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运动障碍康复指导

脑瘫儿童运动障碍康复指导

一、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康复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程萌[2](2021)在《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康复手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脑瘫合并癫痫患儿脑瘫和癫痫的发作类型、头部影像学及脑电图相关资料的差异,阐明其脑瘫合并癫痫的临床特征;探究运动疗法、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对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康复的影响,阐明其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上脑瘫合并癫痫患者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瘫合并癫痫患儿96例和脑瘫不伴癫痫患儿6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包括脑瘫和癫痫发作类型、头部影像学及脑电图等临床相关资料的差异性;另外将96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运动疗法联合伪刺激线圈的经颅磁刺激,观察组实施运动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独立自主能力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软件(version23.0)进行分析。结果:1.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1)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瘫类型的比较结果显示,65例脑瘫不伴癫痫患者中混合型脑瘫4例(6.15%)、不随意型脑瘫8例(12.3%)、共济失调型脑瘫3例(4.61%)、痉挛型偏瘫8例(12.3%)、痉挛型双瘫27例(41.5%)、痉挛型四肢瘫15例(23.0%),而在96例脑瘫合并癫痫患者中混合型脑瘫3例(3.12%)、不随意型脑瘫10例(10.4%)、共济失调型脑瘫3例(3.12%)、痉挛型偏瘫27例(28.1%)、痉挛型双瘫11例(11.5%)、痉挛型四肢瘫42例(43.7%),两组患儿在痉挛性偏瘫(X2=1.112,P=0.023)、双瘫(X2=1.973,P<0.001)以及四肢瘫(X2=3.446,P<0.001)等类型中占比具有统计学差异。(2)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中癫痫的发作类型研究结果显示,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中癫痫的发作类型中强直-阵挛型发作43例(44.7%)、强直发作83例(8.33%)、阵挛发作6例(6.25%)、局灶性发作22例(22.9%)、肌阵挛发作8例(8.33%)、失张力发作2例(2.08%)、West综合征7例(7.29%)、失神发作2例(2.08%)。(3)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的头颅影像学改变情况比较与脑瘫不合并癫痫组相比,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学中丘脑或基底节损伤(X2=2.197,P=0.028)、灰质或灰白质损伤(X2=1.337,P=0.035)和感染或发育异常(X2=1.037,P<0.001)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瘫不伴癫痫组,而脑白质损伤(X2=1.554,P<0.001)明显低于脑瘫不伴癫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电图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脑瘫合并癫痫组脑电图出现局限性痫样放电(52.1%)和全面性痫样放电(31.3%)明显占比较高,与脑瘫不伴癫痫组相比,脑瘫合并癫痫组患儿脑电图全面性痫性放电(X2=3.115,P<0.001)和局灶性痫性放电(X2=2.006,P<0.001)发生率明显高于脑瘫不伴癫痫组,而非特异性异常(X2=1.553,P=0.015)和未见异常(X2=2.152,P<0.001)明显低于脑瘫不伴癫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分组康复治疗的结果(1)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着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运动评分的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运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和抓握能力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和抓握能力评分均显着增加,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降低有效率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95.8%)患者在治疗后肌张力降低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7,P=0.039)(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发育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发育商评分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着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瘫患者中以痉挛型四肢瘫最易发生癫痫;2.头颅影像学异常和脑电图资料对于在脑瘫患者中早期诊断癫痫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3.对于脑瘫合并癫痫患儿,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以及肌张力等运动功能障碍,但其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应用则效果更优,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唐萍萍[3](2021)在《脑瘫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表现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督脉及膝以下足三阳经筋为切入点,研究体表阳性反应点与小儿脑瘫临床病候的相关性,深入挖掘针灸视角下小儿脑瘫的具体认识,明确该病可能涉及的病变经脉与部位,并以此指导针灸治疗。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脑瘫患儿进行一般情况与症候特征采集、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并对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循行线路进行体表诊察,诊察线路为:督脉诊察区(L0-16、M0-16、R0-16),足三阳经筋诊察区(LF0-8、LB0-8;LM0-8、RM0-8;RF0-8、RB0-8)。并运用SPSS24.0软件,将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数目进行差异性分析,将受试患者的运动功能分级、其他症状(过敏、智力、吞咽咀嚼、流涎、饮食、二便、睡眠)分别与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软件的Apriori算法,将受试患者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分布,分别与患者的运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及其他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督脉与足阳明经筋的反应点数目较其他诊察线路反应点数目多。足三阳经筋诊察区阳性反应前六个频率最高的为RF3、LF3、RF5、RF5、RF4、LF4、LF5,主要集中在双侧足阳明经筋小腿部线路上段,大致位于足三里(次)与丰隆(次)之间;督脉诊察区阳性反应前六个频率最高的是R7、L7、L12、L9、L11、R12,主要集中于胸7至胸12夹脊穴分布处。2.诊察区阳性反应点数目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不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但反应点关联度上,与运动功能障碍最有关联的阳性反应点为L7、LF3、RF3,大致位于第七胸椎夹脊与双侧足三里、上巨虚。3.督脉阳性反应点的数目与饮食、过敏症状呈正相关(P<0.05),过敏症状与膝以下足少阳经筋反应点数目呈负相关(P<0.05)。反应点关联性上,与过敏、睡眠症状最具关联度的是R7,大致为第七胸椎夹脊位置;与智力、饮食二便、吞咽咀嚼、流涎症状最具关联度的是LF3与RF3,大致位于足三里、上巨虚。结论:1.在足阳明经筋小腿部线路上段、下胸段夹脊处的诊察表现可能更能够反应出小儿脑瘫的核心问题,此两处应是治疗方案中的主要刺激部位。2.在第七胸椎夹脊与足三里-上巨虚区域重点进行诊察是辅助脑瘫诊疗的关键,这可能是针灸视角诊察、治疗小儿脑瘫及运动及其他症状的关键部位。3.从督脉、足阳明经筋的病候的视角去思考、探索小儿脑瘫的针灸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治疗方案,可能是更为直接的小儿脑瘫针灸临床路径。

唐雅妮[4](2021)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疗效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探讨不同疗法的代谢组学效应差异,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肉毒素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肉毒素治疗,以改良Ashworth量表、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2.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采集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E-MS)检测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治疗前后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果:1.组内比较:针刺组和肉毒素组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下降,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足背屈角下降,内收角、腘窝角、GMFM总百分数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比较:肉毒素组较针刺组治疗6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针刺组较肉毒素组治疗12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针刺组较肉毒素组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GMFM总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病情程度分层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肌张力Ⅰ级、Ⅲ级比Ⅳ级下降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Ⅳ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精氨酸、鸟嘌呤浓度升高,磷酰胆碱、烟酰胺、L-缬氨酸、丙酮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嘌呤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5.肉毒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D-谷氨酰胺、波维酸、2-羟基乙磺酸酯、顺乌头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低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2.肉毒素在治疗6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在治疗12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肉毒素。3.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是通过上调精氨酸、下调谷氨酰胺,调节体内氨基酸的水平来达到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赵泽明[5](2021)在《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原计划纳入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构音障碍患儿66例,实际纳入61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61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研究过程中,因患儿监护人个人原因要求退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剔除2例、3例,最终共完成56例,试验组29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喂养指导、护理方法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施以基础构音训练,基于对照组,试验组加以选择性脊柱推拿,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构音训练,基础构音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60次;推拿隔日1次,每次30min,每周3次,共治疗36次。两组患儿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结束后第1天由专人进行评估,测量身高、体重;应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表评估构音障碍,痉挛型脑瘫中医证候积分值评估中医证候,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评估粗大运动功能;使用Fotric226s医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患儿面部、颈前区、颈后区的红外热像图,并应用Analyz IR软件提取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红外温度平均值。采用Excel表格记录汇总数据,IBM 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身高及体重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平均身高(88.60±6.29)cm与治疗前(87.31±6.18)cm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身高(88.79±6.00)cm与治疗前(87.67±5.91)cm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体重(12.13±2.29)kg与治疗前(11.87±2.26)k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体重(12.40±1.88)kg与治疗前(12.15±1.87)k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身高、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2、构音障碍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62.44±21.71)与治疗前(49.13±21.1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49.77±24.80)与治疗前(48.59±25.1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患儿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3、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积分平均值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积分平均值(38.10±6.09)与治疗前(36.06±5.4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积分平均值(37.51±4.99)与治疗前(37.00±5.8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患儿积分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4、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GMFM-88平均得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GMFM-88平均得分(102.68±66.43)与治疗前(95.72±68.2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GMFM-88平均得分(100.70±72.12)与治疗前(96.40±71.6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患儿GMFM-88平均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5、穴区温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双侧口禾髎穴区温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双侧口禾髎穴区温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1、选择性脊柱推拿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情况,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应用。2、选择性脊柱推拿、基础构音训练均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整体抗病及康复能力,其中选择性脊柱推拿组在提高患儿整体抗病及康复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基础构音训练组。3、选择性脊柱推拿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升高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蒋沐禾[6](2021)在《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脑瘫患儿家庭康复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以引导式教育理念为主、联合推拿按摩的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自理能力、认知功能、日常活动、移动与平衡、语言与交流等方面的影响。方法现状调查:选择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的129名脑瘫患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家庭康复训练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儿童功能独立性量表(Wee FIM)、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脑瘫量表(Peds QLTM3.0)进行调查,了解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措施。干预实验:采用抽签法,将9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3组,对照组、引导式教育组和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组在医院内进行引导式教育半日流程课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在对照组和引导式教育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引导式教育理念为主的家庭康复训练。在干预6个月后评定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与生活质量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现状调查:(1)本次研究共发放13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9份。调查显示,脑瘫患儿家长相关疾病知识测评合格率低、家长参与患儿康复积极性差;129例脑瘫患儿中,功能独立性为“重度依赖”57人(44.19%),“极重度依赖”54人(41.86%),“完全依赖”8人(6.20%)。患儿生存质量总分为(41.62±10.75)分,其中日常活动维度(23.23±12.05)分、学校活动维度(28.68±13.66)分、移动与平衡维度(41.82±17.36)分、饮食活动(49.19±14.18)分、语言与交流维度(15.21±9.91)分。(2)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现状结果显示: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低、患儿家长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差、家庭康复训练效果不理想。其中家长不懂康复训练方法、家庭康复训练不正规、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孩子不配合、不能坚持长期训练是主要影响因素。干预实验:(1)干预后,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导式教育组、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得分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语言与交流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6个月后,三组脑瘫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与生活质量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并且在干预时间与干预方法上存在交互效应(P<0.05)。说明三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与生活质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变化,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与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结论(1)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实施率低、效果不理想。家长不懂康复训练方法、家庭康复训练不正规、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孩子不配合、不能坚持长期训练是主要影响因素。(2)以引导式教育理念为主、联合推拿按摩的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有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自理能力、认知功能、日常活动等方面,有利于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吴琼远[7](2020)在《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文献分析方法,挖掘针灸与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方面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瘫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正式发表的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再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首先采用Excel表格建立文献数据库,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基本信息及处方进行摘录管理,然后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文献中的具体方法、腧穴、经络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处方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5.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最后运用表格、柱状图和饼图等图表形式将统计结果列出,直观反映各数据特点。结果:(1)针灸方面:(1)频次统计: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艾灸、穴位埋线、水针、电针为辅。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头针类型又以焦氏头针、靳三针运用最广。穴位以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运用频次最高。经脉以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运用最广。(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共得出支持度≥20%,置信度≥80%的12个穴位关联组,具体为:足三里—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足三里;足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足三里—外关;足三里—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外关、曲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其中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的支持度及支持度实例最高。(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将之分为6类,第一类百会、四神聪;第二类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第三类解溪、手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第四类大椎、命门、肾俞、太冲、太溪、悬钟;第五类廉泉、地仓、哑门、夹脊穴、风池、内关、神庭;第六类伏兔、髀关、肩髃、承山、血海、委中、昆仑。(2)推拿方面:(1)频次统计:推拿疗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穴位以脊柱穴、百会、足三里、合谷、肾俞、风池运用最多。经络频次数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叩击类、振动类以及运动关节类的手法运用较少。推拿常用的部位为下肢部、头颈项部、腰背部。(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支持度≥15%,置信度≥80%高频腧穴关联组有4组,分别是百会—风池、百会—四神聪、风池—委中、百会,肾俞—脾俞。百会—四神聪;合谷—承山、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风池、委中的置信度最高,均为100%。(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共得到5类腧穴组合,第一类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第二类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第三类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第四类合谷、曲池、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环跳;第五类脊柱穴。结论:(1)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推拿方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推拿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2)针灸及推拿疗法在临床上最常选用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脊柱穴、肾俞等具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行气活血、醒脑开窍等作用的穴位;常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及阳经经穴,注重多气多血经络的运用。(3)针灸及推拿在选择穴位方面以局部选穴为主,注重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以及循经取穴。在穴位配伍方面重视本经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等配穴方法。

汪杨[8](2020)在《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分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痉挛型脑瘫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Bobath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针刺、温和灸结束后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Bobath疗法。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做三个疗程。40名患儿在治疗前后均接受GMFM88、PDMS-FM评估,通过两种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1.GMFM88评估:治疗前两组GMFM8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GMFM88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GMFM88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PDMS-FM评估:治疗前两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Bobath疗法均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进而改善整体运动功能障碍。(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黄若诗[9](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plasy,简称脑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48‰,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与反射异常的主要原因。该病具有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等特点,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是改善患儿远期预后的关键。脑瘫儿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虽然常规康复可促进脑瘫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但会降低患儿及家长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还会影响患儿的远期预后。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较多,如何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发展迅速,其主要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而使血管舒张、循环改善,从而达到促进神经元供血供氧,增加神经支配功能的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功能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然而关于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SGB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一步探究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03月—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房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包括双瘫、偏瘫、四肢瘫)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阻滞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脱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脑瘫分型、GMFCS分级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的康复治疗项目(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阻滞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G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GMFM-88评分比较,t=9.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GMFM-88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2.25,P<0.05,对照组t=-4.33,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抓握能力评分比较,t=3.0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抓握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6.595,P<0.05,对照组t=-2.904,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比较,t=7.6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3.450,P<0.05,对照组t=-7.884,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常规康复训练配合SGB,两种方式均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联合SGB能更加有效地改善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功能。

贺贞[10](2019)在《穴位按摩结合口腔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穴位按摩结合口腔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探求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脑瘫患儿根据入院时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治疗和口腔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口面部穴位按摩刺激,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口运动评分和体重测量比较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D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DDS总分、口腔期评分、咽期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DDS总分、口腔期评分、咽期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3.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口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口运动总分、下颌评分、唇评分、舌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增加(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口运动总分、下颌评分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观察组唇评分、舌评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4.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体重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脑瘫患儿体重改善疗效相当(P>0.05);从体重增加分数分析,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的症状,但观察组更显着。组内比较,两组轻度、中重度吞咽障碍患儿的体重测量结果较治疗前均增加(P<0.01);两组极重度吞咽障碍患儿体重测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进行年龄/体重的测量,评价其营养不良情况。观察组体重低下总发生率为61.29%,对照组体重低下总发生率为64.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结合口腔感觉促进技术可改善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程度及症状,适用于轻至中重度合并口咽期吞咽障碍的脑瘫患儿,且优于单纯常规口腔感觉促进治疗。

二、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康复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康复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康复手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诊断分型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康复治疗手段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
        1.1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瘫类型的比较
        1.2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中癫痫的发作类型
        1.3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学改变情况比较
        1.4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与不合并癫痫患儿脑电图特点的比较
    2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分组康复治疗的结果
        2.1 两组康复治疗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运动评分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降低有效率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讨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脑瘫相关研究进展与现况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写词表
致谢
附录

(3)脑瘫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表现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小儿脑瘫的中医认识进展
        1 小儿脑瘫的古代中医认识
        1.1 胎病癫疾
        1.2 小儿瘫痫
        1.3 五软五硬
        1.4 小儿半身不遂
        2 小儿脑瘫的现代中医认识
        2.1 辨证思路
        3 中医治疗
        3.1 针灸治疗
        3.2 推拿治疗
        3.3 中药治疗
        3.4 综合治疗
    第二节 小儿脑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1 临床特点
        2 影响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产前及围生期因素
        2.3 新生儿期因素
        3 治疗
        3.1 综合康复治疗
        3.2 药物及手术治疗
        3.3 早期干预治疗
    第三节 针灸视角下的小儿脑瘫认识
        1 督脉与小儿脑瘫的关系
        2 足三阳经筋与小儿脑瘫的关系
    第四节 针灸语境下相关诊察术语的概念考辩及诊察方法探析
        1 诊察术语的概念考辩
        1.1 经络诊察与腧穴诊察
        1.2 筋结点
        1.3 阳性反应点
        1.4 敏化穴位
        2 诊察方法探析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一般情况采集
        1.7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相关量表数据收集
        1.8 脑瘫患儿其他症状量表数据收集
    2 研究方法
        2.1 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诊察方法
        2.2 记录方法
        2.3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差异性分析
        3.3 相关性分析
        3.4 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督脉与膝以下足三阳经筋诊察部位的选择
        1.1 督脉诊察部位的选择
        1.2 膝以下足三阳经筋诊察部位的选择
    2 诊察部位划分区域与腧穴的关系
        2.1 诊察部位的划分原则
        2.2 划分区域与腧穴及筋结点的体表位置关联
    3 脑瘫患儿阳性反应点的规律总结分析
        3.1 下胸段夹脊——第七胸椎夹脊
        3.2 膝以下足阳明经筋上段——足三里、上巨虚
    4 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4.2 研究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脑瘫患儿一般情况
    附录3 脑瘫患儿中医证候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伦理审批
        1.2 受试者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对照
        2.3 治疗方案
        2.4 评价时间点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不良事件处理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脑瘫患儿纳入、排除、脱落和病例完成情况
        3.2 有效病例的基线比较(年龄、性别、分型、分级)
        3.3 疗效评价
        3.3.1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3.3.4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3.3.5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3.3.6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3.4 不良事件评价
    4 小结
第二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血清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1.4 代谢物提取
        1.5 UHPLC-QE-MS分析条件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1.7 潜在代谢筛选和鉴定
        1.8 模型质量控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
        2.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分散点图及置换检验
        2.3 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2.4 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2.5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2.5.1 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2.5.2 肉毒素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全文讨论
    1 痉挛型脑瘫高患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1.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名的认识
        1.1.2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现状
        1.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1.2.1 痉挛型脑瘫的病因研究进展
        1.2.2 痉挛型脑瘫的的现代康复治疗
    2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机制
        2.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3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及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3.1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
        3.2 张力平衡理论与现代生物力学的关系
        3.3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痉挛瘫痪的临床应用
        3.4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意义
    4 肉毒素是目前公认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有效方法
        4.1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机制
        4.2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应用
    5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5.1 针刺和肉毒素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各有优势
        5.2 针刺和肉毒素能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6 针刺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6.1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6.2 氨基酸代谢失衡是脑瘫发病的机制之一
        6.3 针刺通过上调精氨酸保护神经和增强免疫功能
        6.4 肉毒素通过下调谷氨酰胺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随机数字表法
附录B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附录C 张力平衡针法组取穴及取穴标准
附录D 病例报告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儿构音障碍改善情况比较
    (三)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
    (四)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五)两组患儿穴区温度比较
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药物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构音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6)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技术路线图
    4 脑瘫患儿康复现状
        4.1 药物治疗
        4.2 外科手术治疗
        4.3 运动疗法
        4.4 作业疗法
        4.5 物理因子治疗
        4.6 虚拟现实辅助治疗
        4.7 中医治疗
        4.8 引导式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一部分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调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的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调查方法
        2.3 数据录入与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
        3.2 患儿家长疾病相关知识调查
        3.3 家长参与患儿康复积极性
        3.4 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现状调查
        3.5 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与生活质量调查
    4 讨论
        4.1 脑瘫患儿及其家长一般资料分析
        4.2 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低
        4.3 患儿家长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差
        4.4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
        4.5 患儿功能独立性与生活质量现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及调查工具
        2.2 干预措施
        2.3 数据录入与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干预前后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的比较
        3.3 干预前后三组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4.2 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6.1 研究的创新性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7)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1.1 中医古籍中关于脑瘫的记载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1.3 脑瘫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1 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2.3 脑瘫的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 一般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检索方式
        1.4 文献纳入标准
        1.5 文献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统计学方法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1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1.1 频次统计
        1.2 关联规则
        1.3 聚类分析
    2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2.1 频次统计
        2.2 关联规则
        2.3 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1.1 频次分析
        1.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1.3 腧穴聚类分析
    2 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2.1 频次分析
        2.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2.3 腧穴聚类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脑瘫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中止、剔除标准
    1.6 质量控制
    1.7 医学伦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量表
    2.4 意外情况处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88量表评分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DMS-FM量表评分
4 讨论
    4.1 温和灸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2 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9)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及脑性瘫痪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穴位按摩结合口腔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口面部穴位按摩+口腔感觉促进技术
        2.1.2 对照组:口腔感觉促进技术
    2.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2.2.1 DDS评分
        2.2.2 口运动评价
        2.2.3 体重测量
        2.2.4 疗效评定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一般资料的情况分析
    3.2 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DDS评分结果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口运动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测量结果比较
    3.6 两组体重低下发生率的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认识
    4.2 西医学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认识
    4.3 病例选择的讨论
    4.4 治疗技术的讨论
        4.4.1 穴位按摩刺激治疗脑瘫伴吞咽障碍的选穴依据及临床疗效
        4.4.2 口腔感觉促进技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4.5 观察指标的讨论
    4.6 研究结果的讨论
        4.6.1 DDS评分结果分析
        4.6.2 口运动评分结果分析
        4.6.3 营养状况分析
    4.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知情同意书
附录3:临床观察病历表
附录4: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
附录5: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附录6:吞咽障碍调查表
附录7:口运动评分表
附录8:体重测量记录表

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康复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康复手段的研究[D]. 程萌. 青岛大学, 2021(02)
  • [3]脑瘫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表现规律研究[D]. 唐萍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D]. 唐雅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D]. 赵泽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D]. 蒋沐禾.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D]. 吴琼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D]. 汪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D]. 黄若诗.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穴位按摩结合口腔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 贺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脑瘫儿童运动障碍康复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