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一、福建省县际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男[1](2019)在《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成长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着经营模式、交易方式等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元素,对全球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着突出作用。其中,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企业和团体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已是必然趋势。加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空间建设,构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载体,促进电子商务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本文从空间集聚的视角出发,拓展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领域,同时以电子商务服务业区域空间集聚发展案例为支撑,探寻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途径及驱动因素,为产业发展和区域集聚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全文共分为七章,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证来分析论证。第一章主要对整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案进行阐述,主要解决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和怎么研究的问题。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为后文“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内容的确立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对电子商务服务业集聚进行系统阐述,提出“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构成要素和特征。第四章主要阐明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是如何形成并发生作用的,并通过形成模式、作用途径和驱动因素三个方面加以阐释。第五章主要进行经济中心和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案例分析。第六章从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给出电子商务空间集聚的发展路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给出创新点和不足,提出日后电商服务业集聚的研究方向。

李锋,韦素琼,魏少彬[2](2018)在《海峡两岸省域茶叶生产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通过分析2009-2015年各产茶省份茶叶生产优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各省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参考意义。【方法/过程】通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各产茶省份茶叶生产的规模、效率、效益和综合优势,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省茶叶生产优势影响因素。【结果/结论】茶叶生产优势省份名次格局已基本形成且保持相对稳定;各省茶叶生产的规模、效率和效益优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影响各省茶叶生产优势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规模优势、效益优势、效率优势。从地理空间上看,我国各省茶叶生产优势布局大体上已形成由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及横断山脉以东包围而成的茶叶生产优势带,且优势带内部形成产茶省份优势等级东西相互对称的基本格局。

李亭妹[3](2018)在《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体育公共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2016年国家下发的中国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面向青少年群体免费开放,属于新型的社会化体育活动场所,是一种新生事物。本文从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的现状调研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目前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运营中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困惑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以便提高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积极性,优化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和供给方式,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为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提供多元化、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表明:(1)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规模基本符合省里的标准,但是在场地设施的利用上,过于死板,开设的活动项目种类不多。活动中心的开放时间基本合理,但大多场地设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处于闲置状态。活动中心的运行经费基本来自于政府拨款,经费来源单一,自我造血意识不强,导致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在运行上处于被动和依赖政府的现象。(2)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在信息宣传方面上,大多活动中心宣传手段过于单一,要充分的利用当前的网络媒体的便利,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主旨。(3)在调查中发现,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缺少体质监测服务,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不完善,引入体会监测服务可增加青少年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提高青少年对于运动的积极性,为活动中心培养长期的锻炼者起固定作用。(4)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联合管理、委托管理、自主管理三种。各活动中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全,尤其是青少年安全保障制度。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工作人员的编制少,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和体育指导水平的不足,缺乏激励机制,导致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中积极性不高,影响服务质量和职能履行。

史煜嘉[4](2018)在《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文中指出山地蔬菜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生态条件和土地资源优势正逐渐成为蔬菜生产与供应的“主战场”,发展腊尔山高山特色蔬菜是长沙天野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向山地蔬菜拓展的战略规划。论文从基地规划背景、规划总则、总体布局、主体工程、配套基础设施、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建设进程安排以及配套规划关键技术集成等方面对天野农业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进行了全面规划。主要规划结果如下:1、明确了基地规划的四个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因地制宜的基地选址原则、坚持优质安全地方特色的产品定位原则、坚持定品、定量、定标、定价“四定”的以销定产的生产原则、坚持先进技术、先进设施本土实用化的原则。2、规划了“一区三片三中心”的基地总体布局,即“一区”为两林特色蔬菜设施大棚核心示范区,“三片”为两林特色红辣椒种植示范片、稼贤特色胡萝卜种植示范片、苏马河特色红菜薹种植示范片,“三中心”为腊尔山地方特色蔬菜种子种苗繁育中心、腊尔山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生产展示中心、研发检测与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3、规划了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4个主体工程,分别为两林特色蔬菜设施大棚核心示范区、两林特色红辣椒种植示范片、稼贤特色胡萝卜种植示范片与苏马河特色红菜薹种植示范片。4、规划了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包括基地配套道路系统、配套灌溉系统、配套附属用房及其他基础设施。5、制定了2000万元的基地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式,规划了两年细分四个阶段的建设进程安排。6、从基地选址考察、土壤耕作、温室大棚建造、冷链物流配送心中心建造4个方面集成了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关键技术。

俞春芳[5](2018)在《中国茶叶生产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全国408个茶叶生产县的调查》文中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南方诸多县域的支柱性产业,是许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我国茶叶生产布局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茶叶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农业部2014年对全国408个产茶县的调查数据,从县域角度出发,分析我国茶叶生产布局特征;然后将根据相关理论,探究影响茶叶生产县域布局的因素及作用机理,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我国茶叶生产分布格局变化明显,茶叶生产从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区,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但茶园面积与茶叶单产的分布呈相反格局,西部产区凭借资源禀赋优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东部产区市场环境和技术水平较好,茶叶单产水平最高。第二,茶叶生产布局受到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山地资源、农业劳动力、市场规模、茶叶相对收益、茶叶生产企业化和专业化、农业技术水平都通过作用于区位条件和生产者行为决策,最终影响茶叶生产布局。第三,根据空间自相关系数,茶叶生产县域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交互作用和空间集聚现象。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山地资源是“东茶西进”的主要原因;农业技术水平在中、西部产区的影响最为显着;不同于中、西部产区的资源导向型,东部产区的茶叶生产为消费导向型,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越高,茶叶产量越大;市场规模、相对收益和生产企业化水平对茶叶生产布局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全国各茶叶生产县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茶园面积;重视科技创新和普及,提高茶叶单产水平;改善茶叶市场环境,提高茶农生产积极性;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茶叶规模化经营;利用茶叶生产区际交互影响,实现整体提升。

李欣[6](2017)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均衡性及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陆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逐渐关注和利用海洋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同一海洋产业发展水之间的差距日益突出,将成为海洋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一大隐忧,势必影响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演变规律,对于促进其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基尼系数的收入份额法对1996-2014年沿海11个省市区海洋经济进行区域与结构分解,将总体差异分解成不同组群与来源的差距,分析不同因素对海洋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总差异的贡献大小,揭示海洋经济区域与结构均衡性的变动特征和内在机制,并根据边际效应理论找出提高均衡性的主要方向。结果显示:1996-2014年区域均衡性整体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趋势,提高北部地区海洋产值以及提高南部地区海岸线经济密度,均有利于改善海洋经济地区间发展的均衡程度。结构均衡性同样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发展趋势,在重视发展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基于信息扩散技术对相关数值进行了集值化处理,运用核密度函数及其分解模型,采用沿海11个省市区人均海洋产业产值指标,从时间维度描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将密度分布总差异曲线分解为三部分,分析沿海省域海洋经济发展变动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沿海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等的省域不断向中等和高等水平移动,处于中高等发展水平的省份不断增加,特别是2004年以后发展速度更快。对海洋经济发展变动影响最大的是均值效应,其次是方差效应,再次是残差效应。最后,找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决策者制定地区中长期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王晓莉[7](2017)在《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资源是职业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资源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资源布局合理与否等都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系统分析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基本思路,对未来进一步促进地区间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选取职业教育领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作为核心要素指标,据此建立了衡量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及其特征作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对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成因作了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概念及理论基础、现有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等。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基础设施、财力投入、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现状及特点作了系统剖析。第四部分研究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历时分布特征,以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明显,资源总量呈现东多西少的态势,这主要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优化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基本策略。本研究认为,通过逐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总体规模、实现地区间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对职教资源薄弱地区的专项建设、发挥优势地区职教资源的聚集效应以及引入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实现优化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目标。

张程[8](2015)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的全球重要问题之一,当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极端气候开始威胁人类生存,各国政府逐渐在治理和改善全球环境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由于环境问题无法通过市场规律自我调节,经济主体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自觉性也不高,作为受托责任方的政府部门有责任开展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经常出现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投资长时间无法获得应有效果等种种情况。审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监督部门,开展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可以有效的对政府环境管理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督促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经济、高效的进行。但我国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起步较晚,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所以我国亟需在借鉴国外先进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和完善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本文将从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现状,将因子分析法运用到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中,证明其对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环境资源价值论和环境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据此依次阐述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相关的概念。在理论体系的支撑下,本文从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审计方法的使用不当是制约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从审计方法的研究入手,总结了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现有方法及其局限性,并分析了因子分析法对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15个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环境绩效进行评价,以验证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并根据审计结果对其提出相应审计意见。适当的审计方法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使审计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对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杨晋,赵艺学[9](2015)在《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将熵值法、系统聚类法与GIS相结合,从经济、人口、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山西省96个县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聚类,并从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空间分异格局明显的原因,提出了调节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对策。

袁乃全[10](2014)在《湖南省经济平衡性增长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经济平衡与不平衡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课题。由于自然、区位、政策的不同,区域经济差异不可避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困扰。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更为突出。十八大提出的寻求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注重效率与兼顾公平的观点,充分彰显科学发展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对经济增长认识的新高度。湖南是内陆大省,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省内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一方面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对策参考,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对经济平衡性增长理论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全省二十年的经济数据,从单一指标法与多指标体系法两个方面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进行测度。首先,选用人均GDP指标,采用极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和Theil指数四种测度方法,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次,选取二十个指标组成复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两种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测度影响经济平衡性增长的几个显着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路径对策。研究表明:第一,经济平衡性增长,是一种动态和谐的增长观,以承认区域经济差异客观绝对性为前提的相对意义上的均衡增长,其目的是经济有序、稳定、健康的增长,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主张通过利用自身和外部环境因素机制,逐步赶上或接近其他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并因而获得等同的发展机遇,并最终实现区域之间准同步、同时和平衡的增长目标。第二,基于单一人均GDP指标研究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上升,相对差异年际波动缓慢。全省100个县市、4个区域、14个市州及其市辖区与一般县市四个尺度上对比分析得出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差异前后变化最大。省内一般县市之间经济差异显着高于市辖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程度。即一般县市经济差异突出是导致全省经济差异突出的主要原因。第三,基于多指标研究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中心侧重于以长株潭地区为主导,以圈层状向外扩散。全省落后县域数量在减少,且在空间布局上趋于集中化趋势。全省东西格局经济增长水平差距明显,由东向西呈现梯度递减趋势。全省总体上各个县域之间存在不显着的空间正相关性,表明总体上经济发达县域空间邻接,经济不发达县域空间邻接。Moran’s I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呈现倒U型,表明全省经济空间正相关性先增强后减弱,即全省经济空间集聚性有减弱趋势,空间异质性有增强趋势。县域散点空间跃进现象显着,在不同的阶段四个象限都有跃迁现象,但一、三象限散点最稳定,表明全省总体上空间集聚结构较为稳定,单个县域要摆脱原有集群有一定难度。全省总体上经济的空间异质性虽增但不强,空间集聚性虽减但不弱,表明经济平衡性增长现象在局部地区开始显现,但效果不显着,经济增长中不平衡现象仍是主流。第四,区域政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人力资源、制度与地理环境等是影响全省经济平衡性增长的重要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区域政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五个因子对经济平衡性增长呈现正相关性作用,人力资源因子则起到负相关性作用,且区域政策因子对经济平衡性增长影响最突出。全省部分地区过剩的初级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开始显现。最后,为促进湖南经济实现平衡增长,应该从加强全省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之间协调分工,互助合作;加强对一般县市的投资力度和支持度;培养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

二、福建省县际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县际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成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内容
2.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产业集聚理论
        2.1.3 产业协同理论
        2.1.4 服务生态系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相关研究
        2.2.2 产业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2.2.3 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2.2.4 文献评述
3.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内涵
    3.1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概念
    3.2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构成要素
        3.2.1 基本要素
        3.2.2 发展要素
        3.2.3 保障要素
    3.3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特征
        3.3.1 集聚网络的系统动态性
        3.3.2 集聚主体的开放多元性
        3.3.3 集聚区发展差异日益缩小
        3.3.4 集聚区服务领域不断延伸
4.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形成路径
    4.1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模式
        4.1.1 政府政策引导模式
        4.1.2 龙头企业驱动模式
        4.1.3 中小企业集中模式
    4.2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因素
        4.2.1 内生因素
        4.2.2 外在因素
    4.3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作用途径
        4.3.1 市场化改革
        4.3.2 资本积累
        4.3.3 结构优化
        4.3.4 服务创新
5.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案例分析
    5.1 经济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案例分析
        5.1.1 电子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集聚——以深圳腾讯为例
        5.1.2 电子商务服务业平台服务集聚——以杭州阿里巴巴为例
        5.1.3 电子商务服务业网红服务集聚——以武汉斗鱼为例
    5.2 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案例分析
        5.2.1 县域电商服务业典型行业集聚案例分析——以遂昌模式为例
        5.2.2 县域电商服务业核心产业集聚案例分析——以沙集模式为例
        5.2.3 县域电商服务业综合性集聚案例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6.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发展路径
    6.1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发展方向
        6.1.1 传统电子商务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
        6.1.2 本土企业与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联合发展
        6.1.3 龙头企业引领与区域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协同发展
    6.2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发展战略
        6.2.1 政府调控引导战略
        6.2.2 区域竞合关系互惠共赢战略
        6.2.3 创新产业成果战略
        6.2.4 服务功能延伸战略
        6.2.5 标准体系建设战略
    6.3 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发展对策
        6.3.1 拓展供应链服务
        6.3.2 完善电商配套服务
        6.3.3 集聚电商人才
7.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7.3 未来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2)海峡两岸省域茶叶生产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规模优势指数
        1.2.2 效率优势指数
        1.2.3 效益优势指数
        1.2.4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1.2.5 灰色关联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2.2 综合比较优势空间分布特征
    2.3 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效益优势指数
        2.3.1规模优势指数 (SAI)
        2.3.2 效率优势指数 (EAI)
        2.3.3 效益优势指数 (BAI)
        2.3.4 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规模—效率—效益比较优势类型划分
    2.4 茶叶生产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体育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国家号召,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1.1.2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笫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青少年
        2.1.2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
        2.1.3 公共服务
        2.1.4 体育公共服务
        2.1.5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1.6 体育公共服务职能
    2.2 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研究现状
        2.3.2 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现状
        2.3.3 小结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研究现状
        2.4.2 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现状
        2.4.3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第4章 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
    4.1 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背景
    4.2 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原则
    4.3 运作管理模式
    4.4 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履行情况
        4.4.1 对外开放时间
        4.4.2 体育信息咨询服务
        4.4.3 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4.4.4 健身设施服务
        4.4.5 体育活动项目服务
        4.4.6 青少年的体质监测服务
第5章 福州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5.1 青少年安全保障制度建设还需完善
    5.2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员
    5.3 运行经费来源单一
    5.4 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分布不均,内容单一
第6章 提高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6.1 需要政府部门对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
        6.1.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确保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公益性
        6.1.2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绩效评估机制
        6.1.3 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工作人员编制
        6.1.4 立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价值补偿机制
    6.2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需要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措施
        6.2.1 增加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服务
        6.2.2 丰富体育活动,加强服务意识
        6.2.3 发展自我造血功能
        6.2.4 加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宜传推广
第7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
    7.3 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背景
        1.1.1 蔬菜种植在当今规模化特色种养加农业产业经营项目中的优选地位
        1.1.2 山地蔬菜在当今蔬菜产业发展中的新机遇
        1.1.3 凤凰腊尔山基地规划区的优势
    1.2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总体规划
    2.1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总则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原则
        2.1.3 规划目标
        2.1.4 规划范围
        2.1.5 规划建设期限
    2.2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总体布局
    2.3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主体工程
    2.4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配套基础设施
        2.4.1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配套道路系统规划
        2.4.2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配套灌溉系统规划
        2.4.3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配套附属用房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5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6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建设进程安排
第3章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关键技术集成
    3.1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选址考察技术关键
    3.2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土壤耕作技术关键
        3.2.1 种植基地土地开垦技术方案
        3.2.2 种植基地整地作畦技术方案
        3.2.3 种植基地杂草控制技术方案
        3.2.4 种植基地土壤改良技术方案
    3.3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建造技术关键
        3.3.1 种植基地温室建造技术方案
        3.3.2 种植基地单体塑料大棚建造技术方案
    3.4 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冷链物流配送心中心建造技术关键
第4章 全文总结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茶叶生产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全国408个茶叶生产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数据资料与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农业区位理论
        2.1.2 生产者行为理论
        2.1.3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2.2 农产品生产布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农产品生产布局的描述分析方法
        2.2.2 农产品生产布局特征
        2.2.3 农产品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
    2.3 茶叶生产布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3.1 茶叶生产与贸易研究
        2.3.2 茶叶生产布局特征
        2.3.3 茶叶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
    2.4 简要评述
3 我国茶叶生产布局特征分析
    3.1 茶叶生产县的基本情况
        3.1.1 山地资源分布
        3.1.2 农业人口情况
        3.1.3 经济发展水平
    3.2 茶叶生产的布局情况
        3.2.1 茶叶产量
        3.2.2 茶园面积
        3.2.3 茶叶单产
    3.3 茶叶的市场环境情况
        3.3.1 茶叶交易市场规模
        3.3.2 茶叶市场价格
        3.3.3 茶叶与替代作物的相对净收益
    3.4 茶叶生产的组织情况
        3.4.1 茶叶生产龙头企业
        3.4.2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3.5 小结
4 茶叶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4.1 资源禀赋因素
    4.2 社会经济因素
    4.3 市场环境因素
    4.4 其他因素
5 县域茶叶生产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5.1 理论假设与变量设置
    5.2 计量模型的构建
        5.2.1 空间自相关
        5.2.2 模型构建
    5.3 全国茶叶生产布局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5.3.1 模型估计结果及选择
        5.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4 东、中、西部茶叶生产布局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5.4.1 模型估计结果及选择
        5.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茶园面积
        6.2.2 重视科技创新和普及,提高茶叶单产水平
        6.2.3 改善茶叶市场环境,提高茶农生产积极性
        6.2.4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茶叶企业化经营
        6.2.5 利用茶叶生产区际交互影响,实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6)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均衡性及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2.2 海洋产业研究综述
        1.2.3 总体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理论基础
        1.5.1 配鲁的增长极理论
        1.5.2 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1.5.3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1.5.4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1.5.5 威廉姆的倒“U”型假说
2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海洋经济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分析
    3.1 海洋经济区域均衡性分析
        3.1.1 基于人均海洋产值的区域均衡性分析
        3.1.2 基于海岸线经济密度的区域均衡性分析
    3.2 海洋经济结构均衡性分析
4 海洋经济发展演变分析
    4.1 海洋经济发展动态状况
    4.2 海洋经济发展效应分解
        4.2.1 均值效应
        4.2.2 方差效应
        4.2.3 残差效应
5 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资源
    5.2 经济基础
    5.3 国家政策
    5.4 科技创新
    5.5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6 结语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6.3.1 论文的创新
        6.3.2 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1.2.1 核心概念
        1.2.2 主要理论依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和主要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及其特点
    2.1 中等职业学校的地区分布
        2.1.1 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和密度
        2.1.2 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空间分布
        2.1.3 不同类型中等职业学校空间分布
    2.2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地区分布
        2.2.1 学校占地面积的地区差异
        2.2.2 生均图书量的地区差异
        2.2.3 生均计算机数量的地区差异
        2.2.4 生均教室的地区差异
        2.2.5 生均固定资产的地区差异
        2.2.6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地区差异
        2.2.7 生均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的地区差异
    2.3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
        2.3.1 经费总体投入的地区差异
        2.3.2 经费投入占地区GDP比重的地区差异
        2.3.3 经费投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性支出比重的地区差异
        2.3.4 地区间中职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差异
        2.3.5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
        2.3.6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
    2.4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资源的地区分布
        2.4.1 中职教师资源空间分布差异
        2.4.2 中职学校生师比的地区差异
        2.4.3 中职学校学生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
    2.5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及特点
    3.1 高等职业院校的空间分布情况
        3.1.1 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和密度
        3.1.2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空间分布
        3.1.3 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空间分布
    3.2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地区分布
        3.2.1 生均占地面积的地区差异
        3.2.2 生均图书的地区差异
        3.2.3 生均计算机占有量的地区差异
        3.2.4 生均教室的地区差异
        3.2.5 生均固定资产的地区差异
        3.2.6 生均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的地区差异
        3.2.7 生均校舍面积的地区差异
    3.3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分布
        3.3.1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
        3.3.2 经费投入占地区GDP比重的地区差异
        3.3.3 经费投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性支出比重的地区差异
        3.3.4 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地区差异
        3.3.5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
        3.3.6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
    3.4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资源的地区分布
        3.4.1 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地区分布情况
        3.4.2 高职院校学生资源的地区分布情况
    3.5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4.1 职业教育资源历时与地区分布情况
        4.1.1 职业教育资源的历时分布情况
        4.1.2 东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总体分布差异
    4.2 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的问题
        4.2.1 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4.2.2 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较少
        4.2.3 区域间分布不均衡
    4.3 影响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4.3.1 职业教育地区投入水平的不同
        4.3.2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4.3.3 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
        4.3.4 职业教育资源地区集聚能力不同
        4.3.5 地区人口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别
第五章 优化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策略
    5.1 提高建设经费投入水平,扩大职教资源供给规模
    5.2 发挥优质资源示范作用,促进职教资源区域共享
    5.3 加强职教资源专项建设,提高薄弱地区配置效率
    5.4 增强职教资源聚集效应,引导职教资源合理流动
    5.5 引入国外优质职教资源,促进资源建设国际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1.3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2.1.4 环境管理理论
    2.2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概念
        2.2.1 环境审计
        2.2.2 环境绩效审计
        2.2.3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
        2.2.4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第三章 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现状
    3.2 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2.1 审计证据获取困难
        3.2.2 缺乏统一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及标准
        3.2.3 审计人员人数不足、工作繁重
        3.2.4 审计范围较窄、对象单一
    3.3 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因子分析方法
    4.1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现有评价方法及其局限性
        4.1.1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现有评价方法
        4.1.2 现有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4.2 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适用性
    4.3 因子分析模型的基本步骤
        4.3.1 因子分析模型
        4.3.2 因子分析模型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 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因子分析实证研究
    5.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 评价体系的建立
    5.3 因子评价分析步骤
    5.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1 环境投资力度因子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2 污染治理能力因子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3 自然环境改造因子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4 综合得分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实证部分数据列表

(9)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数据来源
3 研究方法
4 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问题分析
5 有关山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5. 1 资源型县域要调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5. 2 加强城镇化经济建设,坚持产业支撑,培育特色城镇
    5. 3 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县域基础教育建设
    5. 4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
    5. 5 进一步深化县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5. 6 加快县域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

(10)湖南省经济平衡性增长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经济平衡性增长概念
        2.1.1 平衡与平衡性
        2.1.2 平衡性增长
        2.1.3 经济平衡性增长界定
    2.2 经济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理论
        2.2.1 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2.2.2 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2.2.3 经济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相统一理论
    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4 区域协同增长理论
    2.5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2.6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的时空测度分析
    3.1 湖南省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2 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3.2.1 测度方法选择
        3.2.2 测度指标选择
        3.2.3 测度评价单元选择
    3.3 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
        3.3.1 基于单一指标法的测度分析
        3.3.2 基于多指标体系法的测度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经济平衡性增长的因素识别
        4.1.1 地理环境因素
        4.1.2 交通通达性因素
        4.1.3 产业结构因素
        4.1.4 经济基础因素
        4.1.5 固定资产投资因素
        4.1.6 人力资源因素
        4.1.7 区域政策因素
        4.1.8 制度因素
    4.2 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2.1 指标变量因素选取
        4.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实现路径对策
    5.1 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的原则
        5.1.1 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5.1.2 适度倾斜与区域补偿原则
        5.1.3 平竞争与优势互补原则
        5.1.4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原则
        5.1.5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原则
    5.2 湖南经济平衡性增长路径对策
        5.2.1 加强全省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
        5.2.2 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综合发展
        5.2.3 加大对全省一般县域的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基础水平
        5.2.4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5.2.5 加强全省各个区域之间横向联合与协作
        5.2.6 优化全省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衡增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福建省县际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成长路径研究[D]. 李亚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海峡两岸省域茶叶生产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李锋,韦素琼,魏少彬. 台湾农业探索, 2018(04)
  • [3]福州市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 李亭妹.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凤凰腊尔山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规划[D]. 史煜嘉.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5]中国茶叶生产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全国408个茶叶生产县的调查[D]. 俞春芳. 浙江大学, 2018(08)
  • [6]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均衡性及演变研究[D]. 李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7]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晓莉. 山西大学, 2017(03)
  • [8]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D]. 张程.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9]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发展对策[J]. 杨晋,赵艺学.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3)
  • [10]湖南省经济平衡性增长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袁乃全.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