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板轻轨车辆三车体再铰接件的研究

低地板轻轨车辆三车体再铰接件的研究

一、三车体复铰部分低地板轻轨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单其雨,何攀,谢耀征,银应时[1](2018)在《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静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文中提出针对某100%低地板有轨电车,采用单模块分析法对车体结构静强度进行有限元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其车体结构进行优化,并进行试验测试,验证了车体结构设计安全、强度可靠。

雷军,韦海菊,朱涛,肖守讷[2](2017)在《铰接式低地板车辆铰接力参数敏感性研究》文中提出铰接处的受力状态是决定铰接式低地板城轨车辆运行品质和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使铰接处的受力能够合理分配,首先,以某三节编组复铰式低地板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模块分离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典型工况的平衡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各个铰接位置的铰接力大小;然后,基于MATLAB程序,研究了低地板车辆设计参数变化对各个接口处铰接力的影响,得到了接口力随设计参数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体重心位置对铰接力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在不同工况下,重心位置对不同铰的影响趋势不同,但是都是关于质心位置的单调函数。

雷军[3](2017)在《100%低地板轻轨车辆铰接力敏感参数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100%低地板有轨车辆如今在国内方兴未艾。多铰接式100%低地板有轨车辆由于其造价低,编组方便,模块化设计等优点,成为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形式。其车间的连接主要通过铰接部件完成,铰接结构的设计与参数的选择,与车辆的运行品质和结构安全性密切相关。研究关键车体设计参数对铰接力的影响与规律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第一章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的有限元模型以及数学模型。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各模块质心位置分别对三模块和五模块编组车间铰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质心的位置对于三模块以及五模块的铰接力分配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编组形式不同工况下各个参数对铰接力分配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各个力的变化均是单调的,且合力满足平衡条件。第四章研究了车间铰接刚度对铰接力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工况下,同一方向刚度的改变对各个方向的铰接力有不同的影响;对于三模块编组:与力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刚度的改变(如改变垂向刚度对纵向力的影响)对该力基本无影响;各个工况下,纵向刚度的改变对上铰所受纵向力的影响较小,而对固定铰的影响较大;(2)对于五模块,由于开放铰造成铰接形式的不对称性,且不承受纵向力,纵向力流主要从下铰传递;固定铰刚度的改变基本对铰接力的分配没有影响;(3)因为铰接结构相似,七模块的规律与五模块相同;(4)无论是三模块编组还是五模块编组,当刚度大于1E4N/mm时,随着固定铰刚度的进一步增大,各个铰的力均保持恒定;实际应用中,铰接刚度一般大于1E4N/mm,故可以忽略刚度对铰接力分配的影响。(5)所有编组形式下,固定铰垂向刚度的改变对垂向铰接力无影响;最后,在第五章论文给出了基于VB的接口力计算软件,该软件可以计算三模块、五模块、七模块编组的各类型多铰接式低地板有轨电车的接口力,并对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李玉青[4](2016)在《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低地板轻轨车辆有了蓬勃发展,在丰富人们出行方式,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为城市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低地板车辆使用电力牵引,属于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并且形式多样,美观和谐,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朝气与活力,成为城市景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在市场,是解决我们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参考《一种小轮径低地板轨道车辆转向架方案研究》一文中的转向架方案及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资料,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了一种采用小轮径传统轮对转向架、浮车型、5辆车编组模式的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对其动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所做的工作如下:1.根据车辆结构型式及铰接特点,分析了各车体在静平衡状态下的受力特点,建立了静力平衡方程组,得到各连接铰的静载荷,与模型的名义力计算结果对比可知,实际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模型中铰接的设置是合理的。2.分析了悬挂参数对车辆运动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及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包括一系悬挂刚度、二系悬挂刚度、二系横向/垂向减振器阻尼及车间减振器阻尼,结果表明: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辆稳定性及曲线通过性能影响较大,二系悬挂刚度对车辆稳定性及平稳性影响较大,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对改善车辆的稳定性、平稳性及曲线通过性能都有很大帮助,二系垂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平稳性有较大影响,车间纵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不大,而一旦取消车间纵向减振器,车辆以低速运行时的横向平稳性及曲线通过性能将会恶化。3.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组优化结果,并在空车工况和定员工况下对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校核,结果表明:优化后车辆的临界速度能满足低地板车辆最高运行速度80km/h的要求,并有足够的安全裕量;优化后车辆的平稳性得到较大改善,尤其是横向平稳性;优化后车辆在空车工况和定员工况下分别以10km/h的速度通过50m半径曲线、以20km/h的速度通过100m半径曲线、以40km/h的速度通过200m半径曲线、以50km/h的速度通过300m半径曲线时,轮对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轮轴横向力等动力学指标均满足GB5595-85中的相关规定。

孔新星,朱涛,肖守讷,韦海菊[5](2015)在《复铰式100%低地板车辆结构强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复铰式100%低地板车辆强度校核复杂,设计反馈周期长的问题,首先提出了模块分离和接口力的概念,根据车体模块、铰接件、转向架受力的特点,建立了车体在给定工况下的平衡方程,计算得到车体各模块之间以及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接口力数值。基于该方法计算了车钩压缩工况下拖车模块的结构强度;从模型处理与计算规模、计算结果和计算效率三个方面,将单模块计算法与整车有限元计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单模块法大大简化了有限元模型,且应力分布与数值几乎一致,由于计算规模仅为整车有限元法的1/5,在不影响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其计算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该方法可很好地用于车辆结构的前期设计以及后期的强度校核。

王文华[6](2015)在《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地板轻轨车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城市轨道交通单向0.6-1万人/时运能的空缺。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轻轨、有轨电车等高架或地面敷设的轨道交通制式”。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轻轨车辆与传统四轴轨道客车结构差异很大,如轻轨车体模块之间采用铰接而非常规的车钩联接;独立轮组形式和常规轮对形式两种不同走行原理转向架同时装配在同一组车上等,这些特殊的结构,使轻轨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特殊的振动现象,有些振动表现严重影响旅客的乘坐舒适性,随着全国各大城市轻轨车辆需求量的迅速增加,深入研究该种型式车辆的动力学异常表现、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种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和一种70%低地板轻轨车辆为例,从多体系统动力学角度,描述了车辆系统构成,并首次完整的建立了两种不同车辆型式垂向及横向动力学数学模型。采用Simpack软件,在考虑车辆振动过程中非线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同时,结合动力学试验,分析了车辆垂向和横向振动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车间铰接及转向架悬挂系统参数,改善车辆振动性能。同时,本文基于试验结论,首次针对铰接式轻轨车辆解决垂向及横向振动问题建立分析流程,流程中定性列举了不同系统构成参数变化对车辆各种性能的影响程度,无论对后续新开发车辆悬挂的系统设计还是既有车辆振动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钢轮钢轨的车辆型式,其动力学性能好坏,车轮踏面起着至为关键作用,特别是70%低地板轻轨车辆,独立轮与常规轮对式两种不同走行原理的转向架共同装配在同一列车上,踏面设计更有其特殊性。本文在总结前人踏面设计及优化方法的前提下,结合踏面磨耗跟踪积累的数据,提出一种可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考虑轮轨接触的快速踏面外形优化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根据轨道不同时期磨耗状态,定制车轮踏面的镟修型面,降低用户车辆维护成本。

肖绯雄,陈旭,隆孝军,栾锴[7](2015)在《100%低地板轻轨车发展与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从车辆的编组形式和结构形式、转向架和车端连接装置的选择、车辆运行技术条件等方面具体阐述100%低地板轻轨车的技术特征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规模化使用的的车辆型式,并探讨了运用在100%低地板轻轨车上的相关新技术,为我国未来自主研发、设计适合国内不同城市需求的100%低地板轻轨车提供参考。

乔彦[8](2014)在《基于半主动减振器的低地板轻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改进》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更干净节能的城市公共交通的不断发展,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开始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由于低地板车辆与其他车辆共享路面,轨道质量和小曲线半径等客观条件都限制了轻轨车辆的舒适性的提高,为了解决车辆的运行平稳性不佳问题,提出将半主动悬挂技术应用到车间减振器上,获得对车辆平稳性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半主动悬挂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半主动控制策略。基于SIMAPCK,建立了100%低地板轻轨车的动力学模型,并结合SIMULINK联合仿真,分析车间减振器采用不同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对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车间纵向减振器阻尼参数对低地板车辆的稳定性、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阻尼大小对车辆的直线运行性能和曲线通过存在不同影响。因此,低地板车辆应采用具有大小二级阻尼的半主动减振器,直线行驶时采用大阻尼,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曲线通过时采用小阻尼,提高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可通过检测车体和转向架的相对摇头角,来判断车辆是运行在直线上还是曲线上。对于车间横向减振器,采用了天棚阻尼控制和模糊控制两种不同的控制策略,分别得到了天棚开关阻尼控制和模糊分级阻尼控制对车辆平稳性的改善结果。

王忠杰,尹力明[9](2011)在《“六轴五车体”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方案》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国内外低地板轻轨车辆发展的历史、现状,分析总结了低地板轻轨车辆的技术特点,介绍了一种"六轴五车体"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的结构,分析了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并指出了需进一步深入进行的研究工作。

李俊勇[10](2010)在《基于HyperWorks的轨道车辆零部件拓扑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结构的拓扑优化(包括结构的应力、固有频率、振型、阻尼、刚度和质量分布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工程应用上近年来,轨道车辆行业发展迅速,研发设计的新型车辆结构需要满足各种性能要求。为了给研发设计人员提供更好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本文基于HyperWorks自带的Optistruct优化平台对轨道车辆零部件进行多种类型的拓扑优化设计,并在车体优化过程中融入子结构分析技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并节约了计算时间,提高了优化效率,以达到快速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HyperMesh中对动车组转向架ATP吊梁建立有限元模型,参照实际运行情况对计算模型添加边界条件,并进行强度分析和模态分析。定义ATP吊梁的优化模型,设计变量为单元密度,目标函数为一阶固有频率最大化,约束条件为体积分数和应力约束。设置优化参数后对ATP吊梁进行动力拓扑优化设计。2.在HyperMesh中对不锈钢轻轨车QK30车体建立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基于子结构技术的静态减缩法对车体在压缩组合工况下进行分析,输出减缩矩阵,生成子结构。定义QK30车体的优化模型,设计变量为单元密度,目标函数为体积分数最小化,约束条件为应力约束。对优化区域模型设置优化参数后进行子结构拓扑优化设计论文对转向架ATP吊梁的动力拓扑优化设计顺利达到了避开共振区域的目的,为进一步的频域响应优化和时域响应优化奠定了基础;而融入子结构分析技术的拓扑优化方法的应用大大节省了结构分析和优化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在计算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了拓扑优化对象的范围,对子结构技术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车体复铰部分低地板轻轨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车体复铰部分低地板轻轨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静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结构
2 有限元分析
    2.1 车体计算模型
    2.2 载荷工况确定
    2.3 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及结构改进
3 静强度试验
4 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 结束语

(2)铰接式低地板车辆铰接力参数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模型介绍
    2.1 编组形式与铰接分布
    2.2 力学模型建立
    2.3 分析方法及设计变量
3 数据分析
    3.1 纵向压缩工况
    3.2 司机室复轨工况
    3.3 带横风加速度工况
    3.4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铰接力敏感参数验证
4 结论

(3)100%低地板轻轨车辆铰接力敏感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对象简介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限元与力学模型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 三模块介绍
        2.2.1 模型简介
        2.2.2 典型工况有限元模型
        2.2.3 平衡方程建立
    2.3 五模块介绍
        2.3.1 模型简介
        2.3.2 典型公况有限元模型
        2.3.3 平衡方程建立
    2.4 小结
第三章 质心对铰接力的影响
    3.1 简介
    3.2 三模块分析结果
        3.2.1 纵向压缩工况
        3.2.2 复轨工况结果
        3.2.3 横风与加速度组合工况结果
        3.2.4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铰接力敏感参数验证
        3.2.5 小结
    3.3 五模块分析结果
        3.3.1 纵向压缩工况
        3.3.2 复轨工况结果
        3.3.3 横风加速度组合工况结果
        3.3.4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铰接力敏感参数验证
        3.3.5 小结
    3.4 结论
第四章 刚度对铰接力的影响
    4.1 简介
    4.2 有限元模型
    4.3 计算结果
        4.4.1 三模块计算结果
        4.4.2 五模块计算结果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VB的铰接力计算软件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
        1.2.1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结构型式
        1.2.2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转向架方案
        1.2.3 典型的100%低地板轻轨车辆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结构方案
    2.1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总体布局
    2.2 小轮经传统轮对转向架方案
    2.3 车端铰接连接件方案
        2.3.1 车端铰接连接件的布置
        2.3.2 车端铰接连接件的载荷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3.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的自由度
        3.1.2 非线性的处理
        3.1.3 车体间连接铰建模
        3.1.4 线路设置
    3.2 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3.2.1 运动稳定性及评价指标
        3.2.2 运行平稳性及评价指标
        3.2.3 曲线通过性能及评价指标
    3.3 小结
第4章 悬挂参数对100%低地板轻轨车辆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4.1 初始参数下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的稳定性分析
    4.2 悬挂参数对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4.2.1 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4.2.2 二系悬挂刚度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4.2.3 二系横向/垂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4.2.4 车间纵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悬挂参数对100%低地板轻轨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5.1 初始参数下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的平稳性分析
    5.2 悬挂参数对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5.2.1 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5.2.2 二系悬挂刚度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5.2.3 二系横向/垂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5.2.4 车间纵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悬挂参数对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曲线通过性
    6.1 初始参数下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
    6.2 悬挂参数对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6.2.1 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6.2.2 二系悬挂刚度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6.2.3 二系横向/垂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6.2.4 车间纵向减振器阻尼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参数优化后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7.1 悬挂参数优化后车辆的运动稳定性分析
    7.2 悬挂参数优化后车辆的平稳性分析
        7.2.1 空车工况下车辆的平稳性分析
        7.2.2 定员工况下车辆的平稳性分析
    7.3 悬挂参数优化后车辆的曲线通过性分析
        7.3.1 空车工况下车辆的曲线通过性分析
        7.3.2 定员工况下车辆的曲线通过性
    7.4 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复铰式100%低地板车辆结构强度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低地板车辆结构特点与主要技术参数
3低地板车辆接口载荷分析
    3.1接口编号的标记
    3.2接口载荷分析
4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4.1模型处理与计算规模
    4.2计算结果比较
    4.3计算效率比较
5结论

(6)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低地板轻轨车辆发展综述
        1.2.1 低地板轻轨车辆的起源
        1.2.2 低地板轻轨车辆的发展
        1.2.3 国内外低地板轻轨车辆发展现状
    1.3 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1.3.1 UIC518-2009
        1.3.2 GB5599-1985
    1.4 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表现的特殊性
        1.4.1 轮轨关系的特殊性
        1.4.2 垂向振动问题
        1.4.3 横向振动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低地板轻轨车辆物理模型
    2.1 70%低地板轻轨车辆物理模型
        2.1.1 车辆总体结构
        2.1.2 铰接机构设置
        2.1.3 动力转向架结构
        2.1.4 无动力转向架结构
    2.2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物理模型
        2.2.1 车辆总体结构
        2.2.2 铰接机构设置
        2.2.3 动车转向架结构
        2.2.4 拖车转向架结构
    2.3 国内与低地板轻轨车辆匹配的轨道型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3.1.1 牛顿-欧拉法及标准化振动方程的构建
        3.1.2 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
        3.1.3 虚功原理(虚位移原理)
        3.1.4 拉格朗日能量法
        3.1.5 哈密顿原理
        3.1.6 Simpack 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
    3.2 轮轨关系建模
        3.2.1 常规轮对与轨道接触模型
        3.2.2 独立轮组与轨道接触模型
    3.3 7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1 车辆系统振动模型与数学方程的构建
        3.3.2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3.4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4.1 车辆系统振动模型与数学方程的构建
        3.4.2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附表:本章所用符号含义
第4章 100%低地板车辆垂向动力学问题分析与试验
    4.1 垂向动力学问题来源
        4.1.1 车辆振动试验的测点布置
        4.1.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1.3 振动试验中发现的问题
    4.2 针对试验出现问题的仿真分析
        4.2.1 模态振型影响因素的确定
        4.2.2 影响因素仿真优化分析
        4.2.3 车辆系统模态分析
    4.3 针对出现问题的试验研究及解决方案
        4.3.1 改变二系垂向刚度试验
        4.3.2 改变二系垂向阻尼试验
        4.3.3 改变车间减振器阻尼试验
        4.3.4 改变牵引拉杆刚度试验
        4.3.5 问题解决方案
    4.4 低地板轻轨车辆垂向动力学问题处理流程
        4.4.1 垂向动力学问题的协调关系
        4.4.2 垂向动力学问题的处理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70%低地板车辆横向动力学问题分析与试验
    5.1 横向动力学问题来源
        5.1.1 振动试验的测点布置
        5.1.2 测试数据处理与问题的定性分析
    5.2 车辆横向振动仿真分析研究
        5.2.1 一系纵向刚度影响分析
        5.2.2 二系横向刚度影响分析
        5.2.3 摇枕与车体间接触摩擦副改善影响分析
    5.3 车辆服役条件下踏面磨耗与车辆横向平稳性关系研究
        5.3.1 踏面磨耗 0.3-0.5mm 状态下的车辆横向平稳性
        5.3.2 踏面磨耗 0.9-1.2mm 状态下的车辆横向平稳性
        5.3.3 踏面磨耗 1.5-1.8mm 状态下的车辆横向平稳性
        5.3.4 踏面磨耗与车辆横向平稳性关系
    5.4 车体与摇枕之间回转等效阻尼对横向振动的影响
        5.4.1 踏面磨耗 0.9-1.2mm 状态下不同回转等效阻尼的改善效果
        5.4.2 踏面磨耗 1.5-1.8mm 状态下不同回转等效阻尼的改善效果
        5.4.3 车体与摇枕之间回转等效阻尼与车辆横向平稳性关系
    5.5 车轮踏面的磨耗变化问题
        5.5.1 新踏面的等效锥度
        5.5.2 踏面磨耗后型面变化
    5.6 基于试验研究的横向动力学性能改善方案
        5.6.1 踏面定期镟修与型面优化
        5.6.2 车体与摇枕间回转阻尼的改善
    5.7 低地板轻轨车辆横向动力学问题处理流程
        5.7.1 横向动力学问题的协调关系
        5.7.2 横向动力学问题的处理流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地板轻轨转向架车轮踏面设计
    6.1 车轮踏面设计原则
    6.2 踏面构成参数及特点
    6.3 既有车轮踏面优化设计方法
        6.3.1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车轮型面优化
        6.3.2 基于 RRD 车轮型面优化
        6.3.3 基于 Chebyshev 正交多项式的车轮型面优化
        6.3.4 基于轮轨法向间隙的车轮型面优化
        6.3.5 基于独立轮对中协调性的车轮型面优化
    6.4 基于等效锥度多目标加权踏面优化设计
    6.5 踏面设计的 MATLAB 程序实现
        6.5.1 MATLAB 软件介绍
        6.5.2 踏面优化设计流程及主要源代码
        6.5.3 踏面设计实例及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100%低地板轻轨车发展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 100% 低地板轻轨车技术方案
    1.1 车辆的编组和结构形式
    1.2 转向架形式
    1.3 车端连接装置
    1.4 车辆运行技术要求
2 低地板轻轨车发展趋势
3 结语

(8)基于半主动减振器的低地板轻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的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车辆半主动悬挂技术的发展研究
        1.3.1 半主动悬挂研究背景
        1.3.2 半主动控制方法
        1.3.3 半主动控制策略
        1.3.4 半主动控制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 车辆系统建模
        2.1.1 独立车轮建模
        2.1.2 车间铰接及车端减振器
        2.1.3 轨道激励
    2.2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2.2.1 运动稳定性
        2.2.2 运行平稳性
        2.2.3 曲线通过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尼可调的车间纵向减振器对动力学性能影响
    3.1 SIMULINK控制模块
    3.2 仿真分析结果
        3.2.1 车间纵向减振器对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2.2 车间纵向减振器对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3.2.3 车间纵向减振器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3.3 分级阻尼控制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天棚半主动控制的车间横向减振器对动力学性能影响
    4.1 SIMAPCK与SIMULINK联合仿真
    4.2 SIMULINK控制系统验证过程
        4.2.1 SIMULINK被动减振器建模
        4.2.2 联合仿真模型
        4.2.3 联合仿真方法的验证结果
    4.3 天棚阻尼控制器设计
        4.3.1 天棚开关阻尼控制原理
        4.3.2 天棚开关阻尼SIMULINK模型
        4.3.3 天棚开关阻尼控制对动力学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半主动控制的车间横向减振器对动力学性能影响
    5.1 模糊控制原理
    5.2 模糊控制方法的建立
        5.2.1 确定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5.2.2 模糊子集
        5.2.3 隶属度函数确定
        5.2.4 模糊控制规则
        5.2.5 清晰化方法
        5.2.6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5.3 SIMULINK模糊控制模型
    5.4 模糊控制与开关控制仿真结果对比
    5.5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六轴五车体”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发展概况
2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总体技术方案
    2.1 轻轨车辆的技术特点
    2.2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方案
        2.2.1 车辆概况
        2.2.2 车辆总体技术参数
        2.2.3 车辆总体技术方案
        (1) 编组形式
        (2) 地板面高度方案
        (3) 转向架总体结构概况
        (4) 车体断面方案
        (5) 车端联结方案
        (6) 门窗座椅布置方案
        (7) 制动方案
        (8) 车辆其他系统
    2.3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2.3.1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
        2.3.2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悬挂参数优化
        2.3.3 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1) 运动稳定性分析
        (2) 运行平稳性分析
        (3) 运行安全性分析
3 结 语

(10)基于HyperWorks的轨道车辆零部件拓扑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车辆的发展现状
        1.2.2 拓扑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结构优化技术在轨道车辆上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拓扑优化相关的基本原理与 HyperWorks 软件介绍
    2.1 拓扑优化相关的基本原理
        2.1.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2.1.2 拓扑优化的基本原理
        2.1.3 子结构技术的基本原理
    2.2 HyperWorks 软件介绍
        2.2.1 HyperMesh 简介
        2.2.2 Optistruct 简介
        2.2.3 HyperView和HyperGraph简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车组转向架ATP吊梁的动力拓扑优化设计
    3.1 ATP 吊梁结构与优化背景
        3.1.1 ATP 吊梁结构简介
        3.1.2 ATP 吊梁优化设计背景
    3.2 ATP吊梁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ATP吊粱拓扑优化设计步骤
        3.3.1 导入文件及几何清理
        3.3.2 建立ATP吊梁有限元模型
        3.3.3 施加边界条件
        3.3.4 计算分析
        3.3.5 定义优化模型
        3.3.6 优化求解及后处理
    3.4 结果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锈钢轻轨车 QK30 车体的子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4.1 不锈钢轻轨车车体结构与优化背景
        4.1.1 轻轨车结构简介
        4.1.2 QK30 车体优化设计背景
    4.2 QK30车体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QK30车体子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步骤
        4.3.1 建立QK30车体有限元模型
        4.3.2 施加边界条件
        4.3.3 选择优化区域并生成子结构
        4.3.4 定义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及后处理
    4.4 结果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三车体复铰部分低地板轻轨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静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J]. 单其雨,何攀,谢耀征,银应时.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8(06)
  • [2]铰接式低地板车辆铰接力参数敏感性研究[J]. 雷军,韦海菊,朱涛,肖守讷.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7(06)
  • [3]100%低地板轻轨车辆铰接力敏感参数研究[D]. 雷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4]100%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D]. 李玉青.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5]复铰式100%低地板车辆结构强度分析方法研究[J]. 孔新星,朱涛,肖守讷,韦海菊.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5(11)
  • [6]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问题研究[D]. 王文华. 吉林大学, 2015(09)
  • [7]100%低地板轻轨车发展与模式[J]. 肖绯雄,陈旭,隆孝军,栾锴. 机车电传动, 2015(01)
  • [8]基于半主动减振器的低地板轻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改进[D]. 乔彦.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9]“六轴五车体”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方案[J]. 王忠杰,尹力明. 上海电气技术, 2011(04)
  • [10]基于HyperWorks的轨道车辆零部件拓扑优化设计[D]. 李俊勇.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低地板轻轨车辆三车体再铰接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