)在《江西龙南县一年三季甜玉米高产栽培要点》文中研究指明龙南县种植玉米历史悠久,气候条件优越。为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改先前玉米一年双季模式为一年3季模式,经过2年摸索总结,该技术模式已经成熟。一年3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高,667 m2产春玉米(鲜玉米棒)达1 000~1 150 kg,夏玉米达1 150~1 250 kg,秋玉米达950~1 100 kg。

王译阳,亓立强,张伟[3](2018)在《玉米植质钵育移栽技术田间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玉米植质钵育技术在田间的应用效果,通过玉米植质钵盘移栽与常规玉米直播两种栽培方法,选用高产中晚熟玉米先玉335品种,进行大田栽培对比试验。通过植株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产量等因素,寻求玉米在植质钵育移栽技术与常规直播两种栽培方式下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纸质钵盘育苗的秧苗P值为0.244明显优于其他钵盘,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植质钵育移栽技术能够在前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积累更多的有机物和产生较多的能量。收获后,两种处理方式对土壤养分的缺失无明显差异,植质钵育移栽处理比直播增产25%,每公顷收入1 083元,增收21%。研究结果为玉米植质钵育苗移栽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李楚羚[4](2018)在《适合杭州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及配套栽培模式探索》文中认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一种粮菜兼用作物,营养丰富,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杭州冬季闲田较多,马铃薯种植效益好。马铃薯也是杭州市继小麦、大豆、甘薯、玉米之后的第五大旱粮作物,本文在调查分析了杭州市马铃薯产业特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杭州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并围绕春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从品种筛选、畦面覆盖栽培技术以及栽培模式等角度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引进紫色马铃薯品种4个、普通马铃薯品种7个进行比较筛选,筛选出表现优良的紫色马铃薯品种和普通马铃薯品种各1个,其中紫色马铃薯品种’NFJ5’单株结薯数11.8个、平均单薯重28.7g、亩产1213.6kg;普通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平均单株结薯7.8个、平均单薯重78.3 g、亩产2415.5 kg、商品薯率80.47%,均显着高于对照品种’中薯3号’。该两个品种值得示范推广。2、在春季露地栽培条件下,利用地膜进行畦面覆盖栽培,可以提早1~2d采收,畦面覆盖未对单株结薯数产生明显影响,但可以显着提高平均单薯重和块茎产量,其中黑色地膜覆盖效果显着优于白色地膜覆盖;畦面稻草覆盖平均单薯重和块茎产量与对照(无任何覆盖)无显着差异。3、根据杭州市春马铃薯生产实际,试验了露地“马铃薯-水稻”轮作模式及大棚“马铃薯-瓠瓜”栽培模式。其中“马铃薯-水稻”轮作模式,马铃薯平均亩产1500kg,水稻亩产达350kg(净重),每年合计净利润5000元/亩;大棚“马铃薯-瓠瓜”栽培模式,马铃薯亩产1332 kg,瓠瓜每亩产量达4313kg,合计净利润可达6573元/亩。

周兴涛[5](2013)在《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1-2012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海安县进行。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分别设置5种不同移栽密度,寻找能最大发挥水稻潜力的钵苗摆栽规格与合理密度配置,探索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以3连孔、2连孔、单孔塑盘育成秧苗,分别栽插15×104hm-2、18×104hm-2、24×104hm-2穴(基本苗分别为90×104hm-2、72×104hm-2,72×104hm-2)产量最高,三者而又以2连孔最高。(1)不同基本苗之间,产量、成熟期干物重以及抽穗-成熟期的干物质阶段积累量、比例和群体生长率等均随基本苗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间则表现为:在较少基本苗栽培条件下(36×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hm-2)2连孔>3连孔、单孔,在较多基本苗条件下(90×104hm-2~108×104hm-2)3连孔、2连孔>单孔。最高产处理的抽穗-成熟物质积累量、比例及其群体生长率均为2连孔>3连孔>单孔。(2)不同基本苗之间,各生育时期的茎蘖数随着移栽基本苗增加而增加,成穗率呈现相反趋势;不同类型钵苗间茎蘖数表现为单孔>2连孔>3连孔,成穗率则为3连孔>2连孔>单孔,不同类型处理最高产条件下的成穗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和单孔。(3)不同基本苗之间,随着基本苗增加,抽穗、蜡熟期、成熟期单茎茎鞘重以及茎鞘最大输出量、输出率与转化率均减小,而茎鞘表观输出量、输出率与转化率均增大;不同类型钵苗间,除基本苗为最低的36×104hm-2外,抽穗、蜡熟期、成熟期单茎茎鞘重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表观输出与转化为单孔>2连孔、3连孔,茎鞘最大输出与转化为2连孔、3连孔>单孔。2.三种类型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随着移栽基本苗的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LAI逐渐增大,而蜡熟期、成熟期LA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增大,群体透光率下降;相同基本苗之间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均表现为单孔>2连孔>3连孔,群体透光率均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三种类型钵苗最高产条件下,叶面积衰减率为单孔>3连孔>2连孔,抽穗-成熟期光合势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群体透光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摆栽最高产处理抽穗后上三叶SPAD值基本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三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相对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x104hm-2~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hm-2),2连孔>单孔>3连孔;在相对较高基本苗栽培条件下(90×104hm-2~108×104hm-2),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钵苗摆栽最高产量条件下,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4.相同类型钵苗不同基本苗之间,基部4个节间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均随移栽基本苗增多而减小,倒伏指数呈现相反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除3连孔基本苗为36×104hm-2的处理外,抗折力、弯曲力矩均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倒伏指数表现为单孔>2连孔>3连孔。3种类型钵苗最高产处理基部抗折力,弯曲力矩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倒伏指数为3连孔、单孔>2连孔。相同基本苗下,2连孔、3连孔大穴稀植摆栽茎秆基部节间粗壮、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综合考虑产量因素,在适宜或较多基本苗条件下2连孔摆栽优势明显,高产、稳产潜力高。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6](2006)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文中指出

刘秀玲[7](2001)在《春玉米秧盘育苗夏栽培技术要点》文中研究指明 丰南市从1996年开始推广春玉米秧盘育苗夏栽培技术,现累计推广1.2万公顷,比普通夏玉米每公顷平均增产2715公斤,增产率为48.8%。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 选用优种: 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选用中晚熟品种农大3138、农大108作为主栽品种,这两个品种株型紧凑,抗逆性、抗病性强,增产潜力大,所用种子要求达到国家一级种,并进行种子包衣,每公顷本田用种22.5公斤。 2 培育壮秧 为培育出健壮秧苗,重点抓好以下

储海平,王爱东,孙建群[8](2000)在《春玉米套种花生(毛豆)—秋玉米套种大白菜的高产栽培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详述了“春玉米 +花生 (毛豆 )—秋玉米 +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总结了该种植模式在生产中的经验 ,认为该种植模式操作简单 ,充分利用空间 ,合理调节矛盾 ,经济效益高

周琳琇[9](2017)在《会东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玉米是会东山区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选择良种、适时播种、育苗、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对会东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农技人员参考。

邓永宁[10](2011)在《鲜食春玉米—水稻—莴苣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鲜食春玉米—水稻—莴苣一年三熟是一项省工、省本、高效的粮经栽培模式,是低海拔双季稻区粮农集约化经营的好模式,它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增产、增收,又能改良土壤。2009年安砂镇推广该模式面积达133.3 hm2,第一茬种鲜食春玉

二、春玉米秧盘育苗夏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玉米秧盘育苗夏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玉米育秧发展现状分析
        1.2.2 闭锁式育秧技术的研究分析
        1.2.3 玉米育秧温湿度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温湿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2.1 温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2.2 湿度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2.3 温湿度耦合作用对玉米育秧生长影响分析
    2.4 单因素试验研究
        2.4.1 试验设计
        2.4.2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闭锁式育秧系统温湿度场建立
    3.1 闭锁式育秧温室概述
        3.1.1 物理模型概述
        3.1.2 温室控制系统概述
    3.2 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环境温湿度场模型的建立
        3.2.1 玉米育秧闭锁式系统物理模型建立
        3.2.2 控制方程建立
        3.2.3 湍流模型选择
        3.2.4 确定Boussinesq的假设条件
        3.2.5 组分模型建立
        3.2.6 微分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3.3 基于CFD方法的环境温湿度场模型的构建
        3.3.1 闭锁式玉米育秧温室建模与计算域确定
        3.3.2 边界条件设定
        3.3.3 求解运算
    3.4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3.4.1 仿真收敛性结果分析
        3.4.2 气流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3.4.3 温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3.4.4 湿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3.5 试验验证
        3.5.1 稳态前温湿度模拟验证
        3.5.2 稳态后温湿度模拟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生长温湿度优化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试样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4.2.1 玉米秧苗评价指标确定
        4.2.2 玉米秧苗检测方法
    4.3 试验设计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设计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试验数据与结果
        4.4.2 基于LemnaGrid方法的秧苗图像分析
        4.4.3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株高影响
        4.4.4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茎基部宽影响
        4.4.5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叶绿素含量(SPAD值)影响
        4.4.6 温湿度对玉米秧苗叶面积系数影响
        4.4.7 参数优化
    4.5 验证试验
        4.5.1 试验设计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江西龙南县一年三季甜玉米高产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期选择
2 营养土准备与装钵摆放
3 种子处理与播种
    3.1 晒种
    3.2 播种
4 苗期管理
    4.1 设施搭建
    4.2 灭鼠防鼠
    4.3 施好送嫁肥与打好送嫁药
5 及时移栽
6 大田管理
    6.1 大田准备
    6.2 合理密植
    6.3 整枝与除草
    6.4 肥水管理
    6.5 多效唑的应用
    6.6 病虫害防治
7 及时收获上市

(3)玉米植质钵育移栽技术田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玉米植质钵盘育秧可行性试验
        1.2.2 大田栽培效果对比试验
    1.3 试验方法
        1.3.1 秧苗株高、根系的测定
        1.3.2 玉米生育期调查
        1.3.3 光合指标的测定
        1.3.4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1.3.5 土壤养分测定
        1.3.6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1.3.7 经济效益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钵盘对玉米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2.2 植质钵育移栽与直播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2.3 植质钵育移栽与直播对玉米光合指标的影响
        2.3.1 植质钵育移栽与直播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3.2 植质钵育移栽与直播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2.3.3 植质钵育移栽与直播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2.4 植质钵育移栽与直播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2.5 播种前收获后土壤养分的变化
    2.6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2.7 经济效益分析
3 结论

(4)适合杭州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及配套栽培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概述
        1.1.1 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
        1.1.2 马铃薯的地位和用途
        1.1.3 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和营养价值
        1.1.4 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2 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2.1 马铃薯的栽培季节与方式
        1.2.2 马铃薯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1.3 马铃薯品种选育与应用现状
        1.3.1 国内外马铃薯品种的选育情况
        1.3.2 我国各地推广的马铃薯品种
2 杭州市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对策
    2.1 杭州市马铃薯产业特点
        2.1.1 分布广面积逐年下降
        2.1.2 主栽品种突出
        2.1.3 生产规模较小
    2.2 杭州市马铃薯存在的问题
        2.2.1 栽培效益不理想
        2.2.2 产业化程度低
        2.2.3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2.3 杭州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2.3.1 合理品种搭配,错开上市
        2.3.2 建立优良种薯生产供应基地,推广良种
        2.3.3 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
        2.3.4 适度发展马铃薯大棚特早熟栽培
        2.3.5 推广合理的马铃薯间套复种模式,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3 马铃薯新优品种引进与筛选
    3.1 紫色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试验结果
        3.1.3 小结
    3.2 普通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试验结果
        3.2.3 小结
4 畦面覆盖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方法
        4.1.4 调查记载性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畦面覆盖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4.2.2 畦面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2.3 畦面覆盖对马铃薯块茎商品性的影响
    4.3 小结
5 杭州市两种马铃薯种植模式
    5.1 马铃薯-水稻轮作模式
        5.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5.1.2 茬口安排
        5.1.3 技术要点
        5.1.4 产量效益
        5.1.5 总结讨论
    5.2 大棚马铃薯-瓠瓜高效栽培模式
        5.2.1 材料与地点
        5.2.2 技术要点
        5.2.3 产量效益
        5.2.4 总结讨论
6 全文总结
    6.1 引进并初步筛选出适合杭州市栽培的马铃薯新优品种
    6.2 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显着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商品性
    6.3 因地制宜地实行马铃薯轮作模式可以显着提高栽培效益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水稻钵育抛摆栽技术发展概况
        2.2 移栽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2.3 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4 移栽密度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5 移栽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品种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群体茎蘖成穗率的影响
        3.3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干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的适宜密度规格探讨
        4.2 三连孔、二连孔栽培增产机制及其光合物质积累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群体光合特征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及品种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的影响
        3.2 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3.3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3.4 三种类型钵苗摆栽最高产处理抽穗后的上三叶SPAD值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及品种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水稻群体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水稻各器官氮素吸收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3.3 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水稻抽穗至成熟期氮素转运的影响
        3.4 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叶转运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
    4 讨论
        4.1 不同摆栽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特征的影响及大穴稀植摆栽氮素吸收、转运优势
        4.2 不同类型钵苗与摆栽密度条件下氮素吸收、转运与产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群体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及品种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水稻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3.2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水稻充实度性状的影响
        3.3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植株形态特征以及单茎茎鞘含钾量的影响
        3.4 抗倒伏特性与植株主要性状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不同摆栽密度对水稻群体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2 三连孔、二连孔钵苗摆栽水稻抗倒伏能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1.2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春玉米套种花生(毛豆)—秋玉米套种大白菜的高产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规格
2 品种搭配
3 技术要点
    3.1 春玉米栽培
        3.1.1 播种。
        3.1.2 育苗。
        3.1.3 移栽。
        3.1.4 栽培管理。
    3.2 毛豆栽培
    3.3 花生栽培
    3.4 秋玉米栽培
    3.5 大白菜栽培
        3.5.1 深耕细耙, 施足基肥。
        3.5.2 选用良种, 适时播种。
        3.5.3 合理密植, 起垄栽培。
        3.5.4 适时追肥, 防治病虫。
4 小结

(9)会东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良种
2 适时播种
3 育苗
    3.1 种子处理
    3.2 育苗
4 合理密植, 规范化栽植
5 合理施肥
    5.1 施足底肥
    5.2 适施拔节肥
    5.3 重施攻苞肥
    5.4 巧施攻粒肥
6 加强田间管理
7 病虫草害防治

(10)鲜食春玉米—水稻—莴苣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茬口安排
2 栽培要点
    2.1 玉米
    2.2 莴苣

四、春玉米秧盘育苗夏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闭锁式育秧平台寒地玉米育秧环境参数优化试验研究[D]. 赵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2]江西龙南县一年三季甜玉米高产栽培要点[J]. 刘甫祥,廖钰平,罗小武,张明,廖学敏,陈礼鹏. 长江蔬菜, 2019(21)
  • [3]玉米植质钵育移栽技术田间试验研究[J]. 王译阳,亓立强,张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8(05)
  • [4]适合杭州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及配套栽培模式探索[D]. 李楚羚. 浙江大学, 2018(06)
  • [5]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D]. 周兴涛. 扬州大学, 2013(04)
  • [6]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J].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子科技, 2006(06)
  • [7]春玉米秧盘育苗夏栽培技术要点[J]. 刘秀玲. 河北农业科技, 2001(01)
  • [8]春玉米套种花生(毛豆)—秋玉米套种大白菜的高产栽培模式[J]. 储海平,王爱东,孙建群. 安徽农业科学, 2000(03)
  • [9]会东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周琳琇.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2)
  • [10]鲜食春玉米—水稻—莴苣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J]. 邓永宁. 长江蔬菜, 2011(01)

标签:;  ;  ;  ;  ;  

春玉米育苗夏育技术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