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与测控系统计算机软件应用平台——HP VEE

仪器仪表与测控系统计算机软件应用平台——HP VEE

一、一种面向仪器与测控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平台——HP VEE(论文文献综述)

陈昌浩[1](2020)在《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测试测量仪器技术逐渐向虚拟仪器技术方向发展,开发简单、通用、可拓展已成为虚拟仪器开发的重要指标,模块化、图形化的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在仪器系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当前的模块化仪器应用软件系统存在开发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通用性差,二次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因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模块化的前面板应用软件,借助Java语言和SWT图形包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前面板应用的可视化开发平台,使用拖拽组件和点击组件编辑的方式开发和运行前面板应用,实现软件资源的重复利用。课题对于前面板应用可视化编程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总体方案设计。本课题在现有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模块化仪器前面板开发平台的概念,对开发环境、软件架构的分析以及设计模式的选择后,使用Eclipse RCP框架进行开发。前面板应用软件的模块化标准设计及通讯机制设计。为了最大程度的对代码进行重用,减少开发时间,提出了模块化的仪器前面板组件,并对其接口和基础开发类进行设计,方便组件拓展。提出了一种基于观察者模式的常量池全局对象数据绑定方法,不仅方便前面板组件间的数据传递,也方便拓展外部系统的通讯接入。仪器前面板应用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针对前面板组件的特性,使用XML脚本自定义标签来描述应用,并设计了一个运行平台对脚本进行解析,生成具有图形界面的前面板应用软件。为了简化模块化仪器前面板应用的开发,对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可视化开发平台,使用拖拽的方式组合组件,点击组件编辑组件属性,可快速开发前面板应用。仪器后面板与前面板应用通讯的实现。为了通用仪器软件平台的完整运行,针对前后面板应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设计了一个后面板组件来实现前后面板的数据交换,提出了一种数据映射的方法对管道两端动态数据进行指定。为简化数据映射的配置,设计了可视化数据映射视图,使仪器应用软件平台可以方便快速的设计带有仪器界面的虚拟仪器应用软件。仪器前面板是虚拟仪器应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重要部分,组合式前面板应用软件使得仪器应用界面可以随意组合组件来进行设计。可视化前面板应用开发平台让用户可以使用WYSWYG(WHATYOUSEEWHATYOUGET,所见即所得)的方式,非常直观的组合和编辑组件开发前面板应用,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仪器前后面板应用的通讯,使得仪器应用平台能够快速、方便开发完整的仪器应用软件,包括程序逻辑以及前面板界面。最后,使用仪器应用软件平台设计的信号发生显示器验证了仪器应用开发平台的可行性。

韩鲁靖[2](2019)在《微波自动测量系统分析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系统在军用和民用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微波元器件的性能指标提出更为严格要求。作为微波元器件性能参数的有效检测手段,微波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设备质量的重要保障,已成为衡量微波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测量方法由于其测试流程繁杂、人为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等因素的存在,使其已无法适应现代微波测量需求,急需新型测量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网络控制理论的丰富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微波测量与自动控制的有机整合,极大促进了微波微量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自动测量技术已成为微波测量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引起业界同行的热切关注。本文正是基于微波自动测量技术,深入分析对比与之相应的软件开发技术,结合现有仪器设备,合理配置软件资源,依据实验测量需求构建了一个综合微波测量平台。其中,包括:“带通滤波器自动测量系统”与“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两个分系统,实现了对滤波器和天线性能参数的自动测量与测试数据处理,简化了操作程序,提升了测试效率,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介绍了微波自动测量技术理论基础和硬件设备,深入研究了测量平台的仪器远程控制、总线接口通信、资源配置及软件开发等相关技术。结合实际测试需求,合理选配测量仪器与软件平台构建测量系统,以增强系统的兼容性与通用性。2.研究设计了“带通滤波器自动测量系统”。基于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理论,从微波网络矩阵角度深入分析了带通滤波器的滤波机理。基于计算机技术,合理优化了硬件平台与软件控制,实现了仪器测量的智能化,大大简化测试流程,降低人工干预,保证性能测量质量。3.有效构建了“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依据天线参数测试性质,合理选择测量方法,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重点研究了测量仪器与天线转台的远程控制技术,基于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天线性能的智能化测试,为测量系统的高效、快速、精准测试提供了技术支援,极大拓展了微波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空间。相较于远场测量技术,该系统的测量方法则显得更为简捷,易操作。本文的研究内容表明,设计的自动测量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可操作性,不仅克服了传统微波测量中存在的技术瓶颈,而且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微波自动测量技术理论,为后续在军事科技和社会经济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汪迎,冯家慧[3](2016)在《基于PC系统构成的虚拟仪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的发展,可以应用于测控领域的软件比较多,如Visual C++、Power Builder,还有更为高级的HP VEE、DT VEE、Lab VIEW等。实际证明,其中美国National Instrument公司推出的Lab VIEW语言是比较优秀的软件开发平台,特别适于数据采集和控制方面的开发。此平台提供了一些外挂工具如PID控制及模糊控制模块[20],与远程数据库的连接功能等,可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控系统开发平台[,主要用于过程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显示等方面。NI公司提出的"Software Is the Instrument"是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测试、控制仪器。测试仪器不再是功能单一的专用仪器,而是由基本的数据采集硬件和软件的柔性组合,与传统的测试仪器相比其智能化程度、性能价格比、可靠性及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郭洪伟[4](2013)在《VEE虚拟仪器系统在线缆行业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城市扩容及数据通信业务的扩大与发展,高端通讯类线缆需求量加大.为了监控线缆的各项指标都能够满足配套的布线传输系统,所配备各种测试仪器/设备及对应的测试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论文研究的课题充分利用了目前最盛行的虚拟仪器技术,并且通过采用HP VEE这个可视化软件开发平台所编写的程控软件作为核心,以目前通用的硬件为基础,单独开发出专门针对线缆行业用于检测线缆通讯性能指标的的测试系统。同时,又根据测试过程中所需求测试参数的不同性质,在测试程序中分别嵌入了与其相对应的测试方法。最后,通过利用Microsoft Excel中函数的技巧性应用,将程控设备完成测试后回读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形成完整的测试报告,并能够根据预先所设定的指标规格限对所测试出的数据进行自动判定,以评定所测线缆的各项参数指标是否合格.本次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了基于GPIB总线(即IEEE488总线)技术的虚拟仪器测试系统,保证了该系统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2.在对目前国内及国外所通用的各种通讯线缆测试方法的充分学习和了解下,结合通讯线缆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完成了具有针对性的通讯线缆测试系统的相关设计;3.从系统用户使用需求的角度出发,完成了HP VEE和Office Excel之间的数据传输,方便用户对测试后的数据进行目视化的分析与判定;4.增加了对回读并传输到Office Excel内的数据自动检测和与定量指标的自动判定功能,形成完整的测试报告,最大可能的减少人工输入而降低了数据输入的出错率;本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对线缆测试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的虚拟仪器集成测试平台,提供了一个高柔性,功能强大的系统,极大的方便了线缆制造企业对于通讯线缆传输性能的测评与评估,并以自动化测试的形式,将传统的测试形式予以革新,将测试工作从专门的测试室移植到生产线,通过对一线工人的简单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进行测试工作,实现测试工作的简单化,智能化发展。

叶佳晖[5](2012)在《虚拟仪器技术在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检测技术早已渗透到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学诊断、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等极其广泛的领域。随着应用需求的推动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等深层次的融合,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正在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支撑性、引领性技术。论文阐述了作者构建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整个过程的设计思想,具体包括:(1)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选取合适的传感器及其各自的补偿方式,并设计传感器系统硬件电路,包括传感器的调理电路和稳压电源电路;(2)对智能检测系统结构和原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基于虚拟仪器开发软件Agilent VEE环境下,建立了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的数学模型;(3)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传统非线性刻度转换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对系统的转换精度作出评定;(4)设计出一种改进的非线性刻度转换模型。在原有模型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控制理论的反馈控制原理,增加反馈模块,在该模块上引入原传感器数学模型、系统误差模型,以及比例调节参数,反馈结果作为非线性转换模块的新输入,得到新的转换结果,与原模型转换结果比较,在零点漂移抑制,物理检测量的转换精度上有了极大的提高。该模型的设计巧妙,算法简单,易于编程实现;(5)界面设计。基于前期在传感器模型上的设计分析,利用Agilent VEE强大的图形界面编程语言,建立了传感器智能检测监控界面,该界面能实现传感器检测数据的实时显示,数据监控报警,以及数据存储查询等功能。

唐莎[6](2012)在《基于虚拟仪器和喷泉码的可靠通信与任务调度研究》文中认为虚拟仪器概念的提出为测试仪器领域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随着测控系统的复杂化、网络化,对通信数据可靠性及测控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喷泉码作为一种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可靠传输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虚拟仪器技术为基础,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对性能优良的短码长LT码设计及任务调度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喷泉码的研究意义与现状、实时测控技术的研究意义、虚拟仪器及其网络化的研究意义;其次详细阐述了喷泉码的编译码原理及短码长LT码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使用分段线性混沌映射对短码长LT码设计方案进行改进,经过仿真测试,基于分段线性混沌映射的短码长LT码比基于线性同余的短码长LT码在译码开销1.15-1.2时译码失败率降低至少5%;接下来对LabVIEW环境下的任务调度策略进行了介绍及分析,总结出多级混合调度策略并以分布式实时测控系统为环境对其时延进行分析,证明了该策略能够提高系统整体实时性。在以上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符合实际工程要求的分布式网络通信与测控系统,给出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多级混合调度及基于分段线性混沌映射的短码长LT码在系统中的应用。

王磊[7](2012)在《面向智能电网的SAW温度传感系统及天线的研究》文中提出SAW技术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集声学、压电材料学和半导体加工工艺相结合的综合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以该技术为基础的SAW器件在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和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伴随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倍受国内外重视。特别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建设更加稳定可靠的电网,电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技术受到高度重视。状态监测的核心就是传感器技术,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对传感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如电网设备温度状态监测中,电气安全距离和高绝缘要求监测系统尽可能无线监测;电力系统长期可靠运行要求监测器件具有长维护周期;苛刻的现场环境要求监测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电气设备,要求监测器件可灵活构建不同规模。在这些条件限制下,传统的红外技术、有源无线方案、光纤传感技术已无法满足要求。声表面波传感器引入电网设备状态检测后,由于它具有无线遥测、无需供电、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成本低、用途广等优点,在状态在线监测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着眼于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设备温度状态在线监测的需求,以SAW技术为基础,研究面向电网应用的温度传感系统。从实用的角度分析设计传感器和读写器,并优化设计天线单元,尝试解决实用中关于传感距离、传感稳定性和系统实用性的问题。本论文把无源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分为传感器单元、读写器系统和天线三个部分来研究。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在SAW技术的特点及现状;第二章对传感器单元从原理方法上展开讨论,探讨了SAW传感器的设计方法;第三章在前文传感器设计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分析仪开发了对应的测试平台,实现对SAW芯片的设计检验;第四章分析了无线传感系统中天线的作用,并针对实际应用场景开发了不同的天线;第五章综合前文的设计研究,构建了完正的无源无线传感系统及网络;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SAW技术未来的发展。

张鸣[8](2010)在《TCP/IP测控网络设计及其虚拟仪器智能节点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虚拟仪器技术是测控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测量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综合性技术,在当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基于Internet的网络测控平台成为可能。本文从上海MWB互感器有限公司对该公司所出产的电流互感器的质量检测需求出发,将虚拟仪器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成功地研发出虚拟仪器网络测控平台,并将其应用到电磁设备的测量领域。该系统经过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测控效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电力测控技术的进步和电力生产的发展。本文首先讨论了虚拟仪器技术,包括虚拟仪器的概念,特点,组成以及虚拟仪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详细地分析了虚拟仪器的开发思想和主流开发方法,并充分借鉴了当今虚拟仪器第一大提供商NI公司的产品开发概念,例如LabVIEW系列产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测控平台上测试节点的虚拟仪器开发架构。随后基于一种新发现的励磁特性测试方法以及新型的自适应滤波算法,给出了电流互感器网络测控平台测试节点的设计原理及实现,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硬件设计中,我们重点讨论了系统的I/O接口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卡的安装配置,如何利用数据采集卡进行模拟信号的采集,以及数字控制信号的输出,这是虚拟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软件设计中,我们则重点分析了软件应用程序的模块化结构,并详细讨论了几个完成主要功能的主函数,这是虚拟仪器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体现了“软件即是仪器”的虚拟仪器开发思想。在虚拟仪器节点的网络集成上,本测控平台采用Interntet互联网作为网络平台,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数据共享,而测控节点间采用C/S网络架构模型。本文首先分析了TCP/IP通信协议族特点,随后开发出基于TCP/IP协议的自定义协议栈,以保证测控平台高效可靠的通信,并利用Socket网络编程技术,分别完成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程序开发,实现了在Linux与Windows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不同节点间的相互通讯,并成功结局了异构平台间数据格式的统一问题,完成了测控网络的动态数据交换,从而构建了整个网络测控平台。本文所完成的虚拟仪器网络测控平台客户端(上位机)用于整个测试流程的控制工作,并负责主要的人机交互工作,包括数据的存储、显示与打印;而服务器端(下位机)主要用于数据采集、计算以及测试电路控制工作,并将必要的结果与原始数据通过Internet传输到虚拟仪器客户端。文章最后对基于网络测控平台的电流互感器自动测试系统做了总结,并展望了虚拟仪器网络测控平台的发展前景。

万小雪[9](2009)在《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定制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文中指出在测控系统中,测控软件实现了计算机对整个测控系统的操作。作为计算机测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测控软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开发技术也极大影响着测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开发技术使得测控系统在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多变的测试需求以及适应快速的市场竞争。为了顺应当今测控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中对测控系统的要求,论文借鉴了虚拟仪器的模块化思想并结合组件开发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组件技术和XML技术的测控软件,将测控系统分解为一个软件框架和若干实现独立功能的组件模块,根据实际的测试任务需求,在软件框架上把所需的组件模块装配起来,形成一个满足特定需求的测控系统,增强了测控软件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论文从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原理、结构和设计实现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内容如下:第一,论文对提出的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原理和总体结构进行分析,将整个软件划分为用户定制层和功能实现层,给出了组件化测控软件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第二,论文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以用户定制层为核心的定制系统,以XML技术为基础,对用户定制界面的构建方法以及定制信息表的解析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组件化测控软件定制系统的设计。第三,按照组件化的软件设计方法,根据需要对测控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类和归纳,封装到不同的组件库,研究了以功能实现层为核心的集成开发平台的构建方法。第四,给出基于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实验用例,验证了论文设计的软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实践证明,通过使用论文所设计的组件化测控软件构建出的测控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灵活多变的测试需求。论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为测控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李伟,李洪烈,王勇[10](2008)在《测试软件和测试语言展望》文中认为叙述了测试软件、测试语言在现代测试技术中的极端重要性和标准化进程,阐述了测试软件、测试语言的发展趋势,并简要介绍了图形化编程语言:HPVEE和LabVIEW。

二、一种面向仪器与测控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平台——HP VE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面向仪器与测控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平台——HP VEE(论文提纲范文)

(1)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测试仪器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开发平台的研究内容
    1.4 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开发平台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仪器应用软件前面板开发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通用仪器软件开发平台概述
    2.2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结构及功能设计
    2.3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2.3.1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开发环境的选择
        2.3.2 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软件架构的选择
        2.3.3 设计模式在前面板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面板应用软件的模块化标准设计
    3.1 组件模型与组合的设计与实现
    3.2 组件接口与类的设计与实现
    3.3 通讯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仪器前面板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前面板运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1 前面板脚本描述方法
        4.1.2 前面板脚本解析
        4.1.3 组件热加载机制
    4.2 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2.1 拖拽式组件组合方法的实现
        4.2.2 组件编辑的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仪器后面板与前面板应用通讯的实现
    5.1 后面板应用系统介绍
    5.2 前后面板通讯方法
    5.3 可视化前后面板数据映射的实现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前面板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应用实例验证
    6.1 示波器前面板界面开发实例
    6.2 信号发生功能后面板组件开发实例
    6.3 信号发生器应用软件实例验证
    6.4 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微波自动测量系统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微波测量技术发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自动测量系统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自动测量系统基础
    2.1 引言
    2.2 自动测量技术
        2.2.1 自动测量发展
        2.2.2 自动测量系统
    2.3 系统硬件平台
        2.3.1 仪器接口总线
        2.3.2 硬件仪器设备
    2.4 系统软件平台
        2.4.1 测试开发环境
        2.4.1.1 面向过程或对象的编程语言开发环境
        2.4.1.2 图形化编程语言开发环境
        2.4.2 仪器程控标准
        2.4.2.1 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SCPI
        2.4.2.2 虚拟仪器软件架构库VISA
        2.4.3 软件平台选择
        2.4.4 测试程序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通滤波器自动测量系统
    3.1 引言
    3.2 微波网络
    3.3 带通滤波器设计理论
        3.3.1 滤波器概述
        3.3.2 滤波器技术指标
        3.3.3 带通滤波器设计
        3.3.3.1 低通滤波器原型
        3.3.3.2 频率与阻抗变换
        3.3.3.3 带通滤波器设计步骤
    3.4 自动测量系统平台设计
        3.4.1 硬件平台构建
        3.4.1.1 VNA测量原理
        3.4.1.2 测量系统硬件结构
        3.4.2 系统软件设计
        3.4.2.1 SQLite数据库
        3.4.2.2 仪器控制技术
        3.4.2.3 软件界面设计
        3.4.3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
    4.1 引言
    4.2 紧缩场测量理论
        4.2.1 紧缩场概述
        4.2.2 测量原理
        4.2.3 天线测量基本参数
        4.2.3.1 方向图
        4.2.3.2 方向系数(Directivity)
        4.2.3.3 增益系数(Gain)
        4.2.3.4 波瓣宽度
    4.3 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设计
        4.3.1 系统硬件结构
        4.3.2 系统软件设计
        4.3.2.1 转台控制
        4.3.2.2 界面设计
        4.3.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5.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VEE虚拟仪器系统在线缆行业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来源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组织
第二章 虚拟仪器的类别与分析
    2.1 虚拟仪器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2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3 HP VEE 的开发平台和特点
        2.3.1 HP VEE 的简介
        2.3.2 HP VEE 软件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
    3.1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介绍和主要工作原理
        3.2.1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3.2.2 主要工作原理
    3.3 软件结构设计
        3.3.1 仪器参数输入管理模块
        3.3.2 传输类参数测试管理模块
        3.3.3 反射类参数测试管理模块
        3.3.4 数据及报告处理管理模块
    3.4 软件的测试和维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HPVEE 的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系统的程序编辑及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4.1.1 仪器参数输入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2 反射类参数测试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3 传输类参数测试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4 数据及报告处理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通讯线缆基本电气传输性能介绍
    5.2 射频同轴类电线电缆测试实证
        5.2.1 射频同轴类电线电缆的结构和用途
        5.2.2 基于 RG58 类基带射频同轴线缆电气传输性能测试实证
    5.3 差分网络类电线电缆测试实证
        5.3.1 差分网络类电线电缆的结构和用途
        5.3.2 基于 Cat5 类差分网络线缆电气传输性能测试实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虚拟仪器技术在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虚拟仪器技术综述
    2.1 引言
    2.2 虚拟仪器
        2.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2.2.2 虚拟仪器的特性
        2.2.3 虚拟仪器的发展
    2.3 虚拟仪器的构成
    2.4 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系统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传感器选型
        3.2.1 温度传感器
        3.2.2 压力传感器
        3.2.3 流量传感器
    3.3 调理电路
    3.4 稳压电源
    3.5 本章小结
4 多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传感器数学模型建立
    4.3 非线性刻度转换模型
        4.3.1 传统的非线性刻度转换模型
        4.3.2 改进的非线性刻度转换模型
        4.3.3 非线性刻度转换模型自动化设计
    4.4 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基于虚拟仪器和喷泉码的可靠通信与任务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纠错编码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纠错编码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喷泉码编码技术研究意义及应用
        1.2.3 喷泉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实时测控技术中任务调度策略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虚拟仪器及 LABVIEW 开发环境概述
    2.1 虚拟仪器概述
        2.1.1 虚拟仪器概述
        2.1.2 虚拟仪器的构成
        2.1.3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比较
        2.1.4 网络化虚拟仪器
    2.2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和 LABVIEW 开发环境概述
        2.2.1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概述
        2.2.2 G 语言及 LabVIEW 开发平台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设计
    3.1 喷泉码原理
        3.1.1 喷泉码编译码原理
        3.1.2 度分布设计
    3.2 短码长喷泉码设计
        3.2.1 短码长喷泉码原理
        3.2.2 短码长 LT 码仿真性能分析
    3.3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设计
        3.3.1 分段线性映射混沌映射
        3.3.2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编码算法
        3.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BVIEW 环境下多任务调度机制的研究
    4.1 实时多任务系统
        4.1.1 线程与进程
        4.1.2 LabVIEW 下的多线程
    4.2 实时测控系统中的多任务调度策略的研究
        4.2.1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的原理
        4.2.2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的实现
    4.3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LABVIEW 的分布式网络通信与测控系统的实现
    5.1 分布式网络通信与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1.1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结构
        5.1.2 系统硬件方案
        5.1.3 系统软件方案
    5.2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在系统中的实现
    5.3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在系统中的实现
    5.4 软件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面向智能电网的SAW温度传感系统及天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声表面波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课题内容安排及创新点
第2章 SAW 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2.1 敏感基片的选择
    2.2 SAW 传感原理
    2.3 等指长 IDT
    2.4 加权 IDT
        2.4.1 函数模型
        2.4.2 窗函数设计原理
        2.4.3 加权 IDT 谐振器的实现
    2.5 IDT 的二阶效应及消除
第3章 SAW 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自动测试系统方案
    3.2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3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3.3.1 软件设计环境
        3.3.2 软件设计
    3.4 SAW 芯片的测试验证
第4章 传感天线的设计
    4.1 天线电参数分析
    4.2 天线的仿真设计
        4.2.1 读写器天线的仿真设计
        4.2.2 传感器天线的仿真设计
    4.3 基于天线技术的传感器阵列
        4.3.1 天线的极化隔离
        4.3.2 天线的方向性隔离
第5章 无源无线传感系统及应用
    5.1 读写器系统
    5.2 无源无线传感系统
    5.3 面向智能电网的典型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8)TCP/IP测控网络设计及其虚拟仪器智能节点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虚拟仪器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网络测控平台的应用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智能测控中的虚拟仪器技术
    2.1 引言
        2.1.1 虚拟仪器的概念
        2.1.2 虚拟仪器的特点
    2.2 虚拟仪器的产生和发展
    2.3 虚拟仪器组成
        2.3.1 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
        2.3.2 虚拟仪器系统的基本功能
        2.3.3 虚拟仪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4 虚拟仪器软件
    2.5 LabVIEW 概述
    2.6 虚拟仪器与测控网络化
        2.6.1 虚拟仪器的网络功能
        2.6.2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开发工具-DataSocket
    2.7 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感器网络测控平台的测试节点设计
    3.1 引言
    3.2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测试方法
        3.2.1 电流互感器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背景
        3.2.2 改进的电流互感器直流测试法
    3.3 测试系统的自适应滤波
        3.3.1 神经网络自适应滤波
        3.3.2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改进
        3.3.3 应用与结果
    3.4 电流互感器测试节点硬件设计
        3.4.1 数据采集模块
        3.4.2 数字控制输出模块
        3.4.3 测试系统硬件连接
    3.5 电流互感器测试节点软件设计
        3.5.1 上位机软件系统
        3.5.2 下位机软件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TCP/IP 的 Internet 测控网络通信原理
    4.1 引言
    4.2 开放式通信模型简介
    4.3 OSI 参考模型
    4.4 TCP/IP 参考模型
    4.5 TCP/IP 的层和协议
        4.5.1 体系结构
        4.5.2 传输控制协议
        4.5.3 IP 协议
        4.5.4 应用层
        4.5.5 传输层
        4.5.6 网络层
        4.5.7 链路层
    4.6 TCP 和UDP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TCP/IP 的虚拟仪器网络测控平台组网研究
    5.1 引言
    5.2 Socket 网络编程技术
        5.2.1 Socket 的历史
        5.2.2 Socket 的功能
        5.2.3 流式套接字
    5.3 下位机网络通信接口
    5.4 上位机网络通信接口
    5.5 基于TCP/IP 的测控网络协议栈开发
    5.6 异构平台的网络通信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定制原理及其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测控软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虚拟仪器软件技术
        1.2.2 面向对象的测控软件设计方法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定制原理
    2.1 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定制思想
    2.2 组件化测控软件的结构分析
        2.2.1 用户定制层结构分析
        2.2.2 功能实现层结构分析
    2.3 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定制方法
    2.4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件化测控软件定制系统的设计
    3.1 定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分析
    3.2 定制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
    3.3 定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3.3.1 用户定制界面的构建和操作方法
        3.3.2 定制信息表的设计方法
        3.3.3 定制信息表的构建和解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件化测控软件集成开发平台的构建
    4.1 集成开发平台的功能结构分析
    4.2 集成开发平台构建的主要任务
    4.3 集成开发平台的构建方法
        4.3.1 信号获取组件库的设计和实现
        4.3.2 数据分析组件库的设计和实现
        4.3.3 显示操作组件库的设计和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件化测控软件定制实例及分析
    5.1 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定制方法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5.2 组件化测控系统定制实例的设计和实现
    5.3 组件化测控系统定制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一种面向仪器与测控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平台——HP VEE(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用仪器前面板应用软件可视化编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 陈昌浩.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3)
  • [2]微波自动测量系统分析与实现[D]. 韩鲁靖. 南昌大学, 2019(02)
  • [3]基于PC系统构成的虚拟仪器技术[J]. 汪迎,冯家慧. 电子测试, 2016(13)
  • [4]VEE虚拟仪器系统在线缆行业的设计与应用[D]. 郭洪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5]虚拟仪器技术在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叶佳晖. 东华大学, 2012(07)
  • [6]基于虚拟仪器和喷泉码的可靠通信与任务调度研究[D]. 唐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7]面向智能电网的SAW温度传感系统及天线的研究[D]. 王磊.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2(06)
  • [8]TCP/IP测控网络设计及其虚拟仪器智能节点开发[D]. 张鸣.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9]组件化测控软件的定制原理及其实现方法[D]. 万小雪.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10]测试软件和测试语言展望[J]. 李伟,李洪烈,王勇.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4)

标签:;  ;  ;  ;  ;  

仪器仪表与测控系统计算机软件应用平台——HP VE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