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童小说的逃避意识

论苏童小说的逃避意识

一、论苏童小说的逃亡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包圆[1](2021)在《苏童小说死亡书写探究》文中指出

张诗雨[2](2020)在《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综述》文中指出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呈现着异彩纷呈的局面。这一年,学界涌现了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书籍等,其中不乏精深独到的优秀文章等等研究资料。如下,本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进行2018年的苏童小说研究综述:第一,内容与主题:从历史与现实;红颜与悲歌;童年与成长;逃亡与返乡;死亡与宿命;人性与欲望六类进行综述。第二,艺术与审美:从语言与叙事,想象与意象,审美风格三个角度进行综述。第三,比较文学研究:从文学领域和电影领域比较文学研究进行综述。这对于苏童小说研究以及认识其研究状况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徐岩岩[3](2020)在《苏童小说的伦理叙事》文中研究指明苏童以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1983)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崭露头角,甫一出场,苏童便以他独特的叙述策略和自成一派的审美特征占据了文坛一隅,不断活跃于当代文学的舞台上。但他并未受某一种创作方式和风格所限,而是在创作中自觉转型,从先锋文学到“新历史主义”,再到“新写实主义”,苏童不断地突破自我,佳作迭出,而伦理叙事作为重要的叙事主题,或隐或显地存在于诸多的叙事文本之内。本篇论文通过其小说中对伦理叙事主题的研究,分析其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意义。论文主体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一,对迄今为止苏童小说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梳理;二,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伦理和伦理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伦理叙事这一基本主题在苏童小说中的展现进行简要概括。其次,是正文部分,将苏童小说中的伦理叙事概括归纳为家庭伦理叙事、历史伦理叙事、生命伦理叙事三个部分。第一章,家族伦理叙事。苏童小说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等家庭伦理关系,区别于传统小说中的温情和睦,而是呈现冷漠、阴冷的氛围。苏童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展现了个体的自由伦理与传统家庭伦理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引发读者对自由生命的思考。第二章,历史伦理叙事。苏童的小说创作在对历史进行叙事时,采取解构宏大历史和想象历史的叙事策略,解构宏大历史。在对历史的叙事过程中,苏童将叙事重点聚焦于对人的关注上,将人放置在叙事中心,以“大写的人”和“小写”历史的言说策略,完成了历史的个人化重构。第三章,生命伦理叙事。一是苦难生存,苏童对苦难人生进行书写,向读者展现了生存的艰难,表现了生命中避无可避的苦痛,引发对现实生命的思考。二是死亡主题。苏童小说充斥着死亡的阴郁气息,死亡意象在文本中俯拾皆是,苏童偏爱对死亡的书写,表现了他对生命最本真的关注与追问。结语部分,对苏童小说中的伦理叙事特点进行归纳总结,苏童在家庭伦理叙事、历史伦理叙事和生命伦理叙事三个维度中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跨越历史,展露了对人与历史和人与自身的深刻思考。

关紫文[4](2020)在《意象:从苏童小说到改编电影》文中认为电影与文学两个领域的创作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在图像时代如何让两者和谐共存,成为了当下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苏童作为备受导演青睐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因出现了密集的意象创设,在视觉呈现与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十分利于电影语言的表达。由此,苏童的小说成为了影视传播趋势下,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成功典型。本文即将围绕意象在苏童小说与改编电影中的不同呈现展开研究。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国内外有关苏童小说与改编电影意象研究的现状,并对文章中心讨论的“意象”一词做了概念的厘定,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集中讨论了苏童小说意象的特点。通过笔者文本细读,分别从承担叙事功能的意象、凝聚丑恶人性的意象、欲望纵横的神秘意境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苏童小说意象创作的特点。第二章则是对苏童小说改编电影意象呈现的分析。从人物意象的具象化、叙事意象的戏剧化、电影意境的诗意化三个部分,本章探讨了改编电影的意象是如何利用视听语言来呈现的。第三章为苏童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意象的变化。通过前文对小说与改编电影的意象特点与呈现的分析,笔者从电影意象的呈现直观化、电影意象的人物扁平化、电影意象的表达局限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改编电影的意象较小说而言有何转变,其转变的机制是什么,转变后的效果如何。最后,结语部分将结合当下图像消费时代的特征,分析电影发展对小说文学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寻求一条改编电影与小说文本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邱丹[5](2020)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文中提出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它是新时期语境下西方文化刺激与文学审美现代性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先锋小说通过对宏大话语与叙事成规的颠覆,创造了全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及语言体验,为小说本体的回归创造了可能。这场带有审美哗变色彩的叙事美学变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而传统文学资源作为先锋小说变革的重要参照体系,其脉流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先锋叙事中,并参与着先锋话语的建构。可以说,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不仅仅有反叛,同样包蕴着继承与转化。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先锋小说特质,阐明传统与传统文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艺术呈现,挖掘先锋与传统、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寻中国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不足。这也是新世纪对先锋小说的再思考,对先锋小说处理中西方文学资源关系的再思考,以期发掘共通性的学理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首先,论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语境,阐释西方先锋派与中国先锋派的差异,并明确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特质。中国先锋派文学发生在文学断裂之后,经由了从舶来到消融本土的整合,作为带有现实焦虑的形式变革,它不像西方先锋派文学那样激进、深刻,更倾向于“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变革。在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浪潮中,“先锋”的释义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进行整体剥离与指认,对于先锋小说相关问题的阐述与论证,至关重要。其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超越是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主题话语、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多重变革实现的。由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变奏异调,就需要对“传统”“传统文学”“文学传统”等概念进行有力地阐释与辨析,并把握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等叙述内容与叙事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现实、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社会功能等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为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做好铺垫。再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转化,呈现了从不自觉借鉴到自觉汲取的发展线索。将先锋小说整体性作为考量时,不能忽略传统文学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向“显在”资源的原因,这是由传统文学本身、先锋文学本身、语境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体现先锋作家在中西方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对资源突围与认知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传统文学中叙事传统在题材类型与叙事技艺上的精妙之处,抒情传统在情感抒发与诗词意象运用上的独到特色,才使得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从叙述内容到叙事方略的继承与转化成为可能。另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述内容与叙事方略等方面的择取与拓新,呈现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融合的审美特点。先锋小说在反叛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的题材类型、文学母题、精湛的叙事手法还是有所保留、有所继承、有所转化。先锋小说呈现了对侠义公案、才子佳人、武侠江湖、历史家族等题材类型的吸纳与超越;对“命运”“神秘”“地域”等传统母题的延揽与新构;还呈现了对“故事套故事”“旧瓶新酒”“借笔墨拈出”“以虚构补充”“故事新编”等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对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及异端境界等传奇叙事手法的吸纳与转化。同时,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文化母语的潜在记忆与惯性作用、传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先锋小说在自然景物类词汇、意象类词汇词义、诗词歌赋、诗性语言等方面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汲取与新变。最后,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反叛与继承的总体向度上,对先锋小说资源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与突围的策略进行了问题求解性的探索,阐明传统与先锋之间带有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辩诘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先锋小说的创作路径,也引发了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处理多种创作资源、多种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先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多种美学力量碰撞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它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体认与反思,其所生成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缺憾无疑对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学资源庞大、多元、驳杂,有很多“生机”可待挖掘。虽然先锋小说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但传统作为血液中不可抗拒的因子,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先锋小说的创作。反过来,丰饶的传统也在先锋小说的创造性转化中得以赓续、绵延。未来文学的方向,不仅要放眼世界,也要彰显民族文学的文化气韵,在超越中确立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唯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接收新知与转化传统中不断延续、不断生长。

姜晓梅[6](2020)在《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文中认为本文着力探讨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的关系。通常意义上我们习惯把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先锋写作当作80年代特殊时代语境与文学前提应运下的产物。它面对的是80年代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共同理想,承继的是自意识流小说、寻根派、现代派等的艺术探索。它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使它不自觉地打上了西方、外来的烙印。而当先锋作家们慢慢退去形式实验的热情,尤其是后期向传统回归之后,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江南作家身份以及他们精神深处所潜藏的江南文化基因从早期形式实验、学习西方的热忱的压抑中浮现出来。在江南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催化、引导下,通过感觉这一中间桥梁,驱动着苏童、叶兆言、格非由早期不断向着临界感觉逼近的形式实验向着具有中国古典美学韵味的传统的回归。不仅如此,苏童、叶兆言、格非还在江南文化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推动下,自身的南方意识更加自觉,文学写作中的南方元素的运用也愈发自觉且富有创造性。这些江南文化元素混合着中国古典诗学经验的创造性生发,充满江南文化韵味的既不同于以往诗意江南,又不同于现代破败江南的新江南形象在意欲重建江南新的地方志的苏童、叶兆言、格非笔下展露无遗。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透过对感觉的极端重视,不仅使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能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情境下迅速感应、学习西方,而且也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文学情感、写作策略、美学追求等,使他们能够在持续不断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创新求异,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经验技巧的同时又能对江南文化、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审美的能动性创造,由此实现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的双向建构。本文试图把握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双向建构的过程,在文学新传统的再造以及建构的新江南形象中细致展现他们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以此进一步丰富、完善先锋文学研究的新面向。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论文首先介绍了江南的形成及自然、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着重展示江南在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以及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形成演变过程。力图从大江南到小江南,从饭稻羹鱼到商品经济,从好勇尚武到崇文重教等的变化过程中把握一个动态发展的江南。第一章江南文化的孕育形成及其精神特质。这一章主要从江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把握江南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由此孕育而出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即从吴越文化到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从本土诗性文化特色的形成到城市、商业文化的繁荣发展,江南文化如何逐渐形成区别于注重道德伦理的北方中原文化所不同的诗性与审美特质。第二节主要介绍文学审美的自觉与唯美化的追求。着重介绍在诗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动荡的生存环境所孕育出处理主客体关系的诗性智慧如何催生了文学审美自觉使得文学朝着日趋唯美化风格迈进。第三节主要介绍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烛照下的文学。着重介绍江南文化中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形成以及这种精神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图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念、繁荣富庶的商品经济、士人及文化世家的推崇等方面把握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对注重感官享受的内容、精致的形式、唯美化的风格等方面的影响。第二章眷恋与逃离:审美享乐精神对苏童、格非、叶兆言的影响。这一章主要探讨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精神对苏童、格非、叶兆言情感心理、文学主题、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影响,试图从反叛精神与先锋意识、逃离与回归下的不断寻找、守望人性等角度把握江南文化深层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这些作家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取向、文学趣味、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章有韵味的文学探索:古典诗意与荒诞怪异的交融。这一章主要是从文学探索的角度,考察苏童、格非、叶兆言在江南文化深层次的影响下,快速感应西方文化思潮,怀着一种对江南文化颇为复杂的依恋与反叛之情所做出的具有异质性、先锋性的文学探索。着重介绍审美享乐主义精神注重感官享受的特质对苏童、格非、叶兆言等人的形式实验的影响。第一节向着感觉进发的形式实验。这一节主要介绍他们是如何通过打破叙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叙事变革为感觉在文本中的畅通无阻提供保障,同时又通过对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变革使打通的感觉世界能够无限逼近临界感觉。第二节变异的感觉:轻化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这一节主要是介绍扭曲变形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从感觉世界的裂隙中迸发出来,成为他们显示对生存世界的独特体验、宣泄过剩的话语表达欲望时的情感偏爱。第三节传统的诱惑:抒情性与古典性的复归。这一节主要介绍在激越的形式实验与怪异的情感宣泄之后,文学传统,尤其是江南深厚的文学传统在感官享受、生存体验等方面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如何使苏童、格非、叶兆言等人的创作由早期浓烈的西方影响印记,回归到充满江南诗意的抒情性和古典性。第四章文学新传统的再造:苏童、格非、叶兆言重建新江南的努力。这一章主要从苏童、格非、叶兆言的写作策略入手,详细分析他们在建构江南地方志的欲念的感召下,以自身的成长经验为背景,以早期的文学探索为基础,重建文学新传统的努力。苏童以先锋手法集大成的《河岸》展示了重新进入历史与现实的方式;格非则继续沉潜哲学沉思,以他的神秘主义诗学建构着他的精神世界;而叶兆言则在对传统的叛逆中展现着他对未来的希冀。第五章别样的江南:苏童、格非、叶兆言的新江南想象。这一章主要是从苏童、格非、叶兆言建构的新江南想象入手,展现他们在江南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感召下,经过对文学新传统的探求,在传统的诗意唯美之外建构起的充满腐败堕落又暗含无限可能的新江南形象。尽管苏童、叶兆言、格非基于他们自身的文学经验所进行的探求还存在着诸多局限,然而,他们通过自身的写作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这也构成了他们先锋写作的重要意义。

马建风[7](2020)在《苏童小说的南方想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说家的创作和其生活的地域总会产生一定的联系,也存在一种想象的空间。在苏童的小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于南方的书写,其中包含着他对于南方丰富的情感。本文在对苏童小说的理解和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方想象”为切入点,对苏童的小说进行研究,探寻苏童小说中“南方想象”这一思想理念在创作中的表现,“南方想象”是苏童对于“南方世界”的描写和对于个体生命的探索,同时在表现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表达。本文以苏童小说中的南方想象为中心,分为三章来论述。绪论部分对苏童小说的创作面貌进行阐释,对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本论文在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分析苏童小说中南方想象的形态,主要立足于小说文本对其小说进行解读,苏童小说中南方想象的形态包括日常化的南方世界和南方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苏童对南方环境的理解与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创作态度,也表现出从个人到社会的精神内涵。第二章阐释南方想象的文本建构,即苏童小说的叙事表现,仍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通过对南方意象的运用、细腻与诗化的叙述语言和小说叙述视角的分析来阐释苏童在表现南方世界时的创作面貌,突出南方的审美特色。第三章探讨南方想象的指向,主要从苏童的生活经历出发对其创作的影响展开行文,苏童小说既是对焦虑的表达与启示,也是对写作的调整与反思。苏童在小说创作中不断的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新时期以来,苏童在写作中对于南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也反映出小说家对于写作风格的探索,从而体现出苏童在文学写作中的价值取向。结语部分对前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程婷婷[8](2020)在《论苏童小说的“颓废”风格》文中提出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风格独特且成就斐然的作家,其笔耕不辍十余年,创作了百余篇作品,在他的作品里或多或少流露出某种“颓废”风格。“颓废”作为一种文学审美风格,通常表现为作品主题的低沉与人物的悲剧命运,加之以繁复的意象与凄美的意境作为衬托,表达出“颓废”的审美风格。“颓废”往往意指一种艺术手法与艺术色彩,并非指向主体的消极无为,而是浸润在文本深处的一种审美风格,是创作主体的内心体验与艺术表达结合的产物。本文在基于学界研究的基础之上,着力从苏童小说中繁复的意象、多变的叙事、丰富的色彩三个层面来阐述苏童作品中的“颓废”之美,并且探析构成这种独特美学风格的原因,童年的生活经历、南方阴性文化的承袭以及西方文学思潮都在或多或少影响苏童小说的“颓废”风格的形成。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苏童小说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其次从“意象”、“叙事”、“色彩”等不同纬度阐释苏童小说“颓废”风格的表现,之后再分析这种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风格之于当代文坛的意义。首先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苏童作品的概况以及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并且指出本课题的创新点与意义。第一章节主要从“意象”为出发点,将“意象”分为“人物意象”与“物象意象”,从这两个角度探讨苏童在意象上表现的颓废风格,女性和少年是苏童作品中鲜明的悲剧形象,而河流、罂粟等象征着灾难与死亡的物象进一步强化了悲剧色彩。第二章节主要从叙事这个角度出发,从“主题”、“结构”和“语言”等三个层面分析苏童小说的颓废表现,悲剧的主题,幽闭的结构与精巧伤感的语言可谓浑然天成地构成了一副伤感的网,形成绵密有致的颓废之美。第三章通过苏童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色彩来阐释颓废风格,在苏童作品中,亮丽而鬼魅的红,幽魅冰凉的蓝以及其它的混合色彩独到地为作品增添了视觉冲击,与中国传统书画同源的创作颇有类似,色彩感是艺术表达的重要部分,苏童作品中繁复出现的颜色变幻给作品强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深厚的颓废感。第四章主要分析苏童作品中颓废风格形成的原因,从小患病与父母的争吵形成了苏童敏感细腻的内心,孤独使他接近文学,他的骨子里浸润着南方阴柔文化气质,而不断地求学使他眼界开阔,外国文学思潮地涌入使苏童不断尝试新的文学创作与颓废文学风格的探索,尤其在早期作品中,大都可以看见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影子。

黄加秀[9](2019)在《苏童小说创作流变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童的小说创作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从先锋时期的写作、新历史主义时期的写作到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向现实的写作,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苏童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为当代小说的发展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写作风格,是当代文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苏童三十余载的创作中,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审美风格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可是骨子里“固执”的苏童也会坚守自己的艺术个性,意象、抒情性的语言、精致的结构等小说元素是苏童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的文学密码。本文对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过程进行探讨,尤其关注苏童不同时期创作的变化,进而分析苏童小说创作变化的原因,最后探讨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意义及启示。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苏童小说的创作面貌和独特价值进行阐释,出研究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必要性,然后详细概括总结了作家作品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苏童小说的创作流变,从先锋时期的写作到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向现实的写作,中间经历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创作转变,笔者主要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特征三个方面对苏童不同创作时期进行对比,从而探索他创作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苏童小说创作变化的原因,骨子里始终“固执”的苏童坚持文学的审美性,这是他的文学创作理念,而人生经验的积累则让苏童的历史和现实书写更有厚度。从精神层面来说,苏童一切的创作变化都是源于他对理想生命形态的追寻。第三部分对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意义进行探讨,苏童的文学创作为当代文学供了新的审美经验,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尝试,他葆有文学创作的“底色”也给其他写作者带来有益的启示。

王聪[10](2019)在《苏童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性别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与自然、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诸多方面都息息相关。在文学研究领域,性别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性别研究突破传统的男权或女性主义的单一视角,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切入文学研究,具有社会的、审美的多重意义。苏童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尤以其“红粉系列”中的女性形象颇具代表性,其笔下的女性总是给人以幽怨、晦暗的印象,这些女性具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与特点,她们的言行与男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对其作品性别关系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其笔下女性特点及命运形成的原因,而且能从文化、社会及人性等方面探究其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及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对性别及性别关系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苏童小说中的性别关系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概括:“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关系”、“现代观念中的性别关系”及“传统、现代观念交错中的性别关系”等方面,对其笔下多元化的性别关系模式进行了分析。传统观念之下,男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统治的悲剧地位。而突破传统的现代观念中的性别关系,则主要表现在苏童笔下的男性与女性相对,在主体地位、男性特质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呈现出消极趋势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对苏童小说中性别关系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文学思潮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加之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影响,苏童对于女性的现实生存及命运遭际更加关注,对于人内心深处的东西观察更加透彻。其童年的成长经历,使那个“湿漉漉”、“沉甸甸”的南方世界成为了苏童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这对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及性别关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苏童认为在女性的身上凝结着更多的小说因素,因而他更喜欢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来结构其小说叙述。第三部分主要对性别关系文学建构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整体上概括了性别关系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主要特点,苏童小说中建构的性别关系则折射了新时期文学中性别关系多元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苏童小说中性别关系建构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其性别关系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男权的樊篱,更加注重从女性的角度建构故事情节,更加注重表现女性的心理变化,更加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苏童的两性书写也对两性的“孤岛化”生存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醒世作用,为实现两性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苏童基于对人性深入的探究,尤其是对人性深处的“恶”进行细致深刻的表现,展现了其寄托深远的人文关怀意识,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论苏童小说的逃亡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苏童小说的逃亡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2)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苏童小说主题与内容
    (一)历史与现实
    (二)红颜与悲歌
    (三)童年与成长
    (四)逃亡与返乡
    (五)死亡与宿命
    (六)人性与欲望
二、苏童小说艺术与审美
    (一)语言与叙事
    (二)想象与意象
    (三)审美风格
三、苏童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
    (一)文学领域比较
    (二)影视领域比较
四、余论

(3)苏童小说的伦理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概念阐述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家庭伦理叙事:个体的游离
    第一节 在冲突中“对话”的父子伦理
    第二节 无爱的“围城”
    第三节 相依相弃的手足伦理
第二章 历史伦理叙事:历史的个人化重构
    第一节 “小写”的历史
        一、 对宏大历史的拆解
        二、 想象的历史
    第二节 “大写”的人
        一、 日常化叙事
        二、 民间立场
第三章 生命伦理叙事:被悬置的生命
    第一节 无法逃脱的苦难生命
        一、 肉身生存的艰难
        二、 精神世界的焦虑
    第二节 向死而生的死亡存在
        一、 死亡形态
        二、 死亡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按出版时间排序)
    一、 专着类
    二、 学位论文类
    三、 期刊论文类
致谢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4)意象:从苏童小说到改编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厘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苏童小说意象的特点
    第一节 承担叙事功能的意象
        一、碎片化的故事线索
        二、密集的色彩意象
    第二节 凝聚丑恶人性的意象
        一、揭示小人物的命运
        二、探索人性的复杂
        三、注重人的内部发展
    第三节 欲望纵横的神秘意境
        一、禁忌氛围的营造
        二、命运的循环往复
        三、纵横交错的时空轨迹
第二章 苏童小说改编电影意象的呈现
    第一节 人物意象的具象化
        一、增加故事情节
        二、使用特写与长镜头
        三、利用旁白叙述
    第二节 叙事意象的戏剧化
        一、强化戏剧冲突
        二、细节的戏剧化
    第三节 电影意境的诗意化
        一、沉郁压抑的影调
        二、声象的情绪渲染
第三章 苏童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意象变化
    第一节 电影意象的呈现直观化
        一、物象的直观呈现
        二、想象空间的减少
    第二节 电影意象的人物扁平化
        一、片面的放大与隐藏
        二、鲜明的善恶对立
    第三节 电影意象的表达局限化
        一、个人情感的稀释
        二、多重含义的消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求索
        1.2.1 先锋小说研究综述
        1.2.2 论文相关问题探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2章 中西视域:“先锋”“先锋派”及“中国先锋小说”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与内涵:“先锋”“先锋派”的理论界定
        2.1.1 多义与复杂:先锋词义的历时演绎
        2.1.2 激进与叛逆: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1.3 断裂与有限:文学本体意义上的中国先锋派
    2.2 转化与消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生成、发展及特质
        2.2.1 语境与场域: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契机
        2.2.2 潮流与动向: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动态建构
        2.2.3 有限的创新: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质
    2.3 含混与剥离:中国先锋小说的整体指认
        2.3.1 先锋小说的释义: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历史迁移
        2.3.2 先锋作家的指认:不断扩容的先锋群体
        2.3.3 先锋小说的划定:思想突围与形式实验
第3章 反叛与超越: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重变革
    3.1 传统的认知:“传统”相关命题的理论阐释与辨析
        3.1.1 传统:“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
        3.1.2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
        3.1.3 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理性现实与社会功能
    3.2 精神诉求: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3.2.1 理性与非理性:拒绝宏大的非理性叙事
        3.2.2 真实与虚构:拆解经验现实的心灵真实
        3.2.3 反叛与逃离:规避意识形态话语的个性化叙述
    3.3 主题变革: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现代阐释
        3.3.1 放逐与归宿:逃离“父法”的精神流放与还乡
        3.3.2 欲望与死亡: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与肮脏
        3.3.3 苦难与存在:勘探生命存在的苦难与缺失
    3.4 叙事策略:先锋小说对传统叙事成规的颠覆
        3.4.1 故事“似真性”的打破与故事的感觉化
        3.4.2 形象“社会性”的脱离与形象的符号化
        3.4.3 时间“线性”的断裂与时间的敞开
第4章 困境与转机:先锋与传统融合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原因
    4.1 传统本身:传统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4.1.1 叙事传统:丰富的题材类型与多样化的叙事技巧
        4.1.2 抒情传统:抒情言志与意蕴深厚的诗词意象
    4.2 先锋本身:形式实验的创作困境
        4.2.1 叙事限度:有限意义的形式探索
        4.2.2 自我重复:超越自身的艰难跋涉
        4.2.3 晦涩难懂:审美大众的接受阻隔
    4.3 外在语境:语境变化下先锋作家的写作焦虑
        4.3.1 语境变更:先锋小说的边缘化境遇
        4.3.2 心态调整:先锋作家创作心态的转换
第5章 继承与转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题材与母题的借鉴与革新
    5.1 题材的碰撞:对传统文学题材类型的吸纳与新解
        5.1.1 侠义公案题材的承继与突破
        5.1.2 才子佳人题材的汲取与化用
        5.1.3 武侠题材的整合与改造
        5.1.4 家族题材的借鉴与更新
        5.1.5 历史题材的吸收与转化
    5.2 主题的遇合:对传统文学母题的延揽与升华
        5.2.1 宿命循环构成的命运魅惑
        5.2.2 荒诞悬疑促成的神秘世界
        5.2.3 地域色彩透露的乡土情怀
第6章 择取与拓新: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改造
    6.1 故事:对传统文学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
        6.1.1 故事讲述:“故事套故事”与“旧瓶新酒”
        6.1.2 故事新编:“借笔墨拈出”与“以虚构补充”
        6.1.3 故事寓意:“故事新编”的延承与新义生成
    6.2 传奇:对传奇叙事传统的选取与新构
        6.2.1 传奇文体:“传奇”传统及其后世影响
        6.2.2 传奇人物:人物形象的增魅书写
        6.2.3 文奇则传:传奇情节的拓新处理
        6.2.4 异端境界:超现实世界的传奇建构
    6.3 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6.3.1 语言资源:传统文学语言革新及其审美特点
        6.3.2 词语运用:景物词汇与情境题蕴的呼应
        6.3.3 语义变化:经典意象的复制与新变
        6.3.4 语言风格:诗词歌赋与抒情语言
第7章 悖论与思辩:先锋小说资源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性求解
    7.1 先锋与传统:先锋与传统之间悖论式的辩诘关系
        7.1.1 割裂与依赖:反叛传统与传统的惯性制约
        7.1.2 变动与迁移:相互背离与相互转化的美学足迹
        7.1.3 沉潜与显现: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形态
    7.2 反叛与继承:先锋小说资源转化的审美突围
        7.2.1 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汲取调整
        7.2.2 现代形式与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
        7.2.3 反叛超越与继承转化的共时性存在
    7.3 审慎与沉思:现AI写作作与多重资源的并存互补
        7.3.1 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传统考量
        7.3.2 文学多种创作手法融合的美学张力
        7.3.3 中西多种资源相互碰撞的持久力量
第8章 体认与反思: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意义及思考
    8.1 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当代文学的世界交流
        8.1.1 经验情感与本土记忆的无限延伸
        8.1.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寻找建立
        8.1.3 多元文化生态领地的建构与传播
    8.2 文学价值:文学多重审美表现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8.2.1 先锋书写与古典文学融汇的“审美向度”
        8.2.2 历史意识与现实体验重叠的“历史向度”
        8.2.3 本土意识与地域情结交融的“民族向度”
    8.3 审美缺憾:反叛与继承传统文学中存在的不足
        8.3.1 “影响的焦虑”之下“精神深度”的漂浮
        8.3.2 “同质化”创作下“创意精神”的失度
        8.3.3 “传统资源”转化下“纵深探索”的缺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第一章 江南文化的孕育及其精神特质
    第一节 江南文化的孕育形成
    第二节 审美的自觉与唯美化追求
    第三节 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烛照下的文学
第二章 眷恋与逃离、叛逆: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影响下的文学情感
    第一节 反叛精神与先锋意识
    第二节 逃离与回归下的不断寻找
    第三节 守望人性
第三章 有韵味的文学探求:古典诗意与荒诞怪异的交融
    第一节 向着感觉敞开的形式实验
    第二节 变异的感觉:戏谑化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
    第三节 传统的诱惑:抒情性与古典性的复归
第四章 文学新传统的创造:苏童、格非、叶兆言重建新江南的努力
    第一节 苏童小说的写作策略:重新进入历史与现实的方式
    第二节 格非的写作策略:对存在神秘性的窥测
    第三节 互文与解构:叶兆言的传统的叛逆性书写
第五章 别样的江南:苏童、格非、叶兆言的新江南想象
    第一节 苏童:堕落与救赎的另类市井南方
    第二节 格非:幻觉·记忆·救赎——精神江南的地形图展示
    第三节 叶兆言:经验与超越:叶兆言的细小江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苏童小说的南方想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方想象的形态
    第一节 日常化的南方世界
    第二节 南方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章 南方想象的文本建构
    第一节 对南方意象的运用
    第二节 细腻与诗化的叙述语言
    第三节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第三章 南方想象的指向
    第一节 对焦虑的表达与启示
    第二节 对写作的调整与反思
结语
苏童小说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8)论苏童小说的“颓废”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创作经历
    二、研究现状
    三、作为问题与角度的“颓废”
第一章 颓废之象
    一、人物意象
        (一)少年的孤独
        (二)红粉的悲歌
        (三)男性的羸弱
    二、物象意象
        (一)罂粟的颓靡
        (二)河流的腐败
第二章 颓废之述
    一、主题的死亡
    二、结构的幽闭
    三、语言的伤感
第三章 颓废之色
    一、红的鬼魅
    二、蓝的冰凉
第四章 颓废之因
    一、童年的孤独
    二、南方的浸润
    三、域外的熏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苏童小说创作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流变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演变
    第三节 叙事特征的流变
第二章 苏童小说创作流变原因探析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选择
    第二节 人生经验的积累与超越
    第三节 理想生命形态的追寻
第三章 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意义及启示
    第一节 供新的审美经验
    第二节 推动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尝试
    第三节 葆有文学创作的“底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苏童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苏童小说中的性别关系表现
    第一节 性别及性别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关系
    第三节 现代观念中的性别关系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观念交错中的性别关系
第二章 苏童小说中性别关系书写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文学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童年记忆的投射
    第三节 苏童的主观创作意图
第三章 性别关系文学建构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文学中的性别关系概观(1919——1990)
    第二节 苏童小说中性别关系建构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四、论苏童小说的逃亡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苏童小说死亡书写探究[D]. 包圆. 燕山大学, 2021
  • [2]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综述[J]. 张诗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12)
  • [3]苏童小说的伦理叙事[D]. 徐岩岩.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1)
  • [4]意象:从苏童小说到改编电影[D]. 关紫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D]. 邱丹. 辽宁大学, 2020(01)
  • [6]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D]. 姜晓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苏童小说的南方想象研究[D]. 马建风.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论苏童小说的“颓废”风格[D]. 程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苏童小说创作流变论[D]. 黄加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苏童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D]. 王聪.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苏童小说的逃避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