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

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

一、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谢洪军[1](2007)在《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个产业重组,其根本动因在于传统电力产业模式的低效率。市场化进程中,不少国家电力产业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和改善;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2001年“加州电力危机”、“北美大停电”等令人们对这种改革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不仅如此,环境污染加剧成为不少国家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中的共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力产业也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到目前正处在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少学者对于中国的计划电力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生了什么变化却存在争议。事实上,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到底如何,一直没有经过系统的评价和检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从理论上看,电力产业由强调政府控制到强调市场竞争的转变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是,即便是最早开始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依旧在不断地探索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改革模式。很显然,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对这种市场化改革中电力产业绩效还需要从理论上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解释。产业组织理论产生后,一些学派开始对垄断产业绩效的一些侧有所关注,但对其多维性绩效表现及其实现机制缺乏系统而具体的分析。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分析垄断产业中企业竞争行为与策略选择,而较少有对市场化进程中产业绩效的理论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产业技术经济特性和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演变动态,围绕产业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绩效指标,主要采用非参数前沿分析方法,详尽地分析和评价在由垄断一体化结构和以政府主导电力资源配置的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过程中,中国电力产业已经取得和将来可能取得的绩效,并采用改进的DEA模型对计及环境的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博弈论模型与基于DEA-YC模型,分析了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这对以较低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及环境成本顺利推进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从而实现中国电力市场绩效的帕累托改进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作为本文的基础性工作,第2章对国内个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与绩效评价研究动态做了较系统的综述。结果表明:不同的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模式下其绩效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电力产业电力改革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其本身具有其他领域改革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国内外关于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的模型化研究、考虑环境因素纳入到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等方面仍有待深入。在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电力产业绩效决定因素差异性的基础上,论文第3章基于系统的观点,建立了发展中国家电力市场化绩效的分析框架与绩效指标体系,并分析了指标选择的原则、差异性与局限性。依据前一章建立的绩效指标体系,论文第4章围绕其主要方面对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进行了基本评价,即电力总量、结构、速度、人均量及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相对值和绝对值的变化。论文认为,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基本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低”“一高”。在本章中,基于技术水平低下的实证结果和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可能存在“囚徒困境”,建立了基于Swarm的企业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模型描述了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企业充分利用博弈中所获取的知识,不断修正行为规则的演化过程;与其它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考虑了企业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现实更加贴近;基于仿真结果认为,自主创新者在模仿创新之前改革工艺是获利的关键,政府对技术创新进行激励的关键是对不同技术创新阶段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第5章围绕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中绩效指标框架的主要方面,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潜力运用程度、成本效率与配置效率等及其变化,并对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Tobit回归分析。电力产业生产潜力利用程度还不充分,可以认为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还有相当的提升和改善空间。潜在产出是分析宏观经济态势以相机抉择至关重要的依据;现有文献没有提供行业潜在产出及潜在生产力运用程度的DEA估算方法;本文根据其模型的经济学意义,对DEA模型进行拓展,建立了潜在产出DEA评价模型,并实证中国电力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平均生产潜力运用程度,其结论为转变中国电力外延式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电力规制改革。基于相对绩效评价的思想,建立了结合竞争与规制的电力规制模型——DEA-YC模型,并通过一个算例证实:基于DEA的标尺竞争规制模型通过使用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收益上限确定的主观性,还通过对规制企业引入“影子”企业进行比较,降低了其信息租金,促进企业选择没有松懈的成本策略来实现成本效率。第6章研究了把环境因素纳入对中国电力产业的绩效评价,主要使用DEA方法分别评价了电力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和计及环境的电力产业效率。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环境因子(污染物排放)降低了中国电力产业绩效,使其进一步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本章中,根据非期望产出的特性,建立了评价中国电力行业环境绩效的DEA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中国电力市场化进程中绩效的约束;基于系统的观点,建立了评价电力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DEA模型。这两个模型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在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模型中考虑了环境因素并对模型进行了改进;模型分析中的结果认为,在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中,如果把环境因素充分纳入到价格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实现电力市场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兼容是可能的。最后,论文基于评价结果和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动态,提出了改善的提升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规范性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基于相对绩效的规制框架、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增长等,为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陈相雨[2](2005)在《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风险规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进行资本运营,这不仅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应对世界出版产业竞争、打造出版强国的战略需要。然而,任何领域的资本运营都是具有风险的,图书出版产业也绝不例外。因为涉及到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图书出版产业与一般经济产业相比,往往存在更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该领域的资本运营面临更多的风险。图书出版产业无论是作为经济产业,还是作为政治、文化、宣传的阵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保证该产业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对该领域的资本运营进行风险规避。 本文从图书出版单位的角度,主要研究资本运营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该风险的规避问题。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图书出版产业的涵义及特性、资本运营的必要性、风险的概念及类型等问题作深入的分析;第二章对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历史与现状作详细的阐述;第三章对资本运营的风险作详细的分类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观念风险分析、信息风险分析、财务风险分析、扩张风险分析、整合风险分析、政策风险分析、体制风险分析、金融风险分析、市场风险分析、产业风险分析;第四章对上述风险提出规避的办法、策略、建议等,以期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给我国图书出版单位安全有效的资本运营带来启发。

刘彦平[3](2004)在《中小股权保护的制度基础》文中提出本文中心论述的是如何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好中小股东的权益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公司制企业得以生存、贯彻要素分配政策和利用虚拟经济的前提,所以研究股权保护问题意义重大。首先第一章探寻股东权利的来源,描述股权的遭遇。第二章分析股权弱势及其必然性。然后转向各种股权保护的具体措施,分析其作用及其机理,落脚到其局限性,为股权保护根本措施的提出埋下伏笔,包括6 章,从3 章到 8章。第 9章正面解剖股权结构对股权保护的根本性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最后第 10章阐明了股权保护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全文收尾。具体如下:第一章,股东的权利及其来源。对股东权利进行了界定,主要探究股东权利的来源。本文主张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这样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权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第二章,股权弱势。归纳了股东所遭遇损害的主要途径及原因。股东权益之所以屡遭关联交易、虚构利润、股价操纵、重大隐瞒和内幕交易等的侵犯,原因在于“货币的无能”、“理论的误导”和“初始制度的偏差”。 第三章,机构投资者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给出了机构投资者的概念,分析了它的作用及其机理,把它的局限性概括为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它使机构投资者在面临与所投资公司的特殊关系时、在处理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之间的选择时,往往对中小股东具有侵害性。第四章,独立董事利益的相关性及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进行了独立董事的概念界定,分析了它产生的背景、作用和机理,认为独立董事制度最根本的局限性还是在于它的“代理”性质。独立董事制度自始至终就是以代理利益与直接利益相抗衡,先天的不平等决定了独立董事不可能与其监督对象势均力敌。第五章,事后性的控制权市场。分析了控制权市场的作用与机理、控制权市场对股权保护的利与弊和中外控制权市场绩效,说明控制权市场作用的有限性主要在于其事后性。第六章,融资结构对股权保护的状态依存性。对国内外融资理论进行了述评,<WP=4>厘清了融资结构与股权保护的关系,分析了我国融资结构的现状及其效应。“状态依存性”使债务融资对股权保护具有较大的作用,同时公司控制权的状态依存性也就是融资结构对股权保护作用的局限性,这种状态依存性使股权只有在企业能够偿债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实现,而股权在董事会中的直接监督才能够对债务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不断地保证自己的权益。第七章,外在约束性质的监管和法律机制。分析了我国股权保护的监管和法制环境以及监管和法律在股权保护中的作用,指出其外在于利益主体的性质,这也是监管和法律机制对股权保护作用的弱点所在。第八章,契约的不完全性与德治。剖析了契约的不完全性,说明这种不完全性为德治提供了作用空间,并提炼了德治的特点。这一章承前启后,既是前面章节的总结,也是下面第九章的序言:要维护代理性的契约关系,必须以德治来弥补法规等的缺陷,当然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尽量减少代理层次,使委托人自己直接进行监督。第九章,银行和自然人相对控股模式及政策建议。这是全文的高潮和归宿。通过反面论证各种股权保护措施的局限性,正面得出了股权结构是股权保护的根本性措施的结论,并具体分析设计了“银行和自然人相对控股模式”。针对此模式和全文论述,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银行分享证券业务、提高民营经济力量、进一步明确政府经济权利的合理限度、且慢发展机构投资者和独立董事和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品德考核等。第十章,如何看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强调了“股权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对公司治理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论”的照应。研究方法:在方法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核心,注重对问题实质的分析和把握,数量关系等的分析必须服务于性质分析。具体方法可归纳为: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在股权保护具体措施分析过程中,运用实证方法考察它的实际运作,从逻辑上推导事物之间的联系,力求探究一个较深的实质,即“是什么”的问题。运用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如探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股权结构。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根基,理论来自实践、归于实践,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找到理论的意义之所在。 <WP=5> 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基础,定量是对定性的进一步说明和应用。 4.综合分析方法。从文化、政治和历史等多方面对股权保护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力求达到全面和一定的深度。5.比较方法。以发达国家的制度为参照,这样做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的特色,而是为了使对问题的探索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创新思想和观点:选题新,股保是趋于热点和难点问题。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货币领域,提出了“无能货币理论”,用来解释股权弱势的成因。企业利润最大化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相区别的思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但利润最大化不等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其中有个总量和分配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也是股权保护问题产生的一个前提。4.主张激励的根据应当是被激励者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不是其贡献、风险等等。应分析激励问题?

华融[4](2003)在《谁制造了罗成》文中指出2001年,中国经济界爆发了亿安科技非法操纵股价的惊天大案,几乎国内所有媒介都介入到了对此事件的报道、评论,有些甚至作了有失负责任的恶炒和妖魔化的描述。2002年6月,创刊不久的《竞争力》杂志刊文以披露事件主角罗成为线索再次详细解剖亿安事件,从而又引起舆论对此事件的关注。作为一场像闹剧一样的悲剧,亿安事件终将结束。而无论从法律还是从道德的角度,将此事件的全部罪过都归之于罗成,是最简单也是最顺理成章的。但仅取这种逻辑是否对历史负责?关键问题是,对于最终酿成的这个惊天大案,罗成有没有那么大的运筹能量?对此事件,也许我们还应多唤醒我们的职业良心,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应该承担些什么?亿安败局的社会成本太大了。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失败的经典案例,亿安所犯的错误,较为广泛地存在于中国经济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仅仅将此事件的全部罪过都归之于罗成,对我们真正认识此事件是不足够的。

于左[5](2003)在《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文中研究指明 当子公司的最后一滴血被吸干时,只有宣布破产。由于集团内部的企业之间关系复杂,五花八门的小动作由此而生,这些小动作其实并不小,是一些集团公司利用子公司套取大量资金的不当市场行为。

二、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本论文的逻辑结构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
2 国内外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与绩效评价研究动态
    2.1 产业特性及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
        2.1.1 电力产业与电力商品的技术经济特性
        2.1.2 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风险与绩效不确定性
    2.2 国内外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动态
        2.2.1 电力市场化进程的动因及问题
        2.2.2 典型西方国家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动态
        2.2.3 放松规制与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成本收益
        2.2.4 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演变与问题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动态综述
        2.3.1 绩效及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综述
        2.3.2 国外对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动态
        2.3.3 对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相关研究动态
        2.3.4 简短评述
3 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框架与指标体系建立
    3.1 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指标及其差异性分析
    3.2 市场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电力产业绩效框架
    3.3 市场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电力产业绩效指标
        3.3.1 指标选择:原则与局限性
        3.3.2 市场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电力产业绩效指标
        3.3.3 几点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基本评价
    4.1 对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争议及其评论
        4.1.1 中国电力产业改革“基本不成功论”
        4.1.2 简短评论
    4.2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比较
        4.2.1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及比较
        4.2.2 中国电力产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评价及比较
    4.3 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技术创新的“囚徒困境”
    4.4 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博弈分析
        4.4.1 基于Swarm 的企业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
        4.4.2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DEA 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
    5.1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绩效衡量指标及方法
    5.2 绩效衡量的前沿分析方法及其比较
        5.2.1 DEA 方法基本思想
        5.2.2 度量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 效率指数
        5.2.3 技术效率研究中的前沿分析方法及其比较
    5.3 基于DEA 的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1987~2004)
        5.3.1 本节引言
        5.3.2 经济效率的DEA 测度
        5.3.2 结果、讨论及政策含义
    5.4 基于MPI 的中国火力发电产业效率及其变化研究
        5.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5.4.2 结果分析及政策含义
    5.5 基于DEA 的中国电力产业潜在产出研究
        5.5.1 本节引言
        5.5.2 模型与数据
        5.5.3 结果分析及结论
    5.6 基于DEA 的中国电力产业成本效率与配置效率评价
        5.6.1 本节引言
        5.6.2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5.6.3 评价结果及政策含义
    5.7 电力产业竞争——基于相对绩效评价的规制
        5.7.1 西方标尺竞争理论述评
        5.7.2 电力产业竞争——基于DEA 的规制框架
        5.7.3 算例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计及环境的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
    6.1 环境容量与电力发展的环境约束
        6.1.1 环境容量与电力发展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6.1.2 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的环境约束分析
    6.2 市场化进程中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动态
    6.3 基于DEA 的资源、环境与电力协调发展评价
        6.3.1 本节引言
        6.3.2 基于DEA 的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6.3.3 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
    6.4 具有非期望因子DEA 模型及其在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6.4.1 具有非期望输出\输入因子DEA 模型及应用
        6.4.2 基于DEA 的环境绩效评价模型
    6.5 计及环境的中国火电行业效率评价(1999~2002)
        6.5.1 本节引言
        6.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5.3 结果分析及政策含义
    6.6 环境规制及电力市场化与环境保护的兼容性分析
        6.6.1 环境规制手段及其作用
        6.6.2 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兼容性
        6.6.3 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兼容性及体现
        6.6.4 几点结论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及启示
    7.2 本文的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风险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概说
    一、图书出版产业的涵义及特性分析
        (一) 图书出版物的双重性
        (二) 图书出版产业的概念
        (三) 图书出版产业的特性
    二、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与资本运营
        (一) 资本的涵义及特征
        (二) 资本运营的涵义及作用
        (二)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三、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风险概述
        (一) 资本运营的风险涵义
        (二) 资本运营的风险特征
        (三) 资本运营的风险类型
第二章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历史沿革
        (一) 以市场为导向的孵化阶段
        (二) 以结构优化为主的初级阶段
        (三) 以国际化为视野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现状
        (一) 不同类型的资本运营情况
        (二)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模式
        (三) 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特征
第三章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所存在的风险
    一、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主观型风险
        (一) 观念风险分析
        (二) 信息风险分析
        (三) 财务风险分析
        (四) 扩张风险分析
        (五) 整合风险分析
    二、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型风险
        (一) 政策风险分析
        (二) 体制风险分析
        (三) 金融风险分析
        (四) 市场风险分析
        (五) 产业风险分析
第四章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风险规避
    一、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主观型风险规避
        (一) 观念风险规避分析
        (二) 信息风险规避分析
        (三) 财务风险规避分析
        (四) 扩张风险规避分析
        (五) 整合风险规避分析
    二、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型风险规避
        (一) 政策风险规避分析
        (二) 体制风险规避分析
        (三) 金融风险规避分析
        (四) 市场风险规避分析
        (五) 产业风险规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小股权保护的制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股权保护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二、 中小股权的重要性及其处境
    三、 股权保护与公司治理的区别
    四、 国内外股权保护研究状况
    五、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六、 拟创新之处
    七、 篇章结构
第一章 股东的权利及其来源
    第一节 股东的权利
        一、 股东权利的概念和内容
        二、 股东权利的分类
        三、 股东权利的特征
    第二节 股东权利的来源
        一、 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
        二、 投资者回报的要求
        三、 公司制企业两权分离的特点
        四、 如何看待股东无权利的历史
第二章 股权弱势
    第一节 股权弱势的表现--股权侵蚀的状况及途径
        一、 股权侵蚀的状况
        二、 股权侵蚀的途径及其原因
    第二节 股权弱势的必然性
        一、 从公司理论变迁看股权弱势
        二、 “无能货币”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三、 理论上的误导
        四、 公司政策上初始制度安排的缺陷
第三章 机构投资者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
    第一节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一、 什么是机构投资者
        二、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第二节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的作用及其机理
        一、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的作用
        二、 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形式
        三、 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作用的局限性
        一、 机构投资者作用的局限性
        二、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状况及其作用
        三、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条件
第四章 独立董事利益的相关性及制度建设的长期性
    第一节 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
        一、 独立董事的概念界定
        二、 独立董事产生于单层董事会的一元制
    第二节 独立董事的作用
        一、 独立董事制度在股权保护中的作用
        二、 独立董事作用的机理
    第三节 独立董事制度作用的局限性及其对我国的适用度
        一、 独立董事制度作用的局限性
        二、 独立董事对我国的适应度
        三、 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第五章 事后性的控制权市场
    第一节 控制权市场的作用及其机理
        一、 控制权市场的作用
        二、 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控制权市场对股权保护作用的利与弊分析
        一、 控制权市场对股权保护作用的促进
        二、 控制权市场对股权保护作用的弊端
        三、 控制权市场利弊作用的案例说明
    第三节 中外控制权市场绩效
        一、 外国控制权市场的绩效分析
        二、 我国控制权市场对中小股权保护的状况绩效--收购
        三、 我国控制权市场对中小股权保护的又一绩效--反收购
        四、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作用的有限性
第六章 融资结构对股权保护的状态依存性
    第一节 国内外融资理论述评
        一、 最大化公司市场价值的融资结构理论
        二、 显示公司及其项目质量的信号传递模型
        三、 降低代理成本的融资结构理论
        四、 国内融资理论
    第二节 融资结构与股权保护的关系
        一、 融资结构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 融资结构对股权的保护作用
        三、 融资结构对股权保护作用的局限性
    第三节 我国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及其效应
        一、 我国融资结构的现状及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证的负效应
        二、 国际融资结构与股权保护机制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三、 债务融资对股权的保护
第七章 外在约束性质的监管和法律机制
    第一节 我国股权保护的监管和法制环境
        一、 监管和立法环境
        二、 执行和司法环境
        三、 投资者的维权意识
    第二节 监管和法律在股权保护中的作用
        一、 监管和法律在股权保护中的作用
        二、 监管和法律在股权保护中的局限性
第八章 契约的不完全性与德治
    第一节 德治的作用空间
        一、 契约的不完全性
        二、 德治的作用空间及德治的特点
    第二节 德治的特殊作用及其机理
        一、 德治的作用机理
        二、 德治的根本作用是成本最低
        三、 德治与股权保护
第九章 银行和自然人相对控股模式及政策建
    第一节 各种股权保护措施的局限性
        一、 事前、事后监督的非同步性
        二、 市场所依赖的“声誉机制”的时空限制
        三、 激励机制的不可靠性
        四、 法律机制的外在性
    第二节 董事会股权保护职能的独特
        一、 董事会的有效性
        二、 董事会核心作用的障碍
        三、 董事会及其成员如何尽责
    第三节 董事会如何维护中小股东利益--银行的作用
        一、 德日的银行治理模式
        二、 银行纳入我国公司治理
    第四节 董事会如何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优化股权结构
        一、 股权结构的分类
        二、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的影响
        三、 股权结构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143
        四、 英美和德日两种不同的股权结构及其股权保护情况
        五、 我国股权结构的现状、形成背景及其利弊
        六、 股权保护的根本途径--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七、 银行与自然人相对控股模式
    第五节 政策建议
        一、 银行分享证券业务
        二、 提高民营经济力量
        三、 政府经济权利的合理限度
        四、 且慢发展机构投资者和独立董事
        五、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品德考核
第十章 如何看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第一节 股权保护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一致性
        一、 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来源
        二、 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三、 强调股权不等于否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四、 如何处理相关者利益
    第二节 当前股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
        一、 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股权保护
        二、 “共同治理说”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障碍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D]. 谢洪军. 重庆大学, 2007(05)
  • [2]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风险规避研究[D]. 陈相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3]中小股权保护的制度基础[D]. 刘彦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4]谁制造了罗成[J]. 华融. 新经济杂志, 2003(01)
  • [5]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J]. 于左. 新经济导刊, 2003(Z1)

标签:;  ;  ;  ;  ;  

大集团的小动作——企业集团的不当市场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