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生防剂的开发与应用(综述)

番茄青枯病生防剂的开发与应用(综述)

一、番茄青枯病生防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徐欣韵[1](2021)在《基于餐厨废弃物堆肥的番茄青枯病防治生物有机肥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垃圾分类资源化政策的推进,我国餐厨废弃物不断增加,目前年产量已超过6000万吨/年,并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因此,该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影响生态文明进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课题。目前普遍认为有效的方法是生物肥料法,生物有机肥是一类高价值的功能肥料,常用于经济作物的防病抑病。因此,本文以常见的维管束疾病番茄青枯病为对象、以餐厨废弃物堆肥为主要载体原料开展番茄青枯病防治生物有机肥制作的可行性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从健康番茄植株的根围筛选得到29株菌,以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HN4为靶病原菌进一步筛选得到14株具有青枯拮抗功能的生防菌,进行16S r RNA菌种鉴定。经聚类分析选定其中11株作为候选功能菌株并进行酶活功能鉴定,通过抑菌圈试验和酶活性测定选出编号为B2、B5、B20、B23的4株细菌开展温室防病试验,实验结果表明B2、B5、B20、B23均能显着降低番茄青枯病害严重度(p<0.05),并且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推迟番茄发病的时间,其中B23菌表现出最强防效。4株菌株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番茄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并可刺激番茄抗病防卫基因(PR1α、POD)及生长相关基因(ctd1、ERF2)转录水平的表达,并且显着增加番茄生物量,对番茄植株表现出显着的促生效果。(2)以餐厨废弃物为载体分别添加B2、B5、B20、B23、复合菌液制备的生物有机肥均可在不同程度推迟番茄感病的时间,降低番茄的病情指数,复合菌液制备的生物有机肥具有最佳青枯防病功效。(3)不同原料载体的生防菌肥生防效果显着优于对应的有机肥和单独的菌液,均可有效降低番茄的发病率;虽然餐厨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防效没有猪粪生物有机肥和鸡粪生物有机肥好,但餐厨生物有机肥的防效加强效果最明显。(4)初步探讨了生物有机肥合理施用量,发现5%生物有机肥添加比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

李晓[2](2021)在《Streptomyces sp. NEAU-174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番茄青枯病防效研究》文中提出番茄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性植物病害,该菌的侵染范围非常广泛。番茄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之一,每年都因青枯病的发生严重减产,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化学防治,但化学防治会产生耐药性病原体,并且会严重污染环境。生物防治因高效、无污染、无公害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因此对拮抗微生物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梓树根系土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牛津杯方法以青枯病菌为指示性菌株筛选具有活性的菌株,最终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菌株NEAU-174,选择该菌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初步鉴定试验。通过番茄苗期抗病试验、离体试验和盆栽试验探究了该菌株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更好的将该菌株应用于田间,采用响应面分析优化该菌固体发酵培养条件,并将固体发酵菌制剂进行盆栽试验;菌株NEAU-174发酵液上清和沉淀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活性,具有挖掘其活性初级代谢产物的价值,故对其进行发酵液稳定性检测试验,并采用活性追踪法分离主要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使用五种分离培养基(CPA、DPA、SSA、HV、GS)分离梓树根系土中的放线菌,经形态观察和分子水平分析合并共得到175株放线菌。其中包括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马杜拉菌属(Actinomadura)和糖酶菌属(Glycomyces),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占85.1%。(2)对175株放线菌进行青枯病菌拮抗活性检测。共得到18株放线菌的孢子浸提液抑菌直径大于10 mm,其中菌株NEAU-174的抑菌直径最大,为34.6 mm。(3)对活性菌株NEAU-174进行初步鉴定。经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生理生化特征和不同培养基培养特征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符合链霉菌属的基本特征。(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EAU-174的孢子(106、107、108CFU·g-1)可以有效的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68.8%、74.5%和83.2%。(5)经固体发酵基质的筛选,菌株NEAU-174的最佳固体发酵基质为蚯蚓粪和麦麸,比例为3:1。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固体发酵培养条件进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含水量50%,温度27℃,发酵7天时菌株NEAU-174产孢量达到最大,为4.47×1011CFU·g-1。(6)番茄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NEAU-174固体发酵菌制剂(106、107、108CFU·g-1)可有效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68.0%、74.9%和81.6%。(7)将菌株NEAU-174进行液体发酵,其发酵液上清抑菌直径为28.5 mm,发酵液沉淀抑菌活性为32.3 mm。其发酵液含有多种次级代谢产物,采用活性追踪方法分离其活性代谢产物,通过硅胶板分离法制备出主要活性物质,根据TLC层析、硅胶柱分离特性及发酵液活性等特征推测其为聚醚类。

甘金佳,毛玲莉,孙成荣,潘美学,蒋水元[3](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病害防治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生防机制,包括竞争作用、拮抗作用、溶菌作用、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和促进植物生长5个方面,介绍了枯草芽孢杆菌在6种番茄病害即灰霉病、青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枯萎病、根腐病防治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前景进行了展望。

庄晓新[4](2020)在《云南不同生境来源苔藓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分析及抗青枯病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至今为止的国内外文献中大多数的内生放线菌研究都集中于维管束植物,但是针对苔藓内生放线菌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因此,通过苔藓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了解其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将为放线菌新物种及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带来新的机遇。番茄青枯病因其发病率高难以防治被称为“植物癌症”,一旦染病会致使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目前,针对于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长期的化学农药的施用会使病害更加难以防治,因此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是找到防治番茄青枯病的高效的生物防治手段。本研究针对六种苔藓样品的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按照分离源进行整理合并,并对其多样性进行分析;对不同形态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测序归类,并对潜在新种进行多相分类鉴定;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抗青枯病活体外活性测试,并对活性优越的菌株进行活体内活性测试,具体内容如下:(1)选用六种培养基(AAG、CPA、DPA、GS、HV和SSA)从六种苔藓中共分离放线菌118株,其中大灰藓27株,立碗藓21株,齿边广萼苔和尖叶匍灯藓各19株,小蔓藓17株,泥炭藓15株。进一步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进行归类,合并为62株形态不同的放线菌;对这些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测序,归属为12个属,主要菌属为链霉菌属(66.1%),其它属分别为小单孢菌属(11.3%),原小单孢菌属(3.2%),红球菌属(3.2%),诺卡氏菌属(3.2%),马杜拉属(3.2%),小双孢菌属(1.6%),北里孢菌属(1.6%),分枝杆菌属(1.6%),白蚁菌属(1.6%),草孢菌属(1.6%)和微杆菌属(1.6%)。(2)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化学分类特征及分子分类特征,对两株菌LD120T和LD22T进行多相分类鉴定,分别鉴定为链霉菌属和马杜拉菌属的新种。LD120T命名为Streptomyces physcomitrii,LD22T命名为Actinomadura physcomitrii。(3)采用琼脂块法对62株菌进行抗青枯病活性测试,获得有抑菌活性的菌株11株,其中DD186抑制活性最强,抑菌直径可达33.00 mm。选取活性较强的4株(DC6、DD186、LD126和XG33)及新种LD120T进行了盆栽生物防治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菌株DD186防效最好,孢子浓度为1×107 CFU·g-1时防效最好可达到72.02%,LD120T也显示了较好的防效,其孢子浓度为1×107 CFU·g-1时,防效可达到63.64%,其余三株拮抗菌防效较低。(4)选取四种发酵培养基,对以上五株菌进行发酵条件优化,菌株DD186在PTM培养基中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直径可达到26.70 mm。对于DC6、LD126和XG33进行HPLC分析和活性物质追踪,显示他们产生同一种活性物质,继而选取DD186、LD120T及LD126的无菌发酵液滤液进行活体内活性测试,其中LD126的103倍发酵稀释液防效最好,可达到84.07%,其次为DD186的103倍发酵稀释液防效为67.48%,LD120T的103倍发酵稀释液防效为49.17%。(5)对DD186、LD120T和LD126活性产物进行分离,从DD186中分离到1种已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LD120T中分离到3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N-乙酰基酪胺及N-乙酰基酪胺类似物,LD126中分离到1种已知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且具有抗青枯活性。本研究通过分析苔藓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苔藓植物内生菌多样性研究、资源利用以及新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提供生防菌和抗生素,从而为番茄青枯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为众多结构类型新颖的天然产物的发掘提供一定的实验参考依据。

原晨虹[5](2020)在《侧孢短芽孢杆菌Y-3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青枯病又称为细菌性枯萎病(bacterial wilt),是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一般在番茄、辣椒以及烟草等茄科植株上发病比较严重。当下对于该病的防治主要采用选育抗病品种、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青枯病主要集中在无致病力产青枯素菌株的开发以及生防菌的应用。近年来在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方面中的生防菌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防治中的热门话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芽孢杆菌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而且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于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忽视寻找分布在自然界中的天然菌株。本文以采自秦岭原始森林的土样为材料,筛选到一株对青枯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拮抗菌,并以此为目的菌株进行防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 通过对土样进行预处理,经过稀释涂布、分离并划线保存筛选到的待测细菌,再经过初筛、复筛后得到了对青枯病原菌有理想拮抗效果的菌株Y-3,其无菌发酵滤液对青枯病菌的抑菌直径为23.92 mm,综合其形态、生理生化测定以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初步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2. 通过抑菌广谱性的平板试验测定Y-3菌株对多种病原菌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抑制作用,具有抑菌广谱性。之后又对目标菌株Y-3的产酶活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Y-3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的能力。通过研究Y-3菌株的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发现:抑菌活性物质对紫外线照射和高温不敏感,在经过高温处理和紫外照射后,仍具有抑菌活性。为了明确Y-3菌株对青枯病菌的作用方式,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分析了青枯病原菌形态的变化情况,经过Y-3菌株无菌滤液处理后的青枯病原菌的形态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胞壁出现破损,内容物外渗。之后将Y-3发酵上清液处理后的叶片经过DAB和NBT染色后均出现了色素沉积,说明经过Y-3菌株的处理后产生了活性氧的积累,会诱导植株获得系统抗病性反应。3. 利用单因素试验得到Y-3进行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基组分为:最优碳源:葡萄糖;最优氮源:蛋白胨;最优无机盐:Mg SO4;最优的发酵条件为:最适p H:7.0;最佳接种量:1.0%;最适温度:30℃;最佳装液量:50 m L。之后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响应面分析方法获得了Y-3菌株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3.35 g/L、蛋白胨20 g/L、Mg SO4 0.7743 g/L;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 H为7.30、装液量为50 m L、接种量为1.0%、最适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80 r/min以及培养时间为36 h。4. 利用Y-3拮抗菌的菌悬液以及发酵上清液分别对辣椒种子进行处理后,发现经过处理后的种子其萌发率有一定的提高,说明Y-3菌株对辣椒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之后盆栽防效试验结果发现施用拮抗菌与施用药剂防治效果相差不大,可以显着降低植株上青枯病的发病率,相对防效达到了69.35%。

翟颖妍[6](2020)在《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炭疽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提出黄瓜炭疽病是由半知菌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害在我国发病比较广泛,危害严重,造成大规模减产。农民只好多量多次喷施化学农药,不仅不利于病害可持续控制,而且会导致化学农药残留,也对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负担。为了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且符合绿色生防菌剂的研发趋势,本论文对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中的高效生防菌株进行了开发及研究。旨在寻找出对黄瓜炭疽病有良好生防效果的微生物防治材料、为其生物防治提供依据和基础。从秦岭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黄瓜炭疽病有良好抑制活性的菌株ZH-9。先随机采样20份,通过单孢分离纯化得到143株细菌,然后用平板对峙法和无菌滤液法定向筛选出对黄瓜炭疽病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ZH-9。结果显示ZH-9无菌发酵液对黄瓜炭疽病的抑菌率达74.28%。且ZH-9对5种不同的病原菌的抑菌带宽均>7.50mm,因此ZH-9也有优异的广谱生物活性。对ZH-9进行了鉴定。结合形态学、理化特征分析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ZH-9鉴定。结果表明ZH-9的形态学特征和理化特性与芽孢杆菌模式菌株基本一致,再结合16S r DNA序列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菌株ZH-9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为了提高ZH-9的生物活性,本研究结合单因素变量分析和多因素变量正交试验的方法得到了ZH-9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和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发现,最佳培养基各组分(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及配比分别为1.5%可溶性淀粉,1%酵母浸粉,0.2%K2HPO4,0.15%Mg Cl2。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p H为7,温度32℃,转速200r/min,培养时间为36h。优化后的ZH-9发酵液的OD600为1.54,活菌量为3.0×109cfu/m L。而未进行优化的ZH-9菌株发酵液OD600值为0.83,活菌量为5×108cfu/m L。表明优化效果显着。因此经过对ZH-9发酵条件优化,提高了ZH-9菌株的活菌量以及对黄瓜炭疽病的拮抗活性。测定了经发酵优化后的ZH-9发酵液在温室条件和大田条件下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再次证明ZH-9对黄瓜炭疽病有抑制效果。温室盆栽结果表明:ZH-9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2.69%和65.94%,保护效果大于治疗效果,在施用时间方面,ZH-9适宜于发病前施用,ZH-9发酵液对黄瓜炭疽病有较好的预防能力。大田试验下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ZH-9的大田试验防效达到了60.34%,证明其在大田条件下对黄瓜炭疽病同样具有拮抗活性,能够控制病情蔓延。因此ZH-9能够作为黄瓜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材料,ZH-9菌株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从采集秦岭森林土样开始,经过分离纯化、拮抗菌株筛选及鉴定、再经过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并测定ZH-9发酵液对黄瓜炭疽病的实际防治效果。得到了对黄瓜炭疽病有良好防效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对该病害的绿色防治有着现实意义。

冯林[7](2020)在《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菌的鉴定及其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raum)引起的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对温郁金种植可造成毁灭性危害。本研究将实验室已经保存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ZJU-C612-4和加米那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jamilae ZJUC612-3按比例混合研制出抗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的生物有机肥。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研究了该生物有机肥对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的防病效果,并初步探讨了两者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SMSA从温郁金发病块茎中分离得到4株强致病力茄科劳尔氏菌菌株,根据形态特征、flic基因、egl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组培苗回接试验等方法,将菌株TSC7,TSC8,TSC9和TSC10鉴定为茄科劳尔氏菌R.solanacearum种系型Ⅰ;通过菌株对3种己醇和3种二糖氧化产酸能力的分析,将菌株TSC7,TSC8,TSC9鉴定为生化型4,将菌株TSC10鉴定为生化型3。2.从实验室保存的37株菌株中有8株对茄科劳尔氏菌TSC7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ZJU-C612-3和ZJU-C612-4对茄科劳尔氏菌TSC7的抑菌圈分别达19.3mm和21.7 mm。经16SrRNA和生理生化试验,将菌株ZJU-C612-3鉴定为Paenibacillus jamilae,其具有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嗜铁素活性,能产生丰富的杀镰孢菌素和多粘菌素;菌株ZJU-C612-3对N.parvum、P.capsisi、B.dothidea、F.graminearum、R.solani、A.tenuissima的抑菌率分别为65.88%、63.24%、60.59%、50.00%、45.12%、37.35%。解淀粉芽孢杆菌ZJU-C612-4具有很强的产蛋白酶活性,能产生各种杆菌霉素、表面活性素和丰源素;菌株ZJU-C612-4对N.parvum、B.dothidea、P.capsisi、F.graminearum、R.solani、A.tenuissima的抑菌率分别为72.06%、67.94%、65.29%、55.60%、54.97%、52.41%。3.将生防菌菌株ZJU-C612-3和ZJU-C612-4与有机肥二次固体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BOF,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500 kg/亩的BOF能显着降低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达45.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复合肥相比,施用200 kg/亩BOF防效可达70%以上;与羊粪相比,施用200 kg/亩BOF能显着降低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的发病率。

汪涛[8](2019)在《茄科砧木根际菌群移植对番茄青枯病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连作障碍严重限制经济作物的生长,而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积累是造成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用单一的生防菌或简单生防菌株的组合制剂防控连作障碍正面临着大田效果不稳定且无法广泛推广的难题。因此,从群落的角度寻找一种高效的环境友好型的方法来防控连作土传病害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抗病性试验鉴定出两种青枯病抗病性不同的野生茄科砧木,并将该两种砧木根际菌群分别移植到受体植物根际,测定其生防效果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最后通过测序分析研究了移植根际菌群后番茄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确定了在菌群移植中发挥生防功能的核心菌群。本研究获得的试验结果如下:1.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2个野生茄科砧木对茄科劳尔氏菌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ZM19是抗病砧木,ZM2为感病砧木。ZM2根际土病原菌数量显着高于ZM19根际土病原菌数量。ZM2茎部检测到的病原菌数量为2.61×108CFU/g,而ZM19茎部未检测到病原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发现,ZM2、ZM19的根际土壤pH值差异不显着,但电导率、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移植ZM19根际菌群后,受体番茄Micro-Tom的发病率、发病植株根际病原菌数量显着降低。2.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ZM2、ZM19根际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差异不显着,但群落的β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在不同分类水平上有15种微生物在抗病砧木间显着富集,7种微生物在感病砧木间显着富集。抗病砧木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核心OTU共有2399个,主要集中分布于11个门,其中相对含量最大的是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28%)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13%)。3.ZM2、ZM19菌群移植均显着改变了受体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但在接受ZM19菌群移植后受体番茄Micro-Tom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幅度显着大于接受ZM2的菌群移植。LEfSe结果显示,ZM2R与ZM19R菌群的根际菌群结构在目科属各个水平均有显着差异。有8种微生物在ZM19R菌群中显着富集,22种微生物在ZM2R菌群中显着富集。4.菌群移植试验中来自于ZM19根际与抗病相关的OTU有303个,其与根际病原菌数量及发病率显着相关,主要分布于10个门,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7%)、厚壁菌门(Firmicutes)(11%)、Patescibacteria(11%、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1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8%)、绿弯菌门(Chloroflexi)(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4%)、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4%)、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4%)。比对抗病相关菌群和菌群成功移植相关菌群的共享OTU对应的菌群,主要分布在8个门,分别是Proteobacteria(26%)、Firmicutes(17%)、Gemmatimonadetes(12%)、Chloroflexi(8%)、Patescibacteria(7%)、Bacteroidetes(6%)、Actinobacteria(4%)、Acidobacteria(4%),核心菌群总体上保持稳定。菌群移植前根际菌群中存在的微生物驱动因子有38个,而在菌群移植前后均存在的与茄科劳尔氏菌相关的微生物驱动因子为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les—norank。综上所述,将抗病茄科砧木根际土悬液接种到感病番茄Micro-Tom根际,能够有效地降低根际病原菌的数量和番茄植株的发病率,具有较好的防控番茄青枯病的效果。通过比较与抗病性相关的菌群和菌群成功移植的相关菌群发现,抗病茄科砧木绝大部分的根际抗病相关菌群被移植后能够在受体番茄植株根际成功定殖并在群落结构上保持稳定,从而重塑了受体植株根际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为通过核心菌群移植防控番茄土传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倩[9](2019)在《马齿苋内生菌抗青枯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俗称“植物癌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但缺乏特效的药剂和持续的抗性品种。具有抗菌、抗虫、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效的植物内生菌作为生物防治材料具有广泛的前景。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青枯菌生物防治方法,本文以“天然抗生素”之称的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为实验材料,分离、鉴定马齿苋中的内生菌,研究了马齿苋内生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抗病机理及活性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从马齿苋中分离出60种内生菌,并通过ITS测序分析,鉴定出22株。2、筛选出具有显着抑制青枯菌生长的3株菌株,分别是菌核青霉(Penicillium sclerotiorum)、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3、菌核青霉中活性成分pencolide抑制青枯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已经完成。第一,pencolide可以通过抑制青枯菌的运动来减弱其扩散和根际定殖能力;第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pencolide能抑制青枯菌生物膜的形成(链霉素为对照);第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不同浓度pencolide(链霉素为对照)可以使青枯菌出现凹陷、皱缩、肿胀等形态;第四,pencolide可以通过改变番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强番茄本身的抗性,可以抑制青枯菌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来减弱其致病力;第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pencolide对青枯菌致病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发现pencolide增加了编码β-1,4-葡聚糖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抑制Phc A、Phc B、Peh C、Flh D、Pil T、eps E、Flh C、Pol A、Flg M这9个基因的表达量,从而明确pencolide的可能作用靶点。4、室内盆栽实验结果表明200 ppm的pencolide对番茄青枯病具有80%的防治效果,同时菌核青霉发酵液可以延缓植物衰老。5、pencolide能促进暹罗芽孢杆菌生长,对土壤中有益菌如米曲霉、哈茨木霉、巨大芽孢杆菌没有明显副作用,为pencolide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6、以响应面法优化活性产物pencolide的培养条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2天,p H 8.0,蔗糖浓度20.00 g/L,蛋白胨浓度4.00 g/L。7、采用液相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鉴定出显着抑制青枯菌的橘青霉、波兰青霉这两种内生菌的活性物质均为橘霉素(citrinin)。总之,通过实验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的3株内生菌对青枯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探究菌核青霉活性物质pencolide抑菌机制发现pencolide可以影响青枯菌的生物膜形成、形态、运动性、酶活性以及番茄酶活性,而且影响了青枯菌致病基因的表达。盆栽实验结果证明了pencolide确实可以防治番茄青枯病,降低其发病率。上述研究丰富了马齿苋内生菌的抗菌功能,为pencolide作为一种农业生产中生防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季冠宁[10](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M29的生防效应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土传病害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土传病害的防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微生物区系紊乱,农作物土传病害的逐年加剧,这给农业生产带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应用化学药剂在农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引起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积累等问题已经不符合农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因而寻找新的对土传病害防治手段刻不容缓。生物防治因其低成本、环境友好和无药物残留等特点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研究热点,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土传病害上虽有报道,但多局限于生防效果和抑菌机理上,对其作用方式和调控途径以发挥其生防潜力报道较少。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从蚯蚓粪中分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M29(Gen Bank登录号KU870670)对多种土传病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其具体的拮抗效应机制以及调控方式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室内的平板试验研究其具体的拮抗效应,并通过将菌株M29接种到有机肥中的方式以研究该菌株在实际应用中的生防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Landy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初始pH为7、培养温度在30℃、培养36~48 h时,菌株M29产生的抑菌物质的抑菌效果最好。菌株M29抑菌物质粗提液的抑菌活性具有热稳定性和酶稳定性。此外,在菌株M29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合成fengycin的调控基因fenB,结合质谱检测到与Fengycin B分子量大小一致的物质,我们推测菌株M29分泌物中可能存在脂肽抗生素Fengycin B。2.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菌株M29及其制成的微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中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其促生作用。结果表明,拮抗菌M29的灌根接种以及将其接种到灭菌的有机肥中均可以显着的降低番茄根际青枯菌的数量,其下降程度分别达到了 64.7%和74.3%。拮抗菌M29以及施用有机肥均可以增强番茄自身抗性抵御青枯菌的侵染,诱导番茄植株体内POD和SOD酶的酶活性显着提高,同时,直接灌根接种拮抗菌M29以及将其接种到灭菌的有机肥中均显着降低了番茄植株体内的MDA含量和总酚含量。并且这两种接种方式对番茄植株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生作用却不稳定,施用后番茄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 10.8%和21.1%,但只有增高的趋势却未达到显着差异。这两种接种方式均显着提高了番茄根部的生物量,而施有机肥的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却显着低于施用化肥的地上部生物量。菌株M29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中可直接利用的养分含量和相关养分转化酶活性。拮抗菌M29的灌根接种以及将其接种到灭菌有机肥两种接种方式均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碳的含量、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同时,施有机肥相较于单施化肥也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在这两种接种方式下也有显着的提高。接种拮抗菌M29可以显着增强土壤中C、N转化酶的活性,说明菌株M29对促进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潜力。3.菌株M29在不同的接种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防效果,这主要依赖于菌株M29在肥料和土壤中的适应能力。菌株M29在灭菌的肥料中的定殖可以达到107~108 CFU/g干土,而在未灭菌的肥料中不高于105 CFU/g干土。肥料的种类对其菌株M29的定殖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灭菌的鸡粪有机肥中,肥料中拮抗菌的数量维持在108 CFU/g干土,而在灭菌牛粪有机肥中,其数量维持在106 CFU/g干土。将制成的微生物有机肥应用于土壤中,在肥料中定殖好的处理越易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未灭菌的有机肥中接种菌株M29所表现出的拮抗效果应肥料的种类而异。在秸秆有机肥中接种菌株M29并施用于土壤,土壤中青枯菌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同时,有机肥相较于化肥处理也可降低土壤中青枯菌数量,但这种差异也依据有机肥的种类而异。在灭菌的有机肥中接种拮抗菌以及灌施拮抗菌,都可以降低土壤中青枯菌的数量。从而说明,有机肥的种类对该菌株发挥防效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该菌株可以通过直接的拮抗作用、诱导植物系统抗性、促进作物生长和改善土壤性状等作用方式,来提高植株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和改变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生存环境。

二、番茄青枯病生防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茄青枯病生防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餐厨废弃物堆肥的番茄青枯病防治生物有机肥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1 餐厨废弃物现状
        1.1.2 餐厨有机废弃处理技术
    1.2 生物控制剂在控制土传病害中的应用
        1.2.1 生物控制剂应用现状
        1.2.2 生物控制剂作用机制
    1.3 微生物有机肥改良土传病害的应用
        1.3.1 微生物有机肥的应用现状
        1.3.2 微生物有机肥的作用机理
    1.4 番茄青枯病及其防治
        1.4.1 番茄青枯病的现状
        1.4.2 番茄青枯病的防控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番茄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DNA提取试剂盒
    2.2 试验方法
        2.2.1 样本采集及菌株分离纯化
        2.2.2 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
        2.2.3 BOX-PCR指纹图谱分析及聚类分析
        2.2.4 16S 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
        2.2.5 拮抗菌种产酶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种类鉴定
        2.3.2 拮抗菌的产酶活性
    2.4 本章小结
3 番茄青枯病生防菌株生防潜力评估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株
        3.1.2 供试土壤
        3.1.3 供试菌种
        3.1.4 试剂
        3.1.5 番茄抗性基因荧光定量PCR所用引物
    3.2 试验方法
        3.2.1 温室防病试验
        3.2.2 促生长试验
        3.2.3 POD、CAT、SOD番茄抗病防御酶活测定
        3.2.4 Real-time PCR分析番茄抗病防卫基因及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
        3.2.5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防菌株对番茄病症的缓解效应
        3.3.2 生防菌株对番茄抗病的强化效应
        3.3.3 生防菌株对番茄植株的促生作用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餐厨废弃物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生防潜力评估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植株
        4.1.2 供试土壤
        4.1.3 有机肥料
        4.1.4 供试有机肥
        4.1.5 供试菌种
        4.1.6 试剂
        4.1.7 番茄抗性基因荧光定量PCR引物
    4.2 试验方法
        4.2.1 生物有机肥的二次发酵
        4.2.2 温室防病试验
        4.2.3 促生长试验
        4.2.4 POD、CAT、SOD番茄抗病防御酶活测定
        4.2.5 Real-time PCR分析番茄抗病防卫基因及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有机肥堆制
        4.3.2 生防菌有机肥堆制
        4.3.3 生防菌有机肥施用量对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
        4.3.4 不同生防菌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拮抗菌效应)
        4.3.5 不同生防菌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原料效应)
        4.3.6 生防菌有机肥对番茄抗病的强化效应
        4.3.7 生防菌有机肥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2)Streptomyces sp. NEAU-174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番茄青枯病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1.1.1 青枯病菌
        1.1.2 番茄青枯病概述
    1.2 番茄青枯病主要防治措施
        1.2.1 番茄青枯病的农业防治
        1.2.2 番茄青枯病的化学防治
        1.2.3 番茄青枯病的生物防治
    1.3 放线菌研究进展
        1.3.1 放线菌属简介
        1.3.2 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4 固体发酵技术简介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采集样品和供试番茄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培养基
    2.5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纯化与保藏
    2.6 放线菌抑制青枯病菌活性检测
    2.7 活性菌株NEAU-174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广谱活性
    2.8 活性菌株NEAU-174的初步鉴定
        2.8.1 分子水平鉴定
        2.8.2 培养特征鉴定
        2.8.3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9 活性菌株NEAU-174的抗病能力评估
        2.9.1 菌株NEAU-174孢子悬液及青枯病原菌菌悬液制备
        2.9.2 菌株NEAU-174孢子悬液在番茄苗期的防效研究
    2.10 活性菌株NEAU-174的盆栽试验
        2.10.1 番茄育苗管理
        2.10.2 番茄离体叶片防效
        2.10.3 菌株NEAU-174孢子盆栽试验防效检测
    2.11 活性菌株NEAU-174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11.1 制备菌株NEAU-174种子液
        2.11.2 固体发酵基质的筛选
        2.11.3 固体发酵基质比的确定
        2.11.4 培养条件的优化
        2.11.5 固体发酵的响应面优化
        2.11.6 固体发酵终点的确定
    2.12 活性菌株NEAU-174固体发酵活性菌制剂的防效实验
    2.13 活性菌株NEAU-174的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2.13.1 菌株NEAU-174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2.13.2 菌株NEAU-174发酵培养及前处理
        2.13.3 发酵液稳定性试验
        2.13.4 活性化合物的分离提取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线菌的分离结果与分析
    3.2 抑菌活性检测
    3.3 菌株NEAU-174的初步鉴定
        3.3.1 16S r RNA系统发育分析
        3.3.2 培养特征鉴定结果
        3.3.3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
    3.4 菌株NEAU-174的抗病能力评估结果
        3.4.1 菌株NEAU-174孢子悬液在番茄苗期的防效结果
        3.4.2 离体番茄叶片防效结果
        3.4.3 菌株NEAU-174孢子盆栽试验防效结果
    3.5 菌株NEAU-174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3.5.1 发酵基质对菌株NEAU-174产孢量的影响
        3.5.2 发酵基质比例对菌株NEAU-174孢子量的影响
        3.5.3 不同发酵条件对菌株NEAU-174产孢量的影响
    3.6 菌株NEAU-174固体发酵的响应面优化
        3.6.1 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
        3.6.2 实验模型回归方程及方差分析
        3.6.3 曲面图和等高线图
        3.6.4 最优发酵条件的确定与验证
        3.6.5 发酵时间的确定
    3.7 NEAU-174固体发酵菌制剂的防效结果
    3.8 菌株NEAU-174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3.8.1 菌株NEAU-174发酵液对青枯病菌的抑制效果
        3.8.2 菌株NEAU-174发酵液抗真菌广谱活性研究
        3.8.3 菌株NEAU-174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8.4 分离提取结果
        3.8.5 NEAU-174主要活性化合物的制备
4 讨论
    4.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
    4.2 菌株NEAU-174生防能力的分析
    4.3 菌株NEAU-174固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4.4 菌株NEAU-174固体发酵菌制剂的生防效果分析
    4.5 菌株NEAU-174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病害防治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1 竞争作用
    1.2 拮抗作用
    1.3 溶菌作用
    1.4 诱导植物产生抗性
    1.5 促进植物生长
2 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2.1 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灰霉病防治上的应用
    2.2 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上的应用
    2.3 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早疫病防治上的应用
    2.4 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其他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3 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病害生防中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4 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病害防治上的研究趋势与展望
    4.1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枯草芽孢杆菌优良菌株
    4.2 枯草芽孢杆菌与番茄、有机肥及耕作制度的协同

(4)云南不同生境来源苔藓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分析及抗青枯病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苔藓
        1.1.1 苔藓介绍
        1.1.2 苔藓的重要作用
    1.2 植物内生菌
        1.2.1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况
        1.2.2 植物内生放线菌
    1.3 苔藓内生菌研究
        1.3.1 苔藓内生菌研究概况
        1.3.2 苔藓内生放线菌研究概况
    1.4 青枯病研究概况
        1.4.1 青枯病
        1.4.2 番茄青枯病的起源、分布与危害
        1.4.3 番茄青枯病的发病机制
        1.4.4 番茄青枯病病害症状
        1.4.5 番茄青枯病目前防治手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番茄品种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培养基及制备方法
    2.4 苔藓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纯化
        2.4.1 取样地区自然概况
        2.4.2 取样的采集及预处理
        2.4.3 苔藓样品中放线菌的分离及纯化
        2.4.4 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及命名方法
        2.4.5 菌种保存方法
        2.4.6 菌种活化
    2.5 新种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2.5.1 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
        2.5.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5.3 化学分类鉴定
        2.5.4 分子分类鉴定
    2.6 抗青枯病活性检测
        2.6.1 琼脂移块法活性检测
        2.6.2 发酵液活性检测
        2.6.3 发酵培养基种类优化
    2.7 拮抗菌活体内活性测试
        2.7.1 青枯菌悬液制备
        2.7.2 番茄种子消毒和催芽
        2.7.3 活体内活性测试
        2.7.4 病情指数和防效计算
    2.8 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以及活性测定
        2.8.1 化合物的分离
        2.8.2 化合物结构鉴定
        2.8.3 化合物的活性测定
    2.9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苔藓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
    3.2 新种的多相分类鉴定
        3.2.1 菌株LD22T的多相分类鉴定
        3.2.2 菌株LD120T的多相分类鉴定
    3.3 抗番茄青枯病原菌活性测试
        3.3.1 活性放线菌初筛结果
        3.3.2 拮抗菌活体内活性测试结果
        3.3.3 发酵液拮抗活性测试及活体内活性测试
    3.4 拮抗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结果
        3.4.1 菌株LD120T的化合物分离
        3.4.2 菌株LD126的化合物分离
        3.4.3 菌株DD186的化合物分离
4 讨论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侧孢短芽孢杆菌Y-3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青枯病的研究现状
        1.1.1 青枯病的概述
        1.1.2 青枯病菌的致病机理
        1.1.3 青枯病的防治
    1.2 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1.2.1 无致病力青枯菌株研究
        1.2.2 生防菌研究
    1.3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及抑菌机理
        1.3.1 芽孢杆菌的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2 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2.2.2 拮抗菌Y-3的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Y-3菌株的抑菌物质性质及其机理初探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Y-3菌株的广谱性测定
        3.2.2 Y-3菌株发酵产物性质研究
        3.2.3 Y-3菌株产酶活性研究
        3.2.4 Y-3菌株对青枯病菌的形态的影响
        3.2.5 Y-3菌株发酵上清液诱导活性氧积累
    3.3 讨论
第四章 Y-3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Y-3菌株的生长曲线
        4.2.2 单因素发酵培养基优化
        4.2.3 单因素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4.2.4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
        4.2.5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4.2.6 响应面试验结果
        4.2.7 最佳产生物量的验证
    4.3 讨论
第五章 Y-3菌株应用效果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子发芽率试验
        5.2.2 盆栽防效试验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炭疽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炭疽病研究现状
        1.1.1 黄瓜炭疽病的危害及症状
        1.1.2 黄瓜炭疽病侵染、发展与传播
        1.1.3 黄瓜炭疽病的防治现状
    1.2 微生物防治材料及研究进展
        1.2.1 生防细菌及研究进展
        1.2.2 生防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作用机理
        1.2.3 其他微生物防治材料
    1.3 炭疽病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炭疽病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土样来源
        2.1.2 供试病原菌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拮抗菌株的分离
        2.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2.2.3 拮抗菌ZH-9的广谱生物活性测定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2.3.2 ZH-9的广谱生物活性测定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ZH-9的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验培养基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ZH-9的形态学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
        3.2.2 ZH-9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ZH-9的形态学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结果
        3.3.2 ZH-9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ZH-9的发酵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种子液的制备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4.2.2 最佳组分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的单因素筛选
        4.2.3 ZH-9液体发酵条件各组分的正交试验优化
        4.2.4 ZH-9最适培养条件优化
        4.2.5 发酵优化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ZH-9的生长曲线
        4.3.2 ZH-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ZH-9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药剂
        5.1.3 供试植物
        5.1.4 试验仪器及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温室盆栽条件下ZH-9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效测定
        5.2.2 大田条件下ZH-9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效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温室盆栽条件下ZH-9的保护实验结果
        5.3.2 温室盆栽条件下ZH-9的治疗实验结果
        5.3.3 大田条件下ZH-9的防效测定结果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菌的鉴定及其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温郁金药用价值及病害研究进展
        2.1 温郁金产区及产品功效
        2.2 温郁金的病害研究进展
        2.3 茄科劳尔氏菌的致病机理及种内分型研究
        2.3.1 茄科劳尔氏菌的致病机理
        2.3.2 茄科劳尔氏菌的种内分型
    3 茄科劳尔氏菌引起的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1 利用细菌防治茄科劳尔氏菌引起的病害
        3.1.1 利用无(弱)致病力茄科劳尔氏菌防治
        3.1.2 利用芽孢杆菌防治
        3.1.3 利用假单胞菌防治
        3.1.4 其他细菌防治
        3.2 利用真菌防治
        3.3 利用链霉菌防治
        3.4 利用噬菌体防治
    4 本篇论文研究概况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郁金枯萎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2.1.1 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2.1.2 温郁金生产技术规程
        2.2 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
        2.3 病原菌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3.1 DNA提取
        2.3.2 16SrRNA基因序列扩增
        2.3.3 茄科劳尔氏菌种系型测定
        2.3.4 特异基因序列扩增
        2.4 茄科劳尔氏菌生物型测定
        2.5 茄科劳尔氏菌致病性验证
    3 结果
        3.1 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田间发病规律
        3.2 温郁金块茎中致病菌的检测
        3.3 茄科劳尔氏菌菌株鉴定
        3.3.1 菌株16SrRNA基因测序
        3.3.2 菌株种系型测定
        3.4 茄科劳尔氏菌菌株生物型测定
        3.5 茄科劳尔氏菌菌株致病性验证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第三章 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拮抗细菌的鉴定及特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室内筛选拮抗细菌
        2.2 生防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
        2.3 生防菌的鉴定
        2.3.1 形态特征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生理生化实验
        2.4 生防菌产酶和代谢产物活性测定
        2.4.1 蛋白酶活性测定
        2.4.2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2.4.3 β-1,3-葡聚糖酶活性检测
        2.4.4 纤维素酶活性检测
        2.4.5 产嗜铁素活性检测
        2.5 生防菌MALDI-TOF-MS检测脂肽类化合物
    3 结果
        3.1 生防菌对茄科劳尔氏菌的抑制作用
        3.2 生防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3.3 生防菌株ZJU-C612-3鉴定
        3.3.1 形态特征
        3.3.2 16SrRNA鉴定
        3.3.3 生理生化实验
        3.4 生防菌产酶及代谢物活性测定
        3.5 生防菌脂肽类化合物检测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第四章 生物有机肥对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效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制备生物有机肥
        2.2 温室防病试验
        2.3 田间防病试验
        2.4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BOF温室防病效果
        3.2 BOF田间防病效果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相关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本论文使用培养基
    附录二 分离到的菌株形态
    附录三 R.solanacearum TSC7和P.jamilae ZJU-C612-3序列信息
    附录四 构建egl基因系统进化树采用菌株序列信息
    附录五 脂肽检测图谱

(8)茄科砧木根际菌群移植对番茄青枯病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
        1.1.1 番茄连作障碍
        1.1.2 连作障碍发生的因素
    1.2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健康的重要作用
        1.2.1 根际与根际微生物
        1.2.2 根际微生物如何影响宿主健康
        1.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于植物健康的影响
    1.3 影响根际微生物装配的因素
        1.3.1 土壤类型
        1.3.2 植物基因型
        1.3.3 植物发育时期
        1.3.4 根系分泌物
        1.3.5 植物昼夜生物钟
    1.4 常用防治连作障碍的措施
        1.4.1 物理防治法
        1.4.2 化学防治法
        1.4.3 生物防治法
    1.5 菌群移植
        1.5.1 菌群移植的概念与发展
        1.5.2 根际菌群移植在农业上的相关研究
        1.5.3 根际菌群移植的优点与可行性
    1.6 试验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1.6.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两种不同茄科砧木青枯病抗性鉴定及菌群移植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不同茄科砧木抗病性鉴定
        2.1.3 菌群移植
        2.1.4 抗病性试验及菌群移植试验不同砧木根际病原菌数量检测
        2.1.5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砧木ZM2和ZM19对青枯病的抗性鉴定
        2.2.2 感病茄科砧木ZM2的发病程度
        2.2.3 ZM2和ZM19根际病原菌数量
        2.2.4 ZM2和ZM19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2.2.5 菌群移植后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2.2.6 菌群移植后受体植物根际病原菌数量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砧木ZM2和ZM19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差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温室试验
        3.1.3 根际土的采集
        3.1.4 土壤DNA提取
        3.1.5 16S rDNA扩增子测序与分析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青枯病抗性菌群多样性的差异
        3.2.2 不同青枯病抗性菌群的组成与差异
        3.2.3 ZM19根际抗病相关菌群的鉴定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植ZM19和ZM2菌群前后Micro-Tom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4.1.2 测序数据分析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群移植前后Micro-Tom根际菌群多样性差异
        4.2.2 不同移植效果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菌群移植前后Micro-Tom根际菌群组成及抗青枯病核心菌群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测序数据分析
        5.1.2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群移植前后抗病微生物区系组成
        5.2.2 菌群移植前后抗病核心菌群组成
        5.2.3 核心菌群与病原菌数量的相关性
        5.2.4 核心菌群网络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待)发表论文

(9)马齿苋内生菌抗青枯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枯病研究概况
        1.1.2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况
        1.1.3 马齿苋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病原菌以及培养条件
        2.1.3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2 方法
        2.2.1 马齿苋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2.2.2 青枯菌致病力检测
        2.2.3 抗病菌株的筛选
        2.2.4 内生真菌测序鉴定
        2.2.5 活性菌株抑制青枯菌实验
        2.2.6 确定活性内生菌的活性化合物
        2.2.7 pencolide抑菌活性实验
        2.2.8 pencolide抑菌机制研究实验
        2.2.9 pencolide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2.10 优化菌核青霉培养条件实验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离、鉴定、筛选马齿苋内生真菌
        3.1.1 分离鉴定内生菌
        3.1.2 筛选活性内生菌
    3.2 活性菌株的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3.2.1 菌核青霉活性化合物确认
        3.2.2 橘青霉和波兰青霉活性化合物确认
        3.2.3 pencolide、citrinin抑菌活性实验
    3.3 pencolide抑菌机制
        3.3.1 pencolide对青枯菌运动性的影响
        3.3.2 pencolide对青枯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3.3 扫描电镜观察pencolide对青枯菌形态的影响
        3.3.4 pencolide及青枯菌处理番茄对SOD、POD、CAT、PPO、PAL的影响
        3.3.5 pencolide对青枯菌SOD、CAT的影响
        3.3.6 pencolide对青枯菌致病基因影响实验
    3.4 pencolide及菌核青霉粗提物对番茄青枯病防控效果盆栽实验
    3.5 pencolide对其他菌的活性实验
    3.6 pencolide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6.1 pencolide对土壤真菌、细菌的影响
        3.6.2 pencolide对土壤脱氢酶的影响
    3.7 优化菌核青霉培养条件实验
4 结论与讨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枯草芽孢杆菌M29的生防效应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1.1 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概述
        1.2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1.3 土传病害常见的生防微生物
    2 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土传病害中的研究进展
        2.1 枯草芽孢杆菌生物防治的现状
        2.2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土传病害的机理
        2.3 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土传病害上的应用现状
    3 微生物有机肥对土传病害的防治
    4 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背景、内容与意义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M29产抑菌物质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抑菌物质组成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M29产抑菌物质能力的影响
        2.2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M29的生长及产抑菌物质能力的影响
        2.3 抑菌物质稳定性研究
        2.4 菌株M29分泌的抑菌物质组成的初探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M29的不同接种方式对番茄抗病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分析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植株的生长情况
        2.2 番茄根际青枯菌的数量和相关抗性指标
        2.3 不同接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接种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有机肥源接种菌株M29对土壤中青枯菌的抑制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的基本理化性质
        2.2 菌株M29在不同有机肥源中的定殖
        2.3 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中青枯菌数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主要创新点
    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四、番茄青枯病生防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餐厨废弃物堆肥的番茄青枯病防治生物有机肥可行性研究[D]. 徐欣韵. 浙江大学, 2021(09)
  • [2]Streptomyces sp. NEAU-174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番茄青枯病防效研究[D]. 李晓.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枯草芽孢杆菌在番茄病害防治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甘金佳,毛玲莉,孙成荣,潘美学,蒋水元. 长江蔬菜, 2021(08)
  • [4]云南不同生境来源苔藓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分析及抗青枯病活性研究[D]. 庄晓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侧孢短芽孢杆菌Y-3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 原晨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炭疽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 翟颖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菌的鉴定及其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 冯林. 浙江大学, 2020(01)
  • [8]茄科砧木根际菌群移植对番茄青枯病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D]. 汪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9]马齿苋内生菌抗青枯病的研究[D]. 张倩.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枯草芽孢杆菌M29的生防效应及作用机制[D]. 季冠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番茄青枯病生防剂的开发与应用(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