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

牛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

一、牛眼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汪鑫[1](2021)在《糖皮质激素对小梁网功能影响及其调控》文中提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作用且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但应用糖皮质激素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并且不同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不同。在眼科多种眼部疾病的治疗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白内障、眼压升高甚至青光眼的发生,后者可对视神经造成损伤,引起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小梁网-施莱姆氏管(Trabecular meshwork-Schlemm’s canal,TM-SC)是眼球房水引流的主要途径,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小梁网的功能,导致小梁网硬度增加,房水外引流阻力增大,外引流减少引起眼压升高。因此,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小梁网功能的影响与小梁网对激素敏感性的具体调控机制以及小梁网功能的在体无创量化具有重要意义。糖皮质激素发挥功能是通过其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所介导的,其中GRα和GRβ是研究最多的两种受体亚型,且GRβ是GRα介导糖皮质激素功能的天然抑制剂,两种受体表达比的改变可以引起组织细胞对激素的不同敏感性。在全身其他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可以通过调控激素受体的不同表达引起组织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耐受。已有眼部研究表明,IL-1β对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改变了小梁网细胞外基质的构型,导致房水外引流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眼压。但是,关于IL-1β对眼部GR的影响目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应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处理人小梁网细胞(Human Trabecular Meshwork Cell,HTMC),观察 DEX 以及 DEX 联合 IL-1β对HTMC的GRα和GRβ表达情况的作用,及其对小梁网硬化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以期为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思路,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预测指标。第二部分制备DEX诱导的大鼠高眼压模型,测定大鼠眼压变化情况及小梁网组织GR亚型和硬化相关因子表达情况。第三部分开发小梁网功能在体无创检测新技术,拟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图像无损检测TM-SC形态学的几何度量,通过研究几何度量和眼压变化间的相关关系,以期用TM-SC区域的几何度量作为小梁网功能测定的一种新指标。第一部分糖皮质激素对人小梁网细胞功能影响及其调控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人小梁网细胞GR亚型表达的影响及IL-1β对该影响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该作用对人小梁网细胞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1、采用不同浓度 IL-1β(0ng/mL,10ng/mL,20ng/mL,30ng/mL,40ng/mL)及不同处理时间(0h,6h,24h,48h)处理HTMC,应用RT-PCR方法检测HTMC的GRα和GRβmRNA表达的情况。2、选择对GRα/β影响最大的IL-1β处理方式联合DEX处理HTMC,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IL-1β处理对DEX引起的HTMC的GRα和GRβmRNA和蛋白改变的调节作用。3、应用Elisa进一步检测DEX刺激引起的HTMC硬化指标Myocilin(MYOC)、Fibronectin(FN)的表达情况及IL-1β对该表达情况的调节作用。结果:1、不同浓度IL-1β对HTMC两种GR表达情况的影响:加入不同浓度(0ng/mL,10ng/mL,20ng/mL,30ng/mL,40ng/mL)IL-1β处理HTMC24h后,两种GR的mRNA表达量随IL-1β浓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IL-1β浓度为20ng/mL时GRα/β最低。10ng/mL IL-1β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GRα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ng/mL组与30ng/mL组间GRα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浓度处理组间GRαmRNA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10ng/mL IL-1β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GRβ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浓度处理组间GRβmRNA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2、IL-1β不同作用时间对HTMC两种GR表达情况的影响:应用20ng/mLIL-1β处理不同时间(0h,6h,24h,48h)后,HTMC的两种GR的mRNA表达量随IL-1β作用时间延长先增高后降低,在24h时达最高,且GRα/β最低。48h组与对照组GRαmRNA表达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处理时间组间GRαmRNA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6h组、48h组与对照组GRβ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时间处理组间GRβ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IL-1β对DEX引起的HTMC两种GR表达情况的影响:100nM DEX处理48h可以引起HTMC两种GR表达均降低,而20ng/mL IL-1β预刺激24h可以对抗这种影响,且进一步降低GRα/β。对照组与先DEX后IL-1β处理组之间GRα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L-1β预处理联合DEX处理组和DEX处理组三组间GRα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与先DEX后IL-1β处理组之间GRβ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L-1β预处理联合DEX处理组和DEX处理组三组间GRβ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组对GRα和GRβ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mRNA表达的影响一致。4、IL-1β对DEX引起的HTMC硬化指标改变的影响100nM DEX处理48h后可以引起HTMC的MYOC、FN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而IL-1β预处理可以降低DEX引起的MYOC、FN表达的升高,这种影响与IL-1β引起GRα/β降低的趋势一致。对照组与IL-1β预处理联合DEX处理组MYOC和FN的mRNA表达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与对照组间、DEX组与IL-1β联合DEX组间MYOC和FN的mRNA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组MYOC和FN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一致。结论:1、DEX可以影响HTMC的GRα和GRβ的表达情况和GRα/β。2、IL-1β可以改变DEX对HTMC的GRα和GRβ表达情况和GRα/β的影响。3、HTMC的GRα/β表达情况与DEX诱导的小梁网硬化程度相关。第二部分 糖皮质激素对大鼠小梁网功能影响及其调控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眼压和小梁网组织GR亚型和表达蛋白的影响及IL-1β对该影响的调控作用。方法:1、实验设计:46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选定每只大鼠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为DEX处理组,C组为DEX联合IL-1β处理组。2、动物模型制备: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并奥布卡因滴眼麻醉后测定大鼠基础眼压。B组及C组大鼠均接受药物注射。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生理盐水冲洗术眼结膜囊后应用29G注射器结膜下注射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0.1mL。注射后立即点用一滴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B组动物实验眼每周结膜下注射0.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次,对照眼注射生理盐水2次。C组动物于处理首日行实验眼结膜下注射IL-1β 50ng,对照眼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一次,次日起处理同B组。首次药物注射后,B组和C组动物每日接受DEX(实验眼)或生理盐水(对照眼)滴眼,3次/日。开始药物处理后,分别在每次接受药物注射前,动物麻醉状态下测定双眼眼压情况。3、观察指标:建模后3天、2周、1月裂隙灯下观察眼部结膜充血、前房炎症细胞、前房积脓、虹膜充血及瞳孔直径情况,给予炎症评分;建模后3天、2周、1月分别处死动物,解剖得到角巩膜缘组织,一半储存于-80℃冰箱中备RT-PCR检测,一半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眼压结果:DEX处理组实验眼眼压逐渐升高,至处理1月时眼压由基线水平6mmHg上升至12mmHg;对照眼眼压波动于6mmHg左右。DEX联合IL-1β处理组实验眼眼压于第3天降低,至第10天方高于对照眼,且逐步升高,至处理1月时实验眼眼压平均为10mmHg。2、裂隙灯检查结果:DEX处理组未见明显异常,炎症评分为0。DEX联合IL-1β组仅第3天时可见结膜轻度充血,虹膜轻度充血,血管扩张,轻度迂曲(1分),同样光照条件下瞳孔略小,但对光反应仍存在,无前房内炎症细胞及前房积脓,其余时间点实验眼及对照眼无明显差别,炎症评分均为0。3、HE染色结果:DEX处理组1月时部分实验眼出现睫状体囊肿,其余实验眼与对照眼及空白对照眼未见明显差异。DEX联合IL-1β处理组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仅造模后3天时实验眼较对照眼虹膜及睫状体中血管增多。4、RT-PCR 结果:(1)对GRαmRNA的影响:DEX处理后GRαmRNA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DEX处理3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和1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组,2周组和1月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预处理后,GRαmRNA表达3天组升高,1月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2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天组和1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组,2周组和1月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和DEX联合IL-1β处理组间比较,3天组和2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GRβmRNA的影响:大鼠肝脏和脾脏中可以检测到GRβmRNA的表达,但GRβmRNA含量远低于GRαmRNA。眼球小梁网区域组织中未检测到GRβmRNA 表达。(3)对 MYOCmRNA 和 FNmRNA 的影响:DEX 处理后 MYOCmRNA 和FNmRNA表达逐渐增高。与对照组相比,DEX处理3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和1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组,2周组和1月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预处理后,MYOCmRNA和FNmRNA表达3天组降低,1月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天组和1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组,2周组和1月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和DEX联合IL-1β处理组间比较,3天组和2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结果:(1)对GRα的影响:DEX和DEX联合IL-1 β处理后小梁网GRα蛋白表达与GRα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2)对GRβ的影响:空白对照组角膜上皮、小梁网、睫状体上皮及晶状体上皮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建模后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组间实验眼小梁网、睫状体及虹膜上皮细胞处GRβ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对MYOC和FN蛋白质的影响:DEX处理后MYOC和FN蛋白质表达升高,3天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余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联合IL-1β处理后,与对照眼相比,MYOC和FN蛋白质表达3天组降低,2周组和1月组升高(P<0.05)。DEX组和DEX联合IL-1β组间比较,1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EX点眼联合结膜下注射可以引起大鼠眼压升高。2、IL-1β可以降低DEX引起的眼压增高。3、MYOC和FN可以作为DEX诱导大鼠高眼压的小梁网硬化指标。4、IL-1β降眼压作用可能与GR亚型的表达无关。第三部分 在体小梁网功能评价新技术研究目的:评价不同分割方法对UBM图像中SC-TM区域的分割效果及其量化分析与眼压间的关系。方法:1、招募健康受试者26名,检测眼部情况符合入组标准。测量基础眼压值后,受试者开始吹喇叭,并尽量长时间保持吹喇叭状态。分别在开始吹喇叭后10s、吹气停止时、吹气停止后10 s留取6点方位房角UBM图像并测量对侧眼眼压。2、根据图像入选标准筛选所得图像。分别采用ImageJ软件和K-means、FCM、Level-set三种分割算法对所得UBM图像进行分割并基于分割结果对TM-SC区域进行定量分析。采用三种算法与ImageJ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量化三种分割算法几何度量的准确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K-means、FCM和Level-set分割算法的几何度量和ImageJ分割结果之间的差异对比关系。采用ICC量化K-means、FCM和Level-set分割算法的几何度量结果和ImageJ的几何度量的可信度。3、基于不同分割方法的比较结果,选择使用其中最优的分割方法将所有图像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其几何度量结果与对应的眼压测量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量化其相关性。结果:1、一般情况:26名受试者共获得104张UBM图像,其中有84张图像符合入组标准。吹喇叭前和吹喇叭10s时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7.5 mmHg和28.8 mmHg。2、图像分割情况:采用四种分割方法分别对同一受试者的不同状态UBM图像进行分割,显示Level-set方法可清晰识别出TM和SC区域边界,无噪声影响,与真实值间相差小,且适用于不同眼压状态下。3、三种方法分割结果与ImageJ分割结果比较:Level-set分割方法较另两种分割方法与ImageJ方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与ImageJ测量的SC面积、SC周长、SC长度、TM宽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3,0.071,0.755,0.117)。K-means分割方法与ImageJ测量的SC面积和SC周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0.901),测量的SC长度和TM宽度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FCM分割方法与ImageJ测量的SC面积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测量的SC周长、SC长度和TM宽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01,P<0.001)。Level-set 分割算法的相对误差均<0.08,而其他两种方法的相对误差均>0.2。Level-set分割算法的ICC值分别为0.97、0.95、0.9和 0.57,K-means 和 FCM 方法的 ICC 值均<0.4。4、Level-set方法分割量化结果与眼压间关系:眼压与SC面积、SC周长、SC长度和TM宽度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2、-0.66和-0.61(P<0.01)。结论:1、Level-set算法是一种可以实时分割眼前节UBM图像中TM-SC区域的方法,其分割质量及效率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适用性。2、Level-set算法分割结果中的SC面积与眼压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可能作为小梁网功能评价的新指标。

吴春亚,吴佳昊,吴喆冉,李曦光,黄俊杰,陈明君[2](2021)在《生物3D打印技术的新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体构建生物组织和器官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和工程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由于三维组织结构成型复杂、微环境控制难度大、商业应用下的生产效率和可重复性等因素限制,传统制造方法很难实现生物组织和器官的有效构建。医学模型和生物相容性支架打印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但相对固定的加工工艺限制了其在活性生物材料打印领域的拓展;4D生物打印技术的概念提出较晚,重点在于产品的可编程性变形,但有关响应性材料的研究仍然较少。采用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兼容性材料作为打印墨水的生物3D打印技术,在复杂内部型腔和外部结构的构建方面优势凸显,可以实现器官组织的个性化定制,并高效生成三维活性构建体,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巨大。着眼于生物3D打印中关键技术的发展态势,重点分析面向不同器官组织和功能性支架的生物3D打印机理及应用现状,并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和仍需注重解决的问题,希望能为后续生物3D打印技术研究工作的大规模推进提供参考。

李志鲲[3](2020)在《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因止痛效果好、能迅速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但随访中发现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率极高,并且有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椎体塌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近期研究发现骨水泥分布与椎体塌陷关系密切,临床中我们使用改良交叉穿刺技术控制骨水泥分布,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以降低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但缺乏相关的研究依据及经验总结。本研究从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对改良交叉穿刺技术进行分析,探究这种改良穿刺方法的可行性及疗效,以及在改善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塌陷中的作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猪脊柱离体模型建立目的对传统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化学脱钙法进行改良,建立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体外动物模型(猪)并进行多维度低骨量验证,为后期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低骨量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获得24节单节段成熟家猪的胸腰椎,随机非均等分为实验组(20节)和对照组(4节)。采用改良体外EDTA溶液脱钙法降低猪椎骨的骨密度(BMD)。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区域BMD,通过QCT扫描评估体积BMD,使用Micro-CT评估骨小梁的形态。对脱钙前后的组织使用HE染色和钙盐染色观察组织学特性。对低骨量标本使用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测试并记录杨氏模量、屈服应变、最终应变、屈服压力和最终压力。最终将椎体破坏建立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使用X线进行骨折模型验证。统计学方式选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实验组脱钙后4周时所有椎体骨密度均小于0.75g/cm2,均处于低骨量状态。脱钙前后骨密度存在显着性差异(1.18±0.12g/cm2,0.58±0.06 g/cm2)(P<0.05)。(2)QCT扫描显示标本脱钙4周后实验组骨皮质BMD(189.2±41.2mg/cm3)和骨松质BMD(66.3±13.5mg/cm3)均小于对照组骨皮质BMD(611.8±31.5mg/cm3)(P<0.01)和骨松质BMD(329.1±53.1mg/cm3)(P<0.01)。(3)Micro-CT显示脱钙处理后实验组猪椎骨的骨小梁变细、稀疏,间隙增宽。(4)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骨小梁体积不同,骨小梁间连接存在差异,von Kossa钙染色显示实验组中染成黑色的骨小梁密度与对照组相比钙密度明显降低。(5)实验组中脱钙椎体的单轴压缩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弹性模量下降79.1%,屈服应力下降73.2%,极限应力下降72.2%,三者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猪椎骨模型的弹性模量(R2=0.749,P<0.001),屈服应力(R2=0.808,P<0.001),极限应力(R2=0.753,P<0.001)与BMD呈强正相关。(6)经过压缩破坏后所有椎体呈骨折状态,X线显示椎体前缘压缩,骨皮质不连续。结论(1)在猪椎骨开始脱钙后4周,标本表现出显着的骨质减少且达到目标低骨量状态(小于0.75g/cm2)。(2)使用改良EDTA脱钙法可均一化制备出符合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实验的离体动物模型,模型表现为显着性的骨密度降低、骨形态特征减弱和骨强度下降。(3)改良EDTA脱钙法是一种合适的低骨量建模方法,从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方面可以达到实验所需。第二部分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在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对比不同穿刺方法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和生物力学的差异,分析改良交叉穿刺技术在抗压缩能力的优势,探究理想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及穿刺方法,为明确最佳骨水泥分布形态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选取第一部分已建立的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椎体成形术对模型进行定量5ml骨水泥注射,使用4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实验1组为交叉穿刺形成全椎体的骨水泥分布,实验2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下缘的骨水泥分布,实验3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上缘的骨水泥分布,实验4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中央的骨水泥分布,建立4种骨水泥分布图形后使用X线进行确认,另选4个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为对照组不注射骨水泥,对所有标本使用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测试并记录屈服载荷、极限载荷、应力和刚度,并建立载荷-位移曲线,使用CT三维重建测量骨水泥弥散体积并计算弥散系数。对比不同骨水泥分布下的生物力学,观察并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的CT三维重建形态,研究骨水泥分布的不同指标与生物力学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选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骨水泥注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椎体重量无显着性差异。(2)实验1组的骨水泥弥散体积和弥散系数均高于其他3组。(3)不同的骨水泥分布下椎体的载荷和应力均存在差异,极限载荷、屈服载荷和应力从大到小排序均为:全分布型>上分布型>中分布型>下分布型。对照组屈服载荷1.75±0.37KN,极限载荷1.90±0.36KN,应力3.14±0.55Mpa。实验1组屈服载荷4.97±0.79KN,极限载荷5.24±0.66KN,应力9.43±1.59Mpa。实验2组屈服载荷2.28±0.27KN,极限载荷2.39±0.26KN,应力3.94±0.64Mpa。实验3组屈服载荷4.46±0.39KN,极限载荷4.69±0.43KN,应力7.9±1.36Mpa。实验4组屈服载荷2.91±0.42KN,极限载荷3.08±0.39KN,应力5.17±0.61Mpa。(4)实验组中少数模型在骨水泥注射后刚度高于骨水泥注射前,但实验组中所有模型骨水泥注射后的刚度均没有恢复到未骨折前的椎体刚度。实验1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28±0.62KN/mm,2.55±0.36KN/mm。实验2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70±0.42KN/mm,2.68±0.45KN/mm。实验3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49±0.48KN/mm,1.77±0.59KN/mm,实验4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12±0.20KN/mm,1.88±0.41KN/mm。(5)组间对比显示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更高,P=0.004<0.05,总弥散体积更大,P=0.029<0.05,这可能是由于交叉穿刺两个骨水泥流出通道建立在不同的位置,导致骨水泥的弥散方向不同。(6)组间对比显示交叉穿刺组可获得更高的骨水泥高度占比,P=0.004<0.05,但上终板距离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8>0.05。(7)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水泥高度和骨水泥高度占比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正相关,上终板距离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负相关,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生物力学无显着性相关,即骨水泥需要分布越高、高度占比越大、上终板距离越小,极限载荷和应力越大,另外骨水泥分布差异对刚度无显着影响。结论(1)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注射骨水泥后,所有类型的骨水泥分布模型均增加了骨折椎体的载荷力及应力,但所有骨水泥分布类型均未恢复椎体初始刚度。(2)骨水泥高度和骨水泥高度占比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正相关,上终板距离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负相关,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生物力学无显着性相关,即骨水泥需要分布越高、高度占比越大、上终板的距离越小,极限载荷和应力越大。(3)骨水泥分布差异与椎体刚度不存在显着相关。(4)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在生物力学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形成的全分布骨水泥具有高载荷力和应力。第三部分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对比交叉穿刺技术与传统穿刺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不同穿刺法形成骨水泥分布图形的差异,探究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塌陷的高危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获得70例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病例,随访时间大于1年且骨水泥注射量4-6ml,回顾性随机选取70例使用传统穿刺椎体成形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之间的一般数据: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影像学:伤椎高度、楔形角、后凸角、骨水泥弥散体积、弥散系数。功能评分:VAS、ODI、奥多姆标准。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椎体塌陷、临椎骨折等。观察不同穿刺下骨水泥分布的CT三维重建图像差异,分析弥散系数与椎体塌陷高度的相关性,探究椎体塌陷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并进行椎体塌陷的高危因素分析。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LSD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一般数据a.组间对比显示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卧床时间和高度压缩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组间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手术时间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分别为29.0±8.6min和20.7±10.2min。随访时间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分别为15.37±3.9月和23.5±10.6月。(2)影像数据a.组内对比: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中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段高度在术前与术后1天的数据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椎体后缘高度在术前与术后的数据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中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数据可以看出后凸角、楔形角在随访时逐渐缓慢增大,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随访时逐渐缓慢减小。传统穿刺组中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1天、术后3月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椎体后缘高度在随访期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间对比: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在术前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后缘高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在术后1天、术后3月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后缘高度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在术后6月和12月间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高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两组间骨水泥弥散体积及弥散系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法获得的骨水泥分布区域要大于传统穿刺法。(3)功能评分:两种手术方式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方面类似,两组在术前与术后1天VAS评分和ODI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月、6月及12月组间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的总体疗效奥多姆标准方面存在差异,交叉穿刺组优于传统组,交叉穿刺组末次随访奥多姆标准中优和良的评分高于传统穿刺组。(4)并发症:交叉穿刺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传统穿刺组,其中椎体塌陷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穿刺组。两组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分别为18.6%(13人)和78.6%(55人),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分布为17.1%(12人)和78.6%(55人),P<0.05。(5)骨水泥三维CT重建显示交叉穿刺组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比传统穿刺更高,交叉穿刺组骨水泥中的孔隙比传统穿刺组更多,弥散体积更大,传统穿刺与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图形存在差异。(6)弥散系数能客观的反应骨水泥分布情况,弥散系数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成反比,既弥散系数越大椎体高度丢失率越低,r=-0.713,R2=0.508。(7)塌陷组与非塌陷组在术后3月、6月及12月的VAS和ODI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Odom标准在塌陷组80.9%为满意,19.1%为差。末次随访Odom标准在非塌陷组79.1%为优,18.1%为良。说明椎体是否塌陷将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发生塌陷后患者满意度显着降低。(8)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传统穿刺方法、骨密度≤-3、弥散体积<7.5、弥散系数<1.5、高度恢复比≥100%、楔形角恢复比≥50%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体塌陷。(9)交叉穿刺法和传统穿刺法形成的全分布骨水泥病例对比发现,骨水泥全分布形成率分别占97.1%(68/70),12.8%(9/70),两组间骨水泥注射量、弥散系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弥散体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椎体塌陷发生率(更高)和临椎骨折发生率(更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对比传统穿刺,交叉穿刺注射骨水泥形成弥散系数更大,骨水泥分布图形存在差异。交叉穿刺组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比传统穿刺更高,孔隙比传统穿刺组更多。(2)交叉穿刺PVP治疗OVCF术后3月内疗效与传统穿刺类似,术后6月时交叉穿刺组表现出良好的椎体抗压缩能力,传统穿刺组椎体塌陷发生率远高于交叉穿刺组。(3)弥散系数能客观的反应骨水泥分布情况,在一定的骨水泥注射量下,弥散系数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成反比,既弥散系数越大椎体高度丢失率越低。(4)传统穿刺方法、骨密度≤-3、弥散体积<7.5、弥散系数<1.5、高度恢复比≥100%及楔形角恢复比≥50%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体塌陷。(5)交叉穿刺方法的骨水泥全分布图形形成率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方法,传统穿刺组需要注入更多的骨水泥,椎体塌陷率更低,但显着增加了临椎骨折发生率。

任新军[4](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指出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王康[5](2012)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完善的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的方法,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细胞表面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鉴定(NSE、Ⅷ因子和FN的表达),用红血球计数法计数细胞,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获得三代对数生长期小梁细胞之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PDGF-BB (Ong/ml、5.0ng/ml、12.5ng/ml、25.0ng/ml)进行刺激干预。24小时后收集细胞,用SRB法和MTT法检测PDGF-BB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分别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DGF-BB对培养2小时后牛眼小梁细胞MMP-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NSE、FN染色呈阳性,Ⅷ因子染色呈阴性,传三代细胞在接种第三天进入对数生长期,持续时间为三天左右。SRB和MTT法均显示随PDGF-BB浓度增加,小梁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发现,随PDGF-BB浓度增加,牛眼小梁细胞MMP-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PDGF-BB能显着促进牛眼小梁细胞MMP-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实验用牛眼小梁细胞,最好选择传三代小梁细胞,应采用传代后三天左右的对数生长期细胞。PDGF-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PDGF-BB可以引起牛眼小梁细胞MMP-2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对降低眼内压具有重要作用。

马宁[6](2011)在《一氧化氮诱导缝隙连接蛋白43在人眼和牛眼睫状体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为沟通相邻细胞胞质的胞间通道,其在细胞膜上紧密聚集成簇,通过介导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参与胞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因而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及内环境稳定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s, Cxs)为一类具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超家族,是构成GJ的基本单位。在眼部,Cxs已被证实存在于角膜、晶状体、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等多处。Connexin 43作为主要的缝隙连接蛋白,在睫状体中主要表达于双层上皮细胞,而在睫状肌和基质中则未见表达。鉴于Cx43特定的表达位置及其功能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其与房水生成之间的联系,并围绕Cx43的磷酸化调控,以及Cx43与房水生成相关机制进行了一些列相关研究。在眼部,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含量丰富,其催化生成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一种活跃的信号分子,可以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与鸟苷酸环化酶(guanylyl cyclase, GC)来增强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adeno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和环磷酸鸟苷(guano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 cGMP)的表达。后者作为细胞间重要的第二信使在调控Cx43表达和通道功能上起重要作用,且一些药物能够加强或者减弱该作用。眼内可能存在多种信号通路,通过调节Cx43的表达和通道功能而影响房水生成过程。本研究旨在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离体人眼和牛眼睫状体的表达与分布,以及NO对其表达的调控作用,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NO作为一种有效的刺激物能够促进睫状体双层上皮细胞间Cx43的表达,并且进一步证实了NO的该种作用主要依赖于其下游的cGMP/PKG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激活。本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房水生成分子机制,了解某些抗青光眼药物的降眼压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一氧化氮合酶和鸟苷酸环化酶在人眼睫状体和小梁网中的表达及分布的研究[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及鸟苷酸环化酶(guanylyl cyclase, GC)在人眼睫状体和小梁网的表达与分布。[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眼外伤后48小时内摘除的病人眼球(排除其他眼部病史),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切片脱色素后以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nNOS、iNOS、eNOS及GC在睫状体中和小梁网中的表达,以磷酸缓冲液(PBS)代替上述各种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光镜下读片以显色强度和阳性细胞密度相结合作为定性指标。[研究结果]三种一氧化氮合酶(NOS)及鸟苷酸环化酶(GC)在离体人眼睫状体上皮、睫状肌、小梁网和Schlemm’s管内皮中均有广泛表达。在睫状体中,nNOS表达较强,主要表达在色素上皮(PE)和非色素(NPE)上皮细胞胞浆的顶端交界处。iNOS及eNOS在PE与NPE两种上皮细胞胞浆内均匀表达。在部分睫状突中,GC在PE和NPE细胞胞浆中均匀分布,而在其他睫状突中,GC在PE和NPE细胞胞浆顶端交界处表达较强。[研究结论]三种NOS亚型及GC在离体人眼睫状体上皮、睫状肌、小梁网和Schlemm’s管内皮中均有广泛表达。nNOS和GC的特定表达模式提示NO/cGMP信号通路其可能参与了人眼睫状体跨上皮细胞间离子转运,因而可能参与了房水生成的调节过程。第二部分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及Connexin40在离体人眼和牛眼睫状体中的表达[研究目的]研究两种常见的缝隙连接蛋白即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 Cx43和缝隙连接蛋白40(Connexin40, Cx40在正常人眼和牛眼睫状体的表达及分布。[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眼外伤后48小时内摘除的病人眼球(排除其他眼部病史)和10例当地屠宰场新鲜摘取的牛眼球(排除眼球破裂和眼内炎眼球),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切片脱色素后以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Cx43和Cx40在离体人眼睫状体中的表达,以及Cx40在离体牛眼睫状体的表达。以磷酸缓冲液(PBS)代替上述各种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光镜下读片以显色强度和阳性细胞密度相结合作为定性的指标。[研究结果]Cx43在离体人眼及牛眼睫状体中均存在基础表达。其阳性染色密集分布于色素上皮(PE)和非色素(NPE)上皮细胞胞浆.顶端交界处。部分见于PE细胞交界处与其胞浆内。Cx40在离体人眼睫状体组织呈阴性表达。[研究结论]Cx43在离体人眼和牛眼睫状体上皮的分布模式, Cx43通道可能作为人眼和牛眼睫状体上皮细胞间主要的缝隙连接通道来参与房水生成。第三部分NO-cGMP/cAMP信号通路对人眼与牛眼睫状体Connexin43表达影响的研究[研究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环磷酸腺苷(Adeno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 cAMP)和环磷酸鸟苷(Guano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 cGMP)对离体人眼和牛眼睫状体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材料和方法]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离体人眼和牛眼睫状体中Cx43蛋白的表达。将睫状体组织分别与与NO供体硝普钠(SNP,100gM)、cAMP替代物8-Bromo-cAMP (250μM)和cGMP替代物8-Bromo-cGMP (500μM)共同孵育18小时,并用上述药物下游通道的抑制剂阻断其效应,半定量分析对照组、SNP组、8-Bromo-cAMP组、8-Bromo-cGMP组和各抑制剂组Cx43蛋白表达的差异。[研究结果]蛋白印迹法检测到Cx43在离体人眼及牛眼睫状体存在基础表达。SNP,8-Bromo-cAMP,8-Bromo-cGMP能在18小时内显着增加Cx43蛋白的基础表达,PKA抑制剂H89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NP和8-Bromo-cAMP对Cx43蛋白表达量的上调。PKG抑制剂KT582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SNP和8-Bromo-cGMP对Cx43蛋白表达量的上调,sGC抑制剂ODQ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SNP对Cx43蛋白表达量的上调。[研究结论]本研究提示NO能上调人眼和牛眼睫状体Cx43的表达,该调节作用可能由cAMP/PKA和cGMP/PKG两条信号通路所介导。推测NO可能参与了人眼和牛眼房水生成的调节。

周欣欣[7](2007)在《外伤性白内障后皮质混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外伤性白内障是正常的晶状体受伤后,晶状体囊和皮质遭受破坏,致房水进入晶状体内引起上皮水肿;也可因组织损伤,晶状体纤维变性或者形成瘢痕发生混浊。国内文献报告,在眼球穿通伤中外伤障的发生率为36%-52%,占视力致残率的28%。外伤障行白内障摘除术后,由于接触抑制的解除、残留皮质的营养作用以及血—房水屏障的破坏,将促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导致后囊的混浊。在外伤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连接的破坏以及细胞正常代谢的紊乱、坏死和凋亡将会造成晶状体纤维的变性、变形,最终导致晶体皮质混浊。而晶状体纤维的变性、变形也会进一步影响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代谢,加重上皮细胞的损伤,同时由于接触抑制并未解除,晶状体上皮细胞无处增生,而生存环境又较正常环境恶化,理论上应该引起上皮细胞的凋亡和溶解。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数量越多,剩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数量越少,行白内障摘除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也将会减少。目前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因此,我们建立了外伤性白内障模型,来探索皮质混浊与晶体上皮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在合适时机施行白内障术,使大多数的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后发障的发生率。材料与方法1体外牛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取回的牛眼完整分离出晶状体后,分为前囊组(10只)、后囊组(10只)、赤道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前囊组,在晶状体前囊上,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垂直刺破3~4个直径约1~2mm的伤口,并旋转针头,搅动前囊膜下皮质后,将其放入盛有与房水PH值相同的DMEM液的密闭无菌的玻璃器皿中。后囊组和赤道组与前囊组模型建立的方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用无菌针头分别在后囊膜和赤道部囊膜处刺破,并搅动刺破处囊膜下皮质,使其混浊,形成不同部位的白内障模型;对照组用完整的晶状体作培养。分别于培养后的1d、3d、6d、9d和12d取出四组晶状体观察并取前囊膜和赤道部囊膜铺片,进行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行TUNEL染色,计算每个标本在400倍视野下计数5个视野的全部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计算凋亡细胞所占百分比即为上皮细胞凋亡率。2兔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分组选择体重在2~2.5kg的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雌雄不限,所有家兔随机分为5组。实验眼在手术显微镜下用一次性1mm注射器针头,在角膜偏中央位置刺穿角膜,用针头在晶状体前囊上划开1×1.5mm大小的切口,并刺入切口囊膜下搅动皮质,使其混浊,建立外伤性白内障模型。分别为伤后12h、1d、3d、5d和9d五个时项组,随机选择一组家兔经耳缘静脉用空气针处死,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作为对照眼。术后每天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眼晶状体混浊情况。于伤后12h、1d、2d、3d、5d和9d取各组前囊和赤道部囊膜行Giemsa染色和TUNEL染色,计算每个标本在400倍视野下计数5个视野的全部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计算凋亡细胞所占百分比即为上皮细胞凋亡率。实验结果1体外培养不同时间后牛眼晶状体混浊情况的观察损伤后12h出现局限性云雾状混浊;损伤后第3d,损伤部位的晶状体混浊范围扩大,颜色变白:损伤后第6d,所有被损伤的晶状体呈完全性混浊,混浊程度加深;损伤后第9d,被损伤的晶状体呈明显的乳白色混浊。对照组晶体透明,未见混浊出现。2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兔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情况损伤后实验眼立即出现局限性云雾状混浊;损伤后24h内所有实验眼存在较明显的反应性炎症,实验眼的晶状体混浊范围明显扩大,呈淡白色云雾状;损伤后的第4d前房内絮状物基本消失,所有实验眼出现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其中2只为局限性混浊,其余为完全性混浊,混浊度加深,均为白色絮状混浊;损伤后第7d,发展为较为明显的白内障混浊,呈白色乳块状完全性混浊,此后晶状体呈渐进性混浊。对照眼,晶状体透明,始终未见晶状体混浊。3 Giemsa染色观察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形态随着晶体皮质混浊时间的延长,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都表现为前囊下上皮细胞的减少,细胞变小,细胞间隙增宽,边界不清,核固缩的逐渐增多。4 TUNEL染色并检测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TUNEL染色后,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随着晶体混浊的发展,棕色的调亡细胞核逐渐增多,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5牛眼和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牛眼前囊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模型建立后3d、6d、9d、12d和20d的凋亡率分别为10.02±1.056、19.34±2.15、29.52±0.31、38.054±3.41和47.815±0.31。对前囊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不同时间的凋亡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91,说明前囊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后囊组凋亡率分别为3.54±0.11、3.97±1.02、8.33±0.35、19.81±2.47和35.41±0.77。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63,呈正相关关系。赤道组凋亡率分别为6.82±1.05、11.74±0.21、18.57±1.73、27.38±1.41和41.55±2.73。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87,呈正相关关系。分别在不同时间将牛眼晶状体上皮细胞4组的凋亡率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第3d时:F=6.36,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6d时:F=7.21,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9d时:F=9.32,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12d时:F=5.21,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20d时:F=7.24,P<0.05,说明4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在模型建立后12h、1d、3d、5d和9d的调亡率分别为2.17±0.21、2.347±0.35、7.13±1.31、12.33±0.19和17.286±0.72。对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不同时间的凋亡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r=0.75,说明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分别在不同时间将两组兔眼的凋亡率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1d时t=2.32,P<0.05;2d时t=2.48,P<0.05;3d时t=2.82,P<0.05,说明2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牛眼晶状体体外外伤性白内障模型。2结果证明外伤性白内障后晶体皮质混浊促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且随着皮质混浊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

邱敬华[8](2007)在《H-1152降眼压治疗青光眼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H-1152对兔眼压的影响,观察眼部的副作用;研究H-1152对培养的人小梁细胞形态、细胞骨架以及局部黏附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H-1152(10mM)给兔局部点眼,观察兔用药前后眼压变化,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兔眼小梁组织超微结构变化;H-1152(20μM)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观察小梁细胞形态、肌动蛋白和粘着斑蛋白的变化情况以及去除药物影响后这些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动物实验证实实验眼较对照眼眼压有明显差异的下降(n=6, p<0.05)无明显眼部副作用;培养的小梁细胞在H-1152作用下出现形态上的改变,包括细胞皱缩,形态不规则,细胞外空隙增大,细胞间连接疏松;免疫荧光染色肌动蛋白和阳性粘着斑蛋白染色减少,细胞内的分布状况发生改变;去除H-1152作用后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形态、肌动蛋白和粘着斑蛋白变化逐渐恢复,24h基本恢复正常。光镜下未见有明显组织结构变化;电镜下可见细胞回缩趋向于变圆,细胞之间连接,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CM)之间连接减少,细胞外基质减少。结论: H-1152具有降低兔正常眼压的能力,最大效应出现在点药后2~3h左右,眼压在24h左右基本恢复正常。H-1152可以减少肌动蛋白和粘着斑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数量,进而影响细胞骨架﹑细胞之间黏附﹑细胞与ECM之间黏附的形成。H-1152降低眼压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Rho激酶活性,干扰其后的信号通路,影响小梁细胞骨架及局部黏附的形成,改变小梁细胞形态,增加小梁细胞外空间,降低小梁组织对房水外流的阻力而降低眼压。H-1152有可能成为治疗青光眼的有效药物。

赵丽,康凤英,王宁利,卢弘[9](2006)在《地塞米松抑制培养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文中提出目的测定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房水引流阻力的形成机制。方法将传3代的牛眼小梁细胞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和地塞米松处理组。将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10-5、10-6、10-7mol/L)分别加入培养液持续培养14 d,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小梁细胞AQP1表达水平,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细胞表面积。结果经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处理后的小梁细胞AQP1表达量吸光度值A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00)。10-7mol/L地塞米松作用下细胞表面积显着大于对照组,而10-6mol/L和10-5mol/L地塞米松作用下细胞表面积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00)。结论地塞米松抑制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可能参与了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生。

赵丽,康凤英,王宁利[10](2006)在《肾上腺素抑制培养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测定肾上腺素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肾上腺素降低眼压的机制。方法将传三代的牛眼小梁细胞随机分为对照和肾上腺素处理组。将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10-4、10-5和10-6mol/L)分别加入培养液持续培养14天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水平,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细胞表面积。结果发现经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处理后的小梁细胞AQP1表达量吸光度值A和细胞表面积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上腺素对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的抑制可能参与了肾上腺素降眼压作用。

二、牛眼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眼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糖皮质激素对小梁网功能影响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对人小梁网细胞功能影响及其调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皮质激素对大鼠小梁网功能影响及其调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在体小梁网功能评价新技术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糖皮质激素受体与糖皮质激素引发的高眼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生物3D打印技术的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基于细胞或细胞组织的3D打印关键技术
    1.1打印材料与打印方式
    1.2打印工艺参数
2基于细胞或细胞组织的3D打印应用发展
    2.1角膜打印
    2.2心脏打印
    2.3其他组织结构的打印
3其他层次生物3D打印的应用发展
    3.1不可降解生物相容性支架的3D打印
    3.2可降解生物相容性支架的3D打印
    3.3 4D生物打印
4结论与展望

(3)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猪脊柱离体模型建立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在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数据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数据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传统穿刺
    典型病例-交叉穿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综述
    综述一 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1.1.3 手术材料
    1.1.4体外实验
    1.1.5 手术步骤
    1.1.6 研究指标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1.2.2 患者一般情况
    1.2.3 术中情况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眼部情况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2.2.3 并发症
2.3 讨论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3.1.1 病例基本情况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3.2.1 病例基本情况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3.3.1 病例基本情况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牛眼小梁细胞、鉴定、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SRB法和MTT法检测PDGF-BB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RT-PCR法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PDGF-BB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全文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6)一氧化氮诱导缝隙连接蛋白43在人眼和牛眼睫状体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引言
    1.1 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一氧化氮合酶和鸟苷酸环化酶在人眼睫状体与小梁网的表达
    2.1 研究目的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3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和CONNEXIN 40在人眼和牛眼睫状体的表达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3.1 HE染色
        3.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4 NO-CGMP/CAMP信号通路对人眼与牛眼睫状体CONNEXIN43表达影响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外伤性白内障后皮质混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外伤性白内障后皮质混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8)H-1152降眼压治疗青光眼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H-1152 对兔眼压的影响
    3.2 H-1152 对培养人小梁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小梁肌动蛋白和粘着斑蛋白免疫荧光
    3.4 兔小梁光镜及电镜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青光眼药物治疗的回顾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成果目录
致谢

(10)肾上腺素抑制培养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牛眼小梁细胞培养和鉴定
    1.3 细胞分组及处理
    1.4 AQP1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1.5 计算机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细胞生长观察和鉴定
    2.2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2.3 细胞面积检测
3 讨论

四、牛眼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糖皮质激素对小梁网功能影响及其调控[D]. 汪鑫. 山东大学, 2021(10)
  • [2]生物3D打印技术的新研究进展[J]. 吴春亚,吴佳昊,吴喆冉,李曦光,黄俊杰,陈明君. 机械工程学报, 2021(05)
  • [3]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李志鲲. 苏州大学, 2020(06)
  • [4]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D]. 王康. 滨州医学院, 2012(02)
  • [6]一氧化氮诱导缝隙连接蛋白43在人眼和牛眼睫状体表达的研究[D]. 马宁. 浙江大学, 2011(07)
  • [7]外伤性白内障后皮质混浊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 周欣欣. 郑州大学, 2007(04)
  • [8]H-1152降眼压治疗青光眼的实验研究[D]. 邱敬华. 南华大学, 2007(01)
  • [9]地塞米松抑制培养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J]. 赵丽,康凤英,王宁利,卢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6(06)
  • [10]肾上腺素抑制培养牛眼小梁细胞AQP1表达[J]. 赵丽,康凤英,王宁利.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05)

标签:;  ;  ;  ;  ;  

牛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