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发展学校旅游市场

上海加快发展学校旅游市场

一、上海加速开拓修学旅行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郝东升[1](2021)在《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继而蚕食华北,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依靠军事上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中国东南沿海及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然而,军事占领并不能从根本上稳固其殖民统治,为了向侵华日军提供稳固的后方基地,日军在各占领区组建伪政府,实施“以华治华”,而沦陷区教育作为配合日伪政府强化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与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政策截然不同,它的根本目的是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用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一般而言,日伪政府管理下的教育大致分三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即奴化教育、教会教育与日本居留民教育。所谓奴化教育,是以日本政府在中国台湾、朝鲜及中国东北实施殖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以削弱中国人民抵抗意志,养成“顺民”的教育。教育政策的制定、教材的篡改,均以稳固统治,削弱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为目的。从殖民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愚民是殖民教育的根本目的,但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届政府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中国民众的知识普及率已有很大提高,而山西省尤为显着。对此,日本政府亦有着清醒地认识:愚民教育已不能适应占领区的统治需要,欲想对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及成年人实施奴化教育,难度颇大。如能从儿童教育入手,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有可能弱化并消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为此,日伪政府积极检定和培训教师,开办小学,恢复小学教育。日军宣抚班和日本宗教团体在日占领区设立日语学校,招收学生,推广日语,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日语的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日军对各占领区的殖民统治。近代以来,传教士跟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渗透于中国内地,教会学校亦在传教士的积极努力下得以萌芽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如何在其占领区内推行殖民教育,日本政府在鼓励创办日语学校、篡改教科书的同时,亦对当地既有的教会学校加以改造。以山西沦陷区而论,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演变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太平洋战争前,对已经存在的教会学校,日本政府以殖民主义特有的排他性原则,劝告其自行关闭或接受改造,令其严格遵照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办学,以尽可能地减弱西方国家对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于德意系教会学校,日本政府限制其发展;对于英美系教会学校强令其关停。日本政府正是依靠这种手段,逐渐实现了其对占领区内教会学校的控制。居留民教育是日本政府对其国外移民的一种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侵华日军涌入中国的日本居留民人口激增,使得居留民教育成为现实的需要。为适应“总力战”需要,日本政府对在外居留民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强化军国民动员体制。为使日本居留民子弟迅速适应山西占领区的环境,日本人学校增加占领区的游学及占领区知识的传授,从而为长期占领中国培养“优秀”的统治者。这使得看似孤立的居留民教育,成为沦陷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三种教育中,居留民学校主要从事于日本居留民子弟的教育,涉及的人数有限,且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教会学校遭日伪政府的督饬改造或关停,对于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奴化教育是三种教育中,覆盖人数最多,日伪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教育,但受日军统治不稳定的影响,奴化教育实施的时间长短不一,未能培养成日本殖民统治所需的大量“顺民”。

何军明,丁梦[2](2021)在《日本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实践及启示——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后,日本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经过长期的国际实践与国内磨合,已经成为日本外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作用。日本地方政府对外交往在助力国家总体外交、打破双边关系僵局、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高对外援助效率、推动地方国际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地方政府对外交往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中国可借鉴日本经验,从发挥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独特作用、建设中国特色地方政府对外交往制度体系、建立高效灵活的半官方机构体系等方面推动地方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深化"一带一路"多层次国际合作。

刘盟[3](2021)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多元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龙天麟[4](2021)在《信息化背景下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5G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关于促进研学旅游的政策,要求“研学旅游”以体验式教学方法正式纳入中小学生必修环节。国家政策的推动,产业发展的催生,使研学旅游开始成为一个热词,研究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的学者也逐渐增多。黔北因其得天独厚、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其研学旅游发展迅速,产品数量逐年增多,但仍出现产品不受旅游市场青睐的问题、市场份额占比稀少、与资源的富集失衡的现状。究其根源,黔北研学旅游产品的单一枯燥,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已成为制约黔北研学旅游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如何针对这一时弊,开发出契合研学对象群体需求的研学产品,是为黔北研学旅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黔北研学旅游产品的发展,亟需打造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研学旅游产品,而VR、AR、智慧旅游等信息化技术是当下增加体验性功能的最佳途径之一,而目前这些信息化技术几乎极少运用于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当中,究其根源,在于当前普遍采用的4G技术,无法有效实现对信息化技术实现有效支撑。亟待呼唤具有全新体验感的强大的5G技术的强大支持。5G技术的研发,将为众多信息化技术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为研学旅游产品带来发展机遇,促进开发具有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本文主要运用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旅游动机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信息化5G技术下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主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首先应用文献分析法对研学旅游和信息化中的5G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分析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根据调查问卷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深度分析,经过分析后发现5G技术注入黔北研学旅游产品能够解决目前产品本身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本文最后一部分,笔者根据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查问卷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对信息化背景下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进行探讨,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思路、开发模式、开发类型和保障措施,最后提炼出相关结论,为其他地区的信息化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赵泱旭[5](2021)在《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现状及案例设计研究 ——以唐山实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研学旅行是学校依据课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校外特定环境下开展具有旅行体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拓宽眼界,了解国情、热爱祖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可以以更加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方式补充和拓展课堂所学化学知识,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确定了自主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依据高中化学课程与教学要求,编制了“高中化学研学旅行调查问卷”,对80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和15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问卷调查结论:(1)学生对化学研学旅行兴趣浓厚,但是对化学研学旅行了解程度较低,获取信息渠道很单一;(2)学生倾向于选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及亲自体验的研学旅行项目,大多数学生选择到科技馆、博物馆、大学实验室、工厂企业等地进行研学;(3)学生认为在化学研学旅行中,学习需求、体验需求、情感需求能得到满足;(4)大部分学生认为存在期望高于现实的状况,研学旅行内容较单一、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指导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2)教师问卷调查结论:(1)教师对研学旅行政策不够了解且没有研学旅行经验,获取信息渠道少;(2)大部分教师认可研学旅行,认为研学旅行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联系实际的渠道等,并支持研学旅行适宜在寒暑假或者学期中段组织,且时间不宜过长;(3)影响研学旅行实施的有教学效果、教学时间、安全性、交通、距离等多种因素。基于调查结论,对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及唐山地区符合化学研学旅行的资源进行细致梳理,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制定教育性、实践性、学科性、趣味性、本土性、安全性等高中化学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原则,进行高中化学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并从高中化学研学旅行主题确定、研学旅行目标、研学旅行组织与实施三各方面完成了《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化学研学旅行案例设计案例,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研学旅行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张启星[6](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我国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已作出全方位部署。2021年,则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对于农村研学旅行该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有效协同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然迫在眉睫,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特视角,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研学旅行发展所面临的有关困境寻找突破路径,以期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以研学旅行的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以黄梅向日葵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实例研究为主体,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探究发现了农村研学旅行目前存在有人才缺失、教育公平和安全管理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总结了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薪资水平不高、经费筹措力度不足和学生缺乏安全意识等原因。然后,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劳动体验型、文化熏陶型和自然教育型等三种农村研学旅行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研学旅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现实路径。最后,还对农村研学旅行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思考,为农村研学旅行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周徐徐[7](2021)在《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的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促进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实改变社区市民学习观念,提升社区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参与意识,提高社区市民综合素质,构建新型的现代化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成,一些省市社区学校推出一些体验式学习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如成都市民游学项目、淮安市洪泽区古堰文化游学项目以及上海市开展的“人文行走”项目等。2017年,上海市教委决定在杨浦、宝山、普陀率先开展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学习活动,通过改进学习方式,促进社区市民参与社区活动。同时,相关部门借助媒体、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社区教育“人文行走”活动。自新“游学”项目实施以来,吸引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但是,针对此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以体验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有关社区学校174名社区学员为问卷调查对象,4名社区学员和6名社区学校教师为访谈对象,对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存在诸多问题,如学员受传统观念限制,主体参与意识不强;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缺少专业培训;社区学校安全机制不健全、配套机制不完善等等。与此同时,社区教育“人文行走”也存在发展困境,如思想问题、专业素质问题、“课程化”学习困境以及资源配置困境等。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论文从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在学员方面,更新科学性的认知理念,促进全面发展;调动社会参与意识,提升主观能动性,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师方面,强调自身反思意识,开展教师培训,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与区域特色相符的教学模式;在社区学校方面,强化多渠道政策宣传;完善“课程化”学习体系,打造特色路线,加强监督评价等。

曲晓燕[8](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指出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赵庆祥[9](2020)在《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与户外营地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成为中国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向之一,研学实践活动借助户外营地能够实现青少年教育的德、知、能三位一体整合发展,作为研学实践教学场所的户外营地与之呈现出协同发展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具体研究方法,以河南省8所户外营地作实地调查、以9位行业代表人物作专家访谈、以110位营地指导员作线上营地指导员问卷调查、以400名营地式研学学员作问卷调查并全程陪同考察为研究对象,分四部分研究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户外营地的建设,即研究绪论、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和结论与建议,探究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与户外营地之间的协同发展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研学实践活动市场以学校组织形式为主导,小学3-6年级学生是目前的参与主体,学生参与的年频次以1次居多。且河南省研学实践活动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研学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研学学员需求方面,男女学员在营地式研学中关注点与需求度存在显着差异。学员的年龄与对营地式研学的需求与期待成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的学员对营地式研学的需求越多元、期望收获越苛刻。(3)营地式研学的评价机制本身具有监督与约束的作用,目前仅在部分过程中生效,且评价的随机性与主观臆断性太强,专业化、制度化的评价还未出现。若缺失或弱化评价作用,营地与研学的长基发展很难得到保障。(4)研学课程方面,针对存在的课程建设相对薄弱、师资培训滞后、配套服务标准缺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分析,提出了四种专业化建设的解决路径,即: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管理服务的专业化、保障机制的专业化。(5)河南省户外营地方面。营地指导员多以从业3-5年的25-30岁男性为主体,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过60%,教学方式较为丰富多样,且相对负责任。营地指导员年龄与从业年限呈正相关,且年龄与从业年限的增加与从业者人数呈正态递减趋势。原因:营地行业环境较不稳定,人才流出大于流入,对外部优质人才的吸引力度偏弱。(6)社会对户外营地的认知有限,即:“户外营地≈户外活动”的认知。故河南省营地建设上应秉承“西学中用”理念,依据区域特征、兼顾教育特色的实施路径,即:常规困境的突破点(低频高价困境、非标准化,难于评价困境、内容产品同质化困境、营地拓客困境)、教育综合体路径、内引外联的运营模式、区域特色下的校本合作。

赵静雅[10](2020)在《幼儿研学旅行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幼儿研学旅行作为幼儿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通过幼儿园或教师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管理,使幼儿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获取经验的体验式活动,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洛阳市幼儿园教师及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幼儿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活动在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并思考背后的原因。最后,依据幼儿研学旅行实施现状和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推进幼儿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研学旅行活动实施出现的问题有:第一,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的认知不足;第二,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的价值评判偏颇;第三,家长忽视幼儿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自主性;第四,教师缺乏科学制定幼儿研学旅行目标的能力;第五,教师所选的幼儿研学旅行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第六,教师主动发起幼儿研学旅行活动力度较弱;第七,教师对幼儿研学旅行评价工作浮于表面。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的理解不到位;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的主体性认识不足;教师的幼儿研学旅行专业能力欠缺;教师的幼儿研学思维具有局限性;教师对幼儿研学评价环节不够重视。针对分析出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提高教育者对幼儿研学旅行的认知水平;第二,充分发挥幼儿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性;第三,完善教师的幼儿研学旅行专业培养机制;第四,提升教师的幼儿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开发能力;第五,促进幼儿研学旅行评价多元化。

二、上海加速开拓修学旅行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加速开拓修学旅行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四、资料收集与运用
第一章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概况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山西省的调查与认识
    第二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与伪教育行政体系的运行
    第一节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
        一、侵占与宣抚
        二、伪政府的建立与矛盾
        三、治安与财政
    第二节 奴化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体系
        一、奴化教育政策的制定
        二、伪教育行政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第三章 山西沦陷区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的设立及运行
        一、校舍紧张
        二、经费不足
        三、生源紧张
    第二节 教员的登录、检定与培训
        一、教员的登录与检定
        二、教员的培训
        三、教员的培养
        四、教员的经济生活
        五、信任危机
    第三节 教学工作与学校生活
        一、课程、教学督导
        二、日籍教员的作用
        三、各类活动中的教员与学生
        四、伪政府“捏合”下的中日学生交流活动
第四章 山西沦陷区教会学校教育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教会学校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前的教会学校
        一、山西沦陷区的教会
        二、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后的教会学校
第五章 山西沦陷区日语教育
    第一节 占领区的语言政策
    第二节 驻军与日本宗教团体的日语教育
        一、驻军的日语教育
        二、日本宗教团体设立的日语学校
    第三节 日伪政府设立的各类日语培训学校
        一、山西省公署公务人员训练所日语教员班
        二、太原市立日语学校
        三、各伪县政府附设的日语讲习所
    第四节 中小学校的日语教育
        一、中小学校日语教育实施情况
        二、日语教员的培养与培训
第六章 山西沦陷区居留民教育
    第一节 居留民的社会生活
        一、人口激增
        二、职业构成
        三、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
        四、日常生活
        五、学校的设立
    第二节 日本人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来源
        二、学生构成
    第三节 “皇国少年”的养成
        一、课程设置
        二、勤劳报国与少年参军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信息化背景下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5G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黔北区域研学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1.1.2 研学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1.1.3 信息化中的5G技术
        1.1.4 信息化中的5G技术对研学旅游的革命性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可行性分析
        1.6.3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研学旅游
        (1)研学旅游的定义
        (2)研学旅游的分类
        (3)研学旅游活动的类型
        (4)研学旅游活动的主体
        2.1.2 5G
        (1)5G的概念
        (2)5G的优势
    2.2 理论基础
3 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及问题
    3.1 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条件分析
        3.1.1 资源条件
        3.1.2 政策条件
        3.1.3 交通条件
        3.1.4 市场条件分析
    3.2 黔北研学旅游产品问题分析
4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 调查对象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发放
    4.4 数据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4.3 频率分析
        4.4.4 标准差分析
    4.5 结论
5 基于信息化5G背景下的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5.1 5G形式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教育性原则
        5.1.3 体验性原则
        5.1.4 可持续性原则
    5.2 5G形式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5.2.1 聚焦突出资源优势
        5.2.2 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5.2.3 统筹发展,树立品牌
    5.3 5G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5.3.1 5G+VR+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5.3.2 5G+AR+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5.3.3 5G+智慧旅游+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5.4 黔北5G+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5.4.1 红色文化研学旅游产品
        5.4.2 自然景观研学旅游产品
        5.4.3 酒文化研学旅游产品
    5.5 5G+研学旅游产品营销路径
        5.5.1 撰写产品背后价值,提升用户关注度
        5.5.2 建设5G黔北研学旅游公众号,塑造独有品牌形象
    5.6 保障措施
        5.6.1 政府支持
        5.6.2 媒介引导
        5.6.3 人才支撑
        5.6.4 安全因素的保障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黔北研学旅游产品访谈提纲
附录2 黔北研学旅游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现状及案例设计研究 ——以唐山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课程改革创新的需求
        1.1.2 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导向
        1.1.3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
        1.1.4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深入育人的需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
        1.2.2.1 研学旅行概念解读研究
        1.2.2.2 研学旅行发展现状研究
        1.2.2.3 研学旅行个案分析研究
        1.2.2.4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1.2.2.5 研学旅行课程化问题研究
        1.2.3 化学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问题的确定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扩展了学生化学的学习方式
        1.4.2 丰富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
        1.4.3 深化化学课程和教学改革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研学
        2.1.2 研学旅行
        2.1.3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
    2.2 理论基础
        2.2.1 自主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生活教育理论
        2.2.4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分析
3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访谈调查
        3.1.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4 调查对象与调查实施
        3.1.5 问卷的处理
    3.2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调查结论
        3.3.1 学生问卷结论
        3.3.2 教师问卷结论
4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4.1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主题的确定
        4.1.1 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分析
        4.1.2 唐山及周边地区研学旅行资源的分析
    4.2 研学旅行主题内容
    4.3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原则
        4.3.1 教育性原则
        4.3.2 实践性原则
        4.3.3 学科性原则
        4.3.4 趣味性原则
        4.3.5 本土性原则
        4.3.6 安全性原则
    4.4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4.4.1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的目标
        4.4.2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的组织与实施
5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案例
    5.1 研学旅行主题的确定
        5.1.1 教材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研学资源分析
        5.1.4 研学主题与内容
    5.2 研学旅行目标
    5.3 研学旅行组织与实施
        5.3.1 研学旅行前的准备阶段
        5.3.2 研学旅行中的组织实施阶段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的实施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的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6)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综述
        二、国外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学旅行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知行统一观
        三、自然主义教育观
    第二节 研学旅行的概念解析与发展历程
        一、概念解析
        二、发展历程
    第三节 农村研学旅行的特征与定位
        一、农村研学旅行的特征
        二、农村研学旅行的定位
第三章 黄梅向日葵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案例分析
    第一节 黄梅县域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地理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二节 营地基本情况
        一、营地的历史发展
        二、营地的建设概况
        三、营地的师资力量
        四、营地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营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一、营地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二、平台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三、党建引领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第四节 营地访谈记录
        一、营地经理对于人才缺失的担忧
        二、营地校长对于教育公平的顾虑
        三、学生家长对于研学课程的考量
第四章 农村研学旅行的发展困境及其原因
    第一节 农村研学旅行的发展困境
        一、专业人才的缺失
        二、教育公平的隐患
        三、安全管理的不足
    第二节 农村研学旅行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薪资水平不高导致专业人才缺失
        二、经费筹措力度不足引发教育不公
        三、学生缺乏安全意识激化安全风险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研学旅行实践路径探究
    第一节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人才收入
        一、“劳动体验型”发展方式
        二、案例参考
    第二节 在地化教育破解教育不公
        一、“文化熏陶型”发展方式
        二、案例参考
    第三节 科普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一、“自然教育型”发展方式
        二、案例参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的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构建新型的现代社区教育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
        (三)弘扬上海城市精神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社区教育研究综述
        (二)游学研究综述
        (三)社区教育游学项目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
        (二)情境学习理论
第三章 社区教育“人文行走”的特征与实践作用
    一、社区教育“人文行走”的特征
        (一)学习性
        (二)独特性
        (三)可持续性
    二、社区教育“人文行走”的实践作用
        (一)丰富了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途径
        (二)增强了市民对上海文化的认识
        (三)促进了上海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
        (四)服务了上海“四大品牌”战略建设
第四章 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的现状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访谈设计
    二、调查实施
        (一)问卷实施
        (二)访谈实施
    三、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分析
        (二)访谈内容的分析
第五章 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的问题与困境分析
    一、问题分析
        (一)学员参与意识不强
        (二)教师对社区教育“人文行走”理解不到位
        (三)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宣传力度和深度不足
        (四)社区教育“人文行走”本身的复杂性
        (五)社区教育“人文行走”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二、困境分析
        (一)思想困境
        (二)专业素质困境
        (三)“课程化”学习困境
        (四)资源配置困境
第六章 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的策略
    一、学员方面
        (一)更新科学性的认知理念,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员社会参与意识,提升学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提升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学员的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师方面
        (一)强调自身反思意识,提升自身能力
        (二)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三)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专业能力
        (四)加强资源整合,探索与区域特色相符的教学模式
    三、社区学校方面
        (一)立足社区需求,完善“课程化”学习体系
        (二)打造特色路线,丰富并创新学习方式
        (三)加强监督评价,提高学员的满意度
        (四)强化多渠道政策宣传,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上海市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上海市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现状访谈提纲(学员卷)
附录 C 上海市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9)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与户外营地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依据
        1.1.2 河南省区域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学实践发展梳理
        1.3.3 户外营地发展梳理
        1.3.4 营地式研学发展梳理
        1.3.5 相关教育理论与方法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问卷调查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学学员与营地指导员基本资料
        3.1.1 营地式研学学员年龄分布
        3.1.2 学员参与集体外出的年频次
        3.1.3 学员参与研学实践的途径分析
        3.1.4 营地指导员年龄分析
        3.1.5 营地指导员从业年限分析
        3.1.6 营地指导员的资质水平
    3.2 营地式研学课程分析
        3.2.1 安全至上的课程设计
        3.2.2 综合发展的课程定位
        3.2.3 兴趣培养的课程导向
        3.2.4 团队协作的课程形式
    3.3 影响营地式研学的因素分析
        3.3.1 营地课程的类型分析
        3.3.2 学员期望目的因素分析
        3.3.3 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分析
        3.3.4 学员满意度因素分析
    3.4 营地式研学差异性分析
        3.4.1 不同性别学员的期望与收获差异
        3.4.2 不同年龄段学员的期望与收获差异
        3.4.3 不同年龄段的指导员对授课选项重要性的差异
    3.5 营地案例对比
        3.5.1 欧野奇境营地
        3.5.2 河南晨明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营地)
        3.5.3 欧野奇境营地与晨明基地对比分析
    3.6 研学与营地的发展性问题
        3.6.1 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3.6.2 行业师资培训滞后
        3.6.3 配套服务等标准缺失
        3.6.4 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3.7 研学与营地的专业化建设
        3.7.1 课程体系的专业化
        3.7.2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3.7.3 管理服务的专业化
        3.7.4 保障机制的专业化
    3.8 协同发展的实施策略
        3.8.1 常规困境的突破点
        3.8.2 教育综合体路径
        3.8.3 运营模式内引外联
        3.8.4 区域推进、校本实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小学生户外营地研学课程现状调查问卷(学员)
    附录 B 中小学生营地研学现状调查问卷(营地导师)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幼儿研学旅行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1.1.2 幼儿研学旅行是对幼儿教育的有益补充
        1.1.3 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幼儿研学旅行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工具
        1.4.4 研究检验
2 幼儿研学旅行的解读
    2.1 幼儿研学旅行的内涵
        2.1.1 研学旅行的内涵
        2.1.2 幼儿研学旅行的内涵
    2.2 幼儿研学旅行的原则
        2.2.1 教育性原则
        2.2.2 安全性原则
        2.2.3 综合性原则
        2.2.4 游戏性原则
    2.3 幼儿研学旅行的目标
3 幼儿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1.1 顺应儿童的天性
        3.1.2 以自然为师
        3.1.3 追求儿童的幸福
        3.1.4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对幼儿研学旅行的主导作用
    3.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2.1 生活即教育
        3.2.2 社会即学校
        3.2.3 教学做合一
        3.2.4 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研学旅行的指导作用
    3.3 体验式学习理论
        3.3.1 尊重和关怀生命的完整性
        3.3.2 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根基
        3.3.3 师幼经历共同成长
        3.3.4 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幼儿研学旅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4 幼儿研学旅行的现状调查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
        4.1.1 家长样本的基本信息
        4.1.2 教师样本的基本信息
    4.2 幼儿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4.2.1 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内涵认识不足
        4.2.2 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的价值评判偏颇
        4.2.3 家长忽视幼儿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自主性
        4.2.4 教师缺乏科学制定幼儿研学旅行目标的能力
        4.2.5 教师所选的幼儿研学旅行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4.2.6 教师在幼儿研学活动实施中发挥的主导作用较弱
        4.2.7 教师对幼儿研学旅行评价工作浮于表面
5 幼儿研学旅行活动存在问题的讨论
    5.1 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的理解不到位
    5.2 家长对幼儿研学旅行的活动主体认知不足
    5.3 教师的幼儿研学旅行专业能力欠缺
    5.4 教师的幼儿研学旅行思维具有局限性
    5.5 教师对幼儿研学旅行评价环节不够重视
6 促进幼儿研学旅行有效实施的策略
    6.1 提高教育者对幼儿研学旅行的认知水平
    6.2 充分发挥幼儿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性
    6.3 完善教师的幼儿研学旅行专业培养机制
    6.4 提升教师的幼儿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开发能力
    6.5 促进幼儿研学旅行评价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幼儿研学旅行实施现状调查家长问卷
    附录2 幼儿研学旅行实施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3 幼儿研学旅行实施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四、上海加速开拓修学旅行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D]. 郝东升. 山西大学, 2021
  • [2]日本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实践及启示——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J]. 何军明,丁梦. 日本学刊, 2021(03)
  • [3]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多元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盟. 青岛大学, 2021
  • [4]信息化背景下黔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5G技术分析[D]. 龙天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化学研学旅行现状及案例设计研究 ——以唐山实验学校为例[D]. 赵泱旭.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D]. 张启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7]社区教育“人文行走”实施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 周徐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9]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与户外营地协同发展研究[D]. 赵庆祥.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幼儿研学旅行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赵静雅.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上海加快发展学校旅游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