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墙体材料创新与建筑节能的新思路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墙体材料创新与建筑节能的新思路

一、加入WTO后我国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于晨[1](2019)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促使校企合作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政策。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成效与走向,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育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回顾总结政策变迁历程为契机,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合理有序变迁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及其变迁历程”为研究对象,遵循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宏观层面方法论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的协同运用,在对政策演进历史分期、主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分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并据此提出若干优化政策变迁路径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国家政策实践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三种“范式”:从上世纪末之前国家总体性控制下校企一体共生的行政推动,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促校联企改革攻坚,再到当前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元协同共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探索。不同政策范式对于如何看待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稳定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以上述政策范式变化为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间的“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98年至2010年间的“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2010年至今的“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不同阶段政策在类别形态、要素构成和变革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纲领性、散点式政策条文向系统与专门化政策体系发展,由权威命令与系统变革工具为主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由依附共生范式变革后的渐进性调整向双主协同范式演进的特征。政策的产生及调整,归根结底是身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部门所作出的抉择。政府作出相应抉择的动力,一方面源自其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另一方面则源自其自身的能动机制。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上述两类机制入手,形成了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种差异化的政策变迁解析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政策网络、政策(政府)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理论,基于“制度—场域—行动者”的辩证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场域—学习”解释分析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确立为核心解析变量,力求从中央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及其自身的能动机制层面,系统探讨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从而实现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两种差异化解析路径的有机整合。通过应用该框架,本研究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性因素和行动者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行、企、校等各类关键行动者(公私组织)之间,因“权威”、“资金”、“信息”、“组织”、“合法性”等资源的彼此依赖而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政—政”、“政—行”两个政策制定场域和“央—地”、“企—校”两个政策执行场域。“政—政”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系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决策关系。“政—行”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行业管理中介机构之间的分级决策或合作治理关系。上述政策制定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制度的影响。“央—地”执行场域涉及中央政府(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企—校”执行场域涉及各类企业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合作关系。上述政策执行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税收分配、财政支付、产业经济、教育行政、劳动就业等制度的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的持续运作与深刻变革,会对中央职能部门的决策与行为产生特定的压力机制,并引发校企合作政策在形态类别设置、工具选择运用乃至范式层面不断发生变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国家行动者”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职能部门在特定制度结构性因素和场域关系性因素的影响下,会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与目标偏好,主动开展先期循证性学习、局部试验性学习、事后改进性学习,以引导和持续推动国家政策创新发展。这种中央职能部门的能动机制,为校企合作政策过程附加了源源不断的作用力,将国家政策实践限定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并确保其始终具备旺盛的变革驱动力与发展调适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优化路径的择定,必须高度关注上述影响政策场域运作变革、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场域的有序运作与良性变革,并完善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组织程序。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刘明辉[2](2019)在《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优先”是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战略抓手,对我国经济取得瞩目成就举足轻重。但是,城市集聚绝大多数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光鲜背景下,也诱发了农村产业空心化、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农村从业人员女性化、农村环境治理无序化等系列“乡村病”。因此,城乡融合、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执本之举,亟待推进。建国后,我国城乡关系在多数时间处在分离状态。城乡统筹的发展路线在我国肇始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强调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补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短板。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对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深刻认识,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其中,推动农村“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城乡关系演变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关注农业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数亿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加之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渐趋衰退、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以及农业生产的立体式污染等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构成了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极大挑战。如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收益、破解农民增收困境以及盘活农村生产要素等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当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冲击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新一轮的新信息、新技术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产业融合已成为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向好,尤其是第二产业对农业的中间投入已有较大提升。但是,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链脱节、要素链脱钩、利益链不完善、融资难度大、税收支持力度不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严重束缚了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整体上看,产业融合链的断裂或融合体制的脆弱多可归结于市场、政府和经营主体三个层面。因此,本文在城乡关系演变背景下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国走出传统产业分工、剥离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包括九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现实作为本文选题的背景依据,并据此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本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并界定了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并据此选取适宜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部分。基于城乡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分工与产业融合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本文尝试构建了“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剖析政策支持与制度供给、要素配置、主体功能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内在规律。第三章构建“政府”维度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将政府支持和制度供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概括为资源补充机制、信号传递机制、资源重置机制,并进一步分解为产业政策支持与农业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支持、产业确认与保护等角度进行阐释。第四章着重从“市场”维度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要素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信息机制与竞争机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可分解为要素流动瓶颈、要素集聚功能、交易成本等方面。第五章是从“经营主体”维度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经营主体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主要通过竞争或合作博弈对农村产业融合产生影响,表现为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应对能力、密切利益链接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与共享机制等。第六章厘清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历史经验,并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置于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刻画了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事实和主要特征,最后结合本文构建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第七章是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按照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设计变量、构建模型、整理数据、实证估计,本文得出了针对“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结论。第八章是国际经验借鉴部分,本文分析了日本、韩国、法国、荷兰、美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经验性事实,并从理论框架的三个维度分析了五个国家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第九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从本文理论框架的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同时总结提炼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互动效应,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五个结论。第一,政府的制度供给与政策支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传递机制、资源补充机制与资源重置机制是政府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渠道,具体表现为产业政策支持与农业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产权确认与保护以及创新金融支持等方式。第二,要素市场扭曲是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诱因。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仍然滞后,诸多体制性障碍严重束缚了要素平等进入市场的程度,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与信息机制的扭曲导致要素流动受阻、要素集聚受限、交易成本企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三,经营主体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推动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面对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共同约束,从而经营主体采取竞争和合作的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应对能力以及构建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激励机制与共享机制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四,我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政府、要素市场与经营主体等多方面着手。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本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中,可以看出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制度供给与服务,并要大力促进竞争有效的要素市场形成,打破城乡之间的地区分割、完善市场作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要巩固经营主体地位、强化经营主体功能,以及加速技术创新等。第五,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存在双向效应。城乡关系的分离、对立与阻隔会导致要素市场分割,进而导致要素市场机制扭曲,引发要素流动受阻,制约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由于缺乏新要素和新动能的注入,城乡融合发展则难以实现。随着城乡关系逐渐走向融合阶段,城乡产业开始趋于联动发展,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互动补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逐渐加速推进。同时,农村产业融合引导城市地区的资源和要素流向农村地区,开发并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产业空间、提升城乡经济融合程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本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基础上发现“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在理论阐释和实践检验分析中探寻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丰富和拓展了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基于城乡关系演变背景的梳理,本文提出“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理论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产业融合理论及农业发展理论;第二,细化与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阐释。本文从政府支持与制度供给、要素市场配置、经营主体功能三个维度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视角给出进一步的理论解释;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改进。本文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计量模型的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方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三个维度”实证检验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部分,本文运用政策评估方法(PSM-DID)以及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方法上的改进。

侯叶[3](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甘伟[4](2018)在《高掺量陶瓷抛光渣制备蒸压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我国现代化城乡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用砂需求量巨大,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不仅造成资源枯竭,也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因此,采用工业固废取代天然资源意义重大。蒸压硅酸盐材料是建筑材料的一大类。它以硅质材料SiO2和钙质材料CaO为主要原料,在水热蒸压条件下,形成一种坚硬的硅酸盐人造石材。本研究目的是:以工业固废陶瓷抛光渣为硅质原料,取代天然砂资源,制备一种高掺量抛光渣的建筑硅酸盐用蒸压砖。本文通过宏观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和采用XRF、XRD、SEM对材料微观的水化产物成分、组成结构、形貌的测试分析;以及通过两种不同工业生产线的工艺设备对比试验研究;对以抛光渣取代天然砂(50%100%),总掺量达80%92%蒸压砖的配合比、制坯、养护和成品性能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获得高性能的高掺量抛光渣蒸压多孔砖、蒸压实心砖试产品(强度分别达到3.5MPa、15MPa以上)。研究重点探明了以下问题和规律:1)在原料处理、混合料制备研究中,探明了含SiO264%69%,Al2O316%18%的抛光渣物料,比表面大,遇水易结团等特性。对无砂的混合料分散性、流动性、充模性进行试验分析,提出混合料最佳含水率控制范围7.5%12%和相关设备选型要求。2)通过成型工艺设备对比试验,确定选用适于无砂粉状、疏松、物料的双向压密、多次压实、自动排气功能的成型设备,可制出强度约1.5MPa,密度1300kg/m3多孔砖坯和强度约3MPa,密度1600kg/m3的实心砖坯。3)探明了制备抛光渣掺量80%92%,最高强度可达60MPa,软化系数0.9以上蒸压材料制备的相关规律。4)通过抛光渣掺量为80%、92%,不同龄期试件的XRF、XRD和SEM微观测试对比分析,探明了在水热条件下抛光渣中的SiO2、Al2O3与CaO反应,生成的低碱度的水化硅酸盐和水化铝酸盐产物,结构稳定,强度随时间增长可达9%19%,软化系数不降低的规律。结论:从上述试验分析得出,当采用合理的工艺、设备(双向压密成型等),在蒸压养护条件下,抛光渣可以80%100%取代天然砂,可获得有致密结构、后期性能不降低的近不定形态的托勃莫来石等硅酸盐水化产物;可制备一种固废利用率高、性能优良的建筑用蒸压砖的结论。同时可得出不掺天然砂,全抛光渣同样可制备高性能的蒸压砖绿色新型墙材的结论。

于鸿[5](2018)在《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采购协议》(The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简称GPA)是WTO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诸边贸易协议。GPA试图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引入政府采购领域,完善各国政府采购制度,以使各国政府都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参与国际的政府采购。随着我国政府加入GPA谈判步伐的加快,按照财政部的部署,根据《2012年中部10省主要经济指标和排序表》,吉林省属于中部地区第三批次(最后批次)列入GPA出价范围的省份。但是由于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地缘优势又不明显,政府采购方面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因此,要想在加入GPA后引进国际先进工程技术和人员,最大限度维护吉林省的利益,就要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政府采购法规制度、充分利用GPA的例外条款来加以实现。加入GPA将对吉林省的政府采购市场带来冲击,将对吉林省的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产生重大影响,吉林省政府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值得思考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GPA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现状的研究,分析出当前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存在着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采购运行监管不到位、公共工程政府采购机制不科学、公共工程政府采购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对GPA规则不甚了解等问题。在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GPA参与国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对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启示,并提出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建议: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监管力度、组建吉林省GPA领导小组、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思路、熟悉使用GPA规则寻求保护、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国际市场规则、培养政府采购专业人才等。

胡明[6](2017)在《B06级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建筑行业抓住时机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世界上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但已建的建筑物满足现阶段的节能要求仅仅只占5%,除5%以外的建筑物均为高能耗建筑。另外,约占国土面积的70%多为严寒的北方地区,北方住宅建筑面积也占到全国总住宅面积的50%,每年就北方供暖所消耗1800万吨左右。中国已成为使用一次性燃煤的大国,导致电厂所产生的粉煤灰量也急剧增加,有效地利用粉煤灰废渣,既符合我国环保要求,又能带来经济效益。针对我国的能耗现状及资源分布特点,我国设计师在建筑物设计书中将建筑节能与有效利用当地资源纳入设计范畴,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利废、环保、节能、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这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又为墙体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供机遇和挑战。因此具有保温隔热性能良好、防火隔音性能佳、耐久性好、可加工性强、绿色环保等优点的加气混凝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使用广西兆圆混凝土的低钙粉煤灰为主要硅质原料制备免蒸压加气混凝土。首先,研究粉煤灰的活性激发试验,来保证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前期不会因强度不高导致早期开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生石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对制品的性能影响。考虑经济成本,并符合设计目标B06级加气混凝土砌块性能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为水泥掺量30%、生石灰掺量9%、石膏掺量3%、粉煤灰掺量58%与水灰比0.46。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浇注之后经常压蒸汽养护直至拆模,后转入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砌块在绝干容重下的导热系数为0.157w/(m·k)。XRD与SEM扫描的结果来看,采用不同养护方式所养护的加气混凝土,其所得的水化产物的差异性很大。在标养条件下的水化产物为结晶度低且凝胶数量多的C-S-H;而通过前期热养和后期常压常温养护条件下的水化产物为结晶度较好C-S-H与少量的钙矾石。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与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水化产物有很大的区别,前者的强度主要由钙矾石与水化硅酸钙提供,后者的强度主要由托勃莫来石与钙矾石提供。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宏观方面的优劣是跟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等胶凝材料的水化所形成的结构的强度与形貌的好坏息息相关的。

周越[7](2017)在《浙江省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CO2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暖化背景下,如何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全球瞩目的议题。建筑及其相关行业为全球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随着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地不断推进,运用保温体系提高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减少建筑使用能耗是当下最为普遍的建筑节能措施之一,本文对建筑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减排潜力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使用阶段,而是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立科学、完善的物化过程碳排放量化评价模型,细致分析不同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的减排能力。本文将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细分成建材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建材更新、拆除阶段、回收再用及处置阶段7各子阶段。利用IPCC及建筑碳排放的相关计算方法,确立了适用于浙江省的能源CO2排放因子、建材生产阶段CO2排放因子、运输CO2排放因子、施工台班及人工CO2排放因子等数据,并通过走访调研省内行业领先型的自保温墙材及相关材料生产厂家,获取一手的数据资料,计算了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生物污泥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在内的7种常用的自保温墙体材料生产阶段的CO2排放因子,更新并完善了浙江省碳排放数据库。为比较不同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的减碳能力,选杭州地区某居住建筑为案例,运用文中的计算模型计算不同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碳排放。数据显示,在相同保温效果下,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内外联合保温体系和自保温体系较XPS薄板外保温、内保温及夹心保温体系显示了良好的减排潜力,适度增大砌体材料的规格能降低砌筑砂浆的使用量,利于降低建材生产、运输及处置阶段的碳排放。而对于相同构造做法的建筑外墙自保温体系而言,选混凝土自保温模卡砌块或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混凝土类材料为基层墙体的自保温体系的保温隔热性能优于烧结制品类,能减少建筑空调及采暖能耗。基于案例建筑的输出数据,本文建议就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外墙保温形式选型时,优先考虑自保温体系或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内外联合保温体系,而采用自保温体系时,基层墙体材料可选择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自保温模卡砌块。

闫开放[8](2016)在《我国“十三五”及未来砖瓦墙材产品发展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简要回顾了我国"十二五"前墙体材料的发展概况,按照绿色、生态、环保、低碳发展的行业共识,提出了"十三五"及未来墙体材料产品发展的建议,并从工艺装备等方面提出了实施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看法,供行业讨论参考。

陈莉[9](2014)在《YCZ建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建筑企业的行业竞争正日趋白热化。资源、客源、人才的抢夺和管理、创新、发展的瓶颈交织成中小建筑企业困难前行的发展图景。如何在建筑业市场正更加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明确中小建筑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思路,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在竞争的夹缝中茁壮成长,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建立能与市场接轨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促进中小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SWOT优劣势分析法,结合YCZ建筑有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竞争优劣势和机遇及威胁,提出了YCZ建筑有限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实施战略目标的辅助支撑体系及实施的步骤,评估分析了战略实施后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主要通过PEST模型检阅了YCZ公司所处的建筑行业的四个宏观环境要素,指出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和宏观力量。企业优劣势分析。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YCZ建筑有限公司进行分析,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劣势和机遇及威胁,并提出企业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以及战略目标实现所需的实施辅助支持体系。针对YCZ建筑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阶段性实施步骤,并对实施的步骤、方法及其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王晓妍[10](2012)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二、加入WTO后我国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我国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二、政策变迁
        三、政策场域
        四、政策学习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二、政策变迁过程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关系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层面
        二、分析技术层面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变迁轨迹
    第一节 “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78—1998 年)
        一、实施行业企业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方针
        二、引导与支持职业教育校办产(企)业发展
        三、选择在部分地区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
    第二节 “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1998—2010 年)
        一、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三、启动实训基地及师资建设项目
        四、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家政策试验
    第三节 “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加快健全央地校企合作专属法规制度体系
        二、充分挖掘国家行业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功能
        三、依托央财项目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
        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
        五、支持基层创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由行动纲领和散点式条文向国家政策体系发展
        二、由少数政策工具主导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
        三、由旧范式变革后的渐进调整向政策新范式演进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解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制度—场域—行动者:构建解释分析框架的基本视角
        一、“结构”与“行动者”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启示
        二、制度与场域:“结构”维度的主体构成要素
        三、结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行动者”的能动机制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核心解析变量
        一、政策场域
        二、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
    第三节 解释分析框架的结构设计及理论预设
        一、框架设计原则与整体结构
        二、理论预设
第四章 政策制定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政”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由中央职能部门构成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同级协商到上级协调: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政—行”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与政企分开改革相伴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分级决策到合作治理: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政策执行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央—地”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行政科层体制影响下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市县为主到省域统筹: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企—校”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行政共生到互利共赢: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策学习:中央职能部门主动引导政策变迁的有效策略
        一、国家“适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政策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影响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成功历史经验的内化迁移
        二、政策调整过程中节约政府决策成本的有效方法
        三、有限理性约束下规避政策改革风险的合理选择
        四、保障央地政策参与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必要策略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
        一、推动全国人大主导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二、发挥政协协商决策职能助力政策创新
    第二节 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
        一、设立常设型的议事协调机构
        二、建立健全国家行政协助制度
    第三节 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
        一、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化政策设计参与权
        二、扩大利益代表范畴,提升协同决策合法性
        三、推行购买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变迁影响力
    第四节 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
        一、加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力度
        二、保留适量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第五节 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
        一、推行协调性的劳动就业制度
        二、完善国家培训质量标准制度
    第六节 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一、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试验法治化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政策试验透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城乡关系
        1.3.2 城乡关系演变
        1.3.3 农村产业融合
        1.3.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可能的不足
2.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2.1.2 二元经济理论
        2.1.3 产业组织理论
        2.1.4 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
        2.1.5 分工与产业融合理论
    2.2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
        2.2.1 政府政策支持与制度供给
        2.2.2 要素市场配置
        2.2.3 经营主体功能
        2.2.4 政府、市场与经营主体的逻辑关系
    2.3 “三个维度”分析框架的说明
3.“政府”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3.1 政府、市场与经营主体关系辨析
        3.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1.2 政府、市场作用下的经营主体
    3.2 政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3.3 政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分解
        3.3.1 产业政策支持与农业补贴
        3.3.2 基础设施建设
        3.3.3 公共服务平台
        3.3.4 创新金融扶持
        3.3.5 产权确认与保护
    3.4 小结
4.“市场”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4.1 要素市场机制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2 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
        4.2.1 土地市场的价格机制
        4.2.2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
        4.2.3 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
        4.2.4 技术市场的价格机制
    4.3 要素市场的竞争机制
    4.4 要素市场的信息机制
    4.5 小结
5.“经营主体”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5.1 政府与市场约束下经营主体理性行为分析
        5.1.1 政府与市场的约束作用
        5.1.2 双重约束下经营主体的有限理性行为
    5.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经营主体之间的行为博弈
        5.2.1 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5.2.2 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2.3 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5.2.4 家庭农场与合作社之间的博弈分析
        5.2.5 概括性总结
    5.3 “经营主体”行为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5.4 小结
6.中国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6.1 中国城乡关系与农村产业融合进程
        6.1.1 典型事实
        6.1.2 阶段划分
        6.1.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阐释
        6.1.4 概括性总结
    6.2 城乡二元分割阶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2.1 城乡二元分割阶段的典型事实
        6.2.2 城乡二元分割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6.2.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阶段性阐释
        6.2.4 概括性总结
    6.3 城乡关系缓和阶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3.1 城乡关系缓和阶段的典型事实
        6.3.2 城乡关系缓和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6.3.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阶段性阐释
        6.3.4 概括性总结
    6.4 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4.1 城乡一体化阶段的典型事实
        6.4.2 城乡一体化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6.4.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阶段性阐释
        6.4.4 概括性总结
    6.5 小结
7.“政府、市场、经营主体”维度的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证检验
    7.1 理论推导
        7.1.1 两种极端情境的考察
        7.1.2 一般情境考察
        7.1.3 农业生产的考察
    7.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3.1 政府干预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3.2 市场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3.3 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4 小结
8.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8.1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1.1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1.2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1.3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2.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2.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2.3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3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3.1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3.2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3.3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4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4.1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4.2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4.3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5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5.1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5.2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5.3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6 小结
9.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制度供给与服务
        9.2.2 大力促进竞争有效要素市场形成
        9.2.3 强化经营主体地位,优化经营主体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高掺量陶瓷抛光渣制备蒸压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绿色建材的时代背景和状况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发展绿色建筑与绿色墙材
        1.1.3 深化墙材改革发展绿色新型墙材
        1.1.4 发展循环经济与固废资源化
    1.2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状况
        1.3.1 建筑用砖技术状况
        1.3.2 陶瓷工业固废的环保背景
        1.3.3 蒸压硅酸盐砖生产技术状况
        1.3.4 陶瓷抛光渣蒸压砖研究状况
        1.3.5 陶瓷抛光渣蒸压硅酸盐材料研究状况
    1.4 小结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测试表征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主要研究内容
        2.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措施
    2.2 蒸压材料及砖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2.2.1 物理力学性能
        2.2.2 微观性貌
    2.3 高掺量抛光渣蒸压砖的技术难点分析
        2.3.1 工艺设备问题
        2.3.2 高掺量配合比与蒸压砖性能问题
        2.3.3 材料组成、成本与绿色建材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原材料技术要求及选用研究
    3.1 蒸压砖原材料
    3.2 抛光渣
        3.2.1 抛光渣的回收加工工艺路线
        3.2.2 抛光渣的化学成分
        3.2.3 抛光渣放射性检验
        3.2.4 抛光渣粉体颗粒粒度分析
        3.2.5 抛光渣粉体矿物组成分析
        3.2.6 抛光渣活性对比试验(非蒸压养护条件)
        3.2.7 用于蒸压砖原料的抛光渣要求
        3.2.8 抛光渣成本
    3.3 石灰、石膏
        3.3.1 石灰(CaO)
        3.3.2 石膏(CaSO4·2H2O)
        3.3.3 集料(砂)
    3.4 小结
第4章 抛光渣蒸压砖材料性能研究
    4.1 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条件
        4.1.1 模具及试件
        4.1.2 试验设备
    4.2 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4.2.1 出釜龄期的影响
        4.2.2 陈伏时间影响
        4.2.3 成型压力的影响
        4.2.4 不同集料、激发剂掺量的试验研究
        4.2.5 蒸压制度的选用
    4.3 蒸压材料微观性貌测试与分析
        4.3.1 微观性貌测试材料力学强度状况
        4.3.2 微观性貌测试分析
        4.3.3 讨论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高掺量抛光渣蒸压砖制备与应用试验研究
    5.1 蒸压砖生产设备对比试验研究
        5.1.1 冲压机压制蒸压砖试验
        5.1.2 双向液压砖机压制蒸压砖试验
        5.1.3 设备对比试验小结
    5.2 双向压密液压砖机原理及特点
        5.2.1 双向压密原理
        5.2.2 双向压密液压砖机特点
        5.2.3 双向压密液压砖机的优势
    5.3 双向压密液压成型设备试生产试验
        5.3.1 试制蒸压实心砖
        5.3.2 全自动双向压密液压砖机参数
        5.3.3 蒸压实心砖工艺流程
        5.3.4 蒸压实心砖生产线设备
    5.4 蒸压砖制备工艺设备的选型分析
        5.4.1 混合料制备
        5.4.2 混合料陈伏
        5.4.3 砖坯成型
    5.5 蒸压砖生产工艺流程
    5.6 小结
第6章 蒸压砖制备原理、性能分析与应用
    6.1 蒸压砖制造的基本原理
        6.1.1 抛光渣蒸压砖产生强度的本质分析
        6.1.2 抛光渣蒸压砖硬化过程分析
    6.2 蒸压砖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6.2.1 强度
        6.2.2 密度
        6.2.3 吸水率
        6.2.4 抗冻性
        6.2.5 干燥收缩值
        6.2.6 放射性核素限量
        6.2.7 软化系数
    6.3 蒸压砖应用试验
        6.3.1 蒸压多孔砖与砂浆粘结性能试验(之一)
        6.3.2 蒸压砖与砂浆粘结性能试验(之二)
    6.4 蒸压砖工程试用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概述
        1.4.1 寻租理论
        1.4.2 公共物品理论
        1.4.3 经济安全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写作框架
    1.7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基础工程及GPA的基本问题阐释
    2.1 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概念界定
        2.1.1 公共基础工程的含义
        2.1.2 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含义
    2.2 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功能及作用
        2.2.1 加强宏观调控
        2.2.2 节约财政支出
        2.2.3 活跃市场经济
        2.2.4 保护民族产业
    2.3 GPA背景分析及发展近况
        2.3.1 GPA的发展历程
        2.3.2 GPA的适用范围
        2.3.3 GPA的宗旨
        2.3.4 GPA的发展近况
第3章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3.1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基本情况
        3.1.1 吉林省加入GPA谈判的过程
        3.1.2 吉林省政府采购模式
        3.1.3 政府工程采购管理
    3.2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健全
        3.2.2 政府采购监管体制不合理
        3.2.3 公共工程采购机制不科学
        3.2.4 公共工程政府采购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3.2.5 地方政府对GPA规则不甚了解
    3.3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问题成因
        3.3.1 吉林省政府采购责任主体不明
        3.3.2 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盛行
        3.3.3 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工作不到位
        3.3.4 专业采购人员匮乏
    3.4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对吉林省的影响
        3.4.1 加入GPA对吉林省的有利影响
        3.4.2 加入GPA对吉林省的不利影响
第4章 国际GPA主要参加方的经验及对吉林省的启示
    4.1 美国加入GPA的经验和做法
        4.1.1 市场开放范围
        4.1.2 特例条款和除外项目
        4.1.3 谈判协商制度
    4.2 日本加入GPA的经验和做法
        4.2.1 市场开放范围
        4.2.2 特例条款和除外项目
        4.2.3 日本履行GPA承诺的情况
    4.3 欧盟加入GPA的经验和做法
        4.3.1 市场开放范围
        4.3.2 额外条例
        4.3.3 谈判协商制度
    4.4 各国加入GPA的经验做法对吉林省的启示
        4.4.1 GPA出价要加强吉林省利益的保护
        4.4.2 GPA出价要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4.4.3 要充分利用GPA的额外条款
        4.4.4 要利用公共政策功能限制政府采购
        4.4.5 要实行开放与保护并举的策略
第5章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
    5.2 加大公共工程政府采购监管力度
    5.3 组建吉林省GPA领导小组
    5.4 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思路
    5.5 熟悉使用GPA规则寻求保护
    5.6 遵守政府采购国际市场规则
    5.7 培养政府采购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B06级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节能体系简介
        1.1.2 墙体材料满足建筑节能下的发展趋势
        1.1.3 国内外建筑节能的研究状况
    1.2 粉煤灰加气混凝土亟需解决的问题
        1.2.1 建筑节能下免蒸压工艺的提出
        1.2.2 免蒸压工艺应用在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可行性
    1.3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发展状况
        1.3.1 国内外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发展状况
        1.3.2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发展方向
        1.3.3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结构
        1.3.4 常压养护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结构形成机理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料和试验方法
    2.1 原料的选择
        2.1.1 水泥
        2.1.2 生石灰
        2.1.3 粉煤灰
        2.1.4 石膏
        2.1.5 发气剂
        2.1.6 水
        2.1.7 外加剂
    2.2 原料的处理
        2.2.1 原料的粉磨要求
        2.2.2 试样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含水率、吸水率与干密度测试
        2.3.2 强度测试
        2.3.3 孔隙率测试
        2.3.4 导热系数测定
第3章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1 外加剂对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1 三乙醇胺对粉煤灰胶砂性能的影响
        3.1.2 硫酸钠对粉煤灰胶砂性能的影响
        3.1.3 稳泡剂
    3.2 生石灰-水泥掺量对免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 水泥-粉煤灰掺量对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4 最佳配合比的确定及其导热系数的测定
        3.4.1 最佳配合比的确定
        3.4.2 导热系数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分析
    4.1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孔隙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4.1.1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孔结构微观示意图
    4.2 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相微观试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7)浙江省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CO2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暖化
        1.1.2 我国能耗与碳排放现状
        1.1.3 墙体材料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1.2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综述
        1.2.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与内涵
        1.2.2 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
        1.2.3 生命周期评价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保温体系研究现状
        1.3.2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研究现状
        1.3.3 浙江省建筑碳排放数据库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本章小结
2 自保温墙体材料发展现状
    2.1 墙体保温及墙体材料
    2.2 国内夏热冬冷地区自保温墙体材料发展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CO_2排放计算框架
    3.1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CO_2排放的“范围”
    3.2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生命周期系统边界界定
    3.3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功能单位定义
    3.4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CO_2排放研究
    4.1 能源CO_2排放因子
        4.1.1 化石能源上游阶段CO_2排放
        4.1.2 化石能源使用阶段CO_2排放
        4.1.3 外购电力CO_2排放因子
    4.2 基础建材CO_2排放因子
    4.3 砂浆类CO_2排放因子
    4.4 浙江省常见自保温墙材生产阶段CO_2排放分析
        4.4.1 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阶段CO_2排放
        4.4.2 生物污泥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阶段CO_2排放
        4.4.3 烧结页岩空心砌块生产阶段CO_2排放
        4.4.4 烧结页岩多孔保温砖生产阶段CO_2排放
        4.4.5 淤泥烧结节能砖生产阶段CO_2排放
        4.4.6 混凝土自保温模卡砌块生产阶段CO_2排放
        4.4.7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生产阶段CO_2排放
    4.5 运输阶段CO_2排放因子
        4.5.1 运输工具CO_2排放因子
        4.5.2 运输距离
    4.6 施工阶段碳排放研究
        4.6.1 施工阶段能源CO_2排放
        4.6.2 施工阶段人工CO_2排放因子
    4.7 拆除阶段CO_2排放研究
    4.8 处置阶段CO_2排放研究
    4.9 本章小结
5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CO_2排放比较
    5.1 居住建筑模型
    5.2 相同保温效果下不同构造做法的建筑外墙保温体系
        5.2.1 各子阶段CO_2排放
        5.2.2 物化过程CO_2排放分析
    5.3 相同构造做法下的建筑外墙自保温体系建筑能耗碳排放比较
        5.3.1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5.3.2 建筑外墙自保温体系建筑能耗碳排放比较
    5.4 居住建筑外墙保温体系选型参考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十三五”及未来砖瓦墙材产品发展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五”前回顾
    1.1 墙材产品
    1.2 生产工艺
    1.3 生产规模
2“十三五”后产品发展建议
    2.1 废渣综合利用产品
        2.1.1 煤矸石产品
        2.1.2 粉煤灰产品
        2.1.3 污泥淤泥制砖
        2.1.4 建筑垃圾制品
        2.1.5 其他废渣制品
    2.2 建筑琉璃瓦
    2.3 发泡陶瓷保温板
    2.4 透水砖
    2.5 陶板
    2.6 劈离砖 (墙地砖)
    2.7 空心制品
3 三点建议
    3.1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促进产品迈向中高瑞
    3.2 宣传落实好财税优恵政策, 促进废渣综合利用
    3.3 做好新产品论证调研, 促进产品成功转型

(9)YCZ建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1.1 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管理概念的形成
        2.1.3 企业战略管理演进与发展
    2.2 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2.1 国外有关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2.2 国内有关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2.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2.4 中小建筑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3 已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YCZ 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国际建筑行业分析
        3.2.2 国内建筑行业分析
    3.3 YCZ 公司背景
        3.3.1 YCZ 公司情况简介
        3.3.2 公司发展主要问题分析
第四章 YCZ 公司的战略方案选择
    4.1 SWOT 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会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1.5 建立 SWOT 矩阵
    4.2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4.2.1 公司使命
        4.2.2 战略调查
        4.2.3 公司发展战略方案
第五章 YCZ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效果评估
    5.1 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5.1.1 调整人力资源
        5.1.2 凸显核心业务
        5.1.3 塑造品牌影响
        5.1.4 建设企业文化
    5.2 战略实施步骤
        5.2.1 第一阶段(2014 年 6 月-2015 年 5 月)
        5.2.2 第二阶段(2015 年 6 月-2017 年 5 月)
    5.3 战略实施效果分析与不足
        5.3.1 战略实施效果分析
        5.3.2 YCZ 公司战略实施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2.2 有关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理论
3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1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贸易增长趋势
        3.1.2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主体变化趋势
        3.1.4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3.1.5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趋势
    3.2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2.1 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
        3.2.2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推动
        3.3.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的影响
        3.3.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的影响
        3.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4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贸易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径
        4.1.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4.1.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1.4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4.2 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2.1 经济制度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2 市场竞争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3 贸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4 金融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3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3.1 WTO与产业安全相关机制
        4.3.2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4.3.3 发达国家滥用WTO相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4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4.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点
        4.4.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4.4.3 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4.4.4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4.5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以金融业和电信业为例
5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5.1.1 管理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5.1.2 新形式的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5.1.3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出口
        5.1.4 倡导“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
        5.1.5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加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构成控制
        5.2.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波及和连锁效应使发展中国家损失扩大
        5.2.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3.1 给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3.2 可能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3 可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5.4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4.1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
        5.4.2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
        5.4.3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阻碍外商直接投资
    5.5 发达国家不公平竞争行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5.1 发达国家农产品补贴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5.5.2 发达国家倾销行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6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韩国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1 韩国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1.2 韩国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印度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2.1 印度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2.2 印度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3.1 墨西哥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3.2 墨西哥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4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4.1 实行渐进有序的贸易自由化
        6.4.2 保护和扶持需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6.4.3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
        6.4.4 形成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有效互动机制
        6.4.5 灵活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6.5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教训
        6.5.1 贸易自由化进程过快不利于产业发展
        6.5.2 国家过度干预带来负面影响
        6.5.3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构成产业安全隐患
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产业安全
    7.1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安全
        7.1.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问题
        7.1.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问题对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7.2 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7.2.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安全状况
        7.2.2 “入世”给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2.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3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7.3.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
        7.3.2 “入世”给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3.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3.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4 中国的服务业产业安全问题
        7.4.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
        7.4.2 “入世”给服务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4.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4.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
        8.2.2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8.2.3 构建和完善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8.2.4 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8.2.5 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入WTO后我国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D]. 于晨. 天津大学, 2019(01)
  • [2]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D]. 刘明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3]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高掺量陶瓷抛光渣制备蒸压砖研究[D]. 甘伟.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5]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研究[D]. 于鸿. 吉林财经大学, 2018(02)
  • [6]B06级免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明.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7]浙江省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物化过程CO2排放研究[D]. 周越. 浙江大学, 2017(02)
  • [8]我国“十三五”及未来砖瓦墙材产品发展的建议[J]. 闫开放. 砖瓦, 2016(10)
  • [9]YCZ建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莉. 苏州大学, 2014(05)
  • [10]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墙体材料创新与建筑节能的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