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初中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中师政治课教学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马倩[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探析》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互动式教学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发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增加学科吸引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来说,良好的课堂互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由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对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找出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对一线教师和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师生互动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学研究资料,首先,根据相关资料较详细的阐述了加强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明确了国家变化和国家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剖析了加强师生互动对高中生、教师和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其次,以自身的教学事例及教学反思为基础,结合学生调查结果,分析了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互动时间占比较低、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内容表面化和互动机会不平衡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而互动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影响师生互动的原因可以说是微妙的复杂的。从互动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影响互动有效性的因素,即教师的观念与能力和学生的习惯与意识,确保在之后提出针对性措施。最后,针对问题与原因的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反思及与老教师的交流讨论,分别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提高驾驭课堂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能力,建设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优化师生互动,总结提高师生互动实效性对策。本文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研究,针对当前教学互动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探究了其成因,提出了改善策略,以期对于增强师生互动的意识,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改进技巧,改善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达到育智与育人相结合的目的。

邱丽莎[2](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启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展开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发展实际创设结构良好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冲突的矛盾和心理困境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学科任务,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问题教学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践行新课程基本理念、实现教学目标、落实议题式教学,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应满足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设问结构良好等要求。但就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的现状来看,存在着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整合的程度不够、未能创设结构良好的问题、缺乏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等问题;而对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实施对象——学生而言,部分学生存在对问题情境缺乏参与感、缺乏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在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对创设问题情境缺乏重视、部分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和缺乏创设问题情境能力、学生认知发展实际影响部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应坚持价值引领、道德导向、时代发展、社会参与和辩证思维的原则。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其次要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指导创设问题情境;再次要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创设问题情境;接着要提高设问能力,创设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最后要着眼教学环节,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

冉娅雪[3](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学校最富有意义和最为核心的领域之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因此,历来师范教育改革莫不以课程为突破口。四川省的中等师范教育发轫于近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在川南泸州创办的经纬学堂,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全国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是趋于统一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体现出了一些时代和地域特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变历程曲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这一时期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历程的研究、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莫不对当今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原四川省内五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史、师范教材、教务类档案及国家和四川省颁布的重要教育文件等为研究基础,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展开研究。正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中等师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停滞与倒退阶段(1966-1976)、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变,在对课程目标历史沿革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形式取向、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概括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进特点。第三部分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演变经历了“文革”前十七年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改革开放后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三个明显的发展变化阶段。第四部分聚焦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进历程的梳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中,同时也体现在师范教材中,因此,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师的教学大纲,并且梳理了中等师范教材发展历程。第五部分基于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进历程和特点的认识,反思历史,总结经验。

程明喜[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郭永康[5](2019)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初探》文中认为高中政治课程作为传播党的思想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意识等方面素养的重要使命,需要具体培育学生的平等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学科素养,这就内在地要求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建构起师生合作关系。师生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更为重要的还是一种生存方式,它提供给学生一种生活体验,甚至可以说,师生合作本身就是目的。分析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的现状,不难发现,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仅停留在表面,我们是在工具化地对待合作,重视合作的工具价值而忽略合作的目的价值,因而,师生之间的深度合作缺失。为此,必须从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与课后入手建构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师生合作关系。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对前人的研究概况做了总结的同时,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相关概念做了阐述,为下文内容的研究打好理论铺垫。第二部分是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内在必然性。这部分主要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内在矛盾的解决、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化的本质诉求去探讨建构师生合作关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现状。这部分主要对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建构策略。这部分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来探讨如何建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的合作关系。

陈可可[6](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及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影响与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高中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入脑入心,受学生真心喜欢和让学生终身受益。近些年来,师生冲突事件频被媒体曝出,激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虽然师生冲突并不是师生关系发展的主流,但依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需要加强研究,从而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师生关系提供理论支撑。中国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为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方式,发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师生关系存在着师生间不平等现象、一定的冲突隐患、师生间互动程度较低等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间的不和谐主要是由于学生、教师与学校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从学生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是主体意识增强、学生逆反心理凸显等原因;从教师方面分析,主要是由于教师职业压力过大、教师素养有待提高、教师传统的师生观念依旧存在;从学校方面分析,主要有家校互动渠道不多、学校评价机制单一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加强师生间的尊重,转变师生的观念;扩宽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关爱教师,关注教师的发展;创建和谐的学校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与完善,才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李铁绳[7](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朱燕[8](2017)在《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育信念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个人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坚定教育意志,是个人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合体,最终内化为人的意识去影响其教育实践活动。教师教育信念是其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完成对自身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追寻。(1)作为贫困民族地区的教师面临更大的教育生存挑战,所以更需要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对其教育信念的考验度更大。本文以四川省M少数民族自治县的4位优秀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有关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同时收集相关人物事迹的文本材料。并将音频材料编码转换成文本资料,在此前提之下,对所有文本进行归纳、分析与解释。论文叙述了4位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育信念的故事,分别从职前——缘何为师;职后——如何为师、为师何为;倾听:我与“教育信念”;感悟: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育信念的实然;结束语:后悔当初的选择吗?留在深山值得吗?一共五部分依次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教育教学故事,并揭示“故事”背后隐藏其中的教师教育信念,尝试对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育信念现状进行探究。虽然4位优秀教师拥有各自不同的成长史,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从教经历,不同的教育信念。但是在面对巨大恶劣的教育生存挑战时,都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用生命谱写一篇篇动人的乐章,用生命热爱教师这份职业,更是用爱心去教授学生,用实际行动坚守在偏远深山的“三尺讲台”,帮助一代代大山子孙走出大山。

李继美[9](2007)在《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一种规范性较强的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固然是向学生传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要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决知与情的关系。本文以情感教育的理论为指导,科学全面地分析了中师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并结合中师学生实际和教材,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情感素质,调控学生情感等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谢英[10](2004)在《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政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研究性学习,旨在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目前,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关注和研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本文就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本文在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实现目标、特点及优势后,重点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现——Webquest,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Webquest的实施流程和实际应用。

二、中师政治课教学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师政治课教学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一)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结果
    (二)探索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需求
    (四)提高高中生综合能力的主客观要求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及有效率低的原因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1.互动时间占比较低
        2.互动内容流于表面化
        3.互动形式单一化
        4.学生互动机会不平衡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率低的原因
        1.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到位
        2.对互动式教学方法掌握和运用不熟练
        3.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习惯养成不足
三、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1.尊重每一位学生
        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
    (三)提升教师驾驭翻转课堂的能力
        1.增强教师的课堂预设能力
        2.提高教师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
        1.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意识
        2.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精神
    (五)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1.建设合理、开放的教师评价体系
        2.建设综合、平衡评价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tact
引言
    (一)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选题的来源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交流法
        4.观察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问题情境
        2.创设问题情境
        3.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依据
        1.问题教学理论
        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2.有利于践行新课程基本理念
        3.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4.有利于落实议题式教学
        5.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现状调查结果
        1.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现状调查结果
        2.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理解现状调查结果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阶段存在的问题
        2.学生理解问题情境阶段存在的问题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对创设问题情境缺乏重视
        2.部分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和缺乏创设问题情境能力
        3.学生认知发展实际影响部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应坚持的原则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坚持价值引领的原则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凸显道德导向的原则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体现时代发展的原则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社会参与的原则
    (五)创设问题情境应体现辩证思维的原则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二)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指导创设问题情境
        1.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2.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3.熟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
    (三)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创设问题情境
        1.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
        2.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案例内容
        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优秀案例
    (四)提高设问能力,创设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
        1.明确创设问题的依据
        2.创设结构良好的问题
    (五)着眼教学环节,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
        1.新课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活动探究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3.课堂巩固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夯实学生基础
        4.课程作业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掌握现状调查
附录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现状调查
附录3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解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3)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历史之源:中师率先开启小学教师“综合培养”模式
        (二)现实之困:对当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切与思考
        (三)理论之思:拓展教育史研究领域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等师范学校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设置
        (二)四川省
        (三)中等师范学校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历程
    一、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
    二、停止与倒退阶段(1966-1976)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
    四、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
第三章 从“双重”到“单一”——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演变
    一、课程目标演进概述
        (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双重课程目标
        (二)徘徊于为小学和中学培养师资的课程目标
        (三)转变为以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单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形式取向:偏重于普遍性目标
        (二)价值取向:从社会需求到兼顾个人发展
    三、对课程目标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四章 从“单一善变”到“稳定均衡”——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
    一、课程结构演变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
        (二)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
        (三)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
    四、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统筹协调各学科
        (二)课程结构向均衡性、层次性、灵活化方向发展
    五、对课程结构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五章 从“向外学习”到“因地制宜”——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变
    一、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一)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本土化的课程内容
        (二)突出政治性的课程内容
        (三)因地制宜的课程内容
    二、教材发展概述
        (一)以统编教材为主
        (二)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特点
        (一)课程内容文理艺渗透,有显着的基础性
        (二)课程内容联系小学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
    四、对课程内容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六章 历史经验与反思
    一、明确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定位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三、整合课程内容,促进知识的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
        1.5.1 合作关系
        1.5.2 师生合作关系
        1.5.3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
第二章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内在必然性
    2.1 培养学生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2.1.1 通过师生合作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2.1.2 通过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2.1.3 通过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2.1.4 通过师生合作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2.2 解决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内在矛盾的需要
        2.2.1 解决知行矛盾的需要
        2.2.2 化解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矛盾的需要
        2.2.3 解决思想政治意识内化与外化矛盾的需要
    2.3 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本质诉求
        2.3.1 生活化是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
        2.3.2 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的生活视域
        2.3.3 师生合作的实质就是两种不同视域的融合
第三章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现状
    3.1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面临的问题
        3.1.1 师生合作信任度低
        3.1.2 师生合作地位不平等
        3.1.3 师生合作情感交流不足
    3.2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建构师生合作关系现状的原因
        3.2.1 课前教学设计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3.2.2 课中教学实践缺乏学生参与
        3.2.3 课后教学评价无视学生存在
    3.3 根源:师生之间深层合作关系的缺失
        3.3.1 常见的两种极端现象分析
        3.3.2 师生合作被工具化对待
第四章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的建构策略
    4.1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建构师生合作的前提条件
        4.1.1 新型学生观的形成
        4.1.2 新型师生合作模式的建构
    4.2 高中政治课课前教学设计中的师生合作
        4.2.1 教学目的的制定以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
        4.2.2 教学任务的设计突显学生的参与性
        4.2.3 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4.3 高中政治课课中教学实践展开中的师生合作
        4.3.1 以共同探索为师生合作的内容
        4.3.2 以双向体验为师生合作的动力
        4.3.3 以平等对话为师生合作的途径
    4.4 高中政治课课后教学评价中的师生合作
        4.4.1 建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主体
        4.4.2 打造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4.3 采用考试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来源
    一、中国教育思想中的相关理论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二、西方教育思想中的相关理论
        (一)接受理论
        (二)建构主义
第二章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三、提升教师价值感
    四、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归因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中不平等现象存在
        (二)师生关系尚存冲突隐患
        (三)师生之间互动程度较低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师生关系问题归因
        (一)学生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校因素
第四章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师生关系有效路径
    一、加强尊重,转变师生观念
        (一)加强学生尊重意识教育
        (二)转变教师传统观念
    二、扩宽交流,增进师生感情
        (一)适当拓宽师生交往途径
        (二)适当充实师生交往内容
    三、关爱教师,关注教师发展
        (一)关注教师成长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养
    四、创建和谐学校环境
        (一)完善学校评价机制
        (二)建立家校沟通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师生关系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育信念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笔者艰难的选题历程
        2、理论之域: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现实之需:贫困山区环境恶劣,边缘教师教育信念应受关注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关于教师教育信念内涵的研究
        2、民族地区教师的研究
        3、民族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
        4、教师教育信念的叙事研究
        5、已有研究的不足
    (四) 核心概念
        1、教师教育信念
        2、民族地区教师
    (五) 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理论范式
        3、研究对象的确定
        4、研究进程
        5、对伦理道德的考虑
        6、研究思路
二、教育信念故事
    素描:访谈情境——罗加勇
        (一) 缘何为师
        1、“芝麻开花,节节都高”——全家五兄妹均“鲤鱼跃龙门”
        2、“成长阶梯,不断攀岩”——懵懂无知少年攀向知识高峰
        3、“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虔心向学成就未来华丽转变
        4、“三生有缘,不可错过”——志愿的纰漏酿下与教师不解之缘
        5、“真心不悔,所以快乐”——真挚不舍体验为人师的喜悦
        探寻:教育观念——罗加勇教育信念之基础的状态分析
        (二) 如何为师
        1、“无怨青春,挥洒边城”——骄傲的倔强只为谱写不朽的史篇
        2、“以苦作乐,坚守信念”——默默耕耘在深山包裹下的“三尺讲台”
        3、“怡然自乐,灵魂升华”——生命厚重源于追溯幸福后心灵的修炼
        4、“后盾坚固,毫无顾忌”——让教学之路越走越开阔
        5、“任道重远,肩负使命”——视教师职业圣洁担负神圣使命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的成功,我的幸福”
        7、“闪闪发光,源于实力”——进修机会罕有难挡光芒四射
        探寻:教师职业认同——罗加勇教育信念形成之主体的状态分析
        (三) 为师何为
        1、我与“学生”
        2、我与“教学”
        探寻:职业使命——罗加勇教育信念形成之精髓的状态分析
    素描:访谈情境——徐廷忠
        (一) 缘何为师
        1、“家庭和睦,茁壮成长”——严父慈母营造温馨港湾
        2、“天真烂漫,开怀大笑”——缔造积极乐观的性格
        3、“携书作伴,积淀涵养:——知识在匍匐前进
        4、“八九学潮,动荡不安”——人生路上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
        探寻:教育观念——徐廷忠教育信念之基础的状态分析
        (二) 如何为师
        1、“反哺为真,牵系恩情”——用实际行动情系大山报答家乡养育
        2、“教学相长,兼容并包”——迫于无奈自学获高文凭
        3、“兢兢业业,协同发展”——做好本职工作且协调好同事关系
        4、“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辛勤的汗水不会白流
        5、“聚集英才,桃李芬芳,”——万般辛苦皆下品唯有盼学子成才高
        探寻:教师职业认同——徐廷忠教育信念形成之主体的状态分析
        (三) 为师何为
        1、我与“学生”
        2、我与“教学”
        探寻:职业使命——徐廷忠教育信念形成之精髓的状态分析
    素描:访谈情境——娄格罗叶
        (一) 缘何为师
        1、“顶梁坍塌,一夜成长”——思恋远方的父亲
        2、“众人拾柴,鼎火焰高”——唯有知识改变命运
        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充沛美好的大学时光
        探寻:教育观念——娄格罗叶教育信念之基础的状态分析
        (二) 如何为师
        1、“依靠自己,稳中求胜”——实力是常胜将军最大筹码
        2、“摸爬滚打,厚积薄发”——点滴积累才能积蓄力量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界环境人性滋养的平台
        4、“忘却疲惫,选择前行”——渴望的双眼凝视扑灭拒绝之声
        5、“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甘愿为深山的贫困学子撑起一片天
        6、“你的腾飞,我的骄傲”——麦田守望者遥望高空中的鸿鹄
        探寻:教师职业认同——娄格罗叶教育信念形成之主体的状态分析
        (三) 为师如何
        1、我与“学生”
        2、我与“教学”
        探寻:职业使命——娄格罗叶教育信念形成之精髓的状态分析
    素描:访谈情境——啥妈宫果
        (一) 缘何为师
        1、“同命相连,相扶相依”——父母同为“奴隶”共盼后辈成才
        2、“落叶归根,久违相聚”——女儿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3、“启蒙教育,能歌善舞”——支撑生命的两把金钥匙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师恩大爱照亮前行路
        5、“素雅干净,淡淡清香”——专注读书生成优良生活作风
        6、“质朴善良,人美心美”——生活学习中的“活雷锋”
        7、“大山情怀,温暖怀抱”——敦实身躯承载千千万万彝族后裔
        8、“相貌平平,才华横溢”——幼小心灵受伤反更偏爱样貌丑陋的学生
        探寻:教育观念——啥妈宫果教育信念之基础的状态分析
        (二) 如何为师
        1、“兴趣常伴,良师益友”——成就人生大舞台翩翩起舞的神韵
        2、“童颜最美,天使脸庞”——抚慰人世间所有苦楚
        3、“激情昂扬,炽光四射”——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这份职业
        探寻:教师职业认同——啥妈宫果教育信念形成之主体的状态分析
        (三) 为师何为
        1、我与“学生”
        2、我与“教学”
        探寻:职业使命——啥妈宫果教育信念形成之精髓的状态分析
三、倾听:我与“教育信念”
    (一) “担起神圣职责,全心全意爱学生”
    (二) “虽抱怨,但绝对全力以赴”
    (三) “高度责任感,强烈事业心”
    (四) “心地善良,极富爱心”
四、感悟: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育信念的实然
    (一) 教育观念——教育信念之基础
    (二) 教师职业认同——教育信念形成之主体
    (三) 职业使命感——教育信念形成之精髓
        1、职业使命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2、视工作为乐趣并释放激情
        3、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
    结论
结束语 后悔当初的选择吗?留在深山值得吗?
    (一) “汗水心血挥洒边城,收获满园桃李芬芳”
    (二) “生我养我的家乡,青春与爱心的奉献”
    (三) “朴实无华地坚守篆刻高贵,让芊芊学子走出深渊大山”
    (四) “我舍不得讲台,放不下学生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调察问卷
附录3: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情感教育与中师政治课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 情感与情感教育
    (二) 中师政治课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中师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 中师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现状
    (二) 中师政治课情感教育不强的原因
三、进一步加强中师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 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二) 教师要善于通过调控学生情感来实施情感教育
    (三)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四) 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直观、生动的情感教学情景
    (五)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多维体的适合学生情感发展的科学评价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政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课题研究的假设与界定
    (四) 文献综述
    (五)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中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
    (二) 调查统计与分析
    (三) 调查总结
二、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概述
    (一)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 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三) 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三、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现
    (一) 面向探究的学习活动——Webquest
    (二) Webquest的实施流程
    (三) Webquest的实际应用
    (四) 对Webquest的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中师政治课教学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探析[D]. 马倩.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2]高中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研究[D]. 邱丽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D]. 冉娅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合作关系初探[D]. 郭永康. 广州大学, 2019(01)
  • [6]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 陈可可. 河南大学, 2019(01)
  •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育信念的叙事研究[D]. 朱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9]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 李继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 [10]网络环境下中师思政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D]. 谢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初中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