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高炉能量平衡优化

炼铁高炉能量平衡优化

一、关于炼铁高炉能源平衡的最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林增梅[1](2021)在《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文中提出进入新时代,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进入新时代,信息呈现几何式增长,信息来源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复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刻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一门自然学科,然而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高中化学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阶段。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对国内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中化学教学思想教育相关的理论、现状与问题、意义进行概述;(2)对支撑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专题阐述;(3)对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问题及成因;(4)从理论上对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5)基于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要求,构建了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体系;(6)对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中所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分析。(7)给出了新时代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的原则和策略。(8)对本次研究进行陈述总结。研究表明:新时代高中化学在思想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新时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为高中生进一步深造、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体系是确保师生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轨道上前行的客观依据和保障;要按照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在以新时代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遵循思想教育规律,提高师生共识,增强学生认同感,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马莹,李志宏,刘华峰[2](2020)在《煤气动态预测方法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钢铁企业煤气预测的应用情况,实现了对炼铁高炉煤气、炼焦焦炉煤气、炼钢转炉煤气及天然气等动力燃气介质的实时动态平衡,提高了钢铁企业能源利用率,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

方明[3](2019)在《钢铁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接入系统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各国竞争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钢铁行业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地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虽然我国是钢铁产业大国,但是在生产钢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如果不将产生的余热再次利用,就会浪费非常多的能源,因此钢铁行业是非常高耗能的产业。目前更多的钢铁企业将排放的废气进行收集和二次利用,从而把废气作为发电的二次能源,但是,许多钢铁企业利用钢铁冶炼产生的余热效率低,所生产的电量比较少,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钢铁企业余热进行发电,将钢铁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成功接入电网,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进一步缓解用电高峰时期的供电压力,是钢铁余热发电的目的所在。最优潮流能够帮助电力系统解决电力调度、输电能力以及电源分布等问题,而最优潮流分析的本质是在于解决多变量、多条件约束的非线性问题,有求解最优值的优势。因此本文以钢铁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接入系统为研究课题,通过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最优潮流计算和仿真,得出该算法的优越性,并以实际案例设计了钢铁余热发电项目的接入方案,为缓解电力系统压力提供了最合适的方案。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钢铁企业余热发电的研究情况,明确了余热发电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钢铁企业余热发电系统,分析了余热发电的方法和设备,总结了转炉余热发电的技术特点,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电力系统接入的特点,从而建立了人工蜂群算法的数学模型,又对人工蜂群算法求解最优值的过程和步骤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人工蜂群算法进行仿真,得出人工蜂群算法的计算优化性能,在人工蜂群算法的基础上对电力系统最优潮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对人工蜂群算法的最优潮流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得出了该算法求解的最优值。最后,通过对梧州市电力和电量的负荷预测,结合最优潮流算法设计钢铁余热发电项目的接入方案,通过计算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

周禹成[4](2019)在《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从事钢铁行业已超过15万家,钢铁行业贸易比重远超其他行业,占我国GDP比重约10%。我国已成为了钢铁强国,然而由于钢铁行业是高污染行业,排放的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遭到了破坏。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让钢铁企业从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节能环保型转变。但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慢,钢铁总需求量降低,以致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加剧,钢材贸易出现供大于求现象,同时随着时代发展,钢铁行业透明度和交易方式方法都发生改变,传统的钢铁贸易模式收到严重冲击。综上种种,导致钢铁企业利润持续下滑,部分企业已经处于亏损境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挑战。基于此背景,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约束下的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手段,对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东南钢铁公司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制定环境约束下的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文章先对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以研究环境约束下的东南钢铁企业发展战略为研究目标,结合多种理论,运用SWOT分析法对环境约束下的钢铁行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和东南钢铁公司的战略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目前东南钢铁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立了东南钢铁公司发展的战略。同时为实现此战略提出了采用实施技术改造、降低运营成本、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提高员工专业化水平等措施来付诸实践,最后提出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组织保障、文化保障、制度保障,以期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有效加速钢铁企业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约束下的企业发展、管理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全面系统的分析了钢铁企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约束等的辨证关系,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研究方法的专业运用使本研究的过程规范严谨,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操作性、专业性。该论文有图11幅,表9个,参考文献85篇。

王帅[5](2019)在《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反应流的欧拉-拉格朗日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稠密气固两相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能源、化工和冶金等工业领域之中,其内涉及多尺度、多场和多物理过程的强烈耦合。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算法的快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作为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的重要补充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充分而全面地再现了稠密气固两相反应系统内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特性。本文基于欧拉-拉格朗日理论框架,发展了适用于稠密气固两相反应流的大规模并行CFD-DEM和MP-PIC计算平台,并耦合了适用于多分散性颗粒系统的传热模型(颗粒-颗粒导热、颗粒-流体-颗粒导热、颗粒-流体对流传热和颗粒辐射传热)、热解模型、焦炭转化模型、均相/异相反应模型、缩核模型和污染物生成模型等子模型。采用该方法对工业实际中常见的几种流态化设备内的气固流动、传热传质、化学反应以及污染物生成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CFD-DEM方法开展了循环流化床的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化风速和环状构件对循环流化床内宏观气固特性以及颗粒输运特性(颗粒混合和耗散、颗粒停留时间、颗粒循环流率、颗粒受力和速度、颗粒拟温度等)的影响。改变流化风速可以使循环流化床处于两种流态:快速流态化和稀相输运状态。环状构件采用了四种布置方式,除了固相浓度和压强分布外,重点考察了构件数量和间距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开展了循环流化床结构优化和放大设计的研究。对于双侧返料循环流化床而言,首先基于瞬时压降和流量变化确定系统达到动态稳定的时间。随后,研究了宏观气固流动特性以及压强信号特征,并探究了不同操作工况对颗粒停留时间的影响。此外,分析了快速流态化和稀相输运状态下提升管内的固相返混特性。最后,研究了双侧返料结构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非均匀性的改善。对于六个旋风分离器并联布置的循环流化床而言,首先研究了旋风分离器不同的布置方式对气固流动的影响,获得了压强的整床分布,分析了分离器内物料分配的不均匀性。其次,研究了提升管内的颗粒聚团行为。最后,获得了丰富的颗粒尺度信息,如返混强度、耗散强度、颗粒受力、颗粒旋转等。第三部分开展了循环流化床内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和污染物生成的研究。首先将CFDDEM方法和传热模型耦合,在单颗粒的基础上对颗粒-颗粒导热、颗粒-流体-颗粒导热以及颗粒-流体对流传热模型进行了检验。在准二维鼓泡床上对传热模型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三种传热机制的占比。随后将模型应用于全三维的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传热的模拟,研究了颗粒温度的演变规律以及旋风分离器壁面的磨损。其次,在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将CFDDEM方法进一步和化学反应模型相耦合,全面考虑了颗粒-颗粒/壁面碰撞、湍流、传热传质、辐射、颗粒缩核、热解、均相和异相反应等,并对流化床反应器内的生物质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通过实验室尺度的串行流化床燃料反应器部分的全三维数值模拟对MP-PIC方法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床温、水蒸气/生物质比和燃料种类对气化性能的影响。随之,在此基础上耦合了污染物生成模型,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热能所的0.5 MW中试尺度的循环流化床煤和垃圾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RDF)混烧过程进行了全三维数值模拟,全面揭示了床内整场气固流动、燃烧和污染物生成特性。

刘明[6](2019)在《“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于北方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供热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地区大部分老旧供热锅炉仍采用煤作为其主要的燃料,如何在保证供暖需求的同时,采用清洁的供暖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正是供热行业一直以来为响应《京都议定书》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沈阳地区“煤改气”供热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当地清洁能源改造工程的优化设计。首先,对沈阳市供热现状、燃煤与燃气应用情况,以及燃煤对沈阳市大气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目前沈阳地区供热能源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燃煤的排放物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值分别为0.141mg/m3、0.115mg/m3和0.048mg/m3,前两项分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4倍和0.9倍。其次,从供热系统、换热站规模、热源位置等方面对“煤改气”改造方案进行分析。根据HER和投资运行费用等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供热半径,根据区域建筑的特征、热源的位置(中心热源、边线中心热源、对角热源),以及不同的供暖面积(5万m2·、10万m2、15万m2、20万m2)对“煤改气”改造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热源厂内如无其他特殊需求,可直接设置配套换热系统,无需再另设热力站。热源位置应优先选择中心热源,当供热区域中心不适宜设置热源时,则可选择边线中心,最后再考虑将热源放置在对角线位置。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煤改气”改造工程进行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改造工程的初投资为41.6元/m2,远低于沈阳地区80~140元/m2的集中供热联网费用;运行费用为25.64元/m2,低于工业、商业建筑28~60元/m2的采暖费用。与燃煤锅炉相比,烟气排放量减少99.4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9.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94.5%,具有显着的环境效益。由于燃气锅炉的相关配套设施相对较少,且不需要储煤场所,所以燃气锅炉可以节省更多的土地;锅炉运行过程中,燃气锅炉的噪声比燃煤锅炉要小得多,因此社会效益更好。

李双[7](2019)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2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现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这是对知识本位的再度“宣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曙光。学习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历来受到重视。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亦是课程改革关键的一环,既发挥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同时也担当着人才选拔的角色。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础上,依据内容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1-2制定评价目标。基于现行教材(人教版)和大量优秀教学案例,以威金斯理解性学习的六个维度(阐明、解释、应用、洞察、移情、自我认知)为工作框架,设计基于真实或复杂情境的问题,试图将核心素养的考察转化为能观察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遵循上述设计路线,综合分析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因素,以每章为大单位,提炼出大概念即核心概念;以每课时为小单位,设计体现核心概念的情境性问题,形成涵盖人教版高中化学2的学习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经专家审议,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此外,本研究以逆向教学设计案例说明了本评价体系的使用方式。本学习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与评价的资源,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知识-能力目标的评价拓展到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希望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做出一点贡献,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丁一[8](2019)在《基于LEAP模型的能源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候问题是目前全球最为关切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气候变暖问题。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环境问题加剧,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河北省能源消耗长期以煤炭为主导,能源结构不合理,长此以往,高能耗、大排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故而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成为河北省低碳减排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探寻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成为当前工作之重。首先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界定了文章中能源结构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内涵,阐述情景分析法的定义、特点及步骤,对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简称LEAP)模型和模块构成进行了介绍,并说明LEAP模型的特点以及使用LEAP模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的地理环境、能源资源状况、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整体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从能源消费总量、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部门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进程五个方面介绍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从碳排放总量特征及分部门碳排放情况介绍了河北省碳排放现状;然后对河北省各个部门相关规划进行了梳理。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构建LEAP-Hebei模型,并设定了基准情景、能源结构调整情景、能效提高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该模型以2015年为基年,预测不同情景下河北省2016年至2030年的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对不同情境下能源需求情况、不同情景下碳排放情况、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下河北省减排情况等3个方面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情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最后,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建立稳定高效优质的能源供应渠道、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结构调整、居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电力发展和电源结构调整、工业部门能源结构调整和建立能源结构优化政策体系等6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李岚臻[9](2018)在《无料钟高炉布料过程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高炉炼铁是钢铁产业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其主要耗能排污的环节之一,高炉布料是高炉炼铁过程中的原料输入环节,同时也是炉况调节的重要控制手段之一,形成一个合理的料面形状来改善高炉炉况、提高煤气流利用率是高炉布料过程控制的主要的目标。本文以LZ钢铁二号高炉及其串罐式的无料钟炉顶布料设备为研究对象,1)首先针对单颗粒炉料在高炉布料各个过程中的运动进行机理分析,并结合高炉专家的相关经验知识建立高炉布料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离散单元法采用EDEM软件对高炉布料过程进行仿真,基于仿真结果对原有数学模型进行验证以及优化。2)随后对布料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并针对高炉布料过程控制问题,以料面形状为控制目标,提出相应的控制结构,并提炼其中的优化问题,建立相应的优化问题模型,并将其分为固定档位的问题和非固定档位的问题采用模式搜索法与遗传算法进行求解3)鉴于高炉实际料面形状难于直接测量的问题,结合LZ钢铁二号高炉上的工业内窥镜,提出基于双目视觉的料面形状检测方法,为布料过程控制提供参考料面。4)最后基于研究内容开发出相应的软件。

蔡博[10](2017)在《基于主动式热平衡的天然气热电联供与热泵耦合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已经成为与工业、交通共同构成中国社会能源消耗三大主体,建筑节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优化建筑本体设计、采用高效建筑用能设备以及建立高效建筑能源供能系统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三大重要途径,其中分布式能源系统凭自身诸多优势成为建筑高效供能系统新兴方式之一,而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冷热电联供系统为主要利用形式而得到广泛应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具有冷热电三能源同时需求特征,因此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是该地区提供建筑能源,实现建筑节能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因为其能效高、环境影响小,得到广泛应用。而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浅层地热能耦合应用可以将两者优势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建筑节能。既有天然气基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浅层地热能耦合应用系统特征主要体现在:天然气基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简单并联、串联运行,未通过一体化系统应用而更好地解决中温烟气利用过程、低温含硫烟气余热无法回收利用以及地源热泵引起的地下热失衡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热能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主动式热平衡控制技术构建天然气基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土壤源热泵一体化耦合系统,研发关键地下换热设备,研究该系统关键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主动式热平衡的天然气热电联供与热泵耦合系统。基于温度对口、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原理,研究改变耦合系统中温烟气、低温含硫烟气的利用方式:中温烟气回收用于直接生产生活热水,低温含硫烟气用于再热土壤源热泵源水侧的进水。同时,选取了参比系统,阐述两系统之间的本质区别。(2)研究开发了一种PE管地下换热器。在该换热器中,来自联供系统的低温含硫烟气用于加热土壤源热泵源水侧进水,提高了系统效率。同时,由于土壤不再作为主要热源,而是作为水吸收烟气热量的传热室,因而,解决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地下热不平衡问题。设计了地下换热器及其实验系统,建立了地下换热器换热模型,实验测试了聚乙烯PE地下换热器耐热性能、传热性能以及硫含量,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换热器性能良好。(3)研究揭示了基于主动式热平衡的天然气热电联供与热泵耦合系统关键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以及热经济评价指标作为系统性能评价准则,采用Aspenplus作为系统性能计算工具,完成了总能系统性能计算与热经济性分析。研究揭示了系统热泵源水进口温度(地热井源水出口温度)、系统最终排烟温度等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系统的优化设计打下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主动式热平衡的天然气热电联供与热泵耦合系统集成方法的提出,体现了主动式热平衡控制技术在热能梯级利用程度上的先进性,弥补了传统耦合系统在热力完善程度上产能过程的不足。(2)创新性的PE地下换热器可以满足低温含硫烟气的温度要求,在202℃不承压情况下,PE管表面没有出现明显形变;100℃以内,PE管硬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可以用于100℃以内低温含硫烟气的余热回收。该换热器综合传热系数为22.6W/m2·K,满足大热容差的水与烟气传热要求。(3)通过中温烟气、低温含硫烟气利用方式,可以降低中温烟气余热回收(火用) 损失3%,提高热泵系统能效3-5%。与参比系统相比,其总热效率和(火用) 效率分别为82.7%和28.8%,远高于参比系统的总热效率和(火用) 效率(分别为73.8%和25.8%)。(4)地下换热器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表现为:降低烟气最终排烟温度与换热管横间距,增大源水进水温度、流速、管径、以及换热管螺距,可提高系统性能。

二、关于炼铁高炉能源平衡的最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炼铁高炉能源平衡的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强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二、增进思想教育有效性,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三、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站位,及时掌握思想动向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思想教育
        三、高中化学教学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认同理论
        三、道德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
    第一节 现状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内容
        五、调查过程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二、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知偏颇
        二、学校缺乏保障
        三、教师研究不足
        四、思想教育方法单一
    第四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形势的变化
        二、学校对思想教育工作措施不力
        三、化学教师思想教育素养不足
        四、学生对思想教育有认知误区
第四章 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
    第一节 思想教育的有效过程
        一、思想教育的要素及其有效性
        二、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三、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第二节 思想教育的有效结果
        一、思想教育有效结果对个体需要的满足性
        二、思想教育有效结果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性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思想教育的要求
    第二节 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想教育的要求
    第三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新理念
        二、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体系
第六章 高中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分析、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思想教育内容分析
    第二节 呈现方式分析
        一、插图呈现
        二、学习栏目呈现
        三、课后习题呈现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二、适度性原则
        三、情感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第四节 有效策略
        一、共同关注,形成育人合力
        二、完善管理,健全思想教育评价机制
        三、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四、潜移默化持续影响,增强学生认同感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B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3)钢铁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接入系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钢铁企业余热发电国外研究现状
        1.3.2 钢铁企业余热发电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钢铁企业余热发电基本方法及概念
    2.1 钢铁余热回收发电的方法
    2.2 钢铁余热发电的主要组成
    2.3 谐波对钢铁余热发电系统的影响
        2.3.1 谐波对钢铁余热发电项目变压器的影响
        2.3.2 谐波对钢铁余热发电项目输电线路的影响
        2.3.3 谐波对钢铁余热发电项目其他设备的影响
        2.3.4 谐波抑制的方法
    2.4 余热发电项目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2.5 电网对接入系统的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分析方法及理论研究
    3.1 最优潮流算法
        3.1.1 最优潮流算法的提出
        3.1.2 最优潮流计算的意义
    3.2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算法
        3.2.1 基本潮流算法
        3.2.2 遗传算法
        3.2.3 粒子群优化算法
        3.2.4 人工蜂群算法
    3.3 人工蜂群算法分析及仿真计算
        3.3.1 人工蜂群算法模型的建立
        3.3.2 人工蜂群算法的步骤分析
        3.3.3 人工蜂群算法仿真计算
    3.4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研究
        3.4.1 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
        3.4.2 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
        3.4.3 最优潮流的约束条件
    3.5 电力系统案例计算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力市场的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分析
    4.1 项目概况
    4.2 电力市场电力和电量负荷随机变化预测
        4.2.1 电力和电量负荷预测过程分析
        4.2.2 电力和电量负荷随机变化预测方法
        4.2.3 电力和电量负荷预测结果
    4.3 广西某钢铁集团负荷预测
    4.4 广西某钢铁集团供电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分析
第5章 接入系统方案
    5.1 系统方案
        5.1.1 余热发电机组参数
        5.1.2 接入系统电压等级分析
        5.1.3 接入系统方案
    5.2 接入方案最优潮流计算和选择
        5.2.1 接入方案最优潮流计算
        5.2.2 接入方案最优潮流算法对比分析
        5.2.3 接入方案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
        5.2.4 最优推荐接入系统方案
    5.3 系统继电保护装置
    5.4 调度自动化
        5.4.1 设计原则
        5.4.2 调度组织关系
        5.4.3 远动信息内容
        5.4.4 电能计费系统
    5.5 系统通信
        5.5.1 通道需求
        5.5.2 光缆路由
        5.5.3 通信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战略管理原则
    2.3 循环经济理论
    2.4 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企业发展理论
3 江苏省钢铁行业发展与污染排放EKC分析
    3.1 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3.2 钢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模型
    3.3 钢铁工业SO2 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模型
    3.4 钢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关系模型
4 环境约束下影响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4.1 东南钢铁公司的发展现状
    4.2 外部环境分析
    4.3 内部环境分析
    4.4 东南钢铁公司SWOT战略分析
5 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体系设计
    5.2 战略选择下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整体思路
6 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战略方案实施原则与路径
    6.2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相协调层面实施措施
    6.3 基础实施层面实施措施
    6.4 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7 结论
    7.1 论文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7.3 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反应流的欧拉-拉格朗日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固两相流动的分类
    1.3 稠密气固两相流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4 稠密气固两相流的多尺度模拟策略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稠密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的CFD-DEM数值模拟
        1.5.2 稠密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的MP-PIC数值模拟
        1.5.3 稠密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的全循环欧拉-拉格朗日数值模拟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
    2.1 CFD-DEM方法
        2.1.1 流体运动控制方程
        2.1.2 颗粒运动控制方程
        2.1.3 曳力模型
        2.1.4 传热模型
        2.1.5 化学反应模型
        2.1.6 耦合及并行算法
    2.2 MP-PIC方法
        2.2.1 流体运动控制方程
        2.2.2 颗粒运动控制方程
        2.2.3 气固相间耦合
        2.2.4 化学反应模型
    2.3 数值方法验证
        2.3.1 小尺度鼓泡流化床
        2.3.2 大尺度鼓泡流化床
        2.3.3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流化风速对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运动的影响
    3.1 引言
        3.1.1 颗粒混合和耗散
        3.1.2 颗粒停留时间
        3.1.3 颗粒速度和受力
    3.2 模拟工况
    3.3 流化风速对颗粒混合的影响
    3.4 流化风速对颗粒停留时间的影响
    3.5 流化风速对颗粒受力及速度的影响
    3.6 流化风速对颗粒耗散的影响
    3.7 流化风速对颗粒拟温度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环状构件对循环流化床系统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模拟工况
    4.3 宏观气固流动
    4.4 固相通量
    4.5 压降特性
    4.6 固相循环流率
    4.7 颗粒停留时间
    4.8 固相耗散
    4.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双侧返料循环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模拟工况
    5.3 瞬态启动
    5.4 宏观气固流动
    5.5 压强信号
    5.6 颗粒停留时间
    5.7 固相返混
    5.8 气固非均匀性的改善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六分离器循环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模拟工况
    6.3 宏观气固流动特性
    6.4 气固不均匀分配
    6.5 提升管内颗粒聚团行为
    6.6 气固通量特性
    6.7 固相返混强度
    6.8 颗粒尺度信息
    6.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流化床内气固传热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传热模型的检验和验证
        7.2.1 单颗粒传热
        7.2.2 鼓泡床传热
    7.3 不同工况对鼓泡床传热特性的影响
        7.3.1 宏观气固流动
        7.3.2 流体速度的影响
        7.3.3 粒径的影响
    7.4 循环流化床传热特性
        7.4.1 参数设置和网格无关性检验
        7.4.2 宏观气固流动
        7.4.3 颗粒温度分布
        7.4.4 颗粒温度演变
        7.4.5 旋风分离器的磨损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流化床内生物质气化的CFD-DEM模拟研究
    8.1 引言
    8.2 反应模型
        8.2.1 蒸发
        8.2.2 热解
        8.2.3 气化
        8.2.4 燃烧
    8.3 模型验证
    8.4 参数敏感性分析
    8.5 模拟工况
    8.6 粒径的影响
    8.7 床温的影响
    8.8 水蒸气/生物质比的影响
    8.9 流化风量的影响
    8.10 释料位置的影响
    8.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流化床内生物质气化燃烧的MP-PIC模拟研究
    9.1 引言
    9.2 实验室尺度串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特性
        9.2.1 参数设置
        9.2.2 参数敏感性分析
        9.2.3 宏观气固流动特性
        9.2.4 气化反应特性及检验验证
    9.3 中试尺度循环流化床固废燃烧特性
        9.3.1 参数设置
        9.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9.3.3 宏观气固流动特性
        9.3.4 燃烧反应特性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创新点归纳
    10.3 工作展望
作者简介

(6)“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本理论
    2.1 锅炉的基本构造和工作过程
        2.1.1 锅炉的基本构造
        2.1.2 锅炉的工作过程
        2.1.3 燃气锅炉采暖
    2.2 气体燃料
    2.3 锅炉热平衡组成和热效率
        2.3.1 锅炉热平衡基本概念
        2.3.2 锅炉的热效率
    2.4 经济评价理论
        2.4.1 数学分析法
        2.4.2 方案分析法
        2.4.3 经济评价指标
        2.4.4 投资回收期
        2.4.5 年计算费用
        2.4.6 供热系统经济分析模型
    2.5 环境评价理论
        2.5.1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
        2.5.2 燃气锅炉颗粒物排放
    2.6 本章小结
3 沈阳市供热现状调研
    3.1 沈阳市气候环境
    3.2 燃煤与燃气应用情况
        3.2.1 沈阳市燃煤应用情况
        3.2.2 沈阳市燃气应用情况
    3.3 沈阳市供热现状
        3.3.1 沈阳市供热现状
        3.3.2 供热锅炉应用现状
        3.3.3 热电联产供热现状
    3.4 燃煤锅炉对沈阳市大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煤改气”节能改造方案设计
    4.1 供热系统
        4.1.1 直接连接供热系统
        4.1.2 间接连接供热系统
    4.2 换热站规模的确定
    4.3 热源位置确定
    4.4 区域建筑特征
    4.5 锅炉房配置确定
        4.5.1 热负荷确定
        4.5.2 锅炉房配置确定
    4.6 自控系统配置
        4.6.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4.6.2 PLC控制系统功能
        4.6.3 后备控制系统盘功能
        4.6.4 白控设备选型
    4.7 本章小结
5 “煤改气”节能改造方案运行费用分析
    5.1 用户与热源连接形式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5.1.1 用户与热源直接连接
        5.1.2 用户与热源间接连接
    5.2 热源位置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5.3 供热面积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5.3.1 供热面积为5万m~2
        5.3.2 供热面积为10万m~2
        5.3.3 供热面积为15万m~2
        5.3.4 供热面积为20万m~2
    5.4 本章小结
6 “煤改气”工程实例分析
    6.1 工程实例简介
        6.1.1 “煤改气”工程背景
        6.1.2 工程实例简介
    6.2 初投资费用分析
    6.3 运行费用分析
        6.3.1 燃气费分析
        6.3.2 耗电量分析
        6.3.3 耗水量分析
        6.3.4 人工费分析
        6.3.5 锅炉房运行费用
    6.4 环境效益分析
    6.5 社会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的战术保障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2 关键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2 理解性学习
        2.1.3 理解性学习评价设计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核心素养
        2.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3 学习评价
        2.2.4 理解性学习
        2.2.5 人教版高中化学2的相关领域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教育目标分类学
    3.4 价值澄清理论
4 评价体系的设计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1.1 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4.1.2 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4.1.3 学习评价体系设计的特征
        4.1.4 理解性学习评价标准的内涵
    4.2 学习评价体系设计与应用示例
        4.2.1 学习评价情境的设计
        4.2.2 核心概念的提炼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4.2.3 评价体系使用建议
        4.2.4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示例
    4.3 学习评价体系的专家意见征询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LEAP模型的能源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结构研究现状
        1.2.2 碳排放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能源相关理论
        2.1.1 能源分类
        2.1.2 能源结构调整
    2.2 情景分析法
    2.3 LEAP模型
        2.3.1 LEAP模型简介
        2.3.2 LEAP模型模块介绍
        2.3.3 LEAP模型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现状
    3.1 河北省整体状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能源资源状况
        3.1.3 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
    3.2 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3.2.1 能源消费总量
        3.2.2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3.2.3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3.2.4 能源消费部门结构
        3.2.5 能源结构优化进程
    3.3 河北省碳排放现状
    3.4 河北省相关规划梳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EAP-Hebei模型构建与情景设置
    4.1 基本假设条件
        4.1.1 经济发展假设
        4.1.2 人口情况假设
    4.2 模型的模块设计
    4.3 LEAP-Hebei模型的情景设置
        4.3.1 基准情景
        4.3.2 能源结构调整情景
        4.3.3 能效提高情景
        4.3.4 综合发展情景
    4.4 模型的计算公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EAP-Hebei模型模拟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5.1 LEAP-Hebei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1.1 不同情景下能源需求情况
        5.1.2 不同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5.1.3 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下河北省减排情况
    5.2 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建议
        5.2.1 建立稳定、高效、优质的能源供应渠道
        5.2.2 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结构调整
        5.2.3 居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
        5.2.4 电力发展和电源结构调整
        5.2.5 工业部门能源结构调整
        5.2.6 建立能源结构优化政策体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9)无料钟高炉布料过程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炉炼铁生产优化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无料钟高炉布料过程简介
    2.1 高炉炼铁工艺流程简介
    2.2 无料钟炉顶布料设备与布料过程
    2.3 无料钟高炉布料方式
    2.4 无料钟布料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炉布料过程建模
    3.1 基于机理分析与专家经验的炉料运动模型
        3.1.1 炉料的初始运动状态
        3.1.2 炉料到达溜槽上的初速度
        3.1.3 炉料在溜槽上的运动
        3.1.4 炉料在空区中的运动
        3.1.5 炉料堆积模型
        3.1.6 炉料下降运动模型
    3.2 布料过程计算
    3.3 基于DEM仿真的模型验证
        3.3.1 DEM简介
        3.3.2 EDEM模型及参数
        3.3.3 料流调节阀出口速度
        3.3.4 炉料在溜槽上运动与料流宽度
        3.3.5 料面形状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料面形状的布料过程控制与优化
    4.1 问题描述
        4.1.1 布料过程控制概述
        4.1.2 布料过程控制结构框图
        4.1.3 优化问题描述
    4.2 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4.2.1 问题分析
        4.2.2 模式搜索法
        4.2.3 遗传算法
        4.2.4 非固定档位问题下的融合算法
    4.3 反馈校正方法
    4.4 仿真实验
        4.4.1 优化问题仿真结果
        4.4.2 反馈校正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料面形状检测方法
    5.1 双目测距原理
        5.1.1 距离计算原理
        5.1.2 双目测距中的各坐标系介绍
        5.1.3 双目标定与校正
        5.1.4 立体匹配
    5.2 料面形状检测方法
        5.2.1 料面形状检测设备与环境
        5.2.2 料面形状检测流程
        5.2.3 世界坐标系下的异常点检测
        5.2.4 提取二维的料面形状函数
    5.3 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炼铁高炉高性能运行控制软件
    6.1 软件的整体结构介绍
    6.2 布料仿真模块
    6.3 布料过程控制模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基于主动式热平衡的天然气热电联供与热泵耦合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传统天然气基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进展
        1.2.2 土壤源源热泵系统研究进展
        1.2.3 冷热电联供与地源热泵耦合系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第2章 系统集成机理
    2.1 热能梯级利用
        2.1.1 能的综合梯级利用
        2.1.2 换热机理
    2.2 低温余热的创新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主动式热平衡的天然气热电联供与热泵耦合系统
    3.1 传统冷热电系统与地源热泵耦合系统
    3.2 主动式热平衡耦合系统
    3.3 系统关键设备模型
        3.3.1 燃气轮机
        3.3.2 热回收器
        3.3.3 地源热泵
        3.3.4 换热器
    3.4 系统性能评价标准
        3.4.1 热力学第一定律评价指标
        3.4.2 热力学第二定律评价指标
        3.4.3 热经济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体化联供系统关键设备—地下换热器实验研究
    4.1 实验与模拟目的
        4.1.1 实验目的
        4.1.2 模拟目的
    4.2 实验平台和测试过程
    4.3 实验结果
    4.4 关键参数规律性分析
        4.4.1 烟气、水侧进出口温度对系统特性影响
        4.4.2 烟气、水侧流速对系统特性影响
        4.4.3 换热器管径对系统特性影响
        4.4.4 换热管横间距对系统特性影响
        4.4.5 换热管螺距对系统特性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集成策略分析
    5.1 系统运行策略与适宜性分析
        5.1.1 系统模型
        5.1.2 电量输出
        5.1.3 热量输出
    5.2 性能分析结果与讨论
        5.2.1 计算参数
        5.2.2 热电输出对比
        5.2.3 燃料消耗量对比
        5.2.4 总热效率评价
        5.2.5 (火用) 效率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性能分析及经济性评价
    6.1 系统的烟分析
    6.2 系统的(火用) 评价
        6.2.1 模拟设置
        6.2.2 关键运行参数
        6.2.3 模拟结果
        6.2.4 性能评价
    6.3 热经济分析基本参数
        6.3.1 系统残值
        6.3.2 系统折旧费
        6.3.3 系统运行费用
        6.3.4 系统年度化成本
        6.3.5 热经济平衡方程
    6.4 热经济评价
    6.5 案例分析
        6.5.1 工程概况
        6.5.2 设备选型及性能参数
        6.5.3 各状态点参数表
        6.5.4 系统总能效率与(火用) 效率对比
        6.5.5 系统年度化成本对比
        6.5.6 (火用) 成本分析与能量成本分析对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关于炼铁高炉能源平衡的最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D]. 林增梅.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煤气动态预测方法的应用[J]. 马莹,李志宏,刘华峰. 山西冶金, 2020(06)
  • [3]钢铁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接入系统分析研究[D]. 方明. 广西大学, 2019(06)
  • [4]环境约束下东南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周禹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反应流的欧拉-拉格朗日数值模拟研究[D]. 王帅. 浙江大学, 2019(04)
  • [6]“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D]. 刘明.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2为例[D]. 李双.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LEAP模型的能源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研究[D]. 丁一.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9]无料钟高炉布料过程模拟与优化[D]. 李岚臻.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基于主动式热平衡的天然气热电联供与热泵耦合系统集成研究[D]. 蔡博. 湖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炼铁高炉能量平衡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