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和特殊性

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和特殊性

一、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及其特殊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翼飞[1](2021)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焕焕[2](2021)在《“三权分置”视阈下土地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柴宇豪[3](2021)在《工业考古学视角下济南国棉一厂空间形态演化与营建研究》文中提出

赵光明[4](2021)在《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生态风险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基石。煤炭开采活动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地表沉陷、地下水污染、大片农田积水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矿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随着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范畴的不断外延,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受到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对塌陷区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治理分区深入研究,可为采煤塌陷区风险防控和综合治理提供技术参考,为塌陷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矿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济宁市采煤塌陷区人类活动干扰度高,土地塌陷损毁较为严重。本研究在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等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济宁市煤炭资源较丰富、塌陷积水严重的13个乡镇为整体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2、2014和2016年4个时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运用人工目视解译与决策树法对进行解译与处理,得到2009—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综合利用Arc GIS 10.2、Fragstats 4.2等空间分析软件,从风险源、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等3个视角揭示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生态风险因子时空分布特征,构建塌陷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HP决策分析法确定各风险因子权重值,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风险指数,以探索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与生态风险重心演变规律,并据此与其他经济、区位等因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划定塌陷地治理分区,提出分区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各生态风险因子因其自身属性差异及其风险贡献率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土地塌陷损毁造成的地表起伏变化是塌陷区生态风险产生的重要诱因,煤炭开采拉高了附近区域的生态风险值。研究期间,最大斑块指数与聚集指数的空间动态变化具有整体一致性特征,分维数、斑块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呈现不同幅度的递增趋势;塌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一直呈稳定增长状态,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增幅略有不同。(2)2009—2016年,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先升后降,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风险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面积减少,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面积增加,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转换为较高风险、中等风险的区域较少,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向较低风险转换的区域偏多;标准差椭圆面积呈逐渐缩小趋势,表明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聚,其空间集聚性与趋同性逐渐增强;风险重心整体小幅度北移。(3)在研究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土空间利用适宜性、土壤类型、主要道路、镇域GDP水平等影响因素,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理念,遵照采煤塌陷地统一规划,统筹布置重点工程治理工作,理清生态治理轻重缓急,围绕城乡规划与相关农、林、牧、渔等规划要求,综合考虑治理方向与目标、治理技术与方法的整体统一,遵循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原则,将塌陷区划定为湿地保护治理区、自然恢复治理区、生态防护治理区、农业开发治理区和生态景观治理区等五大规划治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方案与治理思路。

杨雅麟[5](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利用城市内的存量用地受到了愈加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存量规划过程中重要的更新目标。由于城市发展规划及用地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工业用地原有的用地功能已不再适应当今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多逐渐走向衰落、搬迁或转型升级的道路。其中,老厂区作为城市工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在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如何在存量更新的过程中,将老厂区转变为能够契合城市发展规划的新目标与新定位的城市空间,成为了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空间生产理论则从政治、社会、物质及经济空间多角度为探究老厂区的更新与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空间方法论,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相关实践案例,对“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中的三元空间及其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不同权力主体在老厂区更新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诉求及其对此过程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选取了30个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引入AHP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用以对“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做出评价。并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来确定核心利益相关群体及评价指标在老厂区更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找到老厂区更新发展过程中平衡多方权力主体利益诉求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以厂区更新来延续厂区文脉并激活区域转型,为推动老厂区空间的转型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建议。

庞学珺[6](2021)在《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与实证》文中指出目前,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发展已较为完善,而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规程等原因,已有基准地价评估方法较难适用于我国欠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因此,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同权同价的可行性和常规基准地价制订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创新按全域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定级估价,用权能修正和意愿调查确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思路与方法。并以皋兰县(商服用地)基准地价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⑴我国相关政策强调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可实现“同权同价”,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可知:无论从理论层面或人们的认知实践层面,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同权同价”的设想都不太契合实际。认知层面认为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高于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人有69.6%,27.3%的人则持相反意见,另外3.1%的人对此事呈现无所谓的态度。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受偿意愿为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受偿意愿的90.6%;而地产开发商对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支付意愿为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支付意愿的81.4%,土地管理人员对于两者的支付意愿相当。⑵当前地价评估方法较难准确评估欠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欠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存在产权让渡难(或无)、交易案例少、收益较难计算等问题,常用地价评估方法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和假设开发法、成本逼近法难以应用在集体建设用地地价的评估中,致使常规方法在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订中难以适用。⑶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订的理论逻辑是:以县域为单位,全域按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定级与基准地价确定,然后在剔除国有建设用地后,确定集体建设用地的级别,运用权能修正法将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修正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辅以意愿调查法进行检验与校核。权能修正是基于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基础上,从权利完整性、交易完善性以及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进行修正;意愿调查法,一方面作为一种辅助的评估方法,另一方面作为对权能修正结果的验证手段。⑷基于上述方法,以皋兰县(商服用地)基准地价为例进行实证,进行了皋兰县集体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制订。皋兰县集体建设用地(商服用地)的基准地价为国有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基准地价的78.3%。将此结果与当地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各级乡镇部门、房地产开发商等面相关人员进行会议调研,最终结果认可度为95%。鉴于上述结果,全域按国有建设用地定级估价再进行权能修正确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逻辑思路正确,以权能修正法为主,意愿调查法为辅的基准地价评估方法在欠发达地区具有可行性。该思路与方法立得信、可推广、可适用。对于发达地区局部区域基准地价制订也具有借鉴意义。

贾金旺[7](2021)在《老旧仓储园区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格局在国内和国际不断被重新分配,国内一些传统的工业城市正在从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因此,大量的工业时期建筑面临着淘汰,这其中就包含了存量可观的老旧仓储园区,这些老旧仓储园区见证了城市工业时代的历史,同时占据着城市中心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市场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再利用有着迫切的需求。本文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城市更新理论和建筑设计理论,借助案例调查分析,研究总结老旧仓储园区的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旨在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相关设计实践,实现老旧仓储园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从论文缘起开篇,阐释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厘清老旧仓储园区的相关概念,标定研究的边界范围;制定了总体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二章是理论研究综述部分,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相关实践,为本研究提供多重视角的启发。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归纳总结了老旧仓储园区在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分布、交通组织以及建筑单体等方面的特征,并深挖形成这种特征的影响因素。同时,从功能业态、外部空间和建筑单体三方面反思现状问题的本源。通过项目调研,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以及产业空间的发展趋势,研究产业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变化,从产业适配、外部空间到建筑利用多层面探求合理的改造设计方法。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与展望,本研究试图突破工业建筑保护理论的笼统概念,将仓库以及仓储园区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并将其放到更大的城市语境中,寻求一套和城市对话的改造设计方法,希望能为今后老旧仓储园区的改造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赵世秀[8](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韦军[9](2021)在《基于“三生”协调的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淮南市寿县为例》文中提出寿县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同样也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空港、旅游产业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寿县县域工业产业基础薄弱,城区与乡镇工业发展缓慢,产业类别与布局存在“低、杂、乱”的不足现象。基于“三生”协调的乡村空间便利性研究有助于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因此以“三生”协调的研究视角来剖析乡村空间便利性,建立寿县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体系,探索乡村空间便利性优化策略有利于稳定乡村空间格局的发展。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25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寿县“三生”空间的现状条件,辨析乡村“三生”空间特征,探讨寿县“三生”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分类体系,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构建基于三生视角的寿县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体系,以此提出乡村空间便利性优化策略。首先,总结国内外关于乡村空间、“三生”空间和乡村空间便利性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和拓展,综合考虑若干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统筹发展乡村空间多种类型的功能要素和不同尺度下的乡村建设类型,兼顾提升乡村空间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品质。其次,基于以人为本、科学性、主导因素优先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合理选取生产空间便利性、生活空间便利性和生态空间便利性的评价指标因子,综合考虑了乡村日常使用便利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三生视角下的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体系。在对“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划定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寿县为实证地区,对县域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不同类型空间要素进行便利性分级评价。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研究设定了不同空间类型下的单个要素因子的空间便利性等级的5个梯度,分别为最便利、高便利、中便利、低便利和不便利,指标体系中包含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通过Arc GIS平台将主导功能要素不同的乡村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评价结果指出不同主导功能要素的乡村空间便利性各不相同。最后,综合分析寿县乡村空间功能现状特征和便利性评价体系的分析结果,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功能要素和尺度下的乡村空间便利性优化策略,以期优化和提升淮南市寿县地区的乡村空间便利性水平。图:[19]表:[25]参:[75]

高文冬[10](2021)在《农地确权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以昌乐县TW镇为例》文中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已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耕地利用率低甚至出现抛荒、撂荒等现象。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农地确权颁证为开端展开,目的是通过农地确权颁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昌乐县TW镇自2013年起开始确权,截至2019年底,114个自然村中已有110个自然村完成农地确权工作,完成率达到96.49%。通过实地走访发现,TW镇村庄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大都外出务工,耕地利用率低,村庄基本农田大面积种树,村庄土地规模化流转率低。本文通过对昌乐县TW镇三个社区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AU统计软件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256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从确权实践角度和确权认知角度综合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以期发现确权后影响昌乐县TW镇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显着因素,为实现确权政策效用最大化、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建言献策。模型结果:(1)确权实践方面,农地确权登记将会增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但不显着;是否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2)确权认知方面,农户确权了解度、确权效果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并且通过了统计学上显着性检验;农户确权支持度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而产权强度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且具备显着性。(3)农地确权并不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唯一因素,农户流转意愿还受其个体、家庭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都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显着相关性,但受教育程度程度越高越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年龄越大越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都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且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比家庭年人均收入产生的影响程度更强。政策建议:(1)加强农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确权认知;(2)加强农户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户就业能力;(3)搭建流转信息平台,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4)培植规模经营主体,平衡土地供求关系。

二、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及其特殊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及其特殊性(论文提纲范文)

(4)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生态风险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1.2.2 采煤塌陷地治理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1.4 生态系统完整性理论
        2.1.5 地域分异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生态风险
        2.2.2 生态风险评价
        2.2.3 采煤塌陷区生态风险评价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位置
        3.1.2 自然地理状况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影像预处理
        3.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4章 生态风险因子分析
    4.1 风险源因子选取与分析
        4.1.1 地形因子
        4.1.2 环境污染因子
    4.2 景观格局因子选取与分析
        4.2.1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
        4.2.2 景观水平指数
        4.2.3 处理与分析
    4.3 生态系统服务因子选取与分析
        4.3.1 生态系统服务因子选取
        4.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
        4.3.3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析
第5章 生态风险评价与分析
    5.1 评价模型与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5.1.1 评价模型
        5.1.2 风险因子权重确定
    5.2 生态风险空间分异
    5.3 生态风险重心演变
        5.3.1 标准差椭圆
        5.3.2 生态风险重心转移
第6章 分区划定与治理
    6.1 生态治理分区划定
        6.1.1 生态治理原则
        6.1.2 生态治理分区划定
    6.2 治理对策与建议
        6.2.1 治理规划方案
        6.2.2 治理思路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已达成国际共识
        1.1.3 城市空间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1.1.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哈尔滨更新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空间生产
        1.3.2 城市更新
        1.3.3 老厂区
        1.3.4 工业遗产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2.1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2.1.1 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
        2.1.2 中国语境下的空间生产
        2.1.3 空间生产与城市更新
        2.1.4 研究评述
    2.2 老厂区更新研究
        2.2.1 国外老厂区更新相关研究
        2.2.2 国内老厂区更新相关研究
        2.2.3 研究评述
    2.3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2.3.1 工业遗产保护管理
        2.3.2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2.3.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2.3.4 研究评述
    2.4 老厂区三元空间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2.4.1 商业中心改造实例:深圳上步工业区三元空间更新再造
        2.4.2 文创园区改造实例:北京798艺术区三元空间更新再造
        2.4.3 工业遗产改造实例:意大利普拉托市工业遗产改造实践
    2.5 本章小结
3 “哈量”老厂区现状研判
    3.1 “哈量”老厂区发展背景
        3.1.1 哈尔滨市工业发展概况
        3.1.2 哈尔滨“156 项工程”老厂区发展概况
        3.1.3 “哈量”老厂区发展历程
        3.1.4 案例选择依据
    3.2 “哈量”老厂区现状概况
        3.2.1 平面布局
        3.2.2 建筑概况
        3.2.3 特色提取
        3.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3.3 研究范围现状概况
        3.3.1 研究范围划定
        3.3.2 区位概况
        3.3.3 物质空间形态及特征
        3.3.4 社群构成及其空间特征
    3.4 空间生产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的问题
        3.4.1 空间生产利益化
        3.4.2 空间形式同质化
        3.4.3 空间营造商业化
        3.4.4 发展机制片面化
    3.5 本章小结
4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的空间生产过程
    4.1 空间的实践——“哈量”老厂区更新的物质空间建构
        4.1.1 厂区功能的延展与置换
        4.1.2 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4.2 空间的表征——“哈量”老厂区更新的空间生产构想
        4.2.1 政府规划:空间实践的主导力量
        4.2.2 资本注入:空间实践的必要前提
    4.3 表征的空间——“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现状调查
        4.3.1 居民对空间表征的内化
        4.3.2 居民对空间表征的抵抗
    4.4 各权力主体在“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中的博弈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评价
    5.1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主客体
        5.1.3 评价内容
        5.1.4 评价指标选取
        5.1.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分析评价
        5.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5.2.2 评价结果的因子识别
        5.2.3 各指标因子熵权及熵值的计量分析
        5.2.4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空间-权力博弈分析
    5.3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3.1 各权力主体自身利益维度分析
        5.3.2 各权力主体共同利益维度分析
        5.3.3 各权力主体利益博弈维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
    6.1 在“哈量”老厂区更新中实现空间正义的思路
        6.1.1 地方政府:发挥主导力量,组织并协调参与主体关系
        6.1.2 市场资本:合理运用市场力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6.1.3 居民:强调空间使用的公共性及空间权力的正义性
        6.1.4 促进“哈量”老厂区更新中各权力主体的有效合作
    6.2 基于权力博弈分析的“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策略
        6.2.1 制度运营策略
        6.2.2 经济再造策略
        6.2.3 物质整合策略
        6.2.4 社会协调策略
    6.3 “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方案
        6.3.1 区域功能定位
        6.3.2 厂区空间布局
        6.3.3 厂区流线组织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1:“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哈量”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调查问卷(核心利益相关者调查)
    附录3:“哈量”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调查(专家咨询)
致谢

(6)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研究
        1.2.2 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研究
        1.2.3 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同权同价”可能吗?
    2.1 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理论分析
        2.1.1 政策层面
        2.1.2 性质层面
    2.2 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实践认知分析
        2.2.1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意愿程度调查
        2.2.2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心理预期调查
        2.2.3 心理预期基准地价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基准地价对比
        2.2.4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与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高低成因分析
        2.2.5 心理预期在同一区位对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本身的反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有地价评估方法:可用吗?
    3.1 现有的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3.1.1 基准地价的概念、遵循的原则以及评估方法
        3.1.2 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
    3.2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技术指引
        3.2.1 技术指引分析
        3.2.2 技术指引适用性
    3.3 现有基准地价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
        3.3.1 市场比较法适用性分析
        3.3.2 收益还原法适用性分析
        3.3.3 成本逼近法适用性分析
        3.3.4 假设开发法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怎样做?
    4.1 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差异性分析
    4.2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路径探索
        4.2.1 权能差异修正
        4.2.2 定级因素修正
    4.3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理论逻辑
    4.4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思路
    4.5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思路
    4.6 评估方法探索
        4.6.1 权能修正法
        4.6.2 意愿调查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实践:可行吗?
    5.1 研究区概况
    5.2 评估范围
    5.3 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
    5.4 权能修正法评估皋兰县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
        5.4.1 权能修正法中修正系数的计算
        5.4.2 修正系数准确性验证
    5.5 意愿调查法评估皋兰县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
    5.6 皋兰县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两类建设用地地价心理预期调查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7)老旧仓储园区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缘起
    1.2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的内容及相关概念
        1.4.1 研究内容
        1.4.2 相关概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老旧仓储园区改造研究综述
    2.1 老旧仓储园区改造的基础理论
        2.1.1 “改造”的内涵
        2.1.2 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2.1.3 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理论
        2.1.4 国内外城市更新思想
    2.2 老旧仓储园区改造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园区发展理论
        2.2.2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
        2.2.3 建筑现象学理论
        2.2.4 自组织理论
    2.3 国内外老旧仓储园区改造实践历程
        2.3.1 国外老旧仓储园区改造实践
        2.3.2 国内老旧仓储园区改造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旧仓储园区特征与现状问题分析
    3.1 老旧仓储园区特征分析
        3.1.1 选址特征
        3.1.2 建筑布局特征
        3.1.3 功能分布特征
        3.1.4 交通组织特征
        3.1.5 外部空间特征
        3.1.6 建筑特征
    3.2 影响因素研究
        3.2.1 交通
        3.2.2 功能
        3.2.3 建造技术
    3.3 现状问题分析
        3.3.1 功能业态问题
        3.3.2 外部空间问题
        3.3.3 建筑单体问题
    3.4 老旧仓储园区价值分析
        3.4.1 历史价值
        3.4.2 艺术价值
        3.4.3 场所价值
        3.4.4 经济价值
    3.5 老旧仓储园区改造设计原则及策略
        3.5.1 改造设计原则
        3.5.2 改造设计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老旧仓储园区改造设计方法
    4.1 老旧仓储园区改造中的功能研究
        4.1.1 创意产业的适配
        4.1.2 创意阶层的特征
        4.1.3 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业态类型
        4.1.4 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
        4.1.5 建筑空间的适应性研究
        4.1.6 功能布局
    4.2 外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4.2.1 开放街区理念
        4.2.2 完善多级开放系统
        4.2.3 街区尺度的重构
        4.2.4 街道场所的激活
        4.2.5 重点空间的营造
        4.2.6 构建慢行优先的交通环境
    4.3 建筑单体改造设计研究
        4.3.1 建筑空间的改造设计
        4.3.2 建筑外观的改造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老旧仓储园区改造设计实践
    5.1 园区类型匹配
        5.1.1 交通组织特征
        5.1.2 空间布局特征
        5.1.3 建筑单体特征
    5.2 功能布局
        5.2.1 功能的多样性布局
        5.2.2 两大服务平台
    5.3 外部空间改造
        5.3.1 多级开放系统
        5.3.2 街区尺度
        5.3.3 重点空间营造
        5.3.4 街道界面的布置
        5.3.5 交通优化
    5.4 建筑单体改造
        5.4.1 建筑空间的改造
        5.4.2 建筑外观的改造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基于“三生”协调的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淮南市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乡村空间
        1.3.2 “三生”空间
        1.3.3 乡村空间便利性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人地关系理论
        2.1.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三生”空间研究
        2.2.1 国内“三生”空间研究
        2.2.2 国外“三生”空间研究
    2.3 国内外乡村空间便利性研究
        2.3.1 国内乡村空间便利性研究
        2.3.2 国外乡村空间便利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1.1 以人为本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主导因素优先原则
        3.1.4 可操作性原则
    3.2 基于“三生”协调的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体系构建
        3.2.1 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2.2 评价指标确定
        3.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设置
第四章 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体系应用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环境
        4.1.3 农业概况
    4.2 “三生”空间划定
        4.2.1 数据来源
        4.2.2 划定方法
        4.2.3 土地“三生”功能识别与分类
        4.2.4 寿县乡村“三生”空间的确定
    4.3 乡村“三生”空间特征
        4.3.1 生产空间特征
        4.3.2 生活空间特征
        4.3.3 生态空间特征
    4.4 乡村空间便利性的评价结果分析
        4.4.1 评价指标处理与分析
        4.4.2 生产空间便利性评价结果分析
        4.4.3 生活空间便利性评价结果分析
        4.4.4 生态空间便利性评价结果分析
        4.4.5 乡村空间便利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6 三生空间协调与乡村空间便利性的关系
第五章 乡村空间便利性优化策略研究
    5.1 乡村空间便利性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5.1.1 乡村空间便利性优化的原则
        5.1.2 乡村空间便利性优化的目标
    5.2 乡村生产空间便利性优化策略
        5.2.1 整治乡村生产空间,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5.2.2 不同等级的生产空间,采取不同的耕作经营方式
        5.2.3 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5.3 乡村生活空间便利性优化策略
        5.3.1 增强乡村规划的建设引导,改善乡村生活空间品质
        5.3.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优化生活空间便利性
        5.3.3 调整道路交通网络体系,提升乡村居民日常出行便利性
    5.4 乡村生态空间便利性优化策略
        5.4.1 修复水环境,维育村庄原有生态基底
        5.4.2 提升生态承载能力,优化保护乡村生态格局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农地确权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以昌乐县TW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确权相关研究
        1.2.2 土地流转相关研究
        1.2.3 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关系研究
        1.2.4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
        2.1.2 土地流转
        2.1.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2.1.4 土地流转意愿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土地产权理论
        2.2.2 地租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分析及假设
    3.1 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分析
        3.1.1 农地确权增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
        3.1.2 农地确权抑制农户流转意愿
    3.2 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假设
        3.2.1 确权实践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
        3.2.2 确权认知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
    3.3 小结
第4章 TW镇农地确权和流转现状及样本描述
    4.1 TW镇基本概况
    4.2 TW镇农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情况概述
        4.2.1 TW镇农地确权工作开展情况
        4.2.2 TW镇土地流转现状
    4.3 数据来源
    4.4 调查样本描述
        4.4.1 个体样本描述
        4.4.2 家庭特征描述
        4.4.3 样本确权实践情况描述
        4.4.4 样本确权认知情况描述
        4.4.5 样本农户土地流转情况描述
    4.5 土地确权及土地流转问题概述
        4.5.1 土地确权中存在的问题
        4.5.2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4.6 小结
第5章 农地确权后TW镇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1 控制变量选取及说明
        5.2.2 自变量选择及说明
    5.3 模型回归展示
    5.4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4.1 控制变量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
        5.4.2 自变量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
    5.5 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机制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农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确权认知
        6.2.2 加强农户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户就业能力
        6.2.3 搭建流转信息平台,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
        6.2.4 培植规模经营主体,平衡土地供求关系
    6.3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土地确权调查问卷
致谢

四、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及其特殊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D]. 张翼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三权分置”视阈下土地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 张焕焕. 辽宁大学, 2021
  • [3]工业考古学视角下济南国棉一厂空间形态演化与营建研究[D]. 柴宇豪.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生态风险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D]. 赵光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杨雅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与实证[D]. 庞学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
  • [7]老旧仓储园区改造设计研究[D]. 贾金旺.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8]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9]基于“三生”协调的乡村空间便利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淮南市寿县为例[D]. 韦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
  • [10]农地确权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以昌乐县TW镇为例[D]. 高文冬.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和特殊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