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自由主义的科学态度

对新自由主义的科学态度

一、对新自由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雪[1](2021)在《英语经济学类文本汉译复杂句式结构重构 ——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新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它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给世界帯来了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影响,以至于要想了解当今世界的垄断资本、南北关系以及全球化,都不能不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作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论文的翻译文本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就是一本有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书籍,其中涉及了大量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这些代表人物和其理论无一不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所选的翻译文本为经济学类文本。笔者节选部分章节进行翻译后,发现当中存在大量的复杂句式。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按照复杂句式原有的句式结构进行汉译,所表达的内容会不符合中文重意合和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和表达习惯,并且还会出现句式结构冗杂,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就要求笔者打破复杂句式的原有结构,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思维逻辑和行文习惯来解决翻译复杂句式的翻译问题。笔者以此为基点,归纳总结出了三大翻译问题,即句子结构冗杂,修饰结构频现和分隔结构多样。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也提供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比如,句子结构冗杂采取了切断句子重构法和综合处理重构法,修饰结构频现采取了重组句子重构法和成分切割重构法,分隔结构多样采取了还原主谓重构法和句子换序重构法。笔者期望本论文中所提及的翻译策略能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成向东[2](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黄宣植[3](2020)在《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司法制度改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成果检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司法体制历经多次改革,从“法制建设”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经验。我国最近一次司法体制改革始于2012年,已逐渐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同时,与我国相邻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司法制度历经多次重大改革,其最近一次改革始于2001年,与我国此次司法体制改革在时间上有重叠部分。面对司法制度改革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在实践所呈现的面貌、依据的改革理论及所总结的经验等,都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借鉴性的经验。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司法制度改革是在司法领域所进行的一项改革。“司法”概念具有复杂性,也是司法制度改革中最核心的概念范畴。一般认为,司法具有独立性、法定性、中立性等特征。从司法在西方语境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对司法及司法权的理解,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其概念内涵也因此不断扩大,并逐渐承载以“裁判”为内核的法理功能之外的其他社会功能,如促进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同时,司法概念背后的指导理论也在发生着变化,司法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理论开始逐渐冲击传统宪政主义下的司法独立理论。此外,通过概念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日文语境下“司法制度改革”与中文“司法体制改革”具有相同的内涵。回顾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历史,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本世纪初最新一次改革为止,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历经从近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向现代司法制度改革的转变。1871年以江藤新平担任司法卿为标志,日本近代司法制度正式开始建立,这一期间发生的重大事项包括日本各级法院的设立、地方司法权统一收归于中央等。这些措施使得日本近代司法权在形式上逐步脱离行政权。日本第一次重大的司法制度改革以《明治宪法》颁布为标志,主要内容包括《法院构成法》颁布、刑事诉讼的重大改革等。日本通过这次改革,确立了完整的司法制度体系。二战期间,日本司法制度受到严重破坏,但战前司法制度建设与改革历程所遗留下来的改革经验,在后续时间中继续发挥着影响。日本第二次司法制度改革,由美国在占领日本期间开始。新《日本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司法权在实质意义上独立于行政权,并确立了现代日本司法制度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形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日本司法制度进入停滞期。由于民权运动和诉讼延迟现象等原因,日本司法界在部分领域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革,但总体而言,这段期间内司法制度呈现一种更加精致化与行政化的趋向。日本第三次重大司法制度改革,始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此次改革主导者为日本政界力量,其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日本从事前限制、调整型社会向事后监督、救济型社会转变。此次改革涉及领域广,在改革计划的规划上,以“市场化”、“高效率”、“私有化”为关键词,在多个领域设定改革目标。随着《日本司法制度改革意见书》颁布,日本迅速进行相关立法,推进改革进程。经过十几年实践检验,此次改革中部分目标得到实现,取得一定积极效果。但同时,在法科大学院制度、律师任官制度等领域,则完全没有达到改革目标,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改革的预期相比,面对司法行政化、诉讼延迟等长期困扰司法制度的问题时,此次改革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实践状况的背后,是不同理论对改革的指导。这些理论也是司法制度改革得以进行的基础。通过梳理改革历史,有四种理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法治主义理论统领日本近现代一百五十多年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主线,是构成改革的最基础理论;人权保障理论指引着日本司法制度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人权概念内涵的变化,也不断更新着历次司法制度改革的主题;司法民主理论扩展了日本司法概念的内涵和功能,使日本司法制度开始呈现更多的民主化色彩;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日本最近一次司法制度改革,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成为日本在政治、经济、司法和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改革的最核心指导理论。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对改革的刻画,最终呈现出改革中的四组主要矛盾:司法精英主义与司法民主主义的矛盾;司法改革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矛盾;司法独立与行政权力的矛盾;传统纠纷解决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的矛盾。这四组矛盾既是日本历次司法制度改革中所首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构成了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原生驱动力。正是这些问题催生出了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推进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向前。最新一次改革中,改革者尝试通过在司法制度改革目标的设置、改革具体举措的规划及改革实践结果的反馈三个方面的工作,去解决长期存在于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历史中的四组矛盾。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经验,是以对改革的实然状态的客观描述为基础,结合对改革背后的理论思考,所总结的综合性经验。日本此次改革成功经验方面,包括较为完善的改革计划与高效率的立法保障、适合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弹性的改革机制与制度化的改革反馈评价体系等。这些成功经验,使得日本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改革,并在改革后不断地通过制度化的评价机制确保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但另一方,此次改革中同样留下了许多失败的教训,包括司法制度改革承载过多功能目标、对改革实践复杂性的预期不足及改革缺少足够的物质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此次改革在一系列领域的失败。这些实践中所反映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反思日本此次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在改革中需要正视司法功能的局限性,明确改革的动因和目的,这是改革成功的前提;其次,需要改革各方形成理论共识,认清改革的对象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司法改革理论上的分歧最终会直接导致对改革对象的误判,实践中大部分改革目标的错误设置,其根源来源于对理论的分歧;再次,改革需要重视本国国情,设计符合本国实践的改革路线。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对域外司法制度加以本土化改造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最后,总结实践经验,分析问题并修正对改革理论的选择。司法制度的实践经验,是改革者反思其指导理论并对理论加以完善的重要依据,也为改革者思考如何重新选择与实践相匹配的司法理论提供了依据。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中,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论指导,加强对我国司法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视。这是司法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要素。其次,必须处理好司法规律和我国国情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司法规律普遍性的前提下,谨慎的通过技术处理的方式根据我国国情,对域外经验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再次,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建立改革的试行机制,由点及面,由少到多的推进改革进程,切忌一刀切、运动式的改革方式。最后,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树立法治权威,坚守法治理念,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黄丽娟[4](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黄蓝紫[5](2020)在《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后至今是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此前建立起来支撑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英国职前教师教育也在各种社会压力下开始转型。通过相关政策的推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历经强调规模扩张、突出质量与能力、注重标准与专业、追求卓越四个发展阶段,在培养目标、模式、标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成效显着。同时,战后英国独特的两党交替执政模式,以及政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导致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彰显着政治和利益属性。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切入视角,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推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一方面可以丰富对英国教师教育史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视野,这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以政党交替为纵向划分依据,结合公共政策学的横向分析框架,对不同历史时期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剖析,以探究政策的阶段性议题和影响政策形成的内外动因。同时,通过梳理政策变迁的轨迹与总结其特征,分析导致政策变迁的利益博弈,进而归纳出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具体而言,本研究基本观点如下。第一,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强调数量扩张、突出质量与能力、注重标准与专业、追求卓越四个阶段。二战后至1979年的“共识政治”时期,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主题是强调数量扩张。英国政府通过颁布《麦克奈尔报告》、《罗宾斯报告》和《詹姆斯报告》扩大了职前教师教育规模,提高了职前教师教育学术地位,确立了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培养路径。20世纪70年代保守党上台执政,受撒切尔主义意识形态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影响,英国政府通过颁布多个政策,拓宽注重实践的师资培训途径,制定能力本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立多个职前教师教育督查机构,进而确立了质量与能力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主题。同时,中央政府逐渐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的控制,鼓励职前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市场化竞争。1997年新工党执政后,处于世纪之交的英国在“第三条道路”的指导下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标准与质量。为此,新工党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合格教师标准、拓展合格教师准入途径等政策确立了注重标准与专业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主题。2010年后,联合政府确立了培养“卓越教师”的发展方向,通过《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白皮书、《2012教师标准》和《卓越教师标准》的颁布实现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卓越化。第二,1944至2015年,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内容从注重理论和数量转向注重实践和能力;从教师教育自治转向中央问责制;从注重能力转向基于标准;从基于标准转向追求卓越。导致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职前教师教育的掌控者:政府;职前教师培训权的争夺者:高等教育机构、中小学;自身利益的维护者:教师。此外,不同执政党、教师与中央政府,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利益博弈直接导致了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第三,通过探讨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不难发现,实现职前教师教育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即构建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多元平衡的发展格局。首先,应当倡导职前教师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中介机构、职前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其次,追求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持续开发针对不同生源、多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模式。最后,实行职前教师教育生源选拔的多元化。

李明[6](2020)在《英国卡梅伦联合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2010-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台的卡梅伦联合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改革和调整主要包括一方面遵循新自由主义理念,尽可能的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激发企业创造就业动力。另一方面,出于供给侧策略指引,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流动。本文共由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还包括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文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卡梅伦政府上台后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困境。首先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失业率攀升,长期失业、青年失业等失业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催化下愈加严重,新工党出台的劳动力市场干预措施,如未来就业基金,由于过于昂贵的政府成本支出逐渐被保守党诟病,失业问题不断深化。其次,金融危机引发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劳动力市场支出大大减少。最后,就业关系领域出现企业抱怨监管负担过重、工会势力复苏等紧张局势,这些都成为卡梅伦联合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卡梅伦联合政府时期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理论来源。卡梅伦联合政府继承了撒切尔政府时期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并将其作为政策制定的主要理论框架,并且适时运用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以解决劳动力市场固化、缺乏灵活性、较高的长期失业率等问题,而大社会理论则从社会学角度重塑国家、社会与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关系。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卡梅伦联合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在财政政策层面的实施过程。紧缩财政政策带来了公共部门预算的削减,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公共部门的就业和工资薪酬发生变化,公共部门的就业通过裁员、技能稀释、依赖志愿劳动力来填补空缺,以及将服务转移到私营部门的“公共服务行业”的方式进行缩减,工资薪酬则表现为薪酬管理的“集中化”与“分权化”的失衡,财政部通过冻结工资、增加公共部门养老金缴款额度等方式,控制公共部门薪资水平。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就业技能层面。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中不断深化的劳动者技能短缺和青年人失业问题,卡梅伦联合政府首先废除了上届政府遗留的成本较高的“从培训到收益”计划,拉开了学徒制改革的序幕。2011-2012年沃尔夫报告和理查德报告为学徒制改革指明方向,学徒制概念的界定、“开拓者”计划中关于学徒制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对学徒制的资助模式的选择等构成了政府主要的改革举措。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工作福利政策,卡梅伦联合政府对工作福利政策的改革则主要着眼于劳动力市场工作福利依赖过重、就业动机不强的问题出台,通过简化福利、收紧福利申请资格以及工作计划三部曲实现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定。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就业关系层面,卡梅伦联合政府为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在工会政策上对工会采取的劳工运动和政治策略予以回击,削弱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影响力,在劳工法庭等劳资审裁机构中引入收费机制,减少不公平解雇案件的申诉数量,最后以立法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公平解雇权、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以及共享育儿假等措施做出调整。第七章主要分析了卡梅伦联合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特点以及政策实施成效,总的来看,该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始终将紧缩经济计划作为政策制定的首要考虑因素,对新工党时期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具备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的特点。本章还从就业率、劳动者市场参与率、工作质量等角度对该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评析。

赵宇婷[7](2020)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文中认为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工具和武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不断通过各种媒介涌入中国,大量关于西方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发展现状、文化类型、中西政治比较、中西经济较量、中西文化差异的资讯和报道都通过互联网、传统纸媒、论文、学术讲座、会议等途径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对大学生关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方面的认同感都有所降低。在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公有制;在政治领域,极力鼓吹西方的民主政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宣传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原则。这些无不对我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国家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作为评判大学生人才与否的关键因素,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作为九省通衢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高校众多云集,相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具有相应的代表性。该论文选取了武汉四所高校作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基本结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具体如下:一是动摇了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二是冲击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三是挑战了大学生集体利益优先的道德原则;四是引发了大学生享乐主义的道德行为;五是导致了大学生个人倾向严重,道德关系恶化的结果。面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辩证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探究这种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和途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社会大环境入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外因和内因一起着手,积极有效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陈欢[8](2019)在《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保教是保障儿童身心安全与健康、奠定儿童终身学习基础的社会公益事业,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早期保教是促进社会公平、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民生工程。但是,囿于公共财政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如何实现早期保教优质普惠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我国在过去的30年里推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依靠社会力量实现了供给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普及水平的稳步提升。但同时也要承认,我国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在市场化过程中又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和部分私立幼儿园价格虚高、过度营利等市场失灵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全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耦合路径,是实现公办民办并举、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的必然诉求。英格兰0-5岁早期保教虽然也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已经基本普及了优质的服务。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失灵的困境,基于市场参与者有机联动的微观经济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史料收集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的史料分析方法,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进程进行了历史研究。研究发现,英格兰政府从参与市场和塑造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以直接供给、委托代理、规制管理、市场支持和市场信息五大干预杠杆为主轴的市场失灵干预框架。本研究根据该框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与保教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对三大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和对干预成效的评鉴,为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治理提出了启示与借鉴。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对英格兰政府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进行了学理分析。本章阐述了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并基于对早期保教服务私人与社会价值的分析,说明了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特殊性、必然性和可采取的应对举措。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的目的是通过建设“有为政府”实现“有效市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规避市场失灵。第二章描绘了1948年至1997年,英格兰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的历史阶段。本章分别追溯了英格兰公立、私立早期保教服务的产生缘起,说明了公立供给兜底功能的由来,以及私立供给多样性的原因。英格兰政府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对私立早期保教强制注册和督导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由于规制管理十分有限而且不成系统,原生早期保教市场呈现学位供给地域均衡性差、保教质量稳定性低的特征。第三章呈现了1997年至2007年,英格兰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儿童中心和早期卓越中心赋予了公立保教全新的时代意义,免费学位政策则通过购买私立部门的服务刺激了私立供给的增长。在市场塑造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法定质量标准、师资从业标准和注册督导制度为内容的规制体系,并确立了市场支持结构的基本形态。地方治理是这一阶段在中央统筹下产生的新事物,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历经了从伙伴关系成员到民主战略领导的转变。全面干预取得了卓越成效,推动了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实现了质量的基本稳定和供需的基本平衡。第四章追溯了2008年至2018年,英格兰政府深化改革但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强化了公立部门的兜底功能,扩大了学位购买的范围并提高了拨款透明性,但整体参与程度因财政紧缩而降低。在市场塑造方面,不断修订以儿童为中心的法定质量标准及其配套的监管制度和师资要求,不断扩大家庭保教支出补偿范围。在地方治理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协同委托市场管理流程,加强了保教信息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但解除了地方政府质量支持的法律责任。继承既有干预框架、深化市场作用的改革思路引发了早期保教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第五章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进行了评鉴,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本章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1948年以来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政策工具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虽然英格兰政府基本有效应对了市场失灵,但只有超越市场话语体系、深化政府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基于英格兰经验,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在宏观治理层面应协调三大政策目标间的冲突、把握五大干预杠杆间的平衡;在中观治理层面,应注意坚守公办学前教育的价值归属、研发儿童中心的过程质量实践标准、健全注册督导制度、建设质量信息公共平台;在微观治理层面,地方政府应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切实推动供需平衡和有效支持质量提升。

张静烊[9](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文中提出人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权利。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人权理论,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及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权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唯物史观为特点的人权思想,经过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完善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将人权思想研究从片面狭隘的传统西方人权转向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权理论的科学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的环境变化时期,与此同时,各种思想纷纷涌入我国,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创新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批判和超越;第三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角度对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从新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理论基础、哲学前提、人权思想的内容、人权理论的目的进行批判;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杨晶[10](2019)在《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巴的绿色发展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探索历程引起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左翼学者的关注。殖民破坏、大国依赖、单一种植等因素是导致革命胜利前古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美国长期封锁和苏东剧变加剧古巴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短缺的资源供给等困境,工业化程度尚且不高的古巴果断放弃传统的工业化农业模式,历经基础铺设、框架建立以及自我转型等发展过程,探索出一条自给自足的绿色发展之路。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在农业方面,打造具有古巴特色的永续栽培模式;在工业方面,实施石油替代计划并对垃圾及废弃物进行可再生处理;在劳动关系方面,重建粮食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在社会发展方面,重视绿色医疗、绿色教育和绿色旅游的建设。古巴的绿色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三是以政府为主导。经过多年努力,古巴的绿色发展实践取得显着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就,也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但古巴仍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领导层更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不够协调、与美国复杂且不稳定的外交关系等,这些都是古巴当前需要应对的困境。古巴的绿色发展既是基于本国实际进行的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一种促进国家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也为不同制度国家提供一种生态环境治理范式。不过,古巴的绿色发展模式并不稳定和成熟。古巴现有的经济水平限制了绿色发展的进一步转型,古巴的绿色发展尚缺乏深度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建构。古巴的国情及其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与我国差异不小,绿色发展水平不同,但其在都市农业、永续栽培模式、公众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二、对新自由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新自由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经济学类文本汉译复杂句式结构重构 ——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翻译任务描述
    (一)任务背景
    (二)任务描述
    (三)任务价值
二、翻译任务过程描述
    (一)译前准备
        1.译前资料准备
        2.文本特征分析
        3.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实施
        1.初译阶段
        2.改译阶段
        3.译后审校
        4.翻译问题界定
三、翻译问题
    (一)句子结构冗杂
        1.并列结构繁多
        2.复合结构繁多
    (二)修饰结构频现
        1.定语修饰成分频现
        2.状语修饰成分频现
    (三)分隔结构多样
        1.短语分隔繁多
        2.从句分隔繁多
四、解决方案
    (一)句子结构冗杂
        1.切断句子重构法
        2.综合处理重构法
    (二)修饰结构频现
        1.重组句子重构法
        2.成分切割重构法
    (三)分隔结构多样
        1.还原主谓重构法
        2.句子换序重构法
五、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启示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文本
附录三 译文文本
致谢

(2)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一、人民性
        二、实践性
        三、发展性
        四、包容性
        五、正义性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中文文献研究情况
        (二)英文文献研究情况
        (三)日文文献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语义分析法
        (四)价值分析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分析
        (一)司法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二)西方语境下司法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三)司法与相关概念辨析
        (四)司法制度改革的概念含义及构成要素
        (五)不同语境下的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制度改革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日本近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近代司法制度的确立
        (一)中央国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司法权的出现
        (二)大理院与其他各级法院的设立
        (三)《治罪法》的颁布与律师制度的设立
        (四)调解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宪法的颁布与司法制度改革
        (一)《明治宪法》与《法院构成法》的颁布
        (二)诉讼法改革与《陪审法》的制定
        (三)战时立法对司法的破坏
    第三节 战后日本司法制度的重建与改革尝试
        (一)新宪法的制定与司法制度的变化
        (二)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
        (三)临时司法制度调查会议与临时意见书
第二章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
    第一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一)由政治力量主导的改革动力
        (二)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改革理论
        (三)多领域、效率优先的改革路径
    第三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民事司法制度改革
        (二)刑事司法制度改革
        (三)司法人员制度改革
        (四)其他领域改革
    第四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实践结果
        (一)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结果
        (二)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结果
        (三)司法人员制度改革结果
        (四)其他领域改革结果
第三章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法治主义理论
    第二节 人权保障理论
    第三节 司法民主主义理论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理论
第四章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与解决路径
    第一节 司法精英主义与司法民主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司法制度改革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矛盾
    第三节 司法独立与行政权力的矛盾
    第四节 日本传统纠纷解决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的矛盾
    第五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第五章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
        (一)较为完善的改革计划与高效率的立法保障
        (二)适合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三)弹性的改革机制与制度化的改革反馈评价体系
    第二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失败教训分析
        (一)司法制度改革承载过多的功能目标
        (二)对改革实践复杂性的预期不足
        (三)改革缺少足够的物质资金支持
    第三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一)正视司法功能的局限性,明确改革的目的
        (二)形成理论共识,认清改革的对象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重视本国国情,设计符合本国实践的司法制度改革路线
        (四)总结实践经验,分析问题并修正对司法改革理论的选择
    第四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理论指导,加强对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视
        (二)尊重司法规律,根据国情对域外改革经验加以本土化改造
        (三)建立司法改革试行机制,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进程
        (四)坚守法治理念,加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4)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5)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二、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独特性
        三、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教育政策
        二、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三、利益相关者
        四、英国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英国教师教育的历史研究
        二、关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政策分析法
    第六节 研究视角及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后“共识政治”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共识政治”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国家干预
        二、英国基础教育的广泛普及
        三、中小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欠缺
    第二节 强调数量扩张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一、《麦克奈尔报告》:扩大职前教师教育办学规模
        二、《罗宾斯报告》: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学术地位
        三、《詹姆斯报告》:职前、入职与在职教师教育一体化
    第三节 “共识政治”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大学与教育学院的利益博弈
        二、不同执政党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二章 保守党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保守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撒切尔主义与新右派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经济危机爆发对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提出新诉求
        三、职前教师教育扩张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矛盾
    第二节 撒切尔执政时期: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课标的控制
        一、3/84通告:突出实践倾向的课程标准
        二、24/89通告:注重能力导向的课程标准
    第三节 梅杰执政时期: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全面控制
        一、ATS、LTS与 SCITT计划:拓宽师资供给途径
        二、9/92和14/93通告:强化职前课程标准监管
        三、《1992教育法》与《1994教育法》:设立师资培训监督机构
    第四节 保守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新右派与教师意识形态的冲突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三、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章 新工党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新工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第三条道路”指导下的新工党改革
        二、“教育优先”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
        三、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基于标准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一、不断完善合格教师标准
        二、拓宽合格教师准入途径
        三、保障合格教师标准实施
    第三节 新工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新自由主义与教师意识形态的冲突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四章 联合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联合政府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联合政府的执政理念
        二、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下降
        三、经济危机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补助紧缩
    第二节 追求卓越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一、《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卓越化
        二、《教师标准》和《卓越教师标准》:培养标准卓越化
    第三节 联合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执政党与教师教育者意识形态的冲突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五章 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审思
    第一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相关者
        一、政府:职前教师教育的掌控者
        二、教育机构:职前教师培训权的争夺者
        三、教师:自身利益的维护者
    第二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
        一、从注重理论和数量转向注重实践与能力
        二、从教师教育自治转向中央问责制
        三、从注重能力转向基于标准
        四、从基于标准转向追求卓越
    第三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博弈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
        三、教育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英国卡梅伦联合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2010-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劳动力市场政策
        (二)就业
        (三)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四、论文难点与创新点
        (一)论文难点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卡梅伦联合政府上台前的劳动力市场困境
    一、失业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二、金融危机引发劳动力市场支出受限
    三、就业关系趋于紧张
第二章 卡梅伦联合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兴起
    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
    三、大社会理念的引入
第三章 财政政策层面——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公共部门改革
    一、紧缩政策下的预算削减
    二、公共部门就业改革
    三、公共部门薪酬改革
第四章 技能培训层面——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技能改革
    一、“从培训到收益”计划的废除(2010-2011 年)
    二、沃尔夫报告及理查德报告的出台(2011-2012)
    三、政府关于学徒制的系列改革(2012-2015)
第五章 福利政策层面—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福利改革
    一、普遍信贷计划的引入—简化工作福利
    二、工作能力评估—收紧福利申请资格
    三、工作计划——就业和培训服务外包
第六章 就业关系改革—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管制改革
    一、工会政策
    二、劳工法庭改革
    三、就业关系立法
第七章 卡梅伦联合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特点与评价
    一、卡梅伦联合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特点
    二、卡梅伦联合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新自由主义概念界定
        2.1.1 新自由主义相关概念厘清
        2.1.2 国内和国外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定义
        2.1.3 本文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界定
    2.2 新自由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轨迹
        2.2.1 新自由主义的萌芽期
        2.2.2 新自由主义的低迷与自我雕琢期
        2.2.3 新自由主义的兴盛期
        2.2.4 新自由主义的扩张期
        2.2.5 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期
    2.3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
        2.3.1 政治主张
        2.3.2 经济主张
        2.3.3 道德主张
    2.4 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相关理论依据
        2.4.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4.2 教育学德育理论
        2.4.3 传播教育学理论
3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方案设计
    3.2 调查方案实施
    3.3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总体分析
        3.3.1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识程度和途径分析
        3.3.2 大学生了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原因
    3.4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3.4.1 动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理想
        3.4.2 冲击了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
        3.4.3 挑战了大学生集体利益优先的道德原则
        3.4.4 引发了大学生物质享乐主义的道德行为
        3.4.5 导致了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道德关系恶化
4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归因分析
    4.1 社会大环境影响
        4.1.1 市场经济的发展
        4.1.2 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
        4.1.3 网络空间的文化传播
    4.2 高校道德教育的不足
        4.2.1 道德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4.2.2 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脱钩
        4.2.3 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单一
        4.2.4 道德教育者自身不足
    4.3 大学生自身修养的不足
        4.3.1 大学生道德取向多样
        4.3.2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批判能力不足
        4.3.3 大学生获取知识碎片化趋势
5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对策
    5.1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5.1.1 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5.1.2 构建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5.2 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5.2.1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5.2.2 创新德育内容
        5.2.3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道德实践
        5.2.4 推进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5.3 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
        5.3.1 提高大学生辨别能力
        5.3.2 提升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调查问卷
    附录 Ⅱ: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8)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府有效干预早期保育教育市场是多国难题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具有典型意义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一)早期保教
        (二)早期保教市场
        (三)政府干预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二)关于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三)关于英格兰早期保育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框架的学理分析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表现与早期保教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与常见表现
        (二)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二、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与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一般性策略与工具
        (二)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策略解析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路径选择与框架建构
        (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耦合视角下的路径选择
        (二)提供购买与监管引导:互动关系中的框架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1948-1996)
    一、战后英格兰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女性的觉醒
        (一)福利国家的全面建立与新自由主义改革
        (二)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保教需求的增长
    二、界定福利的边界: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直接提供
        (一)公立小学幼儿班教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二)公立幼儿学校的保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三、守护安全的底线: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规制监管
        (一)原生早期保教市场萌芽发展的历史溯源
        (二)私立保教供给强制注册制度的艰难探索
        (三)保教督导制度从无到有从分权走向集权
    四、有限干预的结果:保教市场供给不均衡质量不稳定
        (一)多元供给应需而生,地域分布均衡性差
        (二)保教实践多样,质量缺乏标准稳定性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1997-2007)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布莱尔的“新英国”
        (一)第三条道路推行的政治经济背景
        (二)第三条道路指引新工党治国方略
        (三)第三条道路关照下的保教新战略
    二、革新公平的定义: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一)成立早期卓越中心,树立保教质量典范
        (二)推广综合儿童中心,打破贫困代际循环
        (三)购买私立部门服务,强制增加保教供给
    三、塑造有效的市场: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一)明确注册督导责任主体与最低质量标准
        (二)出台法定质量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三)改革专业发展路径,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四)实行供需双侧投入,支持市场参与主体
    四、创新地方的治理: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一)作为伙伴关系关键成员,探索地方自治
        (二)成为民主战略领导,管理当地保教市场
    五、全面干预的成效:保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且质量趋于稳定
        (一)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资本盈利能力触顶
        (二)保教实践开始融合,保教质量趋于稳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深化改革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2008-2018)
    一、政党更迭与财政紧缩的危机时代
        (一)金融危机以后英国“消失的十年”
        (二)保育教育成为社会流动重要工具
    二、强化市场的作用: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一)重申儿童中心干预功能,转向结果公平
        (二)规范公立学位分配,精准扶持弱势儿童
        (三)扩大服务购买范围,刺激供需二次增长
        (四)免费学位拨款改革,不同部门公平竞争
    三、维护市场的运转: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一)忠实儿童中心取向,持续修订质量框架
        (二)健全注册督导制度,有效落实质量框架
        (三)应对师资数量挑战,博弈质量提升路径
        (四)补偿保教支出,鼓励家长延长就业时间
    四、规范地方的治理: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一)升级协同委托系统,完善市场管理流程
        (二)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支持质量提升的经验与解除责任的争议
    五、深化改革的影响:保教市场供需平衡质量稳定但成本高昂
        (一)供给波动平稳,灵活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二)供给成本高昂,威胁质量提升可持续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评析与启示
    一、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演变分析
        (二)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成因分析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成就、困境与展望
        (一)成就:有为政府有效应对保教市场失灵
        (二)困境:质量提升以及供给可持续性受阻
        (三)展望:深化政府主导超越市场话语体系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一)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宏观治理的启示
        (二)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中观治理的启示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微观治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创新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观点创新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内涵
    2.1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
        2.1.1 形成时期
        2.1.2 发展时期
    2.2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主要内容
        2.2.1 人权具有社会性,不是天赋的
        2.2.2 人权具有历史性,是暂时的历史权利
        2.2.3 人权具有阶级性
        2.2.4 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3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超越
        2.3.1 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人权观掩盖着利己主义的本性
        2.3.2 从私有制出发,揭露资产阶级人权的欺骗性
        2.3.3 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权所掩盖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离
3.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审视新自由主义
    3.1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
        3.1.1 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维护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理论体系
        3.1.2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
        3.1.3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派别
        3.1.4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
    3.2 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看新自由主义
        3.2.1 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基础的批判
        3.2.2 对新自由主义哲学前提的批判
        3.2.3 对新自由主义内容的批判
        3.2.4 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目的的批判
4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4.1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
        4.1.1 主张在我国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动摇一部分人的道路自信
        4.1.2 价值观上宣传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部分人集体意识淡薄
        4.1.3 宣扬资本主义“民主”“平等”,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4.1.4 抨击社会主义,导致少数人盲目的社会否定心态
    4.2 应对新自由主义消极影响的对策
        4.2.1 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4.2.2 发挥社会舆论对新自由主义的引导作用
        4.2.3 个人应提高辨别能力,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状况

(10)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起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第一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资本扩张与生态的对立
        三、城乡物质变换思想
        四、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设想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领导人的绿色思想
        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二、劳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第二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当代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二、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古巴探索绿色发展的历史原因
        一、古巴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二、造成古巴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原因
第三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基础铺设时期
        一、社会主义初期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初期社会文化建设
    第二节 框架建立时期
        一、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框架确立
        二、生态领域科技研发获得发展
        三、公民环境意识教育持续推进
    第三节 自我转型时期
        一、“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二、科技领军发展阶段
        三、转型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第一节 建立本土化的永续绿色农业
        一、引入都市农业的栽培模式
        二、实施有机替代的生态实践
        三、整合养分循环的空间体系
        四、恢复粮食生产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注重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寻求石油替代等可再生能源
        二、可再生系统和清洁能源利用
    第三节 绿色因素融入社会服务行业
        一、绿色医疗
        二、绿色教育
        三、绿色旅游
    第四节 古巴绿色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
        二、国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三、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认可
第五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三、注重资源内源式发展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党建思想
    第三节 以政府为主导的古巴特色绿色建设
        一、搭建绿色理念框架
        二、制定系列法律法规
        三、设置奖惩监管机制
第六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及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
        一、古巴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古巴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 古巴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一、找准发展中的定位
        二、结合新时期的特色
        三、注重多元化的运用
第七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建设的绿色治理
        二、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
        三、为不同制度社会提供生态治理的新范式
    第二节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
        一、都市农业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借鉴
        二、永续栽培实践对农业发展的借鉴
        三、环保意识与民众生态素养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新自由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经济学类文本汉译复杂句式结构重构 ——Nine Lives of Neoliberalism(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艳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3]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研究[D]. 黄宣植. 吉林大学, 2020(08)
  • [4]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 黄蓝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英国卡梅伦联合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2010-2015)[D]. 李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D]. 赵宇婷. 武汉纺织大学, 2020(12)
  • [8]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D]. 陈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D]. 张静烊.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10]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对新自由主义的科学态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