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聚合制备阻燃红磷微胶囊的研究

原位聚合制备阻燃红磷微胶囊的研究

一、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良源[1](2021)在《阻燃型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微胶囊包覆纳米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新型介电材料在信息技术、微电子、电力工程、国防科技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这就要求材料不仅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同时需要低的介电损耗和阻燃等功能。但是目前研发一种兼具阻燃型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多功能的复合材料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本文将围绕这一挑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本文通过研磨制备具有不同粒径的红磷粒子(RP),再通过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原位聚合对不同粒径的RP粒子进行包覆,制得微胶囊化包覆红磷(MF@RP),研究粒径对MF@RP性能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研究了微胶囊包覆配方和工艺对MF@RP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P粒径为39μm,RP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2:5,RP与微胶囊壁材的质量比为8:7,反应温度设定为65℃,反应时间为2.5 h,制备的MF@RP各项性能指标表现优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RP包覆前后形貌有明显差异,包覆后RP表面更加光滑圆润。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发现:初始粒径为39μm的RP在包覆之后MF@RP粒径增长了75.6%,表明以上配方和工艺可以很好的对RP进行包覆。热重结果发现,未包覆RP在335℃开始增重,MF@RP在480℃才开始增重,MF@RP稳定性能提高。RP水溶液p H值测试结果发现,MF@RP水溶液p H值稳定,储存稳定性提高。其次,研究包覆碳纳米管(MWCNTs)对环氧树脂(EP)介电性能的影响。MF原位聚合对MWCNTs进行包覆,在MWCNTs表面形成高分子绝缘层使其在填充过程中不易相互导通。将包覆碳纳米管(MF@MWCNTs)按不同质量比加入EP,制备复合材料。当MF@MWCNTs与EP的质量比等于1:10制得的复合材料在1 k Hz时介电常数为117是纯EP的16.7倍,但介电损耗为0.052较纯EP仅增加了44.4%。最后将MF@RP和MF@MWCNTs添加到EP中,制备阻燃型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复合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氧指数达到28%,阻燃等级达到V-0级,在1 k Hz时介电常数为85,介电损耗0.090。

闫钰[2](2020)在《含MCA微胶囊硅橡胶泡沫的阻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硅橡胶泡沫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C和H元素,使其本身可发生持续燃烧。为此,我们利用微胶囊技术改善了普通阻燃剂与硅橡胶泡沫相容性较差、吸湿性较大的问题并将其添加至硅橡胶泡沫中提高其阻燃性能,对比了不同壁材制成的微胶囊的颗粒形态特征、组成成分、热解过程和热稳定性的差异。并分析了含微胶囊泡沫阻燃过程与阻燃机理,以此获得综合性能与阻燃性能更加优异的硅橡胶泡沫材料。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分别是:研究得到了不同壁材微胶囊的颗粒均匀性与包裹性的最佳配比;对比分析了不同壁材微胶囊的组成成分、热稳定性和热解过程;测试发现了不同壁材微胶囊添加至硅橡胶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燃烧特性的差异。首先,选取聚乙二醇(PEG)和二氧化硅(SiO2)为壁材,分别使用乳液聚合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氰尿酸三聚氰胺(MCA)阻燃微胶囊。结果表明,PEG分子量为20000时,乳化剂选择OP-10制得的微胶囊粒度均匀,表面N元素重量百分比为24.33 wt%;以二氧化硅(SiO2)为壁材,复配使用乳化剂Tween-80:CTAB的最佳配比是4:6;反应温度65℃,溶液呈酸性时水解缩合反应更加稳定,微胶囊更完整。其次,对两种壁材制备的阻燃微胶囊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iO2/MCA微胶囊,无论在组成成分、热解温度,还是热稳定性都具有更好的表现。最后,将两种微胶囊添加至硅橡胶泡沫中,比较两种微胶囊对硅橡胶泡沫力学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分析,含5 wt%的SiO2/MCA微胶囊硅橡胶泡沫性能最佳,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至85.71 kW/m2,火灾危险性明显降低。结合材料表面残碳与热解过程逸出气体分析,发现MCA阻燃微胶囊硅橡胶泡沫的阻燃机理为气相阻燃为主,凝聚相阻燃为辅。因此,阻燃微胶囊能够提高硅胶泡沫材料稳定性和阻燃特性。

姜浩浩[3](2020)在《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阻燃改性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2017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1.11%。在建筑行业开展节能研究十分必要,而高性能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聚氨酯硬泡(RPUF)作为重要的建筑保温材料,具有密度低、保温性能好、易加工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保温。但是,RPUF存在极易燃烧以及释放大量有毒烟气的缺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阻燃改性。聚磷酸铵(APP)作为一种磷-氮系阻燃剂具有无卤、高效等优点,特别适合聚氨酯硬泡阻燃。但是,APP存在与聚氨酯泡沫基体相容性欠佳、耐水性差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易团聚、易迁移等问题,严重恶化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保温、耐环境以及力学性能。基于此,本论文以微胶囊化技术为切入点,选用不同囊材对APP进行包裹,制备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 APP)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GMAAPP),有效改善APP的耐水性差、与基体的相容性差以及易吸湿等不足。将制备的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复配体系用于聚氨酯硬泡阻燃,系统研究其对聚氨酯硬泡的泡孔结构、阻燃性能、物理性能、耐水性能、燃烧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将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复合材料(RPUF/PUAPP)。研究表明,在未浸泡情况下RPUF的极限氧指数(LOI)为18.8 vol%,随着其在水中浸泡时间的增加,LOI也逐渐下降至18.0 vol%且UL-94测试始终为无级别(NR)。加入30份的APP和PUAPP时,RPUF/APP30和RPUF/PUAPP30的LOI分别为23.3 vol%和22.3 vol%,UL-94测试均为V-0级别。当浸泡15天后,RPUF/APP30的LOI为21.7 vol%,其UL-94已经为无级别,表面有颗粒析出。而RPUF/PUAPP30无明显下降,UL-94仍然达到V-0级别,表面光滑且无颗粒析出,说明RPUF/PUAPP30的阻燃性能、相容性和耐水性能明显优于RPUF/APP30。物理性能测试表明,RPUF/PUAPP30的保温和力学性能明显优于RPUF/APP30复合材料。(2)将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复合材料(RPUF/MFAPP)。添加30份的MFAPP,RPUF/MFAPP30的LOI为21.3 vol%,UL-94为V-0级。在水中浸泡15天后,其极限氧指数变化不大,UL-94仍达到V-1级别。RPUF/MFAPP30的导热系数为0.0400 W/m·k,抗压强度为0.295 MPa。同时发现,RPUF/MFAPP30最大热分解温度相对于RPUF/APP30有明显提高且炭层结构更加完整、致密,从而保证RPUF/MFAPP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火灾安全性。TG-FTIR分析表明,MFAPP的加入可明显抑制RPUF/MFAPP复合材料燃烧过程中有毒以及可燃性气体的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出RPUF/MFAPP复合材料的气相-凝聚相联合作用的阻燃机制。(3)将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 APP)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复合材料(RPUF/Si APP)。RPUF/Si APP30的LOI为22.8 vol%,UL-94测试为V-0级。当浸泡15天后,RPUF/Si APP30的LOI略有下降为21.8 vol%,UL-94仍达到V-1级,无颗粒析出现象,明显优于RPUF/APP30复合材料。物理测试发现,RPUF/Si APP30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398 W/m·k,抗压强度为0.292 MPa。热重及炭渣分析测试表明,RPUF/Si APP30的残炭率、T-5wt%、最大热分解温度相比于RPUF/APP30都有明显提高,炭层的致密性更好,石墨化程度更高,这说明RPUF/Si APP30在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4)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GMAAPP)和聚氨酯微胶囊化石墨(PUEG)复配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微胶囊化石墨复合材料(RPUF/GMAAPP/PUEG)。RPUF/GMAAPP30的LOI为22.3 vol%,UL-94为V-0级,导热系数为0.0412W/m·k,抗压强度为0.273 MPa,但泡孔孔径大小不一。RPUF/PUEG30的LOI为25.3 vol%,UL-94也达到了V-0级,导热系数为0.0391 W/m·k,抗压强度为0.276 MPa,泡孔孔径较为均匀。RPUF/GMAAPP20/PUEG10复合材料的LOI为24.6 vol%,UL-94也可达到V-0级,导热系数为0.0395 W/m·k,抗压强度为0.292MPa,孔径均匀且变小。热重及炭渣分析发现,RPUF/GMAAPP20/PUEG10的热稳定性更好,炭渣结构更加完整和致密,火灾安全性更高。

董舜尧[4](2019)在《利用光致变色材料对有机颜料进行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致变色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材料、图像显示、可变光密度的滤光、光信息存储、摄影模板和光控开关等领域。现今对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螺吡喃、螺恶嗪、俘精酸酐、二芳基乙烯和其他相关有机杂环化合物上。微胶囊化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印染、涂料、油墨、阻燃剂、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本文研究了将光致变色材料与有机颜料结合,通过微胶囊化工艺,制备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有机颜料微胶囊的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六芳基二咪唑类和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六芳基二咪唑类光致变色材料通过咪唑环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制得,分别合成得到2,2’-二(4-甲氧基苯基)-4,4’,5,5’-四苯基-1,2’-二咪唑和2,2’-二(2-氯苯基)-4,4’,5,5’-四苯基-1,2’-二咪唑,即HABI1和HABI2,产率分别为89.8%和85.9%。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通过Fischer吲哚合成反应等分别合成得到1-(3-氯-2-羟丙基)-3’,3’-二甲基(2H-5-氯-苯丙螺吡喃-2’,2’’-吲哚)和1-(3-氯-2-羟丙基)-3’,3’-二甲基(2H-5-溴-3-硝基-苯丙螺吡喃-2’,2’’-吲哚),即SP1和SP2产率分别为48.0%和59.1%。用红外吸收光谱以及氢核磁共振波谱对四种光致变色材料进行结构表征。第二部分是选用金光红有机颜料为原料,分别用两种不同的乳液聚合方法:界面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来探索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对于螺吡喃类化合物,主要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蜜胺树脂作为微胶囊的囊壁,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作为微胶囊的囊芯材料,以OP-10作为乳化剂,主要研究了乳化均质作用过程中的均质转速和乳化时间以及芯材壁材比对制备的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对于六芳基二咪唑化合物,主要采用界面聚合法,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二乙烯三胺作为聚合单体,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乙酸丁酯为芯材,研究芯材种类、光致变色材料与有机颜料配比、乳化剂选择等对制备的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探索试验,最终确定了制备光致变色微胶囊的相对最优工艺条件。第三部分是根据所确定的微胶囊制备工艺,选用其他有机颜料酞菁蓝、酞菁绿、联苯胺黄作为原料,合成共计22种光致变色材料改性的有机颜料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结构组成进行表征和性能的测试。其中,包括测试有机颜料微胶囊的红外吸收光谱、囊芯含量、粒径分布和光致变色性能等。由实验结果得到,不同微胶囊化工艺得到的微胶囊的性能有很大差别。界面聚合法制得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24.1μm,粒径分布较窄,囊芯含量为60.6%;而原位聚合法制得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53.7μm,粒径分布较宽,囊芯含量为40.8%。

宋云飞,娄鸿飞,吕绪良,周雪琴,李巍[5](2018)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微胶囊由于优良的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常用的制备方法有界面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等。其中原位聚合法是一种重要的微胶囊制备方法,具有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主要介绍了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以及制备过程中壁材原料、乳化剂、乳化速度等相关因素对制备效果的影响,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原位聚合法在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阻燃剂微胶囊和自修复材料微胶囊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原位聚合法在制备微胶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郭迎宾[6](2018)在《含有氢氧化镁的微胶囊阻燃剂的合成及在EVA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氢氧化镁(MH)因具有阻燃、抑烟、填充等功能以及不产生二次污染、热稳定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改性,是目前公认的环境友好型的无卤阻燃剂。然而,常规方法制备的MH存在着极性大、亲水性强、与树脂基体相容性差、易团聚、阻燃效率低、添加量大等缺点。对MH进行改性研究,是提高其阻燃效率的重要手段。本论文首先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三聚氰胺(MEL)为原料,分别以MH以及MH和红磷(RP)的混合物(MH&RP)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出含有MH的微胶囊阻燃剂,用多种手段表征了微胶囊阻燃剂的结构与性能。然后,以EVA树脂为基体,制备出EVA/MMH和EVA/M[MH&RP]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此外,在EVA/M[MH&RP]复合材料中分别引入碳纳米管(CNT)和玻纤(GF),研究了其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MDI和MEL为原料,分别以MH和(MH&RP)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微胶囊氢氧化镁(MMH)和氢氧化镁与红磷共微胶囊(M[MH&RP])。利用SEM、FTIR、EDS、TGA、水溶解性实验等手段表征了微胶囊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原位聚合法可成功合成出以聚脲树脂为壁材,以MH或(MH&RP)为芯材的微胶囊。微胶囊包覆改性后,提高了阻燃剂的热稳定性、分散性,降低了亲水性。2.以EVA树脂为基体,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一系列EVA/MMH和EVA/M[MH&RP]复合材料,通过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LOI)、SEM、锥形量热仪(Cone)实验、酸处理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微胶囊包覆能明显提高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减少阻燃剂的添加量,促进EVA树脂在燃烧过程中形成更加稳定的炭层,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酸性和良好的阻燃性能。同时,采用一步法制备共微胶囊,可减少复合材料加工时添加阻燃剂的次数,简化工艺过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MH和RP二者之间的协同阻燃效应。3.采用熔融共混法,在EVA/M[MH&RP]复合材料中分别引入不同含量的CNT和GF,通过垂直燃烧、LOI和Cone等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CNT与M[MH&RP]共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协同阻燃效应,加入很少量CNT即可明显降低EVA/M[MH&RP]复合材料的热量和烟的释放,提高复合材料燃烧残余物质量和火灾性能指数,具有很好的阻燃抑烟性能。当EVA/M[MH&RP]/CNT质量比为65/32/3时,LOI数值为30.1%,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且成本较低。加入适量GF能够保持EVA/M[MH&RP]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级别为V-0级,不会出现“烛芯效应”。同时,EVA/M[MH&RP]复合材料的热量和烟的释放显着降低,燃烧时间延长,燃烧残余物质量和火灾性能指数大幅度提高,具有很好的阻燃抑烟性能。此外,添加GF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所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增强效果。当GF添加量为10 wt%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慕波,谢吉仁,杨保平,崔锦峰,郭军红[7](2016)在《微胶囊技术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几年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归纳总结了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着重阐述了微胶囊技术在提高聚合物材料自修复、增韧、阻燃、减摩抗磨等性能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多元复合材料体系中微胶囊及添加剂的协同效应提出了展望。

沙力争[8](2016)在《聚磷酸铵—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制备及对纸张阻燃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的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包装材料等是引起火灾的一类易燃物质。植物纤维纸的阻燃机理研究和阻燃技术开发是降低火灾隐患、减少火灾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需要。浆内添加无机阻燃剂是制备阻燃纸的有效方法。本论文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聚磷酸铵(APP)和硅藻土为主体,制备了双组分和三组分的复合阻燃填料,系统研究了复合填料加填纸页的阻燃、抑烟性能及机理,考察了表面改性对复合填料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为制备绿色高效的纸用无机复合阻燃填料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于丰富植物纤维纸的阻燃、抑烟理论具有较重要意义。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不同组成的双组分APP-硅藻土复合填料;以SiO2、ATH(氢氧化铝)和TiO2为APP的阻燃协效剂,制备了三组分的APP-硅藻土/协效剂复合填料;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复合填料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前后复合填料通过浆内添加制备阻燃纸。利用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对复合填料进行表征;用氧指数法、锥形量热法、扫描电镜等分析和评价了纸页的阻燃、抑烟性能,结合EDS、PY-GC-MS等分析和讨论了纸页的阻燃、抑烟机理。研究发现,APP-硅藻土复合填料有两个热失重阶段,在550℃左右完成第一阶段分解,550750℃为第二阶段分解。当APP-10%硅藻土复合填料在纸中加填量为20%时,可达到难燃的标准;纸样的热释放速率峰值、有效燃烧热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分别为41.01 kW/m2、11.2 MJ/kg和0.00396 g/s,在双组分的复合填料中达到最低值;其点燃时间和火灾性能指数最大,安全性相对更好;纸样燃烧后炭层较为完整,其纤维状网络清晰可见,炭层强度较好、变形较少,APP和硅藻土产生了凝聚相的协同成炭作用。复合填料中的APP会增加燃烧过程的烟释放速率和CO生成速率,硅藻土可有效抑制烟雾和CO毒气的释放。APP-10%硅藻土改性后,加填纸样的极限氧指数值约提高2个点,其热释放速率峰值、平均质量损失速率分别下降17.34%和3.79%,改性也导致烟释放速率和CO生成速率的上升。改性提高了燃烧后残渣中的C、Si和P元素,部分C元素以C=C、C≡C和C≡N键的形式存在,其结合力强,使组织结构更为紧密,形成的炭层强度更高、结构更致密。在各三组分复合填料中,以APP-10%硅藻土/2%SiO2、APP-10%硅藻土/4%TiO2和APP-10%硅藻土/4%ATH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SiO2、TiO2和ATH与APP的反应产物[SiO(PO3)2]n、TiP2O7和[Al(PO3)3]n等使APP在第二个失重阶段的挥发现象得到抑制,减少了体系在高温下的失重,其协同成炭、抑烟作用明显。加填纸样的热释放性、烟释放性和烟毒释放性比APP-10%硅藻土进一步改善,纸样在火灾中的危险性进一步减小,其中以APP-10%硅藻土/4%TiO2复合填料的效果最佳。TiO2和ATH的加入使纸样燃烧后炭层C、P、Si元素含量高于SiO2加入的纸样,TiO2使炭层的P含量高于ATH加入的纸样,其使炭层有更多的C≡C结合;三组分加填纸样炭层红外光谱均出现O-P-O的伸缩振动,形成了更多的磷酸盐成份;TiO2与APP产生了更好的协同阻燃作用,使残渣炭层强度更高,炭层纤维无断裂和鼓包等现象,保持了完整的网络状结构。复合填料影响了燃烧过程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热裂解反应,减少了纤维素糖苷键的断裂,抑制了脱水糖类的生成,减少了可燃性挥发物质的产生,从而保护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也减少了烟雾毒气的释放。表面改性使三组分复合填料加填纸样的极限氧指数值有一定程度提高,其燃烧过程的热释放性和质量损失率进一步改善,使纸样燃烧时形成强度更高、结构更致密的炭层,但改性也使烟释放速率和CO生成速率上升。

于智鹏[9](2015)在《一种绿色环保工艺制备微胶囊红磷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密胺树脂)微胶囊红磷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的阻燃剂,该阻燃剂是以密胺树脂为囊材对无机红磷进行包覆而成。由于密胺树脂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机械性能,且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好等特点,常被作为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包覆材料。本文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密胺树脂微胶囊红磷(MRP),并对该方法的制备工艺条件和产品结构性能进行探求和分析,并测试了由该方法制备的密胺树脂微胶囊红磷在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尼龙6(PA6)中的应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密胺树脂微胶囊红磷是在碱性条件下制备得到透明的三聚氰胺-甲醛预聚物备用;将超细红磷与三聚氰胺-甲醛预聚物混合搅拌均匀,得到分散均匀的红磷/三聚氰胺-甲醛混合物。再在油脂中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剂,搅拌分散均匀备用;向含分散剂的油脂中加入红磷/三聚氰胺-甲醛混合物,搅拌得到稳定的悬浮液;在恒温搅拌同时向悬浮液中加酸至反应完成,而后过滤,所得固体物质用乙酸乙酯洗涤后,恒温干燥,得到密胺树脂微胶囊化红磷。对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红磷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在三聚氰胺和甲醛原料比为1:3,分散剂为司班-80(Span-80),用量为1%,反相悬浮反应体系中油水相体积比为3:1,pH=5-6,反应温度为80℃,搅拌速度为200r/min的工艺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密胺树脂微胶囊红磷包覆率和性能最优。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明:MRP中含有三聚氰胺环的振动吸收峰。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MRP在385℃-422℃和470℃-553℃出现两个失重过程,分别为包覆层密胺树脂和红磷的失重峰。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MRP表面未检出磷元素(P)的信号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红磷表面被密胺树脂包裹。综上所述,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密胺树脂微胶囊红磷符合微胶囊红磷的特征和性能要求。将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微胶囊红磷应用到PP、LDPE、PA6三种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中,通过熔融共混制备得到PP/MRP、LDPE/MRP、PA6/MRP三种复合材料,并对三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对PP/MRP复合材料的研究表明:当MRP用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2.4%,与未添加MRP阻燃剂的材料相比LOI提高了5%;弯曲强度提高了1%;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对LDPE/MRP复合材料的研究表明:当MRP用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3.6%,与未添加MRP阻燃剂的材料相比LOI提高了6.2%;,弯曲强度提高了1.4%;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随着MRP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对PA6/MRP复合材料的研究表明:当MRP用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7.2%,与未添加MRP阻燃剂的材料相比LOI增加4.7%;弯曲强度提高了1.06%;随着MRP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先减小后增大;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

虞鑫海,吴冯[10](2014)在《无机磷系无卤阻燃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无机磷系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重点阐述了微胶囊红磷、聚磷酸铵、磷酸盐3种无机磷系阻燃剂的性能、阻燃机理、应用及研究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无机磷系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二、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阻燃型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微胶囊包覆纳米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高分子材料燃烧及阻燃的机理
        1.2.1 高分子材料燃烧的机理
        1.2.2 高分子材料阻燃机理
    1.3 介电材料理论基础
        1.3.1 电容器
        1.3.2 渗流原理
        1.3.3 隧道效应
    1.4 红磷的性能及应用
    1.5 碳纳米管的性能及应用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7 本文研究内容
2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红磷配方和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微胶囊包覆红磷的制备
        2.3.1 不同粒径红磷的制备
        2.3.2 微胶囊包覆红磷配方及工艺
    2.4 测试与表征
        2.4.1 扫描电镜测试(SEM)
        2.4.2 粒径测试
        2.4.3 pH测试
        2.4.4 热稳定性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粒径对红磷包覆的影响
        2.5.2 乳化剂用量对红磷包覆的影响
        2.5.3 壁材用量对红磷包覆性能的影响
        2.5.4 反应温度对红磷包覆的影响
        2.5.5 反应时间对红磷包覆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环氧树脂/包覆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3 样品的制备
        3.3.1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碳纳米管的制备
        3.3.2 环氧树脂/包覆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测试与表征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
        3.4.3 拉曼光谱分析
        3.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4.5 介电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表面形貌分析
        3.5.2 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3.5.3 拉曼光谱分析
        3.5.4 介电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阻燃型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复合材料的制备
    4.4 测试和表征
        4.4.1 垂直燃烧实验
        4.4.2 极限氧指数测试
        4.4.3 介电性能测试
        4.4.4 电子扫描显微镜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分析
        4.5.2 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4.5.3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含MCA微胶囊硅橡胶泡沫的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阻燃剂的分类及特性
        1.2.2 阻燃剂的阻燃原理
        1.2.3 微胶囊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2.4 阻燃硅橡胶泡沫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2 不同壁材阻燃微胶囊制备
    2.1 乳液聚合法制备微胶囊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1.4 结果与讨论
    2.2 溶胶-凝胶法制备微胶囊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2.4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不同壁材微胶囊性能对比分析
    3.1 阻燃微胶囊性能测试方法
    3.2 微胶囊组成成分
    3.3 微胶囊热分解行为
    3.4 微胶囊热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壁材微胶囊对硅橡胶泡沫阻燃性能影响研究
    4.1 含阻燃微胶囊硅橡胶泡沫制备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样品制备
        4.1.3 性能测试及表征
    4.2 SiO_2/PEG壁材对硅橡胶泡沫阻燃性能影响
        4.2.1 阻燃硅橡胶泡沫力学性能
        4.2.2 阻燃硅橡胶泡沫燃烧特性
        4.2.3 阻燃硅橡胶泡沫火灾危险性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壁材微胶囊硅橡胶泡沫阻燃机理
    5.1 不同壁材阻燃微胶囊硅橡胶泡沫热稳定性分析
        5.1.1 阻燃硅橡胶泡沫特征温度点分析及阶段划分
        5.1.2 硅橡胶泡沫燃烧过程中的TG/DTG曲线
        5.1.3 燃烧热动力学参数
    5.2 气相阻燃机理分析
    5.3 燃烧凝固相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阻燃改性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氨酯硬泡的阻燃研究
        1.2.1 聚氨酯硬泡的阻燃研究现状
        1.2.2 阻燃聚氨酯硬泡的机理分析
    1.3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概述
        1.3.1 微胶囊化技术
        1.3.2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目的
        1.3.3 微胶囊囊壁材料的选取
        1.3.4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方法
        1.3.4.1 物理机械法
        1.3.4.2 化学法
        1.3.4.3 物理化学法
    1.4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1.4.1 微胶囊化无机阻燃剂的研究
        1.4.1.1 无机阻燃剂的微胶囊化
        1.4.1.2 红磷的微胶囊化
        1.4.1.3 无机磷系阻燃剂的微胶囊化
        1.4.2 微胶囊化有机磷系阻燃剂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的制备
        2.2.4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PUAPP)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的表征
        2.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2.3.1.2 微胶囊XPS元素分析
        2.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2.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2.3.2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2.3.2.1 RPUF/PUA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2.3.2.2 RPUF/PU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阻燃性能
        2.3.2.3 RPUF/PU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形貌分析
        2.3.2.4 RPUF/PUAPP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2.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2.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扫描电镜测试
        2.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拉曼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的制备
        3.2.4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MFAPP)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的表征
        3.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3.3.1.2 微胶囊XPS分析
        3.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3.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3.3.2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MFAPP)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3.2.1 RPUF/MFA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3.3.2.2 RPUF/MF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阻燃性能
        3.3.2.3 RPUF/MF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形貌分析
        3.3.2.4 RPUF/MFAPP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3.3.2.5 复合材料TG-FTIR测试
        3.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3.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扫描电镜测试
        3.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拉曼测试
        3.3.4 复合材料阻燃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APP)的制备
        4.2.4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Si APP)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APP)的表征
        4.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4.3.1.2 微胶囊XPS元素分析
        4.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4.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4.3.2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4.3.2.1 RPUF/Si A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4.3.2.2 RPUF/Si 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阻燃性能
        4.3.2.3 RPUF/Si 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形貌分析
        4.3.2.4 RPUF/Si APP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4.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4.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微观形貌
        4.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拉曼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微胶囊化石墨协同阻燃聚氨酯硬泡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GMAAPP)的制备
        5.2.4 微胶囊化石墨(PUEG)的制备
        5.2.5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石墨(RPUF/GMAAPP/PUEG)复合材料的制备
        5.2.6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石墨的表征
        5.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5.3.1.2 微胶囊XPS元素分析
        5.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5.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5.3.2 微胶囊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协效应用
        5.3.2.1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5.3.2.2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5.3.2.3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2.4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5.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5.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形貌分析
        5.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FTIR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利用光致变色材料对有机颜料进行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引言
    1.2 光致变色材料概述
        1.2.1 光致变色现象
        1.2.2 光致变色材料研究现状
        1.2.3 光致变色材料的类型
        1.2.4 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1.3 六芳基二咪唑类化合物概述
        1.3.1 六芳基二咪唑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3.2 六芳基二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
    1.4 螺吡喃类化合物概述
        1.4.1 螺吡喃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4.2 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1.5 微胶囊化技术概述
        1.5.1 微胶囊的应用和主要功能
        1.5.2 微胶囊化的工艺方法
        1.5.3 功能化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部分
        2.1.1 六芳基二咪唑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
        2.1.2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
        2.1.3 光致变色材料改性的有机颜料微胶囊的合成
    2.2 光致变色材料的结构表征
        2.2.1 六芳基二咪唑类光致变色材料的结构表征
        2.2.2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的结构表征
    2.3 光致变色材料改性的有机颜料微胶囊的结构和光学性能检测
        2.3.1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试
        2.3.2 囊芯含量的测定
        2.3.3 微胶囊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2.3.4 微胶囊变色性能的测试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六芳基二咪唑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
        3.2.1 中间体的合成
        3.2.2 六芳基二咪唑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
    3.3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
        3.3.1 中间体的合成
        3.3.2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
    3.4 光致变色改性的有机颜料微胶囊的制备
        3.4.1 界面聚合法制备六芳基二咪唑类光致变色材料改性的有机颜料微胶囊
        3.4.2 原位聚合法制备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改性的有机颜料微胶囊
        3.4.3 光致变色材料改性的其他种类有机颜料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3.5 光致变色有机颜料微胶囊的性能测试
        3.5.1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试
        3.5.2 囊芯含量的测定
        3.5.3 微胶囊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3.5.4 微胶囊变色性能的测试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
2 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影响因素
    2.1 壁材原料以及芯壁比的影响
    2.2 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2.3 乳化速度的影响
3 原位聚合法在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
    3.1 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
    3.2 制备阻燃剂微胶囊
    3.3 制备自修复材料微胶囊
4 结语与展望

(6)含有氢氧化镁的微胶囊阻燃剂的合成及在EVA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EVA阻燃研究进展
        1.2.1 EVA的结构及性能
        1.2.2 EVA材料的应用
        1.2.3 EVA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1.3 无卤阻燃剂改性技术
        1.3.1 阻燃剂简介
        1.3.2 超细化技术
        1.3.3 表面改性技术
        1.3.4 微胶囊化技术
        1.3.5 复配协同技术
    1.4 国内外多功能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微胶囊氢氧化镁的合成及其在EVA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2 微胶囊氢氧化镁(MMH)的制备
        2.2.3 EVA/MH和EVA/MMH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MMH微胶囊的测试与表征
        2.3.1 SEM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EDS表面元素分析
        2.3.4 热降解行为分析
        2.3.5 水溶解性实验
    2.4 EVA/MH和EVA/MMH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2.4.1 UL-94垂直燃烧测试
        2.4.2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2.4.3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2.4.4 EVA/MH和EVA/MMH复合材料的酸处理实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MH包覆前后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2.5.2 MH包覆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2.5.3 MH包覆前后表面元素分析
        2.5.4 MH包覆前后热降解行为分析
        2.5.5 MH包覆前后水溶解性分析
        2.5.6 EVA/MH和EVA/MM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2.5.7 EVA/MH和EVA/MMH复合材料断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2.5.8 酸处理对EVA/MH和EVA/MMH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氧化镁/红磷共微胶囊的合成及其在EVA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2 氢氧化镁/红磷共微胶囊(M[MH&RP])的制备
        3.2.3 EVA/MH/RP和EVA/M[MH&RP]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M[MH&RP]共微胶囊的测试与表征
        3.3.1 SEM分析
        3.3.2 FTIR分析
        3.3.3 EDS表面元素测定
        3.3.4 热降解行为分析
    3.4 EVA/MH/RP和EVA/M[MH&R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表征
        3.4.1 UL-94垂直燃烧测试
        3.4.2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3.4.3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3.4.4 锥形量热仪(Cone)测试
        3.4.5 火焰作用后,复合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4.6 火焰作用后,复合材料表面元素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MH/RP包覆前后微观形貌分析
        3.5.2 MH/RP包覆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3.5.3 MH/RP物理混合物与M[MH&RP]共微胶囊表面元素分析
        3.5.4 MH/RP物理混合物与M[MH&RP]共微胶囊热降解行为分析
        3.5.5 EVA/MH/RP和EVA/M[MH&RP]复合材料垂直燃烧与LOI分析
        3.5.6 EVA/MH/RP和EVA/M[MH&RP]复合材料断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3.5.7 锥形量热仪数据分析
        3.5.8 火焰作用后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NT对EVA/M[MH&R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EVA/M[MH&RP]/CNT复合材料样品的制备
    4.3 EVA/M[MH&RP]/CNT复合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4.3.1 UL-94垂直燃烧测试
        4.3.2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4.3.3 锥形量热仪(Cone)测试
        4.3.4 体积电阻率测试
        4.3.5 邵氏硬度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EVA/M[MH&RP]/CNT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性能
        4.4.2 CNT含量对EVA/M[MH&RP]/CNT复合材料的LOI的影响
        4.4.3 EVA/M[MH&RP]/CNT锥形量热仪数据分析
        4.4.4 EVA/M[MH&RP]/CNT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4.4.5 EVA/M[MH&RP]/CNT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F对EVA/M[MH&R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EVA/M[MH&RP]/GF复合材料样品的制备
    5.3 EVA/M[MH&RP]/GF复合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5.3.1 UL-94垂直燃烧测试
        5.3.2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5.3.3 锥形量热仪(Cone)测试
        5.3.4 力学性能测试
        5.3.5 邵氏硬度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EVA/M[MH&RP]/GF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性能
        5.4.2 GF含量对EVA/M[MH&RP]/GF复合材料的LOI的影响
        5.4.3 EVA/M[MH&RP]/GF锥形量热仪(Cone)数据分析
        5.4.4 EVA/M[MH&RP]/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4.5 EVA/M[MH&RP]/GF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微胶囊技术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微胶囊制备方法
    1.1 界面聚合法
    1.2 原位聚合法
    1.3 喷雾干燥法
    1.4 空气悬浮法
    1.5 油相分离法
    1.6 复相乳液法
2 微胶囊在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
    2.1 微胶囊型自修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2.2 微胶囊增韧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2.3 微胶囊阻燃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2.4 微胶囊减摩抗磨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 结束语

(8)聚磷酸铵—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制备及对纸张阻燃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纸张的燃烧和阻燃机理
        1.2.1 纸张的燃烧机理
        1.2.2 阻燃纸的阻燃机理
    1.3 阻燃纸的研究进展
        1.3.1 阻燃纸的种类及用途
        1.3.2 阻燃纸的生产方法
    1.4 纸用无机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1.4.1 无机磷系阻燃剂
        1.4.2 锑系阻燃剂
        1.4.3 硼系阻燃剂
        1.4.4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1.4.5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1.4.6 其他无机填料类阻燃剂
        1.4.7 协同阻燃效应
        1.4.8 纸张燃烧中的烟雾释放和抑制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论文的研究目标
        1.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磷酸铵和聚磷酸铵-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原材料
        2.2.2 缩合法制备APP
        2.2.3 原位聚合法制备APP-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
        2.2.4 APP和复合阻燃填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PP和复合阻燃填料的XRD分析
        2.3.2 APP和复合阻燃填料的FTIR分析
        2.3.3 APP的核磁共振分析
        2.3.4 APP、硅藻土和复合阻燃填料的TG/DTG分析
        2.3.5 APP和复合阻燃填料的SEM分析
        2.3.6 APP和复合阻燃填料的水溶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磷酸铵-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加填纸页的阻燃性能和机理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原材料
        3.2.2 打浆抄片
        3.2.3 填料留着率的测定
        3.2.4 纸页极限氧指数测定
        3.2.5 纸页的锥形量热分析
        3.2.6 纸页燃烧后残渣的形貌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PP-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留着率分析
        3.3.2 复合阻燃填料加填纸样的极限氧指数(LOI值)分析
        3.3.3 用锥形量热仪分析复合填料加填纸样的热性能和阻燃机理
        3.3.4 阻燃纸的燃烧残渣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改性对聚磷酸铵-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及其加填纸页阻燃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原材料
        4.2.2 APP-10%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改性
        4.2.3 复合阻燃填料的表征
        4.2.4 阻燃纸的抄制
        4.2.5 阻燃纸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PP-10%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的水溶性分析
        4.3.2 APP-10%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4.3.3 APP-10%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XRD分析
        4.3.4 APP-10%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的热稳定性分析
        4.3.5 APP-10%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改性对纸样LOI值的影响
        4.3.6 改性APP-10%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加填纸样的锥形量热分析
        4.3.7 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加填纸样及燃烧残渣的形貌分析
        4.3.8 残渣的FESEM-EDAX分析及FTIR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效剂对聚磷酸铵-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阻燃抑烟性能和机理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原材料
        5.2.2 原位聚合法制备APP-10%硅藻土/协效剂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
        5.2.3 APP-10%硅藻土/协效剂复合阻燃填料的热稳定性
        5.2.4 打浆抄片
        5.2.5 加填纸样的氧指数测定和锥形量热分析
        5.2.6 加填纸样和燃烧残余物的形貌分析
        5.2.7 加填纸样燃烧残余物的红外和X射线能谱分析
        5.2.8 纸样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PP-10%硅藻土/协效剂复合阻燃填料加填纸样的极限氧指数分析
        5.3.2 APP-10%硅藻土/协效剂复合阻燃填料的TG和DTG分析
        5.3.3 加填纸样的锥形量热分析
        5.3.4 阻燃纸的燃烧残渣特征分析
        5.3.5 残渣的FESEM-EDAX分析及FTIR分析
        5.3.6 纸样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磷酸铵-硅藻土/协效剂复合阻燃填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对纸张阻燃性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原材料
        6.2.2 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的改性
        6.2.3 阻燃纸的抄制
        6.2.4 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和阻燃纸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6.3.2 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的水溶性分析
        6.3.3 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改性前后的热稳定性分析
        6.3.4 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的改性对纸张阻燃性能的影响
        6.3.5 改性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加填纸样的锥形量热分析
        6.3.6 改性三组分复合阻燃填料加填纸样及燃烧残渣形貌分析
        6.3.7 改性三组分复合填料加填纸样锥形量热测定后残渣的元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一种绿色环保工艺制备微胶囊红磷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高分子材料的燃烧阻燃
        1.1.1 高分子阻燃的简介
        1.1.2 阻燃剂的阻燃作用机理
        1.1.3 常用阻燃剂分类
        1.1.4 阻燃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 红磷微胶囊包覆技术
        1.2.1 微胶囊包覆技术的简介
        1.2.2 微胶囊包覆红磷
    1.3 微胶囊包覆红磷的应用
        1.3.1 微胶囊红磷在聚丙烯(PP)的应用
        1.3.2 微胶囊红磷在聚乙烯(PE)中的应用
        1.3.3 微胶囊红磷在尼龙 6(PA6)中的应用
        1.3.4 微胶囊红磷在其他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3.5 微胶囊包覆红磷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红磷工艺的研究
    2.1 悬浮聚合法
    2.2 反相悬浮聚合
    2.3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红磷工艺的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红磷流程
        2.3.3 不同的三聚氰胺甲醛原料比对微胶囊红磷的影响
        2.3.4 不同分散体系对微胶囊红磷的影响
        2.3.5 不同油水比和分散剂的用量对微胶囊红磷的影响
        2.3.6 不同p H值和反应温度对微胶囊红磷的影响
        2.3.7 不同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红磷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相悬浮法制备微胶囊红磷的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红磷
        3.1.3 测试和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微胶囊红磷的红外分析
        3.2.2 微胶囊红磷的XPS分析
        3.2.3 微胶囊红磷的表面形貌
        3.2.4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特性要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微胶囊红磷在聚丙烯(PP)的应用
        4.2.1 原料及设备
        4.2.2 PP/MRP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微胶囊红磷的用量对PP/MR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4.2.4 微胶囊红磷的用量对PP/MR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的影响
    4.3 微胶囊红磷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的应用
        4.3.1 原料及设备
        4.3.2 LDPE/MRP复合材料的制备
        4.3.3 微胶囊红磷的用量对LDPE/MR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4.3.4 微胶囊红磷的用量对LDPE/MR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的影响
    4.4 微胶囊红磷在尼龙6中的应用
        4.4.1 原料及设备
        4.4.2 PA6/MRP复合材料的制备
        4.4.3 微胶囊红磷的用量对PA6/MR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4.4.4 微胶囊红磷的用量对PA6/MR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附录Ⅱ(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无机磷系无卤阻燃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磷系阻燃剂介绍
2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
    2.1 红磷
    2.2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
3 聚磷酸铵阻燃剂
    3.1 聚磷酸铵概述
    3.2 聚磷酸铵的改性
4 磷酸盐阻燃剂
    4.1 磷酸盐概述
    4.2 磷酸盐阻燃研究
5 结论

四、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阻燃型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微胶囊包覆纳米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谭良源.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含MCA微胶囊硅橡胶泡沫的阻燃性能研究[D]. 闫钰.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阻燃改性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 姜浩浩. 安徽工业大学, 2020
  • [4]利用光致变色材料对有机颜料进行改性研究[D]. 董舜尧. 东华大学, 2019(03)
  • [5]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研究进展[J]. 宋云飞,娄鸿飞,吕绪良,周雪琴,李巍. 化工新型材料, 2018(09)
  • [6]含有氢氧化镁的微胶囊阻燃剂的合成及在EVA中的应用[D]. 郭迎宾. 河南科技大学, 2018(11)
  • [7]微胶囊技术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J]. 慕波,谢吉仁,杨保平,崔锦峰,郭军红. 机械工程材料, 2016(06)
  • [8]聚磷酸铵—硅藻土复合阻燃填料的制备及对纸张阻燃机理的研究[D]. 沙力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1)
  • [9]一种绿色环保工艺制备微胶囊红磷及应用[D]. 于智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10]无机磷系无卤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 虞鑫海,吴冯. 绝缘材料, 2014(04)

标签:;  ;  ;  ;  ;  

原位聚合制备阻燃红磷微胶囊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