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临床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棒[1](2021)在《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取数据库开展的随机临床平行对照试验研究的论文数据,通过meta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揭示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总体有效性,先进性和整体最优安全性,为后续开展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国内外关于中医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平行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数据指标。使用Cochrane最新版本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的数据分析,以异质性检验结果为依据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根据相对危险度RR(risk ratio)或均数差来表示结局效应指标,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共纳入文献28篇,涉及1494例受试者。1.在总有效率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1.23,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血压平均恢复正常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21,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水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34,95%可信区间[-2.61,-2.08],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血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53,95%可信区间[-3.13,-1.9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麻黄类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且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高。2.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症状临床纠正时间要短。

卢晶晶[2](2021)在《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导师的辨证思路以及用药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通过样本量估算得到需要的样本量为62例。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福州市中医院肾病科门诊62例符合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第九版《内科学》中慢性肾炎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疗程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对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基线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肾功能、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之间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高于对照组的67.86%,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分93.10%,高于对照组的62.07%,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疗效指标:(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尿镜检红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指标: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收集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肾健脾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2、益肾健脾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降低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3、益肾健脾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后,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镜检红细胞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幅度高于单纯西医治疗;4、益肾健脾通络方在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

罗慜婧[3](2021)在《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湿热内蕴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迁延期的常见证型,其发生率高达47.8%~100%。湿热既是CKD的病因,也是病理产物,是加重并加快其进展的重要因素,在CKD的病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消减与CKD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及时发现和重视湿热证,早期预防和治疗湿热证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以清朝着名医家叶天士提出的“分消走泄”为基础,亦即所谓的“开上、宣中、导下”,而肾居下焦,故临床常以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型肾病,使湿热病邪从下焦小便而出。在此基础上,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治疗清热利湿法治疗CKD湿热证的临床文献虽多,但大多研究均为小样本临床试验,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且相关药物治疗湿热型肾病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研究拟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研究一部分,以清热利湿法治疗CKD为立足点,借助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对清热利湿法治疗CKD湿热证的临床疗效与用药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其次,研究二部分,基于研究一对于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用药特点的分析总结,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已有的各个在线开源数据库进行数据整合和生物信息化分析,建立药物-疾病网络,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并指导新药发现,初步探讨中药治疗CKD湿热证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研究目的:评价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特点。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4月关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治疗CKD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类文献。本次检索任务由两人共同完成,如有意见分歧,可与第三人协商解决,两位研究员分别根据平行设计RCTs 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2.0版本对检索文献的研究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并基于文献数据提取结果总结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通过网络数据库初步检索得到892篇文献,最终纳入33篇文献符合荟萃分析的纳入要求。共涉及CKD患者2558例,均来自中国,其中试验组1308例,对照组1250例。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以清热利湿法为基础治法,频数由高到低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党参、甘草、苍术、白花蛇舌草、白术、黄连、半夏、桂枝和黄芩。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的33篇文献均描述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其中仅有15篇文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14篇文献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法,4篇文献按照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配。只有1篇文献说明了分配隐藏方案为预先密闭信封,其余32篇文献均未描述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双盲法,其余32篇文献未明确表示是否实施双盲法。4.Meta分析结果: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CKD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WMD=5.289,95%CI(2.879,7.703),P<0.05,I2=66.8%]、血清肌酐(Scr)[WMD=-14.027,95%CI(-18.704,-9.349),P<0.05,I2=81.4%]、尿素氮(BUN)[WMD=-1.284,95%CI(-1.776,-0.793),P<0.05,I2=88.6%]、中医症候积分[WMD=-6.883,95%CI(-8.542,-5.224),P<0.05,I2=95.7%]、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WMD=-0.382,95%CI(-0.461,-0.290),P<0.05,I2=69.7%]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改善eGFR方面,CKD不同分期可能是eGFR整体研究异质性的来源之一。对于降低Scr水平方面,随着CKD病程的进展,清热利湿法对于CKD患者Scr降低的效应量绝对值也随之增加,整体数据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cr呈降低趋势。根据原发病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于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的Scr降低效果较好。5.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本研究各结局指标Begg’s和Egger回归非对称性检验结果提示,各研究均存在发表偏倚,分别对各结局指标进一步采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估潜在缺失研究的数量,并未发现添补研究,剪补前后合并效应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发表性偏倚影响不大,结果比较稳健。采用单研究逐次排除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依次排除独立研究,对剩余研究重新进行分析,所有结果的点估计值均落在合并效应量的95%CI内,说明本研究结果总体的稳定性较好。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于改善CKD患者肾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需要高质量证据进一步确认。2.纳入的33篇文献中使用频次排名前10味的中药中有5味中药(党参、半夏、黄芩、黄连、甘草)与《伤寒论》中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用药相吻合,与CKD的中医病机脾胃虚损、水精不布、湿热内生的病机特点相应,可作为临床CKD患者辩证为中下焦湿热证诊疗时的用药参考。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研究一对纳入文献所用高频中药进行总结分析,本研究第二部分拟选用半夏泻心汤为治疗CKD中下焦湿热证的代表方剂,运用网络药理学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进行分析,并针对关键靶点与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药物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根据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数据库所建议的选择标准,将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20%,类药性指数(drug-likeness,DL)≥0.1作为筛选条件,检索半夏泻心汤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及相对应的药物靶点,在Uniport数据库进行蛋白名称标准化,得到药物的潜在靶点。2.获取CKD疾病靶点:分别在Gene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病(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Chronic Kidney Disease”,搜索与 CKD相关的靶点基因。3.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并筛选核心成分:采用R软件对半夏泻心汤药物靶点与CKD疾病靶点取交集作为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在Cytoscape 3.8.0软件中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网络结构拓扑分析结果选取核心成分进行后续研究。4.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将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潜在作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将得到的相互作用参数导入Cytoscape3.8.0软件中构建PPI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后续研究。5.核心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使用R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6.分子对接: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1.半夏泻心汤有效成分与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得到个半夏泻心汤组成中药活性成分,得到相关靶点278个。2.CKD疾病相关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14136个CKD相关靶点。3.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成分:将半夏泻心汤的有效成分靶点和CKD相关靶点进行匹配,选择交集靶点作为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靶点,最终得到药物-疾病作用靶点149个,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网络靶点图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得到排名前10位的活性成分,提示它们可能是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主要药效物质。4.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靶点:将149个药物-疾病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互相作用信息,进一步采用Cytoscape中插件CytoNCA计算网络节点属性,得到23个核心靶点,包括胰岛素(insulin,INS)、白蛋白(albumin,ALB)、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5.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23个关键靶点基因共影响了 89个生物学过程和113条信号通路。与半夏泻心汤治疗CKD密切相关的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6.分子对接:230组对接中Docking Score值<-9的有10组,介于-9与-7之间的有95组,介于-7与-5之间的有92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汤中多数核心化合物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发现了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初步验证了半夏泻心汤化合物成分与其治疗CKD潜在关键靶点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推测半夏泻心汤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介导应激条件下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炎性反应及肾间质纤维化、氧化应激等生理病理过程,减轻肾脏纤维化及炎症,达到治疗效果,可为后期半夏泻心汤治疗CKD中下焦湿热证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作用机制依据。小结:本课题研究一部分通过检索文献对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总结得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于CKD患者有一定临床疗效。纳入文献中所使用的高频中药中有5味药与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用药相吻合,可作为临床CKD辨证中下焦湿热证诊疗时的用药参考。因此基于研究一部分的结论,进一步对治疗慢性肾脏病中下焦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以半夏泻心汤为例,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是通过多药味、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关系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等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INS、ALB、IL6、CASP3、EGFR、CYCS等靶点,同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相关。

冯强[4](2021)在《昆仙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蛋白尿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昆仙胶囊治疗IgA肾病(脾肾阳虚型)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46例符合脾肾阳虚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试验组采用昆仙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片(该组简称“昆仙胶囊组”)治疗,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该组简称“激素组”)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记录观察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化验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分析两组治疗对上述观察指标的影响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的性别、族别、入组时血压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结局指标:(1)主要观察指标:昆仙胶囊组和激素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浆白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要观察指标:昆仙胶囊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素组症状评分中腹胀、面色晄白、疲倦乏力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水肿、形寒肢冷、大便稀溏、纳差、腰膝酸痛上无差异(P>0.05);治疗后昆仙胶囊组与激素组总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疗效:(1)现代医学疗效:昆仙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3.9%,激素组疗效总有效率53.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昆仙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26%;激素组总有效率13.04%,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1)治疗前后两组白细胞、血肌酐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无明显差异(P>0.05)。(2)昆仙胶囊组恶心2例,调整昆仙胶囊随餐服用后不适症状缓解;两组均有2位在近第8周出现痤疮,与应用激素有关;昆仙胶囊组2例和激素组3例出现头晕,调整降压药治疗症状缓解。结论:(1)昆仙胶囊组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中医症状均有改善,优于激素组。(2)昆仙胶囊组和激素组均可以降低脾肾阳虚型IgA肾病尿蛋白,两组降低蛋白尿无明显差别。(3)两组对IgA肾病患者白细胞、谷丙和谷草转氨酶、血肌酐无明显影响。(4)两组共同不良反应为头晕和痤疮,昆仙胶囊有恶心表现,调整用药可以缓解。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5](2021)在《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目的及意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具有对健康产生影响的肾脏损伤的标志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低于60 mL/(min,1.73m2),持续至少3个月的病理状态[1]。2012年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根据GFR水平可将CKD分为5期(表1)[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CKD患病率逐年升高,

黄栓[6](2020)在《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肾炎病理机制的逐步深入,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日趋靶向化、具体化。现已形成了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靶向药物为主的治疗体系,其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于GN患者的病情恢复大有裨益。但考虑到多数肾小球肾炎患者患病日久,需长期服药,而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机能,诱发其他疾患,且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多价格昂贵,故临床上开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高、毒副作用小且治疗收益较高的免疫抑制类药物。中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部分中药材被证实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已指出以雷公藤多苷为代表的中药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肾小球肾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有研究发现昆明山海棠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免疫作用,减少尿蛋白。但上述药物多具有性腺毒性、消化道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可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引发消化道不适,损害肾功能,这些毒副作用使部分患者难以忍受。昆仙胶囊是中医科研攻关项目的成果,主要含有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及菟丝子。淫羊藿主要提取物为淫羊藿苷,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提高造血功能、激素样作用;枸杞子主要提取物为甜菜碱,具有促进造血、保护肝脏的作用;莵丝子主要提取物为黄酮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提高生殖功能,且有护肝、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作用。昆仙胶囊经组方配伍理论上可拮抗昆明山海棠的性腺毒性而不影响其抗炎和免疫抑制效果,故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但目前关于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相关研究相对局限,随访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目的探究基础治疗方案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干预措施下的同组研究设计,病例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1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门诊随访2个月,每月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观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并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进行亚分组研究,从上述角度分析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研究结果1.给予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的61例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控制者4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39例,治疗总有效率达36.07%;治疗2个月后,临床控制者6例,显效者12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25例,治疗总有效率达59.02%。2.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时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70);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2)。3.以Scr是否正常分为血肌酐正常组与异常组。正常组、异常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85),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65);异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7);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以60岁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了高龄组和低龄组。低龄组、高龄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低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2);高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90),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8),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0);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5.按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性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女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14),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9),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89);男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女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39);两组患者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6.临床指标分析显示治疗后尿红细胞明显减少,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5);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后第1、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较治疗前分别有所下降,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低于生理水平下限。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较理想,在改善尿蛋白方面的疗效显着。2.昆仙胶囊在短期内对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肌酐无明显影响。3.性别及年龄不是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昆仙胶囊短期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叶艳玲[7](2020)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根据本课题纳入和排除标准,将60例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用药方案:(1)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低盐饮食;予安博维,150mg/日,口服;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伴有高血压者依次选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水肿时加用利尿剂;(2)治疗组除上述常规西医治疗外,加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口服。3.疗程:4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其治疗效果及用药的安全性。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结果比较P=0.035(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0.00%、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后P=0.0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加显着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3.尿常规和24h尿蛋白比较: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结果,经组内及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尿红细胞和24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肾功能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Scr,Ccr,BUN),P值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对肾功各指标无明显影响。5.安全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血常规(WBC,RBC,Hb,PLT)无明显差异(P>0.05)。生命体征、粪便常规和心电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两组的治疗对上述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影响,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受试者所用的药物是安全的。结论: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能有效改善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减少尿蛋白,全面改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其病情进展。

朱小林[8](2019)在《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中医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挖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理论框架和诊疗模式,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载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药物、剂量和用法,按照配伍原则有机组合而成的药方。配伍是选择药物进行组合、配合应用的方法,是方剂取得临床疗效的关健。慢性肾脏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疾病,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关联规则挖掘技术能有效挖掘方剂配伍规律,推进中医方剂配伍研究的现代化继承与发展,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客观化依据,减少临床组方不确定性,辅助医生合理设计疾病治疗方剂配伍,为新药研制提供决策支持。论文以临床疗效为核心,开展中医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挖掘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为提高方剂配伍模式挖掘效率,提出基于高压缩前缀树结构(Highly Compressed Prefix Tree,HCPT-tree)的关联规则算法HCPT-growth实现慢性肾脏疾病配伍频繁模式挖掘,获得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常用核心药物、药对和药物组合。通过采用路径计数节点,HCPT-tree支持更多前缀共享,显着减少树节点数量,故HCPT-growth能有效减少递归调用数量并提升挖掘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与LP-growth、NSFI、MAFIA-FI等算法相比,HCPT-growth运行速度更快,内存消耗更小,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2)疗效是中医药发展的源泉与动力,而现有配伍模式挖掘研究多关注药物支持度,存在所挖掘的支持度最高药物或组合可能未必是有效药物或组合的问题;同时由于未考虑临床疗效,存在忽略支持度低但临床疗效好的药物或组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高压缩加权前缀树结构(Weighted Highly Compressed Prefix Tree,WHCPT-tree)的加权关联规则算法WHCPT实现面向疗效的中医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为医生提供疗效好的核心药物、药对和药物组合辅助决策,所挖掘药物及组合均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加权关联规则挖掘中最小加权支持度阈值设置过低将导致大量短模式,设置过高则造成有用长模式遗漏。针对现有最小加权支持度阈值确定过程繁琐且易引发低效挖掘问题,提出一种高效TOP-K加权关联规则算法(top-k Prescription Weighted Frequent Patterns growth,PWFP-growth),实现面向疗效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主模式挖掘。通过设置期望挖掘的有效药物组合最大长度和每种长度的药物组合数量,PWFP-growth实现全局树构建过程中预估最小加权支持度阈值并对非加权频繁项目剪枝,实验结果表明PWFP-growth运行效率高于CRMN、BOMO等算法。(4)临床环境下中医方剂持续增长,现有中医方剂配伍模式挖掘聚焦静态方剂挖掘,鲜见慢性肾脏疾病中医方剂增量挖掘研究,提出增量TOP-K加权关联规则算法(Incremental top-k Weighted Frequent Patterns growth,IWFP-growth)实现慢性肾脏疾病方剂配伍主模式动态增量挖掘。实验结果显示,针对持续增加的动态方剂数据,IWFP-growth算法实现增量的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有效药物组合挖掘,减少疗效差的药物组合数量,有效辅助医生进行临床用药调整,设计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合理方剂。

李松伟[9](2018)在《血尿方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血尿方在治疗CGN血尿中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在临床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分析方剂起效的原理和机制,为临床辩证用药寻找理论依据,从而探索中医辨证治疗本病的有效治法及方药,以达到减轻患者症状、防病治病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对64例入组患者分组,分别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1)给予患者口服缬沙坦胶囊,每次剂量为80mg,每天一次。(2)低盐饮食;(3)避免感染;(4)限制蛋白入量;(5)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口服血尿方,温开水冲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疗程:12周。观察中医症候积分、尿隐血、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相关生化指标、副反应等变化并做好记录,科学严谨的进行数据的统计、数据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试验组、对照组各有1例入组病人脱落,最后统计两组各有31例完成临床观察研究。1.经过12周的治疗,两组入组病人的BLD定性检查均较前有实质性改善(P<0.05),两组入组病人的尿RBC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两组入组病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2.经过12周治疗,两组入组病人经过统计分析对比,发现试验组、对照组在BLD定性检查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尿RBC数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积分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状的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盗汗、口干咽燥、双目干涩、口苦、小便灼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的疗效对比:发现经过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54.83%,而试验组总有效率是80.64%,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对比: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0.96%,试验组总有效率是87.1%,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证实,血尿方可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型CGN血尿的患者,可以减少尿RBC数、降低BLD,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经过12周的临床试验对比观察,在减少尿RBC数、降低BLD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方面,2组均有疗效,但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中药血尿方在治疗CGN血尿时疗效确切,可以在自身合理配伍的基础上发挥独特的优势,对于治疗CGN血尿可以灵活应用、推广,对于CGN患者的治疗又多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马雷雷[10](2017)在《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基于“肾络症瘕”理论,开展以消症散结法为主要治法的中医药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方法:(1)研究一:通过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分析每年进入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原发病情况、透析时机变迁、血液透析通路等,并与同期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年度数据报告进行比较,然后将2011年至2015年所有患者按照透析起始 eGFR 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n=293 例),eGFR≤5ml/min/1.73m2组(n=226例),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生存预后情况,再将两组患者数据经SAS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分析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研究二:采用连续入组、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以及河北省迁安市肾脏病医院就诊的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治疗组,n=67例),常规+中医治疗组(简称中医治疗组,n=69例),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主要观察指标为延缓首次透析的时间,终点事件为进入透析或eGFR≤5ml/min/1.73m2。随访结束后通过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治疗延缓患者首次透析时间以及累积生存率。同时统计中医治疗组所有患者就诊频次,每次就诊症状,中药处方,分析与总结导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和用药特点。结果:研究部分一: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纳入616例患者,其中男性367例,女性249例,男女比例约为1.47:1,616例患者平均年龄58.0±13.4岁,年龄中位数为59岁。男性平均年龄57.0±13.4岁,女性平均年龄59.9±13.2岁,其中年龄小于60岁患者占比51%,大于60岁(含)患者占比49%,所有透析患者中年龄大于75岁(含)者占17%。导致透析的首要原发病因为慢性肾炎,比例达36%(221例),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占比33%(204例),高血压肾病所占比例为9%,间质性肾炎5%,多囊肾4%,其他原因占13%,而且在2016年,糖尿病肾病比例首次超过慢性肾炎(38.1%vs32.0%)。历年进入透析患者透析起始实验室指标在血肌酐、尿素氮、总蛋白、血磷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白蛋白(p=0.027)、血钙(p=0.009)、血红蛋白(p=0.02)方面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透析起始平均eGFR为6.31±3.85ml/min/1.73m2,糖尿病肾病组患者透析起始eGFR(7.92±4.95)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患者(5.51 ±2.84 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中43%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5 ml/min/1.73m2,透析起始5 ml/min/1.73m2<eGFR≤10ml/min/1.73m2的患者占比45.8%,仅有11.2%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10 ml/min/1.73m2。从201 1年到2016年,每一年90%左右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0 ml/min/1.73m2。在透析起始血管通路方面,50%的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采用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41%的患者是临时置管,长期置管透析的患者占5%,仅有1%的患者采用的是移植血管内瘘。将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起开始透析的患者按照透析起始eGFR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和eGFR≤5ml/min/1.73m2组),然后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未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前,两组共纳入519例患者,其中eGFR>5ml/min/1.73m2组293例,随访结束时在透204例,肾移植6例,死亡41例,失访42例,eGFR<5ml/min/1.73m2组226例,随访结束时在透167例,肾移植6例,死亡27例,失访2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累积生存率log-rank 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299)。将上述两组数据经 SAS 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以后,两组共纳入患者276例,每组患者13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除血肌酐、透析起始eGFR、尿素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547)。研究部分二:本研究共筛选274例CKD5期非透析患者,共排除138例,其中8例<18岁,13例>75岁,46例继发性肾功能衰竭,37例eGFR<10ml/min/1.73m2,34例血压>150/90mmHg,最终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36例,其中中医治疗组69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2例,常规治疗组67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两组病例性别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30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体重指数、收缩压、血肌酐、eGFR、尿素氮、总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至随访终点时,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34.8%,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83.6%,两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其中中医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5月(95%CI:18.2-31.8),常规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9月(95%CI:7.6-10.4),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出现终点事件的患者进行延缓首次透析时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12.6月(95%CI:10.5-14.7),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8.5月(95%CI:7.4-9.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自诊断为CKD5期到首次透析时间显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进入透析原因分析: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6例因为心衰、消化道症状以及水肿等原因进入透析,1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19例患者因心衰、消化道症状原因接受透析,37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分析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发现,临证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基本方,根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慢肾衰患者心脏病防治,针对本虚证注重健脾补肾,选用四君子和五子衍宗丸随症加减,针对标实证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结论:1.我院近6年透析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大于60岁患者占比较高,新进入透析患者病因主要为慢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第三位,2016年糖尿病肾病已经超过慢性肾炎成为导致血液透析的首要病因。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前期血红蛋白、血磷、血钙达标率较低,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时机较晚,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起始eGFR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稍高,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主要以动静脉内瘘为主,但中心静脉置管所占比例仍较高,早期透析和晚期透析对于患者预后影响无差异。2.“肾络症瘕”理论是慢性肾脏病的共通病机,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可以延缓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首次进入透析时间,减少CKD5期患者透析事件发生率。3.CKD5期非透析患者本虚证以气虚、血虚证最为常见,而标实证则以血瘀证、溺毒证、湿热证最为常见。4.导师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临证中依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对于慢肾衰患者心脏病的防治。同时针对本虚注重健脾补肾,针对标实则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1.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1.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认识
        2.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历史沿革和病因病机
        2.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治法原则
    3 麻黄的现代药理研究
        3.1 麻黄的中医作用研究
        3.2 麻黄现代成分研究及药理作用
    4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现代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meta分析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综述:麻黄及其类方治疗水肿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分组标准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分期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同时具备)
    4 排除标准(具备任何一项)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治疗方案
        7.1 基础治疗
        7.2 分组治疗
    8 观测指标
        8.1 一般信息
        8.2 疗效性观测指标
        8.3 安全性观测指标
    9 疗效判定标准
        9.1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9.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9.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0 安全性评价
        10.1 安全性分级
        10.2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
    11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4 临床疗效评定
    5 中医疗效评定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流行病学
    2 现代医学研究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2.3 预后
    3 中医理论依据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3 对“血尿”与“蛋白尿”的中医认识
        3.4 古今名医经验
        3.5 导师辨证思路
        3.6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组方依据
        3.7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方解
        3.8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部分药物药理研究
    4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疗效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中医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
        一、古人对湿热病的认识
        二、CKD湿热证形成的病因病机
        1.外感
        2.内伤
        3.药物因素
        三、CKD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
        1.CKD湿热证临床表现
        2.CKD湿热证发病特点
        四、CKD湿热证候学研究
        五、CKD湿热证的中医治疗
        1.对于蛋白尿湿热证的治疗
        2.对于血尿湿热证的治疗
        3.对于水肿湿热证的治疗
        4.对于肾功能不全湿热证的治疗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网络药理学的发展
        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生物网络构建
        2.网络分析
        3.分子对接或实验验证
        三、中药治疗CKD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2.预测中药及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及活性靶点
        3.阐释方剂组成及配伍
        4.阐述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
        5.中药药性理论的探索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文献筛查流程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概述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结局指标
        2.5 发表偏倚
        2.6 敏感性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收集药物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
        1.2 获取CKD疾病靶点
        1.3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核心成分筛选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1.5 基因本体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
        1.6 分子对接验证
    2.结果
        2.1 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筛选
        2.2 疾病靶点检索结果与药物-疾病作用靶点筛选
        2.3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核心成分筛选
        2.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5 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2.6 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昆仙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蛋白尿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结局指标
    3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比较
    5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 中医对Ig AN的认识讨论
        1.1 病名
        1.2 病因—外感邪气,脏腑虚损
        1.3 病机—本虚标实
        1.4 中医治疗讨论
    2 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3 选择昆仙胶囊依据
        3.1 昆仙胶囊属雷公藤类制剂
        3.2 昆仙胶囊组方及作用机制分析
        3.3 昆仙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5 不足与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昆仙胶囊治疗蛋白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
        3.病例选择标准
        4.病例分组
        5.治疗方案
        6.观察指标
        7.疗效评价标准
        8.疗效结果分析
        9.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
        1.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
        3.已有的患者的病理分型
        4.尿蛋白比较
        5.尿红细胞比较
        6.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7.中医证候比较
        8.肾功能比较
        9.安全性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
        1.两组临床总疗效分析
        2.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尿蛋白对比
        4.尿红细胞对比
        5.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6.肾功能分析
        7.安全指标分析
    讨论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范畴
        2.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治机理探讨
        3.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组方用药分析
        4.课题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基于现代文献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证治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
    2.结果
    3.中医治疗 CGN 的临床研究回顾
        3.1 治疗方法分析
        3.2 使用药物分析
        3.3 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中医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挖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慢性肾脏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
    1.2 慢性肾脏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
    1.3 基于数据挖掘的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中医方剂配伍与关联规则挖掘
    2.1 中医方剂配伍
    2.2 关联规则挖掘
        2.2.1 常用基本关联规则算法
        2.2.2 加权关联规则算法
        2.2.3 TOP-K关联规则算法
        2.2.4 增量关联规则算法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CPT-growth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
    3.1 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框架
    3.2 基于高压缩前缀树的关联规则算法HCPT-growth
        3.2.1 高压缩前缀树HCPT-tree
        3.2.2 HCPT-tree构建
        3.2.3 HCPT-tree分析
        3.2.4 HeaderTable重用
        3.2.5 频繁模式的挖掘
    3.3 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疗效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
    4.1 面向疗效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框架
    4.2 基于高压缩前缀树结构的加权关联规则算法WHCPT
        4.2.1 配伍权值确定
        4.2.2 WHCPT-tree的构建
        4.2.3 加权频繁模式挖掘
    4.3 面向疗效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模式挖掘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OP-K加权关联规则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主模式挖掘
    5.1 基于TOP-K加权关联规则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主模式挖掘框架
    5.2 TOP-K加权关联规则算法PWFP-growth
        5.2.1 基于动态增加阈值的全局PWFP-tree构建
        5.2.2 全局PWFP-tree构建复杂度分析
        5.2.3 TOP-K加权频繁模式挖掘
    5.3 基于PWFP-growth的慢性肾脏病配伍挖掘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增量加权关联规则的慢性肾脏疾病配伍主模式挖掘
    6.1 面向疗效的慢性肾脏病配伍增量更新主模式挖掘框架
    6.2 增量加权关联规则算法IPWFP-growth
        6.2.1 IWFP-tree构建
        6.2.2 IWFP-tree重构
        6.2.3 增量更新加权频繁模式挖掘
    6.3 慢性肾脏病配伍增量更新主模式的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血尿方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疗效判定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治疗前BLD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BLD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尿RBC比较
    5. 两组治疗前后尿RBC比较
    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比较
    7.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8.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比较
    9.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10. 两组实验室检查疗效比较
    1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一.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二. 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 西医认识
    2. 中医认识
    3. 经验方治疗
    4 中成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透析时机选择与透析患者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血液透析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消症散结法延缓CKD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D]. 陈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D]. 卢晶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D]. 罗慜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昆仙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gA肾病蛋白尿的随机对照研究[D]. 冯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6]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D]. 黄栓. 山东大学, 2020(02)
  • [7]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D]. 叶艳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中医慢性肾脏疾病配伍挖掘的研究[D]. 朱小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血尿方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观察[D]. 李松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D]. 马雷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