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州记者站挂牌

本报贵州记者站挂牌

一、本报贵州记者站挂牌(论文文献综述)

明珠[1](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0-2019)青年就业新闻报道框架研究》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广受青年关注的话题之一。但青年人的就业实况往往与新闻报道中所展示的不尽相同。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抽样和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青年报》2010年至2019年关于青年就业报道的新闻框架。《中国青年报》历来对青年人的问题十分关注,且在报道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由于样本量巨大,本研究采取构造周抽样,每间隔22天抽样一次。后经过人工逐一筛选,最终得到样本231篇。通过了解10年间的青年就业政策和阅读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出版的《就业蓝皮书》,本研究首先梳理了2010年-2019年的青年就业实况,对这10年的青年就业概况有所了解。通过建构八个类目,本文对《中国青年报》2010年至2019年青年就业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从框架的内容方面构建“报道主题”、“报道主角”“报道来源”“报道倾向”四个类目;从框架的形式方面构建“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报道版面”“报道语言”四个类目。得到《中青报》关于青年就业报道的框架后,本文通过分析宏观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技术方面;中观的媒介形象、媒体同行方面;微观的记者本身素质、读者期待等方面的原因来解释《中青报》的框架成因。最终得出《中青报》框架在主题、媒体、表述、话题与媒介五个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主题广泛多元、坚持自采原创、表述细腻亲民、话题尖锐吸引、媒介融合新颖。通过对10年间的就业政策与就业状况的梳理,笔者将其与《中青报》构建的新闻框架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新闻与现实之间一致性的表现:“青年创业积极性高”“职业教育发展好”“就业地选择多样化”;同时,新闻与现实也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现实的就业率高与报道中个人就业难”“现实中职校生就业‘逐步转好’与报道中‘持续唱好’”“现实中创业的多样与报道中创业的局限”这三方面的矛盾。通过新闻框架与现实的一致性、差异性对比,笔者从《中青报》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两方面的特征对其进行了解释。

赵国梁,卢世容[2](2021)在《以高质量融合传播讲好中国扶贫故事——贵州日报报刊社脱贫攻坚报道纪实》文中指出贵州日报报刊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主流媒体责任担当,以脱贫攻坚宣传报道统揽全局,调度精锐战队、部署精准战术、聚合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方式,推出一系列战术打法,抢占前线"桥头堡"、建强前沿"指挥所"、锻造"尖刀铁拳"、火力全开、扎实打好"全域战",全面打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宣传总攻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强舆论保障。

王璐瑶[3](2021)在《贵州日报在媒体融合大考中的探索之路》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新闻宣传到政务服务,从渠道建设到媒体相加到全媒体发展深度相融,媒体融合不断推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日益增长。国家战略下的媒体融合,融合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媒体生存的现状和发展未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更关系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执政等现实课题。2020年11月28日,《贵州日报》创刊71周年。历经纸墨印刷、创办网站和客户端、

戴竺芯[4](2017)在《周边外宣视野中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经略周边、共谋发展成为我国外交的一个重点。越南作为我国南方最为重要的周边国家之一,无论从历史或是现实来看,双边关系都显得颇为重要且复杂。随着“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等战略机制的不断升级,如何深化中越之间互利合作,互联互通,促进双边政治互信、经贸增长、民心沟通成为重要议题。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具有对越传播的诸多先天优势。多年来,广西媒体在对越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基于周边外宣的视角,通过历史分析、文献分析、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广西媒体对越传播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以1950年中越建交始至1991年中越关系重新正常化为第一阶段,以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至今为第二阶段。从第一时间阶段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广西日报》涉越报道紧随中越关系发展呈正相关态势。第二阶段的研究中,针对广西几家主流媒体的各类对越传播行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择要而言,机遇有四:一是政治政策红利,二是经贸合作助推,三是文化交流丰富,四是人员往来密切。在对越传播的挑战部分,笔者从外部挑战与广西媒体面临的自身挑战两部分进行论述。其所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政治壁垒、国际舆论、越南民族主义情绪、中越贸易逆差、新闻审查制度等五方面;从5W理论出发,从媒体主体、渠道、内容、受众、反馈五个方面分析了广西媒体面临的自身挑战。文章最后从五方面分析了提升广西媒体对越传播力的策略。一是广西媒体应服从国家外交战略,强化周边外宣意识;二是从广西媒体大环境出发,建立综合性周边外宣大平台;三是针对广西媒体对越传播渠道本土化、商业化、多媒体化的建立和完善;四从传播内容方面提出广西媒体对越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共同经验范围”,改进报道方式;五从受众分析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提出了相关意见。

荣翌[5](2017)在《《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报的生命线。从红色年代到融合时代,党报新闻实践活动的理念内容历经更迭,形式手段更是发生了颠覆性、创造性的剧变。在瞬息万变的媒介镜像中,有一根红线自始至终贯穿着党报历史,那就是党报的群众路线。在新闻活动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多方位实践群众性原则,是党报的立身之本、活力之源。在深度融合与市场化的媒介语境下,回顾党报群众路线的历史实践,探讨这一党报基因的时代传承,紧握这根党报文化品格的血脉,应是一项长期课题。群众路线是一条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路线。它既是为党服务的路线,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路线,这与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合。同时,这与《人民日报》“既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的定位不谋而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广大人民的报纸,理所当然地成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中的“领跑者”,将群众路线贯穿在各时期、各阶段、各环节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书写了党报群众路线的实践范本。因此本文将《人民日报》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聚焦《人民日报》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党报个体,围绕党报群众路线这一重要主题,在大量相关历史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6)中一千余篇报道进行量化统计或文本分析,结合与人民日报社工作人员的访谈交流,力图系统呈现《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图景与时代面貌。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日报》如何将抽象的党报群众路线具体化为新闻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历史规律?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和核心环节是什么?实践动力包括哪些因素?党报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关系如何?新的媒介环境为党报群众路线赋予了怎样的时代内涵?传承群众路线这一党报血脉的当代价值何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展开了层层剥茧式的论述。围绕《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这一中心,各相关侧面由一点发散、以扇形打开,各章节之间基本呈并列式结构。第三章至第五章将群众路线实践的完整体系拆分为通讯员、读报组、读者来信、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言论等不同环节和要素,分别呈现《人民日报》在制度保障、内容生产、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如何保证党报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第二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则是每章剖析一个群众路线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土地改革、“走转改”活动、教育实践活动等标志性事件中的群众路线实践来说明问题。这样,党报群众路线这一抽象概念就在《人民日报》的各种具体新闻活动中具象化、具体化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将各个时期的《人民日报》均纳入研究范围,但并不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对各个时期内的《人民日报》活动逐一分期描述,而是依据《人民日报》在群众路线实践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结构全文,打破时间界限,打通历史空间,再围绕每个问题对各时期的活动材料择其典型、信手拈来,不求绝对完备、面面俱到。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对象和问题、选题意义、内容框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并对选题涉及的关键核心概念予以界定;第二章关注农村办报时期的《人民日报》如何通过参与土地改革、设立大众黑板等途径,在乡村传播中践行党报群众路线,并将历史经验联系新时期以来的对农传播和农村报道;第三章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的通讯员、读报组、读者来信三大工作,如何合力为群众办报这一核心原则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制度框架,并呈现这三大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第四章探析《人民日报》如何运用报纸批评这一武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群众监督,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报传统,并对新时期以来的舆论监督与传统的报纸批评展开辨析;第五章聚焦《人民日报》核心业务——评论创作中的群众路线实践,集中研究了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群言型评论中的群众性评论生产;第六章从党报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和自我践行群众路线两个方面出发,以《人民日报》先后在“走转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报道活动为例,探讨党报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考察媒介技术因素对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影响,呈现融合时代的底色上,“互联网+群众路线”和“互联网+新闻生产”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赋予的新色彩;第八章结语部分在前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分析,归纳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主要动力、嬗变轨迹等历史规律,并将落点置于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当代价值,为今后的党报活动提供思考角度。最后一章也是全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群众办报是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核心,通讯员制度、读者来信、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了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党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需要,通过增减一些环节和要素,比如农村办报时期的大众黑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读报组、新时期以来的群言型评论,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的用户生产内容,构成不同阶段的群众路线实践模式。第二,群众运动、新闻改革、媒介技术和党内建设构成了党报群众路线的主要实践动力。其中,群众运动和党内建设属于政治性主导的外部动力,新闻改革和媒介技术则是出于媒介自身发展需要的内生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四种动力因素的力量对比有所变化。第三,在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实践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群众从一个阶级概念发展到一个民主政治概念,内涵与外延都极大拓展;实践群众路线的目的从政治本位过渡到以人为本,人本意识显着增强;实践群众路线的姿态也随之从自上而下的发动到主动贴近,群众的主体性明显提高。第四,党报实践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在于唤起新闻学界与业界的“双重自觉”,即中国新闻媒体实践的伦理自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理论自觉,为当下中国新闻界治理媒介伦理失范、增强文化理论自信提供了根本思路。

魏旭[6](2012)在《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市场竞争强迫作为各个竞争主体的报业集团转变观念,确立战略选择思维,通过产业价值链再造来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地思考和解决战略性发展的问题是成功的传媒市场操作的先导。本论文通过对我国报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产业价值链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分析,以产业价值链的可再造性为前提,做出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报业集团发展战略设计以及实施路径。而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再造过程,就是竞争能力的再造过程。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而以网络崛起为代表的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化竞争的市场格局,无疑从内外两个方面“加速度”地推动着我国报业集团的改变和发展。因此,对于现阶段的报业集团的操作来说,解决战略问题远比解决战术问题要重要得多。因为战术问题的解决仅仅有助于局部操作的精细化,而战略问题的解决则意味着能否敏感地、有效地抓住现实格局的变化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能否未雨绸缪地规避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可能重大风险。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对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现状、问题及其可再造性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报业集团发展战略设计,并根据这种战略设计制定出具体的产业价值链再造的路径选择。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了论文的背景,它的理论意义以及实践价值,并梳理了相关概念,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一章着眼于中国报业集团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产业价值链的构建,对我国报业集团的产业价值链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针对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论证了产业价值链的可再造性,并提出了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核心使命与再造原则。第三章是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五大战略设计。本章依据产业价值链的三项关键节点:价值链的增值、价值链的转换以及价值链的治理,进行了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五大战略设计:媒体融合战略(对于价值链增值的呼应)、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媒体联盟战略(对于价值链转换的呼应)以及价值链治理战略(对于价值链治理的呼应)。本章结尾,又阐述了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保障体系建设。第四章集中研究了实施产业价值链再造战略的具体路径选择。首先对路径选择的基本依据进行了阐释,指出路径选择的两个关键是要适应价值链的网络化趋势和柔性化趋势。紧接着具体论述了路径选择方案:报业核心层产业价值链再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报业集团的整合策略制定,包括资产整合策略、业务整合策略和组织整合策略等。第五章是对成都传媒集团的个案分析。本章在对成都传媒集团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行业标杆分析的方式,考察其产业价值链构建方面的有益尝试。该个案分析,描述了报业传媒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重要途径,也为其它报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吴立斌[7](2011)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开始重新崛起为世界性强国。但是,当代中国的崛起更多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而不是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严重缺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相当滞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中国的对外舆论力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极不相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权还掌握在西方媒体的手中。以CNN、BBC、《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它们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及它们传播中国声音、形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关于中国舆论的视听和认知,基本上掌握了当今国际涉华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它们将中国发生的事情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进行报道传播,形成了涉华舆论传播的强势,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形成冲击和干预。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向中国提出一个紧迫性课题:发展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地对外舆论力量,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任务。这一战略任务能否完成考验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时崛起的大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崛起的世界性强国。70年代所谓苏联的崛起(军事崛起),以及80年代所谓日本的崛起(经济崛起),都只是硬实力的崛起,都是不全面、不可持续的崛起,最终的结果是“一个解体、一个停滞”。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两个力——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媒体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媒体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介质、多层次、全方位的传媒体系。历史看,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有了相当程度地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欠缺。在国际传播力方面,中国媒体的传播基础实力、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与世界传媒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尽管传播基础实力近年来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传媒产业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两方面仍相当落后。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媒体的国际受众接触率、国际公信力、“走出去”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中国媒体目前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是:“传而不通”,中国媒体拥有与西方一流媒体相差不大的全球覆盖率,但却只拥有为数不多的国际受众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收听率、收读率;“通而不受”,在为数不多的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背后,更难见有实质性地中国媒体国际公信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所面临的这种“有覆盖率而没接触率,有接触率而没公信度”的情况,将长时期得到维持,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仍亟待提高。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交互性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仔细梳理制约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给出一个客观辩证的问题单。第一,以经济、科技为基础中国综合实力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还不能拿出更多的资源去发展国际传播力。第二,在当代国际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公信力地国际传播战略。第三,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媒体传播体制,明显落后于国际传播发展现实,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媒体的新闻生产力,制约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活动空间。第四,当代中国媒体所走的发展路线主要还是一种内向型发展路线,而不是一种内向型与外向型并重的发展路线。第五,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缺乏敏锐的机遇意识,面对突发性地重大事件时,还不善于进行危机传播,变危机为契机。鉴于以上五方面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媒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需通过两条途径:第一,大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强化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推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和全球视野,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传媒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现实,适应当今世界传媒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趋势,适应当今世界信息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潮流,依托现阶段的中国媒体格局、媒体资源分布,以核心、骨干媒体为建设重点、为有效抓手,紧紧围绕骨干媒体,调动各种政治、经济力量进行传媒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重新整合,坚持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建设并重,中央媒体与非中央媒体并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并重,坚持媒体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并重,大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基础设施水平、信息播发能力、产业经营实力、国际竞争力,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未来5-10年,构建若干个语种多、技术先进、信息量大、受众广、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跨国传媒集团,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实现我国重点媒体集团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第二,实施国际传播新战略,打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体制和政策,提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涉华舆论和国际重要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加强国际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首发报道、独家报道、全面报道和权威报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独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实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首发有我,首发用我”,创新国际传播艺术和技巧,善用国际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时代风貌、价值观念融汇于国际传播内容之中,大力推进传播内容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加大对对象国和本土事务的报道力度,努力推出一大批具有“中国视角、亚洲元素、全球视野”传播力作,积极创新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建设,打破束缚国际传播能力发展、国际传播能量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塑造中国媒体的灵活性、应变性和机动性,完善媒体报道机制与信息发布体制,加强媒体危机传播体制机制的持久性和柔韧性建设,为中国媒体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郑保卫,杨柳[8](2011)在《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但仍未失原来同人刊物之色彩。陈独秀仍是负责人,此外李汉俊、陈望道等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也加入了编辑部,改组后由原来群益书局发行改为自行出版发行。11月,上海发起组创办秘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任主编,编辑、出版和发行都是秘密的,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必读教材,更是中共各地早期组织交流思想、沟通情况、筹备建党的一个重要平台。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工人报刊开

易旭明[9](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认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杨娟[10](2011)在《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融合是当前全球传媒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论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探讨。文章以传播学、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紧扣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脉搏,在诸多生产现场搜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较为系统的论证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及发展路径等要点,提出建设性的生产思路,展开问题式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依据问题。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本文的研究为媒介生产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论文提出,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调查基础上,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为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分析中,结合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的实践,通过大量的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论文指出:由于中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论文指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中,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的生产格局及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格局。接着,文章从微观角度对中国现阶段传统媒体全媒体实践的路径选择进行归类分析。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论文进一步指出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选取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考察单位,进行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典型案例调查。深入剖析了三类主要发展路径:第一类在中央级别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传媒中存在,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将品牌在新媒体业务中无限延伸和扩散;第二类在省级层面传媒中出现,以上海电视台为例:全媒体集群式的发展路径。第三类以地市级传媒集团为主,以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发展路径。论文结合调查数据和调研情况,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对以上三大传媒生产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对创建新闻中心之后的新闻生产进行深入思考。论文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开放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人员技能、素质、观念的全面提高,是解决传媒生产现实问题的关键。而当前,在大部分传统媒体的改革以技术改进和平台建设为先导,“伤筋动骨”的体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自中央级到地方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大刀阔斧、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传媒改革,无疑从各个层面树立了中国传统传媒发展的标杆。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我国媒介生产融合进行研究。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置入产业融合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阐释和分析,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我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传媒从业人员、传媒生产现状和传媒市场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全媒体生产路径的阶段化生产模式和具体生产策略。3、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的变化,提出改变的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对于内容需求的核心并没有改变,而生产融合旨在建立下一代内容的生产优势,下一代内容显示了与新技术具有超强黏性的基本特性。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生产成为今天传媒生产的核心概念。4、提出媒介融合力即生产力。强调传统媒体媒介生产融合的本质是:将生产要素置于更加广阔的坐标系中进行最优化选择,发展传媒生产力。5、首次对不同层级的传统媒体生产现状进行广泛调研,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特点及不同层面传媒的生产融合模式。

二、本报贵州记者站挂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报贵州记者站挂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青年报》(2010-2019)青年就业新闻报道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青年就业新闻研究
        (二)《中国青年报》研究
        (三)框架理论研究
    四、研究问题与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抽样法
        (二)内容分析法
    六、创新点
第二章 2010-2019青年就业状况
    一、“青年”的界定
    二、2010-2019年青年就业政策梳理
    三、2010-2019年青年就业概况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青年就业报道框架现有模式
    一、研究类目
    二、报道框架
        (一)说什么
        (二)谁在说
        (三)怎么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青年就业报道框架成因与特点
    一、框架成因
        (一)宏观成因
        (二)中观成因
        (三)微观成因
    二、框架特点
        (一)主题特点
        (二)媒体特点
        (三)表述特点
        (四)话题特点
        (五)媒介特点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青年就业报道框架与现实对比
    一、报道框架与现实一致性体现
        (一)青年创业积极性高
        (二)职业教育发展好
        (三)就业地选择余地大
    二、报道框架与现实差异性体现
        (一)现实的就业率高与报道中的个人就业难
        (二)现实中职校生就业“逐步转好”与报道中“持续唱好”
        (三)现实中创业的多样与报道中创业的局限
    三、报道框架与现实的思考
        (一)一致性彰显新闻的真实性
        (二)差异性表达新闻的客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2)以高质量融合传播讲好中国扶贫故事——贵州日报报刊社脱贫攻坚报道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锐队伍抢占前线“桥头堡”
    1.班子成员“挂帅出征”。
    2.主力部队驻扎前线。
    3.天眼战队尽锐出战。
二、精准谋划建强前沿“指挥所”
    1.策划先行创意泉涌。
    2.主题报道浓墨重彩。
    3.评论引导强力发声。
三、融合传播锻造“尖刀铁拳”
    1.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2.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3.以创新管理为保障。
四、全媒体平台扎实打好“全域战”
    1.同频共振,全媒体出击。
    2.融媒引领,跨域联动。
    3.文军扶贫,各战线聚力。

(3)贵州日报在媒体融合大考中的探索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融为一体才能合而为一
融到深处自然有优质内容泉涌
跨界破圈,连横下移,共建共享平台

(4)周边外宣视野中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的深入推进与政策实施
        1.1.2 习近平“四好”倡议为中越关系指明方向
        1.1.3 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先行军
    1.2 周边外宣概念辨析
        1.2.1 周边外宣的内涵和意义
        1.2.2 周边外宣的特征
        1.2.3 对越传播在周边外宣中的地位
    1.3 研究综述
        1.3.1 周边外宣相关述评
        1.3.2 中越交流相关研究述评
        1.3.3 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2.1 1991年以前广西媒体对越传播探析——以《广西日报》为例
        2.1.1 研究说明
        2.1.2 1950—1991年《广西日报》涉越报道分析
        2.1.3 小结
    2.2 1991年以来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基本情势
        2.2.1 《广西日报》
        2.2.2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2.2.3 广西电视台
        2.2.4 多样化新媒体平台
第三章 周边外宣视野中广西媒体对越传播面临机遇和挑战
    3.1 周边外宣视野中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机遇
        3.1.1 政治政策是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保障
        3.1.2 深化的经贸合作推进广西媒体对越传播事业
        3.1.3 多彩的文化交流丰富广西媒体对越传播内容
        3.1.4 高频次人员往来拓展广西媒体对越传播渠道
    3.2 周边外宣视野中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的挑战
        3.2.1 广西媒体对越传播面临的外部挑战
        3.2.2 广西媒体对越传播面临的自身挑战
第四章 提升广西媒体对越传播力的若干设想
    4.1 服从国家外交战略强化周边外宣意识
        4.1.1 以服务周边外交战略为宗旨
        4.1.2 明确自身地位发挥传统优势
        4.1.3 以平等姿态为前提开展传播工作
    4.2 建设传播主体建立周边外宣大平台
        4.2.1 建立健全政府外宣机制
        4.2.2 加强广西主流媒体横向联系形成对外传播合力
    4.3 完善传播渠道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
        4.3.1 实现广西媒体对越传播本土化
        4.3.2 推动广西媒体对越传播商业化
        4.3.3 加快广西媒体对越传播新媒体化
    4.4 有选择的丰富传播内容
        4.4.1 注重“共同经验范围”内的内容选择
        4.4.2 注重内容的报道方式
    4.5 建立健全受众分析和反馈机制
        4.5.1 细分目标受众实现精准传播
        4.5.2 建立健全评估机制拓展受众反馈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50—1991年中越媒体合作相关报道统计
附录2 越南主流媒体简介
附录3 越南媒体开设中文网站(部分)情况一览表
附录4 访谈提纲
    一、《广西日报》对越传播情况调研提纲
    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对越传播情况调研提纲
    三、广西电视台对越传播情况调研提纲
    四、针对《荷花》杂志与越南合作办刊的调研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目的及意义、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民日报》历史的研究
        二、关于党报群众路线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群众:一个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的概念
        二、群众路线: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路线
第二章 农村办报时期《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与乡村传播
    第一节 土改宣传中群众路线实践的正反经验
        一、《人民日报》前期土地改革报道中的左倾偏向
        二、人民日报土改工作团与“土改复查”中的路线纠偏
    第二节 大众黑板:深入农村群众的传播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讯员、读者来信、读报组:群众办报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通讯员制度:群众性的新闻生产机制
        一、人民日报农村办报时期的通讯员队伍建设
        二、人民日报城市办报时期的通讯员制度演变
    第二节 读者来信:联系群众的报纸窗口
        一、群众来信+编者按:受群众欢迎的“豆腐块”专栏
        二、从服务性到思想性:读者来信的形态与功能演变
    第三节 读报组:一种群众性的传播组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
    第一节 “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20世纪50年代报纸批评繁荣的背景
        二、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批评实践的特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演变
        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报纸批评”让位“舆论监督”
        二、2013年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话语回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言型评论:改革开放以来的群众性评论生产
    第一节 群众作者、群众话题、群众语言、群众观点:群言型评论的基本特征
        一、广泛的群众作者
        二、开放的群众话题
        三、朴素的群众语言
        四、小中见大、参差多态的群众观点
    第二节 引导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群言型评论的运作路径
        一、策划系列征文,引导群众参与
        二、开展特别策划,集中凝聚共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报群众路线的同构:“走转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报道
    第一节 “走转改”:党报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走基层、访群众,建立党报与群众的“命运共同体”
        二、说真话、写实情,透视中国社会的“时代景深”
        三、群众话、百姓事,捕捉丰满生动的“百姓相册”
    第二节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大规模宣传战役
        一、集中策划、广开专栏,打好主题宣传“攻坚战”
        二、点面结合、今昔对比,绘出群众路线实践“长画卷”
        三、配合阶段、分步推进,跑好活动宣传“接力赛”
        四、正反典型、对照并举,树立批评表扬“红黑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
    第一节 “互联网+群众路线”:为党的群众工作开辟网络新阵地
        一、搭建网络问政平台,为群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二、构建网络监督平台,为群众监督开辟新渠道
        三、打造公益帮扶与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公益和生活服务
    第二节 “互联网+新闻生产”:为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开拓新路径
        一、人格化交往,与群众构建“亲密关系”
        二、多元化互动,让用户生产群众性内容
        三、可视化传播,为群众语言增添色彩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规律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动力
        一、基本模式
        二、主要动力
    第二节 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嬗变和当代价值
        一、历史嬗变
        二、当代价值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6)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概念解析
        1.2.1 中国报业集团
        1.2.2 产业价值链
        1.2.3 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
        1.2.4 中国报业集团竞争战略
        1.2.5 战略业务单元(价值活动)
    1.3 相关研究概述
        1.3.1 产业价值链研究方面
        1.3.2 报业及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研究方面
        1.3.3 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方面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2 我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报业集团的产生、发展及其产业价值链构建
        2.1.1 我国报业集团的产生
        2.1.2 我国报业集团的发展
        2.1.3 我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构建的三大阶段
    2.2 我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现状
    2.3 我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主要问题
        2.3.1 经营模式单一,经营宽度不够,产业价值链过短
        2.3.2 资本运作手段匮乏,产业扩张缺乏足够支撑力
        2.3.3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战略业务单元结构不妥,整体规模偏小
        2.3.4 产业价值链盈利潜力的充分发掘,缺乏足够的动力推动
        2.3.5 产业价值链治理结构尚未规范化
3 我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现存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可再造性分析
    3.1 产业价值链现存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3.1.2 内部环境影响因素
    3.2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可再造性分析
        3.2.1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组成层次
        3.2.2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的组织单元的类型
        3.2.3 产业价值链的可再造性质
    3.3 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核心使命及再造原则
        3.3.1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必要性
        3.3.2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核心使命
        3.3.3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方法论原则——系统论的观点
4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战略设计
    4.1 战略设计的三种类型
        4.1.1 价值链的增值
        4.1.2 价值链的转换
        4.1.3 价值链的治理
    4.2 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五种战略设计
        4.2.1 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战略设计——数字化主导的媒体融合战略
        4.2.2 价值链转换环节的战略设计——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媒体联盟战略
        4.2.3 价值链治理环节的战略设计——价值链治理战略
    4.3 产业价值链再造的保障体系建设
        4.3.1 价值链再造的组织保障
        4.3.2 价值链再造的文化保障
5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战略实施路径选择
    5.1 路径选择的基本依据
        5.1.1 产业价值链的网络化
        5.1.2 产业价值链的柔性化
    5.2 路径选择
        5.2.1 以增值业务经营为基础,再造核心层报业产业价值链
        5.2.2 通过信息销售与信息服务,提升传统报业价值链盈利水平
        5.2.3 深挖报业核心层价值增值潜质
    5.3 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整合策略制定
        5.3.1 资产整合策略
        5.3.2 业务整合策略
        5.3.3 组织整合策略
        5.3.4 资源整合策略
6 典型案例经验研究——以成都传媒集团为例
    6.1 成都传媒集团基本产业价值链
    6.2 成都传媒集团的产业价值链再造
        6.2.1 构建媒体联动体系,理顺产业价值链内部协调性
        6.2.2 把媒体融合作为推进产业价值链再造工程的重要手段
        6.2.3 通过组织结构整合构建产业价值链支持系统
        6.2.4 在全国延伸品牌价值,不断拓展自己的产业价值链
        6.2.5 资本运作开展相关多元化,打通产业价值链再造的无限可能
    6.3 成都传媒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的启示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文献回顾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问题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
        一、时代转换:冷战结束与信息全球化
        二、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空间的变化
        三、国际舆论战:当代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
        一、什么是国际话语权
        二、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三、当代国际话语权格局
    第三节 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机制
        一、国际话语权与硬实力
        二、国际话语权与软实力
        三、国际话语权与外交力
        四、国际话语权与传播力
第二章 国际话语权与国际传播
    第一节 国际传播与国际话语权
        一、国际传播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实现国际话语权的法则
    第二节 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国际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国际传播的商业化发展趋势
        四、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一、当代跨国传媒集团的形成
        二、当代跨国传媒集团出现的原因
        三、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第三章 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国际舆论环境发展态势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中心-外围”的国际舆论态势
        三、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略
    第二节 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处境
        一、中国成为国际舆论热点
        二、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的塑造
        三、中国国内舆论环境的嬗变
    第三节 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舆情分析
        一、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题及态度分析
        二、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角及态度分析
        三、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特点
    第四节 国际舆论安全——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战略任务
        一、什么是国际舆论安全
        二、当代中国保障国际舆论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谋划国际舆论安全需要认识与处理的四大关系
        四、中国的国际舆论战略
第四章 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媒体
    第一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简介
        一、印刷媒体
        二、国际广播媒体
        三、电视媒体
        四、通讯社
        五、互联网
    第二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媒体与政府的机制联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媒体外交实践
        三、当代中国媒体的对外功能及其表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三代中央领导人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一、邓小平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二、江泽民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三、胡锦涛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第五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
    第一节 理论分析:什么是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的内涵
        二、影响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议程设置的传播效果
        四、议程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中国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说明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三、《中国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中国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三节 国际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选择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
        三、《中国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四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和变化趋势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
        二、影响中国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中国媒体议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
第六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第一节 国际传播力的内涵及评估指标体系
        一、国际传播力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模型
        三、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一、从传播基础角度评估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二、从信息生产力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三、从传媒产业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存在的问题
        三、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的原因
第七章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第一节 什么是媒体国际影响力
        一、媒体国际影响力的内涵
        二、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模型
        三、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一、从受众接触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二、从国际公信力角度评估媒体国际影响力
        三、从媒体开放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存在问题
        四、制约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传媒集团
    第一节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战略目标和任务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二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步骤
        一、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工作原则
        三、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步骤
    第三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布局
        一、中央级媒体通过国家的力量大力扩张,形成跨国超级媒体群
        二、非中央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形成庞大传媒集团群
    第四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手段
        一、传媒体制机制改革
        二、传媒转变增长方式
        三、传媒“引进来”
        四、传媒“走出去”——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第五节 完善政府保障服务职能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能力
        二、加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四、实施人才工程
        五、提供技术支撑
        六、开展战略研究
第九章 跨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如何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第一节 形成新的国际传播理念和思想
        一、牢固树立以国际公信力取胜的国际传播理念
        二、“以我为主”的传播原则与受众“针对性”相结合
        三、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中国视角的特殊性相结合
        四、传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趋势相结合
        五、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相结合
    第二节 国际传播对象、路径的选择
        一、国际传播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二、“先国内、后周边、再国际”的国际传播路径
    第三节 创新国际传播内容
        一、新闻报道题材的创新
        二、新闻报道视角的创新
        三、新闻报道基调的创新
        四、新闻报道形态的创新
        五、新闻报道风格的创新
    第四节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
        一、首发报道、现场报道、独家报道
        二、运动式传播与常态式传播
        三、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
    第五节 整合各种国际传播渠道
        一、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相配合
        二、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三、政府媒体与市场媒体相配合
        四、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相配合
    第六节 改革传播体制机制
        一、加强媒体传播自主权
        二、完善传媒报道机制
        三、危机时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依据分析
    第一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产业驱动
        一、寓言: 带刺的玫瑰——三网融合
        二、三网融合初步指向——三屏合一
        三、三网融合最终指向——下一代内容
    第二节 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驱动
    第三节 媒介生产的现实需求
        一、媒介互补依据分析
        二、媒介受众依据分析
        三、媒介市场依据分析
        四、媒介品牌依据分析
        五、媒介价值链依据分析
第二章 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外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二、英国——受众导向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三、日本——国家战略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第二节 国内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媒体固有的媒体成见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二、传统媒体条块分割的现状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三、跨地区——内容生产偏离本土化
        四、跨行业——资本运营放大化
        五、跨媒体——内部竞争的消弱
    第二节 媒介生产融合认识上的误区分析
        一、误区一: 新媒体不是媒体,新媒体生产只有资本运营
        二、误区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取代关系
        三、误区三: 生产需要融合,经营可以不融合
        四、误区四: 媒介生产"融合"与"专业化"是对立关系
第四章 全媒体愿景下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一、中国媒介生产的全媒体化运作
        二、中国媒介的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第二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传统媒体全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二、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媒业的合力变奏
    第三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生产
        一、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生产
        二、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专业化生产
    第四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案例分析
        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模式分析
        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集群式生产分析
        三、中央电视台的传统媒体价值延伸生产模式分析
    第五节 全媒体运作下新闻中心式的新闻生产分析
        一、新闻产品同质化的可能性
        二、新闻产品客观性的损耗
        三、新闻产品关注度的两极化
        四、新闻中心式新闻生产的普适性
        五、新闻中心内部协调成本的增加
        六、传媒内部竞争的消弱
        七、全媒体运营能力的缺失
第五章 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说明
    二、主要调研数据分析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六章 本论文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三、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本报贵州记者站挂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青年报》(2010-2019)青年就业新闻报道框架研究[D]. 明珠.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以高质量融合传播讲好中国扶贫故事——贵州日报报刊社脱贫攻坚报道纪实[J]. 赵国梁,卢世容. 传媒, 2021(08)
  • [3]贵州日报在媒体融合大考中的探索之路[J]. 王璐瑶. 传媒, 2021(04)
  • [4]周边外宣视野中广西媒体对越传播研究[D]. 戴竺芯. 广西大学, 2017(02)
  • [5]《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D]. 荣翌. 中国传媒大学, 2017(02)
  • [6]中国报业集团产业价值链再造研究[D]. 魏旭. 武汉大学, 2012(10)
  • [7]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 吴立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A]. 郑保卫,杨柳. 新闻学论集第26辑, 2011
  • [9]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10]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 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本报贵州记者站挂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