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分析

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分析

一、对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冬冬[1](2021)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研究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技术性人才。在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和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关系,对经历了居家隔离、学校封闭管理并正处于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恢复和促进体质健康拥有现实意义,同时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新冠肺炎疫情后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行为相关文件和材料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Excel、SPSS23.0)进行研究。其中在问卷调查法中分别采用陈善平修订的《锻炼动机量表》和梁德清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7-2019级在校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论为:锻炼动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能力动机水平与能力动机和锻炼行为相关性不匹配;锻炼动机与锻炼频率相关性普遍较低。根据研究结论提供的对策为:重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高职院校高年级大学生锻炼行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力动机的养成进行干预;疫情防控需与高职大学生锻炼行为相协调。

冯浩涵[2](2021)在《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群体特征分析》文中指出世界冠军荣誉的取得既是体育竞技水平较高的体现,也是运动员自我价值的提升,每一位世界冠军的成功都绝非偶然,他们都有一定的成长轨迹可循,对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群体特征的探寻是有一定意义的,因此在前人对历届奥运冠军群体特征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考察和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的成长因素入手,研究分析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的群体特征,通过对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出生地特征、项群特征、年龄特征与退役后去向特征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我国教练员科学的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提出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也能丰富我国关于世界冠军的相关研究,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群体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1)南京体育学院获得世界冠军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技巧和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上,每个项目都有20个及以上的世界冠军,总计约占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比例的55%;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中男性运动员人数有58人,占比约57%,女性世界冠军人数为43人,占比约43%,在冠军人数上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群体呈现男女相对平衡的态势。出生地基本都分布在江苏省内各地级市,其中超过10人的城市有南京、徐州、南通、常州、苏州。这5个城市都是经济较为发达或城市体育氛围较好的地区。(2)夺冠项目比较集中,共有92位属于技能主导类项群,92位中有55位在表现难美性亚类项群。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的始训年龄平均在8±2.78岁左右,最小的为4岁,最大的为15岁;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的训练年限平均为13±2.60年左右,最少的为6年,最多的训练了18年;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首次夺冠年龄平均为20±3.21岁左右,最早的为12岁,最晚的为26岁。(3)退役后的选择大部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继续读书深造,二是再就业,再就业方向比较宽泛,主要有从事体育教练、教师、行政管理工作,也有少部分人转投经商与出国工作。(4)本文认为促成“世界冠军南体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独特的南体模式(2)经济、体育资源保障;(3)名师传承。

薛莲[3](2020)在《“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南京师范大学运用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中的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实施现状和使用过程情况,以及使用该软件对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和在生活、学习产生何种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推动该软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世界校园APP”设有的“自由模式”、“约跑模式”、“随机终点”三种模式都是跑步,内容较为枯燥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运动类功能,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在跑步打卡后,增加一些放松锻炼指导,有利于学生全身协调性的发展。2.在使用“运动世界校园APP”的过程中,一开始将打卡地点设在学校各处,可以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校园。但跑步路线上人群来来往往,还有外卖等电动车呼啸而过,安全问题存在极大的隐患。不仅如此,系统的不稳定性使得学生们使用后发现克扣公里数、认证成绩无效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使用感。3.软件还可以继续升级改良,精确到记录步伐轨迹。由于管理操作难度和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定点跑步打卡仍然是占平时成绩的较大比重,其余功能在开发后完善良好再调整成绩比例。之后学生动态圈中展现有多样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经验,而不是单单只有跑步这一个项目。使其形成既能缓解学生压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使用效果佳的软件。4.学校半强制使用该软件,使多数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只运用运动打卡录入平时成绩这一功能,而没有运用其他的功能。并且跑步打卡这一功能存在着漏洞,少数学生利用这一漏洞进行作弊。学校前期应加大监管力度,宣传体育锻炼有益健康等,让学生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思想。

杨健[4](2020)在《电子竞技运动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市高校大学生参与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丽格[5](2020)在《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状态和产生原因,并针对产生疲劳的原因提出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为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理论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数理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是研究者自编的《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该问卷对南京高校97名排球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调查。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有42.27%存在严重的运动性心理疲劳;4.12%存在轻度的运动性心理疲劳,53.61%无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2)不同性别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没有差异,女性排球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比男性排球运动员的高。(3)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等级和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均无差异。(4)不同高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在运动性心理疲劳各个维度都有差异,南京农业大学女性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对其他高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严重。(5)不同高校的男性排球运动员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存在差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相对比较严重。(6)在社会生活方面,生活作息时间混乱因素产生的影响程度最深;身体伤病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影响比较严重,运动训练对运动性心理疲劳造成的影响最大;文化学习对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程度比另外三所学校的女性排球运动员较严重。

饶清秀子[6](2020)在《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师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就当前体育教师形象出现的诸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体育教师形象还存在刻板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一线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师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作为体育学科的青年教师,他们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向大学生传授运动技能,还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知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形象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高校教育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不断改善和优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形象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分为两大主形象,分别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外在形象包括:体魄形象、仪表形象、教态形象和语言形象;内在形象包括:师德形象、学识形象、能力形象和创新形象。本文主要以南京11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提高体育教师质量,优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仪表形象、体魄形象、师德形象、语言形象、教态形象、能力形象、创新形象和学识形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的外在形象平均值高于内在形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差异主要是在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即大一、大二的学生与大三、大四的学生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2)文章通过对当下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评价较好,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外在形象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归纳出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论文指出:青年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失调,导致其教学能力不足;仪表仪态形象虽好,但内涵修养有所缺失;在注重专业技能时,轻视了对理论的诉求;一味满足技术教学,科研水平仍是短板;在教育理念上偏保守,还缺乏一定创新意识。(3)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后,针对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出现的问题,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丰富个人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继续强化形象意识,提高个人内在涵养;还需要积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互促进;不断更新陈旧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高校有关职能部门也需要做到完善青年体育教师的准入机制,优化青年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认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当下时代备受重视,面临着良好的、利于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所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形象问题,努力提升个人形象,由此推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良好发展,优化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体育教师的地位和认可度。

刘艳[7](2019)在《青少年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分析 ——基于我国5省14县调查数据》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健康是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有效挖掘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相关因素值得研究。本文主要研究青少年健康相关的问题,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健康行为、健康现状和项目干预等5方面,主要工作如下:1.描述性统计青少年的健康现状和健康需求。分析表明,被调查青少年各项健康现状指标之间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且在各地区表现不一;青少年希望能多了解“青春期生理”、“青春期心理”、“健康行为教育”、“青春期卫生”和“常见病预防”等方面的健康知识。2.依据关联分析,研究青少年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健康状况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有相关性。3条规则分别为:1)青少年的健康态度与健康行为之间具有一致性,即态度与行为存在着动态相依性,有良好健康态度的青少年往往日常生活方式也很健康;2)健康状况不好的青少年,通常也有着不好的健康态度和生活习惯;3)若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有良好的健康态度。3.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青少年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女性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比男性青少年好,初中生的健康状况比高中生好;青少年健康状况与每周上网时长、吃早餐与否、抽烟与否、喝酒与否及做运动频率有关。青少年上网时间过长会对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规律正常的吃早餐以及“不喝酒”“不吸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身体健康状况与运动频率成正相关,青少年应加强运动。4.使用倍差法研究家庭保健项目对青少年健康的干预效果。通过对家庭保健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发现,项目干预提高了青少年对一般健康知识和少部分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了青少年对喝酒、谈恋爱、看色情刊物、婚前性行为和堕胎等不健康行为的反对率,降低了青少年抽烟的比例;项目干预效果有地区差异,且变化范围较大。

刘宁[8](2020)在《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然而科学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缺乏身体活动,从而引发一系列因缺少身体活动而导致的疾病,使得多数人存在健康风险。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高级人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其身心健康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许多研究指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坚持体育锻炼方面,体育退出行为逐渐加剧。大学生肩负国家的未来,他们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而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能否形成良好的态势并可持续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人能否长久的坚持锻炼。目前,锻炼行为改变理论和干预已经成为锻炼行为促进方面的研究热点,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模型指出,锻炼行为是环境场合、物理和心理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为有效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长期维持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探讨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坚持性,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基于生态学模型和专家调查设计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的测量工具,然后对郑州市的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所设计的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之后采用正式测量问卷对郑州市的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目前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的特点,再结合生态学模型和研究结果提出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对策。通过实施研究设计,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测量量表》由坚持信念与态度、锻炼坚持自我承诺、锻炼坚持自我效能、锻炼坚持自我效益四个维度共45个条目组成。(2)郑州市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承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态度以及锻炼坚持性总分在性别上差异显着(P<0.05),锻炼自我效益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P>0.05)。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效益、锻炼自我态度、锻炼坚持性总分在年级上(P<0.05)差异显着,锻炼自我承诺在年级上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大学生锻炼坚持自我承诺、锻炼坚持自我效益、锻炼坚持性总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P<0.05)差异显着,但锻炼坚持自我效能和锻炼坚持自我态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有无固定伙伴的大学生在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四个维度和锻炼坚持性总分上有差异,但不同的固定锻炼伙伴对其锻炼行为坚持性不同的影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自我效益、锻炼坚持自我态度(P<0.05)以及锻炼行为坚持性总分(P<0.05)差异显着,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自我承诺和锻炼坚持自我效能没有差异(P>0.05)。不同家庭住址的大学生在锻炼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效益、锻炼自我态度上存在差异(P<0.05),但不同家庭住址的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自我承诺和锻炼行为坚持性总分上没有差异(P>0.05)。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合适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坚持性在不同的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男生在坚持锻炼上高于女生,研究生的锻炼行为坚持性高于本科四个年级的大学生,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性高于没有锻炼伙伴的大学生等,针对大学生的锻炼坚持性特点,研究认为需要考虑不同角度,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以及个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心理层面等考虑,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张红玉[9](2019)在《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对职业期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全民健身普及和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出台了一些体育政策的文件,如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体育产业的发展首次被定为国家战略,同时也给体育相关领域大学生带来了诸多职业发展的机会。大学期间进行兼职是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状态的重要渠道,也会对大学生工作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当代学生兼职工作与职业期望状况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有利于了解内部大学生培养方案及外部社会环境变化下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本次研究主要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的兼职状况和职业期望状况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对职业期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研究生兼职工作经历对其职业期望的工作领域有导向作用。兼职工作在什么领域其职业期望更大比例选择在什么领域。在不同工作领域兼职的研究生兼职工作所在单位的性质,对学校体育和非体育领域选择职业单位性质有显着影响。研究生兼职的工作领域薪资越高,其职业期望在相同的工作领域时,期望薪资会越高。职业期望与兼职属不同领域时,期望薪资会相对较低。在不同工作领域兼职的研究生职业目标不同。学校体育更加关注工作的稳定感安全感,是否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社会体育更关注能够赚取足够的财富。非体育领域最不关注未来工作是否稳定;对竞技体育无显着影响。在不同工作领域兼职的研究生职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不同。兼职在学校体育领域的更加关注专业是否对口,兼职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学生更加注重薪资水平,兼职在非体育领域的学生更加关注晋升机会,兼职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学生对其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因素没有直接影响。

王晖[10](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二、对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研究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
        2.1.2 锻炼动机
        2.1.3 锻炼行为
    2.2 关于锻炼动机的研究
    2.3 关于锻炼行为的研究
    2.4 关于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
    2.5 新冠疫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2.6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锻炼动机特征分析
        4.1.1 大学生锻炼动机整体情况
        4.1.2 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动机特征分析
        4.1.3 不同年级大学生锻炼动机特征分析
    4.2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2.1 大学生锻炼行为整体情况
        4.2.2 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2.3 不同年级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3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
        4.3.1 大学生整体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2 男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3 女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4 大一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5 大二年级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4.3.6 大三年级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锻炼动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
        5.1.2 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
        5.1.3 能力动机水平与能力动机和锻炼行为相关性不匹配
        5.1.4 锻炼动机与锻炼频率相关性普遍较低
    5.2 建议
        5.2.1 重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锻炼行为
        5.2.2 促进高职院校高年级大学生锻炼行为
        5.2.3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力动机的养成进行干预
        5.2.4 疫情防控需与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行为相协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2)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群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关于群体特征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体育人才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世界冠军群体的相关研究
3.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概况分析
        4.1.1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人数分析
        4.1.2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项目类别分布情况
        4.1.3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性别分布情况
    4.2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群体基本特征分析
        4.2.1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的出生地特征
        4.2.2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的项群特征
        4.2.3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年龄特征
    4.3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退役后去向状况分析
        4.3.1 退役后选择学习深造状况分析
        4.3.2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退役后职业种类整体现状分析
    4.4 “世界冠军南体现象”的多视角分析
        4.4.1 独特的“南体模式”
        4.4.2 经济、体育资源保障
        4.4.3 名师传承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名单
附件2 专家访谈提纲

(3)“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南京师范大学运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世界校园APP”、实证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引进“运动世界校园APP”的相关背景
    2.3 “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大学校园的应用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专家咨询法
        3.2.4 问卷调查法
4 调查分析、研究假设与研究结果
    4.1 南京师范大学未引进“运动世界校园APP”学生的状态分析
        4.1.1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状态分析
        4.1.2 学生使用其他运动类APP的情况分析
        4.1.3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分析
    4.2 假设“运动世界校园APP”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4.3 研究结果
5 研究过程
    5.1 简述南京师范大学“运动世界校园APP”
    5.2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对“运动世界校园APP”的认识与使用分析
        5.2.1 “运动世界校园APP”的理念分析
        5.2.2 “运动世界校园APP”的形式分析
        5.2.3 “运动世界校园APP”的功能分析
    5.3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参与运动的变化
        5.3.1 学生参与跑步形式的变化
        5.3.2 学生参与运动频率的变化
        5.3.3 学生参与运动时间的变化
        5.3.4 学生参与运动场所的变化
    5.4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锻炼产生的效果分析
        5.4.1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学生锻炼态度的效果分析
        5.4.2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分析
        5.4.2.1 “运动世界校园 APP”对学生下肢力量的效果分析
        5.4.2.2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学生全身协调性的效果分析
        5.4.2.3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学生耐力素质的效果分析
        5.4.3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效果分析
    5.5 “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体育参与、技能学习以及身心健康促进的积极影响
        5.5.1 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5.5.2 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
        5.5.3 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5.5.4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6 “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6.1 “运动世界校园APP”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6.2 使用“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学生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
        5.6.3 软件功能单一
        5.6.4 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监管
        5.6.5 对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注重校园体育健身文化氛围的营造
        6.2.2 强化学校对大学生运动健身的指导
        6.2.3 加强运动健身类APP的管理与监督
        6.2.4 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便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高水平排球运动员
        2.1.2 心理疲劳
        2.1.3 运动性心理疲劳
    2.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基础
        2.2.1 压力模型
        2.2.2 运动承诺模型
        2.2.3 单一认同发展与外在控制模型
        2.2.4 心理资本理论
    2.3 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现状
        2.3.1 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的研究
        2.3.2 运动性心理疲劳表现的研究
        2.3.3 运动性心理疲劳测量的研究
        2.3.4 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2.3.5 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分析
        4.1.1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各条目的分析
        4.1.2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各维度的分析
        4.1.3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分析
        4.1.4 南京高校不同年龄段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5 南京高校不同性别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6 南京高校不同训练年限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7 南京高校不同运动等级的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8 不同高校女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1.9 不同高校男性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析
    4.2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因素的分析
        4.2.1 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各条目分析
        4.2.2 社会生活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分析
        4.2.3 运动训练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分析
        4.2.4 文化学习对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理论阐述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青年体育教师形象:一个因新时代来临而引发关注的话题
    2.1 新时代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在新时代下需要不断完善
    2.3 未来塑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新形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3.1 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2.3.2 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期望
        2.3.3 推进体育师资建设的必然需求
第3章 当下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基本信息呈现与分析
        3.1.1 性别分析
        3.1.2 年级分析
    3.2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内外两大主形象的评价
    3.3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整体的评价
    3.4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各维度评价
        3.4.1 青年体育教师体魄形象的评价
        3.4.2 青年体育教师仪表形象的评价
        3.4.3 青年体育教师教态形象的评价
        3.4.4 青年体育教师语言形象的评价
        3.4.5 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形象的评价
        3.4.6 青年体育教师学识形象的评价
        3.4.7 青年体育教师能力形象的评价
        3.4.8 青年体育教师创新形象的评价
    3.5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与分析
    3.6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与分析
第4章 当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透析
    4.1 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的评价结果描述与分析
    4.2 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评价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原因
        4.2.1 知识结构失调,教学能力不足
        4.2.2 仪表仪态虽好,内涵修养缺失
        4.2.3 注重专业技能,轻视理论诉求
        4.2.4 满足技术教学,科研水平短板
        4.2.5 教育理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第5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塑造的优化路径
    5.1 丰富教师知识结构,提升个人教学能力
    5.2 强化教师形象意识,提高个人内在涵养
    5.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互促进
    5.4 完善教师准入机制,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5.5 更新陈旧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A 《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的问卷调查表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青少年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分析 ——基于我国5省14县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项目简介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关联分析
        2.1.1 关联规则
        2.1.2 Apriori算法
    2.2 多元统计方法
        2.2.1 主成分分析
        2.2.2 因子分析
        2.2.3 logistic多元回归
    2.3 倍差法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少年健康现状分析
    3.1 概述
        3.1.1 青少年特征及定义
        3.1.2 数据总体
    3.2 青少年性别年龄结构
    3.3 健康状况
        3.3.1 青少年的身高体重
        3.3.2 青少年的视力
    3.4 健康知识
        3.4.1 青少年对健康知识的了解
        3.4.2 健康知识对健康行为的形成是否有关系
    3.5 健康态度
    3.6 健康行为
        3.6.1 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3.6.2 青少年的情绪状况
        3.6.3 青少年恋爱状况
        3.6.4 青少年的健康体检
    3.7 健康需求和利用
        3.7.1 青少年希望了解的健康知识
        3.7.2 青少年所上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状况
    3.8 本章小结
        3.8.1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
        3.8.2 青少年的健康知识
        3.8.3 青少年的健康态度
        3.8.4 青少年的健康行为
        3.8.5 青少年的健康需求和利用
第四章 青少年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状况的探索性分析
    4.1 研究内容
    4.2 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状况之间的关联分析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健康行为数据的建模估计
        4.2.3 数据集成
        4.2.4 Apriori关联算法分析结果
    4.3 青少年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数据变量
        4.3.2 模型方法
        4.3.3 logistic回归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保健项目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分析
    5.1 数据和方法
        5.1.1 研究方法和内容
        5.1.2 变量的选择
    5.2 倍差法分析项目干预效果
        5.2.1 健康知识
        5.2.2 对不健康行为的态度
        5.2.3 自身健康行为
        5.2.4 健康现状
    5.3 本章小结
        5.3.1 结论
        5.3.2 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梳理
        一 锻炼行为与锻炼行为坚持性
        二 锻炼行为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锻炼行为及锻炼行为坚持性的测量
        一 锻炼行为的测量
        二 锻炼行为坚持性的测量
    第三节 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影响因素
        一 个人因素
        二 环境因素
    第四节 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性的相关对策
    第五节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趋势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及实施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实施路线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设计
        一 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量表的设计与检验
        二 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特点研究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初始量表的设计与检验
        一 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量表初始条目的收集与确认
        二 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测量量表的结构与检验
    第二节 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的特点
        一 被试基本情况分析
        二 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人口学特征分析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测量量表合理性的讨论
    第二节 对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的讨论
        一 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二 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在年级上存在差异
        三 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在有无固定伙伴上存在差异
第六章 研究对策与结论
    第一节 研究对策
        一 社会层面
        二 学校层面
        三 家庭层面
        四 个体层面
    第二节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测量量表》条目筛选问卷
    附录 2 大学生锻炼行为测量问卷(预测问卷)
    附录 3 大学生锻炼行为测量问卷(正式问卷)
致谢

(9)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对职业期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大学生兼职概念的界定
        2.1.2 职业期望概念的界定
        2.1.3 四个工作领域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兼职工作的研究
        2.2.1 大学生兼职的总体状况
        2.2.2 大学生兼职动机
        2.2.3 大学生兼职的利弊
    2.3 关于国内外职业期望的研究综述
        2.3.1 职业期望的内容结构
        2.3.2 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结构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本研究的重点
        3.2.2 本研究的难点
        3.2.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基本现状分析
        4.1.1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基本信息分析
        4.1.2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个人能力分析
        4.1.3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家庭背景分析
    4.2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分析
        4.2.1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动机分析
        4.2.2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岗位类型分析
        4.2.3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4.2.4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分析
        4.2.5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收获分析
        4.2.6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影响因素分析
    4.3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分析
        4.3.1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岗位类型分析
        4.3.2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单位性质分析
        4.3.3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工作地域分析
        4.3.4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薪资水平分析
        4.3.5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期望职业与专业相关程度分析
        4.3.6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职业目标及考虑因素分析
        4.3.7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兼职工作与职业期望的关系探究
        4.4.1 兼职工作的岗位类型对职业期望岗位类型的影响
        4.4.2 兼职工作的单位性质对职业期望单位性质的影响
        4.4.3 兼职工作的薪资水平对职业期望薪资水平的影响
        4.4.4 兼职工作对职业目标及职业考虑因素影响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研究生兼职工作经历对其职业期望的工作领域有导向作用
        5.1.2 在不同工作领域兼职的研究生职业目标不同
        5.1.3 在不同工作领域兼职的研究生职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不同
    5.2 研究建议
        5.2.1 研究生期间有目的兼职,积极尝试多种类兼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5.2.2 学习是本,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附录
    附录 A 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与就业期望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专家效度检验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对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相关性研究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夏冬冬.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南京体育学院世界冠军群体特征分析[D]. 冯浩涵. 南京体育学院, 2021(11)
  • [3]“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南京师范大学运用的实证研究[D]. 薛莲. 南京体育学院, 2020(02)
  • [4]电子竞技运动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市高校大学生参与者为例[D]. 杨健. 东南大学, 2020
  • [5]南京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丽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D]. 饶清秀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青少年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分析 ——基于我国5省14县调查数据[D]. 刘艳.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8]郑州市大学生锻炼行为坚持性研究[D]. 刘宁. 郑州大学, 2020(03)
  • [9]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兼职工作对职业期望的影响研究[D]. 张红玉.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10]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