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秆性状配合力分析

小麦茎秆性状配合力分析

一、小麦茎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威[1](2021)在《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杂交种的优良表现取决于亲本自交系,亲本的选择与选配是杂交育种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之一。配合力是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的核心,是选配亲本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课题组新培育的19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了78个杂交组合,试验中测定了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支数、穗上叶夹角、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度,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遗传参数估计和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自交系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得知,自交系003、006、009、055、097、100、117、120、133、167、565、566、567、572、576、579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如自交系003株高和穗位高的一般配合力值为-3.54和-5.63,利用自交系003组配杂交种可以有效的降低株高和穗位高。自交系117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0.07、-10.85和-5.24。自交系167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7.76、-1.85和-7.13。自交系566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11.54、-12.94和-18.30。自交系576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2.57、-29.66和-5.36。自交系117、167、566、576的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均为负值且较小。利用这四个自交系组配杂交种,能够有效的减小雄穗大小,获得株型紧凑上冲的品种。自交系055穗长、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8.06、0.21。自交系572穗长、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值分别为6.77、3.15。利用自交系055和572作为亲本,组配杂交种容易获得果穗较长,行粒数多的组合。2.依据各杂交组合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得知,杂交组合006×565、012×566、012×579、053×567、097×565、100×565、117×566、117×576、133×579、167×576、188×572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可进一步进行试验;如117×576组合的株高、穗位高、雄穗长、雄穗分支数、穗上叶夹角均为负向效应,茎粗表现为正向效应,该组合表现株型紧凑上冲,株高、穗位适中。如100×565的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秃尖长度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为负值,这个组合综合性状表现突出。3.通过对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得知,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支数和穗上叶夹角六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除茎粗以外,都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株高等五个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和雄穗分支数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宜早代选择。穗位高、茎粗、雄穗长、穗上叶夹角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宜高世代选择。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度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不宜在早代选择,宜在自交系高世代性状表现稳定后进行选择。4.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得知,株高和穗位高、穗粗和雄穗分支数、穗长和行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雄穗长和穗长、雄穗长和穗行数,穗粗和穗行数呈显着正相关。株高和雄穗分支、穗位高和雄穗长、穗位高和穗行数呈极显着负相关。穗行数和行粒数、行粒数和秃尖长呈显着负相关。分析评估了所选自交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为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丹丹[2](2021)在《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水稻倒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茎秆强度,有效的解决倒伏问题,进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水稻拔节期对不同水稻品种喷施壮秆剂,并将施药后15、30、45 d作为试验分组,同时设定未施药对照组。在不同时期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测定,从而评判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的影响。选取了四个抗倒伏相关基因OsEXTL、OsPEX1、OsSUS3、OsCESA9,通过qRT-PCR对这四种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探索了壮秆剂会对基因的表达量产生哪些影响,为日后在分子水平研究水稻抗倒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壮秆剂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如下,施药后垦稻22在30、45 d的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高了19.67%、51.48%;施药后龙粳31在15 d,垦稻22在15、30 d的POD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28.07%、20.59%、45.97%;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在15 d,龙粳31在30 d的CAT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70.98%、37.30%、45.29%、112.86%;施药后绥粳18在30、45 d的多糖百分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高了0.85%、2.89%。2.壮秆剂对抗倒伏指标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的株高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分别降低了11.50%、9.32%、9.30%;施药后3个品种的第2、3节节间长显着低于对照(P<0.05),分别缩短了7.48%、11.34%、3.82%、13.03%、14.14%、9.26%;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的倒伏率分别下降了39.8%、39.8%、31.8%;施药后3个品种的2、3节抗折力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升了40.68%、30.51%、28.21%、21.54%、37.89%、27.78%;施药后龙粳31穿刺力3节(中)、绥粳18穿刺力2节(下)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高了17.74%、16.05%;施药后3个品种的2、3节茎秆直径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升了12.15%、13.44%、4.37%、7.94%、2.96%、13.58%。3.壮秆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的穗粒数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10.86%、22.81%;施药后龙粳31结实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提升了7.76%;施药后3个品种的实收产量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25.2%、4.1%、9.7%。4.壮秆剂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在30 d的OsEXTL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上调了5.49、24.82倍;施药后龙粳31在30 d的OsPEX1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上调了7.29倍,绥粳18在30 d的OsPEX1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下调了206.58倍;施药后龙粳31在15 d、绥粳18在45 d的OsSUS3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分别下调了22.19、4.63倍。垦稻22在15、45 d的OsSUS3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上调了4.54、4.42倍;施药后龙粳31在30、45 d,绥粳18在45 d的OsCESA9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上调了4.67、3.86、47.49倍。综上所述,施用壮秆剂会使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显着增加,倒伏率降低,并显着的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黄玲,杨文平,梅沛沛,焦爽,徐丽娜,张志勇,欧行奇,姚素梅[3](2021)在《砂质脱潮土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冬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方法】以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种植的13个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浆中期冬小麦农艺性状、茎秆物质特性和力学特性与抗倒性能的关系,并对与小麦抗倒指数相关的9个性状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灌浆中期的株高和重心高度不是冬小麦品种(系)倒伏的决定因素。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的基部第二节间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与第二节间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与株高构成指数和基二/株高极显着和显着负相关;与茎粗、茎壁厚度和厚径比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聚类分析中类群Ⅰ通过降低株高和优化基部第二节间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Ⅱ通过基部第二节间特性优化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Ⅲ通过降低株高和提高茎秆机械强度来降低倒伏。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因子对抗倒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3.72%。主成分因子Y1反映茎秆指标变异的48.11%,其中茎壁厚度、厚径比、机械强度是决定Y1的主要因素。【结论】抗倒指数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综合性状,基二/株高、茎壁厚度、茎粗和厚径比可以作为评价抗倒伏指数的指标选项。就砂质脱潮土区提高小麦抗倒育种对策而言,除茎秆的机械强度外,注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和茎壁厚度与茎粗的比例同样重要。

李文倩[4](2020)在《施氮量影响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的机制及水氮互作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生产中,往往通过增加氮肥投入增加群体生物量来增加产量,但过量氮肥投入容易造成分蘖过多,群体荫蔽,茎秆发育差,植株倒伏风险增加。因此深入研究氮素对小麦抗倒伏性影响的机理,对于协调小麦生产中高产与抗倒伏的矛盾以及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15-201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进行。试验一以济麦22(JM22)、山农16(SN16)和泰科麦33(TK33)为试验材料,设置0kg hm-2(N0)、120 kg hm-2(N1)、240 kg hm-2(N2)和360 kg hm-2(N3)四个施氮水平,研究施氮量对小麦抗倒伏性的影响,从力学、形态学、解剖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叶片同化物生产及茎秆同化利用等方面阐述氮肥影响小麦抗倒伏性的机理。试验二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120 kg hm-2(N1)、240 kg hm-2(N2)和360 kg hm-2(N3)三个施氮水平以及雨养(W0),拔节期灌水(W1),拔节期、开花期灌水(W2)以及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水(W3)四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600 m3hm-2,探讨了协调小麦高产和抗倒的水氮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影响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的机制(1)在茎秆力学特征方面,JM22相较于SN16和TK33,倒伏指数和倒伏率低,归因于其较高的折断弯矩。JM22折断弯矩大于SN16,归因于其较高的断面模数,JM22折断弯矩大于TK33,归因于其高的弯曲应力。增加氮肥用量,倒伏指数显着上升,断面模数小幅增加后显着下降,折断弯矩和弯曲应力降低,SN16和TK33倒伏时间提前、倒伏率增加,引起产量降低。通径分析表明,折断弯矩是决定茎秆倒伏指数的关键参数,其主要由弯曲应力决定。过量氮肥主要通过降低弯曲应力进而降低折断弯矩引起茎秆强度下降,从而导致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降低。(2)形态特征方面,基部节间长度、株高与折断弯矩呈负相关,壁厚与折断弯矩呈正相关。相较于SN16和TK33,抗倒伏品种JM22基部节间短,壁厚大,茎秆强度高。增加氮肥用量,基部节间长度显着增加引起株高增加,重心高度上移,倒伏风险上升;适量施氮有利于增加外径,过量施氮引起外径、壁厚显着下降,导致茎秆强度下降。这表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减小内径,增加外径及壁厚有利于茎秆机械强度的增加。(2)解剖结构方面,大、小维管束数目与折断弯矩无显着相关性,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机械组织厚度与折断弯矩显着正相关。JM22相较于SN16和TK33基部第二节间木质化程度高,维管束结构排列紧密,机械组织及其细胞壁厚,因此茎秆强度大。随施氮量增加,茎秆木质化程度降低,大维管束数目变化较小,小维管束数目先增加后降低,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机械组织厚度显着下降,机械组织细胞壁厚度减小、结构疏松,导致茎秆强度下降。表明,氮肥主要通过降低基部第二节间木质化程度、维管束面积、机械组织及其细胞壁厚度,引起茎秆强度降低,倒伏风险增大。(3)碳水化合物代谢积累方面,茎秆充实度、淀粉、可溶性糖、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与茎秆折断弯矩、弯曲应力呈正相关。JM22相较于SN16和TK33,尽管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低,但结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机械强度。增加氮肥用量,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充实度、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降低,茎秆质量变差。以上结果表明,氮肥通过降低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充实度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茎秆折断弯矩,劣化茎秆质量。进一步分析茎秆淀粉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发现,增加氮肥用量上调了茎秆中编码淀粉酶的Ta BMY1,下调了编码纤维素合酶的Ta Ces A、木质素合成相关的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的Ta PAL、编码咖啡酰氧甲基转移酶Ta COMT、编码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Ta CCR和编码肉桂醇脱氢酶的Ta CAD,导致淀粉降解增加,纤维素和木质素合成减少。增加氮肥用量,叶片中编码丙糖磷酸/磷酸转运蛋白的Tatpt、编码蔗糖磷酸合成酶的Ta SPS、淀粉合成相关的Ta AGP-S和Ta WSSI、编码淀粉降解的Ta BMY1均上调,编码蔗糖转运蛋白的Ta SUT2D不受供氮水平影响,叶片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上升,淀粉含量下降,茎秆中用于纤维素、木质素合成的底物葡萄糖含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增强了叶片同化物生产能力,同时叶片蔗糖输出能力未受施氮量影响,但茎秆利用同化物合成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差。2.水氮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的调控增施氮肥使得小麦茎秆弯曲力矩增加、折断弯矩降低,引起倒伏指数增加,减少灌水可适度降低弯曲力矩、增加折断弯矩,降低倒伏风险。不同水分和氮肥管理通过影响茎秆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调控茎秆机械强度。增加氮肥用量,株高、重心高度增加,外径、壁厚、茎秆和叶鞘充实度、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淀粉、可溶性糖)和结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下降,茎秆强度降低。相较于传统灌水W3处理,在W2处理下,基部节间长度的缩短降低了株高、重心高度,茎秆外径、壁厚增加,茎秆充实度、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有利于改善折断弯矩,增强抗倒伏性;同时增加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使产量提高0.9%-12.6%。因此,改传统灌三水为灌两水并配合适中的施氮量(240 kg hm-2),有利于实现小麦抗倒和高产。

王丙庆[5](2020)在《水稻IPA1不同等位基因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株型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IPA1基因作为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效基因,其ipa1突变体具有使水稻株高增加、茎秆增粗、分蘖减少、粒数增加的效应,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应用潜力巨大。本研究对6个ipa1-1D、6个ipa1-2D及6个IPA1三种等位类型恢复系材料的农艺与产量性状、茎杆强度、IPA1基因表达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将6个ipa1-1D、6个ipa1-2D恢复系材料与5个不育系材料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常规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ipa1-1D、ipa1-2D恢复系材料与抗病虫基因进行聚合育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ipa1-1D材料与IPA1材料相比,表现出株高增高,有效穗减少,一次枝梗增多,实粒数和总粒数增加,但是结实率显着下降,穗长和千粒重无明显差异。ipa1-2D材料与IPA1材料相比,一次枝梗增加,实粒数和总粒数明显增加,但株高、有效穗、穗长、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无显着差异。ipa1-2D材料与ipa1-1D材料相比,株高显着降低,有效穗提高,一次枝梗增多,实粒数和总粒数增加,结实率提高。由此可见,ipa1-2D材料株型比ipa1-1D更理想。(2)不同基因型恢复系的茎秆强度研究表明,纯合ipa1-1D、ipa1-2D恢复系相比纯合IPA1恢复系,在田间茎秆抗折断力方面有明显的增强;节间性状方面,各伸长节间的长度显着增加,节间抗折力显着增强,茎秆横截面积显着增大。茎杆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除茎秆含水量外,多数节间性状与田间抗折断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着正相关,茎秆长度、茎秆横截面积、茎壁厚、单位长度鲜重等节间性状与茎秆抗折断力相关性较强。(3)real-time PCR分析3种基因型恢复系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ipa1-1D、ipa1-2D材料与IPA1材料相比,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植株不同部位均表现出上调。在分蘖期中,ipa1-1D和ipa1-2D基因型恢复系均在茎基部中高效表达。在幼穗分化第四期中,ipa1-1D和ipa1-2D基因型恢复系均在幼穗中高效表达。在第五和第六期中,幼穗中的表达量持续降低,ipa1-1D在幼穗分化第五和第六期在幼穗中的表达偏高,导致ipa1-1D基因型恢复系结实率显着降低。在幼穗分化第四、第五、第六期中,ipa1-1D基因型恢复系在茎秆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ipa1-2D基因型恢复系,与ipa1-1D基因型恢复系株高显着增加有关。(4)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秆中的基因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有效穗数则与分蘖期茎基部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则同时与幼穗分化第四期的幼穗和幼穗分化第六期的叶中的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结实率与幼穗分化第五、六期的茎和幼穗的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茎秆田间抗折断力和各时期的茎秆IPA1表达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茎秆IPA1表达量与第一节间长度、第一节间横截面积、第二节间长度等节间性状的相关关系同样达到显着水平。(5)对12个供试恢复系材料及其杂交配组的60个F1杂种的9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6个ipa1-1D恢复系中PF01的每穗总粒数最高,PF03的有效穗、一次枝梗、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最高。6个ipa1-2D恢复系中PF07的单株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穗长最高,PF12的株高和千粒重最高。60个组合在单株有效穗、穗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亲本中恢复系PF01、PF07的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一般配合力较好,PF05的单株有效穗和千粒重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好,PF08、PF10两个恢复系和不育系长香A的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较好。(6)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ipa1-1D恢复系的父本贡献率主要集中在结实率性状方面,ipa1-2D恢复系父本的贡献率主要集中在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方面;狭义遗传力分析可知,ipa1-1D和ipa1-2D恢复系对杂交后代的穗长性状的改良适宜在早期对亲本进行选择,而株高、有效穗、一次枝梗、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改良主要宜通过对杂交组合的选配来实现。(7)经过2018年8月南昌中稻、2019年3月海南南繁季两季杂交,以及2019年8月南昌中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均携带ipa1-1D或ipa1-2D、Pigm、Bph14、Bph15四个基因的41个单株,并送往海南进行自交留种。

朱丽斌[6](2020)在《玉米杂交种木质素积累对茎秆强度形成的影响及其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玉米需求量的增加,增加密度成为玉米高产最关键的措施之一,然而倒伏问题一直限制着玉米产量、品质进一步提高。茎秆强度在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评估中作为可量化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抗倒伏品种选育和种质鉴定中。玉米茎秆强度的形成不仅与其生长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关,而且与本身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木质素作为茎秆次生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性化合物,为玉米茎秆强度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本试验旨在探讨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茎秆木质素积累对基部节间茎秆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比较了不同抗倒性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部节间的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木质素积累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与茎秆穿刺强度(RPS)的内在联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基部节间茎秆特征分析抗倒性强的杂交种单位节长干重(DWUL)、节间直径显着增加,且节间直径高于其双亲。单位节长干重(DWUL)一致表现为母本高于杂交种高于父本,为超低亲优势。茎秆强度较高的杂交种(F1)其母本DWUL更高。因此,应选择单位节长干重较高的自交系作母本,有利于培育抗倒性玉米品种。2.玉米茎秆穿刺强度与木质素积累的关系杂交种(F1)茎秆穿刺强度(RPS)的峰值均出现在籽粒建成期,RPS形成期从拔节期开始至籽粒建成期终止。RPS较高的杂交种(F1)木质素积累速度快且合成持续时间长。不同抗倒性玉米杂交种(F1)及其亲本基部第3节间木质素快速积累时期为拔节期(V9)至抽雄期(VT),可见这段时期是木质素积累的关键时期。RPS较高的杂交种,其父、母本也具有较强的RPS,且RPS快速形成时期较长。玉米杂交种(F1)基部节间穿刺强度和木质素的积累量均表现为中亲优势,杂交种木质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与母本更为相近,且木质素积累量高的玉米杂交种(F1)其父母本的木质素积累量也较高。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均表现出玉米基部节间RPS与木质素积累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玉米基部节间木质素积累量高会明显增强茎秆基部节间的RPS,从而使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有所加强。因此,在抗倒伏性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选择前期茎秆木质素积累较快的自交系做亲本,有助于提高玉米杂交种(F1)茎秆强度(RPS),增强品种抗倒伏能力。3.玉米茎秆木质素积累与其合成相关酶的关系不同抗倒性玉米杂交种(F1)大喇叭口期(V12-V15)酶活性与抽雄期(VT)木质素积累量呈显着或极显着关系,说明在大喇叭口期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较高,有利于促进木质素的快速积累。父母本自交系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中亲值高的组合,杂交后代木质素积累多、茎秆强度较高。因此,在玉米玉米大喇叭口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能够加快木质素快速积累,提高茎秆抗倒伏强度,进而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

王春雷[7](2020)在《聚合育种改良水稻稻瘟病和螟虫抗性》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危害水稻安全生产的常发性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螟虫等。长期实践表明,培育或者发现携带抗性基因的抗病虫新品种是防治水稻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及本实验室前期工作获得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回交技术,将川抗30中携带的Pi-ta、Pib和Pikm三个稻瘟病抗性基因转移至昌恢121T、昌恢891T和R205选T三个抗虫水稻恢复系中,获得了一批同时携带抗螟虫和抗稻瘟病基因的多基因改良株系。后续通过苗期抗性鉴定、农艺性状考察、配合力分析等实验综合评价聚合株系的实际改良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共获得了30个携带抗病虫基因的改良株系。包括2个携带Pi-ta纯合基因的昌恢121T改良株系;4个携带Pib纯合基因、4个携带Pikm纯合基因、3个携带Pikm、Pib纯合双基因的昌恢891T改良株系;6个携带Pib纯合基因、7个携带Pikm纯合基因、2个携带Pib、Pikm纯合双基因、2个携带Pi-ta、Pib、Pikm纯合三基因的R205选T改良株系;(2)在遗传背景分析中,除JH891-10株系外,其余参试改良株系背景回复率均超过93.75%的理论值。在农艺性状分析中,除JH891-1和JH891-10两个株系千粒重极显着或显着降低、JH205-16株系穗长显着降低外,改良株系的其余农艺性状相较于原始亲本均无显着差异;(3)在抗虫鉴定实验中,改良株系的螟虫抗性等级并未随着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导入而发生改变。通过苗期室内喷雾接菌实验,改良株系的稻瘟病抗性等级相较于原始亲本显着提高,其中单基因和双基因纯合株系抗病等级均为抗病,三基因纯合株系抗病等级为高抗;(4)在配合力分析中,只有JH205-14株系在产量一般配合力上超过轮回亲本。66个组合中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是野香A/JH205-14。杂交组合的一次枝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主要依赖亲本作用,株高、有效穗、穗长、单株产量等性状则取决于双亲共同作用。

赵仁杰[8](2020)在《高粱叶角性状遗传与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hch)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型、酿造型、能源型和饲用型作物,随着对其需求的增加,如何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高粱的产量,是高粱育种的重要目标。选育株型紧凑的优良高粱品种,是实现高粱高产的一个重要途径。高粱的叶片角度是构成紧凑株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决定了高粱叶片的空间分布,与单位面积的群体的光能利用率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在紧凑株型育种中研究高粱的叶片角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289份吉林省现有高粱资源叶角性状进行统计研究,随后对9个亲本和其组配的18个杂交组合的叶角、叶向值以及其它相关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与遗传力的研究,最后对高粱杂交种吉杂319及其亲本叶片的光合相关参数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参试的289份高粱资源中叶片角度变异范围为15.52°-77.08°,且呈现出由旗叶向下叶角逐渐减小的规律。在0-30°小叶角资源中,恢复系有62份,不育系有11份,杂交种有10份。同时筛选出3个自选紧凑型恢复系S03、S05、短F和1个紧凑型不育系421A。(2)高粱叶角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高粱杂交种平均叶角变异幅度很大,大多数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90%以上的叶角超过中亲值。叶向值方面623A/短F表现最好。紧凑恢杂交种上部和下部的透光率分别比平展恢杂交种高68.62%和168.63%,紧凑类型的杂交种透光性高,透光率大,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系S05、短F,不育系421A,在6个相关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上表现均较高,同时筛选出杂交组合421A/短F在各个性状方面均表现良好,在产量性状方面,421A/短F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17.3408,达到所有组合中最高。在遗传力方面,广义遗传力:产量>生育期>株高>叶长>叶面积>穗长,狭义遗传力:株高>叶长>叶面积>生育期>产量>穗长。影响生育期、株高、叶长、叶面积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因素主要是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较少,穗长遗传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生育期及产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这6个性状的狭义遗传率最大的为株高93.15%,最小的穗长也为66.89%,宜早代选择。(4)杂交种吉杂319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叶肉导度显着高于其母本不育系515A和父本恢复系501R,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叶片胞间CO2浓度显着低于其母本不育系515A和父本恢复系501R;叶片蒸腾速率与其亲本间差异不显着,叶片光合代谢能力显着高于其双亲。

王立剑[9](2019)在《玉米气生根及抗倒伏相关性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必经之路。玉米倒伏是影响机械化收获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也是造成其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影响玉米抗倒伏性的相关性状,为选育具有抗倒伏的品种提供依据。本试验以抗倒伏能力不同的Reid群骨干自交系PH6WC、M03、KWCB1、J1495、PHGJ4,No-Reid群和DOM群优良自交系M5972、PH4CV、J9D207、KWMM31、J1668、J1673,及其所组配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气生根及抗倒伏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30个杂交组合平均气生根入土角度52.33°,变异幅度为34.88°-68.33°,以组合K12的入土角度最大,与抗倒伏性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8838**;平均入土气生根条数16.83条,变异幅度14.75-19.5条,与抗倒伏性没有显着相关性;平均气生根直径5.06mm,变异幅度4.09-6.09mm,以组合K6气生根直径最大,与抗倒伏性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8532**;平均气生根抓地半径4.39cm,变异幅度3.22-5.11cm,以组合K27气生根抓地半径最大,与抗倒伏性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7229**。2、30个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明,气生根入土角度平均中亲优势为51.57%,平均超亲优势为25.79%,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最大的组合为K17;气生根直径平均中亲优势为10.15%,平均超亲优势为-4.70%,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最大的组合仍为K17;气生根抓地半径平均中亲优势为-1.79%,平均超亲优势为-8.99%,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最大的组合仍为K17。单株产量平均中亲优势为91.52%,平均超亲优势为72.50%,中亲优势、超亲优势正向优势最大组合为K29(PHGJ4/J1668)的产量,组合K14(M03/KWMM31)次之。相关分析表明,穗长与行粒数对单株产量有显着影响。3、一般配合力分析表明,11个骨干亲本自交系气生根入土角度、气生根直径和气生根抓地半径的一般配合力最高的亲本自交系均为J1673,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是PH6WC。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30个杂交组合气生根入土角度、气生根直径、气生根抓地半径和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最高组合为K28(PHGJ4/PH4CV)、K11(KWCB1/J1668)、K27(PHGJ4/J9D207)和K19(J1595/M5972)。综合四个抗倒伏相关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结果,杂交组合K14(M03/KWMM31)、K28(PHGJ4/PH4CV)表现最好。

黄敏[10](2018)在《旱稻及其突变体抗旱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遗传聚合效应初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本研究室培育和创制的系列旱稻品种(系)及其突变体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不育系(三系、两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旱稻突变体idrl-1和297-28与其野生型IAPAR9、旱稻297的抗旱性变异,探测了系列旱稻及矮秆突变体idrl-1与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间杂种F1的育性、农艺性状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效应和抗旱相关生理机理;分析了idrl-l分别与两系不育系H14S、三系保持系天丰B及恢复系93-11间杂交后代有关性状的遗传规律,评价了经旱稻及idrl-1改良的后代矮秆抗旱株系与恢复系配置的杂种的抗旱性和产量潜力,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形态发育、农艺性状及水分与光合等生理性状的综合对比观测表明,idrl-1是高秆旱稻品种IAPAR9的抗旱显着增强型矮秆突变体,而297-28属于抗旱优良品种HD297的对干旱高度敏感型突变体,其部分性状的抗旱性甚至弱于典型水稻沈农265。2.在水作环境下,旱稻与三系的保持系杂种F1在各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其父、母本效应及父、母组合之间互作效应均达到显着水平以上,且广义遗传率较高,而狭义遗传率以茎基粗较高。矮秆的旱稻品系LB-66F5-10和idrl-1以及水稻保持系中九B、K17B、珍汕97B等亲本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旱稻与恢复系间杂种F1除育性外所有性状存在中亲杂种优势,其中单株谷重普遍高达中亲值的近2倍。除抽穗期和分蘖之外,各性状旱稻、水稻亲本的加性效应极显着,而其组合间显性效应多不显着。加性效应值较大的母本是idrl-1、IRAT109,父本是93-11、光辉207,其相互组合的显性效应值也相对较大。3.在旱作环境下,旱稻与两系不育系杂种F1基因型效应因不同父本或母本差异极显着,在抗旱相关性状等有明显优势。多数性状以GCA方差为主且遗传率较大。旱稻父本idrl-l、IRAT109和水稻不育系母本深08S、H14S具有较大的GCA和SCA。在水作环境下,各性状基因型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多数以广义遗传率为主,母本培矮64-2S、H14S和父本idrl-1、IRAT109、旱稻180等亲本GCA和SCA相对效应较大。单株谷重与各性状显着相关,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紧密,单株地上部干重、抽穗期、分蘖和结实率对单株谷重的影响依次减小。40个杂种F1可划分为4个类型,父本为idrl-1、IRAT109,母本为培矮64-2S、H14S、广占63S等的组合表现突出。4.两个杂种F1抗旱性高于双亲,机理在于其拥有较高的POD、SOD活性,能及时清理有害物质,细胞内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大量合成,维持着植物体内水分环境,叶片水势较高,细胞膜和叶绿素相对稳定,光合作用未受抑制,即使得杂种的生活力不会因干旱胁迫而受到抑制。5.各分离世代各农艺性表现多呈多峰分布,少数呈单峰或双峰分布。多数性状遗传模型为2对主基因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少数仅含有单基因或多基因效应。各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均较高,且一般主基因遗传率高于多基因遗传率;B1、B2和F2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大致相同。6.水稻三系不育系经旱稻及idr1-1转育的后代矮秆抗旱株系与恢复系测配F1的抗旱性得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改良,强于对照IRAT109、旱优3号、9311lidr1-1,略低于idr1-1,产量潜力均高于对照。表明idr1-1的强抗旱性能在其与水稻不育系的杂交后代中得到保留,并能与水稻杂种优势有效聚合甚至进一步提高。

二、小麦茎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茎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的起源进化
    1.2 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2.1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2.2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3 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
    1.4 配合力的概念及分析方法
        1.4.1 配合力
        1.4.2 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1.4.3 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设计及管理
    2.3 田间调查及农艺性状测定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方差分析
        2.4.2 配合力分析
        2.4.3 遗传相关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株型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3.1.1 玉米株型性状的方差分析
        3.1.2 玉米株型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1.3 玉米株型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1.4 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2 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3.2.1 玉米穗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3.2.2 玉米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2.3 玉米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2.4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3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表现
        4.1.1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
        4.1.2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
    4.2 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及相关性
    4.3 下一步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2)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倒伏的研究概况
        1.1.1 水稻倒伏的原因
        1.1.2 水稻倒伏的类型
        1.1.3 水稻倒伏的危害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概况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倒伏的影响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茎秆结构的影响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水稻抗倒伏的分子机制
        1.3.1 抗性基因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1.3.2 水稻抗倒伏的调控机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处理
        2.1.4 仪器设备
    2.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2.1 取样方法及酶液提取
        2.2.2 SOD活性的测定
        2.2.3 POD活性的测定
        2.2.4 CAT活性的测定
        2.2.5 多糖百分含量的测定
    2.3 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2.3.1 取样方法
        2.3.2 水稻形态指标的测定
        2.3.3 水稻抗倒伏指标的测定
    2.4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方法
        2.4.1 取样方法
        2.4.2 室内考种
        2.4.3 理论测产
    2.5 抗性基因的定量分析
        2.5.1 抗倒伏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引物设计
        2.5.2 RNA提取
        2.5.3 植物基因组总RNA的鉴定
        2.5.4 反转录步骤
        2.5.5 qRT-PCR步骤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性酶活性及物质代谢的影响
        3.1.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1.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1.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1.4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多糖百分含量的影响
    3.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3.2.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株高、节间长的影响
        3.2.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影响
    3.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 壮秆剂对水不同稻品种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1 水稻总RNA的鉴定
        3.4.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EXT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PEX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4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SUS3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5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CESA9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壮秆剂对水稻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4.2 壮秆剂对水稻物质代谢的影响
    4.3 壮秆剂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4.4 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4.5 壮秆剂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6 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基因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砂质脱潮土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植株形态指标
        1.3.2 茎秆干物质特性
        1.3.3 茎秆秆力学特性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指标特性
    2.2 茎秆物质特性
    2.3 茎秆力学特性和抗倒指数
    2.4 抗倒伏性状与茎秆倒伏指数的相关性
    2.5 抗倒伏特性的聚类分析
    2.6 抗倒伏特性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对茎秆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3.2 冬小麦茎粗、茎壁厚度、节间质量对茎秆抗倒特性的影响
    3.3 冬小麦茎秆机械强度与抗倒指数的关系
4 结论

(4)施氮量影响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的机制及水氮互作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倒伏危害
        1.2.2 倒伏评价方法
        1.2.2.1 田间直接观测法
        1.2.2.2 单性状突出的评价方法
        1.2.2.3 综合指标评价法
        1.2.3 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的关系
        1.2.3.1 株高和节间长度
        1.2.3.2 基部节间形态
        1.2.4 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的关系
        1.2.5 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抗倒伏的关系
        1.2.5.1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1.2.5.2 结构碳水化合物
        1.2.6 影响小麦倒伏的主要栽培措施
        1.2.6.1 播期
        1.2.6.2 密度
        1.2.6.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6.4 磷、钾、硅肥
        1.2.6.5 氮肥
        1.2.6.6 灌水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1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抗倒伏性的影响及机制
        2.2.2 试验2水氮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的调控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2.3.2 田间倒伏率
        2.3.3 茎秆力学指标及形态指标
        2.3.4 茎秆解剖结构
        2.3.4.1 显微结构
        2.3.4.2 超微结构
        2.3.5 茎秆充实度、碳水化合物及其积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和茎秆强度
        2.3.5.1 茎秆充实度
        2.3.5.2 可溶性糖含量
        2.3.5.3 淀粉含量
        2.3.5.4 纤维素含量
        2.3.5.5 木质素含量
        2.3.5.6 碳水化合物积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
        2.3.5.7 叶片淀粉蔗糖昼夜代谢相关基因
        2.3.5.8 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输出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3.1.1 2017-2018和2018-2019生长季气象数据比较
        3.1.2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茎秆力学指标的影响
        3.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3.1.2.2 田间倒伏率
        3.1.2.3 倒伏指数及倒伏相关力学指标
        3.1.2.4 通径分析
        3.1.3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3.1.3.1 节间配置、株高和重心高度
        3.1.3.2 基部节间形态
        3.1.3.3 相关分析
        3.1.4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茎秆解剖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3.1.4.1 木质化程度
        3.1.4.2 维管束数目和面积、机械组织厚度
        3.1.4.3 超微结构
        3.1.4.4 相关分析
        3.1.5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
        3.1.5.1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1.5.2 茎秆强度
        3.1.5.2.1 折断弯矩
        3.1.5.2.2 弯曲应力
        3.1.5.2.3 充实度
        3.1.5.3 碳水化合物含量
        3.1.5.4 茎秆基因表达
        3.1.5.5 叶片同化物生产及输出、茎秆同化物利用
    3.2 水氮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的调控
        3.2.1 气象资料分析
        3.2.2 产量及力学指标
        3.2.2.1 倒伏率、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
        3.2.2.2 倒伏相关力学指标
        3.2.3 形态指标
        3.2.3.1 节间配置、株高和重心高度
        3.2.3.2 基部第二节间参数
        3.2.4 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和叶鞘理化组分
        3.2.4.1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3.2.4.2 结构碳水化合物
4 讨论
    4.1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性的影响及机制
        4.1.1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倒伏率和力学差异的影响
        4.1.2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4.1.3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解剖结构的影响
        4.1.4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碳水化合物积累及转运差异的影响
    4.2 水氮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的调控
5 结论
    5.1 施氮量影响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性的机制
        5.1.1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性差异原因
        5.1.2 施氮量影响小麦抗倒伏性能的机制
    5.2 水氮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能的调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水稻IPA1不同等位基因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高产育种
        1.1 水稻高产育种与理想株型模式
        1.2 水稻理想株型相关基因
        1.3 IPA1基因的转育应用研究
    2 水稻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2.1 聚合育种的主要方法
        2.2 聚合育种在水稻中的应用
        2.2.1 抗病聚合育种
        2.2.2 抗虫聚合育种
        2.2.3 抗逆及品质聚合育种
        2.2.4 ipa1基因的聚合育种
    3 水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3.1 水稻杂种优势研究
        3.2 水稻配合力分析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IPA1不同等位基因材料的基因表达与茎秆性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ipa1-1D和 ipa1-2D等位基因的CAPS分子标记检测
        1.3 IPA1 不同等位基因的q RT-PCR表达检测
        1.4 水稻茎秆性状测定
        1.4.1 茎秆抗折力
        1.4.2 茎秆基部3个伸长节间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材料的CAPS标记检测结果
        2.2 IPA1不同等位类型材料的农艺性状比较
        2.3 IPA1不同等位类型材料茎秆性状分析
        2.3.1 IPA1不同等位类型材料茎秆性状
        2.3.2 IPA1不同等位类型材料茎秆性状的相关分析
        2.4 IPA1不同等位类型材料基因表达分析
        2.4.1 总RNA提取质量
        2.4.2 IPA1不同等位基因的表达分析
        2.5 IPA1基因表达量与农艺、茎秆性状相关性分析
        2.5.1 IPA1基因表达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5.2 IPA1基因表达量与茎秆性状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ipa1-1D和 ipa1-2D恢复系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材料种植
        1.3 农艺和产量性状调查
        1.4 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
        2.1.1 恢复系材料及其F1杂种的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
        2.1.2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超父优势
        2.1.3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竞争优势
        2.1.4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配合力
        2.1.4.1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2.1.4.2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分析
        2.1.4.3 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分析
        2.1.4.4 ipa1-1D恢复系基因型方差及遗传力的估算
        2.1.4.5 ipa1-2D恢复系基因型方差及遗传力的估算
    3 小结与讨论
        3.1 配合力分析小结
        3.2 4个优良恢复系的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3.2.1 昌恢871/TN1(BC3F8)
        3.2.2 R319/IPA1(BC1F12)
        3.2.3 赣恢3164
        3.2.4 赣恢797
        3.3 综合性状较优的杂交组合的性状特征
第四章 ipa1-1D转育恢复系的聚合育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ipa1-1D、ipa1-2D基因的CAPS分子标记检测
        1.3 抗病与抗虫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2 选育过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玉米杂交种木质素积累对茎秆强度形成的影响及其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发生倒伏的危害
    1.2 玉米发生倒伏的影响因素
    1.3 玉米基部节间特征对倒伏的影响
    1.4 玉米基部节间茎秆强度与倒伏的关系
    1.5 玉米基部节间木质素积累对茎秆强度的影响
    1.6 玉米茎秆木质素的合成途径及影响因素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期调查与取样
        2.4.2 茎秆形态特征测定
        2.4.3 茎秆穿刺强度的测定
        2.4.4 木质素的测定
        2.4.5 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4.6 倒伏率调查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部节间茎秆特征的比较及杂种优势分析
        3.1.1 不同杂交种间基部节间茎秆特征的比较
        3.1.2 不同杂交种与其亲本基部节间茎秆特征比较
        3.1.3 基部节间茎秆特征杂种优势分析
    3.2 基部节间穿刺强度与倒伏率的比较及杂种优势分析
        3.2.1 不同杂交种基部节间茎秆穿刺强度的比较
        3.2.2 不同杂交种与其亲本基部节间茎秆穿刺强度的比较
        3.2.3 基部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杂种优势分析
        3.2.4 倒伏率比较分析
    3.3 基部节间木质素积累的比较及杂种优势分析
        3.3.1 不同杂交种基部节间木质素积累的比较
        3.3.2 不同杂交种与其亲本基部节间木质素积累的比较
        3.3.3 基部节间木质素积累杂种优势分析
        3.3.4 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积累与穿刺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3.4 基部节间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比较及杂种优势分析
        3.4.1 基部节间PAL活性的比较
        3.4.2 基部节间TAL活性的比较
        3.4.3 基部节间CAD活性的比较
        3.4.4 基部节间POD活性的比较
        3.4.5 基部节间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杂种优势分析
        3.4.6 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与其合成相关酶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玉米杂交种茎秆特征及其遗传特征
        4.1.2 玉米杂交种茎秆强度与木质素积累关系及其遗传特征
        4.1.3 木质素积累与其合成相关酶的关系及其遗传特征
    4.2 结论
        4.2.1 玉米基部节间茎秆特征分析
        4.2.2 玉米茎秆穿刺强度与木质素积累的关系
        4.2.3 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与其合成相关酶的关系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聚合育种改良水稻稻瘟病和螟虫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二化螟危害与防治
        1.1.1 二化螟危害特征
        1.1.2 二化螟防治方法
        1.1.2.1 农药防治
        1.1.2.2 性信息素防治
        1.1.2.3 育种手段防治
        1.1.3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
        1.1.3.1 Bt基因/蛋白
        1.1.3.2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进展
    1.2 稻瘟病研究
        1.2.1 稻瘟病侵染机理及危害
        1.2.2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2.3 稻瘟病抗性基因克隆
    1.3 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1.4 配合力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改良恢复系纯合株系筛选与抗性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恢复系改良材料
        2.1.1.1 改良株系亲本材料
        2.1.1.2 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分析材料
        2.1.2 抗虫鉴定实验材料
        2.1.2.1 水稻材料
        2.1.2.2 螟虫材料
        2.1.3 苗期接菌实验材料
        2.1.3.1 水稻材料
        2.1.3.2 稻瘟病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改良恢复系纯合株系筛选
        2.2.1.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CTAB法)
        2.2.1.2 特异性扩增引物序列
        2.2.1.3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2.2.1.4 改良株系遗传背景分析
        2.2.1.4 .1轮回亲本与供体亲本多态性分析
        2.2.1.4 .2改良株系遗传背景分析
        2.2.1.5 改良株系农艺性状考察
        2.2.2 改良株系螟虫抗性鉴定
        2.2.2.1 幼虫获取与培养
        2.2.2.2 接虫培养方法
        2.2.2.3 螟虫矫正死亡率计算方法
        2.2.3 改良恢复系稻瘟病抗性鉴定
        2.2.3.1 水稻苗期培养
        2.2.3.2 稻瘟病菌培养
        2.2.3.3 稻瘟病菌接种
        2.2.3.4 病斑的调查和记载标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改良恢复系纯合株系筛选
        2.3.2 改良株系亲本多态性分析
        2.3.3 改良株系遗传背景分析
        2.3.4 改良株系农艺性状分析
        2.3.5 改良株系螟虫抗性鉴定
        2.3.6 改良株系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改良株系配合力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性状考察
        3.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组合与区组之间的方差分析
        3.3.2 组合间方差分析
        3.3.3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3.3.4 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3.5 杂交组合遗传参数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高粱叶角性状遗传与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高粱生产概况
    1.2 高粱理想株型育种研究
    1.3 高粱株型相关性状的探索发展
    1.4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解析
    1.5 研究的目及意义
第二章 高粱叶角性状遗传及相关农艺性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高粱杂交种及亲本叶片光合参数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高粱叶角及相关农艺性状研究
    4.2 高粱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玉米气生根及抗倒伏相关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玉米倒伏的类型、危害和成因
        1.1.1 倒伏的类型
        1.1.2 倒伏的危害
        1.1.3 倒伏的成因
    1.2 国内外关于玉米倒伏的研究进展
    1.3 作物抗倒伏性研究方法
        1.3.1 在自然条件下调查倒伏率
        1.3.2 人为创造条件引起倒伏发生
        1.3.3 风洞试验
        1.3.4 抗倒性的解剖学研究
    1.4 作物抗倒性的评价指标
        1.4.1 茎秆强度
        1.4.2 茎秆抗拉弯强度
        1.4.3 茎基部抗推力
        1.4.4 茎秆弹性
        1.4.5 根拔力
        1.4.6 根强度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气生根入土角度分析
        3.1.1 不同杂交组合气生根入土角度的差异分析
        3.1.2 气生根入土角度与抗倒伏拉力的关系分析
    3.2 入土气生根条数分析
        3.2.1 不同杂交组合入土气生根条数差异分析
        3.2.2 入土气生根条数与抗倒伏拉力关系分析
    3.3 气生根直径分析
        3.3.1 不同杂交组合气生根直径差异分析
        3.3.2 气生根直径与抗倒伏拉力关系分析
    3.4 气生根抓地半径分析
        3.4.1 不同杂交组合气生根抓地半径差异分析
        3.4.2 气生根抓地半径与抗倒伏拉力的关系
    3.5 抗倒伏性与气生根相关性状多元相关分析
    3.6 杂种优势分析
        3.6.1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
        3.6.2 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
        3.6.3 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单株产量多元相关分析
    3.7 配合力分析
        3.7.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7.2 一般配合力分析
        3.7.3 特殊配合力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旱稻及其突变体抗旱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遗传聚合效应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粮食安全
    1.2 水稻
    1.3 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4 稻作抗旱定义
    1.5 水稻干旱胁迫下形态学和产量响应
    1.6 水稻干旱胁迫下生理学响应
        1.6.1 光合作用性能
        1.6.2 水分关系
    1.7 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7.1 物候学与抗旱性
        1.7.2 根系统与抗旱性
        1.7.3 氧化防御系统与抗旱性
        1.7.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抗旱性
        1.7.5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
        1.7.6 硅与抗旱性
    1.8 抗旱性评价
        1.8.1 抗旱性评价方法
        1.8.2 抗旱性评价指标
        1.8.3 抗旱性分析方法
    1.9 抗旱育种
        1.9.1 传统抗旱育种
        1.9.2 抗旱分子育种
    1.10 杂种优势
        1.10.1 杂种优势度量
        1.10.2 作物杂种优势基础
        1.10.3 杂种优势利用
    1.11 作物数量遗传学研究进展
        1.11.1 遗传交配设计
        1.11.2 遗传率
        1.11.3 配合力
        1.11.4 混合线性(mixed linear model)模型
        1.11.5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1.12 本研究简介
        1.12.1 研究目标
        1.12.2 研究内容
        1.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旱稻抗、敏旱突变体抗旱性综合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参试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干旱胁迫程度及效应
        2.2.2 突变体农艺性状分析
        2.2.3 突变体光合作用、叶片水势生理分析
        2.2.4 农艺、生理性状相关分析
        2.2.5 育种应用意义
    2.3 小结
第三章 旱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旱稻与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恢复系初步杂交测配
        3.1.2 旱稻与两系不育系重点杂交测配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旱稻与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恢复系初步杂交测配
        3.2.2 旱稻与两系不育系重点杂交测配
    3.3 小结
第四章 idr1-1杂种抗旱优势生理机理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参试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农艺性状分析
        4.2.2 生理指标分析
        4.2.3 生理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idr1-1杂交组合群体早代性状遗传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六世代遗传分析群体构建与性状调查
        5.1.2 四世代遗传分析群体构建与性状调查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idr1-1与H14S杂交后代育性(结实率)遗传研究
        5.2.2 idr1-1 与H14S杂交后代其他性状遗传研究
        5.2.3 idr1-1与天丰B组合四世代株高和分蘖性状遗传分析
        5.2.4 idr1-1与93-11组合四世代性状联合遗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改良株系配置杂种的抗旱性和产量优势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旱性分析(北京)
        6.2.2 丰产性分析(安徽)
        6.2.3 综合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抗旱性
        7.1.1 突变体与抗旱性
        7.1.2 形态学与抗旱性
        7.1.3 光合、叶片水势生理与抗旱性
    7.2 配合力
        7.2.1 亲本GCA和亲本间SCA之间的关系
        7.2.2 亲本的选择
        7.2.3 亲本GCA和SCA的比例分配
        7.2.4 亲本父母本间的GCA比例分配
    7.3 杂种优势与抗旱性
        7.3.1 旱稻杂种优势利用
        7.3.2 旱稻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7.3.3 idr1-1杂种优势的利用
        7.3.4 idr1-1杂种株高和抽穗期性状遗传
        7.3.5 idr1-1杂种抗旱生理机制
    7.4 试验方法的改良与预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小麦茎秆特性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D]. 李威.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D]. 王丹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3]砂质脱潮土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特性研究[J]. 黄玲,杨文平,梅沛沛,焦爽,徐丽娜,张志勇,欧行奇,姚素梅. 灌溉排水学报, 2021(03)
  • [4]施氮量影响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的机制及水氮互作的调控作用[D]. 李文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5]水稻IPA1不同等位基因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 王丙庆.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玉米杂交种木质素积累对茎秆强度形成的影响及其杂种优势分析[D]. 朱丽斌.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7]聚合育种改良水稻稻瘟病和螟虫抗性[D]. 王春雷.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高粱叶角性状遗传与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D]. 赵仁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9]玉米气生根及抗倒伏相关性状研究[D]. 王立剑.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旱稻及其突变体抗旱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遗传聚合效应初析[D]. 黄敏.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小麦茎秆性状配合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