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天然水中痕量无机和有机汞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天然水中痕量无机和有机汞

一、天然水中痕量无机汞和有机汞的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雪萌,罗明标,席群丽,左丽华,李咸宇,王为民,杨梅,龚治湘[1](2021)在《微型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产品汞形态》文中指出建立以溴化剂作为有机汞消解剂,微型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汞形态的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还原剂浓度、盐酸浓度、灯电流、负高压、氧化剂用量及氧化时间对汞荧光强度的影响。经过优化试验,确定氧化有机汞效率最佳条件为0.5 mL溴化剂(30 g/L溴化钾和10 g/L溴酸钾),消解时间40 min。在最优条件下,方法检出限为0.014 0 ng/mL,相对标准偏差在1.5%~6.2%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6%~101%之间,适用于水产品中有机汞的检测。

唐真[2](2021)在《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我国重点流域和湖泊14个城市饮用水中5种硒形态、2种铬形态和2种汞形态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对监测城市18岁以上人群暴露于不同形态硒、铬、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为饮用水中硒、铬、汞的限值修订和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9个重点流域和1个重点湖泊(巢湖)选择14个城市的28个市政水厂作为监测点,于2020年11~12月分别采集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共84份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测定水样中5种硒形态[有机硒:硒代胱氨酸(SeCys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蛋氨酸(SeMet),无机硒:四价硒Se(Ⅳ)、六价硒Se(Ⅵ)]以及2种铬形态[三价铬Cr(Ⅲ)、六价铬Cr(Ⅵ)]浓度水平,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2种汞形态[甲基汞(MetHg)、乙基汞(EtHg)]浓度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水样类型和不同水源类型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的差异。并基于前期在监测城市调查获得的成人暴露参数和饮用水中目标物实验室检测结果,参考美国环境保护署暴露模型对18岁以上人群暴露于饮用水中不同形态硒、铬、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分析不同年龄层及性别人群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两种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结果(1)形态浓度检测结果本研究14个城市水样中3种有机硒形态均未检出,Se(Ⅳ)、Se(Ⅵ)、总无机硒和5种形态硒总量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0.03(0.03,0.39)、0.18(0.03,0.58)、0.23(0.06,0.79)和 0.45(0.29,1.01)μg/L;Cr(Ⅲ)和 Cr(Ⅵ)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0.08(0.08,0.79)和0.07(0.07,0.23)μg/L;2种有机汞形态均未检出。水源水中Se(Ⅳ)的浓度水平高于出厂水和末梢水(P<0.05),其余目标物形态浓度水平在三类水样中无统计学差异。地表水中Se(Ⅳ)、Se(Ⅵ)、总无机硒和5种形态硒总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地下水(P<0.05),Cr(Ⅲ)和Cr(Ⅵ)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本研究中14个城市18岁以上人群经口暴露于不同形态硒、铬、汞的产生的风险值占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两种暴露途径总风险值99%以上,表明经口摄入途径是人体暴露于饮用水中这些污染物的主要途径。致癌物Cr(Ⅵ)经口途径在18~24岁、25~34岁、35~44岁、45~55岁和65岁以上人群产生的致癌风险分别为 9.59×10-7、9.12×10-7、9.58×10-7、9.26×10-7、9.19×10-7和 8.89×10-7,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分别为9.56×10-7和1.00×10-6;经皮肤途径在不同年龄层、性别人群中的致癌风险远低于1×10-6。18岁以上人群两种途径暴露于不同形态硒、铬、汞的非致癌风险,其风险指数均小于1,经口摄入途径中,硒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占各不同形态污染物产生的总非致癌风险80%以上,皮肤接触途径中,硒的非致癌风险占总非致癌风险67%以上,表明硒是本研究中主要的非致癌风险物质。基于14个城市成人暴露参数计算所得研究物质两种暴露途径所致总致癌风险和总风险指数分别为9.87×10-7和3.17×10-3,基于美国人群暴露参数所得总致癌风险和总风险指数分别为9.55×10-7和3.10×10-3,表明以美国暴露参数计算风险值会低估实际结果。结论(1)本研究中不同形态硒、铬、汞的浓度均未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规定,14个城市饮用水中三种元素的污染水平较低,水质良好。无机硒Se(Ⅳ)和Se(Ⅵ)是硒在饮用水中存在的主要形态,Cr(Ⅲ)和Cr(Ⅵ)两种不同铬形态在饮用水中都有一定的存在水平,而有机汞在饮用水中未有检出。(2)本研究中14个城市中18岁以上人群暴露于饮用水中不同形态硒、铬、汞产生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处于可忽略风险水平范围,但Cr(Ⅵ)所致致癌风险十分接近可忽略风险值,因此仍需加强饮用水中Cr(Ⅵ)的浓度监测。

姚真真[3](2021)在《基于新型在线富集技术的砷和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急速发展,尤其是“三废”的大量违规排放、城市污水及生活垃圾的肆意倾倒、农业投入品的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当前最严重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之一。而重金属元素的毒性不仅取决于总量,更重要的是其存在的形态,因此准确定量元素形态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LC-AFS具有结构简单、仪器价格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元素形态分析中最常用的联用技术之一。但是LC-AF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对痕量/超痕量五价砷和汞形态的检出能力有限。为了提高LC-AFS的灵敏度,本研究构建了两套在线富集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基于柱后气相富集技术建立了LC-HG-原位DBDT-AFS富集和测定大米中无机砷的方法;基于柱前液相富集技术建立了在线C18微柱富集-LC-AFS法富集和分析水和大米中汞形态的检测方法。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原位气相富集技术,构建了LC-HG-原位DBDT-AFS系统,对DBDT预富集关键参数捕获气体流速和电压、吹扫时间、释放气体流速和电压等进行了优化,最终在捕获时选择了空气流速为110 m L/min,电压11 k V;释放前用Ar吹扫190 s除去干扰物质;释放时选择使用180m L/min H2流速,电压为13 k V。2.建立了LC-HG-原位DBDT-AFS测定大米中无机砷的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建立的LC-HG-原位DBDT-AFS法线性范围0.5~50μg/L,R2>0.997,在进样量为100μL,无机砷的LOD为0.051μg/L(进样量=100μL),富集倍数为11。该法通过大米标准物质验证结果在参考值范围内;与LC-ICP-MS法对比,无明显差异;且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3%~102%,表明该法可以应用于大米中无机As的检测研究。3.基于柱前液相富集技术,构建在线SPE富集-LC-AFS联用仪器,设计了在线SPE富集装置,并对LC-AFS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4.建立了在线C18微柱-LC-AFS测定水和大米中汞形态的方法。本研究对改性液浓度、吸附剂容量、进样体积、洗脱液类型、流速和样品p H等富集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对该系统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两种Hg形态在5~1000 ng/L时,R2>0.999,Hg2+和Met Hg的LOD分别为0.3和0.2 ng/L。在进样体积为10 m L时,Hg2+和Met Hg的富集倍数分别为91和94,两种汞形态标准溶液的RSD均为2%,实际水样和大米的加标回收率在92%~106%,表明该法可以应用于水和大米中Hg形态的富集检测。

张旭彪[4](2021)在《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煤炭消费比例维持在很高的水平,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Hg、As、Se、Pb、Cd和Cr等痕量元素对环境及人体的威胁性较高。燃煤电站作为痕量元素污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采用先进的污染物控制装置脱除污染物时,也会对烟气中的痕量元素起到脱除效果,有关汞等痕量元素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迁移富集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汞等六种痕量元素的分布比例、迁移富集和生态环境污染评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该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固液气相样品进行采样检测分析,通过改进的痕量元素物料平衡计算方法分析汞等痕量元素在系统内的分布迁移规律,研究表明脱硫系统对Hg、Se、Pb、Cr和Cd五种元素有不同程度的脱除效果,但As存在再释放现象,脱硫废水污泥中汞等痕量元素含量远远高于脱硫石膏中的含量,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Hg、As、Se、Pb、Cd和Cr元素的脱除效率分别达到79.2%、50.3%、50.5%、57.4%、34.4%和59.7%;脱硫废水处理过程对Hg和Se有一定的富集效果,对As、Pb和Cr元素的富集效果并不明显,对Cd未起到富集作用,该元素以内部循环的方式以溶解度较高的赋存形态迁移富集到溶液中;通过逐级提取法对脱硫系统的典型固相副产物赋存形态研究发现,在废水污泥中Cd元素溶解度较高,其他痕量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痕量元素的环境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Cd>Se>Cr>Pb>As,石膏的环境稳定性略佳于污泥。回流水中富集的高浓度痕量元素主要是由脱硫浆液中不易形成石膏的细颗粒物和石膏脱水滤液所导致。燃煤电厂副产物的堆置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本文选用三种方法对其进行生态潜在风险评估和危险特性指数分析,研究表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发现石膏构成轻微生态危害,主要表现为中等风险Hg污染,污泥构成很强生态危害风险程度,其指数高达876.87,表现为很高风险的Hg污染和中等风险的Cd污染,综合来看对此类脱硫系统副产物进行相应的痕量元素控制是极有必要的。

崔艺凡[5](2021)在《硫化汞纳米颗粒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监控及机制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汞是一种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其污染来源为火山爆发等自然源以及化石燃料燃烧的人为排放。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于汞的研究至关重要,该过程决定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人类暴露及健康风险。排放进大气中的汞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地表和水体,汞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及生物转化最终以惰性的硫化汞形式被固定在沉积物中。同时,研究表明,大量化工生产过程(如天然气、石油的生产)也存在硫化汞作为副产物生成的现象,并且工业废水的除汞处理大多也是通过生成硫化汞沉淀实现。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了硫化汞也具有一定的生物可利用性,可以被细菌利用生成甲基汞。因此硫化汞的环境毒性可能被低估。近年来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进步,硫化汞纳米颗粒(Hg SNP)被发现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重要汞形态。研究表明硫化汞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对硫化汞纳米颗粒形态转化的认识,对于更好地评估硫化汞的环境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硫化汞纳米颗粒在厌氧条件下的微生物还原,重新进入环境循环的再活化过程进行监控。基于此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法、同位素示踪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技术方法研究Hg SNP的还原再活化过程。研究主要集中于铁还原菌Geobacer sulfurreducens PCA对Hg SNP的还原过程的监控及机制研究。本论文搭建了利用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法监控Hg SNP还原过程的平台,实验结果表明G.sulfurreducens PCA可以迅速还原Hg SNP,在0.5 h时Hg SNP还原率达到最大值37%。对比G.sulfurreducens PCA对Hg SNP、Hg2+-溶解性有机质(DOM)和Hg2+三种常见汞形态的还原效率,发现Hg SNP的还原率最高,充分说明了微生物对Hg SNP的再活化过程不可忽视。利用同位素示踪-热脱附-ICP-MS方法监控还原过程中Hg0的来源,实验结果表明,G.sulfurreducens PCA对Hg SNP表面汞离子还原能力远高于Hg SNP内部以及游离的汞离子。这一结果提示在Hg SNP的还原过程中,由于自身作为半导体的特性,电子被进一步传递给表面离子从而促使表面离子的还原。同时,本论文也发现Hg SNP的还原随着老化过程不断降低,说明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的变化在还原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但老化4年后的Hg SNP仍具有3%的还原能力,提示实际环境中存在的Hg SNP也应具有一定还原活性。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暴露培养基中的铁、锰元素对Hg SNP还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铁、锰元素的存在可显着促进Hg SNP的还原,推测铁、锰元素可以作为胞外电子穿梭体促进电子向Hg SNP的转移。通过搭建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进一步验证了铁、锰元素是暴露培养基中微生物外排电子的最主要受体。本论文通过对硫化汞纳米颗粒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监控及机制解析,证明了微生物对Hg SNP的还原是厌氧环境汞循环中不可忽略的再活化过程,Hg0的形成以及后续的快速氧化过程可直接影响底泥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对汞的区域/全球循环、甲基化及生物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

韦丽丽[6](2020)在《食品中汞与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汞是强毒性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肾、肝脏等组织都可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作用,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因此,食品中汞含量测定及其形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总汞含量的测定方法和食品中汞形态的分析方法,预测便携式直接测汞仪和汞的多形态分析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旨在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参考。

郝聪聪[7](2020)在《鱼肉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汞(Hg)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一般以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等形态存在,也是当前环境和食品中最主要的无机污染物之一。在各种汞的元素形态中,甲机汞是毒性最大的汞形态,对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有不利影响,特别是神经毒性。并且,甲基汞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积累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内,而鱼类是人体甲基汞摄入的最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因此,对鱼肉样品中总汞及甲基汞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实验室检测食品中总汞及形态的方法需要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费时费力,易造成痕量汞元素的损失,特别是汞形态分析,还需要复杂、昂贵的色谱原子光谱联用仪器系统,很难在一线基层实验室应用推广。因此,本研究针对鱼肉中总汞和甲基汞分析简单、快速的需求,基于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法,建立了直接进样检测鱼肉中总汞的方法;并创新性地将氯化亚锡还原反应原理用于汞形态分析,配套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法,建立了鱼肉中有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样品处理,使用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仪器实现了总汞和有机汞的快速、准确分析,具有便捷、高效、环保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对汞形态的快速检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果如下:1、鱼肉中总汞的测定。首先对测汞仪进行了干燥热解时间和金阱加热时间的优化试验,最终确定的仪器条件为热解时间60 s,金阱释放时间12 s。方法学评价结果显示:鱼肉中总汞的方法检出限(LOD)为0.3μg/kg、定量限(LOQ)为0.9μg/kg,长池(低浓度)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20 ng、短池(高浓度)的线性范围20500 ng,标准曲线R2>0.998,日内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n=4),日间的RSD<8%(n=4)。多种鱼肉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3%110%之间,并且对水生动物样品基体标准物质(NIST1566b)的测定结果均在不确定度范围内。本方法无需对样品进行消解处理,从称量样品到得出测定结果的分析时间可以控制在5 min之内。2、鱼肉中甲基汞的测定。基于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测汞仪只能测定样品中的汞含量,无法区分汞形态,因此确定样品中甲基汞的含量需要一步前处理,即通过氯化亚锡的还原反应,将样品中的无机汞还原掉,只剩下甲基汞上机测试。鱼肉中甲基汞的提取方法为称取0.5 g鱼肉样品,放入15 mL离心管中,加入10 mL5 mol/L盐酸溶液,放置过夜。室温下超声水浴提取60 min,期间振摇数次。4℃以下80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取1 mL鱼肉提取样品中添加1 mL 10%氯化亚锡溶液可以实现无机汞的完全蒸气发生。一般认为食品中有机汞以甲基汞的形式存在,因此样品中的无机汞被还原掉,只剩下甲基汞。利用氯化亚锡还原无机汞的原理将处理后的样品使用测汞仪检测,确定样品中的甲基汞含量。并对该方法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评价。方法检出限(LOD)为1.2μg/kg、定量限(LOQ)为3.6μg/kg,长池(低浓度)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20 ng、短池(高浓度)的线性范围20500 ng,标准曲线R2>0.998,日内RSD<7%(n=4),日间RSD<9%(n=4),加标回收率在85%106%之间。与GB 5009.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中的LC-AFS方法进行了对比,两组数据的相对相差<5.7%,两组数据差异性较小,说明本研究方法可以准确测定鱼肉样品中的甲基汞含量。

李刚,胡斯宪,陈琳玲[8](2013)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因化学蒸气分离、非色散光学系统等特性,是测定微量砷、锑、铋、汞、硒、碲、锗等元素最成功的分析方法之一。我国科技工作者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高强度空心阴极灯、小火焰原子化、自动低温点火装置等许多专利技术;研制出多通道、氢化物与火焰原子化一体和六价铬检测等多种原子荧光光谱仪;研究出铅、锌、铬和镉的新化学蒸气发生体系和专用试剂,以及碘、钼间接测定方法;出版了5部专着;每年发表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本文对近二十年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新进展,分专着出版、综述性文献、仪器及技术和应用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涉及地质、生物、水及空气、金属及合金、化工原料及试剂等物料,同时评述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在形态和价态分析方面的进展。提出研究新型激光激发光源、开发更加稳定可靠的高强度空心阴极灯、拓宽测试元素和领域、深入研究反应机理是未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发展方向。

罗沉,邹棣华,杨小丽,李小丹[9](2013)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环境中汞》文中研究指明汞是水体环境监测的必测项目之一,原子荧光法光谱法作为一种简单且灵敏度高的分析技术能够满足水体中痕量汞的测定需要。笔者探讨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环境中汞的条件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环境中汞具有精确、灵敏、干扰小、成本低等优点。

杨桂朋,张启华[10](2011)在《水环境及水产品中汞的测定与形态分析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要总结了世界各地对水环境及水产品中汞的测定与形态分析的研究成果,涵盖样品采集、储存、传递与处理,各种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色谱和离子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及其联用技术,以及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的应用等。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改进建议。

二、天然水中痕量无机汞和有机汞的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水中痕量无机汞和有机汞的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微型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产品汞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提取方法
        1.3.2 样品中有机汞及无机汞的测定
        1.3.3 有机汞对无机汞测定的影响
        1.3.4 溴化剂用量及消解时间方法建立
        1.3.5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6 参数优化
        1.3.7 CAF-1800原子荧光光度计仪器工作条件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汞对无机汞测定的影响
    2.2 有机汞氧化剂的选择
    2.3 溴化剂用量及消解时间的选择
    2.4 无机汞和有机汞的标准曲线
    2.5 参数优化
        2.5.1 还原剂溶液浓度的优化
        2.5.2 盐酸溶液浓度的优化
        2.5.3 灯电流的优化
        2.5.4 负高压的优化
    2.6 精密度与检出限
    2.7 回收率
    2.8 样品分析
3 结论

(2)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水体中硒、铬、汞污染情况
        2.2 硒、铬、汞暴露水平相关标准
        2.3 硒、铬、汞形态检验方法研究进展
        2.4 硒、铬、汞健康风险评价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1 样品采集
        1.1 监测点的设置
        1.2 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
    2 分析方法
        2.1 饮用水中硒形态检测方法
        2.2 饮用水中铬形态检测方法
        2.3 饮用水中汞形态检测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3.2 样品保存、运输质量控制
        3.3 实验室质量控制
    4 结果评价方法
    5 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监测城市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及浓度水平
    1 水厂信息调查情况
        1.1 总体情况
        1.2 日供水能力与供水人口
        1.3 水源类型
    2 监测城市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及分布情况
        2.1 总体情况
        2.2 各监测城市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
        2.3 不同类型水样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
        2.4 不同水源水样中硒、铬、汞形态浓度水平
    3 国内外水体中硒、铬、汞浓度水平比较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城市饮用水硒、铬、汞健康风险评价
    1 标准及步骤
        1.1 标准
        1.2 步骤
    2 不同年龄层人群硒、铬、汞的健康风险评价
        2.1 不同年龄层日均暴露剂量
        2.2 不同年龄层健康风险
    3 不同性别人群硒、铬、汞的健康风险评价
        3.1 不同性别日均暴露计量
        3.2 不同性别健康风险
    4 国内外不同暴露参数下的健康风险值比较
        4.1 暴露参数比较
        4.2 不同暴露参数下健康风险比较
    5 不确定性分析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创新点与不足
    1 结论与建议
    2 创新点
    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3)基于新型在线富集技术的砷和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元素形态概述
        1.1.2 元素形态富集的必要性
    1.2 元素的形态分析技术
        1.2.1 元素形态分析简介
        1.2.2 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1.3 气相富集技术研究现状
        1.3.1 GPE富集材料
        1.3.2 DBD在原子光谱领域的应用
        1.3.3 DBD预富集技术
    1.4 液相富集技术研究现状
        1.4.1 分散液液微萃取
        1.4.2 浊点萃取
        1.4.3 固相萃取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LC-HG-原位DBDT-AFS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LC-HG-原位DBDT-AFS系统
        2.2.4 总砷的测定
        2.2.5 砷形态的提取
        2.2.6 LC-HG-原位DBDT-AFS的分析步骤
    2.3 LC-HG-原位DBDT-AFS系统的设计及相关参数优化
        2.3.1 LC-HG-原位DBDT-AFS系统的设计
        2.3.2 As(III)的氧化处理
        2.3.3 As(V)的捕获
        2.3.4 As(V)的释放
    2.4 LC-HG-原位DBDT-AFS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及应用
        2.4.1 分析性能
        2.4.2 干扰实验
        2.4.3 大米中无机砷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线SPE富集-LC-AFS系统的设计与条件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耗材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在线SPE富集-LC-AFS系统的构建
        3.3.1 在线SPE富集-LC-AFS系统的设计
        3.3.2 在线SPE富集柱的选择
    3.4 氢化物发生的优化
        3.4.1 盐酸浓度的优化
        3.4.2 硼氢化钾浓度的优化
    3.5 消解系统条件的选择
        3.5.1 紫外消解条件的选择
        3.5.2 氧化剂中过硫酸钾浓度的选择
    3.6 AFS参数优化
    3.7 色谱条件的选择
        3.7.1 色谱柱的选择
        3.7.2 流动相的选择
    3.8 结论
第四章 在线C_(18)微柱富集-LC-AFS系统测定水和大米中的汞形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耗材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采集和处理
        4.3.2 总汞的测定
        4.3.3 汞形态的提取
        4.3.4 在线C_(18)微柱富集-LC-AFS系统分析步骤
    4.4 在线C_(18)微柱富集-LC-AFS系统的条件优化
        4.4.1 C_(18)微柱的改性
        4.4.2 样品溶液p H的优化
        4.4.3 汞形态的洗脱和色谱分离
        4.4.4 样品富集体积
    4.5 在线C_(18)微柱富集-LC-AFS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及应用
        4.5.1 分析性能
        4.5.2 干扰实验
        4.5.3 实际样品应用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能源结构及原煤使用情况
    1.2 煤中的痕量元素及对人体的危害
    1.3 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燃煤电站中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及分布
        1.3.2 汞等痕量元素检测方法
        1.3.3 痕量元素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
        1.3.4 燃煤副产物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样品的采集和取样方法
    2.2 测试方法的选择
        2.2.1 汞的测试方法
        2.2.2 砷、硒的检测方法
        2.2.3 铅、镉、铬的测试方法
    2.3 样品预处理方法选择与应用
        2.3.1 待测样品制备
        2.3.2 砷硒待测试样品前处理-艾氏卡试剂混合灼烧法
        2.3.3 铅、铬和镉待测试样品前处理-微波消解法
        2.3.4 液相样品前处理
        2.3.5 化学逐级提取法
    2.4 建立汞等痕量元素测试标准曲线及精准度校验
        2.4.1 建立汞的测试标准曲线
        2.4.2 建立砷硒的测量标准曲线
        2.4.3 建立铅镉铬的测量标准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法脱硫系统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讨
    3.1 湿法脱硫系统物料总衡算计算方程
        3.1.1 液相平衡计算
        3.1.2 气相平衡计算
        3.1.3 固相平衡计算
    3.2 脱硫系统汞等痕量元素质量平衡计算
        3.2.1 烟气脱硫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3.2.2 脱硫废水处理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4.1 电厂采样基本信息及煤质分析
    4.2 湿法脱硫系统中汞等痕量元素的绝对浓度分析
        4.2.1 湿法脱硫系统对烟气中汞等痕量元素的脱除效果
        4.2.2 湿法脱硫系统固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测定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2.4 湿法脱硫系统液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
    4.3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痕量元素的迁移分布特性
    4.4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汞等痕量元素迁移分布的影响
    4.5 系统固相产物中痕量元素赋存形态研究
        4.5.1 痕量元素的赋存形态
        4.5.2 脱硫石膏和废水污泥中痕量元素的稳定性对比
    4.6 系统固体产物中痕量元素的污染风险评价
        4.6.1 痕量元素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4.6.2 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成果
    5.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硫化汞纳米颗粒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监控及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汞的研究进展
        1.1.1 汞的环境行为
        1.1.2 汞污染及危害
        1.1.3 硫化汞是一种重要的汞污染形态
        1.1.4 微生物汞还原技术的环境修复
    1.2 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仪监控零价汞的生成
        1.2.1 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仪(CV-AFS)的原理及其应用
        1.2.2 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仪(CV-AFS)的组成及参数设置
    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监测汞的形态
        1.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组成及原理
        1.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应用
    1.4 微生物电子转移过程的监控
        1.4.1 厌氧微生物还原汞离子的电子转移途径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简介
        1.4.3 微生物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5 研究背景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手动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CV-AFS)法监控细菌对硫化汞纳米颗粒的还原过程
    2.1 厌氧铁还原菌G.sulfurreducens PCA的细菌培养
    2.2 化学合成法合成硫化汞纳米颗粒
    2.3 细菌的悬液制备与细菌暴露
    2.4 建立Hg~0的吹扫-捕集检测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
        2.5.1 监控G.sulfurreducens PCA还原HgS_(NP)的动力学过程
        2.5.2 监控G.sulfurreducens PCA对 Hg~(2+)、Hg~(2+)-DOM、HgS_(NP)的还原效率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硫化汞纳米颗粒微生物还原机制解析
    3.1 同位素示踪-热脱附-ICP-MS方法监控还原中生成Hg~0的来源
        3.1.1 HgS_(NP)暴露液的制备及其对~(199)Hg~(2+)的吸附过程
        3.1.2 搭建热脱附与ICP-MS联用装置分析Hg~0来源
        3.1.3 细菌悬液的制备与细菌暴露
        3.1.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2 监控铁还原菌对不同老化时间、粒径的硫化汞纳米颗粒的还原效率
        3.2.1 不同老化时间的硫化汞纳米颗粒
        3.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监控汞的微生物还原中的电子传递过程
    4.1 筛查微生物还原HgS_(NP)过程中影响电子传递的因素
        4.1.1 无铁、锰元素暴露培养基的配制
        4.1.2 搭建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
        4.1.3 碳毡、碳刷、质子交换膜的活化
        4.1.4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阳极溶液的制备
    4.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2.1 监控微量金属对Geobacer sulfurreducens PCA还原HgS_(NP)的影响
        4.2.2 监控微量金属对G. sulfurreducens PCA还原 Hg~(2+)的影响
        4.2.3 细菌还原HgS_(NP)与Hg~(2+)的机制差异
        4.2.4 微生物燃料电池监测铁还原细菌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
        4.2.5 铁、锰离子是还原过程中电子传递的关键因素
        4.2.6 铁、锰离子对阴极电子传递过程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食品中汞与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中总汞含量的测定
    1.1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1.2 食品中总汞含量的测定方法
        1.2.1 分光光度法
        1.2.2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1.2.3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2 食品中汞的形态分析
    2.1 样品提取
    2.2 汞形态分析方法
        2.2.1 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
        2.2.2 高效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HPLC-AFS)
        2.2.3 其他方法
3 结语

(7)鱼肉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测定汞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2.1 消解处理技术
        1.2.2 非消解处理技术
    1.3 汞元素测定常用的仪器方法
        1.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3.2 原子吸收光谱
        1.3.3 原子荧光光谱
        1.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1.3.5 仪器联用技术
    1.4 食品中汞的分析方法标准
    1.5 研究意义及目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法测定鱼肉中总汞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标准溶液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测汞仪原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汞仪条件优化
        2.2.2 方法学评价
        2.2.3 实际样品测定
    2.3 小结
第3章 鱼肉中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耗材
        3.1.2 标准物质
        3.1.3 抽样
        3.1.4 仪器与设备
    3.2 仪器工作参数及条件的设定
        3.2.1 测汞仪工作参数
        3.2.2 LC-AFS测定鱼肉中甲基汞
        3.2.3 样品处理过程
        3.2.4 氯化亚锡溶液的配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甲基汞测定的反应机理
        3.3.2 样品中添加氯化亚锡完全反应Hg~(2+)的浓度优化
        3.3.3 方法学评价
        3.3.4 实际样品中甲基汞的测定
    3.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专着出版
2 综述性文献
3 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及技术研究
    3.1 仪器研发
    3.2 新反应体系和机理研究
    3.3 新技术方法研究
    3.4 特种空心阴极灯
4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4.1 地质样品
        4.1.1 样品分解
        4.1.2 基体干扰及消除
    4.2 生物样品
        4.2.1 砷锑铋汞
        4.2.2 硒
        4.2.3 铅
        4.2.4 镉
        4.2.5 锡锗碲
    4.3 空气样品
    4.4 水质样品
    4.5 金属及合金样品
        4.5.1 铁及合金
        4.5.2 锌、铅及合金
        4.5.3 铜、镍及合金
        4.5.4 其他金属样品
    4.6 化工原料及试剂
    4.7 元素形态和价态分析
        4.7.1 提取方法
        4.7.2 砷的形态和价态分析
        4.7.3 锑的价态分析
        4.7.4 汞的形态分析
        4.7.5 硒的形态分析
        4.7.6 锡的形态分析
        4.7.7 铬的价态分析
5 结语

(10)水环境及水产品中汞的测定与形态分析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传递、储存与处理
    1.1 样品采集
    1.2 样品的传递与储存
    1.3 样品前处理
        1.3.1 液液萃取
        1.3.2 固相萃取
        1.3.3 固相微萃取
        1.3.4 膜萃取
        1.3.5 超临界流体萃取
        1.3.6 酸解
        1.3.7 碱解
        1.3.8 蒸馏
        1.3.9 超声波/微波辅助萃取
    1.4 待测物的衍生化
2 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汞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2.1 薄层色谱 (TLC) 技术
    2.2 GC及其联用技术
        2.2.1 GC-ECD联用技术
        2.2.2 GC-AAS联用技术
        2.2.3 GC-AFS联用技术
        2.2.4 GC-MS/ICP-MS联用技术
    2.3 HPLC及其联用技术
        2.3.1 HPLC与UV-VIS/DAD联用技术
        2.3.2 HPLC与AAS联用技术
        2.3.3 HPLC与AES联用技术
        2.3.4 HPLC与MIP联用技术
        2.3.5 HPLC与电化学联用技术
        2.3.6 HPLC与 (ICP-) MS联用技术
        2.3.7 HPLC与AFS联用技术
    2.4 电泳 (电色谱) 技术
    2.5 离子色谱 (IC) 及联用技术
3 分光光度法在汞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4 电化学方法在汞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5 AAS与AFS方法在汞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5.1 AAS方法
    5.2 AFS方法
6 结语

四、天然水中痕量无机汞和有机汞的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型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产品汞形态[J]. 程雪萌,罗明标,席群丽,左丽华,李咸宇,王为民,杨梅,龚治湘.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16)
  • [2]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中硒、铬、汞形态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D]. 唐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基于新型在线富集技术的砷和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D]. 姚真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D]. 张旭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硫化汞纳米颗粒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监控及机制解析[D]. 崔艺凡. 江汉大学, 2021(01)
  • [6]食品中汞与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韦丽丽. 职业与健康, 2020(09)
  • [7]鱼肉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D]. 郝聪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8]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李刚,胡斯宪,陈琳玲. 岩矿测试, 2013(03)
  • [9]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环境中汞[J]. 罗沉,邹棣华,杨小丽,李小丹. 现代化工, 2013(01)
  • [10]水环境及水产品中汞的测定与形态分析进展[J]. 杨桂朋,张启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1)

标签:;  ;  ;  ;  ;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天然水中痕量无机和有机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