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顶塔设计与分析

高层建筑顶塔设计与分析

一、高层建筑顶部塔楼设计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玲飞[1](2021)在《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文中指出在国内外采用隔震技术的一些建筑遭遇到强震的考验,都表现出优越的减震效果。近几年,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隔震技术被拓广应用到高层建筑中。隔震支座具有抗拉刚度远小于抗压刚度的特点。超高层建筑因其高宽比大,当采用隔震技术时,在强烈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支座会出现受拉破坏现象,易造成超高层建筑倾覆,阻碍了隔震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上的应用。本文通过在隔震层布置防提离抗倾覆装置来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旨在推动隔震技术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以西安某既有的超高层抗震建筑为基础,构建超高层建筑隔震研究方案。根据超高层隔震建筑要求隔震支座竖向承载力大,水平位移限值大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大直径叠层橡胶支座和摩擦滑板支座混用的隔震方案,并在隔震层布置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建立三种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即传统抗震、无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隔震和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建筑结构模型,重点研究超高层隔震建筑的防倾覆问题。采用RubberIsolator单元与Gap单元并联的方式,来模拟铅芯橡胶支座拉压刚度不一致的特性,采用Hook单元模拟防提离抗倾覆装置。根据拟建场地的地震动参数选取3组地震动记录(EL-Centro波、Ctralif波和Ren gong波),考虑多遇、设防、罕遇和极罕遇4种地震动水准进行动力分析:(1)对比分析设置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前后的超高层隔震建筑各支座拉应力与竖向提离变形的变化;铅芯橡胶支座与滑板支座的滞回曲线的变化;支座上部的柱底轴力与柱底剪力的变化;隔震层近端、远端两侧的位移差及翻转角的变化;(2)输入三组地震动记录计算得水平向减震系数;通过对比超高层抗震建筑和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来分析设有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的减震效果;(3)取远源长周期地震动记录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评价地震反应特点。结果表明:(1)设置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后,在罕遇与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与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竖向承载力与水平向位移均满足要求;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在罕遇和极罕遇水准地震动下发挥了作用,采用这种装置是可行的;(2)各隔震支座的轴向拉应力与竖向提离变形均有大幅减小,铅芯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更加饱满光滑,滑板支座的滞回曲线略为紊乱;建筑的四个角部的支座水平变形轨迹一致,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对隔震层的水平方向变形基本没有影响;(3)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后,隔震层近端、远端两侧的位移差及翻转角均明显减小,剪力墙处下降幅度大于框架处;(4)输入三组地震波计算所得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平均值较小;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相较于抗震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均大幅下降,且随地震烈度增大,减震效果更明显;在远源长周期地震动记录(汶川地震发生时西安测得的原始地震动数据)作用下,隔震层满足安全性验算,能较大幅度的降低地震反应,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谢春皓[2](2021)在《超高层悬挂钢结构建筑施工模拟与监测研究》文中指出

崔百兴[3](2021)在《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的超高层综合体表皮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快,同时随着高度和体量的不断增加,超高层综合体的能耗问题也更加突出,而且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和城市文化的传统的探讨。而超高层综合体在大体量的尺度下为了满足功能空间的需求逐步具备了功能复合化的特征,根据综合体的不同开发策略,办公、商业、酒店、公寓不同类型的功能相互结合,从而构成了不同组合类型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表皮是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是建筑的皮肤,它不仅具有表情,能表达建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同时它是建筑与外界环境交流的主要界面,具有很强的功能意义,因此对于建筑表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的大面积玻璃玻璃幕墙表皮的做法不仅会加剧建筑能耗的运用,也为室内自然光环境的舒适度带来了挑战,同时该做法也无法考虑到超高层综合体不同的功能空间对于光热性能需求的差异性。因此,本文以超高层综合体不同功能空间对于光热性能差异性需求为导向,同时考虑环境气候对不同朝向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行超高层综合体的表皮设计。研究通过对超高层综合体不同功能空间对于光热性能目标的差异性特征分析、超高层综合体的分类、超高层综合体的表皮特征分析以及超高层综合体表皮的原型梳理,通过建立超高层综合体办公、酒店客房和公寓三种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单元表皮参数化模型,在Rhino&Grasshopper以及Ladybug&Honeybee等参数化建模和建筑性能模拟平台上进行性能分析,进而应用Octopus模块完成多目标优化,完成参数化建模、性能模拟与多目标优化的全过程。同时,根据优化结果进行多目标优化和遗传算法的结果分析,寻找适宜的超高层综合体表皮设计参数。最终将不同功能空间和不同朝向的表皮形态设计参数值进行分析总结,通过Rhino&Grasshopper平台强大的参数化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参数化表皮设计,并通过该表皮呼应超高层综合体不同功能空间光热性能需求的差异性。研究验证了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下,超高层综合体表皮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针对该空间类型复杂、体量巨大的超高层综合体提出相应的表皮设计策略,优化了光热性能导向下的表皮设计流程,可以有效辅助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以及表皮设计过程中进行表皮优化设计和决策,创造高性能的表皮形态。

利明东[4](2021)在《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地震灾害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建筑物越来越追求高度,追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常规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实现中震大震设防目标方面存在局限性,其在中震大震作用下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克服了传统抗震设计方法中模糊不清的性能水准判断的缺点,已经逐渐应用于复杂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目前,针对结构平面布置复杂且存在构件偏心布置的高层建筑结构而进行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较少。以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为工程背景,对其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探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此类高层建筑的应用,对其进行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校核。首先在小震作用下,采用YJK和Midas Building结构设计分析软件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性能设计及验算。为了更好的反应结构真实的地震响应,使用YJK软件根据规范的选波原则选取两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CQC法进行对比,进行小震作用下的性能校核并对CQC法部分结果进行修正。接着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Building采用Pushover分析法选择按振型加载和按层剪力两种水平加载模式进行建筑结构在抗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校核。最后采用Midas Building对该建筑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校核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表现。通过以上抗震设计分析校核,得出基于抗震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确克服了常规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实现中震大震设防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验证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有效性,并且为此类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陈才华[5](2020)在《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文中提出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量大面广的最主要的建筑形式,而框架-核心筒结构是我国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最主要的结构形式。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框架应具备合理的刚度和承载能力,中外设计规范均有加强框架的相关规定。我国设计规范和超限审查技术要点通过控制框架分担最小剪力比(框剪比)和框架剪力放大来增强框架的刚度和承载力,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这对提高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但框剪比及其限值的规定基于定性化的抗震概念,定量化的研究成果不足,成为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协同工作原理和抗震二道防线出发,通过采用基于线弹性的连续化理论分析、基于弹塑性的静力推覆分析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框剪比指标的物理意义、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以及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双重抗侧体系协同工作原理,采用连续化方法推导建立框架-核心筒结构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以及变刚度条件下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并求解,借助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了方程推导正确、求解结果准确。连续化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证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抗侧体系充分发挥协同工作效应,必须保证框架具备一定的刚度;框剪比指标可以定量反映框架与核心筒之间相对刚度的大小,规范采用“框剪比”这一指标是合理有效的,其本质为限定框架与核心筒相对刚度的比值(刚度特征值)不宜过小。高层尤其是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沿高度变化,导致框剪比曲线沿高度分布呈现“中部大、两端小”的特点,可采用“最大框剪比”来限定框架与核心筒的相对刚度,放松顶部楼层框剪比限值。2.基于整体抗侧刚度相近的原则,分别设计了9个和12个外框与核心筒具有不同刚度比(框剪比)的模型,利用Perform3D软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比研究不同模型的塑性发展过程和框剪比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随着结构进入塑性,内力会在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之间重分布,框剪比曲线的变化存在两种模式,且仅由框架与核心筒弹性状态的刚度比(框剪比)决定;当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大于5%时,其变化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当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小于5%时,其变化规律为“一直增大”;前者内力重分布的过程体现了双重体系的优势,二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后者二道防线作用有限,整体性能接近于单重抗侧体系。从抗震二道防线角度,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抗侧体系的框架应具备一定的刚度,本文的算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大于5%”可作为框架的最低刚度要求。3.基于整体抗侧刚度相近的原则设计了5个不同框剪比的框架-核心筒模型(含一个单重抗侧体系),利用ABAQUS软件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对比不同模型的动力推覆曲线、塑性发展和损伤、框剪比与框架倾覆力矩占比变化、刚度退化、倒塌概率和倒塌储备系数,研究框剪比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相同输入条件下,双重体系的抗震性能优于单重体系;框剪比越大的模型,其墙体损伤越小,刚度退化越缓慢,延性越好。在设防大震下,经过合理设计的单重抗侧体系和不同框剪比的双重抗侧体系均可以到达预定的性能目标要求;但随着地震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当峰值加速度超出设防烈度大震较多时,双重体系结构具有更高的抗震冗余度;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抗震冗余度更高。结构倒塌储备系数随着框剪比增大而增大,单重抗侧体系的倒塌储备系数明显低于双重抗侧体系。4.IDA分析表明,随着峰值加速度增大,框架分担的倾覆力矩占比逐渐增大;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框架倾覆力矩占比增长越多。在设防大震下及超设防大震作用下,单重体系模型倾覆力矩基本由核心筒承担,双重体系模型外框分担的倾覆力矩增大较多,发挥了重要的抗倾覆作用,从而延缓整体结构的刚度退化。单重体系模型的平均框剪比曲线和平均框剪比最大值均呈现“一直增大”的状态,双重体系模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状态,框剪比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单重体系和双重体系的区别。基于底层框架倾覆力矩占比以及框剪比的变化模式,本文的算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弹性分析时最大框剪比大于5%的框架-核心筒模型,其框架刚度可以满足双重抗侧体系抗震二道防线的要求。5.提出了框架-核心筒结构基于动力作用下刚度退化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指标——“刚度退化系数”,其定义为结构各阶平动刚度的加权平均刚度退化率,并通过两个实际工程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利用该指标对5个框架-核心筒模型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的刚度退化系数随着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设防大震及超设防大震作用下,单重体系模型的刚度退化系数明显高于双重体系模型,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刚度退化系数越低;证明双重体系的抗震性能优于单重体系,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抗震冗余度越高。6.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表明,大震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发生内力重分布,框架应具备一定的强度(承载力)承接从核心筒转移的地震力。以四个双重体系框架-核心筒模型为例,对现行中美规范的框架剪力调整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分别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基于等效线性化分析提出了两种实用的框架剪力调整方法。

徐学军[6](2020)在《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建筑的纵向发展显得十分必要。近1 0年,我国超高层建筑处于快速发展期,而且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超高层建筑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十分严重,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因此超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高度过高,输送水介质灭火一直存在难题,压缩空气泡沫作为一种高效灭火系统,可以在超高层建筑中尝试应用。前人对于压缩空气泡沫的研究大多基于小尺寸实验和工程性灭火实验,很少关注压缩空气泡沫输运时的压力损失、压力建立时间、喷射距离、经过长距离流动后泡沫的稳定性及灭火有效性等问题。因此,本文以研究压缩空气泡沫在实际消防管网中的输运特性、长距离输运后的灭火有效性、压缩空气泡沫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方案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1)利用全尺寸压缩空气泡沫水平/垂直输运实验,分析了管网材质、管网直径、泡沫原液属性等参数对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过程的影响,获得了压力损失、压力建立时间、出泡沫时间和喷射距离等关键技术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压缩空气泡沫在PVC-C管和钢管的压力衰减基本一致,不同材料和泡沫原液浓度对压力损失影响不大,而管网直径对压力衰减影响显着;管网末端连接消防枪灭火时,DN80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395kPa/m,DN65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715kPa/m,DN50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871kPa/m;泡沫到达1000m末端需要215秒,当末端压力为0.2MPa时,其喷射距离超过14m;双消防车同时输送压缩空气泡沫对管网压力影响不大,对管网喷射泡沫时的动压有较大提升,并且双车压缩空气泡沫到达灭火点的时间更短。(2)开展全尺寸实验,利用消防水枪直接向室内火源远距离喷射压缩空气泡沫,研究了不同属性压缩空气泡沫的灭火效率以及长距离输运后的灭火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比范围在5.5:1-11:1之间的泡沫均可以高效扑灭油池火,房间内的温度和辐射均明显下降,而且喷射时泡沫初始动量大,有效灭火距离大于9m;但针对大型木垛火,当泡沫气液比超过10:1时,其流动性及冲击力减小,导致木垛表面明火扑灭时内部还存在较高温度,所以对于从单面进行灭火,喷射压缩空气泡沫的时间需要适当延长,最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喷射灭火,保证泡沫能有效覆盖火源,否者可能造成复燃现象;泡沫在经过长距离消防管网流动后均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于水成膜灭火剂(AFFF)经过1000m输运后的25%析液时间超过2.5分钟,满足灭火要求,而1000m末端在压力为0.2MPa时,可以对直径2.7m的油池火进行有效灭火,灭火时间不超过1分钟。(3)基于380m超高层实体建筑开展了一系列压缩空气泡沫垂直输运实验,获得了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垂直向上输送泡沫的有效高度和极限高度,建立了垂直向上压力衰减预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单车输运压缩空气泡沫时有效输运高度为195m,喷射距离约为15m,且现场泡沫状态满足消防灭火需求。由屋顶向下输送压缩空气泡沫时,管网内压力与高度位置近似呈线性变化关系,无分段时最底部管网压力会超过2.0MPa,此时压力过大,需要设置电动阀分段输送压缩空气泡沫,在43层设置截止阀后,可以正常向下输运压缩空气泡沫。由楼顶向下分段输送压缩空气泡沫过程中,各区间段压力变化率基本一致,建立压力时间随高度位置下降而增加。最远点达到0.6MPa的时间约为6.5分钟,最高点达到0.6MPa的时间约为2分钟。(4)基于压缩空气泡沫输送实验系列测试结果,提出了压缩空气泡沫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方案,完成了应用示范。当建筑高度小于180m,在建筑内增加压缩空气泡沫专用垂直管网,可以利用压缩工期泡沫消防车在地面直接输送压缩空气泡沫进行灭火;而对于高度大于180m的建筑宜采用“固移结合”方式,即楼层高度小于180m,可由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进行灭火,高度大于180m的楼层需要设置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系统,楼层过高时需要进行分段处理,设置多个固定式系统。为满足管理者在火灾发生初期就能够立刻采用压缩空气泡沫进行高效扑救的目的,本文对应用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后续的消防联动设计、操作和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细化,确定了相关工程技术参数,为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固移结合”方案及压缩空气泡沫系统联动设计的实施提供参考,并成功在广西南宁华润中心大厦进行了应用。

李文雅[7](2020)在《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天然采光的引入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室内光环境。但在能源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综合体建筑体量通常较大,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建筑节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天然采光与建筑的立面设计有着十分直接密切的关系,如果在建筑设计初期引入对光环境的考虑,以此为出发点而进行建筑的立面幕墙设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山东省光照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采光优势。论文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设计项目为例,探究如何通过立面设计来改善室内光环境。通过对国内外对于综合体建筑天然采光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建筑采光考虑进去,让采光优化辅助指导设计,从合理的场地规划、合理的平面形式和合理的采光形式三个大方面分别对项目进行建筑设计。在建筑立面上,结合原有石材幕墙的干挂技术,在对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整体采光设计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石材干挂技术的应用与再创新,对高层建筑的天然采光与立面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内容,即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关于研究背景、针对天然采光和石材幕墙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的论述内容;第二章针对本文研究对象展开关于天然采光的理论概述,主要包括对于国内光环境评价标准的解读、商业办公综合体采光优化策略以及对于立面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理论概述;第三章内容主要包括对济南大尧盛景广场项目的建筑设计以及针对于项目的天然采光优化策略的应用研究;第四章为重点章节,针对于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立面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项目中立面石材的分格尺寸、颜色、材质、嵌缝材料的选择等,石材干挂方式的选择以及各个部件的尺寸规格,以此绘制出盛景广场项目的石材立面图以及各个部位的节点详图;第五章为结语。

李晶晶[8](2020)在《连接体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上涨,一大批体型复杂且风格多变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运而生。其中,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以其独具一格的外形和灵活多变的结构布置成为了城市高层建筑的热点。连接体作为该连体结构的关键部位,加剧了结构的不规则性,使得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比一般高层建筑复杂的多。连接体层数、连接方式和布置位置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着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深入研究连接体设置对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以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的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为基础研究对象,改变结构的连接体层数、连接方式和布置位置生成新的结构模型,分别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和线性时程分析,对得出的自振周期、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总结出连接体层数、连接方式和布置位置的变化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连接体层数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双塔结构设置一层连接体后,各阶振型对应的自振周期均在减小,但不改变第一平动周期和第一扭转周期所在的振型。连接体设置后对高阶振型周期的影响要大于对低阶振型周期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相应增大。布置连接体可以增加X向的抗侧移刚度,对Y向刚度的影响不大。结构随着连接体层数的增加,第一平动周期增加,第一扭转周期增加,周期比减小。增加结构整体性,提高X向抗侧移刚度,但是也会使得结构的楼层剪力、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等内力增加,吸引更多的地震作用。2.连接方式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改变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方式,基本上不影响结构振型、抗扭转能力、楼层剪力、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当连接方式采用铰接或弱连接时,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作用减弱。当连接方式采用刚性连接时,周期最短,X向楼层位移减小,Y向楼层位移影响不大,结构的整体刚度最大,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好。3.连接体位置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随着结构连接体位置的升高,前三阶自振周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连接体布置在10-11层时周期是最小的。结构的扭转效应先减小后增大,当连接体布置在10-11层时结构的抗扭转性能最好。X向楼层位移随连接体位置的升高逐渐减小,Y向楼层位移则逐渐增大。连接体位于上部时,结构产生的基底剪力和弯矩最大。连接体位置变化对楼层剪力的影响没有显着的规律可寻。在实际工程方案中,将连接体布置在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的中上部,对结构的抗震有利。图:[102];表:[37];参:[62]

潘晓宇[9](2020)在《楼梯对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及穿层柱抗侧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框架-剪力墙结构因布置灵活、抗侧性能良好等特性在高层建筑中运用广泛。框架-剪力强结构内楼梯与主要抗侧构件剪力墙紧密相连,故楼梯对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楼梯作为建筑的竖向通道,自身受力性能也极为重要。目前关于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某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水平地震力下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SATWE和ETABS软件对比分析以验证结构设计可靠性,再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分析法的有限元程序建立楼梯间开洞、布置楼梯、布置弹性楼梯三个有限元模型,楼梯选用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三维实体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梯能延缓结构进入荷载-位移曲线的水平台阶,较好的提升结构极限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结构刚度退化更为彻底。楼梯间剪力墙受楼梯作用影响较大,楼梯显着抑制了墙体钢筋应力的发展及屈服,楼梯间剪力墙所受影响大于其他区域墙体;楼梯对结构框架柱,框架梁钢筋应力亦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弱于剪力墙。地震作用下楼梯实际起到了斜撑的作用,楼梯梯段板呈现前期受弯后期偏心受拉/受压状态。设计方面,梯段配筋可双向双层拉通;梯梁跨中受到较大水平剪切作用,可加密箍筋以提高梁截面抗剪能力,施工方面应确保施工缝的正确留设。弹性楼梯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楼梯提升楼梯间刚度的同时会使得楼梯间承受更大的地震剪力,从而导致结构更易发生破坏,楼梯的加强需合理设计。为满足视野及造型要求高层建筑常于底层设置穿层柱,故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内的穿层柱作为关键构件,其抗侧性能需特别关注。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分析法的有限元程序对结构底部穿层柱和普通柱进行整体性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穿层柱内纵向钢筋屈服较普通柱更晚屈服,穿层柱的剪力分配系数随着加载过程逐渐提升。穿层柱较普通柱破坏更晚,可见在地震力作用下,穿层柱不利于充分发挥其在结构整体抗侧性能的作用,在抗震设计中,应予以重视,建议采取提高普通柱的承载力和穿层柱的延性的措施,以改善或加强结构的抗侧性能。上述研究可为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中准确把握楼梯及穿层柱的影响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施启灿[10](2020)在《城市商务街区精细化管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主要城市的开发建设活动正逐步放缓,精细化管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且近年来出现的总师制度以及预建管机制等创新性管控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背景,推行精细化管控既是时代的客观需求,也具备了实施的可行性。商务街区作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亟需管控策略的创新。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针对城市商务街区构建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控策略体系,并将其作为核心研究目标。第一章从城市精细化管控的背景研究出发,初步界定了核心研究对象的概念定义,再通过对研究内容的梳理点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意义,并阐述了主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在确立了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设计及其管控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再对几个典型的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管控实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做出适应性经验总结,为下文的城市商务街区精细化管控体系构建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核心章节部分,分别针对城市商务街区的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建筑形态要素和空间环境要素这三大类管控要素展开精细化管控研究。三个章节采用同一套研究方法,即从管控要素的概念定义与分类细化出发,再结合具体的城市设计管控实践案例展开剖析,进而归纳出若干个管控核心要点,最后再以管控核心为导向总结出相应的精细化管控策略与创新性管控思路。核心章节部分选用的管控实践案例包括了广州国际金融城、深圳福田中心区22、23-1两街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福州江南CBD、雄安新区启动区和新加坡莱福士坊等,多数均为笔者实际参与或经实地调研的典型性实践项目,具备充分的研究素材,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各核心章节中所提出的管控核心要点和精细化管控策略皆立足于对这些实践案例中的归纳提炼。最后是结论与展望部分,通过对前文三大类要素相应的精细化管控策略的共性梳理,总结出城市商务街区精细化管控的几大核心原则,并点明了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和所存在的局限性。

二、高层建筑顶部塔楼设计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顶部塔楼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高层建筑基础隔震倾覆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地震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与连接单元的计算模型
    2.1 地震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2.1.1 地震动输入的运动方程
        2.1.2 时程分析概述
    2.2 隔震支座计算模型
        2.2.1 隔震支座分类
        2.2.2 铅芯橡胶支座的拉压刚度不一致的考虑及计算模型的构建
    2.3 防提离抗倾覆装置计算模型
        2.3.1 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种类
        2.3.2 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内部构造
        2.3.3 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参数计算
        2.3.4 防提离抗倾覆装置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计算模型的建立
    3.1 抗震结构模型的建立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震波的选取
        3.1.3 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分析
    3.2 隔震建筑分析模型的建立
        3.2.1 采用考虑拉压刚度不一致的铅芯橡胶支座简单模型
        3.2.2 隔震建筑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
        3.2.3 荷载工况的定义
        3.2.4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应力与变形的安全性验证
    3.3 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安全性验算
    4.1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验算
        4.1.1 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安全性验算
        4.1.2 罕遇地震下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安全性验算
    4.2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安全性验证
        4.2.1 极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安全性验算
        4.2.2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安全性验证
    4.3 防提离抗倾覆装置发挥作用的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特点分析
    5.1 地震作用下防提离效果分析
        5.1.1 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应力与竖向变形的对比
        5.1.2 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水平变形轨迹
        5.1.3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边角柱的柱底轴力、剪力的对比分析
        5.1.4 地震作用下隔震层近端、远端两侧的隔震支座翻转角对比分析
    5.2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防提离效果
        5.2.1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应力与竖向变形的对比
        5.2.2 极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水平水平变形轨迹
        5.2.3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柱底轴力与柱底轴力变化
        5.2.4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层近端、远端两侧支座翻转角对比分析
    5.3 隔震层顶部与顶楼顶部侧移时程曲线对比
        5.3.1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顶部与顶楼顶部之间的侧移时程曲线对比
        5.3.2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顶部与顶楼顶部侧移时程曲线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的减震效果分析
    6.1 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的水平向减震系数
        6.1.1 隔震结构与抗震结构的振型和自振周期
        6.1.2 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
    6.2 减震效果分析
        6.2.1 楼层位移
        6.2.2 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
        6.2.3 层间位移角
        6.2.4 层间剪力
    6.3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
        6.3.1 楼层位移
        6.3.2 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
        6.3.3 层间位移角
        6.3.4 层间剪力
    6.4 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特点
        6.4.1 长周期地震动
        6.4.2 远源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的超高层综合体表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超高层综合体表皮原型及光热性能多目标优化概念与理论
    2.1 超高层综合体空间特征及其光热性能目标的差异性解析
        2.1.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空间构成特征及发展趋势
        2.1.2 超高层综合体不同功能对光热性能需求的差异性特征
    2.2 超高层综合体分类及表皮原型提取
        2.2.1 超高层综合体分类与总结
        2.2.2 超高层综合体表皮特征
        2.2.3 以表皮结构为依据的原型分类总结
        2.2.4 以表皮造型特征为依据的原型分类总结
    2.3 超高层综合体光热性能模拟优化的目标及标准
        2.3.1 光性能优化目标及标准
        2.3.2 热性能优化目标及标准
    2.4 光热性能模拟软件及优化算法理论概念
        2.4.1 光热性能模拟软件分析与选取
        2.4.2 多目标遗传算法分析与平台优势
    2.5 本章小结
3 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的表皮设计流程与平台搭建
    3.1 超高层综合体空间单元表皮参数化模型构建与环境信息集成
        3.1.1 环境信息集成
        3.1.2 空间单元表皮参数化模型构建
    3.2 建筑光热性能模拟程序设定
        3.2.1 光性能模拟中Daysim参数设置
        3.2.2 热性能模拟中Energyplus和 Radiation Analysis参数设置
    3.3 运行光热性能多目标优化模拟及结果分析
        3.3.1 多目标优化模拟程序设定
        3.3.2 多目标优化模拟结果分析
    3.4 构建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表皮
    3.5 本章小结
4 超高层综合体表皮光热性能多目标优化实验与分析
    4.1 酒店客房空间表皮光热性能多目标优化实验
        4.1.1 酒店客房空间表皮单元性能多目标优化
        4.1.2 南向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1.3 西向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1.4 北、东向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2 公寓空间表皮光热性能多目标优化实验
        4.2.1 公寓空间表皮单元性能多目标优化
        4.2.2 西、北、东向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2.3 南向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3 办公空间表皮光热性能多目标优化实验
        4.3.1 办公空间标准层表皮单元性能多目标优化
        4.3.2 办公空间标准层单元表皮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的超高层综合体表皮构建与运用
    5.1 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的表皮实践案例和参量选取
    5.2 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的表皮设计方法运用
        5.2.1 表皮参数化模型构建方法
        5.2.2 办公+公寓组合的超高层表皮参数化模型构建
        5.2.3 办公+公寓+酒店组合的超高层表皮参数化模型构建
    5.3 表皮网格推广的多样性适应分析与实验
        5.3.1 表皮网格推广分析
        5.3.2 表皮网格推广实验与验证
    5.4 多样性表皮网格推广的表皮设计构建
        5.4.1 表皮网格推广下的表皮参数化模型构建
        5.4.2 多种网格单元结合的表皮参数化模型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原理与实现
    2.1 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作用下抗震机理
    2.2 非规则框架剪力墙结构
        2.2.1 非规则框架剪力墙结构判定
        2.2.2 非规则平面框架剪力墙常规抗震设计的不足
    2.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3.工程概况及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弹性设计及分析
        3.2.1 多遇地震弹性设计及分析
        3.2.2 多遇地震下弹性时程分析
    3.3 中震静力弹塑性分析
        3.3.1 静力弹塑性分析简介
        3.3.2 静力弹塑性分析模型
        3.3.3 静力弹塑性计算分析结果及中震性能校核
    3.4 .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3.4.1 动力弹塑性分析简介
        3.4.2 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
        3.4.3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及大震性能校核
    3.5 本章小结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
        1.1.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1.1.3 中外规范对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的规定
        1.1.4 框剪比限值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影响
    1.2 研究现状
        1.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匹配和抗震二道防线研究
        1.2.2 框架-核心筒(剪力墙)结构震害调查
        1.2.3 框架-核心筒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1.2.4 框架-核心筒弹塑性仿真分析
        1.2.5 国外对框架-核心筒双重体系相关规定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连续化模型分析
    2.1 概述
        2.1.1 连续化方法
        2.1.2 常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2.2 框架-剪力墙结构
        2.2.1 等刚度条件下框架-剪力墙模型
        2.2.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框架-剪力墙模型
        2.2.3 变刚度条件下框架-剪力墙模型
    2.3 联肢墙结构
        2.3.1 等刚度条件下联肢墙模型
        2.3.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联肢墙模型
        2.3.3 等刚度条件下多肢联肢墙模型
        2.3.4 等刚度条件下多榀联肢墙模型
        2.3.5 变刚度条件下联肢墙模型
    2.4 框架-联肢墙结构
        2.4.1 等刚度条件下框架—联肢墙模型
        2.4.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框架—联肢墙模型
        2.4.3 变刚度条件下框架—联肢墙模型
    2.5 框架-核心筒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连续化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3.1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剪比研究
        3.1.1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分配
        3.1.2 框剪比变化规律
        3.1.3 弯剪耦合效应对框剪比的影响
        3.1.4 刚度变化对框剪比的影响
    3.2 框架-联肢墙结构框剪比研究
        3.2.1 框架-联肢墙结构框剪比曲线
        3.2.2 框剪比变化规律
        3.2.3 弯剪耦合效应对框剪比的影响
        3.2.4 刚度变化对框剪比的影响
    3.3 框架-核心筒结构框剪比限值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4.1 概述
    4.2 框架-剪力墙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4.2.1 模型设计
        4.2.2 推覆曲线
        4.2.3 塑性发展过程
        4.2.4 框剪比变化规律
        4.2.5 提高框架强度对比研究
        4.2.6 变刚度对比研究
    4.3 框架-联肢墙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4.3.1 模型设计
        4.3.2 推覆曲线
        4.3.3 塑性发展过程
        4.3.4 框剪比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5.1 概述
        5.1.1 分析方法
        5.1.2 基于ABAQUS的分析模型
    5.2 模型设计
        5.2.1 模型基本信息
        5.2.2 主要设计结果
    5.3 地震输入
    5.4 分析结果
        5.4.1 位移
        5.4.2 层间位移角
        5.4.3 基底剪力
        5.4.4 损伤及塑性发展
        5.4.5 框剪比
        5.4.6 框架倾覆力矩
        5.4.7 刚度退化
    5.5 倒塌概率分析
        5.5.1 IDA曲线
        5.5.2 易损性曲线
        5.5.3 倒塌储备系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指标
    6.1 概述
    6.2 刚度退化系数
    6.3 试验对比验证
        6.3.1 试验概况
        6.3.2 结果对比
    6.4 评价指标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剪力调整
    7.1 概述
    7.2 中美规范框架剪力调整方法比较
    7.3 框架剪力调整方法建议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工作及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
        1.1.2 超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
        1.1.3 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1.4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扑救超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优势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压缩空气泡沫产生系统及其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压缩空气泡沫产生系统工作原理
        2.2.1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及相关定义
        2.2.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工作原理
    2.3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灭火机理
    2.4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全尺寸压缩空气泡沫水平管路实验
        3.2.2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管路实验
    3.3 压缩空气泡沫长距离水平输运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管道材质对压缩控其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3.3.2 管道直径对压缩空气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3.3.3 泡沫原液浓度对压缩空气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3.3.4 管网末端喷射距离
        3.3.5 出泡时间及压力建立时间
    3.4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输运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管径影响分析
        3.4.2 管网干湿影响分析
        3.4.3 泡沫输入方向影响分析
        3.4.4 单/双车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缩空气泡沫灭火有效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场景设计
        4.2.1 全尺寸室内油池火实验设计
        4.2.2 全尺寸室内木垛火实验设计
        4.2.3 长距离输运后灭后有效性验证实验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全尺寸室内油池火灭火实验结果分析
        4.3.2 室内全尺寸木垛火灭火实验分析
        4.3.3 长距离输运后灭火有效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高层建筑内垂直输送压缩空气泡沫现场测试
    5.1 引言
    5.2 现场测试实验设计方案
        5.2.1 单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向上输送泡沫实验
        5.2.2 双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向上输送泡沫实验
        5.2.3 楼顶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向下输运泡沫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单车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从地面向上输送泡沫
        5.3.2 双车向上输运压缩空气泡沫实验结果分析
        5.3.3 楼顶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向下输送泡沫
    5.4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向上输运压力衰减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超高层建筑中方案设计及应用
    6.1 引言
    6.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设计
    6.3 压缩空气泡沫发生装置的联动工作原理
        6.3.1 系统的控制过程
        6.3.2 系统控制原理
        6.3.3 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灭火能力评估
    6.4 华润大厦工程设计应用案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获得的奖励

(7)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天然采光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石材幕墙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于天然采光的立面石材幕墙理论概述
    2.1 天然采光相关理论
        2.1.1 光气候分析
        2.1.2 山东地区光气候特点
    2.2 综合体建筑天然采光设计策略
        2.2.1 总图设计
        2.2.2 建筑形体组合与平面布局
        2.2.3 采光口形式
        2.2.4 辅助采光形式
    2.3 立面石材幕墙设计
        2.3.1 石材幕墙的施工工艺类型
        2.3.2 石材幕墙的材料要求
        2.3.3 石材幕墙的保温性能
        2.3.4 石材幕墙的连接方式
        2.3.5 石材幕墙的发展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践应用——济南大尧盛景广场建筑设计
    3.1 项目背景
        3.1.1 项目前期分析
        3.1.2 光气候分析
    3.2 项目设计
        3.2.1 设计概念
        3.2.2 总图分析
        3.2.3 平面分析
        3.2.4 剖面分析
        3.2.5 立面分析
        3.2.6 其他建筑分析
    3.3 济南大尧盛景广场天然采光优化策略分析
        3.3.1 合理的场地规划与建筑形体组合
        3.3.2 合理的建筑平面形式和层高
        3.3.3 合理的侧窗形式
        3.3.4 合理的利用边庭采光
        3.3.5 利用辅助技术促进天然采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立面石材幕墙设计
    4.1 石材幕墙的分格
        4.1.1 石材幕墙分格要求
        4.1.2 项目中石材幕墙的立面分格
    4.2 石材的选择与应用
        4.2.1 石材的选择原则
        4.2.2 山东地区石材的选择
        4.2.3 项目中石材的应用
    4.3 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专项技术应用
        4.3.1 结构形式的选择
        4.3.2 材料的选择
        4.3.3 连接方式的选择
        4.3.4 构造技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8)连接体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不规则结构现状及其分类
    1.3 大底盘双塔结构概述
        1.3.1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组成
        1.3.2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分类
        1.3.3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受力特点
        1.3.4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建筑实例
    1.4 大底盘双塔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大底盘双塔结构简化计算模型
        1.4.2 大底盘双塔结构理论研究
        1.4.3 大底盘双塔结构抗震试验研究
        1.4.4 计算程序的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抗震理论研究
    2.1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2.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2.2.1 非耦合线性结构的模态分析法
        2.2.2 耦合线性结构的模态分析法
    2.3 反应谱分析基本理论
        2.3.1 单质点弹性体系反应谱法
        2.3.2 多质点弹性体系反应谱法
    2.4 线性时程分析基本理论
        2.4.1 直接积分法
        2.4.2 时程分析的选波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接体层数对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3.1 工程算例
    3.2 模态分析
        3.2.1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周期的影响分析
        3.2.2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振型的影响分析
    3.3 反应谱分析
        3.3.1 地震影响系数的选取
        3.3.2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3.4 线性时程分析
        3.4.1 地震波的选取
        3.4.2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3.4.3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3.4.4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基底剪力及基底弯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接方式对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4.1 工程算例
    4.2 连接方式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4.2.1 连接方式对结构周期的影响分析
        4.2.2 连接方式对结构振型的影响分析
    4.3 连接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3.1 连接方式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4.3.2 连接方式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4.3.3 连接方式对结构基底剪力及基底弯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5.1 工程算例
    5.2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5.2.1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周期的影响分析
        5.2.2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振型的影响分析
    5.3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5.3.1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5.3.2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5.3.3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基底剪力及基底弯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楼梯对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及穿层柱抗侧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有限元软件研究现状
        1.3.2 楼梯研究现状
        1.3.3 穿层柱研究现状
    1.4 研究现状不足和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超限情况、设计指标及抗震设计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结构模型基本参数
    2.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超限情况
    2.4 多遇地震下结构分析
    2.5 弹性时程分析
    2.6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2.7 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程序
    3.1 引言
    3.2 空间等参数单元
    3.3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3.4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3.5 材料本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楼梯对框剪结构抗侧性能影响有限元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4.3 模型破坏过程描述
    4.4 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抗侧性能影响分析
        4.4.1 X向水平力下楼梯对结构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分析
        4.4.2 Y向水平力下楼梯对结构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分析
        4.4.3 楼梯对结构刚度和刚度退化的影响分析
    4.5 弹性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抗侧性能影响分析
    4.6 楼梯对墙、柱、梁构件的影响分析
        4.6.1 楼梯对剪力墙的影响分析
        4.6.2 楼梯对框架柱的影响分析
        4.6.3 楼梯对框架梁的影响分析
    4.7 水平力作用下楼梯变形特点分析
        4.7.1 引言
        4.7.2 楼梯受损过程描述
        4.7.3 楼梯的变形特点及改进建议
    4.8 本章小节
第5章 穿层柱抗侧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穿层柱设计复核
    5.3 穿层柱变形特点
    5.4 穿层柱和普通柱的位移响应
    5.5 穿层柱和普通柱钢筋应力分析
    5.6 穿层柱和普通柱的剪力分配
    5.7 穿层柱改进方法
    5.8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城市商务街区精细化管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精细化管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制度背景:总师制度与预建管机制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城市商务街区
        1.2.2 城市设计精细化管控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综述及国外管控实践研究
    2.1 理论综述
        2.1.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3 理论研究小结
    2.2 国外管控实践研究
        2.2.1 美国:区划法规体系
        2.2.2 英国:开发许可制度
        2.2.3 日本:地区计画与建筑协定制度
        2.2.4 实践研究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务街区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精细化管控
    3.1 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的定义与内涵
        3.1.1 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的定义
        3.1.2 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的内涵
    3.2 商务街区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的实践探究
        3.2.1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3.2.2 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
        3.2.3 雄安新区启动区
        3.2.4 管控实践研究小结
    3.3 商务街区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的管控核心
        3.3.1 开发强度的合理性
        3.3.2 强度指标的精准性
        3.3.3 功能业态的兼容性
    3.4 商务街区开发强度与功能要素的精细化管控策略
        3.4.1 开发强度管控
        3.4.2 功能要素管控
        3.4.3 管控思路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务街区建筑形态要素精细化管控
    4.1 建筑形态要素的定义与内涵
        4.1.1 建筑形态要素的定义
        4.1.2 建筑形态要素的内涵
    4.2 商务街区建筑形态要素的实践探究
        4.2.1 深圳福田中心区22、23-1两街区
        4.2.2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4.2.3 福州江南CBD
        4.2.4 管控实践研究小结
    4.3 商务街区建筑形态要素的管控核心
        4.3.1 裁量主体的专业性
        4.3.2 街区形象的整体性
        4.3.3 建筑风貌的地域性
    4.4 商务街区建筑形态要素的精细化管控策略
        4.4.1 建筑布局管控
        4.4.2 建筑风貌管控
        4.4.3 管控思路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务街区空间环境要素精细化管控
    5.1 空间环境要素的定义与内涵
        5.1.1 空间环境要素的定义
        5.1.2 空间环境要素的内涵
    5.2 商务街区空间环境要素的实践探究
        5.2.1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5.2.2 深圳福田中心区22、23-1两街区
        5.2.3 新加坡莱福士坊
        5.2.4 管控实践研究小结
    5.3 商务街区空间环境要素的管控核心
        5.3.1 公共性
        5.3.2 生态性
        5.3.3 景观性
    5.4 商务街区空间环境要素的精细化管控策略
        5.4.1 绿色空间管控
        5.4.2 灰空间管控
        5.4.3 管控思路小结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高层建筑顶部塔楼设计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有防提离抗倾覆装置的超高层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D]. 孙玲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超高层悬挂钢结构建筑施工模拟与监测研究[D]. 谢春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光热性能目标差异化导向的超高层综合体表皮设计研究[D]. 崔百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D]. 利明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D]. 陈才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01)
  • [6]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D]. 徐学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D]. 李文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8]连接体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D]. 李晶晶.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9]楼梯对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及穿层柱抗侧性能评估[D]. 潘晓宇. 南昌大学, 2020(01)
  • [10]城市商务街区精细化管控策略研究[D]. 施启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层建筑顶塔设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