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SQARS~(TM)数据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俞谷,贺莹,傅俊方,龙军,熊君,江凌晓,王艳芳[1](2022)在《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实验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用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数据库,并探索用于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和前处理方法。方法利用8株马尔尼菲篮状菌构建自建数据库,比较不同培养基[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沙氏葡萄糖肉汤培养基(SDB)]、培养温度(28、35℃)、培养天数、前处理方法(甲酸乙腈法、直涂法)对质谱谱图质量及鉴定正确率的影响。结果在VITEK MS科研模式(RUO模式)中成功构建马尔尼菲篮状菌质谱自建数据库。SDA较SDB更适合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后者采集的质谱谱图中干扰峰较多。两种温度培养采集的质谱谱图的特征峰相似,但35℃菌落的鉴定正确率略高。培养3~5 d时的菌落鉴定正确率均高于71.4%,其中培养5 d时鉴定正确率最高,可达100.0%。甲酸乙腈法的提取效果优于直涂法。结论马尔尼菲篮状菌在SDA上35℃培养3~5 d,并使用甲酸乙腈法进行前处理可得到最佳的鉴定正确率。这对于形态不典型的马尔尼菲篮状菌同样适用。
刘俞谷,贺莹,傅俊方,龙军,熊君,江凌晓,王艳芳[2](2022)在《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实验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用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数据库,并探索用于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和前处理方法。方法利用8株马尔尼菲篮状菌构建自建数据库,比较不同培养基[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沙氏葡萄糖肉汤培养基(SDB)]、培养温度(28、35℃)、培养天数、前处理方法(甲酸乙腈法、直涂法)对质谱谱图质量及鉴定正确率的影响。结果在VITEK MS科研模式(RUO模式)中成功构建马尔尼菲篮状菌质谱自建数据库。SDA较SDB更适合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后者采集的质谱谱图中干扰峰较多。两种温度培养采集的质谱谱图的特征峰相似,但35℃菌落的鉴定正确率略高。培养3~5 d时的菌落鉴定正确率均高于71.4%,其中培养5 d时鉴定正确率最高,可达100.0%。甲酸乙腈法的提取效果优于直涂法。结论马尔尼菲篮状菌在SDA上35℃培养3~5 d,并使用甲酸乙腈法进行前处理可得到最佳的鉴定正确率。这对于形态不典型的马尔尼菲篮状菌同样适用。
唐海,王清波,刘雪梅,周令麒,冉超,温宝莹,李君艳,敬美莲[3](2021)在《TM7SF4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TM7SF4)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凋亡、肿瘤免疫浸润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TM7SF4在GBM中的表达和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TIMER、LinkedOmics、DAVID、String、TISIDB和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TM7SF4基因的表达、相关差异基因、基因富集和功能分析、免疫细胞浸润等。结果 TM7SF4在GBM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GBM细胞U251中干扰TM7SF4基因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TM7SF4表达相关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细胞间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TM7SF4的表达与GBM肿瘤免疫浸润B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丰度均呈正相关(P<0.05);TM7SF4基因可能与CCR7、CD80、GZMB、CSF2、CD27、CCL4、CD2、CD1C等基因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结论 TM7SF4在GBM中低表达,干扰TM7SF4能促进GBM细胞增殖和迁移和抑制细胞凋亡,TM7SF4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李明航[4](2021)在《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交通运量的巨大需求与其显着的环境振动影响之间的客观矛盾,已成为制约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建地铁线路环境振动影响的风险,需要针对不同敏感目标,给出精准、可靠的振动预测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减、隔振技术方案。作为一种适用于精准预测阶段的技术手段,基于“FDL&LSTML”模式的解析/数值计算法与实测法混合使用的预测模型(简称Hybrid预测模型)可同时兼顾先进解析/数值方法及实测法的优势,已经在地面线路的环境振动预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然而,该预测模型在城轨交通地下线路的环境振动影响预测评估中仍未得到成熟发展。此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所有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中,大多数情况都是针对线路开通初期的定值预测。但由于车辆参数(如悬挂参数、乘客数量等因素)、轮/轨磨耗程度及养护水平等因素的显着差异,导致振动源强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混合预测方法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参数不确定性研究(No.51978043)”、“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准确度与可靠性研究(No.51778049)”,以列车振动源强的不确定性研究为核心,拓展出适用于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分析的Hybrid预测模型,并将现有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定值预测模式拓展为概率预测模式。主要研究工作、成果和主要创新点概括如下:1.本文选择在一条地铁运营线路固定断面及附属车辆段,全面开展并完成了运营列车车轮踏面粗糙度、选定断面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及隧道壁振动的系统性跟踪测试工作。获得了该运营线路上轮/轨养护维修周期内的“钢轨表面粗糙度/车轮踏面粗糙度/振动源强”完整测试数据;全面揭示了轮、轨养护维修周期内振动源强的发展规律及统计分布特征;探索了车轮镟修、钢轨打磨在降低地铁列车环境振动影响方面的技术要素。2.基于多输入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入与响应谱数学理论,构建了轨道不平顺谱及车轮不圆顺谱随机耦合的轮、轨联合激励输入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获得更接近实测的振源频域响应。如果忽略车轮不圆顺的影响,钢轨振动加速度的分频振级(车轮多边形磨耗对应频段)计算与实测误差最大可达15d B。3.结合本文及课题组多年积累的测试样本,构建了反映DTⅥ2扣件普通整体道床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时-空随机性”的随机粗糙度谱及完整养护维修周期内典型地铁6节编组B型列车的随机车轮不圆顺谱。基于频域“车辆-轨道”耦合解析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以随机轮、轨不平顺谱作为输入激励,同时考虑车辆参数的随机特性,得到了多因素联合作用下列车振源频域响应的随机特征。4.分析了多种模式下,地下线路等效列车荷载线振源(简称等效线振源)激励的振动传递特征;对比分析了地下线路等效线振源长度、激励间距、激励位置对线传递率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数值法、解析法,探索了地下线路列车荷载力密度级的测算方法;基于“FDL&LSTML”模式,拓展出了适用于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三种混合模式的Hybrid预测模型。为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评估中,满足线路施工图设计阶段精准预测水平要求的预测方法提供了更好的选择。5.提出了考虑随机振动源强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的操作流程。据此,预测分析了某城市一处规划地铁线路对某临近既有研究院内敏感仪器的振动影响。在实际预测过程中发现,与参考类比线路开通运营初期随机源强给出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在考虑轮轨磨耗持续发展引起的随机轮轨不平顺状态后,本预测敏感点在10Hz以上频段的预测振动响应及超限概率明显增大。因此,在列车振动的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轨道型式及列车动力特性,合理选择随机轮轨不平顺激励,对反映轮轨磨耗持续发展引起的随机振动响应做出中期或者长期预测。
曹[5](2021)在《基于ROS-MAPK-线粒体途径探讨补肾益精方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少弱精子症(Oligozoospermia and Asthenozoospermia,OAZS)主要表现为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的下降,约占男性不育的50%~75%,是引起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种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精索静脉曲张、系统疾病、遗传变异、激素异常、环境污染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且它们之间常常共存,导致精液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和精浆中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引起氧化应激损伤,降低精子质量水平。OAZS生殖系统内过多的氧自由基、高活性氧的状态可以看作是中医学“血瘀”证候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肾虚”则是“血瘀”的重要病因,正如《医林改错》中记载:“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因此贾金铭教授认为“肾虚血瘀”是导致OAZS的基本病机,并以补肾活血,填髓益精立法创制了补肾益精方(YJD),临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可显着提高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及正常形态率等。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YJD的潜在药理机制,并以环磷酰胺复制的OAZS小鼠模型和体外培养的Leydig细胞及Sertoli细胞为载体,以ROS-OS-p38MAPK-线粒体途径为研究主线,探讨YJD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提高精子质量的作用及机制。目的:传承创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YJD治疗OAZS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内外实验明确YJD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的作用,从ROS-OS-p38MAPK信号途径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 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 TCMSP、Swiss Target Preduction、Pharm Mapper、UniProt、CTD、Genecards、String、David 等数据库;将 YJD12 种中草药采用MW≤500,AlogP≤10,Hdon≤5,HACC≤10,OB≥30%,DL≥0.18,CaCO-2≥-0.4七种仿制药原则筛选出这些成分中潜在的活性化合物及相对应的药物靶点,检索少弱精子症相关靶基因,两组交叉获取重合靶点,进行GO-BP及KEGG分析,从有效成分、潜在靶点、关键途径三个方面分析YJD治疗弱精子症的潜在药理机制。2动物实验:以环磷酰胺复制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通过睾丸--生精小管--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线粒体--凋亡相关分子等多层次进行研究;采用ELISA、HE染色、细胞计数、流式分析、透射电镜、Western blot等手段,检测睾丸指数,生精小管形态及超微结构,血清TT、FT、LH、FSH,雄激素生成及利用相关蛋白 STAR、P450Scc、AR、ABP,睾丸/附睾组织ROS、MDA、SOD、GSH-Px,线粒体膜结构及功能,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BAX、Bcl-2、Cyt-C、Caspase3等多纬度进行实验。3细胞实验:分别以TM3细胞(体外培养)和Sertoli细胞(原代提取)为研究对象,并制备YJD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siRNA干扰技术敲减目标基因p38MAPK,PCR检测敲减p38MAPK效率,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敲减p38MAPK后相关指标的变化,从睾酮的合成分泌与利用两个方面进行实验。结果:1通过筛选,YJD12味中药共获得75个有效成分,对应190个潜在靶点;检索少弱精子症靶点共1125个(含少精子症713个,弱精子症412个);两组交叉获得重合靶点30个;对30个重合基因进行拓扑分析,共获得9个核心指标:MAPK1、AR、ESR1、AKT1、MAPK8、EGFR、MMP9、PTGS2 和 MAPK14。30个重合靶点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细胞对脂质、有机化合物、有毒物质、活性氧、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细胞对激素刺激、氧化应激、外界刺激、炎症反应的反应;及生殖系统/结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及MAPK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途径、cAMP信号通路及FoxO、VEGF等信号通路。2环磷酰胺建立少弱精子症模型小鼠的睾丸指数及体积减小(P<0.05,P<0.01);精子密度和活力下降(P<0.01);血清TT、FT水平下降(P<0.01),血清FSH、LH水平增加(P<0.01);睾丸及附睾组织中ROS、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SOD、GSH-Px含量减少(P<0.01);生精小管结构紊乱;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下降;p38MAPK、Caspase3、BAX、Cyt-C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Bcl-2、STAR、P450scc、AR、ABP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给予YJD治疗后,OAZS模型小鼠睾丸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睾丸体积增加(P<0.01);精子密度和活力增加(P<0.01);血清TT、FT水平增加(P<0.01),血清FSH、LH水平降低(P<0.01);睾丸及附睾组织中ROS、MDA含量明显减少(P<0.01),SOD、GSH-Px含量增加(P<0.01);生精小管结构及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善;p38MAPK、Caspase3、BAX、Cyt-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Bcl-2、STAR、P450scc、ABP 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AR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 在敲减 TM3 细胞中 p38MAPK 后,p38MAPK、Caspase3、Cyt-C、STAR及P450scc蛋白水平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5),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以10%YJD含药血清干预细胞12h后,上述除Bcl-2上调外,其他指标蛋白表达水平再次出现明显下调(P<0.01)。在敲减Sertoli细胞中 p38MAPK 后,p38MAPK、Caspase3、Cyt-C、BAX 及 AR 蛋白水平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5),ABP及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以10%YJD含药血清干预细胞12h后,p38MAPK、Caspase3、Cyt-C及BAX蛋白水平表达量再次明显下调(P<0.0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AR及ABP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补肾益精方(YJD)能够通过ROS/OS/p38MAPK-线粒体途径改善环磷酰胺制备少弱精子症(OAZS)小鼠模型,及Leydig细胞和Sertoli细胞模型的氧化应激(OS)损伤,改善线粒体结构及功能,从睾酮的分泌合成与利用等方面,促进精子发生和成熟,提高精子密度和活力,治疗少弱精子症。
任思颖[6](2021)在《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发展与日俱进,使得插图的载体由教材向更多的媒介拓展,课程标准一次次改革的要求与建议,也说明插图教学至关重要。分析国内外插图教学研究现状发现,插图教学研究者数量极为庞大、研究面极为广阔,但个人及团队的持续性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研究者们认为,开展插图教学要有系统性的理论支撑,认知理论能为插图教学助力。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研究,希望为广大教师更优质的插图教学提供帮助,为构建系统科学的插图教学体系探索路径。本研究成文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研究背景,确定以插图教学为研究总体方向;通过Citespace、VOSviewer、SATI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本聚类分析,评述研究现状从而发现研究问题;阐释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为理论综述,通过文献研究法,根据插图的概念界定,制定检索策略和文献纳入标准,在50本教育类核心期刊近二十年刊文中选取初始样本。根据认知理论的概念界定,用频数和百分比对样本中的认知理论统计评述。第三部分为插图教学依据。插图教学相关的认知理论梳理、提炼与整合之后,结合每条建议的特点进行维度划分,得到包括色彩、排版布局、插图呈现方式、插图教学方式这4个维度的认知理论视野下的插图教学初步建议,并进行编码。第四部分为教学实验与量表测量。选取代表性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样本,开展认知理论视野下的插图教学设计与实施。并编制量表、预调研检测信度效度、修订量表。最后在各样本班级实施教学、发放与回收评价量表、审核录入数据。第五部分为研究结果分析。SPSS分析的方法与结果如下:(1)方差分析:同一教师的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授课班级插图教学情况均一致;(2)探索性因子分析、克隆巴赫α系数:信度与效度较高,维度划分有一定合理性;(3)相关系数:学生性别对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几乎没有影响,而座位有部分影响;(4)独立样本t检验、描述性分析:学生对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认同度较高,但个别问题略有争议。第六部分修订了认知理论视野下的插图教学建议,总结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本文可以得到的启发:(1)插图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本聚类分析;(2)插图教学研究中的认知理论考察——基于50本教育类核心期刊近二十年刊文;(3)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评价量表;(4)认知理论视野下的插图教学建议。
刘开杨[7](2021)在《水体化学需氧量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课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测定,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的水体化学需氧量专项检测系统。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氧化剂对水样进行氧化处理所消耗的氧化剂含量,此含量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的含量。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各种还原性离子,所以还原性物质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的污染程度。本系统为测定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而设计,通过分光光度法测量高锰酸钾浓度进而得到高锰酸盐指数、实现水体的污染程度的量化。本系统适用于地表水与饮用水的污染程度测定,可提高检测精度、节约人力。系统分为检测终端、服务端和用户终端三部份。检测终端由MCU部分、化学过程控制部分、通信部分和触摸显示屏组成。检测终端负责化学过程控制与样本的学需氧量检测,并通过触摸屏进行人机交互,用户可通过触摸屏查看数据、配置参数。服务端负责接收并储存检测终端上传的数据和用户终端上传的配置数据。用户终端负责从服务端取回数据,使用图形化交互界面进行数据的处理与显示,并可以对检测终端进行配置并将配置数据上传至服务端。整个系统按照物联网架构开发,实现了在线检测,其中检测终端使用以太网接入物联网。系统硬件与软件都采用模块化开发,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拓展性。本系统适用于饮用水、地表水等轻度污染水源的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检测终端使用525nm波长光源测量高锰酸钾溶液吸光度得出溶液浓度。该系统测得的高锰酸钾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呈线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酸盐的要求。
王志超[8](2021)在《陈皮碱性提取物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肺纤维化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肺疾病,预后较差,治疗有限。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陈皮碱性提取物(Citrus Alkaline Extracts,CAE)能够发挥抗肺纤维化的作用,对肺成纤维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其抗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尤其对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AEC)的作用还有待探索。本研究首先进一步完成对CAE主要成分的鉴定,随后验证CAE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Bleo)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之后利用组织样本及AECⅡ,体内体外探讨CAE对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ATF3/PINK1信号通路以及线粒体稳态的调节作用,最后探索AEC Ⅱ和肺成纤维细胞间的交互作用及可能参与这个过程的细胞介质。方法:1.CAE的制备、鉴定和质控:利用95%乙醇反复煎煮陈皮饮片,通过过滤、浓缩、分散、调酸、调减、萃取等步骤从陈皮乙醇煎液中提取黄色粉末CAE;通过UPLC-ESI-MS/MS对CAE进行检测并完成质量控制,获得CAE总离子流图,提取保留时间、母离子分子量、子离子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峰强度等信息,利用植物次生代谢物数据库Metware对CAE二级谱进行智能匹配完成物质定性分析,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物质相对含量完成相对定量分析;2.BLM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将12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腰穿针气管插管模型组、留置针气管插管模型组和气管切开模型组,分别利用腰穿针气管插管造模法、留置针气管插管造模法和气管切开造模法注射BLM诱导肺纤维化模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ELISA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水平;3.CAE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将5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CAE低剂量组(32 mg/kg/d)、CAE中剂量组(64 mg/kg/d)和CAE高剂量组(96 mg/kg/d),利用腰穿针气管插管法气管注射BLM诱导肺纤维化模型,并分别以不同浓度CAE的CMC-Na溶液灌胃21天,通过H&E、Masson以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胶原沉积水平;4.CAE缓解AEC Ⅱ中ERS调控ATF3/PINK1通路:通过Western Blot检测ERS相关蛋白以及ATF3、PINK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肺组织中ERS标志物BiP以及ATF3、PINK1的变化及重叠情况,再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肺组织中AEC Ⅱ标志物SPC以及ATF3、PINK1的变化及重叠情况;之后将A549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CAE低剂量组(50 μg/mL),CAE中剂量组(100μg/mL)、CAE高剂量组(200 μg/mL)和阳性对照组(TUDCA,5 μg/mL),利用衣霉素(Tunicamycin,TM,2μg/ml)干预 12 h 建立 ERS模型,分别用含不同浓度CAE的培养基干预48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ERS相关蛋白以及ATF3、PINK1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再通过免疫荧光观察A549细胞中BiP以及ATF3、PINK1的变化及重叠情况;5.CAE通过ATF3/PINK1通路调控AEC Ⅱ线粒体稳态:首先通过JC-10检测A549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再通过ROS检测试剂盒检测A549细胞的ROS水平,从而观察A549细胞线粒体功能;之后通过shRNA质粒对A549细胞的ATF3及PINK1进行基因沉默,并再次通过JC-10和ROS检测试剂盒检测A549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及ROS水平,从而观察A549细胞线粒体功能;6.CAE通过调控AEC Ⅱ影响肺成纤维细胞:A549细胞经TM和CAE干预后,更换不含CAE的低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72 h,收集细胞上清干预MRC5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RC5细胞的胶原水平,并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TGF-β1、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1.CAE的制备、鉴定和质控:CAE为黄色粉末,平均产量约1.56 mg/kg;通过UPLC-ESI-MS/MS鉴定出315种物质,包括143黄酮类物质和32种生物碱类物质,其中80种物质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完全匹配,可以确定为CAE的活性成分,包括47黄酮类物质和5种生物碱类物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黄酮类物质有桔皮素、川陈皮素、芸香柚皮苷、新橙皮苷、甜橙素、橙皮苷,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碱类物质有辛弗林、枸橼苦素Ⅰ、扁平桔碱Ⅰ、芽子碱;不同批次CAE样本间无明显差异;2.BLM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在腰穿针气管插管模型组、留置针气管插管模型组和气管切开模型组三组中,气管切开模型组体重下降最为明显,存活率也最低(60%),相比而言,留置针气管插管模型组存活率是最高的(90%);腰穿针气管插管模型组和气管切开模型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较高,且第21天最明显,而留置针气管插管模型组较低;腰穿针气管插管模型组和气管切开模型组羟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01);3.CAE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CAE干预组肺泡结构改善,炎症浸润减少,胶原沉积减轻,尤以CAE高剂量组最为明显;和模型组相比,CAE高剂量组的肺泡炎评分显着降低(P<0.05),肺纤维化评分及胶原半定量分析也显着降低(P<0.001),同时COLlα1和COL3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4.CAE缓解AEC Ⅱ中ERS调控ATF3/PINK1通路:在肺组织中,CAE干预组和模型组相比,BiP、PERK、p-eIF2α、ATF4和ATF3表达均明显降低,PINK1则明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CAE高剂量组差异最显着(P<0.05;P<0.001;P<0.01;P<0.001;P<0.01;P<0.01),且BiP和ATF3的免疫荧光变化有较大重叠,ATF3和PINK1的免疫荧光变化均与SPC有较大重叠。在A549细胞中,BiP、PERK、p-eIF2α、ATF4和ATF3表达均明显降低,PINK1则明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CAE高剂量组差异最显着(P<0.05;P<0.001;P<0.01;P<0.001;P<0.01;P<0.01),且 BiP 和 ATF3 的免疫荧光变化有较大重叠;5.CAE通过ATF3/PINK1通路调控AEC Ⅱ线粒体稳态:在A549细胞中,CAE干预组和模型组相比,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呈浓度依赖性,其中CAE高剂量组差异最显着(P<0.001),ROS浓度也明显降低,呈浓度依赖性,其中CAE高剂量组差异最显着(P<0.01);ATF3沉默后,和模型组相比,CAE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PINK1表达未见显着升高,线粒体膜电位虽略有升高,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INK1沉默后,线粒体膜电位虽略有升高,但同样没有显着性差异;6.CAE通过调控AEC Ⅱ影响肺成纤维细胞:在MRC5细胞中,CAE干预组和模型组相比,COLlαl和COL3表达均有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CAE高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5;P<0.05);在细胞上清中,CAE干预组和模型组相比,TGF-β1、IL-6和IL-10表达均有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CAE高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01;P<0.05;P<0.05)。结论:1.CAE的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类物质;2.CAE可以缓解AEC Ⅱ的ERS,并通过ATF3/PINK1信号通路调节AEC Ⅱ线粒体稳态;3.CAE通过减少AEC Ⅱ中TGF-β1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间接降低肺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表达,最终缓解肺纤维化。
其布日[9](2021)在《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研发新型抗脑卒中药物意义重大。额尔敦-乌日勒(EW)是蒙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脑卒中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状疗效显着,因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EW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必需明确EW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本论文中分析了EW的部分有效成分,并发现了EW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调控作用、极化作用以及从抗神经性炎症作用。【研究目的】(1)验证EW对MCAO/R模型大鼠病变部位组织内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W中所含有的神经活性化合物;(2)确定EW在脑卒中恢复期间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来抑制神经炎症的主要化合物;(3)确定EW的分级分离组分中的关键抗炎分子及作用机理以及对神经细胞保护及突触生长的影响;(4)EW中关键活性分子的协同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MCAO/R模型,连续给药两周。第15天,提取大鼠大脑皮质病变区组织的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筛选未处理组、MCAO模型组和EW给药组之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各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2)根据文献报道收集EW药材中与神经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学分子信息,采用Chem Draw软件画出结构式并建立数据库,命名为“EW神经活性化合物数据库”;其次,采用五种不同溶剂提取EW可溶解组分,并使用UPLC-QTof-MS分析其活性化合物。(3)以调控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M1表型表达的细胞因子Cxcl10为筛选标准,利用RT-q PCR法对EW的5种溶剂提物进行快速筛选,选出了调控作用最为显着的提取物,通过两次HPLC半制备分离,得到优化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组,并利用UPLC-QTof-MS鉴定了其生物活性分子。(4)采用UPLC-QTof-MS鉴定EW的分离组分(命名为F4-6)的关键抗炎分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F4-6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分析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神经元(N2a细胞)的增值和突触生长的影响。(5)利用RNA-seq分析讨论EW所含关键活性分子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单分子以及混合物对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attern profile)的影响,并采用RT-q PCR法对RNA-seq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1)Bederson评分显示,给药14天后,EW给药组MCAO/R模型大鼠的评分从治疗前的2.07降至治疗后的0.21(P<0.01),说明EW显着降低了神经系统损伤。与NT组相比,MCAO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区病变组织内有6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而与MCAO模型组相比,EW治疗后有1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生长因子(Igf1、Igf2和Tgfβ)和颗粒蛋白编码基因Grn等的表达在EW治疗后显着上调(P<0.05);同时也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大幅增强,以及补成分和分泌蛋白酶的表达。(2)五种不同溶剂提取的EW组分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在我们建库的11种蒙药的32个小分子化合物中,除决明子外其他10种蒙药(红花、肉豆蔻、甘草、草果、川楝子、栀子、土木香、木香、荜茇和黑种草等)中已报道的16个神经活性相关小分子化合物分别出现在五种溶剂提取物中。(3)快速筛选结果表明,EW石油醚提取物(命名为EW-5)对Cxcl10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采用HPLC半制备法,对EW进行2次分级分离后最终得到12个组分。其中,组分F4-6对促炎细胞因子(Cxcl10、Tnfα、Il1β和Nos2)表达的抑制作用最显着(P<0.05)。通过UPLC-QTof-MS对F4-6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其中包括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土木香内酯和亚麻酸;这些小分子在LPS刺激的BV2细胞和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显着下调关键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4)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是F4-6的关键抗炎活性分子。F4-6、Ala和Deh均下调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中Ccl2、Cox2和Il6等促炎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Hmox1、Tgfβ、Igf1和Creb1等抗炎基因的表达。此外,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显着促进N2a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Nefh和Dlg4来促进突起的生长。从机理上讲,F4-6显着降低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了p65的核转位,导致NF-κB启动的促炎基因转录受到抑制。(5)RNA-seq发现,Ala、Deh和Mix均下调促炎基因和上调抗氧化基因。Mix组的作用比Ala组和Deh组的作用更显着(P<0.05),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Ala和Deh作用的加和。【研究结论】综上所示,本论文首次利用RNA-seq技术,系统的分析了蒙药EW对MCAO/R模型大鼠脑卒中病变区周围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EW显着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恢复,并促使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极化至M2表型;同时利用UPLC-QTof-MS系统的分析了EW中神经炎症及神经保护等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发现EW中多种活性化合物组分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平衡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恢复,也验证了EW治疗白脉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传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EW甚至其他传统药物的治疗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魏琪[10](2021)在《部分稀土RE-B二元系和Dy-Tb-Fe及Dy-Fe-B三元系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稀土Nd-Fe-B永磁材料以其优异的磁性能在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成本与产量的需求,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稀土Nd-Fe-B永磁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在多组元稀土RE-Fe-B合金体系中,稀土金属与Fe、B等元素的成相规律和显微组织结构演化规律是研究设计新型稀土RE-Fe-B永磁的关键基础信息。因此,本文对稀土RE-B(RE=Sm,Gd,Tb,Ho,Er,Tm,Y)二元体系的相图与热力学性质以及Dy-Tb-Fe、Dy-Fe-B三元体系的相平衡、相转变和凝固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文献信息,对稀土RE-B(RE=Y,Sm,Gd,Tb,Ho,Er,Tm)二元系进行了相图与热力学评估。基于相图与热力学实验数据和热力学模型,采用相图计算(CALPHAD)方法,优化计算了7个稀土RE-B二元体系相图,获得了稀土RE-B体系中描述各相吉布斯自由能的热力学参数。结合文献报道的稀土RE-B(RE=La,Ce,Pr,Nd,Dy,Lu)二元系热力学优化结果,分析总结了稀土RE-B二元体系在相平衡和热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稀土原子序数的增加,稀土RE-B体系中形成的化合物相逐渐增多,体系液相混合焓在60-70 at.%B成分范围附近具有最小值,且液相混合焓值与化合物生成焓值是越来越负的。(2)采用电弧熔炼制备了8个Dy-Tb-Fe合金样品,测定了合金样品的相组成、相关系以及相转变温度。采用CALPHAD方法,优化计算了Dy-Tb-Fe三元体系相平衡,利用Scheil模型计算模拟了关键合金的凝固路径。计算的Dy:Tb=1:1垂直截面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计算模拟的凝固过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实测了Dy-Fe-B合金样品的相组成和相转变,获得了体系中70 at.%Fe和85 at.%Fe成分条件下的垂直截面。在此基础上,利用CALPHAD方法,计算了Dy-Fe-B三元体系的相平衡。计算的垂直截面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二、WISQARS~(TM)数据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SQARS~(TM)数据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实验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分生孢子悬液制备 |
1.3.2 菌株培养 |
1.3.3 菌落前处理方法 |
1.3.4 构建参考库 |
1.3.5 结果判读 |
1.3.6 验证并创建超级谱图库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不同培养天数、培养温度及前处理条件对TM质谱谱图的影响 |
2.2 MALDI-TOF MS对不同培养温度、培养天数的TM的鉴定正确率比较 |
2.3 MALDI-TOF MS对不同前处理方法培养的TM的鉴定正确率比较 |
2.4 MALDI-TOF MS在不典型TM鉴定中的价值 |
2.4.1 不典型TM的形态学特征 |
2.4.2 TM自建数据库在不典型菌株鉴定中的应用 |
3 讨 论 |
(2)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实验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分生孢子悬液制备 |
1.3.2 菌株培养 |
1.3.3 菌落前处理方法 |
1.3.4 构建参考库 |
1.3.5 结果判读 |
1.3.6 验证并创建超级谱图库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不同培养天数、培养温度及前处理条件对TM质谱谱图的影响 |
2.2 MALDI-TOF MS对不同培养温度、培养天数的TM的鉴定正确率比较 |
2.3 MALDI-TOF MS对不同前处理方法培养的TM的鉴定正确率比较 |
2.4 MALDI-TOF MS在不典型TM鉴定中的价值 |
2.4.1 不典型TM的形态学特征 |
2.4.2 TM自建数据库在不典型菌株鉴定中的应用 |
3 讨 论 |
(3)TM7SF4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对象 |
1.1.2 试剂和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
1.2.2 组织和细胞RNA提取和RT-q PCR检测 |
1.2.3 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
1.2.4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 |
1.2.5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1.2.6 Linked Omics分析 |
1.2.7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
1.2.8 TISIDB数据库分析 |
1.2.9 TIMER分析 |
1.2.1 0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关键基因基因筛选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TM7SF4在GBM组织和细胞样本中低表达 |
2.2 干扰TM7SF4的表达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干扰TM7SF4的表达对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 干扰TM7SF4的表达对U251细胞迁移的影响 |
2.4 TM7SF4相关差异基因筛选 |
2.5 TM7SF4相关差异基因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5 TM7SF4对GBM免疫功能的影响 |
2.6 TM7SF4相互作用蛋白网络 |
3 讨论 |
(4)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城市轨道交通诱发的环境振动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2.1 轨道交通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体系 |
1.2.2 轨道交通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模型 |
1.2.3 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
1.2.4 作者所在实验室的研究基础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3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性成果 |
2 列车振动源强的全系统跟踪试验研究 |
2.1 全系统跟踪试验方案 |
2.2 测试内容与测试设备 |
2.2.1 振源加速度测试 |
2.2.2 轮、轨表面粗糙度测试 |
2.3 跟踪试验分析 |
2.3.1 车轮踏面粗糙度测试结果 |
2.3.2 钢轨表面粗糙度测试与区间动态高低不平顺 |
2.3.3 隧道壁振动加速度分析 |
2.3.4 隧道壁加速度跟踪对比分析 |
2.3.5 隧道壁测点Z振级与列车运营里程的对应关系 |
2.4 轮、轨养护维修对源强的影响 |
2.4.1 钢轨打磨对振源加速度的影响 |
2.4.2 车轮镟修对振源加速度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车轮不圆顺谱与轨道不平顺谱随机耦合激励模型 |
3.1 振源分析模型中的轮、轨动态激励信息 |
3.2 轮、轨联合激励模型 |
3.2.1 简化的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
3.2.2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激励-响应”关系 |
3.2.3 输出响应的自相关函数 |
3.2.4 轮轨耦合粗糙度谱 |
3.3 频域“车辆-轨道”耦合解析模型 |
3.3.1 车辆模型 |
3.3.2 轨道模型 |
3.4 “车辆-轨道”的耦合关系及系统响应的求解 |
3.4.1 “车辆-轨道”的耦合关系 |
3.4.2 轮、轨耦合不平顺谱拟合方法 |
3.4.3 轮轨力的求解 |
3.4.4 轨道动力响应的求解 |
3.5 轮、轨联合激励模型的案例计算及试验分析 |
3.5.1 理论算例分析 |
3.5.2 现场试验案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多随机因素联合作用下列车振源频域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
4.1 轨道钢轨表面粗糙度谱及车轮不圆顺谱的随机模型 |
4.1.1 随机钢轨粗糙度谱 |
4.1.2 随机车轮不圆顺谱 |
4.2 随机车辆参数及随机激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
4.2.1 随机车辆参数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
4.2.2 随机车辆参数及随机车轮不圆顺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
4.2.3 随机车辆参数及轮轨耦合不平顺谱对振源频域振动响应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城轨地下线路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的HYBRID模型 |
5.1 “FDL&LSTML”模式的力学机理及HYBRID预测模型 |
5.1.1 “FDL&LSTML”预测模式的力学机理 |
5.1.2 HYBRID预测模型 |
5.2 不同地铁列车激励作用下振动响应对比分析 |
5.3 线传递率级计算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多点激励等效线振源激励模式振动传递特征的数学机理分析 |
5.3.2 均匀弹性半无限空间线传递率级计算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5.3.3 水平成层弹性半无限空间线传递率及计算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5.3.4 等效误差分析 |
5.4 考虑地下线路特征及随机振动源强的HYBRID预测模型 |
5.4.1 力密度级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5.4.2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力密度级的HYBRID预测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及案例分析 |
6.1 考虑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方法 |
6.2 预测案例工程背景及类比断面现况测试 |
6.2.1 工程背景 |
6.2.2 类比断面振动源强及地表振动现况测试 |
6.3 考虑实测随机振动源强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 |
6.3.1 数值模型建立与校核 |
6.3.2 概率预测结果分析 |
6.4 考虑多随机因素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概率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ROS-MAPK-线粒体途径探讨补肾益精方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少弱精子症的定义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氧化应激对男性精子质量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
1 精液中氧化应激的产生 |
2 氧化应激对精子质量的影响 |
3 氧化应激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
4 抗氧化应激治疗策略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益精方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补肾益精方对环磷酰胺诱导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抗氧化应激研究 |
前目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补肾益精方对p38MAPK沉默后TM3细胞凋亡信号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补肾益精方对p38MAPK沉默后Sertoli细胞凋亡信号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YJD中药成分潜在靶点信息列表(共190个靶点)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6)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1.1 教学对插图的需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国内插图教学研究可视化分析 |
1.1.3 国外教育类插图研究可视化分析 |
1.2 研究问题、方法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2 问题细化与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意义 |
2 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插图的概念界定 |
2.1.2 认知理论的界定 |
2.2 插图教学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分析 |
2.2.1 文献样本的选取 |
2.2.2 50 本教育类核心期刊近二十年刊文分析 |
2.2.3 插图教学研究中的认知理论提取 |
2.2.4 插图教学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定位 |
2.2.5 插图教学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应用趋势 |
3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依据 |
3.1 插图教学研究中的认知理论梳理 |
3.1.1 认知理论的提炼 |
3.1.2 认知理论的整合 |
3.2 插图教学建议的维度划分与编码 |
3.2.1 插图教学建议的维度划分 |
3.2.2 插图教学建议的制定与编码 |
4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实践 |
4.1 教学内容与研究样本 |
4.1.1 教学内容选取 |
4.1.2 研究样本选取 |
4.2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
4.2.1 色彩维度的插图教学案例 |
4.2.2 排版布局维度的插图教学案例 |
4.2.3 插图呈现方式维度的插图教学案例 |
4.2.4 插图教学方式维度的插图教学案例 |
4.3 插图教学评价工具开发 |
4.3.1 评价工具的确定与开发思路 |
4.3.2 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示例 |
4.4 插图教学评价量表质量特性检测与修订 |
4.4.1 预调研信度分析 |
4.4.2 预调研效度分析 |
4.4.3 量表的评价与修订 |
4.5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评价数据准备 |
4.5.1 评价量表发放与回收 |
4.5.2 数据资料审核与录入 |
5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分析 |
5.1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一致性分析 |
5.1.1 同一教师不同班级的一致性分析 |
5.1.2 不同教师授课班级的一致性分析 |
5.2 效度与信度分析 |
5.2.1 探索性因子分析与效度分析 |
5.2.2 信度分析 |
5.3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相关性分析 |
5.3.1 性别相关性分析 |
5.3.2 座位相关性分析 |
5.4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描述性分析 |
5.4.1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认同度 |
5.4.2 插图教学中色彩与排版布局分析 |
5.4.3 插图呈现方式与教学方式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认知理论下的插图教学建议 |
6.2 研究的不足与认知理论下的插图教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蒸腾作用》插图教学资源 |
附录2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评价量表-首版 |
附录3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评价量表-修订版 |
附录4 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差异分析结果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水体化学需氧量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功能性需求 |
2.1.2 非功能性需求 |
2.2 方案设计 |
2.2.1 化学过程控制方案 |
2.2.2 溶液浓度测量方案 |
2.3 模块选型 |
2.3.1 光源模块选型 |
2.3.2 光通量传感器选型 |
2.3.3 主控模块选型 |
2.3.4 通信模块选型 |
2.3.5 模数转换模块选型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结构 |
3.2 检测终端设计实现 |
3.2.1 检测终端硬件设计 |
3.2.2 检测终端软件设计 |
3.3 服务端软件设计实现 |
3.3.1 服务端软件结构 |
3.3.2 服务端软件设计 |
3.4 用户终端软件设计实现 |
第四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
4.1 检测终端调试 |
4.1.1 电路调试 |
4.1.2 光路调试 |
4.1.3 温度控制调试 |
4.1.4 步进电机驱动调试 |
4.1.5 检测终端联调 |
4.2 服务端和用户端软件调试 |
4.2.1 服务端应用程序调试 |
4.2.2 用户终端应用程序调试 |
4.3 系统测试 |
4.3.1 光路功能测试 |
4.3.2 温控功能测试 |
4.3.3 整机功耗测试 |
4.3.4 高锰酸钾标准曲线测定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检测终端硬件 PCB 图与实物图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陈皮碱性提取物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肺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一节 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方药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
1. 疾病简介 |
2. 流行病学 |
3. 诊断方法 |
4. 治疗方法 |
4.1 吡非尼酮 |
4.2 尼达尼布 |
4.3 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 |
5. 未来展望 |
5.1 精准医疗 |
5.2 新的靶点 |
第三节 ERS与肺纤维化的关系 |
1. 肺纤维化发病机制 |
2. ERS的分子机制 |
3. ERS与肺纤维化 |
3.1 上皮细胞 |
3.2 成纤维细胞 |
3.3 巨噬细胞 |
4. 通过ERS治疗肺纤维化 |
第二章 陈皮碱性提取物制备、鉴定与质控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药材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耗材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CAE的制备 |
3.2 CAE的鉴定 |
3.3 CAE的质控 |
4. 讨论 |
第三章 陈皮碱性提取物对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 |
第一节 BLM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耗材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造模后小鼠体重变化 |
3.2 造模后小鼠存活率 |
3.3 造模后肺组织病理变化 |
3.4 造模后肺组织羟脯氨酸水平变化 |
4. 讨论 |
第二节 CAE对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耗材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CAE对肺组织肺泡炎水平的影响 |
3.2 CAE对肺组织纤维化水平的影响 |
3.3 CAE对肺组织胶原沉积水平的影响 |
3.4 CAE对肺组织胶原蛋白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陈皮碱性提取物抗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
第一节 CAE对AEC Ⅱ中ERS及ATF3/PINK1的调控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细胞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耗材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CAE对肺组织ERS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
3.2 CAE对A549细胞ERS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
3.3 CAE对肺组织ATF3/PIINK1共表达的影响 |
3.4 CAE对A549细胞ATF3/PINK1共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CAE对AEC Ⅱ中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细胞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耗材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CAE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
3.2 CAE对A549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3.3 A549细胞shRNA质粒载体构建 |
3.4 A549细胞ATF3 & PINK1基因沉默 |
3.5 CAE对ATF3-/- A549细胞中PINK1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
3.6 CAE对PINK1-/- A549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CAE通过AEC Ⅱ对肺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细胞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耗材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CAE对MRC5细胞胶原蛋白水平的间接影响 |
3.2 CAE对A549细胞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文献综述 内质网应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额尔敦-乌日勒的简介 |
1.1.1 额尔敦-乌日勒历史沿革 |
1.1.2 额尔敦-乌日勒研究进展 |
1.1.3 额尔敦-乌日勒所含单药化学成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脑卒中简介 |
1.2.1 脑卒中分类及病因 |
1.2.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
1.2.3 治疗脑卒中的策略 |
1.3 小胶质细胞简介 |
1.3.1 小胶质细胞简介 |
1.3.2 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
1.3.3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信号通路 |
1.3.4 小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 |
1.3.5 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药物 |
1.4 中草药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性 |
第二章 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大脑中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饲养 |
2.3.2 MCAO模型 |
2.3.3 治疗组 |
2.3.4 收集样品,提取RNA和 RNA-seq |
2.3.5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Assembly) |
2.3.6 差异表达分析 |
2.3.7 EW的提取方法 |
2.3.8 建立数据库 |
2.3.9 UPLC-QTof-MS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治疗后MCAO/R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估 |
2.4.2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
2.4.3 EW处理后差异基因表达 |
2.4.4 EW-1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5 EW-2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6 EW-3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7 EW-4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8 EW-5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型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细胞品系 |
3.2.3 主要试剂耗材 |
3.2.4 仪器设备 |
3.2.5 引物 |
3.2.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
3.3.2 HPLC半制备分离 |
3.3.3 UPLC-QTof-MS分析 |
3.3.4 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3.3.5 BV2 小胶质细胞培养 |
3.3.6 EW对小胶质细胞表达的促炎因子的影响 |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8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EW不同溶剂提取物对Cxcl10 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2 EW-5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3 F4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4 F4-6 中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的分析及鉴定 |
3.4.5 木香烃内酯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6 肉豆蔻醚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7 土木香内酯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8 亚麻酸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品系 |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2.3 主要仪器 |
4.2.4 引物 |
4.2.5 抗体 |
4.2.6 主要试剂的配置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
4.3.2 UPLC-QTof-MS法对F4-6 定性分析 |
4.3.3 UPLC-QTof-MS法对F4-6中Ala和 Deh进行定量分析 |
4.3.4 细胞培养 |
4.3.5 细胞毒性测定 |
4.3.6 N2a细胞的细胞增值活力和神经突触生长测定 |
4.3.7 提取总RNA和 RT-q PCR |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4.3.9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EW提取物中活性分子的Ala和 Deh的定性 |
4.4.2 F4-6 抑制LPS刺激的BV2 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 |
4.4.3 F4-6 促进BV2 细胞LPS刺激后抗炎基因表达 |
4.4.4 F4-6 的神经保护作用 |
4.4.5 F4-6对LPS诱导的BV2 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天然产物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联合调控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细胞品系 |
5.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5.2.3 主要仪器 |
5.2.4 引物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提取RNA和文库构建 |
5.3.3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 |
5.3.4 差异表达分析 |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3.7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
5.4.2 Ala、Deh和 Mix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
5.4.3 DEG的GO富集分析 |
5.4.4 DEG的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5.4.5 通过RT-qPCR验证DEG数据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部分稀土RE-B二元系和Dy-Tb-Fe及Dy-Fe-B三元系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稀土永磁材料发展与研究进程 |
§1.3 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 |
§1.4 相图与相图计算 |
§1.4.1 相图实验测定方法概述 |
§1.4.2 相图计算方法与特点 |
§1.4.3 常用热力学模型 |
§1.4.4 Scheil希尔凝固路径计算 |
§1.5 选题根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稀土Sm/Gd/Tb/Ho-B二元系相图与热力学计算 |
§2.1 引言 |
§2.2 实验与优化数据调研 |
§2.2.1 Sm-B二元系 |
§2.2.2 Gd-B二元系 |
§2.2.3 Tb-B二元系 |
§2.2.4 Ho-B二元系 |
§2.3 热力学模型 |
§2.3.1 纯组元和端际固溶体相 |
§2.3.2 化合物相 |
§2.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2.4.1 Sm-B二元系 |
§2.4.2 Gd-B二元系 |
§2.4.3 Tb-B二元系 |
§2.4.4 Ho-B二元系 |
§2.5 小结 |
第三章 稀土Er/Tm/Y-B二元相图热力学计算 |
§3.1 引言 |
§3.2 文献数据评估 |
§3.2.1 Er-B二元系 |
§3.2.2 Tm-B二元系 |
§3.2.3 Y-B二元系 |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3.3.1 Er-B二元系 |
§3.3.2 Tm-B二元系 |
§3.3.3 Y-B二元系 |
§3.4 稀土RE-B二元系讨论与分析 |
§3.4.1 稀土RE-B二元相图 |
§3.4.2 稀土RE-B热力学性质 |
§3.5 小结 |
第四章 Dy-Tb-Fe三元系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研究 |
§4.1 实验 |
§4.2 文献信息评估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合金凝固组织形貌 |
§4.3.2 热力学计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Dy-Fe-B三元系实验测定与热力学计算 |
§5.1 文献信息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WISQARS~(TM)数据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实验条件优化[J]. 刘俞谷,贺莹,傅俊方,龙军,熊君,江凌晓,王艳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2(02)
- [2]MALDI-TOF MS鉴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实验条件优化[J]. 刘俞谷,贺莹,傅俊方,龙军,熊君,江凌晓,王艳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2
- [3]TM7SF4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J]. 唐海,王清波,刘雪梅,周令麒,冉超,温宝莹,李君艳,敬美莲. 解剖学研究, 2021(06)
- [4]考虑振源随机特性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混合预测模型研究[D]. 李明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基于ROS-MAPK-线粒体途径探讨补肾益精方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D]. 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实践研究[D]. 任思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水体化学需氧量检测系统设计[D]. 刘开杨.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8]陈皮碱性提取物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王志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D]. 其布日.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10]部分稀土RE-B二元系和Dy-Tb-Fe及Dy-Fe-B三元系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研究[D]. 魏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标签:基因合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