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时间节律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时间节律的研究进展

一、心血管疾病时辰节律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郑锖锖[1](2021)在《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择时服用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天麻钩藤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服用天麻钩藤饮的时间不同。观察组即择时服药组为每日8时、16时服用中药,对照组即常规服药组为每日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中药,以4周为治疗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择时服药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择时服药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5%,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诊室血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0%,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择时服药组24hSBP、dSBP、nSBP、nDBP的改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DBP、d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择时服药组诊室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0%,常规服药组总有效率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5%,常规服药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2.5%,常规服药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血压降压疗效总有效率,择时服药组90%,常规服药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择时服药组的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的效果较常规服药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时、16时服用天麻钩藤饮较早、晚饭后30分钟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诊室血压、24hSBP、dSBP、nSBP、nDBP、平均动脉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的效果更佳。且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综上,8时、16时服用天麻钩藤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王怀宇[2](2021)在《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时间给药法运用到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观察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选择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证型属于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选取7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为基础治疗,治疗组为基础治疗联合温阳化瘀方(巴戟天、鸡血藤、肉桂、当归、桃仁、红景天、茯苓、白术、芍药、炙甘草),于卯时(5点~7点)及酉时(17~19点)各服一次,每次150ml水煎服;对照组为基础治疗联合服用养心氏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统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客观评价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了对比,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比较,P>0.05,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比较。疗程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等进行比较,得出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积分分别是10.11±4.201、12.42±3.45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0.56%,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患者在胸闷、胸痛、畏寒肢冷、心悸怔忡、面色(?)白方面,症状改善明显,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但在怠倦乏力、肢体麻木、口唇紫暗方面,症状无明显改善,并且两组病人在服用药物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郭一霆[3](2021)在《入睡延迟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据统计,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相关研究显示,23点前入睡对健康有益。然而有调查显示,59.5%的受访青年习惯夜里23点以后入睡。另外,梦多、睡眠浅、夜间易醒或凌晨早醒成为年轻人中常见的睡眠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睡眠调查报告显示,90后人群中,30.1%入睡需30分钟以上,0.9%需要药物助眠;且该人群平均睡眠时间为7.5小时;44.9%的90后认为睡眠是每天精力充沛的来源,但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在23:00以后入睡,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凌晨1:00以后入睡。2020年因疫情影响,人们的整体入睡时间延迟2-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43%。据《2018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数据说明,88%互联网网民睡前有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平均使用电子产品时间65分钟,导致入睡时间延迟。21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全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中青年处于高血压前期的比例明显增加,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中青年是发生高血压最重要的高危人群。据2018年最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35~64岁是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最快的年龄段。多个研究证实高血压与失眠相互作用,高血压合并失眠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高血压与失眠都是影响中青年人群生活质量与身体素质重要因素。目前,关于高血压合并失眠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针对中青年人群关于高血压合并失眠的研究存在空白,本研究顺利进行将初步分析以入睡延迟为主的睡眠障碍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的影响,并尝试探讨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明确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睡时间延迟对睡眠质量、血压情况(包括血压节律、血压变异性、血压平均水平)及副交感神经强度的影响;2.明确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睡时间延迟和子时睡眠时长对血压和副交感神经强度的影响;3.明确血压节律正常和异常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睡时间延迟对血压和副交感神经强度的影响;4.对比观察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入眠性失眠的主要中医证型与睡眠、血压和副交感神经强度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入眠性失眠患者的理论机制。研究方法:以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受试者240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等基本资料。联合运用基于时辰的心肺耦合睡眠监测仪(CPC)和24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对受试者进行同步睡眠质量及动态血压监测。采集并录入受试者睡眠及血压相关数据。依据入睡潜伏期将受试者分为不同入睡延迟程度的三组:正常入睡组:无入睡延迟,即入睡潜伏期≤30min,简称正常组;轻度延迟组:0.5h<入睡潜伏期≤1h,简称轻度组;重度延迟组:入睡潜伏期>1h,简称重度组。对比分析各组受试者客观睡眠质量、血压情况(包括血压平均水平、血压变异性、血压节律)及副交感神经强度的差异性。然后分别将各组按照子时睡眠时长、血压节律分组,对比分析各组内亚组间血压情况和副交感神经强度的差异性。最后对自愿填写中医证型问卷的109名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型亚组分析,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型标准,将其分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三种证型。根据入睡潜伏期将其分为两组:正常入睡组(入睡潜伏期≤30min)和入睡延迟组(入睡潜伏期>30min),对比分析两组间主要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性,及各组内不同中医证型亚组的睡眠质量、血压情况和副交感神经强度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对总体进行分组后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睡眠质量:总睡眠时长比较: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正常组分别与轻度组、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熟睡时长比较: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浅睡时长比较: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I指数比较: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重度组分别与正常组、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程度入睡时间延迟对血压的影响:血压节律:血压昼夜节律紊乱(非杓形、反杓形和超杓形血压)发生率: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分别为:67.9%、65.2%、68.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变异性:24h收缩压ARV: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舒张压ARV 比较:正常组24h舒张压ARV在三组中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平均水平:SBP:轻度组SBP平均水平在三组中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P:重度组>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间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差异(P>0.05)。2.分别将各组按子时睡眠时长分为子时全睡组:子时睡眠时长120min,简称全睡组;子时部分睡眠组,0min<子时睡眠时长<120min,简称部分睡眠组;子时零睡组:子时睡眠时长0min,简称零睡组。对各组内不同子时睡眠亚组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血压情况:正常组内血压变异性比较:24h收缩压ARV与24h舒张压ARV 比较结果一致:零睡组>部分睡眠组>全睡组,零睡组分别与全睡组、部分睡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内不同亚组的血压节律及血压平均水平无显着差异;其余分组内不同亚组的血压情况无显着差异。(2)副交感神经强度:正常组内卯时、辰时、巳时副交感神经强度比较:全睡组<零睡组<部分睡眠组,零睡组与部分睡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中其余时辰的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差异;轻度组和重度组内不同亚组的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差异。3.分别将各组按血压节律分为正常血压节律组和异常血压节律组,对各组内不同血压节律亚组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血压情况:血压平均水平、血压变异性比较无显着差异。(2)重度组内亥时、子时、寅时、卯时、申时副交感神经强度比较:正常节律组>异常节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中其余时辰的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差异;正常组和轻度组内不同亚组的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差异。4.对109名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型亚组分析,将其分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三种证型。根据入睡潜伏期将其分为正常入睡组和入睡延迟组,分别对两组内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中医证型睡眠质量无显着差异;(2)血压情况:不同中医证型血压节律分布和血压平均水平无显着差异;正常入睡组内24h收缩压ARV与24h舒张压AVR结果一致: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副交感神经强度比较:入睡延迟组内不同中医证型的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午时副交感神经强度比较:痰湿壅盛证分别和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睡延迟组内各证型在其余时辰的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差异;正常入睡组内不同证型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有入睡延迟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总睡眠时间更长;入睡延迟的程度越重,其熟睡越少,浅睡越多,RDI指数越高,客观睡眠质量越差。2.入睡延迟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血压变异性、副交感神经强度无显着影响,与舒张压平均水平密切相关。3.对于无入睡延迟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时睡眠时长可影响其血压变异性,子时完全不睡的患者与子时全睡或者子时有部分睡眠的患者相比,其血压变异性都明显增高;子时睡眠时长对无入睡延迟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的副交感神经强度也有影响,子时有部分睡眠的患者与子时完全不睡的患者相比,其清晨时段的副交感神经强度更高。4.对于入睡延迟超过1h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压节律与白天及夜间多个时段的副交感神经强度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患者在亥时-子时(21:00-1:00)、寅时-卯时(3:00-7:00)、申时(15:00-17:00)的副交感神经强度均低于血压节律为“杓形”的患者在这几个时段的副交感神经强度。5.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客观睡眠质量无明显差异;无入睡困难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压变异性(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密切相关;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伴入睡困难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副交感神经强度密切相关。

何梦阳[4](2021)在《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呈现日益升高的趋势,高血压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提到1958年高血压调查涵盖了 13个省、市,调查人数为739204,高血压例数为37773,2015年高血压调查涵盖了 31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人数为451755,高血压例数为125988,1958年到2015年期间高血压的患病率也由原来的5.1%上升至27.9%。高血压的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疾病负担,对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并发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帮助。血压变异性代表人体24小时的血压波动程度的变化,临床普遍使用的表示血压变异性的观察指标分别有血压标准差、血压变异系数、血压加权标准差以及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指数比其他的血压变异性指标更能可靠地表示时间序列的可变性。多项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研究表明除了整夜的睡眠质量外,不同时辰下的睡眠质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使用心肺耦合睡眠质量测评的客观方法来探索不同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时辰的睡眠质量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改善睡眠稳定血压变异方面提供相应的睡眠干预依据和建议。研究目的:1.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相关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2.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3.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时辰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4.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变异性组与低血压变异性组之间对睡眠稳定性的差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门诊及住院部18岁及以上的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基于时辰的心肺耦合睡眠质量监测仪器(CPC)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收集研究对象睡眠稳定性的各种参数数据以及血压数据。其中睡眠稳定性的指标包括CPC相关的呼吸紊乱指数(CPC-RDI)、熟睡比例、浅睡比例、子时熟睡时长、子时浅睡时长、子时RDI、丑时熟睡时长、丑时浅睡时长、丑时RDI、寅时熟睡时长、寅时浅睡时长以及寅时RDI指数;血压变异性指标则用平均真实变异性(ARV)来表示。同时根据平均真实变异性的数值将纳入患者根据二分位数分为高血压变异性组和低血压变异性组。同时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一般基线资料情况(见附录1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见附录1量表)以及高血压中医证型(见附录1量表)。研究结果:1.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1)RD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2)子时、丑时和寅时RD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3)丑时熟睡时长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2.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分析显示: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回归方程显示只有丑时RDI(P=0.008)和寅时RDI(P=0.009)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有相关性;丑时RDI(P=0.002)和寅时RDI(P=0.033)与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有相关性。3.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收缩压血压变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子时和丑时RDI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4.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舒张压血压变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1)阴虚阳亢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子时和丑时熟睡时长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2)阴虚阳亢证型的高血压患者丑时RDI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5.阴阳两虚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除丑时浅睡眠时长与舒张压变异性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之外,其余的睡眠稳定性指标与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高、低血压变异性两组间的睡眠稳定性指标分析显示:(1)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RDI指数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2)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子时、丑时以及寅时RDI指数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1);(3)高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丑时熟睡时长短于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4)高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丑时浅睡时长长于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研究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时、丑时以及寅时的睡眠越不稳定,血压变异性程度越高;2.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强。3.根据中医证型分类之后,只有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时及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有相关性,但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研究显示阴虚阳亢证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没有关系。4.高、低血压变异性组别之间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低血压变异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指标优于高血压变异性组。研究意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时,除合理安排降压药物使用的同时,还应该多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积极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压达标、维持血压正常节律,这也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调节整体平衡的理念不谋而合。另外本研究得出阴虚阳亢证型的患者子时及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又进一步反证了阴虚阳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从肝肾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王彤彤[5](2021)在《院前呼救病种与中医时间医学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院前呼救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院前呼救时间与中医时间医学的相关性提供参考,以此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因时制宜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2月4日-2021年2月2日院前呼救患者9096例,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呼救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疾病类别、初步诊断及症状体征等流行病学资料,应用SPSS 2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9096例院前呼救患者中,院前呼救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损伤、中毒或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3610例(占39.69%),神经系统疾病1168例(占12.84%),消化系统疾病684例(占7.52%)。男性4871例,女性4225例,男女比为1.15:1。年龄集中分布在20~79岁。不同年龄组在各疾病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在辰时显着高于其他时辰,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在子时显着高于其他时辰,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均在巳时显着高于其他时辰,其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3.死亡病例在不同时辰上无显着差异性,总体来说午时和戌时大于其他时辰。4.神经、消化、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时间及死亡时间在不同季节和节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2月4日-2021年2月2日院前呼救病例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其中以损伤最为多见;神经、消化、循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时辰分别在辰时、子时、巳时、巳时,提示我们根据其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其发病时间在四时节气上不存在绝对的高峰期,提示我们一年四季均要积极预防。

丁雯[6](2021)在《酉时穴位贴敷对非杓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酉时穴位贴敷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为临床诊治高血压患者的异常血压节律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排标准的南京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及高血压门诊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受试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试验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穴位贴敷,对照组常规时段(8:00-10:00)贴敷,试验组酉时(17:00~19:00)贴敷,每日1次,每次4h,持续干预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评定患者的血压与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完成病例资料收集75例,其中对照组完成37例,脱落3例;试验组完成38例,脱落2例。1.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诊室血压和24h动态血压值、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单项中医证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24h动态血压比较: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夜间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干预后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24h平均收缩压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舒张压与24h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干预前后,对照组眩晕和头痛上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在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等症状上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在眩晕、头痛、五心烦热和失眠上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在腰酸、膝软、心悸、耳鸣、健忘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单项中医证候比较,试验组眩晕、头痛、五心烦热、失眠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酸膝软、心悸、耳鸣、健忘、舌苔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时辰穴位贴敷可辅助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改善阴虚阳亢证患者眩晕、头痛、腰酸等症状,间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时辰穴位贴敷在改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以及临床证候等方面效果优于常规时段穴位贴敷,体现中医“因时制宜”护理原则。

宋昱军[7](2021)在《灵龟八法开穴针刺内关穴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基于灵龟八法开穴针刺内关穴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分析血浆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为灵龟八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制备心肌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开穴针刺组和闭穴针刺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根据灵龟八法推算内关穴开穴、闭穴时辰,开穴针刺组针刺1次/开穴时辰,闭穴针刺组针刺1次/闭穴时辰,30min/次,连续7次。针刺结束后次日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采血,试剂盒检测SOD酶活性、心肌酶谱(CK、CK-MB、LDH)变化;处死大鼠,摘取心脏,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2.随机抽取模型对照组、开穴针刺组和闭穴针刺组各3只大鼠血浆,进行miRNA文库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利用软件预测它们的靶基因,进行靶基因GO和KEGG富集性分析,分析差异miRNA所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结果:1.模型对照组大鼠心电图出现T波升高,S-T段抬高,超声心动图LVDd、LVDs和FS值升高、EF值降低,血浆SOD酶活性下降、心肌酶(CK、CK-MB、LDH)升高等异常改变(p<0.01/0.05);内关穴针刺干预后上述异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开穴针刺组部分检测指标优于闭穴针刺组(p<0.01/0.05),并趋于正常。2.HE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出现小灶性心肌溶解,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大量心肌细胞胶原纤维增生;内关穴针刺干预后上述异常均有改善,且开穴针刺组效果优于闭穴针刺组。3.差异miRNA筛选结果及其靶基因预测和富集性分析(1)模型对照组、开穴针刺组和闭穴针刺组三组间筛选出124条差异表达miRNA,模型对照组和开穴针刺组间筛选出46条差异表达miRNA模型对照组和闭穴针刺组间筛选出59条差异表达miRNA。(2)模型对照组、开穴针刺组和闭穴针刺组组间表达差异倍数最大的5条miRNA,包括rno–miR-26b-5p R+1、rno-miR-30c-5p、rno-miR-434-5p_L-1R-2、rno-let-7a-5p和rno-miR-455-5p,预测靶基因2919个,主要涉及MAPK信号通路。(3)开穴针刺组和闭穴针刺组间筛选出96条差异表达miRNA,40条上调,56条下调;表达差异倍数最大的2条miRNA,rno-miR-434-5p_L-1R-2和rno-let-7a-5p,预测得到靶基因909个,涉及相关信号通路包括Hippo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和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等。结论:1.按照灵龟八法开穴时间针刺内关穴具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2.针刺内关穴可引起大鼠血浆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差异,开穴针刺与闭穴针刺不同;根据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和富集性分析,涉及较多靶基因和不同信号通路。

颜芬[8](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彭炉晓[9](2020)在《双扶汤择时服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双扶汤择时服药(巳酉时)联合西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原发性高血压脾肾阳虚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择时组、中药常规组),每组各30例。西药对照组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12.5mg),1片/日,于晨起时(7-8时)服用。中药择时组在西药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双扶汤于巳时(9-11时)、酉时(17-19时)服用,中药常规组在西药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双扶汤于早晚(7-8时、19-20时)服用。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后三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中药双扶汤联合西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治疗效果(降压、改善临床症状)优于单用西药治疗(P<0.05)。2、无论血压还是中医证候积分,中药择时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中药常规组(P<0.05)。降压疗效的评定结果上,中药择时组的显效率(73.3%)高于西药对照组(40.0%)和中药常规组(60.0%)(P<0.05)。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的评定结果显示中药择时组的显效率(76.7%)高于中药常规组(63.4%)(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中药择时服用对比常规时间服用,更能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

周杨帆[10](2020)在《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根据慢性荨麻疹发病时间规律择时用药,针对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观察夜间发疹前服药与常规早晚餐后服药两种服药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寻求最佳方案,同时为现代中医临床用药的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的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均予中药口服,治疗组根据择时用药指导,调整服药时间,于晚餐后半小时(北京时间17-19点)第一次服药,21时左右(发疹前)第二次服药;对照组口服中药基础方同治疗组,按常规餐后服药方法,每日早晚饭后半小时服药。治疗疗程均为6周,每周复诊一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记录相关症状体征评分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4周后对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1.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两组病例在治疗后2周、4周、6周症状体征均有缓解,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直至6周治疗结束,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总体疗效:两组病例在治疗2周后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出现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治疗结束后4周,两组病例均有复发,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4.安全性比较: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未影响身体康复及研究过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与常规早晚餐后服药相比,显效更快,能更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对于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症状改善较明显。两种治疗方法复发率相当,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二、心血管疾病时辰节律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血管疾病时辰节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脱落处理
        2.7 统计学分析
    3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受试者分配情况分析
        1.1 病例完成情况
        1.2 性别、年龄比较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降压疗效比较
        2.3 诊室血压比较
        2.4 24 小时动态血压均值比较
        2.5 平均脉压比较
        2.6 平均动脉压比较
        2.7 血压负荷比较
        2.8 夜间血压下降率的比较
        2.9 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2.10 血压变异性比较
    3 安全性比较及不良反应处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 时间医学与生物钟
        1.2 中医时间医学与阴阳学说
        1.3 血压的昼夜节律
        1.4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5 择时依据
        1.6 天麻钩藤饮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中医证候疗效
        2.2 诊室血压与动态平均血压
        2.3 平均脉压
        2.4 平均动脉压
        2.5 血压负荷值
        2.6 夜间血压下降率
        2.7 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2.8 血压变异性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 C 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文献综述 时间医学指导下择时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1 关于冠心病的中医病名
        1.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各医家从脏腑论治冠心病
        1.4 中医内治法
        1.5 中医外治法
        1.6 其他
    2 中医时间医学
        2.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2.2 冠心病在中医时间医学中的论述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3.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2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
        3.3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心绞痛分级标准
        2.4 试验病例标准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剔除标准
        2.4.5 中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分析
讨论
    1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与阳虚血瘀证
        1.1 阳虚血瘀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
        1.2 中医时间医学与冠心病
        1.3 对卯时、酉时的认识
        1.4 温阳化瘀方成方原理
        1.5 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1.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入睡延迟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具有客观短暂睡眠持续时间的失眠症对髙血压的影响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入睡延迟对中青年原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数据剔除标准
        3.6 研究工具
        3.7 分组方法
        3.8 观察指标
        3.9 数据收集与统计
    4 伦理
    5 研究结果
    6 结论
    7 讨论
第二部分 对高血压伴入睡困难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与血压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1 引言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数据剔除标准
        3.6 研究工具
        3.7 分组方法
        3.8 观察指标
        3.9 数据收集与统计
    4 伦理
    5 研究结果
    6 结论
    7 讨论
        7.1 不同中医证型下多个时段副交感神经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7.2 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论治高血压合并失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CPC睡眠监测报告示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睡眠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眠与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1.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数据剔除标准
        2.6 研究材料与仪器
        2.7 观察指标
        2.8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 伦理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4.3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回归
        4.4 不同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4.5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回归
        4.6 高血压变异性组与低血压变异性组的一般资料分析
        4.7 高血压变异性和低血压变异性两组间的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分析
    5. 小结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量表
附录2: CPC睡眠监测报告示例
个人简历

(5)院前呼救病种与中医时间医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时间医学及其临床研究
        1. 中医时间医学的起源
        2. 子午流注理论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2.1 子午流注理论概述
        2.2 子午流注理论临床应用
        3. 四时节气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3.1 四时节气概述
        3.2 四时节气与生理相应
        3.3 四时节气与疾病诊治
        4. 十二时辰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4.1 十二时辰概述
        4.2 十二时辰与人体生理病理节律
        4.3 十二时辰与疾病诊治
        5. 六经病欲解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综述二 西医时间医学及其临床研究
        1. 西医时间医学概述
        2. 西医时间医学与疾病的相关性
        2.1 循环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2.2 神经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2.3 消化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2.4 泌尿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2.5 内分泌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2.6 肿瘤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研究内容
    3. 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院前呼救患者的疾病谱构成
        4.2 不同性别院前呼救疾病谱构成
        4.3 不同年龄组院前呼救疾病谱构成
        4.4 疾病发病与各时辰的关系
        4.5 疾病与季节的关系
        4.6 疾病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5. 讨论
        5.1 院前呼救患者疾病谱构成分析
        5.2 不同性别、年龄组院前呼救疾病谱构成分析
        5.3 疾病与时间医学的相关性分析
        5.4 疾病的预防调摄
        5.5 中西医时间医学理论差异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酉时穴位贴敷对非杓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与非杓型高血压
        1.1 疾病介绍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治疗
    2 祖国医学与非杓型高血压
        2.1 疾病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3 时辰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
        3.1 疗法依据
        3.2 选时依据
        3.3 选穴依据
        3.4 组方依据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受试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贴敷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评价指标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审查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7.1 完成情况
        7.2 基线资料
        7.3 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7.3.1 动态血压
        7.3.2 诊室血压
        7.3.3 中医证候疗效
        7.4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时辰穴位贴敷的机理
        1.1 辨证施护
        1.2 贴敷作用
        1.3 贴敷时间
        1.4 穴位的降压作用
    2 时辰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
        2.1 时辰穴位贴敷可有效降低夜间血压,保持血压平稳
        2.2 时辰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中医临床证候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表
    附录二: 研究病历报告表
    附录三: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四: 穴位贴敷情况一览表
    附录五: 安全性评分表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七: 缩略语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灵龟八法开穴针刺内关穴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心肌缺血
    1.2 内关穴与心肌缺血
    1.3 灵龟八法
    1.4 外泌体、Micro RNA与心肌缺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及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心肌缺血模型制备方法
        2.2.2 模型标准
        2.2.3 动物分组及干预措施
        2.2.4 大鼠针刺前固定方法
        2.2.5 内关穴针刺的具体手法
        2.2.6 灵龟八法开穴及闭穴时间的计算
        2.2.7 检测指标和样品处理顺序
        2.2.8 miRNA测序实验
        2.2.9 外泌体miRNA测序结果分析方法
        2.2.10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3.2 开穴/闭穴针刺对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3.3 开穴/闭穴针刺对大鼠心动超声图的影响
    3.4 开穴/闭穴针刺对大鼠血浆心肌酶水平的影响
        3.4.1 开穴/闭穴针刺对大鼠血浆SOD酶活性的影响
        3.4.2 开穴/闭穴针刺对大鼠血浆中心肌酶CK、CK-MB、LDH的影响
    3.5 针刺大鼠心肌HE染色结果
    3.6 大鼠心肌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3.7 miRNA测序结果分析
        3.7.1 样品质量检测
        3.7.2 候选RNA长度分布
        3.7.3 miRNA建库序列数据总览
        3.7.4 差异表达miRNA
        3.7.5 miRNA靶基因预测和富集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灵龟八法
    4.2 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制备
    4.3 开/闭穴针刺时间的确定
    4.4 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检测指标
    4.5 miRNA测序结果
    4.6 差异表达miRNA的分析
    4.7 富集性分析结果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一.GO和 KEGG富集性分析方法
        1.GO富集性分析
        2.KEGG富集性分析的原理
    二.差异表达miRNA

(8)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双扶汤择时服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分组
        3.2 基础治疗
        3.3 西药对照组治疗
        3.4 中药择时组治疗
        3.5 中药常规组治疗
        3.6 疗程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判定
        5.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5.2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
        3.1 收缩压比较
        3.2 舒张压比较
    4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5 血压疗效比较
    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关于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认识
        1.1 生物钟的机制
        1.2 调节血压的昼夜节律机制
        1.3 国内学者关于高血压择时治疗应用
    2 中医子午流注学说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
    3 导师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
    4 双扶汤的组成与方解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技术路线图
综述 时间医学在高血压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10)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一般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依据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技术路线
        3.4 观察指标
    4.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4.3 两组病例年龄比较
        4.4 两组病例病程比较
        4.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4.6 两组病例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情况
        4.7 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4.8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4.9 两组病例复发率比较
        4.10 不良反应
        4.11 研究结果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选题背景
        1.1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优势
        1.2 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有昼夜节律
    2.慢性荨麻疹中医病因病机
        2.1 先天禀赋不足是发病的基础
        2.2 外感六淫邪气为发病的诱因
        2.3 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是本病的核心病机
    3.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原则
    4.择时服药理论探讨
        4.1 择时服药理论来源
        4.2 择时服药机制探讨
        4.3 择时服药的意义
    5.本研究择时治疗依据
        5.1 中医理论依据
        5.2 西医理论依据
    6.选方依据
        6.1 当归饮子溯源
        6.2 本研究选取当归饮子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择时治疗及临床应用
    1.中医时间医学定义及发展概况
    2.择时治疗的理论依据
    3.择时治疗的具体应用
        3.1 根据季节变化择时治疗
        3.2 根据日期变化择时治疗
        3.3 根据时辰变化择时治疗
    4.择时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件1:慢性荨麻疹症状疗效评价表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心血管疾病时辰节律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钩藤饮择时服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锖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运用温阳化瘀方结合时间给药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王怀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入睡延迟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D]. 郭一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 何梦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院前呼救病种与中医时间医学相关性研究[D]. 王彤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酉时穴位贴敷对非杓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的临床研究[D]. 丁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灵龟八法开穴针刺内关穴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D]. 宋昱军. 兰州大学, 2021(09)
  • [8]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9]双扶汤择时服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D]. 彭炉晓.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择时用药指导当归饮子加减方治疗夜间好发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周杨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心血管疾病时间节律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