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家林业局职工健康体检及保健对策分析

2003年国家林业局职工健康体检及保健对策分析

一、国家林业局2003年职工健康体检分析及保健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关晨[1](2021)在《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其权重日益提高,人民群众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森林康养作为一项林业新兴产业,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此外,森林康养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新热点。针对我国当下优质林业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现有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完善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能够丰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能够为森林公园开展森林康养服务提供实践参考,以此提升优质森林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水平。文章首先对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森林康养服务潜力等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与开展森林康养服务相关的理论,如新公共服务理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森林医学理论等,为文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定性方法分析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开展森林康养服务的潜力与存在的问题,其中,森林公园开展森林康养服务的潜力包括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扶持、市场需求广阔等,但也存在大区域竞争激烈、森林康养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客源市场来源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再次,构建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再结合专家咨询法,划分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等级、确定指标评分标准;选取黑龙江省两个典型的国家森林公园,即青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雪乡国家森林公园,对其开展森林康养服务的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者的森林康养服务都属于“强潜力”等级,但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康养旅游适宜期短、专业森林康养人才匮乏等问题;最后,通过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与分析,为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的开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区域联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完善自然资源及生态保护机制、促进产业发展要素融合,打造特色康养产品。

曹楠楠[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李松阳[3](2020)在《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是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重要场所,如何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有益身心的森林康养活动,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逐渐从观光游憩向旅居康养模式转变。中老年人是森林康养的主要群体之一,故研究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及改善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分析、国内外案例借鉴、调查问卷发放与分析,总结了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并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进行实践论证。首先,对中老年群体特征及需求、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及优势、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述,并从供需角度分析森林康养功能与中老年群体需求的相关性,为规划实践构建理论基础。其次,从项目概况、项目特色、借鉴意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建成的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可参考的规划经验,为康养基地的规划提供实践指导。接着,根据前文的研究,设计并发放关于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的问卷,得到中老年人对于森林康养的主观看法和康养产品的需求倾向,进而总结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方式及适于中老年需求的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方法。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本次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植物景观、交通体系、森林康养设施等方面规划策略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最后,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前文得出的方法、策略进行验证。

刘敏佳[4](2019)在《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湖南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森林环境,在湖南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效果不佳。对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克服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的盲目性,促进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本文以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归纳法、实地调查法、优秀案例分析与借鉴和实证研究法,对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相关研究进展,并总结出森林康养发展历程、森林中的康养资源和森林康养的作用及疗效,在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理论方面对基地选址要求、基础设施配置、道路交通设置、康养项目设置和植物种植规划进行研究。(2)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可借鉴的经验有:引入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定制个性化康养菜单;打造多业态康养基地;促进医学与风景园林学结合。(3)对湖南省5个森林康养基地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缺少特色康养项目;康养基地的开发名不副实;康养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4)提出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根据相关指导理论,总结出“森林文化+森林运动+森林康养”的规划定位,提出功能与景色分区和景观构成与布局的总体规划方法,总结出分项规划要点。认为道路交通应打造具有特色的森林康养步道;打造特色康养项目,根据使用人群定制康养菜单;根据游客需求,进行康养配套设施和场地营造;植物种植应先进行林分改造,再补植地方性保健树种、芳香植物和药用植物,增加植物层次变化;康养专业人员应配置森林讲解员和森林康养师。(5)选取湖南省酒埠江森林康养基地作为实践案例,利用酒埠江的景观资源和场地现有建筑,打造出集森林旅游、住宿餐饮、医疗服务和康养保健为一体的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典范,论证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是亚健康人群和老龄化人群,所以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应注重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是实现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森林康养产业集森林旅游产业和康养保健产业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玮丽斯[5](2019)在《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保护森林和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重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的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因国有林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过度的开发森林资源,导致民生问题较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及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确定和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国有林区必须要进行的一次新的发展方式转型。随着这种转型,国有林区职工的角色从“伐木人”转变成了“护林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区职工的生活相对落后,并且由于大部分林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再加上近几年林业产品的替代品增加等原因,相关林业企业的收入减少,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有力的提升,林区职工家庭生活、发展出现困境。原以林木采伐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将以怎样的生计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的生计问题。本文以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研究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问题。之后,在相关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总结国有林区改革后转岗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了解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以及生计现状,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的影响因素(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提出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保障措施。本文在综合前文研究内容和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都对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和兼业经营生计策略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指只有一个工资性收入来源)是呈现负相关关系的,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因为政策原因和地区的特殊性所以自然资本几乎没有差异,所以自然资本不计入模型当中。最后,总结相关文献中和结论对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陈晓丽[6](2017)在《北京市民森林疗养旅游产品需求意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在森林里度过的,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储存了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心理资源。随着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不断被侵蚀,环境的改变导致城市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因此人们非常需要通过接触自然平衡个体身心状态。本文依据环境养生理论、复愈性环境理论、旅游需求理论和旅游消费者决策理论,选取北京市为案例地,以北京市民为研究对象,提出研究北京市民对森林疗养旅游产品需求意向的研究框架并进行调查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并得出结论:第一,文献分析法:以国内外学界的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研究,对森林疗养和消费者需求意向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加以梳理;第二,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三个案例地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我国的森林疗养发展提出可行建议;第三,定量分析法:选取北京市为案例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北京市民对森林疗养的认可程度很高;归纳出北京市民参与森林疗养旅游产品的动机分别为森林体验与分享动机、情感交流与学习动机、健身康体及逃避动机;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得出不同动机下森林疗养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偏好及需求意向。最终根据调研结果和北京市森林资源现状,设计了相关森林疗养旅游产品,并提出了开展森林疗养旅游的对策建议。

黄松林[7](2016)在《中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标识是规范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活动,实现保护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国内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应用的实践与理论,本研究系统阐述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的技术与应用状况。针对我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确定标识范围时主观性过强而客观性不足的弊病,首次提出了采用定量评价体系来确定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标识管理范围,并建立了定量化评定体系的基本架构,对我国常见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制品开展了评定,得出优先标识管理的物种及制品类型。通过对我国常见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类型开展长期的标识应用跟踪实验,获取了大量一手、详实的数据,据此对常见标识手段在不同动物类群的标记效果开展了研究和评价。以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标识的立法缺失为切入口,分析了法律保障对标识管理的根基作用。根据修订后将于2017年1月1日实施的新版野生动物保护法,从实施条例、管理办法、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标识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建议,并且完成了关于标识管理办法和标识管理范围的建议稿。标识以实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身份识别为手段,以实现数量控制和提供理想的可追溯结果为目标。为保障该目标的实现,在标识技术、标识范围、标识制度之外还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因而,针对理想的可追溯效果构想,对现行标识数据系统进行了全面剖析,综合管理部门、标识用户、服务机构、社会公众、执法机构等多方面的意见,汇聚共识,提出了建立理想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原则,并以部分示意图的形式进行了描述。采用了资料查询、现场实验、社会调查、比较分析、专家咨询、归纳整合、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主要创新成果体现在:(1)系统地阐述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应用的源起、制度与实践。(2)系统地梳理了我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管理的实践与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背景。(3)创建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管理范围的定量化评定体系和指标,提高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范围确定的科学性。(4)首次对全球和我国常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标识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分析了优点和不足。(5)首次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立法的问题开展全面剖析,并在即将实施的新保护法框架下,提出了完善标识管理法律保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详细举措。基于上述综合性研究,还形成了《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管理办法》(建议稿)以及《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管理范围》(建议稿)。(6)提出了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理想可追溯目标的内涵,以及实现目标所需的信息系统构架和建设原则。

李文玲[8](2014)在《1958名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健康状况分析,了解和掌握工人的健康状况,探讨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间是否存在联合作用,为相关部门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工人身体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长春市绿园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的完整的职业健康体检资料,所得的数据资料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AS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指标进行描述,采用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方法进行假设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本次体检的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苯系物、二氧化硫、粉尘、聚氯乙烯、汽油、噪声、其他类。2.本次体检的职工所患的主要慢性病为:高血压,患病率为23.49%;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10.42%;脂肪肝,患病率4.19%。3.不同性别、年龄、工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有害因素的工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工龄的增加,患病率升高;有吸烟、饮酒嗜好的工人高血压患病率高。4.本次体检的工人中,不同年龄及工龄工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本次体检的工人中,不同年龄、接触不同有害因素工人脂肪肝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患病率在3039岁间最高。6.接触粉尘的工人中,肺功能异常者占35.59%,接触电焊烟尘和金属粉尘的工人肺功能异常类型以阻塞型为主,接触铸造粉尘的工人肺功能异常类型以限制型为主;不同性别间肺功能异常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工龄间肺功能异常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工龄在20年以上的工人,肺功能异常率最高。结论:1.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脂肪肝为体检职工的主要慢性病。2.接尘工人肺功能异常比例偏高,以阻塞型为主。

刘新宇[9](2012)在《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商务部联合编制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本研究根据《指南》的要求,提倡中国企业在境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森林培育活动,遵守国际公约和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对企业境外人工造林、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也提出科学的建议,并由此建立指导今后中国企业的境外森林培育活动的示范性模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自觉遵守相关国际公约及法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在境外进行可持续森林培育活动的中国企业应做到: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遵守森林培育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议;遵守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遵守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正确把握该国的政治、经济、林业及法律发展走势,争取投资利益最大化。2制定科学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森林培育活动目标,包括调查资源结构和优化培育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森林特别是高保护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限制因素、土地利用及所有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发展与主导需求、森林培育活动沿革,以及邻近土地的概况;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森林培育体系和营林措施,包括种苗生产、更新造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等;森林采伐和更新规划,包括年采伐面积、采伐量、采伐强度、出材量、采伐方式、伐区配置和更新作业等;森林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水土保持、化学制剂和有毒物质的控制,以及林地占用等;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特别是珍稀、受威胁及濒危物种;多种经营和林产品加工规划设计;重要非木质林产品培育、保护与利用的经营规划和措施;基本建设和林道规划;森林培育活动效益和风险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措施;与森林培育有关的必要图表;应符合所在国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3重视生态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森林培育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森林保护,包括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管理;森林监测。4促进当地社区发展,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本地化;处理好劳工关系;保障社区对森林及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刘丽萍[10](2011)在《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贫困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自开发建设以来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推行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国有林区林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末起,国有林区陷入“两危”境地,森工企业严重亏损、职工收入低、社会基础设施落后成为我国国有林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国有林区的贫困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其贫困问题在我国国有林区中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旨在解决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贫困问题,同时,为我国其他国有林区的反贫困提供借鉴。首先,通过对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林业产业产值、林业产业产值增长率、林业产业结构、职工工资的发展现状分析,说明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存在林业产业发展落后、职工收入过低等问题。然后建立一套国有林区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森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发展三方面评价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贫困问题。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贫困评价包括宏观区域贫困评价和微观区域贫困评价两个部分。宏观区域贫困评价包括:1999-2009年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按时间序列的贫困评价及其与全国国有林区平均贫困水平的比较;及1999-2009年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与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贫困水平的比较。宏观区域贫困评价结果表明:尽管1999-2009年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绝对贫困状况有所缓解,但其一直是我国国有林区中的贫困林区,并且在四大国有林区中也是比较贫困的。微观区域贫困评价选取2009年数据为样本,对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辖属的40个林业局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做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40个林业局被分成五类,分别归属于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中的重度贫困型、中度贫困型、轻度贫困型、脱贫型和富裕型。对各林业局的贫困程度的全面掌握,是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研究的基础和依据。由于各林业局在贫困程度、贫困原因上存在明显差异,林业局贫困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某个林业局靠单一的模式脱贫、还是以单一模式解决某个甚至几个林业局的贫困问题都是不现实的。为了使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摆脱贫困,并最终实现“民富、企强、林兴”的总体目标,本文提出了林产加工产业集群模式、林产品加工模式、畜牧养殖业模式、北药产业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生态移民模式、风电产业模式等7种反贫困模式。并根据每个林业局的现实基础,将7种反贫困模式在40个林业局之间进行适配。为了保证反贫困模式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给出建议,宏观层面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对林区的财政支付、改善林区投资环境、发展林区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微观层面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建立“生态移民”补偿制度、建立有效的风能价格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只有宏观和微观建议相互协调、配合实施,反贫困模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各林业局的贫困状况才能得到改观。只有各个林业局的贫困状况得到改善,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二、国家林业局2003年职工健康体检分析及保健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林业局2003年职工健康体检分析及保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森林公园
        2.1.2 森林康养
        2.1.3 森林康养服务潜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分析
        3.1.1 国家政策扶持
        3.1.2 地方政府重视
        3.1.3 市场需求广阔
    3.2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开发问题
        3.2.1 森林康养服务大区域竞争激烈
        3.2.2 周边地区森林康养服务同质化现象明显
        3.2.3 森林康养客源来源单一
        3.2.4 生态保护与康养服务开发的矛盾
    3.3 本章小结
4 构建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服务潜力评价体系
    4.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4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4.5 划分等级和评分标准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分析
    5.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5.1.1 青山国家森林公园
        5.1.2 雪乡国家森林公园
    5.2 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
        5.2.1 案例地评价结果
        5.2.2 黑龙江省森林康养服务潜力开发优势
        5.2.3 黑龙江省森林康养服务潜力开发存在的不足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开发对策
    6.1 森林康养服务潜力开发原则
        6.1.1 保护优先,绿色开发原则
        6.1.2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
        6.1.3 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原则
        6.1.4 立足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6.2 森林康养服务潜力开发具体对策
        6.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6.2.2 促进区域联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6.2.3 完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6.2.4 促进产业发展要素融合,打造特色康养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
        1.1.2 康养旅游模式正在兴起
        1.1.3 当代背景下研究森林康养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研究现状
        1.2.2 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2 中老年群体需求及森林康养相关理论研究
    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相关理论研究
        2.1.1 中老年群体划分
        2.1.2 中老年群体生理特征分析
        2.1.3 中老年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2.1.4 中老年群体行为活动分析
        2.1.5 中老年群体需求分类与总结
    2.2 森林康养的概念及发展前景
        2.2.1 森林康养概念
        2.2.2 森林康养的发展前景
    2.3 森林康养的优势及主要功能
        2.3.1 氧气
        2.3.2 芬多精(植物精气、植物杀菌素)
        2.3.3 空气负离子
        2.3.4 森林产品
        2.3.5 森林环境
    2.4 中老年群体需求与森林康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5.1 生态哲学
        2.5.2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理论
        2.5.3 心理进化理论
        2.5.4 亲生命假设
        2.5.5 注意力恢复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德国:巴登巴登小镇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借鉴意义
    3.2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韩国:山阴疗养林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韩国:国立山林治愈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借鉴意义
    3.5 台湾省: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特色
        3.5.3 借鉴意义
    3.6 浙江省:千岛湖森林公园
        3.6.1 项目概况
        3.6.2 项目特色
        3.6.3 借鉴意义
    3.7 案例启示
    3.8 本章小结
4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研究
    4.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研与分析
        4.1.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分析
    4.2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
        4.2.1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
        4.2.2 森林康养产品的分类
    4.3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
        4.3.1 五感体验与环境营造
        4.3.2 森林浴活动与环境营造
        4.3.3 地形疗法与环境营造
        4.3.4 森林作业疗法与环境营造
        4.3.5 森林康养活动的频率
    4.4 本章小结
5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2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及评价
        5.2.1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
        5.2.2 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总体布局
        5.3.1 空间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4 植物景观规划
        5.4.1 森林环境选择与保护
        5.4.2 中老年需求视角下植物群落构建
    5.5 交通体系规划
        5.5.1 交通游线规划
        5.5.2 康养步道设计
    5.6 森林康养设施规划
        5.6.1 综合服务设施
        5.6.2 体验教育设施
        5.6.3 医疗应急设施
        5.6.4 配套基础设施
    5.7 本章小结
6 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规划背景
        6.1.3 客群市场分析
    6.2 基地现状分析
        6.2.1 地形地貌
        6.2.2 气候条件
        6.2.3 水文条件
        6.2.4 土壤条件分析
        6.2.5 动植物资源分析
        6.2.6 人文资源分析
        6.2.7 现状交通分析
        6.2.8 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6.2.9 SWOT分析
    6.3 定位目标
        6.3.1 规划思路
        6.3.2 相关规划依据
        6.3.3 规划原则
        6.3.4 规划定位
        6.3.5 规划目标
    6.4 总体规划
        6.4.1 功能分区
        6.4.2 客群定位
        6.4.3 规划总平面图
    6.5 分区规划与专项
        6.5.1 栲林生态核心区
        6.5.2 栲林静修区
        6.5.3 栲居综合服务区
        6.5.4 栲居民宿区
        6.5.5 森林作业体验区
        6.5.6 森林运动康健区
    6.6 总体专项
        6.6.1 总体植物专项
        6.6.2 驳岸规划专项
        6.6.3 交通系统专项
        6.6.4 森林康养设施专项
        6.6.5 康养活动与节事策划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1.1.2 城市化带来人口亚健康
        1.1.3 新时代催生大健康产业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森林康养发展历程
        1.3.3 森林康养相关理论
        1.3.4 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与借鉴
    2.1 日本东京奥多摩疗养基地
    2.2 韩国国立山林治愈园
    2.3 丹麦纳卡蒂亚森林医疗花园
    2.4 四川峨眉山森林康养基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2.1 调查内容
        3.2.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3.3.1 湖南省森林康养中心
        3.3.2 湖南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
        3.3.3 游客问卷调查
    3.4 调查结论
        3.4.1 特色康养项目
        3.4.2 康养配套设施
        3.4.3 康养专业人员
第四章 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
    4.1 规划指导理论
        4.1.1 景观生态学
        4.1.2 环境心理学
        4.1.3 森林气候疗法
    4.2 规划总体构思
        4.2.1 规划目标
        4.2.2 规划定位
        4.2.3 规划原则
        4.2.4 规划依据
    4.3 总体规划
        4.3.1 功能与景色分区
        4.3.2 景观构成与布局
    4.4 分项规划要点
        4.4.1 道路交通规划
        4.4.2 康养项目规划
        4.4.3 配套设施规划
        4.4.4 植物种植规划
        4.4.5 专业人员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酒埠江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
    5.1 立项背景与项目概况
        5.1.1 立项背景
        5.1.2 项目概况
    5.2 项目基地现状分析
        5.2.1 气候特点分析
        5.2.2 植物资源分析
        5.2.3 客源市场分析
    5.3 规划总体构思
        5.3.1 规划目标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依据
        5.3.4 规划创新点
    5.4 总体规划
        5.4.1 功能与景色分区
        5.4.2 景观构成与布局
    5.5 分项规划要点
        5.5.1 道路交通规划
        5.5.2 康养项目规划
        5.5.3 专业人员规划
        5.5.4 配套设施规划
        5.5.5 植物种植规划
        5.5.6 标识系统规划
        5.5.7 森林防火规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林区改革相关研究
        1.2.2 生计相关研究
        1.2.3 全面停伐对生计的影响研究
        1.2.4 林业经济发展对生计的影响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
        2.1.4 家庭生计
        2.1.5 家庭收入
        2.1.6 林下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2 林区职工林业经济行为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 国有林区改革概述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和特点
        3.1.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
        3.1.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特点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进展
4 根河林业局概况及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4.1 根河林业局概况
        4.1.1 地理环境
        4.1.2 森林经营情况
    4.2 调查内容
    4.3 数据来源
    4.4 样本的基本特征
        4.4.1 户主的基本特征
        4.4.2 职工家庭的基本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状况案例分析
    5.1 根河林业局职工转岗安置现状
    5.2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对改革政策和收入满意度分析
        5.2.1 转岗职工对全面停伐政策的满意度
        5.2.2 转岗职工家庭对收入满意度分析
    5.3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收入现状分析
        5.3.1 收入特征分析
        5.3.2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支出情况
    5.4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现状
    5.5 季节性工作职工和非季节性职工的参与林下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5.6 存在的问题
6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6.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6.1.1 模型含义
        6.1.2 模型评价指标
    6.2 模型构建
        6.2.1 提出模型研究假设
        6.2.2 变量选择
        6.2.3 可持续模型构建
    6.3 模型信度,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及结果
        6.3.2 模型效度检验
    6.4 实证模型结果及分析
        6.4.1 模型验证
        6.4.2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国有林区职工民生改善方面的保障政策
        7.2.2 多途径提高林区职工生计资本存量
        7.2.3 抓好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职工家庭生计多样化
        7.2.4 提供林业产业相关技术培训
    7.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北京市民森林疗养旅游产品需求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和生态意识
        1.1.2 城市的迅速扩张及环境恶化
        1.1.3 城市居民压力大亚健康比例高
        1.1.4 人口老龄化
        1.1.5 经济结构变化和旅游业的兴起
        1.1.6 林业生态服务价值的提升和政策保障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森林疗养理论基础
        2.1.2 需求意向理论基础
    2.2 森林疗养研究综述
        2.2.1 相关概念
        2.2.2 国外森林疗养发展历史
        2.2.3 国内森林疗养发展历史
        2.2.4 森林疗养旅游资源
        2.2.5 森林疗养功效研究现状
        2.2.6 森林疗养旅游的开发
    2.3 旅游消费者行为与产品需求意向研究综述
        2.3.1 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2.3.2 旅游产品需求意向研究综述
3 森林疗养功效及应用研究
    3.1 森林的疗养因子及功效研究
        3.1.1 宜人的森林小气候
        3.1.2 洁净的空气
        3.1.3 产生负氧离子
        3.1.4 释放芬多精
        3.1.5 宁静的声环境
        3.1.6 绿色森林景观
    3.2 森林疗养的应用研究
        3.2.1 解压
        3.2.2 提高免疫力
        3.2.3 慢性病治疗
        3.2.4 功能康复
        3.2.5 职业病预防
        3.2.6 抗衰老
4 国内外森林疗养发展案例分析
    4.1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4.1.1 FuFu山梨保健农园简介
        4.1.2 FuFu山梨保健农园课程内容
        4.1.3 日本经验总结
    4.2 韩国——山阴疗养林
        4.2.1 山阴疗养林简介
        4.2.2 山阴疗养林项目
        4.2.3 韩国经验总结
    4.3 中国——庐山疗养院
        4.3.1 庐山疗养院简介
        4.3.2 气候条件及疗养因子
        4.3.3 庐山疗养院特色疗养项目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5.1 北京市森林疗养市场的初步判断
    5.2 森林疗养旅游产品需求意向的研究框架
    5.3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实施
        5.3.1 问卷初步设计阶段
        5.3.2 预调研阶段
        5.3.3 正式调研阶段
    5.4 数据统计分析
        5.4.1 信度分析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效度分析
        5.4.4 因子分析
        5.4.5 相关分析
        5.4.6 方差分析
6 北京市森林资源现状及森林疗养旅游产品设计
    6.1 北京市森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6.2 北京目前森林疗养发展状况
    6.3 北京开展森林疗养旅游的产品设计
        6.3.1 北京未来可发展森林疗养旅游的森林资源
        6.3.2 森林疗养旅游产品设计
    6.4 开展森林疗养旅游的对策建议
        6.4.1 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
        6.4.2 总体布局,因地制宜
        6.4.3 培养多层次的森林疗养专业人员
        6.4.4 做好知识普及及产品营销宣传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中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的历史沿革
    1.4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技术的发展现状
    1.5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标识需求及现状
    1.6 我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的体系化管理
    附件1: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图选
2 我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构建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地点
        2.1.3 研究方法
        2.1.4 研究期限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常见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其利用类型
        2.2.2 常见的野生动物制品类型及用途
        2.2.3 野生动物标识范围的重要遴选因子
        2.2.4 野生动物标识范围的重要遴选因子赋值
        2.2.5 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标识优先序列
        2.2.6 亟待标识管理的野生动物制品
        2.2.6.1 列入活体标识范围的野生动物制品
        2.2.6.2 不在活体标识管理范围的野生动物制品
        2.2.6.3 野生动物原材料
        2.2.6.4 野生动物标本
    2.3 讨论
        2.3.1 我国亟待开展标识的野生动物种类分析
        2.3.2 野生动物标识范围界定结果的校调
        2.3.3 野生动物标识的驱动力分析
    2.4 小结
3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技术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活体野生动物标识技术分类
        3.2.2 活体野生动物标识技术比较
        3.2.2.1 临时性标记技术的比较
        3.2.2.2 半永久性标记技术的的比较
        3.2.2.3 永久性标记技术的比较
        3.2.3 野生动物制品标识的种类及加载
        3.2.3.1 野生动物制品标识的种类
        3.2.3.2 野生动物制品标识的加载
        3.2.3.3 野生动物制品标识的防伪
    3.3 讨论
        3.3.1 活体标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制品标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1 标识版式的问题
        3.3.2.2 防伪设计的问题
        3.3.2.3 信息构成的问题
        3.3.2.4 原材料和部分标识的空白问题
        3.3.2.5 标识使用的问题
    3.4 标识技术问题的解决途径
        3.4.1 活体标识的解决途径
        3.4.1.1 增加活体标识种类
        3.4.1.2 完善已有活体标识
        3.4.2 制品标识的解决措施
        3.4.3 制定标识取得、加载和使用的技术规范
        3.4.3.1 活体野生动物标识的系列规范
        3.4.3.2 野生动物制品标识的系列规范
        3.4.3.3 活体标识实施的系列规范
        3.4.3.4 制品标识实施的系列规范
        3.4.3.5 标识的制作、取得与发放规范
        3.4.3.6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信息采集系列规范
    3.5 小结
4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的实验研究
    4.1 活体野生动物标识的实验研究
        4.1.1 兽类标识的实验研究
        4.1.1.1 东北虎标识的实验研究
        4.1.1.2 灵长类动物标识的实验研究
        4.1.1.3 有蹄类动物标识的实验研究
        4.1.2 鸟类标识的实验研究
        4.1.2.1 鹤、鹳、天鹅标识的实验研究
        4.1.2.2 普通雉鸡类标识的实验研究
        4.1.3 爬行类动物标识的实验研究
        4.1.3.1 鳄鱼标识的实验研究
        4.1.3.2 蛇类标识的实验研究
    4.2 野生动物制品标识的实验研究
        4.2.1 中成药纸质标识的实验研究
        4.2.2 象牙制品、标本、皮具、蟒皮乐器标识的实验研究
    4.3 小结
    附件2:标识实验中的有关图片
5 野生动物及制品标识的法律问题研究
    5.1 现保护法有关标识管理的立法问题剖析
    5.2 新保护法有关标识管理的法律问题分析
        5.2.1 新保护法有关标识管理的专门制度
        5.2.2 新保护法有关标识应用的主要问题
        5.2.2.1 标识应用范围界定不科学
        5.2.2.2 标识费用的规定缺失
        5.2.2.3 标识构成与样式无规定
        5.2.2.4 标识的制作、发放和使用无规定
        5.2.2.5 可追溯法律基础的分析
        5.2.2.6 取消运输证可能产生的问题分析
    5.3 应对标识法律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5.3.1 通过制定法规完善标识制度
        5.3.2 通过制定部门规章完善标识制度
        5.3.3 通过制定政策性文件完善标识制度
    5.4 讨论
    5.5 小结
    附件3: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管理办法(建议稿)
    附件4:第一批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管理范围(建议稿)
6 中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可追溯信息系统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4 研究结果
        6.4.1 现行标识管理信息系统评析
        6.4.1.1 现行标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
        6.4.1.2 现行标识信息系统的主要问题
        6.4.2 理想的标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6.4.2.1 构建标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6.4.2.2 标识信息系统构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6.4.2.3 明确新版信息系统的使用对象
        6.4.2.4 标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研究
        6.4.2.5 标识管理信息系统的页面设计
    6.5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8)1958名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卫生、职业安全
        1.1.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危害
        1.1.2 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
    1.2 职业卫生现状及职业人群健康状况
        1.2.1 全球职业卫生现状
        1.2.2 国内职业卫生现状
        1.2.3 吉林省职业卫生现状
        1.2.4 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
    1.3 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及职业健康体检的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参加体检职工的一般情况
    3.2 参加体检工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3.2.1 慢性病患病情况
        3.2.2 不同性别体检工人前三位慢性病患病情况
        3.3.3 不同年龄体检工人前三位慢性病患病情况
        3.2.4 不同工龄体检工人前三位慢性病患病情况
        3.2.5 职工吸烟与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3.2.6 职工饮酒与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3.2.7 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前三位慢性病患病情况
    3.3 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前三位慢性病患病情况分层分析
        3.3.1 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性别工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3.3.2 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年龄工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3.3.3 接触不同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不同工龄工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3.3.4 接触不同职业性危害因素工人吸烟与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3.3.5 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饮酒与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3.4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4.1 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4.2 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4.3 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5 接触粉尘工人肺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3.5.1 接触粉尘工人的一般情况
        3.5.2 接触不同粉尘工人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3.5.3 接触不同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参加体检工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4.2 接触不同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体检工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分层分析
    4.3 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4.4 肺功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2 国际森林可持续发展
    2.1 森林可持续经营
        2.1.1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近况
        2.1.2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
    2.2 企业境外森林培育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森林培育相关法律法规
    3.1 国际公约和协议
    3.2 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
    3.3 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3.4 案例
        3.4.1 国外林业相关法律法规
        3.4.2 光大木业森林采伐权权益置换模式
    3.5 讨论
4 森林培育
    4.1 案例
        4.1.1 东宁在俄罗斯兴建木材工业园
        4.1.2 中非林业合作
        4.1.3 内蒙古森工集团与俄罗斯林业开发贸易
        4.1.4 日本企业海外造林
        4.1.5 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战略
        4.1.6 广垦境外橡胶加工
        4.1.7 山东阳信欧亚木器海外发展
        4.1.8 云南孟连农场缅甸替代种植
    4.2 讨论
        4.2.1 种苗培育
        4.2.2 造林
        4.2.3 抚育
        4.2.4 更新
5 生态保护
    5.1 案例
        5.1.1 巴西、美国林业生态保护
        5.1.2 澳大利亚、新西兰森林防火
        5.1.3 金光集团投资中国遭"毁林"质疑
        5.1.4 德国的森林监测
        5.1.5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环境影响评价
    5.2 讨论
        5.2.1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5.2.2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关对策
        5.2.3 采取森林保护措施
        5.2.4 进行森林监测
        5.2.5 反面教材
6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6.1 案例
        6.1.1 太阳纸业老挝种植金合欢林
        6.1.2 "安信"在巴西投资森林
        6.1.3 西双版纳在老挝进行替代种植
        6.1.4 尼泊尔棕榈藤社区管理
        6.1.5 云南境外替代发展
        6.1.6 巴西的中国企业处理劳工关系
    6.2 讨论
        6.2.1 人力资源本地化
        6.2.2 处理好劳工关系
        6.2.3 尊重当地的森林、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
        6.2.4 发展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关系
7 结论
    7.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2 制定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
    7.3 重视生态保护
    7.4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贫困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1.3.1 贫困的测量
        1.3.2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贫困问题
        1.3.3 林区贫困问题
        1.3.4 解决林区贫困的措施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的贫困
        2.1.3 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
    2.2 理论基础
        2.2.1 贫困恶性循环论
        2.2.2 循环累积因果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经济起飞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
        3.1.3 社会经济
    3.2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3.2.1 林业产业产值
        3.2.2 林业产业结构
        3.2.3 林业产业发展速度
    3.3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职工工资变化情况
        3.3.1 职工工资持续增长
        3.3.2 低于林业系统平均工资
        3.3.3 低于黑龙江省平均工资
    3.4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科技发展现状
        3.4.1 技术创新能力
        3.4.2 科技成果转化率
        3.4.3 林业人才流动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国有林区贫困评价指标体系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功能
        4.1.1 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思路
        4.2.2 构建步骤
        4.2.3 总体框架
    4.3 评价指标的释义
        4.3.1 经济子系统
        4.3.2 企业子系统
        4.3.3 社会子系统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宏观区域贫困评价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因子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5.2.1 因子分析的原理
        5.2.2 因子分析的步骤
    5.3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按时间序列的贫困评价
        5.3.1 评价过程
        5.3.2 评价结果
    5.4 与重点国有林区贫困评价的横向比较
        5.4.1 评价指标的比较
        5.4.2 评价结果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贫困评价
    6.1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概况
    6.2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贫困因子分析
        6.2.1 分析过程
        6.2.2 分析结果
    6.3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贫困聚类分析
        6.3.1 聚类原理
        6.3.2 聚类过程
        6.3.3 聚类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战略及模式的适配
    7.1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反贫困进程
        7.1.1 反贫困的初级阶段(1986-1997年)
        7.1.2 反贫困的推进阶段(1998-2007年)
        7.1.3 反贫困的攻坚阶段(2008年-)
    7.2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的比较优势
        7.2.1 自然资源比较优势
        7.2.2 科学技术比较优势
        7.2.3 产业基础比较优势
    7.3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反贫困战略
        7.3.1 反贫困指导思想
        7.3.2 反贫困的方针
        7.3.3 反贫困的目标
    7.4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模式的适配
        7.4.1 林产加工产业集群模式
        7.4.2 林产品加工模式
        7.4.3 畜牧养殖业模式
        7.4.4 北药产业模式
        7.4.5 森林旅游模式
        7.4.6 生态移民模式
        7.4.7 风电产业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的建议
    8.1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宏观区域反贫困的建议
        8.1.1 加大对林区的财政支付
        8.1.2 改善林区投资环境
        8.1.3 大力发展林区教育
    8.2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反贫困的建议
        8.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8.2.2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8.2.3 重视企业技术创新
        8.2.4 发展林业合经济组织
        8.2.5 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8.2.6 建立“生态移民”补偿制度
        8.2.7 建立有效的风能价格和税收政策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国家林业局2003年职工健康体检分析及保健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服务潜力评价研究[D]. 关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D]. 李松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研究[D]. 刘敏佳.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D]. 玮丽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北京市民森林疗养旅游产品需求意向研究[D]. 陈晓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中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D]. 黄松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8]1958名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文玲. 吉林大学, 2014(10)
  • [9]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D]. 刘新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 [10]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贫困评价研究[D]. 刘丽萍.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2003年国家林业局职工健康体检及保健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