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SNA并加入GDDS是我国统计的必由之路

实施SNA并加入GDDS是我国统计的必由之路

一、实行SNA和加入GDDS是我国统计的必由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侯睿婕[1](2020)在《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政策制定需要统计支撑,另一方面,我国R&D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转化率过低,创新引领发展路径不明,这两大问题对科学测算以R&D为代表的知识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R&D资产属性日益凸显,SNA-2008建议对R&D进行资本化处理,多个发达国家据此改革本国的R&D核算方法,为我国开展R&D资本化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此背景下,在SNA-2008框架下探讨适合我国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并分析其经济效应成为必然之举,亦具有深远意义。为刻画中国R&D全貌,须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效应。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补全R&D支出及其构成并调整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其次,采用总成本法和完全资本化模式进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再次,详细讨论R&D投资价格指数、R&D资产折旧率、初始R&D资本存量等参数的设定方法并采用BEA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然后,按照不同核算规则将企业、非企业部门的R&D计入GDP;最后,在增长核算框架下测算R&D资本产出弹性并对规模报酬不变性质进行检验。R&D资本化核算引起GDP上调,但各省份上调的幅度不一,可能导致排名变化。此外,R&D资本化核算对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如果不进行R&D资本化,R&D的产出弹性会被低估,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也会出现较大误差,反之则可以提高生产函数的拟合优度,相对准确地测算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地区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全国R&D资本存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各省份R&D资本存量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差距显着,地区间差距是主要来源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布从以北京为主导的单极格局转变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全国科学研究资本存量约占试验发展资本存量的1/4,各省份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呈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9,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在0.15-0.16之间;除中部外的其他地区均呈规模报酬递增,东部、中部R&D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西部、东北R&D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开始显现;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2009-2017年期间,R&D资本产出弹性为0.27,其中,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4、0.23。总体而言,我国R&D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且空间关联日益显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地区间R&D资本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由于东部地区和试验发展的R&D产出弹性相对较高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因此,R&D资源不断流向经济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和获益速度快的试验发展,导致地区创新能力、R&D内部结构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实现。行业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0-201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8-0.09,呈倒U型变化;高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R&D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38-0.40,呈陡峭的倒U型变化;低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3-0.10,但未能产生持续显着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不断累积,对行业发展产生显着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不高,且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高技术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其发展依靠R&D资本驱动,同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但其对低技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且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低技术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虽然不断加大R&D投入以促进其转型升级,但目前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只是短期的、并不持续,说明R&D成果在转化环节还存在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补充R&D资本化核算理论与方法,多层面核算R&D资本并测算效应,有效解决基础数据缺失不可比问题,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我国R&D统计分类指标、统一我国R&D统计核算口径、优化R&D结构及地区间配置、促进R&D成果的转移和吸收、鼓励高技术制造业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促进新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有效融合。

龙凤[2](2019)在《提高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政府统计是掌握国情,了解民意,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政府统计数据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决策依据,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这我国政府出台的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级政府对统计数据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统计数据不仅要服务于政府更要服务于公众。可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常常被社会各界诟病,一些统计指标常常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而地方政府统计工作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础,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全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本文从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入手,描述地方政府统计数据的现状,找出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出现这些问题的成因,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提出提高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文章被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提出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理论概念,包括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和标准,新公共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统计学原理;第三章描述当前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找出当前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章是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情况,分享国外发达国家统计管理的优秀经验;第五章分别从统计法律监督体制、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方法制度、统计基础等多个角度提出提高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意见建议。

代远菊[3](2018)在《我国碳排放交易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资源危机和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减排手段首次在《京都议定书》中提出,各国纷纷开始探索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期能够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来有效实现碳减排目标以及寻找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我国由于在经济发展前期不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因此亟需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同时我国为了表示碳减排决心,在国际上做出了诸多承诺。为了能够有效实现碳减排目标,履行国际减排承诺,我国积极将市场化手段运用到碳减排领域中。自2011年我国开始部署碳排放交易试点到2013年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相继启动再到2017年底我国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说明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一直在稳步进行,从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到全面实行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渐进式方式也体现了我国在不断探寻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之路。研究我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实施是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均产生有利影响,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对我国发展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具体分析了碳排放交易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所产生的作用效果,考察了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有效性。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碳排放交易政策主要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达到碳减排目的,本研究首先从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归纳总结了碳交易市场在试点期的运行情况,主要从市场机制、交易情况、履约分析、成效与不足等方面对各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市场进行考察。进一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了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在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有助于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能够在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中发挥先行作用,带动非试点地区平稳融入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中,通过碳排放空间网络实现更优的碳减排,进而使碳排放交易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有效性。基于波特假说理论,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在中国的实施是否能够激发波特效应,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双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我国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为提升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在对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省份的基本特征分析中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北京市属于高经济发展水平中碳排放地区,天津市属于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碳排放地区,上海市属于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碳排放地区,重庆市属于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碳排放量地区,湖北省属于低经济发展水平中碳排放地区,广东省属于中经济发展水平中碳排放地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碳排放差异也使得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各具特色。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较好,如北京、上海、广东等试点,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交量、价格机制、市场活跃度、履约情况等方面来说,均表现得比较好,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相较于其他试点地区来说,天津的经济发展属于中等水平,从天津碳交易市场运行来看,天津碳交易市场的表现并不可观,虽然天津试点的履约情况表现较好,并且在近三年的履约率均为100%,但从市场的成交量及市场活跃度来看,天津碳市场仅在履约期表现活跃,而在其他时期则较少有成交,这说明天津试点的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主动意识还不强,参与碳交易的动力仅来自于履约驱动。而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其他试点来说较低的重庆和湖北,两个试点的碳交易市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情况,两个碳交易试点虽均是在2014年启动,但湖北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明显好于重庆碳市场,并且湖北碳市场的运行成效在所有碳市场中都能排位靠前,从市场活跃度、价格机制以及成交量等方面来看,湖北碳市场的表现均比较好,而重庆碳市场则在各方面的表现均差强人意。在对各试点的碳交易市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了试点期碳市场主要存在立法约束力较低、监管力度较小、市场流动性较弱等问题,在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克服或避免这些问题,保证碳排放交易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有效性。(2)碳交易试点地区在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特征分析。在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图中,北京、上海、天津处于网络的中心,而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广东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重庆和湖北均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在中心性分析中,天津、上海、北京的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均位于全国前三,这说明这三个试点地区与我国其他省份的碳排放有着较多的联系,并且对我国整体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有着较强的控制和支配作用,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同时能够更加快速地与其他省份产生内在连接。广东试点在中心性分析中属于偏中心位置,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和支配作用。而重庆和湖北在中心性分析中属于较为靠后的位置,说明这两个试点在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属于被控制的角色,与其他省份的碳排放关联关系较少。在块模型分析中,各试点地区所处的板块也不相同,北京、天津、上海三个试点处于净受益板块,接收较多其他省份所发出的溢出关系,广东属于经纪人板块,重庆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湖北属于净溢出板块。根据碳交易试点地区在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特征,充分发挥其试点先行的优势,在碳交易市场建设与发展方面为非试点地区提供借鉴,帮助非试点地区尽快平稳融入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中,碳交易试点地区利用其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通过碳交易市场建立省份间更多的碳排放联系,最终可以提高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有效性。(3)基于波特假说理论,分析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对于碳排放交易政策有效性的考基于波特假说的核心理论,合理而严格的环境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本文对于碳排放交易政策有效性的考察基于两个角度,一是从短期(现实)角度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在试点期间是否实现波特效应,二是从长期(潜在)角度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在假定市场有效运转的前提下,衡量各省份在两种不同环境政策下的最优生产技术,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波特效应。利用倍差法(DID)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短期波特效应。首先分情况分析试点地区、非试点地区和全国的碳排放总量、平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大小和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试点地区的平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水平均低于非试点地区和全国水平。借助倍差法对碳排放交易政策有效性考察的检验结果为碳排放交易政策在碳减排效果上具有显着的优越性,而在经济红利方面的效果还未显现,因此碳排放交易政策在短期未实现波特效应。分年检验的结果表示,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显现出来。(4)通过构建引入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数据包络模型(DEA)来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潜在波特效应。本文首先分析了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运行效率,因为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实施时间远早于碳排放交易政策,因此本文对于碳排放交易政策波特效应的长期检验是基于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上的,通过对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运行效率检验可得,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实施有效时,能够对潜在经济产出的增加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在两种环境政策下的经济产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情况。对于长期波特效应的检验分成了五种情况,试点期试点省份、试点期非试点省份模拟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试点期模拟实施全国碳排放交易政策、非命令-控制期模拟实施全国碳排放交易政策、命令-控制期模拟实施全国碳排放交易政策,从而更加全面地来验证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对五种情况的检验结果均表明实施碳排放政策可以带来显着的经济红利和环境红利,实现潜在的波特效应,也验证了碳排放交易政策是优于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5)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为我国在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刘君言[4](2017)在《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给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义逐渐走向综合性和多样化。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确立进一步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在这一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如何定量化的评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力成为可持发展理论研究的焦点与难点。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可持续力的评估框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衍生出差异化的方法论体系。财富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定量评估社会可持续力的有效指标。财富核算体系建立的目标是能够准确的评判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目标下,财富概念及内涵不断演进和发展,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财富核算方法论体系及核算框架。财富的包容性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对财富概念、范畴及价值论体系的重新建构。生态经济学提出的生态资本概念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帝国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形成的新的资本形式,其内涵反映了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解读。然而,在以流量核算为基准,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学逻辑下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均不能够完整的反映生态资本对经济体发展的关键作用,从而使得对生态资本价值的研究陷入“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窠臼中。将生态资本核算纳入国民财富核算整体框架中是强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可持续发展包容性目标的关键领域。传统的“持续”发展模式(增长模式)试图以资本之间的无限替代性和技术进步来破解自然资源绝对稀缺的困境。然而生态经济学证明了这一增长逻辑的谬误。一方面增长逻辑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并不符合代际福利的非减性路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施加的多重约束决定了社会必然需要在生态系统所规定的阈值内实现发展。技术进步和有限的资本替代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耗的速率,但是总体而言生态系统的约束是具有刚性的,不可逾越的。因此强可持续发展范式不仅要求经济体资本总量的不减少,进一步要求了关键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的不降低。从而在强可持续发展范式下对生态资本和自然资本价值进行核算实质上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划定了其最优的有效边界和规模。一旦发展的路径超越了这一边界,其代际福利必然受到损害,从而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系统资本化体现了资本概念包容化发展的进程,是资本概念在范畴、所有权形态和价值属性上的深化和扩展。生态资本价值反映为生态系统产生的使人类获得惠益的产品或服务流的存量价值。生态资本概念描绘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福利的影响。生态资本概念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过程等物理属性的规模和质量,即生态系统产出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惠益的价值评估。对生态资本的价值评估不仅是对生态系统产出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评估,更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情境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惠益对人类差异化的需求的满足程度。生态财富是生态资本价值的贴现和,是社会生产性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代际福利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然而核算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财富却在日益下降。一方面是建设和开发用地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和破坏,使得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单元的规模减少,结构破碎。另一方面则是由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破坏,要素损失。生态财富的减少最终将反馈为社会可持续力的丧失,乃至对人类福利的损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负面影响,也能够通过缓解生态系统衰退,减少或治理环境污染,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功能等活动和投入实现生态财富的增加。生态资本投资收益不仅反映为生态资本价值的增加,还能够通过增进社会文化认知,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效率等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效益。

胡惠闵,漆涛[5](2015)在《我国课业负担公告制度的建立》文中指出在我国大力推进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建设的同时,我国的课业负担公告还存在缺少规范化制度、轻视数据解读、忽视公告的改进功能等问题。通过分析数据公告的一般标准(SDDS、GDDS)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标准化的公告制度。本文以GDDS标准为视角,通过分析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教育学公告制度(PISA、TIMSS、NAEP、NAEQ、绿色指标)后发现,教育领域的公告制度应该着重关注公告标准、理论框架、呈现方式和公开性等问题。基于此,要构建标准化课业负担公告制度,就需要建立课业负担公告标准、明晰课业负担层级结构、增加课业负担公告的透明性和可获得性,同时提升课业负担公告制度的改进功能。

刘琳[6](2015)在《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边境贸易数据是决策层研判外部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质量关系到边贸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新疆与多国接壤,边境线长,贸易口岸多,边民互市贸易占比较高,加之统计人才匮乏,统计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因素增加了边贸数据统计难度,因此,边境贸易数据质量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边境贸易数据质量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对国内外边贸统计和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归纳,在梳理的基础上确定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边境贸易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贸易统计中BOP模式、GATS模式和FATS模式,从数据质量的内涵入手,梳理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详细介绍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体系架构。第三部分介绍我国贸易统计组织体系、贸易统计调查制度、边境贸易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以及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现状。统计组织体系上,我国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任务由上级统计部门逐级下发给下级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由下级统计部门逐级汇报给上级统计部门进行汇总。我国与边贸相关的统计组织包括各级海关、统计局、商务局等各部门协调分工共同完成边贸统计工作,单个部门负责工作重点有所不同。边境贸易统计是在海关统计流程的基础上,把报关单中贸易方式为边境贸易的数据进行汇总后得到的。质量管理方面,乌鲁木齐海关在大力推广TSD系统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统计流程控制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加强部门间联系配合和组织培训等有效措施,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第四部分从统计数据准确性、数据及时行、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四个方面对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数据准确性上看,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首位数、第二位数和第三位数分布规律不符合Benford法则分布,趋势模拟评估法也表明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准确性还有待于提高;数据及时性方面,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的月度数据一般会在下月的中旬发布,发布较及时;数据完整性方面,数据发布时较完整,包括内容全面,完整性较好;数据可获得性方面,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月度数据会在乌鲁木齐海关官网上及时公布公众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下载。总体而言,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准确性还有待于提高,数据及时行、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可获得性方面较好。然后从领导重视程度、统计法规体制、统计人员素质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分析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从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完善边境贸易统计管理体制,加强边贸统计监督监管,规范和完善边贸统计指标体系,改进统计方法,加强边境贸易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五个方面提出提升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对策。

邹康[7](2012)在《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爆发了严重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当这两次危机人们还记忆犹新时,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两年后引发为全球经济危机,然而世界经济还未从这次危机中走出来,欧洲债务危机又开始上演,当前仍在演绎。然而,纵观几次危机,不管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还是当前正在演绎的欧洲债务危机都表明,金融风险加剧直至危机爆发往往与政府债务危机和财政支付危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政府巨额财政赤字既可能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会成为其加深、蔓延的重要推动器。从欧洲债务危机中,看到了在希腊等欧洲多国有着这样的演绎,同时实践表明,危机是否爆发、影响有多大与国家财政实力有关。财政是政府应对危机时的重要手段,也是多种手段结合的综合处置方案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它还用于弥补危机带来的损失。为了规范世界各国宏观经济统计,便于各国交流与对比,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主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统计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过多次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统计学界对建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是,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体系中,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研究建设改革完善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在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框架下,在借鉴现有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所进行的再研究,为构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新体系,全面提高财政统计信息质量提供支持。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中国的政府财政统计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符合国际统计规范,为健康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真正有利于及早发现我国财政运行的脆弱性根源,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中国政府财政健康发展。论文共有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一是结合近年来所发生的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提出研究的问题,指出金融危机与财政危机之间会相互演绎;二是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是对国内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梳理总结我国政府财政统计研究的基本情况,在已有政府财政统计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需要做的工作;四是介绍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五是归纳出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政府财政统计的理论基础与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本章从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统计国际规范的修订过程两个方面,着手对政府财政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着重介绍了2001版《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主要特点、统计范围以及与1986年版GFS的对比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政府财政统计与其他三大宏观统计体系的关系。第三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方向。首先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指出核算涵盖的范围是职能政府、核算基础是财政预决算、核心内容是财政资金的流动,以及指标体系仍然是按照以往国际上通行的财政赤字核心指标等内容;其次,在梳理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实施情况后,重点分析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政府财政统计开展情况和成功做法,并提出了可供我国推进政府财政统计改革的借鉴意义;最后指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GFS(2001)的差距,主要是核算范围不够稳定、经常变动、核算基础是以现金收付实现制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收支分类体系还是遵循GFS(1986)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财政分析指标体系还是用财政赤字指标等,并探讨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分类体系研究。本章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首先介绍了中国政府收支分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其次,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收支分类GFS(2001)和中国政府收支分类进行比较,提出了两个分类进行转换的原则,据此分别设计了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的转换编制方法,对今后推进中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五章中国财政统计体系统计范围拓展——国有资本财政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本章是本文研究的又一个重点,首先介绍了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包括GFS(2001)的核算范围以及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核算范围,指出中国现有财政统计核算范围的不科学性。其次,对政府财政统计范围进行了拓展,构建了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国有资本对政府财政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不应该只是将执行政府政策的公共公司纳入核算范围,其他国有资本也应该将其经营情况纳入核算范围,并设计了与GFS进行有效衔接模式;最后,遵照GFS(2001)核算范围,论证了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全面纳入核算范围的必要性,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设计了将社会保障全面纳入核算范围情况下社会保障与政府财政统计的衔接模式。第六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方式改革研究。本章主要包括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对象改革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改革两部分。核算对象部分主要分析了GFS(2001)总体框架中的政府运营表、其他经济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来源与使用表四张表,并且论证了通过这四张表可以评估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核算对象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核算准则部分指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的改革是基于GFS(2001)框架下进行的,首先回顾核算准则建设,分析了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并指出财政统计中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指导性方案;其次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统计记录时间以及记录基础。第七章政府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实际应用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健康财政的内涵和政府财政统计信息,设计了健康财政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从财政风险、财政收入可持续性、财政支出绩效三个方面,将三大类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评价分析中国政府财政健康状况,为评价政府财政政策提供科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政府财政健康发展。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一方面,对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结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框架下,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拓展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内容,构建了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一方面,结合国情,以及中国国有资本的特点,提出应将国有资本经营情况全面纳入政府财政核算体系,而不是完全遵照GFS(2001)所指的公共公司,构建了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并设计了国有资本财政与政府财政统计GFS的衔接方式;另一方面,指出将中国仍未全面纳入政府财政统计GFS核算范围的社会保障资金全面纳入核算范围,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并设计了社会保障资金与政府财政统计GFS的衔接模式。(2)系统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根据收支分类科目的差异,按照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对两者进行了转换研究。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国际规范相衔接提出了改革方案,指出当前中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是不科学的,按现行收入分类夸大了政府收入,将本没有导致收入增加的项目也归为收入,其实是政府所拥有的资产之间相互转换,同样,在支出方面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支出交叉重叠,这样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政府净财富,而净财富才是政府真正可用于抵抗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机所产生的支出资金。(3)研究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健康财政统计评价分析指标体系。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研究要么就评价体系而展开单独研究,要么就只研究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而本文在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统计信息构建了健康财政评价指标体系,将核算与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指出,完整的财政统计体系应该是从统计原始数据到数据加工,再到统计数据深加工是一体的,每一步都会影响财政运行脆弱性根源的及时发现,以至于会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4)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的要求,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流量与存量帐户以及统计核算准则的改革进行了具体研究,并指出了改革指导方案。论证了通过政府运营表、其他经济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来源与使用表评估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论证了财政统计中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指导性方案,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记录时间以及记录基础。本文对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研究也还有一些不足,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改革有些还只是提出一些设想,要真正建立完善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对健康财政的评价本可以用统计方法作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所需的某些数据较难获得,只是指出了分析方向。本文主要是基于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技术方面的分析,对影响原始数据质量方面研究较少。这些都是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的地方。

李盛[8](2011)在《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也在集聚,金融风险呈现不断放大的趋势。纵观几百年来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历程,各国在享受经济高速成长的好处同时也不断承担着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的痛苦,金融危机伴随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历程。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的爆发越来越频繁,就对于我们管理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观层面金融风险的研究有很多,基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各种金融现象中不同种类的风险从风险识别到风险防范进行了一些的分析,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当经济金融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时候,当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全面话,影响越来越广的时候,微观层面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就容易落入片面,不能对一个经济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那么自然就无法提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手段。因此,世界经济金融的飞速发展,不断的提出了一个挑战,进行宏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分析和管理。我国的金融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强,由此也将带来相应的金融风险,就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度量提出了较高了的要求。传统上宏观金融研究对风险关注的程度并不够,实践上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宏观金融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因此,基于或有权益的宏观金融风险分析方法为管理宏观金融风险提供了较为切实有力的工具,在理论和方法上是一个创新。本文研究遵循金融工程和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从宏观金融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度量方法和指标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宏观金融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主要界定宏观金融风险相关概念,然后研究宏观金融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度量等,并将其运用在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的分析中来,切实分析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最后讨论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措施。本文的研究公分六章,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是导论,主要详细的介绍了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了研究的方便对宏观金融风险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研究的基本框架。第2章是宏观金融风险研究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宏观金融风险、广东省金融风险研究等四个层面,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包括主要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结论等,最后做出简要的评价。第3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在进行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分析和研究之前,详细研究了宏观金融风险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指标,并作出一些创新和调整,以期更适合于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基本的理论分析基础和方法包括,资产负债表方法,以宏观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来研究宏观金融风险,然后是将期权定价理论引入计算资产、负债市场价值的或有权益分析理论方法体系,然后将经济体划分为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家户部门等四大部门,然后分别介绍了每个部门的宏观金融风险研究方法。接着提炼出核心的风险指标构建风险表,来反映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大小。为了弥补以上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不足,本文特引入专题分析部门,以广东省极具特色的经济金融特征入手,做更深入的结构化分析来全面显示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并揭示出最具地方特色的宏观金融风险,以更利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第4章在第3章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扩广东省宏观经济金融概况的描写,然后从外部经济环境、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家户部门等四大部门入手全面分析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最后专题部分详细分析了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宏观金融风险。第5章是对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分析和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为了研究的全面,同时也为了使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从广东省21个地级市里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市进行宏观金融风险分析,并且编制出宏观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赋予权重,然后对挑选的代表性市宏观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排名,以期对广东省乃至地级市的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和安全有所参考作用。第6章是在以上对广东省和代表性地级市宏观金融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宏观金融风险的具体政策建议和措施。首先提炼了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然后结合广东省经济金融实际提出合适的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匡祥琳[9](2011)在《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实现科学发展,已越来越被人民所认可。要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必须将资源和环境因素加入其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现有的SNA体系因受传统价值决定理论的影响,没有很好地反映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使资源和环境付出的巨大代价。随着GDP的不断增长,资源却日趋稀缺,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正确引导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来推进绿色GDP核算。将绿色GDP指标的测算与绿色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架构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分析和方法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具体方法。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本文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确定了借助于投入产出方法来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以便使绿色GDP由附属指标的地位上升到核心指标的地位。(2)提出了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的架构的新思路。绿色GDP投入产出表由五个象限组成,第Ⅰ象限与GDP投入产出表完全相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货物(有形产品)与服务(无形产品)的消耗;第Ⅱ象限在原来的投入产出表中增加了资源环境支出栏,并将最终使用栏改为绿色最终使用,其目的是便于用支出法分别计算GDP和绿色GDP;第Ⅲ象限的数据是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第Ⅳ象限为消费领域环境降级象限,与第Ⅲ象限相对应,与此同时,考虑到了居民消费所造成的生活污染虚拟治理成本,而且增设调整项以便进行平衡处理,这样做的优势是在于准确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引起的资源耗减、环境降级与绿色最终使用中资源环境支出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第V象限即为绿色GDP象限,体现出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创造的绿色增加值,是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绿色GDP的结果。这样架构起的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就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方面可以利用其行模型分析和研究绿色最终使用和总产出的关系,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其列模型分析和研究绿色增加值和总投入的关系。(3)本研究是在不改变GDP总量指标的基础上,将资源,环境两因素同时置于投入产出表中,通过计算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矩阵,从而形成了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表,于是使绿色GDP总量指标的核算和绿色投入产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以达到既能测算绿色GDP总量指标又能对其进行经济结构分析之目的,在此模型中的核心指标是绿色GDP。(4)对资源、环境进行了初步的产权界定问题研究。阐明了产权的性质特征,产权制度结构,产权的功能,产权制度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演变。本文从功效论、财富论、稀缺性和产权理论的角度说明了资源和环境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取决于它们的有用性、可获利性、稀缺性以及所有权的垄断性。因此,资源和环境具有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它的有用性是其具有价值的内在依据,它的稀缺性以及产权的垄断性则是其具有价值的外在依据。以此得出:产权制度是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征。在分行业核算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重点阐述了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为非市场定价问题研究提供制度保证。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物污染的直接影响成本在各个污染物上进行分摊。(5)本文对自然资源自身价值、环境质量降级、生态环境退化进行了非市场定价问题研究,为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的架构排除技术障碍,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支持和有效的数据支撑。重点研究了水污染物的排污权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价格的确定;固体物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的确定;大气污染损失(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酸雨和SO2污染对林业的损失);煤炭开采产生的“三废”对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煤炭开采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污染所引起环境损失的评估;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环境损害的非市场定价研究(固体废弃物占压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和地表塌陷的环境评价方法);主要在水土流失损失和沙漠化损失两方面对生态退化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研究。(6)本文进行了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的应用研究,编制了中国2007年绿色GDP投入产出表,利用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本研究所架构的绿色GDP投入产出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罗昌财[10](2010)在《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预算不仅涉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更涉及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平衡。预算民主,是依据主权在民的思想,人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对国家重大财政事项决定权的过程。预算民主化改革是唯一能够保证政府财政收支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政治渠道。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预算民主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建立一个有能力而且负责任的国家,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国家能力包括征集财政收入能力和使用财政资源能力两个方面,国家能力提高,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职能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预算关系到纳税人切身的经济利益,纳税人关注预算的分配和效率问题,在客观上促进了对政府预算民主化的要求。1999年我国开始了预算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现行的预算制度仍然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预算透明度低;二是预算规模超速膨胀,导致预算支出的“合规性”差和纳税人沉重的税收负担;三是预算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在预算支出不公平的同时又生产了巨大的浪费;四是部门预算的不规范。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中国的预算体制。预算透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受政府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预算膨胀的根源在于我国预算的软约束: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政府主导”和“人大缺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政绩驱动,和我国税收收入长期超常增长的“软收入约束”一道构成了我国政府预算的软预算约束环境。我国的预算支出结构深受“公共利益部门化”和“部门利益法定化”的影响。要解决政府预算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要进行预算民主化改革。预算改革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政治层面。国内传统的财政学者都倾向于将预算改革看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性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对预算程序的完善方面。与此不同的是,瓦尔达沃夫斯基(Wildavasky)提出预算改革的政治涵义与预算改革的政治学的命题。一方面,预算改革是有政治涵义的;另一方面,如果预算改革不能相应地影响政治过程,预算改革难以实现其目标。预算改革影响政治的过程有三个方面:一是预算改革引起权力结构方面的变化;二是预算改革引起决策方式的变化;三是预算改革引起预算结果的变化。如果预算改革后,预算过程中的权力结构依旧,预算参与者的决策行为依旧,那么,预算改革实际就不可能真正地改变预算过程,预算的结果也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的预算民主化改革必须是渐进式的。改革步骤应该以宪政为目标,以人大制度为依托,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并相应地改革政府的行政体制。(1)确立人大的预算主导权。在目前政府垄断预算权力的格局下,调整人大与政府的预算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机制,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选择。(2)扩大公众参与预算和完善预算决策的机制。在中国选举制度还没有涉及到政治核心的前提下,公众通过选举参与和影响预算的机会很少,目前现实的选择是,逐步扩大公民参与式预算的范围,让尽可能多的公众的偏好能够进入政府的预算决策。(3)确立财政部门的核心预算机构地位。相对于数目众多的一般支出部门,作为唯一的核心的预算机构,财政部门能更客观独立地把握政府政策和战略的优先性,并有效地分配预算资源。(4)进一步增强预算的透明度。预算收支过程必须是公开、透明的,以便让社会公众了解并监督政府的行为,以确保政府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安排收支。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探讨了预算国家与预算民主化改革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体制存在问题的一个描述,分别讨论了我国的预算透明度问题、预算膨胀和预算结构问题,尤其是第六章走进中国“真实的预算世界”,考察了我国几个地方和部门的部门预算案例;第七章通过研究美国民主预算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八章是关于我国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建议。总体来看,全文是一个总——分——总式的结构,按照现状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二、实行SNA和加入GDDS是我国统计的必由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SNA和加入GDDS是我国统计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R&D资本化核算文献综述
    第一节 R&D的定义及其资产属性
        一、R&D的定义及分类
        二、R&D的资产属性及相关概念
        三、R&D易混概念辨析
    第二节 R&D资本化进程及核算内容
        一、R&D资本化进程
        二、R&D资本化核算研究现状
        三、R&D资本化核算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估算R&D资本存量的方法与现状
        一、R&D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比较分析
        二、R&D资本化核算之前的存量估算
        三、R&D资本化核算之后的存量估算
    第四节 R&D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一、R&D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二、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宏观分析视角
        三、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核算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A框架下中国R&D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第一节 SNA中的资本核算理论
        一、资本核算相关概念
        二、资本存量核算框架
        三、R&D资本的特殊性
    第二节 R&D资本存量估算思路
        一、R&D支出及其构成
        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
        三、R&D资本存量估算模型
    第三节 相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一、R&D投资价格指数
        二、R&D资产折旧率
        三、初始R&D资本存量
    第四节 我国科技统计现状及数据处理思路
        一、我国科技统计发展历程
        二、我国现有科技统计数据
        三、R&D基础数据处理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省际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省际R&D支出构成的估算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四、R&D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及分解
    第二节 我国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R&D资本化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二、我国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不同活动类型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省际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二、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制造业分行业R&D支出的估算与调整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及典型行业分析
    第二节 制造业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基础数据的准备与调整
        二、制造业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典型行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技术领先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二、技术兴起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三、装备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提高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总结与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设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若干相关基本概念
        2.1.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1.2 统计的功能
        2.1.3 政府统计的概念
    2.2 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和标准
        2.2.1 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2.2.2 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
        2.2.3 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认识
    2.3 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论基础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2 全面质量管理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2.3.3 统计学原理
第3章 发达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经验
    3.1 发达国家统计数据质量情况
        3.1.1 美国统计数据质量情况
        3.1.2 日本统计数据质量情况
        3.1.3 澳大利亚统计数据质量情况
    3.2 国外关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先进经验
        3.2.1 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科学的统计规划
        3.2.2 独立的统计体系
        3.2.3 统计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充分共享
第4章 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4.1.1 地方政府统计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4.1.2 政府统计数据法制保障建设
        4.1.3 地方政府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4.1.4 调查对象统计基础情况
    4.2 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统计数据造假问题严重
        4.2.2 统计数据缺乏一致性
        4.2.3 统计数据及时性不强
        4.2.4 统计产品适用性较差
    4.3 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的成因
        4.3.1 主观原因
        4.3.2 客观原因
第5章 提高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
    5.1 深化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5.1.1 完善法律制度,肃立法律威信
        5.1.2 加大普法宣传,提高法制意识
        5.1.3 加大执法监督,加强惩治力度
        5.1.4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5.2 优化管理体制,改进考核机制
        5.2.1 深化统计体制改革,提高统计调查的独立性
        5.2.2 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弱化统计指标的重要性
    5.3 优化调查方法,强化质量控制
        5.3.1 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改进统计工作方式方法
        5.3.2 构建科学的统计指标和细化统计口径
        5.3.3 加强数据生产管理,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5.4 加强统计基础,改善统计环境
        5.4.1 强化基层统计基础,建立完善统计台账
        5.4.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我国碳排放交易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内容结构安排
    1.6 论文特色与创新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碳减排政策的中国实践
    2.2 碳排放交易相关理论基础
    2.3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相关研究
    2.4 波特假说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1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基本特征分析
    3.2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况
    3.3 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间发展对比
    3.4 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碳交易试点地区在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特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碳排放交易政策短期波特效应检验
    5.1 我国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析
    5.2 研究方法
    5.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碳排放交易政策长期波特效应检验
    6.1 研究方法
    6.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财富核算
        (二) 生态资本概念定义与研究进展
    三、本文研究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第一章 财富概念的包容性内涵
    一、财富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古典经济学之前的财富概念
        (二)古典经济学的财富概念
        (三)效用价值论的财富概念
        (四)要素价值论的财富概念
    二、财富定义范畴的包容性发展
    三、财富价值论争议及其包容性发展
        (一)使用价值论和交换价值论的二元对立
        (二)价值论和价格论的争议
        (三)财富价值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争议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财富核算体系的包容性发展
    一、SNA核算的财富范畴
    二、绿色GDP指标及其核算范畴
    三、SEEA的财富核算范畴
    四、扩展的国民财富核算
    五、从“经济帝国主义”到生态经济学的核算逻辑演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富核算的可持续力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定义
        (一)可持续发展是代际福利不随时间下降的发展状态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系统整体能力和健康保持稳定且具有弹性的状态
        (三)可持续发展是以保存未来发展机会为目标的状态
        (四)可持续发展在于稳定存量,优化和减少流量消耗
        (五)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目标
    二、不同可持续发展定义下的定量评估方法
        (一)以持续增长和最优化为基准的增长核算模型
        (二)以代际公平为目标的核算路径
        (三)以稳定自然资本存量,保障生存系统整体能力和健康状态为目的的核算路径
        (四)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目标及其核算路径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系统资本化及其价值评估
    一、生态系统的资本化
    二、生态系统要素、功能、结构、服务及惠益
    三、生态资本价值评估基本框架
        (一)生态资本存量核算
        (二)生态资本价值核算
    四、生态资本存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一)生态系统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
        (二) 生态系统变化的间接驱动因素
    五、生态资本投资
        (一)生态资本投资概念及分类
        (二)生态资本投资主体及客体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财富及生态资本投资核算
    一、包容性财富框架下生态财富核算
    二、生态资本投资及其均衡条件
        (一)生态资本投资函数
        (二)人造资本动态分析
        (三)生态资本动态分析
        (四)生态资本投资动态均衡
    三、生态资本投资收益及其对包容性财富的影响机制
        (一)人造资本部门、生态资本部门和人力资本部门的积累模型
        (二)经济体平衡增长路径
        (三)生态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eta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实证研究
    二、Meta分析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中的应用
    三、基于Meta回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估算
        (一)样本收集及数据库建立
        (二)解释变量选择及Meta回归模型
        (三)Meta回归分析
        (四)基于Meta回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财富核算
    一、包容性生态财富测算框架
    二、环境损失核算及数据处理
    三、生态资本投资
    四、核算结论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以人类福利为核心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框架要求建立综合性的财富核算框架
        (二)生态资本是社会财富总量的重要构成。
        (三)经济发展对我国生态财富存量的损耗日益增加。
    二、政策建议
        (一)完善环境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社会可持续力及变化趋势。
        (二)加大生态资本投资规模,完善生态资本投资机制和运营体系。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开发规模,减少生态用地侵占。
    三、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我国课业负担公告制度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课业负担公告现状
    1.有公告行为,但缺少标准化的公告制度。
    2.公告注重呈现数据,缺少对数据的解读。
    3.公告重“比较”轻“改进”。
二、公告制度的一般标准
    (一)数据产生系统:SNA
    (二)数据公布系统:SDDS和GDDS
    (三)GDDS中的教育数据公布
三、公告标准视域下的教育公告制度
    (一)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的公告制度
    (二)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的公告制度
    (三)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公告制度
    (四)教育公告制度的一般特征与要求
四、建立我国课业负担公告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课业负担公告标准
    (二)明晰课业负担公告的层级结构
    (三)提升课业负担公告的改进功能

(6)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边贸统计的研究
        1.2.2 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
        1.2.3 边贸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外贸易
        2.1.2 边境贸易
    2.2 贸易统计相关理论
        2.2.1 BOP模式
        2.2.2 GATS模式
        2.2.3 BOP模式、GATS模式和FATS模式的关系
    2.3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架构
        2.3.1 国际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架构
        2.3.2 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架构
    2.4 统计数据质量内涵及其评价方法
        2.4.1 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2.4.2 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新疆贸易统计现状
    3.1 统计组织体系
        3.1.1 我国统计组织体系现状
        3.1.2 我国边贸统计组织体系
    3.2 统计调查制度
        3.2.1 我国统计调查制度
        3.2.2 我国贸易统计调查制度
    3.3 边境贸易统计流程
        3.3.1 进出.数据统计流程
        3.3.2 边境贸易数据统计流程
    3.4 新疆边贸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3.4.1 按照统计流程控制体系,注重过程管理
        3.4.2 各部门联系配合,确保数据准确性
        3.4.3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5 小结
第四章 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
    4.1 数据准确性评估
        4.1.1 数据来源
        4.1.2 基于Benford法则的检验
        4.1.3 基于趋势模拟评估法的再检验
    4.2 数据及时性评估
    4.3 数据完整性评估
    4.4 数据可获得性评估
    4.5 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4.6 小结
第五章 提升新疆边贸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5.2 完善管理体制
    5.3 规范统计指标
    5.4 改进统计方法
    5.5 加强素质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2.1 国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2.2 国内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政府财政统计的理论基础与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
    2.1 政府财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1 政府财政理论
        2.1.2 政府收支理论
        2.1.3 受托责任理论
        2.1.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 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
        2.2.1 国际统计标准及其特点
        2.2.2 《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及其发展
        2.2.3 政府财政统计与其他三大宏观统计体系的关系
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方向
    3.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现状
        3.1.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总体情况
        3.1.2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分组和指标体系
        3.1.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近年来的改革进展
    3.2 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实施情况
        3.2.1 澳大利亚GFS的实施情况
        3.2.2 加拿大GFS的实施情况
        3.2.3 发达国家实施GFS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的启示
    3.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GFS(2001)的差距
        3.3.1 政府财政统计范围的差距
        3.3.2 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的差距
        3.3.3 政府财政分析核心指标体系的差距
        3.3.4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的差距
4.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分类体系研究
    4.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收支分类原则研究
        4.1.1 政府收支分类基本框架
        4.1.2 政府收支分类原则
    4.2 现行中国政府收入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2.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收入分类
        4.2.2 现行中国政府收入分类
        4.2.3 中国GFS政府收入转换的实现
    4.3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4.3.2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4.3.3 中国GFS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转换的实现
    4.4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4.4.2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4.4.3 中国GFS政府支出经济分类转换的实现
    第四章 附录
5.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统计范围拓展——国有资本财政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1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
        5.1.1 政府财政统计GFS(2001)的核算范围
        5.1.2 现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核算范围
        5.1.3 现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存在的问题
    5.2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2.1 研究构建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现实意义
        5.2.2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核算范围
        5.2.3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收支分类
        5.2.4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统计表
        5.2.5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准则
        5.2.6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与GFS的对接
    5.3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3.1 研究构建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的现实意义
        5.3.2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的核算范畴
        5.3.3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的设计
    第五章 附录
6.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方式改革研究
    6.1 政府财政流量与存量帐户研究
        6.1.1 政府交易活动的流量账户统计体系
        6.1.2 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存量账户统计体系
        6.1.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核算对象改革研究
    6.2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改革研究
        6.2.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建设
        6.2.2 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统计记录时间
        6.2.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记录基础
7. 政府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1 财政统计分析的内涵和重要性
        7.1.1 财政统计分析本质
        7.1.2 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作用
        7.1.3 欧洲债务危机
    7.2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
        7.2.1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2.2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7.2.3 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分析
    7.3 健康财政统计指数计算方法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
    1.2.1 宏观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
    1.2.2 宏观金融风险的分类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整体框架
    1.4.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微观、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
    2.1.1 微观审慎监管
    2.1.2 宏观审慎监管
2.2 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
    2.2.1 宏观金融风险
    2.2.2 资产负债表方法
    2.2.3 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研究的文献
2.3 广东省金融风险研究文献 第3章 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3.1 资产负债表方法
    3.1.1 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价值效应
    3.1.2 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
    3.1.3 宏观资产负债表及矩阵
3.2 或有权益方法
    3.2.1 或有权益方法的基本理论
    3.2.2 或有权益的定价理论
    3.2.3 基于或有权益的宏观金融风险分析
3.3 风险表方法
    3.3.1 风险表的编制
    3.3.2 风险表的分析
3.4 专题分析法
3.5 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指标体系
    3.5.1 指标的确定
    3.5.2 权重的确定
    3.5.3 宏观金融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3.5.4 金融安全区域 第4章 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4.1 广东省经济金融运行概况
    4.1.1 广东省经济运行概况
    4.1.2 广东省金融运行概况
4.2 宏观环境分析
    4.2.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4.2.2 房产投资增长率/GDP增长率
    4.2.3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4.3 广东省公共部门金融风险分析
4.4 广东省金融部门风险分析
    4.4.1 银行类风险分析
    4.4.2 保险类风险分析
4.5 广东省上市企业部门金融风险分析
    4.5.1 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编制
    4.5.2 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分析
    4.5.3 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分析
4.6 广东省家户部门风险分析
    4.6.1 家户部门资产负债表编制
    4.6.2 家户部门风险分析
4.7 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风险专题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广东省代表性地级市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5.1 广州市宏观金融风险分析
    5.1.1 广州市宏观环境分析
    5.1.2 广州市公共部门风险分析
    5.1.3 广州市金融部门风险分析
    5.1.4 广州市上市企业部门风险分析
    5.1.5 广州市家户部门风险分析
    5.1.6 小结
5.2 深圳市宏观金融风险分析
    5.2.1 深圳市宏观环境分析
    5.2.2 深圳市公共部门风险分析
    5.2.3 深圳市金融部门风险分析
    5.2.4 深圳市上市企业部门风险分析
    5.2.5 深圳市家户部门风险分析
    5.2.6 小结
5.3 珠海市宏观金融风险分析
    5.3.1 珠海市宏观环境分析
    5.3.2 珠海市公共部门风险分析
    5.3.3 珠海市金融部门风险分析
    5.3.4 珠海市上市企业部门风险分析
    5.3.5 珠海市家户部门风险分析
    5.3.6 小结
5.4 东莞市宏观金融风险分析
    5.4.1 东莞市宏观环境分析
    5.4.2 东莞市公共部门风险分析
    5.4.3 东莞市金融部门风险分析
    5.4.4 东莞市上市企业部门风险分析
    5.4.5 东莞市家户部门风险分析
    5.4.6 小结
5.5 惠州市宏观金融风险分析
    5.5.1 惠州市宏观环境分析
    5.5.2 惠州市公共部门风险分析
    5.5.3 惠州市金融部门风险分析
    5.5.4 惠州市上市企业部门风险分析
    5.5.5 惠州市家户部门风险分析
    5.5.6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管理
6.1 基于资产负债表层面的风险管理方法
    6.1.1 宏观层面政策——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6.1.2 中观层面政策——运行机制建议
    6.1.3 微观层面政策——部门资产负债表控制
6.2 基于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的风险管理方法
    6.2.1 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层面反映出来的风险
    6.2.2 以公共部门为例的风险管理方法
6.3 基于风险表层面的风险管理方法
    6.3.1 基于风险表层面的风险管理的思路
    6.3.2 基于风险表层面的风险管理方法
    6.3.3 对基于风险表层面的风险管理方法的评价
6.4 使用宏观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6.4.1 宏观衍生工具的基本概念
    6.4.2 宏观衍生工具的主要类别和具体产品
    6.4.3 使用宏观衍生工具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管理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的意义
        1.2.1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局限性
        1.2.2 现行的投入产出理论的缺陷
        1.2.3 绿色GDP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绿色GDP核算理论的文献综述
        1.3.2 绿色投入产出理论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结论及启示
        1.3.4 绿色GDP核算的主要障碍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具体的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7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有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生产的界定及生产范围
        2.1.2 资源与环境的概念及其界定
        2.1.3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概念
    2.2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的理论基础
        2.2.1 绿色GDP核算西方经济学思想渊源
        2.2.2 马克思经济理论
        2.2.3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2.2.5 资源环境稀缺理论
        2.2.6 补偿价值论
        2.2.7 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理论
        2.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9 外部效应理论
        2.2.10 科斯定理
        2.2.11 SEEA核算理论
3 产权界定和非市场定价研究
    3.1 产权及产权制度的有关概念
        3.1.1 产权的定义
        3.1.2 产权的性质特征
        3.1.3 产权制度结构
        3.1.4 产权的功能
        3.1.5 产权制度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演变
        3.1.6 产权制度是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征
    3.2 矿产资源产权界定问题研究
        3.2.1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及其研究现状
        3.2.2 要区分“矿产资源产权”与“矿业权”的概念内涵
        3.2.3 要分清“探矿权”与“采矿权”的概念内涵
        3.2.4 要分清“矿业权”与“矿资产”的概念内涵
    3.3 水资源产权界定问题研究
        3.3.1 水权理论研究
        3.3.2 水权结构研究
    3.4 对资源和环境进行非市场定价的必要性
        3.4.1 对资源和环境正确定价是环境资产计量与评估的基础
        3.4.2 对资源和环境正确定价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
        3.4.3 对资源和环境定价是建立环境保护的信息支持系统的前提
    3.5 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3.5.1 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内涵
        3.5.2 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构成
    3.6 资源消耗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研究
        3.6.1 资源的非市场定价的理论基础
        3.6.2 矿产资源价格的确定
        3.6.3 耕地资源价格的确定
        3.6.4 大气污染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的确定
        3.6.5 大气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的确定
        3.6.6 酸雨和SO_2污染对林业的损失
        3.6.7 水资源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的确定
    3.7 固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的确定
    3.8 生态退化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研究
        3.8.1 水土流失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的研究
        3.8.2 沙漠化损失的非市场定价研究
    3.9 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环境损害的非市场定价研究
        3.9.1 地表塌陷的环境评价方法
        3.9.2 固体废弃物占压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
        3.9.3 煤炭开采产生的废气、废水、粉尘和噪声污染的评估
4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的方法研究
    4.1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的方法基础
        4.1.1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4.1.2 投入产出核算
    4.2 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优势
        4.2.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
        4.2.2 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和科学基础
        4.2.3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
    4.3 绿色GDP总量指标的研究
        4.3.1 综合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SEEA)
        4.3.2 SEEA中有关绿色GDP的内涵界定
        4.3.3 SEEA中绿色GDP的核算
    4.4 绿色投入产出理论模型的方法研究
        4.4.1 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
        4.4.2 “投入”、“占用”概念的界定和“部门”的划分
        4.4.3 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中的投入产出表
    4.5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的方法研究
        4.5.1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的框架设计
        4.5.2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来描述和计算绿色GDP的方法
        4.5.3 绿色GDP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研究
        4.5.4 绿色GDP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的收集
    4.6 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的应用方法研究
        4.6.1 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中行模型的研究
        4.6.2 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中列模型的研究
        4.6.3 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中产业关联度的研究
5 针对中国(一个案例)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2007年绿色GDP核算的主要结果
    5.2 中国2007年三部门绿色GDP投入产出表分析
        5.2.1 三次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投入差值
        5.2.2 三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5.2.3 三次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5.2.4 三次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度的分析
    5.3 中国2007年30个部门绿色GDP投入产出表分析
        5.3.1 30部门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投入差值分析
        5.3.2 30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5.3.3 30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5.3.4 30部门的产业关联度分析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缺陷和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A 各省的农业用水影子价格
    附表B 中国2007年直接消耗系数表
    附表C 中国2007年完全消耗系数表
    附表D 中国2007年绿色直接消耗系数表
    附表E 中国2007年绿色完全消耗系数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10)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民主预算理论的发展
        1.2.2 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的研究
    1.3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工具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4.1 主要思路和结构
        1.4.2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2. 预算民主化: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必由之路
    2.1 税收国家和预算国家
    2.2 西方国家的两次财政制度转型
        2.2.1 从领地国家到税收国家
        2.2.2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
    2.3 中国的预算国家之路
        2.3.1 演进中的"税收国家"
        2.3.2 改革中的"预算国家"
    2.4 中国的预算民主化改革
        2.4.1 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必要性
        2.4.2 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可行路径
3. 预算透明度:现状、问题及成因
    3.1 预算透明度
        3.1.1 预算透明度的定义及其原则
        3.1.2 预算透明的效应
        3.1.3 影响预算透明度的因素
    3.2 中国的预算透明度问题
        3.2.1 中国预算透明的进程
        3.2.2 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3.2.3 制约中国预算透明的因素
4. 预算膨胀:现状、问题及成因
    4.1 中国的预算膨胀
        4.1.1 中国预算支出的整体膨胀趋势
        4.1.2 地方预算的编制膨胀与执行不足
    4.2 预算编制环节的软约束——基于预算最大化模型的分析
        4.2.1 预算最大化模型
        4.2.2 中国预算编制环境的软约束
    4.3 预算执行环节的软约束——基于效用最大化模型的分析
        4.3.1 效用最大化模型
        4.3.2 预算执行环节的"逆向软预算约束"
    4.4 收入预算软约束——间接税制的影响
        4.4.1 两种税制对公共决策的不同影响
        4.4.2 我国间接税制的影响
5. 预算支出结构:现状、问题及成因
    5.1 预算支出结构分析
        5.1.1 国家预算支出的结构性特点
        5.1.2 地方预算支出膨胀的结构性特点
    5.2 中国预算过程中的部门利益
        5.2.1 预算支出背后的部门利益
        5.2.2 影响政府预算分配的其它因素
    5.3 两个案例研究
        5.3.1 预算支出结构中的城乡差别
        5.3.2 中国行政支出膨胀的趋势
6. 部门预算现状——个案研究与香港的借鉴
    6.1 深圳市2008年部门预算情况
        6.1.1 基本情况
        6.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6.2 厦门市2007年部门预算(草案)
        6.2.1 概况
        6.2.2 各单位的预算组成
        6.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6.3 广州市2009年部门预算
        6.3.1 基本概况
        6.3.2 存在的问题
    6.4 中央各部委2010年部门预算
    6.5 白庙乡的"全裸"账本
    6.6 香港政府预算基本概况和借鉴
        6.6.1 香港2010-11年政府预算概况
        6.6.2 香港审计署部门预算
        6.6.3 香港部门预算对我国的启示
7. 美国民主预算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7.1 美国的前预算时代
    7.2 美国进步时代的预算改革
        7.2.1 美国进步时代预算改革的背景
        7.2.2 进步时代预算改革的内容
        7.2.3 美国进步时代预算改革的意义
    7.3 行政主导预算时代
    7.4 共治预算时代
    7.5 多元预算时代
    7.6 美国民主预算对我国的启示
        7.6.1 美国民主预算改革的经验
        7.6.2 美国民主预算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8. 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
    8.1 预算透明和预算公开
    8.2 扩大公众参与预算的范围
        8.2.1 公众参与的合法性是预算民主化的基础
        8.2.2 预算参与的模式
        8.2.3 预算参与的中国地方试验
    8.3 调整人大与党委政府的关系
        8.3.1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3.2 正确处理党委、政府与人大的关系
    8.4 增强财政部门的核心预算机构地位
        8.4.1 影响财政部门核心预算机构的因素
        8.4.2 建立核心预算机构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实行SNA和加入GDDS是我国统计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侯睿婕.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2]提高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D]. 龙凤.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我国碳排放交易政策有效性研究[D]. 代远菊.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4]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D]. 刘君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5]我国课业负担公告制度的建立[J]. 胡惠闵,漆涛. 教育发展研究, 2015(22)
  • [6]新疆边境贸易统计数据质量研究[D]. 刘琳.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7]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D]. 邹康.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8]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D]. 李盛. 武汉大学, 2011(04)
  • [9]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D]. 匡祥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2)
  • [10]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D]. 罗昌财.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实施SNA并加入GDDS是我国统计的必由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