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在中国灭绝了吗?

豚鼠在中国灭绝了吗?

一、豚鹿在中国绝迹了吗?(论文文献综述)

张怀胜[1](2020)在《石首麋鹿栖息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石首麋鹿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麋鹿野生种群。长期以来,天鹅洲故道与长江的自然连通,使得低滩和洲滩洼地芦苇和牧草茂盛,中高滩亦有良好的林草生长,这些为麋鹿繁衍生息提供了天然生境。形成了数量达1600头,并拥有保护区核心区、江南三合垸、小河杨波坦三个亚种群的石首麋鹿种群,且全部实现了自然放养,麋鹿的野生习性得到恢复。然而,石首麋鹿种群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1996年长江洪水给天鹅洲带来了严重涝灾,1997年始建沙滩子大堤,该大堤1998年又因长江大洪水冲毁,1999年沙滩子大堤最终建成,由此改变了天鹅洲故道与长江的天然联系,因此在内部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物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麋鹿生存环境发生了退化,并产生了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关于石首麋鹿在现存条件下的生境偏好、栖息地的生境现状、生境变化的风险及走向等便成为行业主管部门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现将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如下。(1)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近些年的水文气候条件改变及工程改造项目影响,麋鹿生境特征与生境组合产生了一定变化,受研究区地质地貌与水文条件影响,此次研究以水文状况作为区分,分别研究了石首麋鹿在长江丰水期与枯水期的生境选择,拟为麋鹿生境的保护与构建提供思路,并可为麋鹿栖息地的选择与开拓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麋鹿的生境选择在不同季节侧重不同,但全年范围的主要控制因子主要为食物、水源和外界扰动三方面。改善麋鹿生境质量,需管控人类活动,加强对麋鹿生境的资源保护和水源质量排查,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从生境构建角度,宜构建规模大且连片的静谧生境。(2)麋鹿是大型湿地动物,其生活十分依赖水源,而水体自净功能的下降,将导致水生态系统的恶化,引起病原菌的大规模繁殖并导致麋鹿死亡。因此,很有必要对麋鹿保护区水源进行大空间尺度的水化学与水生物学性状研究,寻求与麋鹿健康密切相关的水体在全年尺度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尺度上的风险物质分布。研究发现,天鹅洲故道水质常年处于Ⅱ类标准,春季水质普遍较差,尤其是4-5月份。全年范围内,磷素水平是引起水质质量恶化的主要指标;(3)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x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优势种的种间联结及相关性。结合种间联结分析及优势种在不同样方的分布及生境的响应等,最终将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典型样带内的草本植物划分为“阳性湿生型”、“阳性湿中生型”和“阴性湿中生型”3个功能群。(4)对麋鹿保护区核心区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研究,明确麋鹿生境中土壤-植物系统的重金属隐患,包括调查清楚麋鹿生境中核心区草地、湿地土壤和多种麋鹿喜食植物,对保证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Cd、Cr和Cu含量超出《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要求范围。植物方面,上述重金属元素均有检出,其中芦苇、菵草、紫云英和苜蓿分别出现Cd、Cr含量的超标。(5)麋鹿反季节脱角现象由来已久,每年都可以观察到少量麋鹿提前脱角,一般异常脱角的麋鹿比例在3%以下,但近年来观察到异常脱角的比例逐步接近甚至超过5%,对此,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麋鹿健康情况、风土驯化变迁以及食物种类的改变上,但收效一直不大。因此,本研究不再从病理角度来解释,而是从角的形成、角脱落的生理因素着手分析。角的生长和脱落受性激素调控和营养制约,本文更多的是从影响性激素的主要因素和营养方面进行探究。分析表明,异常脱角麋鹿的总体健康情况、脱落鹿角的发育情况、鹿角的大体组分与正常麋鹿之间都没有显着差别,在限定上述条件并结合2018年气候、气象调查的前提下,确认光照条件不足是引起麋鹿异常脱角的主要原因。(6)为了回答麋鹿在有限空间内的高频率、高强度活动对现有栖息地是否存在超出其承载力的反噬作用,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草地、泥泞地、旱地分别进行了不同频率下的多层次调查与对比分析。通过对河滩草甸土壤在不同活动频率下的理化性质对比发现,各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均因麋鹿活动而产生较为显着的变化:麋鹿的践踏行为使土壤逐渐压实,土壤容重、紧实度升高,含水率降低,速效态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河滩草甸土壤普遍对于麋鹿的低频活动仍保有较强的环境容纳力。(7)伴随着麋鹿活动与种群发展,生境承载力引发的相关问题逐渐成关注的热点,其中,麋鹿活动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及丰度的影响就是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多个生境类型,并对不同活动频率、不同生境类型、不同土壤深度进行了微生物群落及其丰度比较,探讨了麋鹿活动与生境类型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并分析了致病微生物隐患。研究表明:无论草地与泥泞地,践踏作用普遍会降低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在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度方面,林地最高,草地最低。随着践踏频率的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两种生境下均体现出阶段性上升;属水平上,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导致麋鹿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随着麋鹿活动与践踏频率的增加,草地生境中的上述两类病原菌的丰度均有较为显着的增加,说明石首麋鹿现有的种群密度已对环境致病菌的发生产生影响。(8)基于对麋鹿及其生活环境的长期观测与调查研究,引用了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发布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16年)》的部分内容,对洲滩旱化、食物链改变、水安全与疫病隐患等方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包含栖息地引水、湿地空间拓展、食物链保护和隐蔽地营造等角度。

赵娜[2](2018)在《上海地区重引入獐(Hydropotes inermis)遗传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獐(Hydropotes inermis)是一种原始的小型鹿科动物。由于生境的破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国獐种群数量锐减,而上海地区的獐于20世纪初绝迹。为了保护獐及增加上海城市多样性,上海地区于2006年启动獐的重引入项目。随着上海地区重引入獐种群的扩大,该种群迫切需要科学的遗传管理以保障种群的健康发展。为此,本研究采集重引入獐血液样本,通过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初步建立其健康理化指标的参考区间;利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技术评估重引入獐与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关系;筛选微卫星引物用于评估上海重引入獐遗传多样性,分析个体间及各重引入地点种群间的遗传关系。结果如下所示:1.建立反映獐健康状况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考区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是反映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131只獐29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非正态性检测值用四分位间距(IQR)表示其指标区间,初步建立了上海重引入健康獐的血液理化指标参考区间,并结合采样时间(月份和年份)、环境因素(圈养和人工养殖)和个体差异(个体性别、年龄和妊娠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妊娠和非妊娠期獐的15项理化指标值呈现显着性差异;上海地区建立的圈养种群和舟山来源人工养殖的补充种群的13项理化指标值呈现显着性差异。2.基于线粒体DNA的D-loop和Cytb序列对上海重引入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中测得上海地区114只重引入獐的Cytb序列和102只重引入獐的D-loop序列。114条Cytb共定义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为0.4673,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为0.0091;102条D-loop序列共定义9个单倍型,Hd为0.9794,π为0.00468。与2006年研究中的野生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相比,上海重引入獐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降低,但对比其他鹿科动物π和Hd,上海重引入獐遗传多样性仍然处于中高等水平。为探究现上海地区重引入獐与其他地区獐的遗传关系,本研究结合来自浙江舟山、江苏盐城、江苏大丰、江西吉山和朝鲜半岛獐Cytb与D-loop序列分别构建ML系统发育树。Cytb序列和D-loop序列的ML系统进化树结果一致,上海重引入獐与浙江舟山獐并未分化成两个支系;舟山和盐城地区獐的遗传关系较近;中国境内,江西吉山獐与上海重引入獐遗传关系最远。中介网络图显示舟山獐的单倍型为原始单倍型。3.筛选微卫星引物对上海重引入獐进行遗传关系分析本研究从已发表的55篇文献中整理出獐及其近缘物种开发的52对微卫星引物,最终筛选出18对能够稳定扩增出微卫星DNA片段的引物。本研究基于18对微卫星引物对96只重引入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海重引入獐种群的平均期望杂合为0.626(0.323-0.854),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76(0.286-0.816),与驯鹿杂合度(0.3736-0.5299)和多态性信息含量(0.5654-0.7144)相比,上海重引入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上海重引入獐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3(Fst<0.05),且利用STUCTURE软件对4个小生境獐种群结构进行分析,上海4个生境中的獐种群未出现遗传分化。本研究对筛选出的18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连锁不平衡性和PI(指无亲缘关系或同胞个体之间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概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1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较高(PIC>0.25),无连锁不平衡位点,且联合累积PI值较低,即11对微卫星引物即可达到对獐进行个体识别的要求。而11个微卫星位点的累计排除率(CEP)为99.99%,得到12组拟子-父-母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立上海地区重引入獐健康血液的理化指标参考区间,以备后期对重引入獐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Cytb、D-loop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筛选出的11对微卫星引物可用于上海重引入獐的个体识别和亲缘关系鉴定。总之,管理人员可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深化上海地区重引入獐遗传管理的研究,制定科学的保育措施及种群遗传管理计划,使上海重引入獐种群能够持续的健康发展。

宋胜利,宋文辉,史文清,刘国世,赵广华[3](2015)在《中国药用鹿科动物简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我国药用鹿科动物的研究成果,以期系统反映我国药用鹿科动物的基本现状和研究水平,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我国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鹿类资源的同时,推动我国鹿产业的加速发展而提供较为完整的基础资料。

宋胜利,付龙霞,宋文辉,史文清,刘国世[4](2014)在《中国药用鹿科动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笔者多年来对我国药用鹿科动物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全面系统反映我国药用鹿科动物的基本现状和研究水平,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我国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鹿类资源的同时,推动我国鹿产业的加速发展而提供较为完整的基础资料。

马纲,张敏,王文文[5](2011)在《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濒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受危动物中,我国受危的兽类有128种,占我国兽类25.6%,鸟类183种,占我国鸟类的14.6%;爬行类96种,占我国爬行类的24.6%;两栖类29种,占我国两栖类的10.4%.野生动物受危,除自身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有生境破坏、生境破碎化、污染、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种入侵以及疾病扩散.

邓家波,余建秋,牛李丽,王强,屈羽,严慧娟,陈维刚,余星明[6](2011)在《圈养豚鹿繁殖成活率低的病因学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豚鹿是十分濒危的动物,在中国野外已宣布绝迹。为了弄清圈养豚鹿繁殖成活率低的原因,分别对成都动物园近年来圈养豚鹿的繁殖情况及死亡规律,豚鹿血清中的部分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以及豚鹿死亡个体的器官组织进行了切片分析。结果发现天气寒冷及母体的弃子行为是引起幼子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肺炎是导致豚鹿幼体死亡的直接原因,矿物质元素铜(Cu)、硒(Se)及维生素E测定值偏低与豚鹿繁殖成活率也有一定的关系。为切实提高豚鹿繁殖成活率应适当改善现有的环境条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加强对豚鹿产子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弃子幼体施行人工辅助育幼;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营养研究,适当调整饲料矿物质及维生素水平。

邓家波,余建秋,牛李丽,王强,屈羽,严慧娟,陈维刚,余星明[7](2011)在《圈养豚鹿繁殖成活率低的病因学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豚鹿是十分濒危的动物,在中国野外已宣布绝迹,仅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动物园内圈养了30多头,其中成都动物园内圈养有20多头,形成了一个小的种群。但最近几年发现豚鹿繁殖存在出生个体较多,存活率较低的一个问题。为了弄清豚鹿繁殖成活率低的原因,分别对成都动物园近年来圈养豚鹿的繁殖情况及死亡规律进行了分析,对豚鹿血清中的部分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进行了检测和分析,以及对豚鹿死亡个体的器官组织进行了切片分析。结果发现天气寒冷及母体的弃子行为是引起幼子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肺炎是导致豚鹿幼体死亡的直接原因,矿物质元素铜(Cu)、硒(Se)及维生素E测定值偏低与豚鹿繁殖成活率也有一定的关系。为切实提高豚鹿繁殖成活率应适当改善现有的环境条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加强对豚鹿产子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弃子幼体施行人工辅助育幼;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营养研究,适当调整饲料矿物质及维生素水平。

邓家波,余建秋,牛李丽,王强,刘选珍[8](2010)在《豚鹿血液细胞和血液化学指标测定》文中提出应用SysmexF-820血球计数仪和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的16只豚鹿的46个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及血液化学43项指标检测,并对成体、亚成体及幼体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一个参考指标。这对豚鹿的疾病诊断和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役[9](2009)在《重现踪迹的豚鹿》文中指出豚鹿也叫芦蒿鹿,是一种热带小型鹿,体长100~115厘米,肩高60~70厘米,尾长20厘米,体重35~50千克。豚鹿的腿比较短,身体粗壮,因而体型显得矮胖而粗壮,不如梅花鹿般修长,尤其是行走时不像其他鹿类那样昂首窜跳,而是将头部低垂,姿态像猪,这也是被称为豚鹿的原因。雄兽具有一

刘夏[10](2009)在《豚鹿》文中研究表明钝圆的臀部,粗短的四肢,豚鹿就和它的名字一样,看起来像一只灵活的小野猪。同样在森林里生活,身材颀长的大鹿选择纵身跳过林中障碍,而豚鹿是弯下头颈,用拱的方式穿过树枝的。在20世纪70年代,豚鹿被认为在中国绝迹,但最近频有重现的消息报出。人们更愿意相信,在云南的大雪山下还有豚鹿在中国最后的家园。

二、豚鹿在中国绝迹了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豚鹿在中国绝迹了吗?(论文提纲范文)

(1)石首麋鹿栖息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生境选择研究现状
        1.2.2 生态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3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2.4 麋鹿种群及其保护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与水文
        2.1.5 植物区系、自然植被与植物多样性
        2.1.6 动物区系与动物多样性
    2.2 石首麋鹿种群历史沿革
    2.3 石首麋鹿种群生境风险
3 石首麋鹿的生境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时间
        3.1.2 调查方法
        3.1.3 数据分析方法
    3.2 石首麋鹿在枯水期的生境选择
        3.2.1 生境因子特征分析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资源选择函数分析
    3.3 石首麋鹿在丰水期的生境选择
        3.3.1 生境因子特征分析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资源选择函数分析
    3.4 讨论
4 石首麋鹿生境风险评价
    4.1 麋鹿生境水化学性状
        4.1.1 取样与分析方法
        4.1.2 水样检测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水生生物学状况调查
        4.2.1 试验设计
        4.2.2 浮游生物组成分析
    4.3 草本植物功能群划分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功能群划分
    4.4 麋鹿生境重金属风险评估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检测指标与方法
        4.4.3 结果分析
    4.5 麋鹿异常脱角行为调查
        4.5.1 材料与方法
        4.5.2 试验结果
    4.6 结论
5 麋鹿高频活动区生境变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地点
        5.1.2 采样方法
        5.1.3 实验仪器
        5.1.4 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方法
    5.2 数据分析
        5.2.1 土壤物理性质
        5.2.2 土壤水分
        5.2.3 土壤有机质
        5.2.4 土壤化学特性
        5.2.5 土壤微生物量成分特性
    5.3 讨论
        5.3.1 土壤物理性质
        5.3.2 土壤水分
        5.3.3 土壤有机质
        5.3.4 土壤化学性质
        5.3.5 土壤微生物量成分
    5.4 小结
6 麋鹿栖息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6.1.2 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6.1.3 细菌16Sr RNA的荧光定量PCR
    6.2 麋鹿活动对草地生境土壤细菌丰度与群落组成的影响
    6.3 麋鹿活动对泥泞地生境土壤细菌丰度与群落组成的影响
    6.4 麋鹿高频活动对不同生境土壤细菌丰度与群落组成的影响
    6.5 麋鹿栖息地土层深度细菌丰度与群落组成的影响
    6.6 结论
7 石首麋鹿及其栖息地生境保护
    7.1 麋鹿物种保护
        7.1.1 种群保护
        7.1.2 种群密度控制
        7.1.3 疫病预防
        7.1.4 遗传多样性保护
    7.2 麋鹿栖息地保护
        7.2.1 生境
        7.2.2 水体
        7.2.3 植物群落
        7.2.4 动物群落
    7.3 栖息地生境修复
        7.3.1 麋鹿栖息地用水方案
        7.3.2 麋鹿栖息地湿生空间拓展方案
        7.3.3 麋鹿栖息地的水环境安全应对方案
        7.3.4 食物链安全方案
        7.3.5 麋鹿栖息地遮蔽物营造方案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上海地区重引入獐(Hydropotes inermis)遗传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獐的研究进展
        1.1.1 獐的生物学地位与分布
        1.1.2 獐的研究现状
        1.1.3 中国獐的驯养历史
        1.1.4 上海重引入獐的发展
    1.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管理
        1.2.1 遗传多样性
        1.2.2 遗传管理的内容
    1.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1.3.1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1.3.2 影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因素
    1.4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1.4.1 线粒体DNA
        1.4.2 微卫星DNA
        1.4.3 线粒体DNA与微卫星DNA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5.1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地点
    2.2 采样方法
    2.3 样品信息
        2.3.1 血液生理生化值检测的样品信息
        2.3.2 线粒体DNA序列分析样品信息
        2.3.3 微卫星标记样品信息
    2.4 研究方法
        2.4.1 獐血液样品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2.4.2 獐线粒体DNA片段遗传多样性分析
        2.4.3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
    2.5 主要实验设备
        2.5.1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2.5.2 DNA基因组提取及PCR扩增
第三章 血液生理指标检测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结果
        3.2.1 血液各项指标参考范围
        3.2.2 影响獐血液理化指标区间的因素
    3.3 讨论
        3.3.1 獐的血液理化指标特征
        3.3.2 影响血液理化指标的因素
        3.3.3 健康獐血液理化指标参考区间的建立
第四章 獐线粒体片段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结果
        4.2.1 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
        4.2.2 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
    4.3 讨论
        4.3.1 序列组成
        4.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系统发育
        4.3.4 中介网络图
第五章 微卫星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结果
        5.2.1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结果
        5.2.2 重引入獐遗传多样性
    5.3 讨论
        5.3.1 血液样品DNA的提取
        5.3.2 微卫星引物筛选方法
        5.3.3 遗传多样性评估
        5.3.4 近交系数与遗传分化
第六章 个体识别与亲缘关系鉴定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结果
        6.2.1 个体识别
        6.2.2 亲缘关系鉴定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中备选獐微卫星引物的基本信息
    附录2 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信息
    附录3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濒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及受危概况
    1.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1.2 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类别及受危概况
2 我国野生动物濒危因素分析
    2.1 物种自身因素
    2.2 人类活动影响
        2.2.1 人口数量的增加
        2.2.2 栖息地破坏与丧失
        2.2.3 乱捕滥猎
        2.2.4 环境污染
    2.3 其他因素
        2.3.1 气候环境的变化
        2.3.2 生物入侵
        2.3.3 自然灾害
        2.3.4 病源传播
        2.3.5 各类事故
3 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绩及展望

(10)豚鹿(论文提纲范文)

分布
濒危状况
体态
生命周期

四、豚鹿在中国绝迹了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石首麋鹿栖息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 张怀胜. 长江大学, 2020(01)
  • [2]上海地区重引入獐(Hydropotes inermis)遗传管理研究[D]. 赵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中国药用鹿科动物简述[A]. 宋胜利,宋文辉,史文清,刘国世,赵广华. 第六届(2015)中国鹿业发展大会论文汇编, 2015
  • [4]中国药用鹿科动物[A]. 宋胜利,付龙霞,宋文辉,史文清,刘国世. 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年会论文集, 2014
  • [5]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濒危因素分析[J]. 马纲,张敏,王文文.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 [6]圈养豚鹿繁殖成活率低的病因学调查研究[J]. 邓家波,余建秋,牛李丽,王强,屈羽,严慧娟,陈维刚,余星明. 野生动物, 2011(03)
  • [7]圈养豚鹿繁殖成活率低的病因学调查研究[A]. 邓家波,余建秋,牛李丽,王强,屈羽,严慧娟,陈维刚,余星明. 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8]豚鹿血液细胞和血液化学指标测定[J]. 邓家波,余建秋,牛李丽,王强,刘选珍. 四川动物, 2010(01)
  • [9]重现踪迹的豚鹿[J]. 毕役. 百科知识, 2009(15)
  • [10]豚鹿[J]. 刘夏. 新知客, 2009(07)

标签:;  ;  ;  ;  ;  

豚鼠在中国灭绝了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