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投资移民——海外定居的首选

新西兰投资移民——海外定居的首选

一、新西兰投资移民——海外定居首选(论文文献综述)

刘钰[1](2020)在《跨域体验的文学呈现 ——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叙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19世纪中期以来由华人移民以汉语为媒介创作的反映北美华人移民移居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小说创作。通观北美华文移民小说,文化身份追寻在原乡想象、历史记忆、异族交往、代际关系等主题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比较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方法,利用文化身份、形象学、社会学等理论,从原乡想象、历史记忆、异族交往、代际关系四个层面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在异质文化语境下,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身份认同的呈现方式、特征及其成因,系统挖掘和展示北美华人移民在中西文化之间的想象方式与实际抉择。之所以选择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复杂多变的文化身份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身份认同时刻处于建构过程中,在时间上始终指向未来。由于不同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不同,对文化身份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它总是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因此,文化身份研究也如同文化身份认同一样,始终是一件不会被完成的“产品”(斯图亚特·霍尔语),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对当下还是未来的研究者而言文化身份认同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二是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北美华文移民小说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创作历程,但对其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新移民作家作品上,在地域上则呈现出重美国而轻加拿大的研究倾向,这些都不利于对研究对象作整体性把握。鉴于目前本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足,本论文以北美华文移民小说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纵轴,通过对以上四个典型主题的剖析,力图系统挖掘和展示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文化身份书写,突破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不平衡的局限。文化身份蕴含了北美华人移民特殊的族群散居经验,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随着不同历史时代中西方之间权力话语的此消彼长,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的北美华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其身份认同的流变不仅是我们认识跨文化空间中,北美华人群体不同时期特有的生存处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移民小说发展轨迹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这一区域文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与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变革相始终,北美华人移民所面临的自我身份上的困惑和选择很大程度上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命运的一种隐喻,分析和把握这一隐喻的内涵,对于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民族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的调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在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各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与互动愈发剧烈和频繁,当今的世界文化由此呈现出多元混杂的特征,文化身份的追寻与文化认同的建构是每一个“在场者”都无法绕开的话题。

任慈[2](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认为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王辉耀,苗绿,吴菲怡[3](2020)在《BⅠ总报告 B.1国际人口迁移中的中国移民发展现状与特点》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虽然国际移民总体规模出现明显放缓,但劳工移民规模持续增长,且流向集中。与此同时,随着自然灾害及地区动乱频发,非常规移民规模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然而在逆全球化思潮的不断抬头的当下,世界主要移民国家的政策走向也出现较大调整,可以概括为收紧一般移民与国际保护规模,放宽高层次及技术移民限制,加紧人才争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移民输出国与新兴移民目的国,其移民发展与世界移民发展总体形势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海外移民规模稳步增长,留学热潮不退,移民年轻化趋势加速显现。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向好发展,来华国际移民数量也出现较快增长,区域流向集中,在华留学生留华发展意愿逐步增强,边境地区临时性劳务合作不断深化。移民现代化治理水平也随治理理念、治理模式与治理手段的不断升级而显着提升。

包大伟[4](2020)在《海外移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截至201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分别为19822.7亿美元和1430.4亿美元。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效应,不仅投资行业分布广泛,投资方式也更趋多元化。一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迎来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潜在投资风险。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环境不一,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法制建设、文化差异、地缘政治、自然资源禀赋等都对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直接投资等经济活动造成影响。本文以海外移民为落脚点,选择中国对55个样本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海外移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移民网络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就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同时,为解释移民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机制,从移民能够发挥族裔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和弥合文化距离等三个角度阐释了移民网络对于移民来源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文章还运用了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投资历史、存量及流量情况、地域及行业分布、投资主体的构成等角度介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总结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着政治风险、跨文化风险以及投资区位和行业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其次,收集相关变量数据并最终选取55个样本国家,以中国2005年、2010年、2013年、2015年及2017年的分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相同年份获得的海外移民存量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控制变量为同年度获得的样本国家GDP、人均GDP、自然资源禀赋、开放水平、政府治理指标以及不随时间变化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以此构建投资引力模型。运用随机效应模型(RE)、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等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全样本和分样本的实证检验,在两次分样本回归中,一次将样本国家按照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分类进行回归,另一次是对不同期的移民进行回归,对比全样本和分样本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海外移民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最后,文章在前文论述和实证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吴占军[5](2020)在《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文中认为移民,是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的重要社会现象之一。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随着国内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实施,也发生大规模的海外人口移动。战前日本除了向亚洲殖民地的殖民人口扩张之外,美洲地区作为国际移民的主要接收地,成为日本海外移民的主要选择之一。近代以来日本向美洲移民的历史,与日本向亚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的殖民人口扩张相比,移民性质、移民形式、移民规模和影响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日本向美洲移民政策也经历了从消极保守政策向积极奖励政策的转变。1885年赴夏威夷“官约移民”的实现,标志着日本正式解除了国民赴海外移民的禁令,也由此开启了日本人移民美洲的历史。当时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开始推行具有种族主义的“排亚政策”,随着日本移民的增加北美地区“排日运动”日趋激烈。为了维系与移民接收国的关系和保护本国移民利益,日本政府采取了保守的移民政策,1896年颁布《移民保护法》,加强对移民公司的规范和监管,1907—1908年与美加两国签订《君子协定》,主动限制国民以劳工移民身份移民北美。因为美加两国的“排日运动”和日本的保守政策,北美地区日本移民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入1920年代,日本海外移民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开始将南美地区视为国家海外发展的重要组成,于是调整了美洲移民政策,将南美巴西作为主要移民输出国,推行政府主导的积极奖励政策。日本政府通过整合移民公司、为移民提供补助金、制定奖励投资移民的相关法律以及完善移民设施等,使赴巴西移民具有了“国策移民”性质。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洲各国先后禁止接收日本移民,日本人移民美洲活动全面停止。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梳理总结战前日本人向美洲主要国家的移民历程和移民发展特点;二是分析解读战前日本美洲移民的相关政策。在绪论部分梳理了日本海外移民及其政策的相关理论、界定相关概念,并对先行研究进行述评;第一章通过分析日本政府对明治初年三次海外移民活动的态度,指出日本在1885年以前选择禁止国民移民海外政策的原因;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人向夏威夷、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主要接收国的移民历程,解读美洲日本移民的发展特点;第五章至第七章从日本的移民思想、移民立法和移民行政机构的变迁三个方面,解读日本美洲移民政策形成的内在要因;在结语部分,评价战前日本美洲移民政策从“消极保守”向“积极奖励”的转变,探讨日本移民政策转变与北美“排日运动”的关系,对比美加两国日本移民与巴西日本移民的差异,分析积极奖励的移民政策与日本谋求南美发展战略的关系。

稂建中[6](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李庆芳[7](2019)在《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南部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点侨乡,自古以来就有着向海外移民的传统。“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涉外涉侨政策变化以及公安出入境机构陷于瘫痪影响,传统侨乡居民的外迁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以及涉侨出入境政策的放松,闽粤浙等中国传统侨乡重启了对外移民的步伐,闽南地区也掀起了第一波新移民的浪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我国出入境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对外移民不断增长,在海外形成了颇具规模及影响力的新移民群体,新移民也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涉外涉侨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针对新移民的工作也成为各级涉侨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闽南侨乡新移民,作为新移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国范围的新移民相比,在移民进程及在地生存方面,既有其特点又有共性,本研究即希望通过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历史的梳理和现状的分析,深入认知闽南侨乡新移民这一群体,并由此及彼,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移民群体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闽南尤其是晋江地区的新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阶段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加以考察。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第二至四章、第五章结语。第二至四章是全文的主体,分三个历史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至今,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在各个时期,分别围绕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移民动机、移民方式和途径、来源与流向、生存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各个时期的移民特点进行了分析,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重建了20世纪70年代迄今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发展史。其中,第四章第二节是体现本研究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性研究的主要章节,内容主要围绕闽南侨乡移民当前现状展开论述与分析,思考当前新移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以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建议和对策。

张浩琦[8](2019)在《风格标记视阈下的《跨境高等教育管理》人机对比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机器翻译一直是热门话题,市场上涌现出各种翻译软件。翻译软件的高效便捷确实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但从目前来看,其翻译质量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相对传统的人工翻译,其译文质量还有一定差距,必须通过人工修正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本报告以克里斯托弗·泽古拉斯(C.Ziguras)和格兰特·麦克伯尼(G.Mcburnie)撰写的着作《跨境高等教育管理》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为翻译对象,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并且带有明显的风格标记特征,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在翻译该文时,着重把握原文的特点,力求准确顺畅,使得译文具有与原文一致的风格标记特征。笔者首先使用机器翻译方法(有道翻译)翻译了整篇着作,发现机器译文在风格标记上表现较差,无法体现原着的特点,因此对机翻译本进行了修改优化。为探究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在风格标记方面的不同表现及相应差距,基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本报告从风格标记的六个角度(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语域标记、篇章标记、修辞标记)对机器译文及人工优化后的译文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机器翻译在风格标记翻译方面的主要问题。从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机器译文的词语重复率高,词句韵律缺失,行文累赘僵硬,篇章逻辑模糊,翻译腔明显,所以必须通过人工修改优化才能完成翻译任务,满足客户要求。本报告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翻译任务的背景和目标。第二章详细的阐述了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步骤和译后质量控制。第三章对风格标记理论进行了介绍,分为两部分: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第四章分别揭示了人机翻译各自的优缺点,并以风格标记理论的框架分析对比人机翻译在风格标记方面的表现。第五章对翻译报告的整体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

郭磊贤[9](2018)在《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处在高质量空间发展门槛上的中国大城市地区面临“放任增长”或“限规模、疏人口”的路线争议,学术研究亟待从“质量”角度回答中国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机制问题,但已有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指引作用有限。本文将“质量”概念降维到城乡规划学科核心关注的空间层面,选取“密度”和“设施”作为调节聚落质量的核心变量,以“密度-设施”比例关系作为聚落质量的空间测度,构建了基于“空间过密化”假设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经由“密度-设施”的研究视角并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空间研究与多样本、多尺度的比较研究方法,本文概括了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的“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与聚类特征,并以上海-苏州地区为重点对象,全面解析了1946年至今该地区的聚落空间演化与治理过程。经过归纳、解释和初步验证,本文认为,上海-苏州地区的聚落空间发展表现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的过程逻辑,形成了在长期空间过密化进程中局部突破低水准聚落质量困境的空间演化与治理机制。该机制是中国特大城市地区在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下,根据体制特征和公共资源条件,策略性选择疏解人口、供给基础设施等不同成本“密度-设施”调节路径的结果。现阶段,外围地区成为上海-苏州应对空间过密化的重点地带,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和上海-苏州跨界地区等外围地区典型空间的“密度-设施”关系修复实践则表现出通过治理模式创新改善设施服务的新趋向。综合研究发现,本文也对上海-苏州地区提出了优化“密度-设施”关系、提升空间质量的初步建议。

邱志红[10](2017)在《新西兰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的华侨华人,对远在南太平洋"长白云之乡"新西兰华人的移民史和现状的研究稍显薄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世界范围内的华侨华人规模相比,历史上旅居新西兰的华侨华人数量一直比较有限。然而今天,新西兰已经成为世界上族裔最多的国家之一,继欧裔和毛利裔之后,华裔成为新西兰排名第三的族群。本文基于新西兰历史上历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以及最新的新西兰移民局统计数据、新西兰官方统计调查报告和新西兰移民政策等资料的分析,揭示当代新西兰华人新移民的整体概况和基本特征,同时在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理论的视野下,结合新西兰华人新移民的口述访谈资料,探讨新西兰华人社区的多元认同。

二、新西兰投资移民——海外定居首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西兰投资移民——海外定居首选(论文提纲范文)

(1)跨域体验的文学呈现 ——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北美华文小说中移民书写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早期美国华人移民的痛史
        一、近代中国人的美国想象
        二、弱国子民的异国生存
    第二节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
        一、北美留学生文学发展历程
        二、50—70年代前期:“无根者”的命运哀歌
        三、70年代中后期:民族认同的回归
    第三节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多元景观
第二章 跨时空书写中的原乡想象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排华背景下华人先侨的民族国家想象
        一、传统中国的“国家观念”
        二、种族迫害下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
    第二节 无根漂泊者的文化乡愁
        一、漂泊者的“文化中国”情结
        二、台湾返乡留学生的文化失落与“根”的幻灭
    第三节 跨越原乡与异乡边界的世界意识
        一、重建成长记忆中的地理故乡
        二、“越界书写”下的世界主义情怀
第三章 北美华人移民的历史记忆与身份建构
    第一节 早期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民族记忆
        一、重新表征北美早期华人移民史的必要性
        二、新移民作家对早期华人移民种族符码的颠覆与重构
    第二节 “二战”视野下的身份追寻与民族形象的重建
        一、中国新文学整体观视野下抗战叙事的时代变迁
        二、40年代北美华文抗战小说中的民族文化情结
        三、台湾旅美作家笔下被放逐的流浪者之歌
        四、新移民作家“二战”书写中的认同困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怀
    第三节 社会政治变革中个体的命运与身份建构
        一、海外“伤痕文学”中归国知识分子的边缘身份
        二、80年代新移民的历史重负与身份焦虑
第四章 跨文化异族交往与华人移民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跨国婚恋中作为文化身份隐喻的两性关系
        一、早期移民跨国婚恋中的种族歧视
        二、台湾留学生文学跨国婚恋中的文化冲突
        三、新移民小说中跨国婚恋中的身份困惑与人性探寻
    第二节 职场生存中的文化抉择与身份转变
        一、种族歧视下台湾学人对民族文化的固守
        二、新移民的职场沉浮与世纪末的身份焦虑
        三、新世纪以来职场小说中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五章 代际关系视域下华人移民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视野下的代际冲突
    第二节 异国背景下父子冲突中的文化身份抉择
        一、中西方家庭伦理差异下的代际冲突
        二、代际间的语言冲突与认同差异
        三、移民父子的政治观念冲突与华人群体的边缘地位
    第三节 从对抗走向对话:代际和解与文化融合
        一、走出身份的迷途:“混血儿”的寻根之旅与身份重建
        二、跨越文化冲突:代际隔阂下人类共通性情感的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旨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一、“华人问题”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小结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二、争夺人才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小结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二、选择留学生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BⅠ总报告 B.1国际人口迁移中的中国移民发展现状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人口迁移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人口迁移总体情况
    (二)国际移民的区域现状
        1. 亚洲地区
        2. 欧洲地区
        3. 北美地区
        4. 拉美地区
        5. 非洲地区
        6. 大洋洲地区
    (三)国际移民发展新特点
        1. 国际移民总体增速放缓,区域内迁移频繁
        2. 移民劳工数量持续增长,地理集中趋势明显
        3. 家庭移民仍为永久性移民的主要渠道,但规模略有收缩
        4. 非常规移民持续增长,国际保护规模收缩
        5. 国际移民管理体系取得一定成效,区域间协同机制作用仍然有限
二、世界主要移民目的国移民政策趋向
    (一)“人才战争”日渐激烈,引智政策逐步升级
    (二)多国扩大劳动力引进,“定向移民”趋势明显
    (三)难民管制趋于严格,国际治理前景难测
    (四)英国“欧盟定居计划”争议未休
三、中国国际移民发展现状与特点
    中国国际移民在世界
        1.移民输出总量世界第三,赴欧移民存量增速明显提升
        2.美日加仍为主要目的国,新加坡移民存量锐减
        3.出国留学热潮不退,移民年轻化趋势显现
        4.赴美移民:直系亲属移民成为主体,投资移民急速下滑
        5.全球征税(CRS)计划或影响高净值投资移民流向与方式
        6.移民服务规模增长迅速,专业化转型迫在眉睫
四、后疫情时代世界移民发展展望

(4)海外移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移民
        二、对外直接投资
        三、智力外流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二、移民与对外直接投资
        三、海外移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四、智力外流
        五、文献评述
    第三节 海外移民网络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分析
        一、海外移民网络可以发挥族裔优势
        二、海外移民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三、海外移民网络可以弥合文化距离
第三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及流量情况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及行业分布
        四、中国境内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构成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地区和行业分布
    第二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风险
        二、跨文化风险
        三、投资区位和行业分布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第四章 海外移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海外移民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布概况
    第二节 模型设立及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立
        二、变量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二、实证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移民”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文章的主要架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明治初年的海外移民事件与日本政府的应对
    一、夏威夷“元年者”移民与日夏移民交涉
    二、西属关岛、美国加州的日本移民
    三、明治前期日本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态度
第二章 夏威夷的日本移民
    第一节 美夏合并前夏威夷的日本移民
        一、“官约移民”制度形成的背景
        二、“官约移民”制度的实施
        三、“官约移民”制度的影响
        四、过渡时期的“私约移民”
    第二节 美夏合并后的夏威夷日本移民
        一、自由移民时期(1901—1907年)
        二、限制移民时期(1908—1924年)
        三、禁止移民时期(1925-1941年)
第三章 美国本土和加拿大的日本移民
    第一节 美国本土的日本移民
        一、早期移民时期(1868—1890年)
        二、自由移民时期(1891—1907年)
        三、限制移民时期(1908—1924年)
        四、禁止移民时期(1925—1941年)
    第二节 加拿大的日本移民
        一、早期移民时期(1877—1907年)
        二、协定移民时期Ⅰ(1908—1927年)
        三、协定移民时期Ⅱ(1928—1941年)
第四章 巴西的日本移民
    第一节 日本人移民巴西的历程
        一、移民的背景分析
        二、前期移民时期(1908—1920年)
        三、国策移民时期(1921—1941年)
    第二节 日本移民的人口结构特点和农业经营状况
        一、日本移民的人口结构特点
        二、日本移民的农业经营状况
第五章 海外移民思想
    第一节 日本的人口问题与海外移民思想
        一、日本人口增长概况
        二、东乡实与大场实治的人口论
        三、大隈重信的“日本人种优越论”
    第二节 日俄战争前日本的海外移民思想
        一、德川幕府末期的国防论、开国论及海外膨胀论
        二、日俄战争前日本的海外移民思想
    第三节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美洲移民思想
        一、大河平隆光的移民论
        二、永田稠的移民论
第六章 移民立法
    第一节 《移民保护法》
        一、《移民保护法》出台背景
        二、《移民保护法》的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海外移住组合法》
        一、《海外移住组合法》出台的背景
        二、《海外移住组合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七章 移民机构
    第一节 中央行政官厅
        一、外务省
        二、拓务省
    第二节 民间移民公司
        一、移民公司的出现
        二、移民公司发展的时期划分
        三、移民公司的业务内容及历史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话语理论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二、中世纪英语
        三、现代英语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7)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源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第一节 20 世纪70 年代初侨乡新移民形成的背景
        一、国际:大国关系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二、国内:“文革”中对外政策与涉侨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一、1971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二、1978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第三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二、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规模化发展
    第一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快速增长的背景
        一、国际: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国际移民的影响
        二、国内:20 世纪90 年代后涉外涉侨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快速发展
        一、闽南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移民的影响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分期与类型
    第三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
        一、流向东南亚国家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二、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三、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第二节 闽南侨乡新移民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风格标记视阈下的《跨境高等教育管理》人机对比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Goal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Parallel Text Analysis
        2.1.2 Translation Tools
    2.2 Procedur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2.3 Quality Control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3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1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
    3.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2.1 Phonological Markers
        3.2.2 Lexical Markers
        3.2.3 Register Markers
        3.2.4 Syntactic Markers
        3.2.5 Textual Markers
        3.2.6 Markers of Figures of Speech
Chapter4 HT and MT with a Focus on Stylistic Markers
    4.1 A General Comparison of HT and MT
        4.1.1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MT
        4.1.2 Methods Adopte by HT
    4.2 Case Analysis
        4.2.1 Phonological Level
        4.2.2 At Lexical Level
        4.2.3 At Register Level
        4.2.4 Syntactical Level
        4.2.5 At Textual Level
        4.2.6 Level of Figures of Speech
Chapter5 Summary
    5.1 Conclusion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port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of Youdao Translate
AppendixⅢ Target Text by Human Translator

(9)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城镇化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1.2.2 对大城市高质量空间发展路径争议激烈
        1.2.3 需要从“质量”视角思辨大城市人居空间发展
    1.3 研究面临的若干理论瓶颈
        1.3.1 本体层面:定义困境
        1.3.2 认识层面:感知与测定争议
        1.3.3 理念层面:无限更迭陷阱
        1.3.4 方法层面:内涵还原悖论
        1.3.5 实践层面:量-质关系问题
        1.3.6 批判地认识当前研究状况
    1.4 研究纲领要点
        1.4.1 突破“质量”认识论
        1.4.2 聚焦特大城市地区尺度
        1.4.3 拓展研究的时、空两向维度
        1.4.4 引入“治理”因素
    1.5 研究对象
        1.5.1 研究群像:世界特大城市地区
        1.5.2 重点对象:上海-苏州地区
        1.5.3 重点对象选取意义及典型性
    1.6 研究问题、方法与难点
        1.6.1 科学问题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难点
    1.7 篇章结构
第2章 理论框架
    2.1 核心变量
        2.1.1 将“质量”降维到空间层面所得变量
        2.1.2 由“质量”概念源头推导所得变量
        2.1.3 密度与设施
    2.2 “质量”认识论与空间测度
        2.2.1 密度、设施的类哲学意义关联
        2.2.2 以密度、设施描述空间发展现象
        2.2.3 对密度、设施构成测度方式的讨论
        2.2.4 “密度-设施”比例关系
    2.3 基于“密度-设施”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
        2.3.1 模型前提假设
        2.3.2 起始:空间过密化与“密度-设施”失衡
        2.3.3 过程:治理主体多路径调节“密度-设施”关系
        2.3.4 结果:形成阶段性形态结构
    2.4 小结:经由“密度-设施”关系透视研究对象
第3章 世界特大城市地区“密度-设施”分布规律及特征分异
    3.1 “密度-设施”总体治理状况
        3.1.1 后发地区受困于“密度-设施”失衡问题
        3.1.2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改善调节路径
        3.1.3 治理模式和能力是重要支撑因素
    3.2 “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
        3.2.1 对象与空间构造
        3.2.2 人口密度分布特征
        3.2.3 基础设施分布特征
        3.2.4 “密度-设施”分布特征
    3.3 特征分异与模式聚类
        3.3.1 分布曲线聚类与发展阶段的关系
        3.3.2 分布曲线形态与路径策略的关系
        3.3.3 初步解释
    3.4 小结:寻找塑造“密度-设施”分布状况的历史线索
第4章 上海-苏州地区聚落空间“密度-设施”演化与治理进程
    4.1 研究语境
        4.1.1 作为“话语”的“‘骨’‘肉’关系”
        4.1.2 理性逻辑下的空间干预进程
    4.2 时空范围与素材
        4.2.1 历史时期划分
        4.2.2 空间层次界定
        4.2.3 主要文献材料
    4.3 基于“密度-设施”关系的空间演进过程(1946-)
        4.3.1 起始状态:城、乡空间双重过密
        4.3.2 疏散理想受阻于建国初时势(1946-1957)
        4.3.3 多管齐下向外疏解市区人口(1958-1977)
        4.3.4 在空间过密失衡中寻找出路(1978-1989)
        4.3.5 大规模增长与扩散的二十年(1990-2010)
        4.3.6 改善区域人居环境的新时期(2011-)
    4.4 过程特征
        4.4.1 两轮“密度-设施”关系内外消长
        4.4.2 市区两轮空间过密与一次失衡
        4.4.3 较显着的三十年周期波动特征
        4.4.4 与政经体制和治理模式的潜在关联
    4.5 小结:待验证的“密度-设施”空间波动特征
第5章 上海-苏州地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
    5.1 技术思路
        5.1.1 基本原理
        5.1.2 测度分析方法
        5.1.3 数据来源
    5.2 验证“密度-设施”空间波动律(1990-2010)
        5.2.1 上海市域部分
        5.2.2 苏州市域部分
        5.2.3 沪苏走廊地区
    5.3 波动进程中各类空间的“密度-设施”变化及比较
        5.3.1 各级居民点
        5.3.2 特大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地区
        5.3.3 空间过密化区域随波动进程转换
    5.4 小结:外围地区是现阶段上海-苏州地区的过密空间
第6章 外围地区空间过密化成因与“密度-设施”关系修复应对
    6.1 边界外侧成为政府主导空间开发的优先区位
        6.1.1 现象:外围地区大规模空间“贴边”开发
        6.1.2 原因:设施供给成本角度的情景模拟解释
        6.1.3 结果:空间拓展首选“密度-设施”配比洼地
    6.2 外围圈层成为外来人口落脚定居的集中地带
        6.2.1 现象:外来人口分布集聚地圈层外移
        6.2.2 原因:落脚定居综合成本角度的解释
        6.2.3 结果:公共设施与外来人口高度错配
    6.3 外围地区修复“密度-设施”关系的自主实践
        6.3.1 地方设施服务治理难点
        6.3.2 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设施服务改善实践
        6.3.3 上海-苏州跨界地区设施服务合作探索
    6.4 评价与启示
        6.4.1 以柔性治理摆脱“权”、“利”困境
        6.4.2 以多元投入代替单一主体供给公共资源
    6.5 小结:以治理模式创新引导“密度-设施”优化
第7章 试论上海-苏州地区空间发展机制及质量提升对策
    7.1 长期空间过密化与过密空间周期转换
        7.1.1 空间演化与治理的过程逻辑
        7.1.2 成绩和经验
        7.1.3 牺牲和代价
    7.2 对长期空间过密化机制的初步解释
        7.2.1 城市化规律的客观作用
        7.2.2 城市发展理念的长期影响
        7.2.3 区域治理结构的扰动变化
        7.2.4 空间开发模式的深刻塑造
    7.3 优化“密度-设施”关系,提升空间质量的初步建议
        7.3.1 基本判断
        7.3.2 对策建议
        7.3.3 空间框架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人口、交通设施与医疗设施资料来源
附录B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圈层空间人口密度与交通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C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圈层空间人口密度与医疗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D 上海-苏州地区空间测度单元及与乡、镇、街道行政边界的比较
附录E 上海-苏州地区空间测度单元人口与医疗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F 调研访谈受访者名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新西兰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西兰移民政策与华人社区的形成
    (一) 不受欢迎的外国人:1866~1935年
    (二) 模范少数民族:1936—1986年
    (三) 高素质移民:1987年至今
二、新移民与华人社区的多元认同
三、结论

四、新西兰投资移民——海外定居首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域体验的文学呈现 ——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叙事[D]. 刘钰. 吉林大学, 2020(03)
  • [2]“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BⅠ总报告 B.1国际人口迁移中的中国移民发展现状与特点[A]. 王辉耀,苗绿,吴菲怡.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总报告, 2020
  • [4]海外移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包大伟.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5]战前日本美洲移民及其政策研究(1868-1941)[D]. 吴占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D]. 李庆芳. 华侨大学, 2019(01)
  • [8]风格标记视阈下的《跨境高等教育管理》人机对比翻译实践报告[D]. 张浩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D]. 郭磊贤. 清华大学, 2018(01)
  • [10]新西兰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实践[J]. 邱志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2)

标签:;  ;  ;  ;  ;  

新西兰投资移民——海外定居的首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