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对应探讨

英汉习语对应探讨

一、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志英[1](2021)在《语言文化视域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传播媒介之一。英汉习语翻译除了是简单的语言的转换,更是各国不同文化的碰撞,是彼此友好交流的阶梯。因此,对英语语言学习者而言,知晓习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也同样重要。本文就语言文化交流的方向,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进行探究,感受不同风俗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内涵,学习更好的英汉习语翻译方法,进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友好交流与学习。

唐慧[2](2021)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探讨》文中提出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在习语当中包含着非常的文化资源,而英语以及汉语由于生存环境不同、社会习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历史神话不同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进而导致产生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基于此,该文将针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其中包括直译翻译法、意译翻译法、倒译翻译法、增词加注翻译法、形象替换翻译法,意在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李晓霞[3](2021)在《文化差异视角下大学生常用英语习语汉译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习语则是民族语言中的一颗明珠,其中的内涵文化使得习语成为了汉译的重难点。为了尽可能的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必要的习语汉译能力。本文立足于文化差异的不同,分析了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着重探讨了英语习语汉译的方法。

赵轶哲[4](2021)在《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文中研究指明学界目前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的共性和殊性,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采用“英汉时空性差异观”,基于自建的习语与习语翻译语料库,并从汉英大型平衡语料库与汉英口语语料库中获取真实的习语使用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汉英习语内在组构有何异同?第二,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有何共性与个性?第三,汉英习语变异有何相同与相异之处?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从“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内生性与外生性”三个维度分别对汉英习语内在组构特征、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以及汉英习语变异展开探讨。主要发现有四:第一,汉英习语组构方式均具非均质性,均可大致分为词组式习语、单句式习语与复句式习语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语偶对式习语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内在组构特征展开探讨。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与汉译文,揭示汉英对称式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个性差异产生的根源。汉语偶对式四字格习语是“汉有英无”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表征上无需任何关联词或语法标记,仅凭前后部分块状对称拼接便可理通意合,造就出词组及更复杂的语法单位,这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密不可分。然而,英语成对式习语与之相去甚远,其成对词、成对短语与成对句分别由两两相对的词、短语以及句子构成,受制于其时间性特质,必须采用外显的连接手段,明示其内在组构关系。第二,对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主要有三:其一,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超越了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类型,简约而不简单,内部组构关系复杂,可大致分为潜隐与缩合两类。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虽然其内部组构关系也表现出复杂性,然而其数量非常有限且使用频率较低;其二,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构成张力,但其内生性可以消解张力,而张力与内生的深层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受制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具有外生性,只能凭借外在形式来消解张力,一旦违反语法结构的要求,其张力就难以消解;其三,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的强空间性表征具有同质关系,是汉民族强空间性思维的典型表现,昭显出汉语的个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的语言表征之间具有异质性,其语言形式通常被视为违反语法结构而难以成立。第三,“固定”与“变异”是汉英习语既矛盾又洽和的两大特征。基于汉英口语语料库,对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即替换与嵌入,进行实证性考察。研究发现,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类型中嵌入型变异最多,其次为替换型变异。汉语习语变异在偶对嵌入、逻辑嵌入及临时性替换等方面表现出强空间性,其变异方式不受外在形式的约束,变异之后仍保持以意驭形、语义内生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无论是替换变异还是嵌入变异,通常都须借助于外在有形的手段才可得以实现,具有强时间性特质。第四,对汉英习语异序的实证研究发现,汉语仅靠次序的变换便可实现异序,而英语习语偏好由形态句法引发的异序。同时,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本文聚焦于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现象,旨在揭示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缘由。发现主要有三:首先,在语言使用中,汉英对称式习语虽具固定性,但多数习语也存在异序形式。然后,较之英语对称式习语,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结构更为复杂,其异序形式也更为多样。再者,汉英对称式习语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概而言之,本文针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分别从汉语习语的块状拼接、空间聚合关系以及内生性和英语习语的勾连延续、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外生性展开探讨,研究证明了汉语习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习语的强时间性特质。以上这些研究,对汉英习语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以及词典编撰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范瑜[5](2021)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因其结构的固化、语义的凝练、使用的频繁,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习语的研究视角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也逐渐由自省和主观直觉判断转向语料库的使用等实证研究。然而,现有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多是对习语变异现象的分类描述或对习语仿拟现象的探讨,对习语变异的内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不足,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习语的本体研究,但语言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同质的,因此对习语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外部的社会因素,而目前的习语变异研究几乎没有结合外部的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开始从认知的体验性和普遍性研究转向语言和认知的社会变异研究,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力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新兴视角来探讨习语的变异性,试将内部、主观的认知因素和外部、客观的社会因素相结合对习语变异性进行全面的研究,期望能为习语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兼内省的研究方法。我们基于CCL(北京大学语料库)、BNC(英国国家语料库)和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等语料库搜索语料,也有部分语料源自网站;之后,对汉英习语变异的语言特点及分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分析了习语变异的规则并提出了新的习语变异的分类,探讨了习语变异的内在动因以及变异的制约机制,发现了习语变异的内在规律并揭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习语变异的方式和类型有哪些?习语变异的动因究竟是什么?2、习语的变异使用对其凝固特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限制条件制约了习语的变异?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习语变异除了具有语言学意义,还有什么社会学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就研究问题1,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类,并对习语变异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性反映了人类语言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认知视角来看,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不同类型的习语因认知机制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变异性,因此,对习语变异类型的分割也是一种模糊性操作。本研究在结合认知和社会因素的操作下梳理出习语变异的五大变异规则,即结构改编、字面场景操控、主题指示、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歧义,并依托这些规则,从惯用程度、频率和常规化程度、意图程度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估,将习语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有意变异和无意变异。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使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是由习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组织以及习语这个复杂结构如何适应具体语境的方式决定的。因此,习语变异的动因是复杂多维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习语的变异具有句法动因、语义动因、语用动因和整合动因。1、习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字面语言的句法特性,因此,作用于字面语言的语法规则常常也可以作用于习语上,这成为习语变异的句法动因。2、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透明度和关联性是习语变异的语义动因。习语的可分析性越高,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越大;同样,习语的透明度越高,习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大。语义的关联性包括了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在横向维度上,习语字面意义层的成分之间、修辞意义层的成分之间都会发生互动和关联,成为习语发生变异的动因;在纵向维度上,习语的变异往往是由于习语中的某成分可以与习语外的其他成分发生语义上的关联,包括了同义关联、同音异义关联、一词多义关联、语义相对关联、上下义关联和逻辑颠倒关联。3、习语变异使用的最直接动因是语用动因,习语在高频使用后,由于受到交际需求的驱动,习语使用者为实现最大的交际效果、传达出新的隐含义而竭力为目标概念寻找最恰当表达式,这时就触发了习语的变异。4、人的创造新奇语法构式的能力是促使习语变异的整合动因,可以依赖大脑中存在的认知语法网络将习语变异的多种动因整合起来,促成习语发生变异。第二,就研究问题2,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进行了解析。认知方面,习语变异受到可识别性、功能性、兼容性、语法性的制约,同时从文字游戏类型的变异到系统变异还受到更加细化的两个条件的制约:非歧义和非突显。虽然习语变异受到诸多认知条件的制约,但各制约条件对不同类型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存在细微的差别,功能性条件对文字游戏的变异类型作用力更强,而非歧义和非突显对系统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更强,可识别性、兼容性和语法性制约着各种类型的习语变异。社会文化方面,说话人使用习语变异会受到与听话人关系考量的制约,即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言语社区、文化层次和共享知识。习语变异受到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双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语言本体,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习语变异使用事件中的实施者——说话人。通过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上的两端,不同习语处在这两端之间的不同点上,也就是说不同的习语有着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和变异性,越靠着哪一端那一端的特性就强一些。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共同存在于习语中,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含:1)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谁也离不开谁;2)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约束;3)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转化,互为补充;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表现在两者的一致性上。第三,就研究问题3,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习语及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当习语被看作是认知参照点时,依据部分-整体的转喻关系,习语会转喻为使用习语的人。因此,习语和习语变异都会映射出社会图式。习语变异是一个创造性的使用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形成中的两个主体,此外,习语原型产生的语言定势和社会定势、习语变异激活的新框架、具体话语文体和团体的文化认知模型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基于意识和注意力两个因素罗列出了在习语变异使用中听话人产生话语注意力,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话语范畴化进而进行社会范畴化,形成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社会图式的整个过程:1、听话人根据说话人使用的习语变异情况从整体上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2、听话人用更具体的方式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3、听话人依据和自己的关系来定位说话人;4、听话人依据说话人来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5、听话人接受习语变异并进一步固化原型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习语的使用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对字面语言的变异使用,因此,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对习语的社会图式具有类推性。我们还总结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该模式包含了一个假说、双向动力、三个阶段、两个原则。一个假说是指习语凝固性及变异性动态发展假说: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通过语言结构、认知操作和社会因素的交互动态建构的。该假说又被细化为三个次假说:1)习语符号的语法化并非被限制在个体的认知语法中,而是集体认知固化的结果,这种固化在惯用化的过程中进入特定话语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大脑词汇中,形成共享的思维体系;2)习语社会层面的范畴化形成其社会文化定型。该层面的范畴化与句法和语义层面的范畴化相互作用,彼此牵连,使习语成为一个民族语言中的代表性类型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3)习语使用的情景化为其变异提供背景,从而突显概念中的某个图形,经过变异使用后的习语将更加凝固。双向动力指的是推动习语凝固性的向心力和触发变异性的离散力。动态发展的三阶段指习语凝固、变异、更凝固的三个阶段。动态发展过程的两条原则是认知优化原则和社会认同原则。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几点创新:1)首次对习语的变异性做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就习语变异的两种分类、变异规则、变异动因、制约机制等做了全面的探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基于对习语原型性质和特征的分析,借助实际语料,对习语变异的以上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2)首次提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3)研究视角上,以往研究者们多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视角研究习语,而本研究首次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新视角研究习语的变异性。

崔馨月,范丽军[6](2021)在《基于跨文化交流的英汉习语差异及翻译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语作为人类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精华,能够充分展现出国家、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凝练出的信息,且这些信息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存在直接关联。习语结构凝固性强、表意内容完整度高,一般包括成语、谚语、俗语等。翻译人员需注重习语翻译,并基于"通顺达意"的原则将其中的隐含内容进行传递。翻译人员在习语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字面意思表现,也需了解源语文化内容,以此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实现充分的跨文化交流。

方强[7](2021)在《从习语时空隐喻看英汉语的时空特征》文中指出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是考察语言时空特征的重要依据。经分类研究后发现,英语习语中时间隐喻的数量和种类多于汉语,汉语习语中空间隐喻的数量和种类多于英语。英语具有更强的时间性特征,汉语具有更强的空间性特征。英汉习语的时空观差异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

戚亚娟[8](2019)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语动物习语汉译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文中认为本文基于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探讨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研究对英语动物习语及其汉语译文采用了穷尽式提取,共收集了200余实例。在此基础上,对提取的语料进行分类,并归纳出译者采用到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研究发现,整体上,译者更偏向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者使用的翻译手段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抛弃形象意译法、保留形象直译法、保留形象增译法和套译法等。希冀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译者翻译英汉动物习语提供借鉴参考,同时也可为习语词典的编撰提供实证语料。

王萍,郭奕奕[9](2015)在《跨文化对应关系下英汉习语翻译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习语是某一特定语言在其广泛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表达方式。英汉习语承载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它们与其各自的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充分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笔者通过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汉习语互译中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大量实例,简要将英汉习语互译关系归纳为以下三种:完全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完全对应关系。针对这三种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与合理的建议,旨在有助于英汉习语的翻译。

谢莉燕[10](2014)在《从英汉习语的对比看交替传译中汉语习语的翻译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汉语习语是汉语中定型化、合而见义的词组或句子,形象生动,韵味隽永。汉语习语在意象、修辞、结构和语法上的独特性造成交替传译的困难。当前对习语交传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多数研究仅仅探讨习语的笔译策略,对汉语习语的研究较少,停留在文本层面和理论层面,脱离语境联系,缺乏最优原则。有鉴于此,本文以丰富的语料为基础对汉语习语的交传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前人的成果,在明确习语的范畴和特征后,回顾了交替传译的定义、特点及相关理论,提出习语交传具有即时性、忠实性、显身性和交际性。在通过对比英汉习语后,本文发现英汉习语之间存在文化空缺、语言差异和变体活用,这些现象造成了汉语习语交传的困难。结合交传相关理论与习语交传特点,本文提出通过三种口译原则解决三种不同类型的难点,即利用关联原则补偿文化空缺,利用顺应原则对付语言差异,利用会话合作原则应对各种变体活用。在实际运用中,文化空缺、语言差异和变体活用的现象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习语中,译员要懂得抓住主要矛盾,将各原则下的策略方法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本文力求理论研究与实例探讨结合。一方面,在借鉴习语、交传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汉语习语交传的陷阱所在。另一方面,以近一年来的交传现场译文为语料进行实例分析,明确了汉语习语交传不同难点的解决原则和具体策略,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二、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文化视域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习语的对应关系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一)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1. 地域环境造成的习语差异
        2. 不同的风俗文化导致不同的习语内涵
        3. 宗教信仰造成的习语差异
        4.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习语文化差异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二)形象性原则
    (三)可读性原则
三、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一)直接翻译法
    (二)意译翻译法
    (三)等量代换法
    (四)注释法
四、结论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1 生存环境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1.2 社会习俗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1.3 宗教信仰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1.4 饮食习惯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1.5 价值观念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1.6 历史神话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2 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2.1 直译翻译法
    2.2 意译翻译法
    2.3 倒译翻译法
    2.4 增补译翻译法
    2.5 形象替换翻译法
    2.6 直译以及意译结合翻译法
3 结语

(3)文化差异视角下大学生常用英语习语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
    (二)通俗性
    (三)和谐性
二、英汉习语对比
    (一)对应的英汉习语
    (二)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
    (三)非对应的英汉习语
        1. 地理环境
        2. 宗教信仰的差异
        3. 历史典故的差异
        4. 地方习俗的差异
三、英语习语的汉译方法
    (一)直译法
    (二)还原法
    (三)意译法
    (四)增译法
    (五)省略法
    (六)转换形象法

(4)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术语界定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综述
    2.1 汉英习语的对比基础
        2.1.1 汉英习语的界定
        2.1.2 汉英习语的规约性
        2.1.3 汉英习语的字长偏好
        2.1.4 汉英习语的文体差异
    2.2 汉英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1 汉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2 英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汉英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1 汉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2 英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4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1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2 英汉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1 引言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3 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3.3.1 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
        3.3.2 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
        3.3.3 内生性与外生性
    3.4 小结
4 汉英习语的组构方式
    4.1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1 汉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2 英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3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对比
    4.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1 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2.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英译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1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词组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单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复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1 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3.2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汉译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4 小结
5 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1 引言
    5.2 汉语超常规习语与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2.1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2.2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2.3 汉语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3.1 英语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3.2 英语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3.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英语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4 小结
6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1 引言
    6.2 汉英习语变异现象概观
        6.2.1 汉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2.2 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3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3.1 研究问题
        6.3.2 语料与研究方法
    6.4 从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1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的定量考察
        6.4.2 从替换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3 从嵌入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5 小结
7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1 引言
    7.2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3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
        7.3.1 术语界定
        7.3.1.1 对称式习语
        7.3.1.2 对称式习语的异序
        7.3.2 研究问题
        7.3.3 语料与研究对象
    7.4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定量考察
        7.4.1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形式
        7.4.2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语域分布
        7.4.3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程度
        7.4.4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类型对比
        7.4.4.1 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4.4.2 英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5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共性与个性溯源
        7.5.1 共性溯源
        7.5.2 个性溯源
    7.6 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成语九用词典》与《中华成语大词典》结构对比(节选)
    附录2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缩合型(节选)
    附录3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潜隐型(节选)

(5)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的框架及简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定义
        2.1.1 习语
        2.1.2 习语的凝固性及变异性
    2.2 习语研究概述
        2.2.1 习语的总体研究
        2.2.2 习语的变异性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认知社会语言学概述
        3.1.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与理论特征
        3.1.2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3.1.3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核心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问题
        3.2.2 具体方案
第四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基础
    4.1 习语的生成
        4.1.1 符号单位与语言语义
        4.1.2 从概念到语法构式
        4.1.3 习语的认知固化
        4.1.4 作为认知微模型的习语
    4.2 习语的原型
        4.2.1 习语原型的定义
        4.2.2 习语原型的句法性质和特征
        4.2.2.1 结构的固化性
        4.2.2.2 结构的开放性
        4.2.3 习语原型的语义性质和特征
        4.2.3.1 意义的完整性
        4.2.3.2 概念的双层性
        4.2.3.3 内涵的丰富性
    4.3 习语的理解
        4.3.1 习语的加工
        4.3.1.1 传统观
        4.3.1.2 组构观
        4.3.1.3 对习语变异研究的启示
        4.3.2 习语的理据
        4.3.2.1 隐喻理据
        4.3.2.2 转喻理据
        4.3.2.3 象征理据
        4.3.2.4 整合理据
第五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类
    5.1 习语变异类型的分析维度
    5.2 习语变异的技术分类
        5.2.1 形式变异
        5.2.1.1 词汇变异
        5.2.1.2 语法变异
        5.2.2 语义变异
        5.2.2.1 一词多义
        5.2.2.2 歧义
        5.2.2.3 意义改编
    5.3 习语变异的规则
        5.3.1 结构改编
        5.3.2 字面场景操控
        5.3.3 主题指示
        5.3.4 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
        5.3.5 歧义和双关
    5.4 习语变异的类型
        5.4.1 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5.4.2 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
        5.4.3 有意变异与无意变异
第六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动因
    6.1 习语变异的生成
        6.1.1 语言生成过程论
        6.1.2 创造使用过程论
    6.2 句法动因
        6.2.1 习语句法的组构性
        6.2.2 习语句法的非组构性
    6.3 语义动因
        6.3.1 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
        6.3.2 习语语义的透明度
        6.3.3 习语语义的关联性
        6.3.3.1 横向关联
        6.3.3.2 纵向关联
    6.4 语用动因
        6.4.1 交际需求
        6.4.2 基于使用
    6.5 整合动因
第七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制约
    7.1 习语变异的认知制约
        7.1.1 可识别性
        7.1.1.1 激活概率
        7.1.1.2 突显的习语次结构
        7.1.1.3 概念启动
        7.1.2 功能性
        7.1.3 兼容性
        7.1.4 语法性
        7.1.5 非歧义和非突显
    7.2 习语变异的社会文化制约
        7.2.1 言语社区
        7.2.2 文化层次
        7.2.3 共享知识
    7.3 习语变异性和凝固性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解读
    8.1 习语的社会图式
        8.1.1 语言定势
        8.1.2 社会定势
    8.2 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
        8.2.1 图式要素
        8.2.2 图式解读
    8.3 习语变异的模式
        8.3.1 一个假说
        8.3.2 双向动力
        8.3.3 三个阶段
        8.3.4 两条原则
        8.3.4.1 认知优化原则
        8.3.4.2 社会认同原则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9.2.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9.2.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9.3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和应用价值
        9.3.1 对习语教学的启示
        9.3.2 对词典编撰的启示
        9.3.3 对语料库应用的启示
        9.3.4 对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启示
    9.4 本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跨文化交流的英汉习语差异及翻译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习语概述
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一)地理环境差异
    (二)颜色认知差异
    (三)风俗习惯差异
四、英汉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和风俗差异导致的望文生义
    (二)有意缩短源语言内容和译入语之间差异而导致的归化过度
    (三)对原文翻译忠诚度的过高要求导致异化过度
五、英汉习语翻译策略的应用
    (一)兼顾文本内容传递和文化传播,寻求文化互融
    (二)立足习语的特殊属性和内容,寻求翻译的平衡点
    (三)正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实现异化归化有机结合
六、结语

(7)从习语时空隐喻看英汉语的时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时空隐喻研究
二、 研究方法
三、检索结果与比较分析
    (一)英汉时间习语
    (二)英汉空间习语
四、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时空特征

(8)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语动物习语汉译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研究背景
    2.1 习语
    2.2 文化、习语与翻译
3.研究方法
    3.1 语料收集
    3.2 语料提取
4.研究结果
    4.1 英语动物习语汉译翻译策略
    4.2 英语动物习语汉译翻译方法
        4.2.1 抛弃形象意译法
        4.2.2 保留形象直译法
        4.2.3 保留形象增译法
        4.2.4 套译法
    4.3 汉语动物习语英译翻译启示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跨文化对应关系下英汉习语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3 结束语

(10)从英汉习语的对比看交替传译中汉语习语的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习语口译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习语的界定及特征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交替传译的定义及特点
    第二节 习语交传的认知及原则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汉语习语交传的困难所在
    第一节 英汉习语的文化空缺
    第二节 英汉习语的语言差异
    第三节 英汉习语的变体活用
第四章 汉语习语的交传策略
    第一节 文化空缺的图示关联原则
    第二节 语言差异的顺应翻译原则
    第三节 变体活用的会话合作原则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文化视域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研究[J]. 田志英.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7)
  •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探讨[J]. 唐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22)
  • [3]文化差异视角下大学生常用英语习语汉译研究[J]. 李晓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1)
  • [4]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D]. 赵轶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D]. 范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跨文化交流的英汉习语差异及翻译实践研究[J]. 崔馨月,范丽军. 现代英语, 2021(04)
  • [7]从习语时空隐喻看英汉语的时空特征[J]. 方强.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8]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语动物习语汉译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D]. 戚亚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跨文化对应关系下英汉习语翻译策略[J]. 王萍,郭奕奕. 海外英语, 2015(23)
  • [10]从英汉习语的对比看交替传译中汉语习语的翻译策略[D]. 谢莉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英汉习语对应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