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回顾

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回顾

一、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曹为宇[1](2020)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货币政策是政府部门进行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在内的重要经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下降。这主要体现为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其他国家带来重要影响。美元是重要的全球性流通货币,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很容易对其他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造成外部冲击。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牵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美国停止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脚步,致使联邦基金利率重新步入零下限。美国货币政策频繁地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之间切换,不仅对中国经济金融造成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本文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美国传统以及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到底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哪些方面的冲击?第二,这两种不同的政策究竟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为全面衡量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传导机制,本文研究有两个特征:首先,强调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影响的异质性;其次,量化政策冲击的动态演变及时变特征。具体而言,本文在系统地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系统梳理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货币政策长期以传统的利率政策为主,经历了三次利率周期。在金融危机后,为提振经济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零下限,并转而实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政策和前瞻性指引政策为主。相比之下,中国是维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少数国家之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充足。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一方面通过创设新型的政策工具,进行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流动性管理;另一方面也积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政策从价格型向数量型转型。第二,深入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向中国经济外溢的理论机制。从传统的政策工具看,利率传导、汇率、资产价格以及信贷渠道是主要的渠道;非传统的政策工具看,信号传导也是重要的传导渠道之一。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意味着向金融市场参与者做出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的承诺。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冲击的路径分析。本文将传统货币政策和非传统货币政策放在统一的框架中,选取2001年至2018年的月度数据,基于递归与符号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具体的传导渠道。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表明,在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内,美联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均能在短期内对中国的GDP和通货膨胀产生显着的影响,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从美国传统货币政策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以及增加广义货币供给,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水平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与净出口增速提高有很大的联系;而且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以及基础货币规模的扩张,也短期内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和通货膨胀的增加,但在长期影响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国内金融资产价格以及全球原油价格也在短期内增长。第四,通过实证分析刻画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本文通过含有时变参数的TVP-VAR模型,衡量了传统和非传统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变传导机制。基本结论发现,对于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国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在20个月内对中国的总产出是正向冲击,这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环境也将受到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导致中国的利率水平也随之上升。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总资产负债规模的正向变动,导致中国总产出水平呈现短期下降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在5个月后趋近于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利好消息,上证综指迅速呈现上涨趋势在5个月时间内正向影响逐渐减弱至零。不同冲击的动态变化,可发现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在零利率下限中,美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导致基础货币和资产负债表规模显着增加,引发全球美元供给结构发生显着变化。本文的研究对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供参考。一方面,本文详细梳理了美国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等;另一方面,准确测度了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能够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险提供建议。美联储的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均对中国GDP以及通货膨胀影响显着,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美国提高传统利率导致美元升值,国内净出口增速提高。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增加,造成宏观经济与通胀的短期波动,但是长期影响趋近于零。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

王梓颖[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9月7日及10月3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从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关联国家之间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中国努力为沿线国家的发展以及全球的经济共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着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依托于“一带一路”不断发展的背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中,运用现实数据验证和完善传统理论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运用MFD(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并辅以NOEM(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解释更贴近真实市场的收入吸收效应和支出转换效应。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以利率渠道、汇率渠道为主的基于贸易角度和金融联系角度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根据《“一带一路”2018年度数据报告》中给出的贸易比重,整理出中国最主要的8个贸易关联国家,在2010年1月-2018年12月的时间区间内,运用SVAR方法,从经济产出、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角度实证分析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关联国家经济变量影响的存在性和差异性,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解释影响渠道的相对重要性;然后从金融联系度出发,解释金融联系度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作用;最后,针对贸易渠道的产业异质性,详细解释了样本关联国进出口产业在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影响下表现的异质性。从研究结果来看,首先肯定了溢出效应的存在性,然后从经济产出、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角度分析溢出效应的差异性:在经济产出方面溢出效应在初期负向冲击的作用后,逐渐转为长期的正向冲击;在通货膨胀方面,与经济产出类似,大多由初期的负向转为长期的稳定正向冲击;对利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长期来看,负向冲击表现居多;对汇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前期的小幅下降再上升,长期表现不明显且差异较大。并通过方差分解得出利率和汇率渠道的相对重要性,相对于经济产出和通货膨胀,在利率和汇率渠道溢出效应表现较弱。相比较而言,通过方差分解来看,货币政策更多通过利率作用于关联国的经济产出。而金融联系度越高的国家,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中表现越明显,对关联国经济产出的正向作用越大。在最后的产业异质性分析中,从实证结果来看对于关联国出口产业来说,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短期中维持统一的正向冲击,随着时间推移,影响在逐渐减弱,但表现因产业异质性存在差异。其中,高技术产业受到的冲击影响表现最为显着;对于关联国进口产业来说,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低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在长期中表现为正向冲击,对中低技术产业表现为负向冲击,对高技术产业而言差异性较大,但是普遍表现不显着。相较而言,中低技术产业表现最为显着。最后,根据以上结论给出本文针对国际间政策协调、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改革、完善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建议。

魏天磊[3](2020)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经济条件下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对内部经济的效果发生变化,同时不可避免的对外部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在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程度也发生变化,中国货币政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效果也随之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对内效果的变化体现在对外开放影响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国际资本流动等,从而使得部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生作用的机制产生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对外效果的变化体现在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增多,中国货币政策开始通过部分渠道对经贸往来、投资往来密切的经济体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并越来越明显。在深度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必须关注中国货币政策对内及对外效果的变化。本文梳理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溢出效应。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一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对外开放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对外开放度进行测度并进行分析。建立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模型,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实证检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对外开放度变化对中国产出、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的影响。(2)建立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模型,使用修正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3)分别建立中美之间、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模型,使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检验中美之间、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建立中国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溢出效应的模型,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并对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特征进行分析。相比于既有研究,本文设计独特的方法度量对外开放度并验证开放的整体效果。分别从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角度检验货币政策对内效果的变化,其中研究金融开放通过资本流动即“热钱”的视角进行。区分中国货币政策对外部不同类型经济体(美国、欧元区、金砖国家)溢出效果的异质性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开放经济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整体上表现为使得产出和通货膨胀上升的效果,同时还将导致利率下降和汇率上升(本币贬值)。(2)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使得利率下降,汇率下降(本币升值),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对于增加产出和控制通货膨胀具有积极作用。(3)我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在滞后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在当期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我国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在滞后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对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影响并不显着。(4)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欧元区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和欧元区的产出和价格主要产生“火车头”效应,主要体现在长期,并表现出时变特征。(5)中国货币政策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贸易、汇率渠道产生溢出,短期对产出产生“以邻为壑”效应。但是中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长期使得其他金砖国家同中国的贸易显着增长,而贸易的增长对产出又产生显着提高的作用。基于上述结论的启示如下:(1)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仍然可以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提高产出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会使得通货膨胀率出现明显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价的变化。(2)国际经济新形式下的中国对外开放度应该不断提高并应关注汇率的波动,而对外开放政策与货币政策应该相互配合。同时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受到开放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不断开放的同时应注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3)我国金融开放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不如贸易开放度变化的影响显着,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有关。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资本账户存在管制,金融开放还在进行中。而金融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与全球贸易发展的同时,应适时推动金融开放,提高我国金融与外部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4)在重视以美国、欧元区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对我国产生溢出效应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中国货币政策对外的溢出效应,包括我国货币政策对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的溢出。同时考虑货币政策对内和对外的效果,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协调发展。

刘明明[4](2019)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受到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也不断加深。美联储由于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扮演了“全球央行”的角色,其货币政策的调整无疑会改变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定价基础,特别是会对股市价格造成冲击。但是,不同于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股市价格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会更加复杂。一方面美国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全球资产基础收益率直接影响到国内的股市价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汇率、利率、短期的资本流动、和心理预期等传导渠道的间接冲击国内的股市价格。考虑到美国已经基本完成新一轮的加息周期,通过研究美联储新一轮加息期间对国内股票市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评估和预测美国未来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冲击,也对中国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分五章对美联储加息期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股市价格的溢出效应展开分析。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一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在开放经济背景下的国际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几个代表性传导渠道,依次为汇率渠道、利率渠道、短期资本流动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其次,从现实上分析了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转而实施加息政策的原因,概括了新一轮美联储加息的过程和相应的经济背景,阐述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发展和完善如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沪港通和深港通制度、人民币加入SDR以及A股被纳入MSCI等作为美联储加息期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可以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现实基础。再次,定量分析方面选取时间序列变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沪深300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短期资本流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变量、中国股市价格变量、汇率变量、利率变量、短期资本流动变量以及心理预期变量的代表,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本文所需要使用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了 ADF单位根检验,然后使用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了 VAR模型,并对VAR模型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最后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来研究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股市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美联储加息期间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溢出效应影响;美联储加息影响我国股市价格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汇率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心理预期传导渠道、短期资本流动传导渠道;并且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美联储此轮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十分显着,长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消失。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即积极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水平;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审慎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加强对预期的管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充实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效应分析,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重点放在中国的股市价格上,研究新一轮美联储加息期间对我国股市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扩展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将心理预期传导渠道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导渠道,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探究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

向训勇[5](2016)在《基于异质性企业视角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出口从2001到2008年间保持年均27.8%的高速增长,但是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随后几年情况有所改善,但是2015年中国出口额按美元计同比下降了2.8%。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宏观经济学家认为一国在进行国内结构改革时,可以考虑利用汇率贬值来促进国内出口增加,为国内改革创造条件。中国是否也需要通过汇率工具来调节出口贸易,以缓解国内经济增长压力?通过人民币汇率来调整贸易收支的作用又有多大?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汇率传递程度大,那么汇率变动就具有调节贸易的功能;如果汇率传递失效或者传导程度很小,汇率变动对贸易的调整也不会很明显。另外,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央行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在上升,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政策含义。不少文献从宏观层面对人民币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宏观层面的分析忽略了企业的个体行为,企业作为参与进出口贸易的主体,其出口定价行为受到自身异质性特征的影响。虽然近期也有文献从微观方面讨论了汇率传递问题,但是他们只是研究了不同的微观因素如何影响汇率传递,并没有强调从异质性企业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因而本文试图从异质性企业视角出发,分析不同企业异质性特征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影响,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传递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考虑企业生产率、出口产品质量、信贷约束和进口中间投入这几个企业异质性特征,分析它们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影响。同时,国内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人民币汇率传递的文献还非常少,而本文使用了高度细化的中国微观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了不同异质性企业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民币汇率传递。最后,以往对于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或者CPI的传递上,而本文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本文首先探讨企业生产率影响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内在机制,提出了企业生产率越高其汇率传递越低的假定。然后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生产率对人民币汇率传递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分析了出口产品质量对人民币汇率传递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出口产品质量越高其汇率传递越低的假定。然后利用2000-2013年高度细化的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参考Khandelwal等(2013)最新方法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进行测算,接着实证分析了出口产品质量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影响。然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信贷约束对人民币汇率传递影响的内在机理,提出了企业受到的信贷约束越严重其汇率传递越高的假定。通过对2000-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进行匹配,构建信贷约束的测度指标,实证分析了信贷约束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影响。最后,本文讨论了进口中间投入影响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内在机制,提出了进口中间投入份额越高其汇率传递越低的假定。然后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进口中间投入份额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从企业生产率角度来说,企业生产率通过成本加成这个渠道来影响企业调整成本加成率的能力,从而对企业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率产生影响。定量来看,企业生产率每增加10%,汇率传递系数将下降0.43%。企业生产率对汇率传递有显着的影响。一个生产率的对数值为1.66(生产率分布的第5百分位数)的企业,其汇率传递系数为89.3%(1-0.036-0.043*1.66),而一个生产率对数值为2.21(生产率分布的第95百分位数)的企业,其汇率传递系数则下降为86.9%(1-0.036-0.043*2.21)。通过将企业按照企业生产率分位数分别分成五组,考察不同组别企业的汇率传递率,结果仍然稳健。第二,从出口产品质量角度来说,产品质量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影响企业的定价能力,产品质量越高,需求弹性越小,从而企业的定价能力越强。由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不同,在面临汇率波动时,不同企业的反应应该也是不一样的。本文实证结论表明,产品质量从平均水平上升一个标准差时,出口价格的汇率弹性从22.5%上升到29.8%(上升的幅度为32.4%),即产品质量取均值时的汇率传递率为77.5%,而当产品质量增加一个标准差时,汇率传递率下降为70.2%。第三,从信贷约束角度来看,融资约束之所以会影响汇率传递,是因为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的定价能力。其机制在于融资约束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来影响企业的成本加成,从而改变企业调整价格的灵活性,所以融资约束越严重的企业对汇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其汇率传递率也越高。用流动性和杠杆比率作为信贷约束的衡量指标,流动性越强说明受到的信贷约束越小,而杠杆比率越高说明受到的信贷约束越严重。定量来看,当企业的流动性指标取平均值时,汇率传递率为77.4%,而当流动性增加一个标准差时,汇率传递率下降为76.7%。当企业的杠杆比率取平均值时,汇率传递率为78.1%,而当杠杆比率增加一个标准差时,汇率传递率上升为79.7%。最后,从进口中间投入角度来说,它通过边际成本这个渠道来影响企业对冲汇率风险的能力,从而对企业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率产生影响。定量来看,进口中间投入份额对汇率传递有显着的影响,企业的进口中间投入份额每增加10%,汇率传递系数将下降0.84%。一个进口中间投入份额为0(进口中间投入份额的第5百分位数)的企业,其汇率传递系数为88.1%(1-0.119),而一个进口中间投入份额为0.492(进口中间投入份额的第95百分位数)的企业,其汇率传递系数则下降为84%(1-0.119-0.084*0.492)。通过将企业按照进口中间投入份额分位数分别分成五组,考察不同组别企业的汇率传递率,结果依旧稳健。

林峰[6](2014)在《人民币渐进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内外部均衡难题出发,利用DSGE-NOEM框架(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两国模型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在建立理论模型讨论之前,本文的第2章和第3章分别作了理论和经济运行实际这两方面的准备。第2章是文献综述,分别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脉络和货币政策规则研究两个角度,对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为理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起点。第3章是对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特征事实的描述,其目的是为理论模型的主要架构和有关参数的确定寻找实际经济和文献研究中的证据,也对中国经济近期面临的主要外部冲击——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及其退出情况进行描述。第4章的目的是构建文章的两个理论模型。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第4章首先在Obstfeld&Rogoff(1995,1996)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NOEM两国模型,通过简化的模型设定和特殊的参数假定,使得模型能够比较方便地求出解析解。但由于该模型比较简单,模型中也只设定了3个时期,动态特征不够丰富,因此本文随后对模型做了一系列扩展:在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以设立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两国模型,并引入交错定价的厂商,引入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考虑,考虑投资的调整成本以在模型中平滑投资的波动幅度。由于扩展模型比较复杂,无法求得显式解,因此通过脉冲响应加以研究。第5章是对理论模型中政策含义的研究。在人民币的不同开放程度下,对于借助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货币供应量或者汇率——应对外部冲击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的依据是中央银行损失函数的值的大小(基本模型)或者在脉冲响应中中央银行损失函数提高的幅度(扩展模型)。其中,人民币的不同开放程度包括这样几种情形:1.固定汇率制+资本跨境流动管制;2.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跨境流动;3.浮动汇率制+资本自由跨境流动。在第一种情形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控制利率或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应对冲击,而且控制利率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得到的效果是相似的,均可以实现对冲击的抵消。而在第二种类情形下,本国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政策控制的主动权。唯一可以采用的应对手段是主动调整汇率。但是数值分析显示,通过汇率的调整对经济波动的平抑作用效果是较差的。在第三种情形下,本国中央银行采取调整利率或者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手段均能够起到应对冲击,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利用扩展模型,对不同形态的泰勒规则作进一步讨论时发现,前瞻性的泰勒规则优于其他规则,包含汇率因素的泰勒规则与泰勒规则原式的效果相差不大,而试图进行利率平滑的泰勒规则的效果逊于其他规则。基于对理论模型的讨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困境的解释和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在当前人民币渐进开放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受到一定程度的管控,同时外汇管理部门未能对热钱的跨境流出入进行有效的阻断,事实上形成了近似于固定汇率制+资本跨境流出入的组合,中央银行面临“三元悖论”的困境,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基本方法包括:在近期,难以显着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当着力实现有效阻断热钱的流出入,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在长期,中央银行应该以人民币的高度开放为长远目标,不断向着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的远期目标推进,摆脱当前的货币政策困境。二是对于QE退出时我国应采取政策,本文提出:QE的退出将会从贸易渠道和利率与资本流出入渠道影响中国经济,首先可以明确我国将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这样的冲击,但在当前中国经济事实上所处的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跨境流动的组合下,中央银行面临的困境将会进一步凸显,因此本文建议,一方面要避免给货币政策赋予过多的职责,主要以深化改革为手段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应该逐步树立按规则操作的意识,以促进经济主体对中央银行行为的稳定预期;同时,还应该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且向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推进,向人民币高度开放的远期目标推进。三是对未来人民币高度开放情形下的货币政策工具规则以定性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在这一高度开放的情形下,中国中央银行将有效摆脱当前面对的货币政策操作困境,货币政策操作将以专注于国内目标为主,而外部冲击则主要由汇率的自由浮动来缓冲。而根据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体系变化的特征,未来利率工具规则将可能比货币工具规则更加适用于中国中央银行采用。

贺光宇[7](2014)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的实证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机制直接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完善,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长河中两个长期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总量的显着提升和宏观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增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逐步确立为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和币值稳定,这既是经济处于调整期的基本保障,又是我国当前及今后时期发展的核心策略。汇率是联结一国经济内部与外部的重要枢纽,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作为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促进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浮动汇率制下市场化汇率政策不同,人民币汇率政策一直以来被我国央行所控制,根据相关理论,此汇率制度下二者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本文重在分析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同时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的具体表现和货币政策对汇率政策经济效应机制的影响情况,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与协调性。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通过各自政策效应预期搭配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但是这种搭配在我国长久以来汇率制度限制的作用下往往效率一般,宏观经济环境又可能对二者的效应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的方式探寻人民币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以此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最后对央行汇率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给予建设性意见和建议。“Meade冲突”开启了理论界对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研究的大门,本文以经典的M-F模型入手,分析了货币当局选择不同汇率政策与资本流动情况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人民币汇率政策实际出发,对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人民币汇率政策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之后,借助四象限模型洞察了Dornbusch模型中商品价格与资产价格变量动态调整的过程,和汇率水平调整的幅度以及利率与汇率联动的特征,并以Redux为样板介绍了NOEM分析政策效应的基本框架。由此对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问题从根源到发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针对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了扩展分析。实证部分,首先基于通货膨胀环境变化视角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通货膨胀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ARDL模型对我国的“Taylor效应”进行了验证,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汇率的CPI传递效应均较低,而且低通胀环境下汇率传递效应显着低于总样本期的传递效应。汇率传导渠道效应检验对通货膨胀环境影响汇率传递效应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低通货膨胀环境下直接渠道和货币渠道均受到阻碍;高通货膨胀环境下,直接渠道的传递效应通畅,但是货币渠道的反向作用对传递效应的低效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次,基于贸易商品定价货币选择视角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支出转换效应进行了研究,从出口厂商利润最大化模型入手导出了本章的实证计量模型,以NOEM模型为基础,在前人的思路下对贸易商品定价货币内生性进行了模型分析。通过Wald系数检验和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支出转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民币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对其影响程度有限。因此,要提高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支出转换政策效应,需要战略性的将贸易商品的定价货币选择权与人民币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相互配合,在不使人民币供给波动过大的情况下提高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支出转换效应。再次,对人民币汇率—利率联动效应的实证检验,兼论了我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基于利率平价模型和粘性货币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对人民币汇率—利率联动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变量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对人民币汇率—利率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和对人民币汇率、利率对其他价格变量的冲击响应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的FCI,并分析了其作为央行应对汇率市场冲击和金融市场冲击的重要政策工具的可行性。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利率联动效应的货币渠道比较通畅,汇率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来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工具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搭配对整体经济价格的影响是比较显着的。加入真实汇率、真实利率、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我国FCI,对CPI的解释能力较强,可以作为我国央行应对汇率市场冲击和金融市场冲击的重要政策工具。最后,是基于MS-VAR非对称性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效应实证检验,分析了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表现形式和原因,发现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在于对市场流动性的控制上,汇率政策通过外汇储备对流动性进行控制,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冲销汇率政策对流动性的影响,尽可能维持其独立性。在对MS-VAR模型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选取MSIH(3)-VAR(2)模型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检验,通过模型估算和分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根据模型估算结果和分区制脉冲响应图分析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性与协调性。实证结果表明,高通货膨胀区制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市场流动性迅速增加,通货膨胀相对平稳的区制下,虽然外汇储备量的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不是特别显着,但是由于通畅的传导机制,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比预期的快;在高通货膨胀区制下外汇储备的上升会制约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且此区制下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泡沫化程度增加的危险。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汇储备,央行在制定汇率政策的时候必须对这两者进行权衡。本文在研究人民币汇率政策几个重要效应的文章主线基础上,侧重研究了人民币货币政策对汇率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以及现行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冲击。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充分了解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各种宏观经济效应有效性,以及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为我国央行今后制定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方向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朱鲁秀[8](2010)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汇率制度、结售汇制度、外汇指定银行头寸限额管理制度、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制度和货币供给制度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汇率制度构成上述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从1994年始,我国持续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在这样一个制度体系下,国际收支顺差转化为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影响到货币政策,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给我国汇率制度带来挑战。如何缓解由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汇率压力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现有研究分别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单独展开。本课题认为:在我国既有制度框架下,国际收支顺差通过货币政策与汇率两种渠道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是同一经济事实带来的两种传导机制。第一章指出选题背景与意义,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对文献进行综述,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提炼和具体化。第三章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背景,构建一般均衡框架,解释国际收支失衡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与路径。作为特例,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在一般框架内得到解释。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一国外汇市场压力,货币当局可以采取名义汇率调整和外汇储备调整两种政策释放外汇市场压力。在两种调整政策下,国际收支通过不同的传导路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根据最终指向物价和产出的变量不同,把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传导路径概括为汇率渠道和货币渠道,认为汇率冲击与货币冲击分别成为汇率渠道与货币渠道传导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对汇率冲击与货币冲击反应的一般均衡模型。第四章讨论了计算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把外汇市场压力的概念拓展到多边汇率制度下,使之可以衡量我国外汇市场的压力,并给出外汇储备数据的调整方法。最后给出1994第1季度到2008第4季度的我国外汇市场压力。第五章对汇率渠道展开研究。认为汇率预期自实施机制是人民币汇率冲击形成机制。人民币名义汇率反映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把由人民币汇率预期自实施机制造成的名义汇率变化的随机项定义为汇率冲击。汇率渠道的实证研究结论为:外汇市场压力对CPI的冲击具有一个季度的时滞,从第2季度始,持续4个季度推动CPI上涨,从第6季度始,持续7个季度造成CPI下降,之后影响逐渐减弱并收敛,响应的最大值0.039出现在第2季度。外汇市场压力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同样具有1个季度的时滞,一个单位正向结构冲击发生后,冲击响应函数基本支持汇率冲击与GDP增长率之间的负向理论关系。第六章对货币渠道展开研究。国际收支顺差来源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国际收支顺差转化成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造成中央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资产规模成为央行不能控制的变量,使得央行的负债方或者增加基础货币或者增加发行央票的方式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这是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一。冲销干预造成货币乘数随冲销工具的使用而变动,这是形成货币冲击的机制之二。由于冲销干预的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偏离目标增长率,把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之间的偏离定义为货币冲击。货币渠道的实证究结论是:货币冲击对CPI的影响具有1个季度的时滞,冲击在最初一年多的时间内对消费价格指数具有推动作用,之后会带来下行压力。货币冲击在最初的半年内,对名义产出增长率造成扩张效应,但之后给名义产出增长率带来紧缩效应。从程度及持续性来看,货币冲击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高于对名义产出的影响。第七章概括主要结论,给出我国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对论文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课题研究我国现有制度框架下持续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汇率渠道。本研究以外汇市场压力概念为关键变量,构建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一般框架,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汇率渠道传导机制。汇率渠道传导机制中把外汇市场压力作为传导机制的第一环节,将传导机制的链条向前推进一步。(2)论证了货币冲击形成机制。本研究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货币渠道传导机制,认为货币冲击是货币渠道传导的关键环节。在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中,认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造成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这种资产规模扩张并不反映货币政策的内容,成为中央银行不能控制的变量,是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一。货币乘数随冲销干预而变化,成为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二。(3)扩展了外汇市场压力概念,使其可以用来估计多边汇率情况下外汇市场市场压力。

施建淮,傅雄广[9](2010)在《汇率传递理论文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汇率传递"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汇率传递率的高低不仅影响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调整的作用,而且影响汇率与宏观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对价格的传导,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国际上具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目前中国经济外部失衡问题突出,货币政策的执行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会涉及汇率传递因素。本文对"汇率传递"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综述,重点综述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成因和汇率不完全传递对宏观层面的影响两方面文献。

吴博[10](2009)在《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文中研究说明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受到多重开放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汇率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核心经济变量,其波动会影响货币替代、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进而涉及国内货币的需求和供给量,是关系到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变量。本文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途径”和“国际贸易途径”,并通过实证分析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进行了检验,为提高我国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参考。第1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有效汇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给出了研究路线图。研究中所采取的主要实证方法和模型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法、因果分析、方差分解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还系统总结了包括Engel-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检验法和Pesaran的边限检验法在内的协整检验方法。第2章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历史走势进行了测算分析。在全球经贸往来多元化的现实下,有效汇率相较双边汇率而言能更好地衡量本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通过样本国范围、竞争力权重结构、贸易流等七个方面的比较,介绍了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对实际有效汇率算法的异同,由此得到启示,建立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模型。最后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分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和测算。第3章在宏观经济模型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从理论上总结了汇率的影响途径。开放经济下,汇率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渠道:在一个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分析框架下,证明了中央银行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建构时汇率的重要性。根据外部性冲击的类型总结了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两个具体路径:“资本市场路径”和“国际贸易路径”,并应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第4章检验了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和波动率对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程度,证明了“资本市场途径”的存在。模型分析说明货币替代的水平取决于两种货币的实际收益水平的差距和外汇风险水平,货币替代的存在会加剧汇率不稳定。测算发现200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存在着“反货币替代”现象。实证研究中,方差分解表明总体上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名义有效汇率贡献更大;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人民币货币替代率与人民币实际、名义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之间有且仅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有效汇率的短期波动对货币替代率的长期均衡关系有一定的逆向调整,但影响较小。所以人民币“反货币替代”现象主要是由于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实和预期下,巨额外资输入寻求避险和保值引起的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导致的,而不是出于短期套利的目的。于是建议,货币政策在制订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和汇率政策相协同,将名义有效汇率纳入政策考虑因素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第5章验证了有效汇率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关系,验证了“国际贸易途径”的存在。首先以汇率制度改革日为基期,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测算,通过对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长期看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之一。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的先导作用,仅凭借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贸易双顺差的局面。实证分析还显示汇率弹性的增大会使我国外汇储备受汇率牵制的程度有所缓解。在有效汇率角度下解释了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的矛盾,并在最后深入探讨了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过程。第6章重新构造并检验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从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有效汇率的影响。通过引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外国利率等开放经济因素,运用Pesaran提出的边限检验法分别验证了我国狭义、广义货币余额与各影响因素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性,得到我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长期与狭义、广义货币需求都有负的系数,而货币需求对国内利率弹性为正。误差修正模型即短期货币需求函数显示,实际有效汇率短期波动对广义和狭义货币余额负的冲击也尤为显着。应用CUSUM和CUSUMSO的稳定性检验发现,广义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优于狭义货币。第7章是全文研究结论和展望。

二、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2.1.1 传统货币政策定义
        2.1.2 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2.1.3 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2.2.1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分类
        2.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2.2.3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3章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分析
    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3.2.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3.2.2 前瞻性指引
    3.3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
        3.3.1 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3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4 流动性过剩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5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演变
第4章 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性的理论机制分析
    4.1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研究的理论模型
        4.1.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4.1.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
        4.1.3 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解释
    4.2 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4.2.1 利率传导渠道
        4.2.2 汇率传导渠道
        4.2.3 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4.2.4 信贷传导渠道
    4.3 非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4.3.1 利率传导渠道
        4.3.2 汇率传导渠道
        4.3.3 信贷传导渠道
        4.3.4 信号传导渠道
第5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路径分析
    5.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
        5.1.1 美国货币政策变迁描述性特征
        5.1.2 中国宏观经济变化特征
    5.2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
        5.2.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理论基础
        5.2.2 数据选取和模型建立
        5.2.3 实证分析
    5.3 量化宽松政策前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研究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的时变性分析
    6.1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传导的时变性机制
    6.2 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6.2.1 数据选取与指标构建
        6.2.2 TVP-VAR模型设立
    6.3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时变性的实证结果
        6.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6.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经济溢出的存在性研究
    2.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
    2.3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产业分析
    2.4 文献评述与本文创新点
第3章 理论基础
第4章 实证检验
    4.1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概况
    4.2 模型介绍
    4.3 样本选择和变量选取
    4.4 数据平稳性检验
    4.5 模型稳定性检验
    4.6 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
        4.6.1 脉冲响应函数
        4.6.1.1 经济产出的脉冲响应分析
        4.6.1.2 通货膨胀的脉冲响应分析
        4.6.1.3 实际利率的脉冲响应分析
        4.6.1.4 汇率的脉冲响应分析
        4.6.2 方差分解
    4.7 金融联系度异质性的实证检验结果
    4.8 产业异质性的实证检验结果
        4.8.1 脉冲响应函数
        4.8.1.1 出口产业的脉冲响应分析
        4.8.1.2 进口产业的脉冲响应分析
        4.8.2 方差分解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及不足
        1.3.1 本文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2.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1.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
    2.2 对外开放度的文献综述
        2.2.1 对外开放度的度量方法
        2.2.2 对外开放度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3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2.3.1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2.3.2 美国量化宽松对外部的溢出效应
        2.3.3 新兴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的回溢及溢出效应
        2.3.4 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2.4 文献综述评述
第3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3.1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3.1.1 货币政策框架与传导机制
        3.1.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3.1.3 经济开放理论
        3.1.4 对外开放度测度
        3.1.5 对外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3.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3.2.1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起源及理论基础
        3.2.2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溢出渠道
        3.2.3 新兴经济体的回溢及溢出
        3.2.4 以邻为壑效应和火车头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4.1 对外开放度的设计及测度
        4.1.1 主成分分析法
        4.1.2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及分析
    4.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模型
    4.3 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4.3.1 数据选取
        4.3.2 SVAR模型短期约束条件
        4.3.3 实证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贸易金融开放度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检验
    5.1 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
        5.1.1 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的基础
        5.1.2 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模型
    5.2 修正的贸易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模型
    5.3 贸易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选取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3.3 自相关检验及稳健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检验
    6.1 中国与美欧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模型
        6.1.1 时变参数模型的理论基础
        6.1.2 时变参数模型的构建
    6.2 中美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6.2.1 数据选取
        6.2.2 实证分析结果
    6.3 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6.3.1 数据选取
        6.3.2 实证分析结果
    6.4 中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溢出效应模型
        6.4.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的理论基础
        6.4.2 PVAR模型的构建
    6.5 中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6.5.1 数据选取
        6.5.2 实证分析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研究结论
        7.1.2 对外开放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结论
        7.1.3 我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并关注开放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7.2.2 逆周期调节中关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
        7.2.3 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实现内外部经济协调发展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是否存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1.2.2 关于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渠道
        1.2.3 关于货币政策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货币政策影响股市价格的理论基础
    2.1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国际传导机制
        2.1.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2.1.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Redux模型
    2.2 货币政策影响股市价格的国际传导渠道
        2.2.1 汇率渠道
        2.2.2 利率渠道
        2.2.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渠道
        2.2.4 心理预期渠道
    2.3 小结
3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影响的现实分析
    3.1 美联储加息的原因和过程
        3.1.1 美联储加息的背景原因分析
        3.1.2 美联储加息的过程
    3.2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溢出效应的现实分析
        3.2.1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的溢出效应
        3.2.2 美联储加息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传导渠道
    3.3 小结
4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样本说明
        4.1.1 变量选取
        4.1.2 样本说明
    4.2 实证研究方法说明
    4.3 实证检验
        4.3.1 平稳性检验
        4.3.2 VAR模型滞后阶数和稳定性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分析
        4.3.5 方差分解
    4.4 实证结论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积极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制度建设
        5.2.2 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水平
        5.2.3 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5.2.4 逐步审慎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5.2.5 加强对预期的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于异质性企业视角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 本文预期的创新
第2章 汇率传递效应与机制:文献综述
    2.1 汇率传递内涵界定及其经济效应
        2.1.1 汇率传递的内涵界定
        2.1.2 汇率传递的经济效应
    2.2 汇率传递的影响机制
        2.2.1 影响汇率传递的宏观层面因素
        2.2.2 影响汇率传递的微观层面因素
    2.3 汇率传递与政策选择
        2.3.1 汇率传递与货币政策
        2.3.2 汇率传递与汇率政策
    2.4 对前人研究的评述
第3章 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现实背景与分析视角
    3.1 中国开放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3.2 关于人民币汇率传递的不同分析
    3.3 从异质性企业视角看人民币汇率传递
    3.4 异质性企业与人民币汇率传递——理论分析
        3.4.1 企业生产率和人民币汇率传递
        3.4.2 出口产品质量和汇率传递
        3.4.3 信贷约束和汇率传递
        3.4.4 进口中间投入和汇率传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生产率与人民币汇率传递
    4.1 企业生产率人民币汇率传递之间的内在联系
    4.2 实证模型和数据说明
        4.2.1 数据来源及其匹配
        4.2.2 实证模型
    4.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3.1 企业异质性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进一步的讨论
    4.4 政策建议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出口产品质量和人民币汇率传递
    5.1 出口产品质量和汇率传递的内在联系
    5.2 实证模型和数据说明
        5.2.1 数据来源
        5.2.2 实证模型设定
        5.2.3 指标测度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基准结果
        5.3.2 讨论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政策建议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约束和人民币汇率传递
    6.1 信贷约束和汇率传递的内在联系
    6.2 实证模型和数据说明
        6.2.1 数据来源及其匹配
        6.2.2 实证模型设定
        6.2.3 融资约束指标的构建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企业金融健康度和汇率传递
        6.3.2 行业金融脆弱性和汇率传递
    6.4 政策建议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进口中间投入与人民币汇率传递
    7.1 进口中间投入与人民币汇率传递之间的内在联系
    7.2 实证模型和数据说明
        7.2.1 数据来源及其匹配
        7.2.2 实证模型
    7.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7.3.1 进口中间投入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7.3.2 稳健性检验
        7.3.3 进一步的讨论
    7.4 政策建议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
    8.3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人民币渐进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脉络
    2.2 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经济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几个特征事实
    3.1 理论模型的基本假定的实际依据
    3.2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外部冲击——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的建立
    4.1 基本模型
    4.2 基本模型的扩展——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渐进开放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规则
    5.1 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讨论的准备
    5.2 人民币不同开放程度下的货币政策规则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6.1 当前货币政策困境的解释和化解困境的政策建议
    6.2 关于如何应对QE退出的货币政策建议
    6.3 未来高度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展望
    6.4 全文总结与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主要符号表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7)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内容、方法及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汇率政策效应理论模型
    2.1 Mundell-Fleming 模型
    2.2 中间汇率制下 Mundell-Fleming 模型的拓展
    2.3 Dornbusch 模型
    2.4 NOEM 模型
第3章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通货膨胀传递效应实证研究—基于通货膨胀变化视角
    3.1 “Taylor 效应”相关研究综述
    3.2 实证模型的导出
    3.3 不同通货膨胀环境下的实证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贸易商品定价货币内生性与人民币汇率政策支出转换效应研究
    4.1 贸易商品定价货币选择视角下汇率政策支出转换效应相关研究综述
    4.2 实证模型的导出与贸易商品定价货币内生性的模型分析
    4.3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计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汇率—利率联动效应的 VAR 模型检验—兼论我国 FCI 的构建
    5.1 联动效应研究综述
    5.2 基于 VAR 模型的联动效应检验
    5.3 我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与适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 MS-VAR 模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效应非对称性分析
    6.1 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表现
    6.2 外汇储备制约人民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相关研究综述
    6.3 MS-VAR 模型的估算及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论文的逻辑结构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分析法框架中的货币供给理论
        2.1.1 货币分析法的理论结构
        2.1.2 冲销干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
        2.1.3 汇率的货币分析法与外汇市场压力研究
    2.2 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2.1 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2.2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3 国际收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
        2.3.1 我国开放宏观经济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3.2 国际收支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
    2.4 现有研究的贡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收支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
    3.1 国际收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般框架
        3.1.1 构建一般框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决策问题与传导机制
        3.1.2 一般框架的逻辑和结构
    3.2 一般框架的拓展
        3.2.1 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对宏观经济影响
        3.2.2 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3 一般框架的应用
        3.3.1 国际收支顺差及调整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和路径
        3.3.2 国际收支逆差及调整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与路径
    3.4 一般框架的特点
        3.4.1 外汇市场压力成为一般框架的核心概念
        3.4.2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得到的分析框架具有一般性
        3.4.3 传导机制与路径具有不对称性
    3.5 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3.5.1 模型结构设定
        3.5.2 一般均衡模型的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外汇市场压力的估计
    4.1 不同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估计
        4.1.1 冲销干预下的基础货币供求均衡
        4.1.2 双边汇率制度下的外汇市场压力的估计方法
        4.1.3 多边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的估计方法
    4.2 外汇储备数据的调整方法
        4.2.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与结构
        4.2.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特点
        4.2.3 外汇储备数据的调整方法
    4.3 我国外汇市场压力估计及其特点
        4.3.1 外汇储备占基础货币变化百分比的估计
        4.3.2 汇率变化率的估计
        4.3.3 外汇市场压力的描述统计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汇率渠道研究
    5.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汇率稳定机制
        5.1.1 人民币汇率形成与稳定机制的演化
        5.1.2 我国外汇市场干预的特征
        5.1.3 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汇率
    5.2 汇率冲击形成机制
        5.2.1 人民币汇率预期形成的原因
        5.2.2 外汇管制与人民币汇率预期特征
        5.2.3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自实施机制
    5.3 外汇市场压力对名义汇率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及时间序列特征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外汇市场压力对实际汇率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5.4.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5.4.2 数据及时间序列特征
        5.4.3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货币渠道研究
    6.1 我国冲销式干预的实践
        6.1.1 1994-1997 年期间的冲销干预
        6.1.2 1998-2002 年通货紧缩时期的冲销政策
        6.1.3 2003-2008.8 期间的冲销干预
        6.1.4 2008.9-2008.12 期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冲销干预
    6.2 货币冲击形成机制
        6.2.1 货币冲击的研究思路
        6.2.2 冲销式干预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
        6.2.3 中央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与基础货币供给
        6.2.4 冲销干预与货币乘数
    6.3 货币渠道的实证研究
        6.3.1 数据与方案
        6.3.2 模型设定
        6.3.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汇率传递理论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按市场定价与汇率不完全传递
    (一) 价格歧视与按市场定价
    (二) 市场份额与按市场定价
    (三) 沉没成本、调整成本与按市场定价
三 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其他成因
    (一) 市场结构、不完全替代与汇率不完全传递
    (二) 跨国公司内部交易、非关税壁垒与汇率不完全传递
    (三) 宏观因素与汇率不完全传递
四 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宏观影响
    (一) 汇率不完全传递与宏观经济波动
    (二) 汇率不完全传递与货币政策
五 总结

(10)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有关有效汇率构建和测算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汇率与货币供求关系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汇率和国际贸易影响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有关汇率和外汇储备关系的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构建和波动分析
    2.1 有效汇率算法的国际比较
    2.2 对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测算的启示
    2.3 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构建
    2.4 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和波动性分析
第3章 开放经济下汇率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分析
    3.1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3.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3.1.2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3.1.3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3.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特征
    3.3 开放经济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汇率
        3.3.1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分析框架
        3.3.2 三个货币政策制度:模型分析
        3.3.3 政策含义——开放经济下汇率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3.4 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路径的理论分析
        3.4.1 资本市场路径
        3.4.2 国际贸易路径
第4章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1 货币替代与汇率:一个开放经济两国模型
    4.2 人民币货币替代率的度量和有效汇率
        4.2.1 人民币货币替代率
        4.2.2 人民币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
    4.3 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的研究方法
    4.4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建立VAR模型
        4.4.3 方差分解
        4.4.4 Johansen协整检验
        4.4.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4.4.6 实证结论小结
    4.5 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
        4.5.1 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4.5.2 应对货币替代的政策建议
第5章 有效汇率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
    5.1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演变
    5.2 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算及结果
    5.3 有效汇率与贸易顺差、贸易结构、外汇储备关系的实证研究
        5.3.1 贸易顺差和有效汇率有长期协整关系
        5.3.2 有效汇率与贸易结构的因果关系分析
        5.3.3 有效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5.4 小结和进一步分析
        5.4.1 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矛盾探析
        5.4.2 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第6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和检验
    6.1 问题的提出
    6.2 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
        6.2.1 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模型
        6.2.2 引入有效汇率的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
    6.3 协整关系的边限检验法
    6.4 数据选取和实证结论
        6.4.1 变量选取
        6.4.2 实证研究及结论
    6.5 小结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6.5.1 实证结论小结
        6.5.2 分析及对货币政策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D]. 曹为宇.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分析[D]. 王梓颖. 山东大学, 2020(12)
  • [3]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D]. 魏天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D]. 刘明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5]基于异质性企业视角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机制研究[D]. 向训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人民币渐进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 林峰. 南京大学, 2014(05)
  • [7]人民币汇率政策效应的实证检验[D]. 贺光宇. 吉林大学, 2014(09)
  • [8]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D]. 朱鲁秀.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4)
  • [9]汇率传递理论文献综述[J]. 施建淮,傅雄广. 世界经济, 2010(05)
  • [10]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D]. 吴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