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出血再手术的经验与教训

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出血再手术的经验与教训

一、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大出血再次手术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赵亮[1](2021)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一期切除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进行评估,探究其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肝癌切除组和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其中急诊肝癌切除组36例,介入治疗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效果、再次破裂出血情况、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住院30d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病人均止血成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腹腔出血、急性肝衰竭、胸腔积液、腹水、胆漏、腹腔感染等情况概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30d死亡率及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4年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急诊一期切除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相比,可以明显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且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情况。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的止血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住院死亡率相当。

孟庆义,朱广昌,鲁冬林[2](2020)在《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布–加综合征(BCS)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难治性疾病,为指导和规范BCS的外科治疗,经多次讨论、研究手术步骤及要点并进行深入探讨与系统总结,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就BCS的术前诊断、外科治疗、术后处理、并发症与处理四部分达成《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使用。

刘元华[3](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王乐[4](2020)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一科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组),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动脉结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明显少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脾动脉结扎组短于脾切除组(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脾切除组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脾切除组10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切除组明显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可行、有效的。2.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作为一种保留脾脏的术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裴有亮[5](2019)在《腹腔镜技术在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可行性的一系列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肝癌行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时手术过程复杂,术中肝断面常显露不清,易导致术中大出血而中转开放。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过程中,我们应用肝脏悬吊技术来帮助肝断面显露,增加手术安全性。这种改良的肝脏悬吊技术通过金手指的辅助,在腹腔镜下从下腔静脉右侧通过并建立肝脏悬吊。本研究旨在介绍这种肝脏悬吊技术并探讨其在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39例大肝癌进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的病人纳入本次研究。前27例没有使用肝脏悬吊技术(非悬吊组),后面12例都使用了肝脏悬吊技术(悬吊组)。这种肝脏悬吊技术在腹腔镜直视下沿下腔静脉右侧分离肝后隧道,金手指通过此隧道引导悬吊带从肝右静脉根部后方穿出建立肝脏悬吊系统。对两组病人的术中变量,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例如性别,年龄,肝脏功能,肝硬化等方面均相近。悬吊组和非悬吊组病人的肿瘤直径也相近(12.0 vs.12.6 cm,P=0.541),肿瘤超过10cm的分别有10例(83.3%)和20例(74.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693)。非悬吊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明显比悬吊组病人要长(415 vs.312 min,P<0.001)。非悬吊组病人术中的总出血量也明显更多(460 vs.200 ml,P<0.001),尤其是在肝实质离断过程中(300 vs.100 ml,P<0.001)。术中输血率也更高(55.6%vs.16.7%,P<0.001)。非悬吊组中有2例(7.4%)因术中大出血需要中转开放,而悬吊组中则没有病人需要中转(P=1.000)。术后两组病人整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75.0%vs.85.2%),但无明显差别(P=0.654)。术后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是反应性胸水,悬吊组和非悬吊组分别有8和15人出现术后出现胸水(66.7%vs.77.8%,P=693),每组各有3人需行胸腔穿刺抽液(25.0%vs.11.1%,P=0.348)。结论:腹腔镜下通过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可以很容易的建立肝后隧道,金手指可以快速的引导悬吊带穿过此隧道建立肝脏悬吊系统。腹腔镜下肝脏悬吊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腹腔镜右半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输血需求。目的:腔内和腔外Pringle法肝门阻断技术均广泛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以减少术中出血。我们简化了腔内Pringle法并广泛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收集我们中心肝癌病人腹腔镜肝切除病历资料,将我们简化的腔内Pringle法与腔外Pringle法进行比较,以评估腔内Pringle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708名肝细胞癌病人在我中心进行了腹腔镜肝切除。其中,457例进行了腹腔镜下Pringle法肝门阻断(PM组),251例未阻断肝门(非PM组)。在肝门阻断组中,166例采用腔外Pringle法(腔外PM组),291例采用简化的腔内Pringle法(腔内PM组)。通过比较各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估这种改良的腔内Pringle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与非PM组病人相比,PM组病人的肿瘤直径更大(4.5 vs.3.9 cm,P<0.001),肿瘤位于肝脏后上段的比例更高(32.4%vs.4.8%,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非解剖性肝切除(87.5%vs.38.2%,P<0.001)。腔外PM组和腔内PM组病人的肝门阻断次数和阻断时间均相近(1.9 vs.2.0,P=0.495;19.1 vs.19.9 min,P=0.295)。两亚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相当。腔外PM组的中转开放率略高于腔内PM组,但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10.8%vs.8.9%,P=0.513)。PM组病人术后的转氨酶峰值水平高于非PM组,但腔内PM组和腔外PM组病人的术后转氨酶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结论:Pringle法肝门阻断最常应用于肿瘤直径较大,肿瘤位于肝脏后上段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的病人。腔内和腔外Pringle法肝门阻断均可有效阻断入肝血流,但简化的腔内Pringle法不需要另外再在腹壁作穿刺孔或切口,并且不会干扰手术视野和腹腔镜器械操作,在减少腹壁创伤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目的:既往研究表明肝癌合并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腹腔镜肝切除术后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但较少研究侧重腹腔镜肝切除在肝功能Child-B级肝细胞癌病人中的作用。我们回顾性收集近6年来我们中心收治的所有能够手术切除的Child-B级病人,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分析比较了开放和腹腔镜肝切除病人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和远期生存的差异。方法:2012年1月到2018年6月期间,总共有186例肝细胞癌病人术前肝功能分级为Child-B级。根据肝切除方式不同,我们将其分为开放组(n=145)和腹腔镜组(n=41)。我们采用卡钳值为0.05的倾向性得分匹配将两组病人进行1:1精确匹配,并分析比较手术方式对Child-B级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远期生存的影响。结果:未进行匹配前,开放组和腹腔镜组病人在年龄(50.9 vs.55.2岁,P=0.020),术前白细胞计数(5.1 vs.4.0×109/L,P=0.003),血小板计数(116.9 vs.79.2×109/L,P<0.001),门脉高压症比例(46.9%vs.73.2%,P=0004),肿瘤大小(8.1 vs.4.1 cm,P<0.001),大血管侵犯(24.8%vs.0,P<0.001)和中央型肿瘤位置(58.6%vs.78.0%,P=0.036)等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异。1:1的精确配对后,每组各有32例纳入最后的研究分析,两组之间所有变量均无明显差异。开放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更多(487 vs.302 ml,P=0.062),术中输血比例更高(43.7%vs.15.6%,P=0.029)。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96.9%vs.71.9%,P=0016)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0.0%vs.15.6%,P=0.008)也明显比腹腔镜组病人高,主要体现在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胸腔穿刺以及呼吸功能不全的等并发症上。匹配之前两组腹腔镜组病人预后明显好于开放组,匹配之后两组病人的无瘤和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匹配后开放组和腹腔镜组病人的1年,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0%、48.2%和29.2%以及72.5%、58.9%和50.5%(P=0.477);而两组的1年,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3%、68.5%和47.25%以及83.2%、65.2%和65.2%(P=0.793)。结论:与开放肝切除相比,腹腔镜肝切除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和呼吸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病人肝切除术后的无瘤生存和总体生存相近,无明显差异。因此,腹腔镜肝切除能够降低Child-B级肝细胞癌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却并不削弱其远期预后。目的:随着腹腔镜技术逐渐应用到肝胆外科,越来越来的中心尝试开展腹腔镜肝切除。腹腔镜肝切除比开放肝切除技术要求更高,术中出血不容易及时控制,大出血常导致中转开放。目前,只有少数几个研究探讨肝细胞癌病人腹腔镜肝切除时中转开放对围手术期和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肝细胞癌并进行腹腔镜肝切除的所有病人。通过1:3的倾向性得分匹配,将发生术中中转开放的病人与顺利完成腹腔镜肝切除的病人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的差异。此外,采取1:8的比例将中转开放病人与传统开放肝切除的病人(2012年1月-2016年12月)进行精确配对,进一步探讨中转开放对肝细胞癌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总共有708例病人尝试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术,其中60例术中需要中转开放(中转率8.5%)。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术前有上腹部手术史(HR 2.520,95%CI1.107-6.451;P=0.028)、中央型肿瘤(HR 2.188,95%CI 1.198-3.997;P=0.011)以及大范围肝切除(HR 2.421,95%CI 1.255-4.670;P=0.008)是中转开放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发生大出血和手术断面显露不清是发生中转的主要原因。进行1:3匹配后,中转开放组病人(n=52)比顺利完成腹腔镜肝切除组病人(n=156)的轻微并发症(Clavien-Dindo I级和II级)发生率明显要高(48.1%vs.28.6%,P<0.001),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0-天的死亡率却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和中转组病人术后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0%,63.6%和46.4%以及82.7%,58.4%和58.4%(P=0.698),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1%,77.5%和65.3%以及95.0%,79.3%和63.4%(P=0.822),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将60例中转开放病人与1506例开放肝切除病人进行1:8的匹配后,开放组(n=464)和中转组(n=58)病人术后的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2%,49.6%,45.1%和75.7%,49.4%,49.4%(P=0.276);术后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5%,64.2%,56.8%和92.1%,73.4%,60.5%(P=0.195),消除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两组病人的预后仍然无明显差异。结论:有上腹部手术史,中央型肿瘤和大范围肝切除是腹腔镜肝切除发生中转开放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出血和断面显露困难是中转的主要原因。中转开放后,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中需要输血和术后轻微并发症发生的比例也更高。与顺利完成腹腔镜肝切除的病人和一开始就进行开放肝切除的病人相比,中转开放病人的远期生存并没有变差,表明及时中转开放不会影响肝细胞癌病人的长期生存。目的:腹腔镜肝切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细胞癌病人的外科治疗中,总结我们中心开展的648例腹腔镜肝切除,特别是大肝癌的腹腔镜肝切除,中央型肝癌的腹腔镜肝切除以及腹腔镜大范围肝切除的一些经验,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们中心在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开展的648例肝细胞癌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进行的1506例开放肝切除病人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此外,进一步将大肝癌的腹腔镜肝切除、中央型肝癌的腹腔镜肝切除以及腹腔镜大范围肝切除逐一与开放肝切除作1:1的匹配,分析各组间术中变量、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的差异。结果:1:1匹配后,腹腔镜组和开放组各有630例纳入最后的分析。与开放组病人相比,腹腔镜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更长(245 vs.219 min,P<0.001),术中出血更少(215vs.295 ml,P<0.001),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9.0%vs.2.5%,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9.4 vs.14.3天,P<0.001)。腹腔组病人的1-,3-和5-年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开放组(76.8%vs.73.5%,62.7%vs.56.4%,53.6%vs.50.4%,P=0.040),但1-,3-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与开放组病人接近(93.1%vs.88.1%,77.4%vs.75.6%,67.4%vs.67.1%,P=0.141)。各亚组分析中,腹腔镜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均比开放组要长,但腹腔镜复杂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却与开放复杂肝切除相近,而且腹腔镜组使用Pringle法肝门阻断的频率更高,阻断次数更多,平均阻断时间更长。亚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大肝癌和中央型肝癌的腹腔镜肝切除与开放肝切除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大范围肝切除病人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开放组病人,总体生存率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开放肝切除病人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人的肝功能更好,肿瘤更小,且多数肿瘤位于肝脏表浅位置。针对严格选择的病人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时,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少,术后严重并发症更低。腹腔镜肝切除病人术后的无瘤生存率优于开放肝切除,但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大肝癌和中央型肝癌行腹腔镜肝切除以及腹腔镜大范围肝切除时,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与开放肝切除相近,术后并发症更低。腹腔镜复杂肝切除病人的无瘤和总体生存并不比开放肝切除病人差,表明腹腔镜复杂肝切除对严格选择的病人是安全可靠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6](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吕程威[7](2018)在《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儿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2.对比儿童DCD供肝与成人DCD供肝分别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早期肝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8月-2017年10月接受儿童供肝行肝移植术的21例成年患者(>18岁),21例供肝均为儿童(≤15岁)供肝,将该资料纳入儿童组(简称儿童供肝组);收集同时期35例成人供肝行肝移植术的成人受者资料,为了排除受者术前基础状态对于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我们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法,以移植前受者的MELD、Child-Pugh评分为控制因素,将成人供肝受者资料与儿童供肝受者资料进行1:1匹配分析,将匹配后的结果纳为成人组(简称成人供肝组)。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供受者临床资料,对儿童供肝组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受者存活率进行分析总结,并分别与成人供肝组进行对比。结果1.儿童供肝组供者年龄为10.1±3.2岁(3-15岁),身高133.5±21.7cm(95-165cm),体重31.7±13.1kg(15-60kg),BMI为17.1±4.2(9.6-28.4)。成人受者年龄45.2±10.6岁(21-61岁),身高167.0±7.4cm(158-183cm)。体重62.3±12.2kg(47-81kg),BMI为22.2±3.2(17.2-29.0)。术后有4例(19.0%)受者发生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其中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IVCT)2例(9.5%),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1例(4.8%),胆道并发症2例(9.5%),包括1例受者同时发生IVCT和胆漏。术后4例(19.0%)受者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IPGF)。并发症发生者均通过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38.4±17.2天(17-84)天。1年生存率94.1%,其中1例因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0例(95.2%)受者随访均情况良好。2.成人供肝组供者年龄44.0±10.4岁(22-62岁),身高172.2±5.4cm(158-183cm),体重70.3±8.6kg(45-85kg),BMI为23.6±1.9(18.0-26.0)。成人受者年龄为52.2±8.0岁(35-67岁),身高171.5±7.0cm(158-186cm),体重71.1±10.1kg(58-91kg),BMI为23.6±2.9(19.4-29.7)。术后有3例受者发生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分别为肝动脉破裂出血1例(4.8%),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BC)2例(9.5%),发生IPGF者3例(14.3%)。该组21例受者中,发生腹腔肝动脉破裂的受者因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20例(95.2%)受者随访情况良好。3.儿童供肝组与成人供肝组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在术后7天、1月、3月和6月内的恢复水平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供肝组和成人供肝组术后血管并发症(vascular complication,VC)发生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儿童DCD供肝可以满足低体重成人的需要,术前供肝精确的评估,低体重受体的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成功的关键。2.本中心儿童DCD供肝与成人DCD供肝分别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对比:两者在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以及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方面无差异,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权柯[8](2016)在《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并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择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有无病毒性肝炎,有无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压力,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监测手术前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指标;监测手术前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的门静脉主干宽度及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指标。密切关注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将术后发热7天或以上,每日发热时最高体温?38.0℃(排除输液反应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一过性发热)的患者归入试验组,其余患者归入对照组。评估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并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根据剔除标准,排除资料严重不全、观察期间死亡及失访的病例后,本组最终纳入154例研究对象,试验组36例,对照组118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率为23.4%(36/1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与既往有无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压力,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术后第14天血小板计数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门静脉压力高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依次为:2.439、2.896、2.018、1.683。借助此回归模型,估算每例患者术后发热的预测概率,以大于0.5预判为将会出现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则总预测正确率为79.2%。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显示各因素的预测价值:术前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压力?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AUC:0.727?0.717?0.687?0.660)。结论:本研究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率为23.4%;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门静脉压力高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

王文静[9](2015)在《改良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对比传统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LSPD)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观察改良LSPD通过对手术的简化和改进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策略。3.完善并总结改良LSPD的合理的操作流程,建立LSPD的手术规范。方法:自2012年6月-2015年1月本中心14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LSPD,110例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OSPD),腹腔镜手术患者按时间及脾脏大小分层,A组:比较行LSPD的149例患者(Group LSPD, GLS)与行OSPD的110例患者(Group OSPD, GOS); B组:比较46例行传统LSPD的早期病例(Group Earlier Stage, ES)与103例行改良LSPD的后期病例(Group Later Stage, LS);C组:比较103例LS中脾脏长径大于20cm的39例巨脾病例(MS,Group massive splenomegaly)与脾脏长径小于20cm的64例非巨脾病例(NMS,Group non-massive splenomegaly)。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分级、脾脏长径等;术中及术后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M±SD)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常规验证正态性并运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常规验证方差齐性,数据分析选用卡方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水准定为a=0.05,当p<0.05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结果:A组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半年内无明显并发症。GLS中转开腹4例(中转率2.68%)。G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GOS组(344.16min vs241.73min,p=0.027),而GLS组术中出血量(793.25ml vs914.54ml,p=0.009)、术后进食时间(42.66hvs56.25h,p=0.011)、术后住院时间(7.5d vs8.93d, p=0.043)均较GOS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ES中有3例及LS中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46例均顺利完成LSPD,无围手术期死亡或二次手术,术后均康复出院,随访半年内无明显并发症。ES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LS (344.2min vs214.3min, p<0.05),而术中出血量多于LS(907.4ml vs715.3ml,p<0.05)。LS组术后进食时间(7.6d vs9.1d, 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41.3h vs51.2h,p<0.05)短于E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5%vs10.8%,p<0.05)及手术中转率(0.97%vs6.52%,p<0.05)LS组明显少于ES组。C组MS中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02例均顺利完成改良LSPD,MS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NMS (246.5min vs184.3min, p<0.05),而术中出血量(876.4ml vs492.5ml, p<0.05)及手术中转率(2.56%vs0%,p<0.05)多于NFS。两者在术后进食时间(41.2h vs40.4h,p>0.05)、术后住院时间(7.9d vs7.1d,p>0.05)以及并发症发生率(5.13%vs4.68%,p>0.05)无显着差异。结论: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LSPD是安全有效的,比传统开腹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进食早、术后住院时间短,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2.改良LSPD采用建立脾蒂隧道和食管后隧道的技术,对手术进行的简化和改进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胃肠道恢复、降低住院天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中转率,明显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3.巨脾、重度静脉曲张不是腹腔镜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并熟练掌握腔镜技术的条件下可以选择性开展。4.合理的操作流程、标准的手术规范和改良LSPD对手术进行的简化和改进可以提高手术的可实施性与成功率,有助于改良LSPD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推广。

徐丽婷,杜慧,孙爱军,张汝学,贾正平[10](2014)在《临床药师对1例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药学监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描述临床药师对1例实行脾切除术丙肝肝硬化患者,术后出现胃漏导致腹腔感染的药物治疗实施药学监护的全过程。临床药师参与该患者救治,对该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先后选择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革兰阴性菌;据药敏试验,选择万古霉素抗肠球菌;头孢他啶联合米诺环素抗多药耐药的嗜麦芽寡食单胞菌。药师结合患者肝功能变化和病情,先后选择了3种保肝药,即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解毒、抗氧化,异甘草酸镁抗炎、降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降胆红素。结果:临床医师采纳,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对于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的患者,临床药师要重点关注抗感染药物、保肝药物以及治疗原发病药物的合理使用,以便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尽量减轻患者的肝脏负担。

二、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大出血再次手术的经验与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大出血再次手术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材料
        2.1.2.1 收集的病人病史资料内容如下
        2.1.2.2 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处理方法
        2.2.3 并发症原因、观察指标及方法
        2.2.3.1 短期并发症原因及观察指标效果比较
        2.2.3.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2.2.3.3 两组手术病人住院情况的比较
        2.2.3.4 长期效果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病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2.3.2 两组手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
        2.3.3 手术住院情况的比较
        2.3.4 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比较
    2.4 结果讨论
第三章:结论
    3.1 讨论
    3.2 研究结论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4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诊断
    1.1 影像学检查
        1.1.1 超声
        1.1.2 CT
        1.1.3 MRI
        1.1.4 DSA
    1.2 临床分型
2 外科治疗
    2.1 介入治疗
    2.2 手术治疗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式
        (1)肠-房转流术
        (2)腔-房转流术
        (3)肠-腔-房胸骨后转流术
        (4)肠-颈胸骨后转流术
        (5)肠-腔-颈胸骨后转流术
        (6)肠-腔转流术
        (7)脾-肾分流术
        (8)根治性切除术
        (9)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10)肝移植
    2.3 术中处理
        2.3.1 肝素应用
        2.3.2 术中大出血
        2.3.3 保护心功能
        2.3.4 防止肺栓塞
        2.3.5 转流不通畅
3 术后处理
4 并发症与处理
    4.1 术后伤口出血
    4.2 心功能不全
    4.3 肝性脑病
    4.4 胸或腹腔积液
    4.5 消化道出血
    4.6 低氧血症
    4.7 双下肢肿胀
    4.8 转流通路堵塞

(3)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外科保脾手术治疗的进展及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腹腔镜技术在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可行性的一系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下腔静脉右侧入路的肝脏悬吊技术在肝细胞癌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研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人选择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腔内和腔外Pringle法入肝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中临床应用的比较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人选择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细胞癌病人合并肝功能ChildB级的腹腔镜与开放肝切除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人选择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放对肝细胞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的影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人选择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肝细胞癌病人的外科治疗:腹腔镜与开放肝切除的单中心大样本量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人选择和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肝癌肝切除的现状与热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7)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基本资料 2
    受者的选择 3
    儿童供者手术及供肝修整 4
    受者移植手术过程 5
    术后受者抗免疫排斥方案 6
    术后受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抗凝处理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儿童供肝组受者肝功能恢复情况 2
    儿童供肝组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儿童供肝组受者生存分析 4
    儿童供肝组和成人供肝组一般资料及术后情况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4 随访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2 多因素分析结果
    4.讨论
        4.1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概述
        4.2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
        4.3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预防
        4.4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治疗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改良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入排标准
    2.2 围手术期处理
    2.3 手术方法
        2.3.1 GOS采用OPSD
        2.3.2 B组ES行传统LSPD
        2.3.3 LS(C组)(包括NMS及MS)均行改良LSPD
        2.3.4 D组既往有腹部手术史PHT患者
        2.3.5 E组行改良LSPD及LC
        2.3.6 F组行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一、PHT患者行L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二、改良LSPD简化和改进手术技术的方法的探讨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三、PHT巨脾患者行改良L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四、既往有腹部手术史PHT患者行改良L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五、PHT合并胆囊结石一期行改良LSPD及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六、合并严重脾周围炎的PHT患者行LO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七、改良LSPD的手术技术和流程的优化和规范的探讨
    八、PHT并消化道大出血的处理
    九、手术并发症分析
    十、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临床药师对1例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主要治疗经过
3 药物治疗经过及药学监护
    3.1 第一阶段(2013年1月23日-2月4日):实施外科手术
    3.2 第二阶段(2013年2月5-22日):术后两次消化道大出血
    3.3 第三阶段(2013年2月23日-3月23日):控制腹腔感染
        3.3.1病原菌分析
        3.3.2抗感染药物治疗决策
        3.3.3关注降钙素原(PCT)动态指标变化,评估感染与肝损伤程度
        3.3.4控制血糖
    3.4 第四阶段(2013年3月24-29日):腹腔感染控制,肝功能衰竭持续恶化,患者死亡
4 讨论

四、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大出血再次手术的经验与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D]. 赵亮. 江汉大学, 2021(01)
  • [2]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J]. 孟庆义,朱广昌,鲁冬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06)
  • [3]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D]. 王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腹腔镜技术在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可行性的一系列临床研究[D]. 裴有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7]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应用分析[D]. 吕程威. 郑州大学, 2018(01)
  • [8]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研究[D]. 权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改良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文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10]临床药师对1例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药学监护[J]. 徐丽婷,杜慧,孙爱军,张汝学,贾正平. 中国药房, 2014(18)

标签:;  ;  ;  ;  ;  

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出血再手术的经验与教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