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I标记抗癌胚抗原抗体C50治疗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观察

~(131)I标记抗癌胚抗原抗体C50治疗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观察

一、~(131)I标记的抗癌胚抗原抗体C50治疗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罗喻文[1](2021)在《左结肠动脉保留与否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和PTN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左结肠动脉保留与否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目的:目前文献对直肠癌低位骶前切除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尚存在争议,我们分析了保留左结肠动脉与否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长期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低位直肠癌骶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病例分为低位结扎(Low ligation,LL)-保留 LCA 组,或高位结扎(High ligation,HL)-不保留 LCA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DFS)。结果:LL组221例,HL组295例。LL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HL组(224.7 vs 211.7 min,P=0.039)。术后30天死亡率、吻合口漏等早期并发症在LL组和HL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术后30天死亡率,0.9%LL,1.4%HL,P=0.884;早期并发症:41.2%LL,38.3%HL,P=0.509;吻合口漏 8.6%LL,13.2%HL,P=0.100)。中位随访时间LL组为51.4(7-61)个月,HL组为51.2(8-61)个月。随访中,LL组死亡、局部复发和转移的比例分别为39.8%、7.7%和38.5%,HL组为39%、8.5%和40%,这些差异均不显着(P>0.05)。LL组的5年OS和DFS分别为69.6%和59.6%,HL组为69.1%和56.2%,这些差异均不显着(P>0.05)。经亚组分析后,Ⅰ期、Ⅱ期和Ⅲ期肿瘤患者的5年OS和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组与HL组的长期肿瘤预后相当,由于LL组没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时间较长,所以不能支持LL。第二章PTN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目的: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癌种的前三位。以5-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中,奥沙利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长期使用奥沙利铂会导致耐药性和严重的不良事件,影响其临床应用。为克服奥沙利铂的耐药性和毒性,迫切需要化学增敏剂。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白菊内酯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本研究拟在前期基础上,探究小白菊内酯诱导直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为结直肠癌提供一种新的联合治疗理念。方法:在细胞水平层面,选用结直肠癌细胞敏感株S1、多耐药株S1-M1-80,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荧光显微镜实验检测活性氧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活性氧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在动物层面,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小白菊内酯对结直肠癌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MTT、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荧光显微镜实验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能够增强活性氧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将结直肠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通过活性氧途径促进细胞凋亡。MTT、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小白菊内酯和奥沙利铂联用时,能增强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作用,提高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敏感株S1、耐药株S1-M1-80移植瘤的生长。结论:小白菊内酯能增强奥沙利铂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提细胞内高活性氧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发生凋亡。

王文平[2](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刘希[3](2020)在《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淋巴转移是直肠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术前对淋巴结受累情况的影像学评估对直肠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但目前各种术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都不太理想,也不能高效协助术中淋巴结清扫。探索术前、术中均可显影淋巴结的示踪剂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在裸鼠直肠癌淋巴转移原位移植模型中术前、术中双重示踪淋巴结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首先培养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株,将制备的HCT116细胞悬液于裸鼠直肠粘膜下注射,建立直肠癌淋巴转移原位移植模型。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连续观察异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情况,并对原位移植模型进行组织学检查验证。接着,利用纳米炭优良的吸附性能制备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并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的理化特性。采用动态吸附实验和膜透析法,考察了纳米炭对碘克沙醇的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并将实验数据与吸附等温模型和释药动力学模型拟合。最后,应用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碘克沙醇溶液、纳米炭混悬液分别进行间质淋巴造影,通过micro-CT扫描并采集图像,评估CT淋巴结造影的强化特征。扫描后开腹活检淋巴结,比较术前CT淋巴结造影定位与术中活检淋巴结位置的一致性。结合组织学检查,评价CT淋巴造影诊断淋巴转移的价值。结果:(1)于裸鼠直肠后壁黏膜下注射4×106个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CT116细胞,可视化异种移植模型的造模成功率为100%。(2)原位移植后1~7周,在所有裸鼠都探测到肿瘤荧光蛋白表达。原位移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移植瘤体积的增大,积分光密度值逐渐增大。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呈时间依赖性增长。(3)组织学检查与依靠淋巴结表达荧光蛋白来判断转移情况的结果一致。原位移植后4周开始,淋巴结肿大明显,出现主动脉旁淋巴结、肝和肺转移。(4)制备的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呈黑色,大小较均一,轻度聚集。测得其平均粒径为190.87±1.73 nm,Zeta电位为-10.21±0.36 mV。(5)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描述的表面均匀的单层吸附。(6)负载碘克沙醇的纳米炭在pH 7.4的PBS液中释药速度比游离碘克沙醇慢,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体外释放拟合最好的是Higuchi模型。(7)碘克沙醇组在5 min、30 min观察到强化侧方淋巴结,1 h强化廓清。双重示踪组在2h、3h、5h观察到强化侧方淋巴结,3 h可获得最佳造影效果,24h强化基本廓清。纳米炭组在各个时间点未见强化的淋巴结。(8)间接CT淋巴造影检测到41枚强化淋巴结,其中碘克沙醇组18枚,双重示踪组23枚,与活检淋巴结位置一致。(9)双重示踪组和碘克沙醇组的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8.6%vs.81.8%),特异性为(77.8%vs.85.7%),准确性为(78.3%vs.83.3%)。结论: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间接CT淋巴造影既可在术前定位淋巴结位置和评估转移情况,又可黑染淋巴结协助术中活检。是一种较经济,易于开展的简易方法,可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病情评估和术中清扫提供新思路。

吴梦雪[4](2019)在《131I标记的RP215 McAb在荷人肺腺癌裸鼠模型中的放射免疫显像及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与分子核医学息息相关的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RI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是以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的抗原为靶点,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放射性核素偶联在抗体上运载到肿瘤部位,从而达到肿瘤核素显像或治疗的目的。而提高放射免疫显像或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寻找特异性高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CA215(Carbohydrate Antigen 215)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其在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以细胞膜型特异性表达于上皮性肿瘤组织和细胞表面,而正常细胞和组织不表达。相关文献研究表明,CA215在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是肺癌特异性诊断或治疗的理想靶点。RP215是针对于CA215的一种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能特异性与CA215结合,且亲和力高。本研究拟使用兼顾显像与治疗特性的放射性核素131I对RP215McAb进行标记,鉴定标记后抗体131I-RP215 McAb的理化性质并评估其用于荷人肺腺癌裸鼠模型放射免疫显像及治疗的可行性,为肺腺癌的早期放射免疫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131I-RP215 McAb的制备、纯化及性质鉴定: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肺腺癌细胞株中CA215的表达水平;采用氯胺T法对单克隆抗体RP215进行131I标记,Sephadex G25M柱纯化标记抗体,纸层析法测定标记抗体的标记率、放射性化学纯度、室温稳定性及血清稳定性;体外竞争结合实验及饱和实验鉴定标记后抗体的免疫活性。2.131I-RP215 McAb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构建荷A549肺腺癌细胞裸鼠模型,尾静脉注射131I-RP215 McAb后4、24、48、72h取肿瘤组织和重要组织器官进行生物分布研究;再取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131I-RP215 McAb,于注射后4、12、24、48h行SPECT显像。3.131I-RP215 McAb对A549肺腺癌细胞及移植瘤的放射免疫治疗作用:通过MTT试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131I-RP215 McAb对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促凋亡作用;取荷瘤裸鼠30只,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31I-RP215 McAb治疗组、RP215 McAb治疗组,尾静脉给药后通过肿瘤生长曲线、生存分析、肿瘤坏死及凋亡检测,评估131I-RP215 McAb对荷瘤裸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Western blot显示A549肺腺癌细胞株CA215的表达水平较高;纸层析法测得131I-RP215 McAb标记率为(91.0±2.36)%,纯化后的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3.1±1.40)%,比活度(3.37±0.42)MBq/ug;131I-RP215McAb单独放于室温下及37℃与血清混合孵育1、6、12、24 h后放化纯稍有降低,但仍大于85%;体外竞争结合实验及饱和实验结果显示标记抗体仍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2.荷瘤裸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131I-RP215 McAb在肿瘤组织、肝、肾、肺、血液中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分布;SPECT显像结果显示131I-RP215McAb能够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浓聚,利用ROI技术测得肿瘤组织T/NT值在24 h时达最高为4.74,且瘤体显影最清晰。3.MTT试验显示131I-RP215 McAb抑制A549细胞增殖能力较RP215 McAb进一步增强(P<0.01);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显示131I-RP215 McAb较对照组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P<0.05),但与RP215McAb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131I-RP215 McAb治疗组及RP215 McAb治疗组均能够显着延长荷A549肿瘤裸鼠的生存时间(P<0.05),但两治疗组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生长曲线显示131I-RP215 McAb较RP215 McAb抑制肿瘤体积增长的能力增强(P<0.05);肿瘤切片H.E及TUNEL染色显示与对照组和RP215 McAb组相比,131I-RP215 McAb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坏死区显着增加,且在未坏死的区域中肿瘤细胞凋亡比例更高。结论:1.成功制备了物理特性、生物学特性理想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131I-RP215 McAb。2.131I-RP215 McAb在荷A549肿瘤裸鼠模型中有较好的放射免疫显像效果,其有希望成为肺癌的一种新型显像剂。3.131I-RP215 McAb在体内和体外对A549肺腺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放射免疫治疗作用,与RP215 McAb相比,其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体积增长的能力更强,但是在诱导细胞凋亡及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时间等方面是否有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焦点[5](2019)在《PSM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及靶向PSMA的抗体偶联药物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由胞外C末端、螺旋跨膜结构和胞质N末端构成。由于PSMA的胞外区可被抗体、肽、RNA适配体和小分子识别,使得它成为靶向治疗的理想靶分子。最初发现PSMA在正常前列腺分泌上皮中特异性表达,后来发现PSMA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并且其表达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前列腺癌的理想治疗靶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PSMA在其他实体肿瘤中也有表达,比如胃癌、胰腺癌、乳腺癌、肺癌等,但是在这些肿瘤中,PSMA分布于肿瘤血管而不是肿瘤细胞,因此PSMA除了可以作为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还可以作为许多肿瘤的抗血管治疗靶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种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方法,它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偶联,兼具抗体的高度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强效杀伤作用,可实现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课题组前期将一株从人源性酵母展示抗体库中筛选获得的针对PSMA的单链抗体改造成全抗体PSMAb,并证实PSMAb可特异性结合并内化入PSMA阳性细胞,具备开发成ADC的良好前景。目的1.检测并分析PSMA在泌尿系肿瘤中的表达情况;2.检测并分析PSMA在其他肿瘤中的表达情况;3.研究靶向PSMA的抗体偶联药物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1.收集临床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组织标本,进行PS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统计分析;收集临床膀胱癌、肾癌的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和PSMA的表达;收集膀胱癌患者的病例信息,统计分析PSMA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PSMA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2.收集临床肝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和PSMA的表达;收集肝癌患者的病例信息,统计分析PSM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PSMA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3.扩增PSMAb的表达质粒,转染真核细胞进行表达,收集上清纯化抗体;4.利用ELISA检测PSMAb与人源性PSMA和鼠源性PSMA的结合能力;5.将所表达纯化的抗体PSMAb与微管抑制剂MMAE进行偶联,制备抗体偶联药物PSMAb-MMAE;6.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SMAb-MMAE与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C4-2的结合能力及促凋亡能力,通过细胞ELISA检测PSMAb-MMAE的亲和力,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SMAb-MMAE的内化活性及对微管的抑制作用,通过Alamar Blue实验测定PSMAb-MMAE的IC50浓度;7.利用裸鼠荷瘤模型在体内验证PSMAb-MMAE对PSMA+肿瘤的生长抑制;8.通过测量裸鼠体重、检测裸鼠肝肾功指标、对裸鼠重要脏器进行HE染色初步评价PSMAb-MMAE的安全性。结果1.在泌尿系肿瘤中,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阳性率达93%;PSMA在膀胱癌、肾癌的新生血管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膀胱癌新生血管中的阳性率为60%,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分化水平、T分级、N分级、TNM分期及Ki67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SMA高表达的膀胱癌患者生存期短于PSMA低表达的患者,PSMA的高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在其他肿瘤中,PSMA在肝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新生血管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癌新生血管中的阳性率为76%;PSM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肿瘤分化水平、T分级、N分级、TNM分期及Ki67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SMA高表达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短于PSMA低表达的患者,PSMA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3.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PSMAb蛋白,但是PSMAb只能结合人源性PSMA,不能结合鼠源性PSMA;成功制备了抗体偶联药物PSMAb-MMAE,PSMAb-MMAE可以特异性结合并内化入PSMA+的C4-2细胞,亲和力指数Kd值为0.6nM;PSMAb-MMAE可特异性诱导C4-2细胞凋亡,其IC50值为0.59nM;PSMAb-MMAE可以抑制C4-2细胞中微管的形成;PSMAb-MMAE可在体内抑制PSMA+肿瘤的生长,其对裸鼠体重、肝肾功和重要脏器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影响。结论PSMA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在膀胱癌、肾癌、肝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新生血管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和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抗体偶联药物PSMAb-MMAE可在体外特异性杀伤PSMA阳性细胞,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对前列腺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张瑞国[6](2018)在《131I标记anti-VEGFR2靶向性多功能载药纳米粒对ATC荷瘤鼠的抑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未分化型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虽仅占甲状腺癌发病率的2.0%,但因癌细胞侵袭性强,不具备摄碘能力而对常规131I治疗无效,5年生存率低于10%。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药物提呈系统能增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延缓药物释放,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中。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表达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VEGF receptor(VEGFR)在ATC中呈过表达状态,抗VEGFR的靶向药物可以提高包括ATC在内的众多癌症的生存期。然而目前在ATC的治疗方面,采用131I标记并负载分子靶向药物的纳米载体来实现ATC双重靶向治疗(内照射与抗肿瘤)的报道鲜少。目的:观察131I标记、anti-VEGFR2靶向性多功能MSNs[131I-牛血清白蛋白(BSA)-MSNs-anti-VEGFR2]在荷ATC瘤裸鼠体内的放射性分布,并探讨其与负载17-AAG和Torin2两种药物MSNs的抑瘤作用。方法:(1)构建相应纳米载体,即MSNs、BSA-MSNs、BSA-MSNs-anti-VEGFR2及BSA-MSNs(17-AAG+Torin2)-anti-VEGFR2;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各自形态,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测定各自粒径;建立17-AAG和Torin2的标准曲线,通过拟合方程得到载药纳米载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采用氯胺T直接标记法进行131I标记得到相应纳米载体。(2)MTS实验分析两种药物17-AAG和Torin2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SNs及MSNs-anti-VEGFR2在两种ATC细胞系ARO及FRO细胞的靶向性结合及细胞摄取情况;通过细胞摄碘实验观察Na131I、131I-BSA-MSNs和131I-BSA-MSNs-anti-VEGFR2在胞内的存留时间。(3)在动物水平实验中,制备FRO荷瘤裸鼠,分别于瘤体内注射131I-BSA-MSNs-anti-VEGFR2(靶向组)、131I-BSA-MSNs(非靶向组)、Na131I组、131I-BSA-MSNs(17-AAG+Torin2)-anti-VEGFR2(靶向+载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通过SPECT/CT显像观察不同时间荷瘤裸鼠体内的放射性分布;使用γ计数仪测定并计算注药24h、72h后Na131I组、靶向组及非靶向组中正常组织器官和瘤体每克组织注射剂量百分比(%ID/g);以注药前荷瘤裸鼠的体重及瘤体体积为基准,记录各组在整个观察期(30天)内的体重及瘤体体积变化;采用Log-rank法对各组裸鼠生存分析;实验结束时对各组荷瘤裸鼠的主要器官及瘤体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并对对照组的瘤体进行免疫组化来检测肿瘤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了所需的纳米载体MSNs、BSA-MSNs、BSA-MSNs-anti-VEGFR2及BSA-MSNs(17-AAG+Torin2)-anti-VEGFR2。TEM显示载体的形貌均为球形,且形态规整;DLS测得粒径分布范围均较窄,上述载体平均粒径分别为108、139、163、159nm,zeta平均电位分别为-23.91、45.53、28.45、-1.83m V,BSA-MSNs-anti-VEGFR2对17-AAG和Torin2的载药量分别为7%和6%,包封率分别为87%和85%。131I标记率为50%–75%,放化纯为95%-98%。(2)细胞水平实验中,两药的细胞毒性实验显示17-AAG与Torin2药物浓度在0.1-5μM之间时,随浓度增加,对ATC细胞的抑制率也逐渐增加;当药物浓度>1μM时,随浓度增加,细胞抑制率的增幅趋于平缓。17-AAG和Torin2与细胞共同作用48h后,两药浓度比为1:1或2:1时,对ATC细胞的杀伤性相当(IC50分别为0.33μM、0.26μM)。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实验显示MSNs-anti-VEGFR2和MSNs均可明显被FRO及ARO肿瘤细胞吞噬。细胞对核素纳米载体的定量摄取实验显示FRO及ARO细胞对131I标记的纳米载体呈动态摄取;孵育3h后,两细胞对靶向组的摄取程度均高于非靶向组(均P<0.01)。(3)动物水平实验中,SPECT/CT显示,注药后1-3周,靶向组瘤体内放射性计数均高于非靶向组(t值分别为8.81、7.06、12.78,均P<0.05)。组织分布实验显示,靶向组瘤体24h及72h的每克组织注射剂量百分比(32.2±2.8%ID/g、23.0±1.8%ID/g)均明显高于非靶向组(26.1±2.5%ID/g、12.3±1.2%ID/g)(t分别为2.81、8.57,P分别为0.04、0.001)。治疗后30天,(1)Na131I组、对照组和非靶向组的瘤体体积较治疗前增加,分别变为基准体积的395.0±22.5%、405.0±24.1%和198.7±13.2%;靶向组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为基准体积的101.1±2.4%);而靶向+载药组的瘤体体积有所减小(减为基准体积的94.1±8.2%)。(2)Na131I组、对照组的裸鼠体重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分别变为基准体重的88.6±3.0%和86.2±3.1%;非靶向组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为基准体重的102.1±3.1%);而靶向组和靶向+载药组的裸鼠体重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分别增为基准体积的116.2±3.4%和123.1±3.2%。(3)生存分析曲线显示,上述各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25、34、38和46天,Log-rank分析显示靶向+载药组和靶向组的中位生存期均较非靶向组延长(P分别为<0.001、0.0047),并且靶向+载药组较靶向组更长(P<0.001)。(4)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治疗结束后各组荷瘤裸鼠的主要器官(心、肝、脾、肾及肺)的组织形态学均未见明显异常;非靶向组、靶向组及靶向+载药组可见肿瘤细胞片状坏死,以靶向组和靶向+载药组更为明显。肿瘤免疫组化证实FRO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VEGFR2。结论:131I标记的两种纳米载体131I-BSA-MSNs-anti-VEGFR2和131I-BSA-MSNs对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负载药物17-AAG和Torin2后能更有效地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本实验为靶向治疗ATC提供了实验支持,拓展了新思路。

管丽丽[7](2016)在《抗GPC3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的制备及放射性免疫显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癌是全世界第5大常见肿瘤。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肝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肝癌病理类型的90%。肝癌每年造成全世界至少50万人死亡,总的5年生存率仅约15%。肝癌对大部分化疗药物不敏感。仅无临床症状的早期阶段的肝癌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而这部分病人仅占肝癌患者的37%。对早期的肝内高危结节通过活体成像技术进行个体化监测是早期诊断肝癌有效的方式。Glypican-3(GPC3)是磷脂酰肌醇聚糖家族中的一员,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于细胞表面。GPC3在HCC中过表达,但在正常成人肝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GPC3在HCC中表达高于癌前病变。而GPC3在HCC中的mRNA水平高于AFP,这一差异在小肝癌中更突出。GPC3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目前很多研究认为GPC3是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研究者们鉴于GPC3在肝癌中的特异性表达,研究出了GPC3疫苗及抗GPC3抗体。抗GPC3抗体包括鼠源和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部分进入临床前期实验。但是目前研究的抗GPC3的抗体大部分为鼠源性或人源性的全长单克隆抗体,分子量大,穿透力、靶向性差,不利于放射性免疫显像或放射性免疫治疗。而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抗体片段是放射性免疫显像或治疗发展的方向。其中单链抗体scFv因具有分子量小、免疫源性低、穿透力好等特点,较多应用于放射性免疫显像及治疗的研究。因此本实验针对HCC高表达的GPC3蛋白,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HCC相关的人源化单链抗体库,并筛选、鉴定了抗GPC3的单链抗体,然后进行放射性标记,对荷人HCC裸鼠进行放射性免疫显像研究。目的: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抗GPC3肝细胞肝癌人源单链抗体,并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单链抗体,进行放射性免疫显像研究,评价肝癌放射性免疫靶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肝细胞肝癌人源单链抗体scFv的构建1.scFv的制备: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总RNA。然后以此总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此后扩增PCR扩增VH、VL。然后将VH、VL链接上linker,采用SOE-PCR将VH、VL进行连接,构成了VH-linker-VL的单链抗体库。结果:肝癌外周血淋巴结总RNA提取后,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可见两个条带,分别为28S,18S。扩增的VH基因片段大小约为370bp,VL基因片段大小约为350bp。采用SOE-PCR将VH、VL基因片段链接起来,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显示单链scFv产物大小约为750bp。2.scFv与pCANTAB-5E噬菌体载体双酶切重组:scFv与pCANTAB-5E噬菌体载体采用Sfi I和Not I分别进行双酶切反应。然后将酶切后的产物进行拼接。纯化的拼接产物采用化学法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G1。结果:测得噬菌体的滴度为1011cfu/ml。随机的质粒的鉴定及双酶切鉴定,得到基因的转化效率为87.5%。重组阳性质粒双酶切电泳显示750marker处均出现清晰条带,证明成功重组了scFv。第二部分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1.HCC细胞株对构建的抗体库的筛选:先以正常人肝细胞L02进行对抗体库进行负性筛选,再以肝癌细胞HepG2对抗体库进行3轮富集,测定富集前后抗体滴度。结果显示噬菌体收获率逐渐提高。2.GPC3抗原对抗体库的筛选:将经HepG2细胞筛选的抗体库用GPC3抗原进一步进行3轮筛选富集。结果提示噬菌体收获率逐渐提高。3.可溶性重组抗体的生产:将噬菌体ELISA测定的强阳性重组噬菌体抗体感染E.coli HB2151,经IPTG诱导后获得可溶性抗体。经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得到纯化的可溶性scFv抗体。4.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可溶性抗体;ELISA测定抗体特异性及免疫活性。结果:考马斯亮兰染色见30KD左右有明显的条带显示,证实scFv在大肠杆菌HB2151中有可溶性表达。细胞ELISA显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HepG2细胞组为0.47±0.11,SKOV3细胞组为0.18±0.05,PBS阴性对照组为0.16±0.04,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934,P=0.000)。多重比较(LSD Duncan)统计结果显示,HepG2细胞组与SKOV3细胞组及PBS阴性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抗GPC3的噬菌体抗体能使肝癌HepG2细胞染色,而噬菌体抗体无法使卵巢癌细胞SKOV3染色,在肝癌HepG2细胞阴性对照组中亦无明显染色。说明抗GPC3的噬菌体抗体与肝癌细胞能特异性结合。第三部分131I标记的抗GPC3单链抗体放射性免疫显像1.131I的标记及检测:采用氯胺T法对抗GPC3单链抗体进行131I标记,层析柱纯化后,测定标记率、比活度、放射性化学纯度。并测定131I标记的抗GPC3单链抗体在室温及新鲜人血清中的放射性化学纯度的稳定性。结果:31I标记的抗GPC3单链抗体标记率为80.2±4.0%,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2.75±3.2%,放射性活度为3.2±0.2MBq/μg。纸层析法测定的4个时间点,室温及人血清中标记物的放射性化学纯度均>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1I标记的抗GPC3单链抗体免疫显像:构建荷肝细胞肝癌裸鼠模型,将131I标记的抗GPC3单链抗体注射入裸鼠体内,分析放射性标记物在裸鼠体内分布情况,并在注射药物后4个时间点进行SPECT显像及图像融合。结果:131I标记的抗GPC3单克隆抗体的放射性瘤/血、瘤/肌肉比值逐渐升高,且在48 h时升为最高。放射性免疫显像图显示,48 h时肿瘤部位的放射性摄取最强,靶和非靶比值最高。结论:本研究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成果制备了抗GPC3肝细胞肝癌人源单链抗体,成功标记放射性核素后,抗体的标记率高,放射性化学纯度、比活度符合要求,室温稳定性及血清稳定性好。放射性免疫显像显示标记抗体具有特异性及靶向性。

李承霞[8](2015)在《131I-antiEGFR-BSA-PCL核素纳米载体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发的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转移灶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放射性碘用于治疗甲状腺癌以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性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治疗方法。纳米粒子以其粒径小,容易被细胞摄取及其具有缓释等特性,在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治疗恶性肿瘤的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且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已经证实,EGFR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抗EGFR靶向性药物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也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很多抗EGFR靶向性药物已经获得了美国FDA认证。然而,单一的治疗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弊端,故将放射性碘治疗、纳米粒子载体及靶向性抗EGFR药物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诊断及靶向性的治疗高表达EGFR的恶性肿瘤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方法(1)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纳米载体的合成:双亲性BSA-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结合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表征;BSA-PCL结合体的纳米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载体的构建:利用制备的双亲性BSA-PCL结合体,通过自组装技术,构建了纳米高分子脂质体,并利用表面含有的功能基团,对高分子脂质体进行表面靶向修饰。(2)从细胞学水平实验验证高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能够摄取纳米载体: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实验验证肿瘤细胞对antiEGFR-BSA-PCL、BSA-PCL两种纳米载体的摄取情况;MTT实验验证antiEGFR-BSA-PCL、BSA-PCL两种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作用。(3)纳米载体的131I标记及鉴定,并行细胞学水平实验MTT法验证131I标记的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4)最后,在细胞实验的基础上,构建荷瘤裸鼠模型,行131I标记的两种纳米载体荷瘤裸鼠体内注射,并进行核素显像及验证131I标记的两种纳米载体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生长作用,及对荷瘤裸鼠的生存周期的影响。结果(1)成功制备了具有双亲性的纳米载体(BSA-PCL),并成功的完成了抗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与纳米载体的组装(由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常津教授实验室课题组提供),同时从细胞学实验水平证实了该纳米载体对细胞具有很低的细胞毒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2)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实验证实肿瘤细胞能够摄取纳米载体,并且细胞摄取靶向性的抗EGFR纳米载体的能力远高于非靶向性的纳米载体,MTT实验证实antiEGFR-BSA-PCL、BSA-PCL两种纳米载体本身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很低的细胞毒性。(3)成功完成了131I的标记,使用超滤管离心后得到标记好的约370–690MBq/mg的131I-antiEGFR-BSA-PCL和131I-BSA-PCL,标记率在70%-85%之间,放化纯为9598%。MTT实验证实131I标记的靶向性的antiEGFR-BSA-PC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远高于非靶向性的纳米载体。(4)动物实验:成功的构建了胶质瘤(U87)的裸鼠模型,成功的实现了131I-antiEGFR-BSA-PCL,131I-BSA-PCL两种纳米载体的核素显像,131I-antiEGFR-BSA-PCL有很好的抑制肿瘤生长及延长荷瘤裸鼠生存周期作用。结论高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能够有效的摄取131I标记的双亲性的antiEGFR-BSA-PCL,且两种纳米载体本身对肿瘤细胞很低的细胞毒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的131I-antiEGFR-BSA-PC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强;131I-antiEGFR-BSA-PCL能够实现裸鼠的移植瘤显像,并且能够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且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周期,有效的将核素的显像与治疗充分结合起来。

季艳会[9](2015)在《核素纳米脂质体131I-EGFR-BSA-PCL的SPECT显像及其治疗结直肠癌的裸鼠动物模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很多肿瘤的增殖及靶向治疗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但是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早期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本试验研究旨在在LS180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中,探索131I-EGFR-BSA-PCL对结直肠癌的生物效应及治疗效果。目的观察放射性131I标记的EGFR靶向纳米载体对人结直肠癌LS180系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靶向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描述了131I靶向EGFR标记的纳米脂质体的构建。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观察该载体在LS180细胞系的靶向性结合及细胞摄取情况。然后,使用氯胺T直接标记法标记纳米脂质体。进行细胞摄碘实验观察131I标记的EGFR靶向性核素纳米载体的胞内存留时间,评估纳米载体的缓释效果。在动物水平实验中,将3-4周龄雌性裸鼠分为131I-BSA-PCL组、131I-EGFR-BSA-PCL组、131I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裸鼠体内分别采用瘤体内注射74MBq(740MBq/m L)的131I-EGFR-BSA-PCL、131I-BSA-PCL、131I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观察裸鼠生长、肿瘤增殖、药物的组织分布、SPECT显像及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观察纳米脂质体的内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及治疗效果。结果细胞水平实验中,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实验显示EGFR-BSA-PCL在LS180细胞中有明显摄取,虽然BSA-PCL在相应细胞中也有摄取,但胞内存留较少且荧光更微弱。131I能快速被LS180细胞摄取,并于加入核素纳米载体后4h达到最高点,131I-EGFR-BSA-PCL的最高摄碘率要高于131I-BSA-PCL。在动物水平实验中,截止到接受不同治疗后33天,131I-EGFR-BSA-PCL及131I-BSA-PCL组与131I组、生理盐水组裸鼠肿瘤体积增长率为分别为124±07%;127±09%;143±07%及146±10%,体重下降率分别为39±03%、41±04%、49±05%及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CT显像结果表明131I-EGFR-BSA-PCL及131I-BSA-PCL组裸鼠纳米脂质体主要沉积在肿瘤区,组织分布研究证明,在裸鼠接受治疗后72h,131I-EGFR-BSA-PCL的肿瘤摄取率仍能达到21.0±1.01%ID/g-1,肿瘤组织的药物摄取率明显高于肝脏、心脏、结肠和脾脏的摄取率。131I-EGFR-BSA-PCL组裸鼠生存较好。结论131I-EGFR-BSA-PCL纳米脂质体对LS180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增值生长的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周洁[10](2014)在《基于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小细胞肺癌预定位显像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别通过直接法和预定位方法利用99TCm标记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单克隆抗体D-D3,并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方法的标记产物在正常裸鼠和人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及显像效果,进一步探讨通过预定位技术标记的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单克隆抗体显像是否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最佳途径。方法:1.生物素化单抗D-D3的制备及检测将抗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单克隆抗体D-D3溶于碳酸氢钠溶液、生物素活化酯溶于无水二甲基亚砜(DMSO)中,按生物素活化酯与抗体的质量比为8:1在室温下放置34h,用SephadexG50层析柱进行纯化。分别采用HABA/Avidin试剂盒、细胞ELISA法对抗体的生物素化程度及其活性进行测定;ELISA法检测生物素化抗体的效价;并以生物素化单克隆抗体D-D3为一抗,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靶组织的ProGRP蛋白表达。2. DTPA-生物素及单抗D-D3的99Tcm标记及检测2.1放射性核素99Tcm标记生物素:将DTPA-生物素用0.05mol/L的PBS溶解,加入浓盐酸配制的氯化亚锡溶液中,再加入一定量的99TcmO4-,室温下振摇均匀。标记时分别改变不同标记体积和加入不同量的亚锡以摸索最佳标记条件,纸层析法测不同标记条件下的标记率;将标记产物分别与生理盐水及正常人血清混合后置于37℃水浴箱,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测定放化纯以了解其稳定性。2.299Tcm直接法标记D-D3:采用2-巯基乙醇还原法制备标记99Tcm-D-D3,凝胶柱分离法纯化标记产物,纸层析法检测标记率、放化纯并了解其稳定性,利用细胞结合分析法测定99Tcm-D-D3的免疫活性。3.标记抗体在正常裸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研究正常裸鼠采用三步法预定位技术给药,首先自尾静脉注射生物素化抗体200μg;1天后注射200μg亲和素;第3天注入99Tcm-DTPA-生物素0.148MBq(0.004mCi),于不同时间点采取颈椎脱臼法处死裸鼠,取其血液及各主要脏器组织标本,计算不同时间点的每克组织注射百分剂量比(%ID/g)。建立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模型,分为预定位组和直接法标记组。预定位组包括A组:首先自尾静脉注射生物素化抗体200μg;1天后注射200μg亲和素;第3天注入99Tcm-DTPA-生物素0.148MBq(0.004mCi)。B组:第1天注射不含抗体的生物素,其余同A组。C组:第1、2天均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同A组。直接法标记组即D组:直接注射99Tcm-D-D30.148MBq(0.004mCi)。各组裸鼠于不同时间点采取颈椎脱臼法处死裸鼠,取其血液及各主要脏器组织标本,计算不同时间点的%ID/g和瘤体/非瘤体组织放射性计数(T/NT)比值。4.正常裸鼠和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外预定位显像研究注射上述99Tcm标记产物后,对正常裸鼠及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SPECT/CT静态显像,观察两种不同方法的标记产物的显像效果,利用ROI技术在不同时相的荷瘤裸鼠显像图上勾画移植瘤轮廓,并计算瘤体与对侧相同部位的比值(T/B值)。结果:1.活性生物素酯与抗体的质量比为8:1的条件下,生物素化单抗中生物素/D-D3摩尔比为2.5:l,其免疫活性分数为90.92%。2.99Tcm-DTPA-生物素标记率为88.50±1.04%,放化纯为89.45±0.24%;与生理盐水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D3放化纯为65.46±1.86%,12h后放化纯为58.54±0.25%;与正常人血清充分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TPA-生物素放化纯70.36±1.46%,12h后放化纯为60.81±1.01%。99Tcm-D-D3标记率为78.69±3.11%,放化纯为92.14±3.55%;与生理盐水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D3放化纯64.73±0.34%,12h后放化纯为54.45±0.95%;与正常人血清充分混合在37℃水浴箱放置8h后99Tcm-D-D3放化纯65.49±0.45%,12h后放化纯为52.92±0.84%,其免疫结合率为82.1±2.45%。3.99Tcm-DTPA-生物素在采用三步法预定位技术给药的正常裸鼠体内的分布符合一级血药动力学二室模型,主要通过肝脏、肾脏代谢,血液清除速度快,肌肉及脑组织摄取不明显。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A组肿瘤迅速摄取99Tcm-DTPA-生物素并且血本底较低,达到较高瘤/血比值;未经抗体预定位的B组虽然血液清除较快,但肿瘤内摄取值较低;直接注99Tcm-DTPA-生物素的C组由于缺少抗体预定位作用及生物素-亲和素的放大作用,血液内和肿瘤内的值相近,肿瘤内仅为本底水平。99Tcm直接法标记D-D3抗体的D组,达到较高的瘤/血比值需较长时间。4.放射免疫显像结果显示:99Tcm-DTPA-生物素在正常裸鼠各脏器的聚集情况与体内分布结果相一致。B、C两组荷瘤裸鼠模型的移植瘤部位均未出现明显的放射性浓聚征象,显像结果为阴性。A组荷瘤裸鼠模型的移植瘤于注射99Tcm-DTPA-生物素4h后清晰显影。D组荷瘤裸鼠模型随时间延长移植瘤部位放射性浓聚程度逐渐增强,至8h时移植瘤显影明显。结q论:1.单克隆抗体D-D3在结合一定数量的生物素分子后,仍可保持较高的免疫活性。2.影响生物素99Tcm标记率的主要因素为亚锡含量,同时标记体积及PH也会影响标记结果,标记体积100uL、亚锡用量5ug、pH7.4的标记体系为最佳标记条件。99Tcm-DTPA-生物素与99Tcm-D-D3在体内、外均保持较好的稳定性。3.预定位技术对肿瘤有特异性增强作用和信号放大效应,可提高靶瘤内99Tcm的浓聚,优于抗体直接标记法,为分子免疫显像提供了新途径。

二、~(131)I标记的抗癌胚抗原抗体C50治疗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1)I标记的抗癌胚抗原抗体C50治疗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左结肠动脉保留与否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和PTN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左结肠动脉保留与否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章 PTN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小白菊内酯在结直肠癌中的抗肿瘤作用—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1 药效成分
        2 药理作用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4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1 CYP代谢
        2 线粒体稳态
        3 氧化损伤
        4 细胞凋亡
        5 胆汁淤积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8 特异反应
        9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生物信息分析
        6 机制分析
        7 PPI网络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通路富集
        6 通路分析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人结直肠癌细胞裸鼠直肠原位移植淋巴转移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的制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碘克沙醇-纳米炭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侧方淋巴结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淋巴示踪剂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131I标记的RP215 McAb在荷人肺腺癌裸鼠模型中的放射免疫显像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131)I-RP215 McAb的制备、纯化及性质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131)I-RP215 McAb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131)I-RP215 McAb的体内、体外放射免疫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放射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PSM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及靶向PSMA的抗体偶联药物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PSMA在泌尿系肿瘤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PSMA在其他肿瘤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靶向PSMA的抗体偶联药物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131I标记anti-VEGFR2靶向性多功能载药纳米粒对ATC荷瘤鼠的抑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1 对象及方法
        1.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2 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
        1.1.3 纳米载体的核素~(131)I标记及放化纯测定
        1.1.4 纳米载体的结构表征
        1.1.5 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
    1.2 结果
        1.2.1 纳米载体的表征
        1.2.2 氯胺T法标记MSNs及其标记率和放化纯测定
        1.2.3 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
    1.3 讨论
        1.3.1 纳米载体
        1.3.2 VEGFR介导的靶向治疗
        1.3.3 放射性核素的标记方法
    1.4 小结
第二部分:核素纳米载体的细胞水平实验
    2.1 对象及方法
        2.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1.2 细胞培养
        2.1.3 两种药物联合作用的MTS实验
        2.1.4 两种细胞对纳米载体的胞内摄取-共聚焦实验
        2.1.5 两种细胞对~(131)I标记纳米载体的核素胞内摄取定量实验
    2.2 结果
        2.2.1 17-AAG与Torin2的联合作用
        2.2.2 两种细胞对纳米载体的胞内摄取-共聚焦实验
        2.2.3 两种细胞对~(131)I标记的纳米载体的胞内摄取定量实验
    2.3 讨论
        2.3.1 HSP90抑制剂17-AAG
        2.3.2 Torin2
        2.3.3 纳米载体的主动靶向验证
        2.3.4 ATC细胞对~(131)I标记纳米载体的核素胞内摄取定量实验
    2.4 小结
第三部分:核素纳米载体的体内动物实验
    3.1 对象及方法
        3.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动物
        3.1.3 荷FRO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3.1.4 实验裸鼠分组
        3.1.5 荷瘤鼠SPECT/CT显像
        3.1.6 荷瘤鼠~(131)I体内组织分布实验
        3.1.7 荷瘤裸鼠治疗效果观察
        3.1.8 生存分析
        3.1.9 组织病理
        3.1.10 免疫组化
    3.2 结果
        3.2.1 荷瘤裸鼠模型建立
        3.2.2 荷瘤裸鼠SPECT/CT显像
        3.2.3 放射性核素在荷瘤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3.2.4 体重变化情况
        3.2.5 肿瘤体积变化情况
        3.2.6 生存曲线分析
        3.2.7 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3.3 讨论
        3.3.1 裸鼠的医学地位
        3.3.2 以VEGF/VEGFR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
        3.3.3 纳米药物提呈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3.3.4 ~(131)I标记纳米载体治疗恶性肿瘤
        3.3.5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安全性
    3.4 小结
    3.5 结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本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综述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抗GPC3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的制备及放射性免疫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抗GPC3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的制备及放射性免疫显像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细胞肝癌人源单链抗体scFv的构建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抗GPC3单链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131)I标记的抗GPC3单链抗体放射性免疫显像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131I-antiEGFR-BSA-PCL核素纳米载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纳米药物载体(BSA-PCL)的制备
    1.1 纳米药物载体(BSA-PCL)制备
    1.2 实验结果
        1.2.1 双亲性牛血清白蛋白 -聚己内酯结合体的制备
        1.2.2 双亲性BSA-PCL结合体的自组装
        1.2.3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修饰的BSA-PCL结合体高分子脂质体的制备
        1.2.4 BSA-PCL结合体高分子脂质体的细胞毒性
        1.2.5 西妥昔单抗修饰的BSA-PCL结合体高分子脂质体的细胞内吞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纳米药物载体细胞水平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Western Blot实验
        2.2.2 共聚焦显微镜实验
        2.2.3 流式细胞术实验
        2.2.4 氯胺T法直接标记实验
        2.2.5 核素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2.2.6 核素纳米载体的肿瘤细胞摄碘实验
    2.3 讨论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131I放射性核素的纳米标记及其标记率
        2.3.3 核素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2.3.4 核素纳米载体的肿瘤细胞摄碘实验
    2.4 小结
第三部分 核素纳米载体的动物体内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U87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3.2.2 U87荷瘤裸鼠瘤体内注射药物后SPECT显像情况
        3.2.3 U87荷瘤裸鼠瘤体内药物分布情况
        3.2.4 免疫组化
        3.2.5 U87荷瘤裸鼠对照组裸鼠的存活时间曲线
        3.2.6 U87荷瘤裸鼠实验组裸鼠的存活时间曲线
    3.3 讨论
        3.3.1 裸鼠概况及饲养
        3.3.2 不同实验组的SPECT显像及组织摄碘率分析
        3.3.3 免疫组织化学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核素纳米脂质体131I-EGFR-BSA-PCL的SPECT显像及其治疗结直肠癌的裸鼠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核素纳米载体的 LS180 细胞水平试验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1.1.2 实验步骤
        1.1.2.1 冻存细胞的复苏
        1.1.2.2 LS180细胞计数
        1.1.2.3 LS180细胞的传代
        1.1.2.4 LS180细胞的冻存
        1.1.2.5 ~(131)I标记的EGFR靶向性纳米载体
        1.1.2.6 纳米载体在EGFR阳性的LS180细胞系中的靶向性研究
        1.1.2.7 ~(131)I-EGFR-BSA-PCL和~(131)I-BSA-PCL的~(131)I内流实验
    1.2 实验结果
        1.2.1 氯胺T法标记纳米载体并测定标记率
        1.2.2 纳米载体EGFR-BSA-PCL及BSA-PCL的共聚焦分析
        1.2.3 流式细胞仪分析LS180对纳米载体的摄取和胞吞能力
        1.2.4 ~(131)I-EGFR-BSA-PCL和~(131)I-BSA-PCL在LS180细胞中的~(131)I内流实验
    1.3 讨论
        1.3.1 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
        1.3.2 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研究LS180细胞对EGFR-BSA-PCL及BSA-PCL的摄取
        1.3.3 LS180细胞的~(131)I内流实验
    1.4 小结
第二部分 核素纳米载体的LS180细胞荷瘤裸鼠的动物水平实验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步骤
        2.1.2.1 裸鼠品系简介
        2.1.2.2 裸鼠种植瘤模型建立
        2.1.2.3 裸鼠实验动物分组
        2.1.2.4 ~(131)I-EGFR-BSA-PCL、~(~(131))I-BSA-PCL及~(131)I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的研究
        2.1.2.5 核素纳米载体治疗效果的研究
        2.1.2.6 核素纳米载体在LS180荷瘤鼠的体内毒性实验研究
        2.1.2.7 SPECT裸鼠全身显像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裸鼠生长曲线的研究
        2.2.2 裸鼠肿瘤体积变化的研究
        2.2.3 ~(131)I-EGFR-BSA-PCL、~(131)I-BSA-PCL及~(131)I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2.2.4 组织病理学研究
        2.2.5 SPECT显像研究
    2.3 讨论
        2.3.1 结肠癌发病率与诊治情况
        2.3.2 ~(131)I-EGFR-BSA-PCL的放射性内治疗效果
        2.3.3 SPECT显像探索~(131)I-EGFR-BSA-PCL治疗效果
        2.3.4 组织病理学方面探索~(131)I-EGFR-BSA-PCL治疗效果
    2.4 小结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核素纳米脂质体给药系统在恶性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小细胞肺癌预定位显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物素化 D-D3单抗制备及检测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DTPA-生物素及D-D_3单抗的~(99)Tc~m标记及检测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标记抗体在正常裸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研究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正常裸鼠和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体外预定位显像研究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131)I标记的抗癌胚抗原抗体C50治疗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左结肠动脉保留与否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和PTN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D]. 罗喻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实验研究[D]. 刘希.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4]131I标记的RP215 McAb在荷人肺腺癌裸鼠模型中的放射免疫显像及治疗研究[D]. 吴梦雪.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PSM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及靶向PSMA的抗体偶联药物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D]. 焦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6]131I标记anti-VEGFR2靶向性多功能载药纳米粒对ATC荷瘤鼠的抑瘤作用研究[D]. 张瑞国.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7]抗GPC3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的制备及放射性免疫显像研究[D]. 管丽丽.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1)
  • [8]131I-antiEGFR-BSA-PCL核素纳米载体的实验研究[D]. 李承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9]核素纳米脂质体131I-EGFR-BSA-PCL的SPECT显像及其治疗结直肠癌的裸鼠动物模型实验研究[D]. 季艳会.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10]基于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小细胞肺癌预定位显像实验研究[D]. 周洁. 苏州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131)I标记抗癌胚抗原抗体C50治疗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