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植物资源信息系统

海南植物资源信息系统

一、海南植物资源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文中提出昆虫大多个体相对较小而容易被人类忽略,也因此导致对物种保护认知不足。以昆虫多样性为保护目标代替具体物种的保护行为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以中国蟋蟀次目昆虫为研究材料,基于详尽的物种信息和地理分布数据,对其物种多样性组成、整体分布格局、特有化格局、多样性格局等进行了研究。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蟋蟀次目在中国记录386种,因极少量物种存在争议外(在中国分布存在疑问8种、在学位论文有记录但未正式发表6种、疑似错误鉴定或分布信息记录有误8种、仅单性标本缺乏有效分类特征核实2种),本文对在中国确定分布的362种(亚种)蟋蟀次目昆虫进行研究,隶属于蟋蟀总科Grylloidea(蟋蟀科Gryllidae、癞蟋科Mogoplistidae、蛛蟋科Phalangopsidae、蛉蟋科Trigonidiidae)和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蝼蛄科Gryllotalpidae、蚁蟋科Myrmecophilidae)共16亚科88属,其中中国特有种219种,占总数的60.2%。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蟋蟀次目生物多样性,使用G-F指数对中国范围内不同经度和纬度梯度上的蟋蟀多样性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整体的分布趋势表现为由北到南物种数逐渐递增,20°N-25°N纬度区的物种丰富度、G-F指数最高;由西到东物种数先增加后减少,105°E-110°E经度区的物种丰富度、G-F指数最高。使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方法,建立全部种和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发现大部分蟋蟀集中分布在这4个地区: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贵高原西部地区(95种)、武夷山脉北部(76种)、五指山脉(73种)和台湾山脉中部(46种),即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分布中心,并进一步分析各亚科的分布格局及密度格局。运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E)结合GIS分析蟋蟀次目昆虫的特有化格局,划分出4个特有分布区:台湾山脉(43种)、云南西南部地区(30种)、横断山脉南部(16种)、云贵高原西北部(3种)。通过比较中国蟋蟀次目特有种多样性格局及其与所有物种多样性格局的一致性,结果发现,除分布中心的武夷山脉北部和五指山脉以外,4个特有分布区与另外2个分布中心高度重合,应优先保护这些多样性中心的生物资源。本研究结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地区农林业害虫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类群也有启示作用。

索南邓登[2](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夏春华[3](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黄华章[4](2020)在《丹霞梧桐解剖构造及生理生态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丹霞梧桐(Firmiana dansiaensis Huse et H.S.Kiu)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记录分布于丹霞地貌,最新在石灰岩山区发现了其新种群,但仍属于广东特有。本研究以丹霞地貌上的2个主要分布地(南雄苍石寨和仁化丹霞山)的丹霞梧桐为研究对象,解剖了根茎叶的结构并探讨其生态适应性特征;测定了叶片光合速率等生理生态指标;分析了植物营养器官及其生境的土壤、岩石样品的部分元素含量及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预测了丹霞梧桐潜在适生区,为更好地保护丹霞梧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丹霞梧桐根和茎次生结构中具有较厚的周皮、密集的导管和分泌腔等,这有利于丹霞梧桐对抗干旱。发达的分泌腔分泌大量的黏液,稀释了细胞中盐的浓度,使得丹霞梧桐免受丹霞地貌强酸性土壤的毒害,同时加强了植物的抗旱保水能力。叶片上表皮细胞增厚保护了叶肉细胞免受夏季高温的灼伤,且叶片主脉还有一个副维管束,大大提高了植株水分运输效率。(2)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夏季测定日的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CO2浓度及叶片SPAD值等指标均高于秋季测定日的相应值,但水分利用效率、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夏季低于秋季。可见,丹霞梧桐在夏季以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表现出对丹霞地貌高温高湿环境的高度适应性。(3)在所测试的8种元素中,南雄苍石寨和仁化丹霞山的丹霞梧桐植物体中各对应元素间并无显着性差异,表明丹霞梧桐生长可能受所处的根际环境影响较小。4种元素的迁移和积累规律表明丹霞梧桐中元素的来源不存在明显的“岩石—土壤—植物”的迁移过程,其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规律相对复杂。Cd的迁移和积累规律提示南雄苍石寨和仁化丹霞山两地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Cd污染,其中仁化丹霞山的Cd污染程度较高。(4)南雄苍石寨和仁化丹霞山两地样品的δ13C值均无明显差异,而线性相关性研究表明植物体的δ13C与其根际环境之间并无相关性。对于δ15N值,两地环境之间差异较明显,表明仁化丹霞山的土壤条件要优于南雄苍石寨;仁化丹霞山丹霞梧桐根δ15N含量较高,且土壤与植物体的线性相关性并无显着相关。(5)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获取的丹霞梧桐分布点经纬度信息,在Maxent模型中预测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发现其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于中国南部,尤其是广东的中北部山区占到了高适生区的大部分范围。高适生区的范围主要以南岭山脉为界线,南岭山脉以南的山区是丹霞梧桐潜在适生区的高发地带。气候环境变量的贡献率表明,影响丹霞梧桐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太阳辐射量和大气水蒸气压。

杜阳平[5](2020)在《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自然资源战略储备的重要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部分野生植物面临不用程度的生存威胁。九寨沟县作为重要的地形过渡带,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植物类型多样但生境较为脆弱。因此,开展九寨沟县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对把握资源现状和今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九寨沟县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统计九寨沟县区域内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对当地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树种进行分类总结。最后利用Maxent模型对在不同生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忍冬属树种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结果如下:(1)九寨沟县调查区域的野生木本植物共463种,涉及67科162属,其中被子植物共442种,涉及63科151属,裸子植物21种,涉及4科11属。乔木共164种,灌木268种,木质藤本28种,竹类3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共计13种。属于CITES公约里面附录Ⅱ的植物5种,附录Ⅲ的树种仅1种。(2)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将九寨沟县潜在价值较大的野生木本植物的利用类型分7大类进行总结,其中森林蔬菜类和森林水果类分别有9种,森林饮品类共2种,森林蜜源植物树种较多,涉及22科42属,木本干果类共5种,木本油料类共3种,其他加工类共4种。(3)利用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四个忍冬科忍冬属代表树种(凹叶忍冬、盘叶忍冬、长叶毛花忍冬和岩生忍冬)的野生分布信息,通过Maxent模型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将物种栖息地的适宜区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适宜区(0<P<0.05)、低适宜区(0.05≤P<0.25)、一般适宜区(0.25≤P<0.5)、较高适宜区(0.5≤P<0.7)和最适宜区(0.7≤P≤1)。(4)凹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6.413.9℃,最适月均温差为10.712.9℃,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23.729℃,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8.5-3.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58656mm。盘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310.1℃,最适月均温差为12.2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7.525.5℃,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5.8-6.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93758mm。长叶毛花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67.9℃,最适月均温差为13.3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5.922.7℃,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8.9-11.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24799mm。岩生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77.3℃,最适月均温差为13.6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4.222℃,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9.5-11.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34817mm。

肖思文[6](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宋佳昱,杨小波,李东海,张丽,高博钰[7](2019)在《海南白石岭野生植物的调查及其园林价值》文中认为采用路线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琼海白石岭地区的植物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共736种,隶属149科471属,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约370种,隶属118科249属,包括海南特有种2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4种。分析该地区野生植被类型组成发现,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荷木(Schima superba)、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黄桐(Endospermum spp.)、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等植物作为优势种和常见种在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根据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将白石岭野生植物分为观花、观果、观树形、垂直绿化和地被5类,依据不同观赏特性、抗性适应性和用途筛选出具有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潜力的野生乡土植物,并为野生植物在该地区的保护开发应用提出建议。

裴慧卿[8](2019)在《海口市绿色建筑与植物系统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绿化在绿色建筑系统中具有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维持城市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目前对热带滨海城市绿色建筑绿化体系现状、绿化如何影响场地热环境、绿色建筑与植物系统整合设计策略缺乏系统性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论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海口市5个有代表性的2星级绿色建筑植物系统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多元遥感数据,从时空角度分析城市中心区热岛效应特征、绿色建筑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绿色建筑热环境特征与及其影响因素;第三,采用“调查—评价—验证”的方法,师法自然,筛选海口适宜建筑墙面近自然墙生的植物种类:调查收集海口市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的种类,通过Delphi法和AHP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筛选引种应用品种,再通过实验,研究评价体系准确性及植物引种栽培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绿色建筑植物绿化应用调查研究:实地调查海口市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现状,结果表明各绿色建筑较好地应用了绿色基础设施,但绿化系统结构层次单一,空间利用率低;5个建筑的32个样方中,共有植物54科120属170种,其中乡土种占22.9%,乡土特色不突出;植物多样性较丰富,但少数种类应用频度高,占据较大优势。2.绿色建筑场地热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热岛区域的分布、演变与城市发展扩张趋势基本一致,海口市中心城区表现出典型热岛特征,2016年12月和2018年5月分别有29%和34%的范围被“热岛”覆盖;绿色建筑的热环境好于其所在区域平均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发现,土地覆被类型指标为绿色建筑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距海岸线距离、草地面积占比、林地面积占比。通过线性回归拟合土地覆被变化与地表反演温度的比例关系,发现林地面积占比每增加10%,可使地表温度降低0.84℃;道路面积占比每增加10%,地表温度增高0.45℃。3.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与绿色建筑垂直绿化整合设计:(1)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资源调查。经调查统计,共记录植物47科81属101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13属17种,被子植物40科68属84种。草本有73种,藤本有11种,灌木有5种,乔木有12种。本地种39科64属76种本地植物,占所有物种的75.24%。此次调研搜集的岩生植物科的密集度不高但是优势种明显。主要分布在菊科、桑科、禾本科、蕨类植物植物凤尾蕨科、水龙骨科。(2)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资源综合评价。通过Delphi指标筛选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评价体系,从生长适应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四个方面对调查的101个物种评价分级。Ⅰ级有19个,占总数的18.81%;Ⅱ级有37个,占总数的36.63%;Ⅲ级有37个,占总数的36.63%,Ⅳ级有8个,占总数的7.92%。Ⅰ、Ⅱ级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共计56种占总数的55.45%,作为绿色建筑垂直绿化的植物资源信息库和引种推荐。(3)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生长适应性研究。从综合评价Ⅰ、Ⅱ级的植物中,筛选7种综合评分和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从植物外形和生长指标两个角度进行生长适应性评价试验。7种植物均具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薄特性,综合生长指标和植物外部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大叶落地生根、崖县球兰、毛马齿苋综合评价较高,在自然胁迫下有较强的耐旱性和耐晒性;土人参、吊竹梅、石韦次之,且适应范围较广;而肾蕨综合评价较低,为喜阴植物。这与Delphi法和AHP法打分结果排序一致。结果同时表明在高温、强日照无雨水天气,土人参、肾蕨至少每20-30天灌溉补水,毛马齿苋、崖县球兰、吊竹梅理想节约型补水时间间隔为30天,而大叶落地生根几乎不需人工补水管护。总体而言,本研究开展了海口市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现状调查,分析了海口市中心城区及绿色建筑场地热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搜集了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提出垂直绿化植物评价体系及绿色建筑植物体系的整合设计策略,可为海口市生态、节约、可持续绿色建筑植物系统整合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宋佳昱[9](2019)在《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园林规划建设中,随着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需求趋向多样化,植物景观所创造的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引起重视,在大量引入外来种景观植物之后,当地植物景观的地域独特性降低,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独具地域特色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等突出优势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通过植被调查和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并结合实地情况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展望,是全面了解研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琼海白石岭地区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文献调查基础上对当地植物进行野外的植物调研考查,研究白石岭自然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群落结构,并进行地理区系分析、野生植被的演变规律的探讨;在系统了解白石岭地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基础上,从中筛选出有野生观赏植物组成、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并进行筛选评价;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从地区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分布等方面进行分别讨论,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作为单因子,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叠加分析得地区植被生态敏感性,以了解白石岭地区植被未来发展优化所面临的生态情况,基于植被研究结果和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对白石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路线及样方调查,白石岭地区植物共736种,隶属149科468属,其中当地植物674种,外来栽培植物62种。在736种植物中,蕨类植物48种,隶属22科,36属;裸子植物6种,隶属4科,4属;被子植物679种隶属123科,428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561种,隶属104科,345属,单子叶植物118种,隶属19科,83属。在674种当地植物中,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总科数的70.42%,总属数的的 93.41%。(2)白石岭植被类型主要有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其中自然植被为次生林,次生在周边的灌丛、草丛多分布在林缘或镶嵌分布,如多花山猪菜、野生芭蕉及山黄麻等多种乔灌木形成藤、草、树混合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槟榔园、橡胶林和小面积的景区人工植被等。对区域内自然次生林植被进行样地调查的数据分析,总体上为热带雨林次生林,由鸭脚木、木荷、黎蒴栲、山油柑等优势种构成,对所调查的12个样地进行Pcord聚类分析分类,得出有一定差异的5个森林群落。次生林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3.00-4.00之间,属中偏低。(3)筛选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当地野生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约370种,隶属118科249属,包括海南特有种2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4种,并根据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评价观赏植物在观花、观果、行道庭院、垂直绿化、地被植物的应用,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4)为了解白石岭地区各区域不同的植物生态敏感性程度,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四类区域,分别占白石岭区域总面积比重的3.48%、16.91%、77.44%、2.16%,区域内以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为主。将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分布为基础,结合地块敏感区等级将白石岭地区划分为不同地块5个类型:次生林保护类区域、槟榔林改善类区域、橡胶林改善类区域、草灌修护类区域、人工植物造景区域,根据该地区主要植物分布现状适当增补观赏植物资源。结合白石岭地区空间分析角度,根据白石岭植被现状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对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提出应用改善的建议与展望以丰富植物多样性、提高地块内植物的景观价值与经济效益。(5)以野生植被调查、GIS系统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植被配置角度的生态敏感性研究等方法,从而对白石岭地区植被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以为白石岭地区未来植被的保护和优化提供数据资料和参考启发。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以保护为主,封禁保护植物区域,自然封禁措施结合补种植被的方式以促进植被恢复速度,选择九节、白背叶、潺槁木姜子、石斑木、楹树、紫玉盘、余甘子、草豆蔻、梵天花等植物结合原有次生林不同类型群落的木荷、华润楠、阴香、黄杞、黧蒴栲、鸭脚木野生植物进行配置。槟榔、橡胶林改善区以修复改善为主,选择能快速成林的植物种类,在短期内建立速生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如铁刀木、印度紫檀、盆架子、楹树、黄牛木、苦楝、小叶榄仁等;以保留槟榔林植物景观为目标可保留槟榔,丰富林下的下层植被如朱砂根、海南草珊瑚、梵天花、草豆蔻、积雪草、鸦胆子等植物。草灌修护类区域以荒坡成林为目的,选择耐贫瘠耐旱的海南菜豆树、厚皮树、木棉、乌材、黄牛木、岭南山竹子、猫尾木等白石岭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从而达到对植物景观发展研究的目的。人工植物造景区域以现有的观赏植物栽培种与野生植物搭配为原则,达到丰富植物层次、增强乡土特色的目的,将现有栽培种搭配观赏价值高的朱顶红、文殊兰、黄蝉、艳山姜、巴西野牡丹等观花植物,毗邻水库的近水区域,可应用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中的水石榕、白千层、鸢尾、蒲草、闭鞘姜等亲水性植物营造丰富的滨水植物景观。

周柳[10](2019)在《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文中提出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大地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出现,特别是由于生境破坏及资源过度利用等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人们深感忧虑。在此背景下,作为植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野生植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确保新千年粮食安全的关键资源,因而备受关注。湖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境内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境内植物区系复杂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严重滞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成果,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亦属空白。因此,开展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无论对摸清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家底,特别是查清其种类、分布及生存状况,为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还是对深化我省农业野生植物多样性及价值的认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种类组成研究表明,湖南省有重要农业野生植物819种(含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27科,392属。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的44种,湖南特有、特色农业野生植物37种。含种类数目较多位列前五位的科分别是:兰科Orchidaceae、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2.生长型、生活型、分布格局及保护价值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生长型以草本植物居多,有433种,占总数的52.87%。生活型以隐芽植物居多,有204种,占总数的24.91%。分布格局中以湘南、湘西及湘东山地所含种类较多,相对而言,以湘北洞庭湖区及湘中、湘东丘陵区种类较少。保护价值及用途中,以绿化、观赏植物种类最多,共有326种,占总数的39.80%,其次是食用植物种类较多,共有298种,占总数的36.38%。3.濒危性特征对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受威胁状况(濒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819种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中受威胁的种类有314种(极危57种,濒危103种,易危154种),占总数的38.34%。接近受威胁的种类(近危)有141种,占总数的17.22%;无危的种类有351种,占总数的42.86%。4.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该库包括物种数据库、词条检索、分布点检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及各模块的子库,包含约26万字字符信息、数据信息、地理信息和图片信息等,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储量大等特点。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不断上传或更新本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信息和成果,为湖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实现对全省农业野生植物信息在线查询与监管,最终实现信息开放与共享。5.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区系新发现本研究发现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种1个,即:长萼报春苣苔Primulina longiloba L.Zhou&J.Tian。新纪录种6个,即: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封怀凤仙花Impatiens fenghwaiana、平坝凤仙花Impatiens ganpiuana、弯管马铃苣香 Oreocharis curvituba、莲花卷瓣兰Bulbophyllum hirundinis、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珍稀濒危农业野生植物新居群2个,即:粗梗水蕨Ceratopterispteridoides和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居群。

二、海南植物资源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植物资源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物多样性
        1.1.1 生物多样性概况
        1.1.2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2 昆虫多样性
        1.2.1 昆虫多样性概况
        1.2.2 研究昆虫(蟋蟀)多样性的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蟋蟀类区系研究进展
        1.3.1.1 国内研究进展
        1.3.1.2 国外研究进展
        1.3.2 生物多样性格局研究进展
        1.3.3 选题依据
        1.3.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5 研究任务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2.3 软件的运用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组成
    3.2 总体分布格局及分布中心
    3.3 特有种多样性组成
    3.4 特有种分布格局及分布中心
    3.5 各亚科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3.5.1 蟋蟀科
        3.5.1.1 蛣蟋亚科
        3.5.1.2 纤蟋亚科
        3.5.1.3 蟋蟀亚科
        3.5.1.4 额蟋亚科
        3.5.1.5 兰蟋亚科
        3.5.1.6 树蟋亚科
        3.5.1.7 长蟋亚科
        3.5.1.8 距蟋亚科
        3.5.1.9 铁蟋亚科
        3.5.2 癞蟋科
        3.5.2.1 癞蟋亚科
        3.5.3 蛛蟋科
        3.5.3.1 扩胸蟋亚科
        3.5.3.2 亮蟋亚科
        3.5.4 蛉蟋科
        3.5.4.1 针蟋亚科
        3.5.4.2 蛉蟋亚科
        3.5.5 蝼蛄科
        3.5.5.1 蝼蛄亚科
        3.5.5.2 蚁蟋亚科
    3.6 特有种多样性格局(PAE)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的特点
    4.2 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分布特点
    4.3 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和特有分布区的讨论
    4.4 多样性格局及特有分布区的差异性规律
    4.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地理信息库
    附录2 用于PAE分析的55×216 矩阵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成果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获奖情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丹霞梧桐解剖构造及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丹霞梧桐研究进展
    1.2 丹霞梧桐生境地质地貌特征
    1.3 植物营养器官解剖构造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1.4 植物生理生态相关研究
    1.5 基于Maxent模型的植物潜在适生区预测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品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丹霞梧桐生境因子分析
    3.2 丹霞梧桐营养器官解剖构造分析
    3.3 丹霞梧桐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研究
    3.4 丹霞梧桐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组成
    3.5 丹霞梧桐潜在适生区预测
第四章 讨论
    4.1 丹霞梧桐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4.2 丹霞梧桐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4.3 丹霞梧桐与根际环境各元素及同位素组成间的关系
    4.4 丹霞梧桐潜在适生区预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元素分析仪器及参照方法
附表2:丹霞梧桐分布点经纬度信息表
附图:丹霞梧桐及生境图片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项目研究情况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5)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林木种质资源
        1.1.1 林木种质资源概述
        1.1.2 林木种质资数据库
        1.1.3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
        1.1.4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5 国外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6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1.2 Maxent模型
        1.2.1 物种分布模型
        1.2.2 Maxent模型
        1.2.3 Maxent模型的应用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域概况
    2.3 调查方法
        2.3.1 野外调查方法
        2.3.2 调查资料内业整理
    2.4 Maxent模型的构建
        2.4.1 数据处理与准备
        2.4.2 构建Maxent模型
第3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分析
    3.1 科属分布
    3.2 生活型组成
    3.3 濒危及渐危树种
        3.3.1 濒危及渐危树种
        3.3.2 主要重点保护植物地理分布及资源价值
    3.4 特有种树种
    3.5 小结
第4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评价
    4.1 我国森林食品的开发现状
    4.2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4.3 九寨沟县可利用的森林食品资源类型
        4.3.1 森林蔬菜类
        4.3.2 森林水果类
        4.3.3 森林饮品类
        4.3.4 森林蜜源植物
        4.3.5 木本干果类
        4.3.6 木本油料类
        4.3.7 其它加工类
    4.4 小结
第5章 典型植物代表—忍冬属资源适宜性分析
    5.1 九寨沟县分布的忍冬属植物
    5.2 四种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忍冬属树种
    5.3 利用最大熵值模型预测四种忍冬属树种的潜在分布区
        5.3.1 Jackknife的检验
        5.3.2 主导因子分析
    5.4 忍冬属植物潜在分布与适宜性分析
        5.4.1 Maxent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
        5.4.2 四种忍冬适宜区环境变量参数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2.1.1 植物园的概念
        2.1.2 植物园的功能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3.2.2 定位不够合理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4.3.1 规划定位
        4.3.2 规划分区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5.1.2 区位分析
        5.1.3 上位规划
        5.1.4 周边用地分析
        5.1.5 现状分析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5.2.1 项目定位
        5.2.2 项目目标
        5.2.3 规划策略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5.3.3 功能分区
        5.3.4 科普系统规划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5.3.7 生态专项规划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5.4.1 梅花蜡梅园
        5.4.2 水生植物园
        5.4.3 乡土植物园
6 结论与建议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海南白石岭野生植物的调查及其园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域及研究方法
    1.1 调查区域自然条件概况
    1.2 外业调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整理
        1.3.1 植被组成特征分析方法
        1.3.2 园林植物筛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石岭地区野生植物和园林植物资源概况
        2.1.1 植物种类概况及科属分级
        2.1.2 白石岭地区野生植被类型组成分析
    2.3 白石岭地区野生园林植物资源珍稀性及特有性分析
        2.3.1 海南特有种野生植物资源
        2.3.2 濒危保护野生植物资源
    2.4 野生园林植物资源的组成类型及观赏特性分析
        2.4.1 观花类野生植物资源
        2.4.2 观果类野生植物资源
        2.4.3 行道庭院树野生植物资源
        2.4.4 垂直绿化类野生植物资源
        2.4.5 地被类野生植物资源
3 讨 论
    3.1 加强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3.2 制定科学可持续的引种驯化育苗计划
    3.3 建设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园林植物景观

(8)海口市绿色建筑与植物系统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色建筑概述
    1.2 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研究进展
    1.3 绿色建筑室外热环境研究进展
        1.3.1 绿色建筑室外热环境研究
        1.3.2 绿色建筑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4 绿色建筑与植物系统整合策略
    1.5 研究区概况与选题依据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海口市绿色建筑绿化植物应用调查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样地选择
        2.1.2 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2.1.3 海口市绿色建筑植物物种现状调查
        2.1.4 植物应用频度及物种多样性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海口市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应用现状
        2.2.2 海口市绿色建筑植物种类及群落特征
        2.2.3 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建筑与植物一体化整合设计理念的引入
        2.3.2 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为辅,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
3 海口市绿色建筑场地热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选择
        3.1.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1.3 热岛强度分级方法
        3.1.4 地表温度反演
        3.1.5 像元二分模型
        3.1.6 线性回归分析
        3.1.7 实地测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海口市主城区与五个绿色建筑热岛时空变化分析
        3.2.2 地表温度反演
        3.2.3 实测结果
        3.2.4 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影响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绿色建筑热环境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
        3.3.2 地表温度反演
        3.3.3 植物绿化与绿色建筑热环境的关系
4 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与绿色建筑垂直绿化整合研究
    4.1 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资源调查
        4.1.1 调查样地及方法
        4.1.2 墙生(岩生)植物调查结果
    4.2 绿色建筑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应用综合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生长适应性研究
        4.3.1 生长适应性试验材料
        4.3.2 测量方法及指标
        4.3.3 结果
        4.3.4 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生长适应性综合评价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组成成分及生态学意义
        4.4.2 绿色建筑垂直绿化植物筛选评价
        4.4.3 岩生植物生长适应性综合评价
        4.4.4 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海口市绿色建筑植物绿化应用调查研究
        5.1.2 海口市绿色建筑场地热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5.1.3 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与绿色建筑垂直绿化整合设计
    5.2 展望
        5.2.1 绿色建筑场地绿化配置模式
        5.2.2 绿色建筑垂直绿化植物整合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表
    附表1 海口市近自然墙生(岩生)植物及照片
    附表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正式第一轮调查)
    附表3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正式第二轮调查)
    附表4 AHP法评价模型指标权重文卷(正式第三轮调查)
    附表5 自然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

(9)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野生植物群落与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概念与研究进展
        1.1.3 植物生态敏感区及GIS在植物调查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园林应用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野外调查方法
        2.2.3 植物群落数置特征研究方法
        2.2.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2.2.5 定性和定置相结合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石岭总体自然森林植被类型组成与结构特征
        3.1.1 白石岭地区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1.2 白石岭地区自然草本群落结构分析
    3.2 白石岭植物资源组成及区系分析
        3.2.1 野生植物种类概况及科属分级
        3.2.2 科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
    3.3 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筛选
        3.3.1 野生观赏植物种类统计
        3.3.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生活型及组成类型
        3.3.3 野生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 白石岭植物资源GIS空间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3.4.1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2 单因子评价
        3.4.3 白石岭植物分布的空间评价
        3.4.4 自然植物群落分布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因子空间关系分析
        3.4.5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布空间评价
    3.5 观赏植物资源选择利用分析
        3.5.1 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保护与利用分析
        3.5.2 槟榔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3 橡胶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4 草灌修护类区域利用分析
        3.5.5 人工景观区域及近水区域利用建议
4. 讨论
    4.1 白石岭林相和植被质置评价
    4.2 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4.3 观货植物资源及应用前景分析
    4.4 白石岭地域空间分析及植物生态敏感区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10)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农业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研究概况
    1.3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湖南省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水文
    2.6 生物资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及馆藏标本研究
        3.2.2 野外实地调查
        3.2.3 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
4. 结果与分析
    4.1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与分析
        4.1.1 种类组成
        4.1.2 分布格局
        4.1.3 生长型和生活型
        4.1.4 保护利用价值
        4.1.5 濒危性分析
        4.1.6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发现
    4.2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
        4.2.1 技术路线
        4.2.2 模块结构
        4.2.3 模块功能
        4.2.4 信息录入
5. 讨论
    5.1 有关农业野生植物概念问题
    5.2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相关问题
6. 结语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湖南省部分农业野生植物图片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Ⅲ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名录
致谢

四、海南植物资源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 许菲. 河北大学, 2021(09)
  • [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3]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4]丹霞梧桐解剖构造及生理生态特征研究[D]. 黄华章. 广州大学, 2020(02)
  • [5]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D]. 杜阳平.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6]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海南白石岭野生植物的调查及其园林价值[J]. 宋佳昱,杨小波,李东海,张丽,高博钰. 热带生物学报, 2019(04)
  • [8]海口市绿色建筑与植物系统整合研究[D]. 裴慧卿. 海南大学, 2019(07)
  • [9]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D]. 宋佳昱. 海南大学, 2019(06)
  • [10]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D]. 周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海南植物资源信息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