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防止时间误会

健身防止时间误会

一、健身防止时间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1)在《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育舞蹈的不断发展,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舞蹈已成为中老年锻炼群体中最受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体育舞蹈将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功能,但是由于体育舞蹈本身的技术特点,以及不正确的锻炼方法,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而中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锻炼不当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情况。并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的性别、年龄、舞种、锻炼年限、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运动损伤情况的差异。通过分析,找出导致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对策,改善锻炼方法,使锻炼更加科学,符合中老年的生理特征,给予中老年锻炼人群更多的保护,防止运动损伤,促进体育舞蹈在中老年锻炼群体中的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损伤次数上,锻炼年限越长,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越多,损伤的次数就越多;损伤类型是摩登舞慢性损伤较多,拉丁舞急性损伤较多;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为主;在损伤性质上,锻炼时间越长,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越多,关节损伤越明显;损伤部位上女性比男性容易出现踝关节损伤,年龄越大,锻炼年限越长,踝关节节损伤越明显,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越长,膝关节损伤越明显。2.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运动损伤的致因是力量和柔韧素质较差,缺乏与不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意识不足,不良情绪较多,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理解有误区,不够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缺乏专业的指导者。3.针对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预防对策是增强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锻炼,加强与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学习与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意识,调节不良的情绪,加深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培养专业的指导者。

刘旭[2](2021)在《当代健身运动的美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下的消费主义时代,身体已然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的主角。健身运动让身体作为审美对象:身体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性肉体,它是灵魂与肉体、自然与审美的合一。因此,健身运动是身心合一(身体化)的审美活动。健身运动的美来自于人类积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表现自我,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确证。因此,健身运动美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健身运动的的审美属性包含三大部分,分别为形式美、身体美、内涵美。其中,健美操的形式美由色彩之美、形体之美、结构之美构成,并且要遵守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的构成法则;而身体美由形体美、姿态美、体质美、素质美和气质美构成;创造美、健康美、融合美、表现美和艺术美共同孕育了健身运动的内涵之美。健身运动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在健身运动中获得愉悦的身体体验和心理体验;另一方面在强健体魄的过程中,达到完善身心的目的。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健身运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概括,同时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一章主要对中西方的健身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总结两者异同之处;第二章以审美的视角对健身运动进行审视;第三章主要对健身运动所蕴含的美进行本质性剖析;第四章主要探究在大审美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健身运动所潜藏的审美价值,以及当前健身运动审美观念的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最后,结语部分对研究所得结论进行简要陈述。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论述,力图析出如何通过健身运动而达到审美教育、提高人的能力的途径,而这也健身的审美价值所在。

马海峰,胡亦海[3](2021)在《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能”概念泛化与“竞技体能”误区》文中指出从我国"体能"概念的源起出发,检索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进行"体能"相关关键词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体能"概念的内涵已泛化为"广义的体能",其外延扩大为"竞技体能""健身体能"和"康复体能"3个下位概念,体能训练的研究范式也由此得以丰富。据此,剖析目前我国"竞技体能"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指出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引进、学习国际康复和健身训练方法、手段的必要性,但不加辨别地生搬硬套国外相关方法手段,导致我国竞技体能训练走入误区。

蓝小燕[4](2020)在《老年居家健身产品的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民健身和居家养老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的运动、健康等方面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老年人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户外健身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适合老年人的居家健身产品却很少。研究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等居家健身产品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层面的特征,及其对健身需求、健身行为、健身心理的影响,梳理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健身产品的需求;对老年人衰老的内因、外在表现类型及与运动健身的关系做整体性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健身行为存在的问题,即老年人对力量锻炼的认识误区。提出了老年健身产品应当针对肌肉力量锻炼进行发展和完善,尤其是下肢肌肉力量锻炼,改善老年人力量锻炼不足的现状。通过用户访谈了解老年人健身心理和健身行为的关系,辨析力量健身需求,建立典型用户画像。结合对现有健身产品现状的调研,提出有关老年人力量健身产品的设计策略,包括易用性和科学性等一般性设计策略,以及应对老年人心理特征的情感化设计策略。一般设计策略中的易用性策略依据老年行为特征和人机工程学,科学性策略依据老年力量健身状态和流程,根据健身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情感设计策略涉及两部分,用户激励和安全感知;提出健身产品应对老年用户进行情感层面适当的激励,包括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趣味激励、安全性(安全监控与提醒)。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老年人居家下肢肌力健身产品的设计实践;从实践层面论证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提出老年居家下肢激励健身产品的设计方案,从易用性、科学性角度对产品的硬件功能和结构进行了适老化设计;本文还对锻炼信息后续用于健身激励和安全功能开发和利用的形式进行了设想,以期减弱下肢力量锻炼产品使用的枯燥感,丰富用户的情感体验。

陈叶珂[5](2020)在《运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万荣人民公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活在高楼之中的居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希望更加接近自然,而公园自然便成为了居民们放松、沟通和运动的室外场地。近年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运城市也将绿地改造等工程视为重点,在大兴土木新建公园时,往日的公园绿地面临着从功能到审美都无法满足当代人所需的核心问题,但公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自身特有的优势和特质。因此,合理的改造与优化老旧公园也显得十分迫切和特殊。首先,本文对论文涉及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发展情况等进行了梳理,清晰研究对象与范围,随后对支撑研究的公园分类、公园发展及改造类型和相关理论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并在公园改造案例分析中得出了启示性改造要点。其次,鉴于运城市综合性公园占比较高,故选取了三个代表性综合公园,基于景观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基础上发现并探究了运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和改造误区,结合统筹规划、人性化和保护性等原则,继而对现阶段运城市公园改造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六点改造策略。最后,选取运城市综合性公园—万荣人民公园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总体思路和设计目标出发,根据上文总结的运城市的改造策略,提出对“空间型”到“实体型”景观要素进行整体和细节的优化的详细步骤,实现从分析、策略到最终实践的整个过程。本文研究目标是在空间和资源极其珍贵的今天,如何将老旧公园从根本上转换并创造出真正为人所需的公园景观,也为此后的地区性老旧综合公园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期待能够推动运城市万荣县的地方文化元素,并让文化能在景观表现上有充分的展示。

许霖峰[6](2020)在《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城市建设迎来由增量走向提质的新常态下,居住区广泛封闭化导致的城市问题日益凸显且亟待解决。如何应对居住区与城市间的隔离发展,使其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居住区研究与实践长期关注却未能有效攻克的难题。已有研究不乏立足开放视角的探索,以针对居住区个体从设计层面展开的研究为主,但居住区在城市整体运作中至关重要的参与作用,和设计控制对设计及其产出过程的潜在影响均未受到应有重视。为此,从城市维度,立足开放视角展开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在应对封闭问题并提升城市空间生活品质方面尤为关键。通过设计控制应对居住区封闭问题,需要从认识两者间的关联入手。借助梳理居住区设计控制发展历程,发现早期对国外理论的引荐,为设计控制植入脱离于城市“自体完善”的基因,其后施行长达25年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一步面向全国普及了内向分级式的设计控制框架,基于此框架居住区逐步形成稳定的封闭姿态,由此证实居住区封闭化发展与设计控制密切相关。同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控制框架,标志着居住区与城市统筹融合发展的新开端。在明确关联的基础上,需进一步从设计控制方面挖掘封闭问题的症结。现存问题成因在于五方面:技术标准重容量轻空间,导致空间管控不足、缺乏内外协调、结构有失多样;规划管理重指标轻实效,造成居住区管控精度低、设计审查不到位、制衡机制不健全;开发商重利益轻效益,致使空间产出标准化、高度配比资本化、边界处理领地化;居住者重个人轻邻里,加剧交往意识减退和封闭认同;从业者重产出轻品质,引致在地观和整体观缺失。这些本质源于设计控制在技术标准上的单一,管理制度上的不足,以及分别对开发商、居住者、从业者在设计咨询、宣传教育和后职业教育上的欠缺。认知开放的关键是深入本土居住现实,从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入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全国16个居住区展开调研,发现从城市整体维度出发,单纯从交通、空间、资源各单一维度将居住区对外开放,无法重构居住区与城市隔离发展的二元化关系,更不能全面应对封闭问题。对居住区开放的认知需要以尊重本土居住国情为根本前提,迎合城市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物质空间、设施资源、建管环境和居住观念多个维度分层次解读与建构,挖掘出开放视角应包含“多维开放”和“相对开放”两层递进的内涵。以确立开放视角为基础,可进一步搭建居住区设计控制的理论框架,框架经对现行设计控制的适应性调整后得出。基于现行设计控制在运作中呈现出的过程局部化、主体分垒化、内容自体化特征,融入开放视角的设计控制需要向过程全程化、主体协同化、内容统筹化转变。由此,可建立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框架,包含全程贯通的过程层、协同联动的主体层、统筹兼顾的要素层、刚弹兼备的保障层。设计控制框架构成层次的导控基于应用操作层面,从空间、过程维度入手。空间维度重点围绕要素层展开:通过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复合化织补,增强与城市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和道路网格的衔接渗透与有序融合;借助功能设施系统的整体化调配,融入城市整体功能结构,有层次地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居住生活多元性;借由公共空间系统的双向化营造,对外强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融合搭接,对内满足居民的交往活动与精神颐养;利用建筑组群系统的调和化塑形,在不失自身空间特色的前提下,达成与周边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的共生。以此为基础,依托保障层,透过控制、激励、引导三种手段将设计要点转化为导控内容,形成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要素导控工具箱”。过程维度以保障层为支撑,围绕过程层和主体层展开。先透过国家和地方两级法规的搭建,为设计控制过程在开放视角下运作提供法制保障框架。再借助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四会议事机制和平台会审机制,强化多主体多专业在全过程中的共同决策与协同,并在增强程序的同时提高设计审查力度。还可采取面向开发商提供全过程设计咨询、针对管理者和从业者开展继续教育、面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等多种弹性手段,加强对过程运作的支持。上述刚性与弹性手段的组合即为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过程管理工具箱”。两种工具箱双管齐下,将以应对居住区建设管理的现实困境为前提,从城市层面系统化地推动居住区与城市的统筹融合发展,在有效推进居住区开放进程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陈远生[7](2019)在《浅谈高校大学生如何开展科学运动与健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访问法、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行为及习惯进行汇总分析。经调查及分析后发现,由于高校学生的知识文化,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认知价值观的不断提高,促使高校学生的运动健身行为及习惯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如何引导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的运动与健身,并完善科学运动与健身的理论与方法,为大学生健身与运动提供有效的健身处方,以此为目的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科学运动与健身的良性发展。

肖坚[8](2019)在《福建省排球社团的社会责任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背景下,排球社团作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力军,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数量及社会地位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很有必要对排球社团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促进排球社团依法自治和提升社会价值寻找现实路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详细阐述福建省排球社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并通过分析福建省排球社团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和研究南平市气排球协会的个案来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促进福建省排球社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切实路径。主要结论:(1)福建省排球社团的发展情况及趋势较好,整体布局较为合理,其中气排球协会迅猛发展,但部分地区排球社团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其发展特征总体表现为专业性、互利性、非营利性、广泛普及性、自主管理性和自愿参与性。福建省排球社团的成员以男性为主,主要任职于党政企事业单位,成员们的学历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在整体上有老龄化趋势。(2)福建省排球社团应该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社会建设责任和生态文明责任”等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内容。(3)福建省排球社团对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并且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不理想、不均衡,但大多数成员都有了解社会责任内容的意愿,对排球社团承担社会责任持积极态度。分析表明,福建省排球社团的社会责任认知情况与社会责任承担情况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福建省排球社团成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几个维度在社会责任认知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个案研究表明:排球社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提高排球社团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能够帮助排球社团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进而促进排球社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5)福建省排球社团承担社会责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责任认识不足、管理缺位问题、人才匮乏问题、资金短缺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够重视社会责任、组织管理机制欠缺、缺乏志愿服务精神、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促进福建省排球社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有:构建责任内容体系、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吸纳紧缺排球人才、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张莉莉[9](2019)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健美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健康意识态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作为国家中流砥柱时代的创造者,更注重个人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学校教书育人是对学生施以全面培养计划,在体育教学上更要注意学生全方面发展,健美作为大众类体育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功效,帮助改善大学生体质具一定的重若丘山的意义。然则,黑龙江省各个普通高校之间健美运动发展的不平衡,如何促进健美在各个高校之间平衡开展,如何促进更多学生参与健美锻炼意识中来,并且注重个人整体素质发展,是值得深入探究分析的课题。以此为背景,本文通过实地拜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法等。根据问卷得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于健美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开展健美运动的制约因素,制定出符合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开展措施建议,从各个高校开展现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学生方面,学生在认知上对健美学知识理论了解不深入,另一方面,参与健美的学生性别差异较大,设定锻炼目标存在差异,男生在参与健美锻炼身体以外更注重肌肉增长,女生侧重点减掉多余脂肪。从制约学生问卷数据分析来看,制约学生参与健美的因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兴趣、没有指导教师对健美了解不足等。教师方面,第一,从年龄结构方面来看,年轻的教师较少后备人员储备存在不足。第二,健美针对于学生又具有性别特殊性,应注重培养或引进又或者外聘高校女健美教师。第三,教师态度上要重视体育事业的每一个运动项目开展,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第四,专项教师缺乏,学校领导应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健美培训。另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场馆的环境、场馆大小、器械都不满于学生锻炼的需要。针对于上述综合分析影响黑龙江健美运动开展的因素为,教师因素、传统观念因素、个人健康因素、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健美场馆因素、学校领导重视因素。因此,加强健美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专项教学能力,教师层面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健美运动兴趣。在学生个人因素中,应加强个人的健康意识,调整个人的心态意识。学校层面需要强化健美运动宣传力度,组织比赛提升奖励度、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强化引进培训外聘多规化发展。

赵文文[10](2019)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的认知和需求现状,分析患者在运动锻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为制定运动锻炼方案内容框架提供参考依据;完成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和RCT文献的检索、筛选、内容分析及质量评价;结合专家会议法,根据专家意见构建《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为稳定期COPD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运动锻炼指导提供参考工具,以期提高患者对运动锻炼的认知,改善患者运动行为,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1.半结构式访谈法:对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患者对运动锻炼的认知和需求现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患者在运动锻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2.文献研究法:全面检索、筛选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RCT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使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 II)、AMSTAR 2评价工具、GRADE系统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ROB)分别对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RCT文献进行质量评价;3.专家会议法:在对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RCT文献的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对构建的方案进行初步修订。结果1.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的认知和需求现况:对11例稳定期COPD患者的访谈结果表明,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的作用和方法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且存在争议和误区,患者迫切需要运动锻炼方式、时间和频率、强度及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专业的指导和教育及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2.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RCT的检索、筛选、内容分析和质量评价:《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中纳入了1部由英国胸科协会于2013年发布的《成人肺康复指南》,1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62篇RCT文献。纳入的1部指南推荐等级为B级,在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独立性6个领域的标准化得分分别为77.8%、38.9%、61.1%、76.0%、59.2%、55.6%,3名评价人员对指南的一致性检验结果的ICC值为0.802,共纳入8条与运动锻炼相关的推荐意见;1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包括8篇中文,5篇英文,其中8篇中文文献均为“低质量”,5篇英文文献均为“高质量”,证据质量从极低到中等,阐明了运动锻炼对稳定期COPD患者干预的有效性;62篇RCT文献包括中文47篇,英文15篇,整体质量相对较好,纳入的文献均可为方案的构建提供丰富且可靠的内容参考。3.《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的构建:基于方案内容框架,在结合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RCT进行检索、筛选、文献内容分析和质量评价和的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构建《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方案内容包括运动锻炼的作用、运动锻炼前的评估、运动锻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运动锻炼的注意事项、运动锻炼的方式、运动锻炼的周期和时间、运动锻炼的频率、运动锻炼的强度及其监测方法。结论1.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的认知具有片面性,且在运动锻炼的作用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误区,患者强烈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在运动锻炼方式、时间和频率、强度及监测方法和锻炼注意事项等方面专业的指导;2.根据文献回顾结果及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制定了方案内容框架,结合1部临床实践指南,1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62篇RCT文献及专家意见构建的《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为稳定期COPD患者和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运动锻炼指导提供参考。

二、健身防止时间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身防止时间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体育运动损伤相关研究
        1.4.3 全民健身关于体育舞蹈的相关研究
        1.4.4 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
        1.4.5 中老年运动损伤相关研究
        1.4.6 国外关于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
        3.1.1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3.1.2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锻炼年限
        3.1.3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练习舞种
        3.1.4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练习频率和时间
    3.2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情况分析
        3.2.1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次数
        3.2.2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类型
        3.2.3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程度
        3.2.4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性质
        3.2.5 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部位
    3.3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损伤致因
        3.3.1 力量和柔韧素质较差
        3.3.2 缺乏与不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
        3.3.3 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意识不足
        3.3.4 不良情绪较多
        3.3.5 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理解有误区
        3.3.6 不够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
        3.3.7 缺乏专业的指导者
    3.4 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损伤的预防对策
        3.4.1 增强力量和柔韧素质
        3.4.2 加强与重视准备和放松活动
        3.4.3 学习与提高提预防运动损伤知识和意识
        3.4.4 调节不良的情绪
        3.4.5 加深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
        3.4.6 重视场地和服装的安全性
        3.4.7 培养专业的指导者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2)当代健身运动的美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健身运动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西方的健身运动
        一、西方古代健身运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西方近代健身运动文化的发展
        三、西方现代健身运动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健身运动
        一、中国古代健身运动文化及其特征
        二、中国近现代健身运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西方健身文化的比较
        一、中西方健身运动文化的相同之处
        二、中西方健身运动文化的差异
第二章 审美视角下的健身运动
    第一节 健身与身体:身体概念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出现
        一、梅洛-庞蒂身体思想概述
        二、关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概述
    第二节 审美视角下的健身运动的基本内涵
        一、健身运动以身体作为审美对象
        二、健身运动以身体作为审美主体
        三、健身运动是“身体化”的审美活动
第三章 健身运动美的本质
    第一节 健身运动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一、人的本质力量的涵义
        二、对象化的涵义
    第二节 健身运动中的真、善、美
        一、健身运动中真、善、美的表现
        二、健身运动中的优美与崇高
第四章 当代健身运动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当代健身运动审美价值的研究背景
        一、体验经济时代的健身和身体
        二、体育被赋予新的意义
    第二节 健身运动的审美属性
        一、健身运动中的形式美
        二、健身运动中的身体美
        三、健身运动中的内涵美
    第三节 健身运动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价值
        一、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愉悦的身心,强健体魄
        二、在健身运动中进行审美教育、完善人性
        三、健身运动对个人、经济、社会产生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能”概念泛化与“竞技体能”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体能”的源起和释义
2“体能”概念的泛化
    2.1健身和康复领域成果逐渐进入体能训练领域
    2.2体能概念不断泛化,外延扩大,体能训练范式改变
3 竞技体能的认知和训练误区
    3.1 对竞技体能相关术语的理解误区
    3.2 功能性训练优势被夸大
4 小结

(4)老年居家健身产品的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
        1.1.2 老年健身意识的觉醒
        1.1.3 老年健身器械市场需求存在缺口
        1.1.4 居家养老规模影响老年健身产品市场走向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老年产品开发概况
        1.2.2 老年健身器材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老年共性特征对健身的影响
    2.1 老年生理特征
        2.1.1 感觉系统
        2.1.2 运动系统
    2.2 生理特征对老年健身的影响
        2.2.1 老年健身需求
        2.2.2 老年健身方式
    2.3 老年人心理特征
        2.3.1 认知特征
        2.3.2 情感特征
        2.3.3 生死观
    2.4 心理特征对老年健身的影响
        2.4.1 老年健身心态
        2.4.2 老年健身行为偏好
    2.5 力量健身对老年人的价值
        2.5.1 力量锻炼的重要性
        2.5.2 下肢力量锻炼的意义
    2.6 老年人力量锻炼现状
        2.6.1 老年人现有的运动类型与现状
        2.6.2 国内老年人力量锻炼缺失原因
        2.6.3 老年力量锻炼损伤风险
    2.7 下肢健身产品
        2.7.1 下肢肌力保健方法
        2.7.2 下肢肌力健身产品
        2.7.3 下肢肌力健身器材存在的问题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老年健身人群行为与需求调研
    3.1 老年力量锻炼行为和认知问卷调研
        3.1.1 调研目的
        3.1.2 问卷设计说明
        3.1.3 调研方式
        3.1.4 结果分析
    3.2 老年人腿部力量动作测试
    3.3 老年健身行为需求访谈调查
        3.3.1 调研目的
        3.3.2 调研方式
        3.3.3 调研概括与小结
    3.4 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健身产品设计的影响
    3.5 构建典型用户画像
        3.5.1 自由闲适派
        3.5.2 过度担忧派
        3.5.3 高龄乐观派
        3.5.4 高龄静养派
    3.6 本章小结
4 老年居家力量健身产品设计策略
    4.1 一般设计策略
        4.1.1 易用性
        4.1.2 科学性
    4.2 情感设计策略
        4.2.1 基于游戏交互的趣味性
        4.2.2 基于目标激励的可视化
        4.2.3 基于成就激励的情感化
        4.2.4 基于感知层面的安全感
    4.3 本章小结
5 老年居家健身器材设计实践
    5.1 产品设计流程
    5.2 产品设计定位
        5.2.1 功能定位
        5.2.2 技术定位
        5.2.3 造型定位
        5.2.4 人机关系定位
    5.3 方案展示
        5.3.1 产品效果图
        5.3.2 产品细节展示
        5.3.3 产品工程图
        5.3.4 基于生理参数监测的健身激励系统构想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创新之处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老年人健身信息调研
附录2 老年人健身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5)运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万荣人民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公园研究现状
        1.3.2 国外公园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概述
    2.1 公园定义及分类
    2.2 公园改造类型
    2.3 公园改造特性分析
        2.3.1 原有资源的限制性
        2.3.2 人与公园的相互影响
        2.3.3 改造前后的比较
    2.4 公园改造相关理论
        2.4.1 景观系统优化理论
        2.4.2 有机更新理论
        2.4.3 场所使用状况评价理论
        2.4.4 景观文化理论
    2.5 公园改造案例分析
        2.5.1 合理的功能分区与优化—湖南烈士园
        2.5.2 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2.5.3 特色植物景观的氛围营造—长沙晓园
    2.6 公园景观改造启示性总结
        2.6.1 尊重区域场所
        2.6.2 文脉的保护与传承
        2.6.3 循序渐进,有机更新
        2.6.4 地方记忆的恢复与延续
        2.6.5 新旧规划的有机结合
3 运城市公园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3.1 运城市公园概况
        3.1.1 人民公园(西花园)
        3.1.2 天逸公园
        3.1.3 圣惠公园
    3.2 运城市公园存在问题分析
        3.2.1 景观系统的脱节
        3.2.2 缺乏与环境的有机联系
        3.2.3 历史文脉和情感记忆的流逝
        3.2.4 景观模式和功能单一
        3.2.5 基础设施及配套老化落后
        3.2.6 商业化的侵蚀
    3.3 运城公园改造设计误区
        3.3.1 无序性
        3.3.2 缺乏工程量的考虑
        3.3.3 融合性思维的禁锢
        3.3.4 盲目学习和迎合
    3.4 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4 运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策略
    4.1 改造设计思路
    4.2 公园改造手法
        4.2.1 保留
        4.2.2 再利用
        4.2.3 融合
        4.2.4 重塑
    4.3 改造原则
        4.3.1 统筹规划原则
        4.3.2 人性化原则
        4.3.3 保护性原则
        4.3.4 地域文化性
    4.4 运城市公园改造策略
        4.4.1 以现状调查为根据
        4.4.2 以合理调整分区为策略
        4.4.3 优化景观结构骨架
        4.4.4 融合周边环境
        4.4.5 文化的景观表达
        4.4.6 基础配套设施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运城市万荣人民公园改造设计
    5.1 万荣人民公园概况
        5.1.1 区位环境
        5.1.2 人文生态环境
    5.2 现状调研和分析
        5.2.1 周边环境及用地
        5.2.2 景观体系分析
        5.2.3 使用人群和状况调查
        5.2.4 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5.2.5 矛盾与优劣势解读
    5.3 总体思路与设计目标
        5.3.1 设计思路
        5.3.2 设计目标
    5.4 公园更新改造步骤
        5.4.1 解读公园
        5.4.2 公园定位
        5.4.3 调整内部功能分区
        5.4.4 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
        5.4.5 促进边界灰化
        5.4.6 提升整体文化内涵
        5.4.7 其他配套专项提升
    5.5 改造设计方案
        5.5.1 调整功能分区
        5.5.2 优化景观结构
        5.5.3 融合周边环境
        5.5.4 提升文化内涵
        5.5.5 细化基础配套设施
    5.6 本章小结
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致谢

(6)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设计控制的相关研究
        1.3.2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的相关研究
        1.3.3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居住区的设计控制历程
    2.1 1950年代理论引导下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1.1 内向向心功能布局的启蒙
        2.1.2 大尺度街区单元模式缘起
        2.1.3 组团与分级式结构的雏形
        2.1.4 中国特色三级结构的形成
    2.2 1980-90年代标准化主导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2.1 标准定额首度出现
        2.2.2 标准化倾向的显现
        2.2.3 标准化实践的推广
        2.2.4 国家规范首次确立
    2.3 2000年初十年标准化基础上的细化深化
        2.3.1 国家规范更新调整
        2.3.2 因地制宜的标准化
        2.3.3 国家级标准的新增
    2.4 2010年后趋向多元化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4.1 国家级标准全面丰富
        2.4.2 居住区规范二次修订
        2.4.3 居住区设计标准更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居住区建设管理的现存问题与成因
    3.1 技术标准重容量轻空间
        3.1.1 控制要素欠缺空间管控
        3.1.2 界内约束有失内外协调
        3.1.3 内容模板化流失多样性
    3.2 规划管理重指标轻实效
        3.2.1 控规管控定位低精度
        3.2.2 空间设计审查不到位
        3.2.3 管理制衡机制不健全
    3.3 开发企业重利益轻效益
        3.3.1 固化品类标准化产出
        3.3.2 以利润决定高度形态
        3.3.3 推崇封闭边界领地化
    3.4 城市居民重个人轻邻里
        3.4.1 邻里间交往意识减退
        3.4.2 对封闭认同日渐加固
    3.5 从业人员重产出轻品质
        3.5.1 程式化取代在地创作
        3.5.2 欠缺设计整体观培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居住区开放的误区与再认知
    4.1 对居住区开放的现状解读
        4.1.1 居住区开放热议对开放的认识解析
        4.1.2 对居住区开放认识的实证研究检验
    4.2 关于居住区开放的认识误区
        4.2.1 采取小街区将获得开放
        4.2.2 无边界隔离能实现开放
        4.2.3 设施共享即可达成开放
    4.3 城市发展趋势预判下居住区开放的价值观转变
        4.3.1 品质提升转型下开放的融合观
        4.3.2 社会公平导向下开放的共赢观
        4.3.3 社会共治格局下开放的协作观
        4.3.4 智慧升级推动下开放的安居观
    4.4 全新价值体系下开放视角的再解读
        4.4.1 多维的开放
        4.4.2 相对的开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框架
    5.1 我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的承载体系探析
        5.1.1 规划管理体系
        5.1.2 规划管理程序
        5.1.3 规划管理手段
    5.2 我国居住区现行设计控制的解读
        5.2.1 控制过程局部化
        5.2.2 控制主体分垒化
        5.2.3 控制内容自体化
    5.3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框架的构成
        5.3.1 全程贯通的过程层
        5.3.2 协同联动的主体层
        5.3.3 统筹兼顾的要素层
        5.3.4 刚弹兼备的保障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要素建构与导控
    6.1 兼具渗透性与有序性的道路交通复合化织补
        6.1.1 小尺度街区编织细致网格
        6.1.2 级配结构组织层进式交通
        6.1.3 一体同构叠织化慢行网络
    6.2 多元性与层次性并重的功能设施整体化调配
        6.2.1 混合组配复合型功能布局
        6.2.2 分权调理轴带式设施布局
    6.3 融合性与特异性共存的公共空间双向化营建
        6.3.1 逆向拓展外联内嵌式布局
        6.3.2 双轨合塑内源生长型景观
        6.3.3 分梯度渐进活化街道空间
    6.4 共生性与丰富性兼并的建筑组群调和化塑形
        6.4.1 内外协调过渡式建筑肌理
        6.4.2 区间化错落调配高度形态
        6.4.3 分步塑造特色化立面造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过程运作与管理
    7.1 两级法规搭建法制保障框架
        7.1.1 法规层面为开放赋予依据的定位解析
        7.1.2 规范性文件明确开放指向与实施要求
        7.1.3 技术标准强化空间引导以及运作质量
    7.2 三级机制合力强化共同决策
        7.2.1 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牢固多元参与基础
        7.2.2 四会议事机制增强程序与贯彻共识并举
        7.2.3 平台会审机制强化专业协同和空间审查
    7.3 弹性手段复合加强过程支持
        7.3.1 多途径面向开发企业提供全程设计咨询
        7.3.2 多层次针对管理及从业者开展继续教育
        7.3.3 多形式面对居住者展开宣传引导与推广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浅谈高校大学生如何开展科学运动与健身(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动健身目的性
二、运动健身伤害成因性
    (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性
    (二)运动健身盲目跟从性
    (三)运动健身保健知识匮乏性
三、科学引导运动与健身
    (一)提高运动健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健身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
    (二)明确健身的目标及计划,克服盲从心理
    (三)提高学生运动健身兴趣,倡导科学锻炼手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8)福建省排球社团的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体育社团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体育社团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三、不同类别社会责任标准的对比及其适用性
        四、社会责任理论的相关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础概念与理论标准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责任
        二、排球社团
        三、排球社团的社会责任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标准指南
        一、社会责任理论
        二、GB/T36000《社会责任指南》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数理统计法
        五、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福建省排球社团概况
        一、福建省排球社团的发展情况
        二、福建省排球社团的发展特征
        三、福建省排球社团的新兴力量
        四、福建省排球社团的人力资源情况
    第二节 福建省排球社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
        一、福建省排球社团的政治责任
        二、福建省排球社团的经济责任
        三、福建省排球社团的文化责任
        四、福建省排球社团的社会建设责任
        五、福建省排球社团的生态文明责任
    第三节 福建省排球社团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一、福建省排球社团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分析
        二、福建省排球社团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分析
        三、社会责任认知情况与承担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四、不同成员的社会责任认知水平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个案研究:南平市气排球协会
        一、南平市气排球协会的发展现状
        二、南平市气排球协会的社会责任认知情况分析
        三、南平市气排球协会的社会责任承担情况分析
    第五节 福建省排球社团承担社会责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责任认识不足
        二、管理缺位问题
        三、人才匮乏问题
        四、资金短缺问题
    第六节 福建省排球社团承担社会责任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不够重视社会责任
        二、组织管理机制欠缺
        三、缺乏志愿服务精神
        四、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第七节 促进福建省排球社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
        一、完善责任内容体系
        二、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三、吸纳紧缺排球人才
        四、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健美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引言
    2.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健美运动现状调查
        2.2.1 大学生的基本现状情况
        2.2.2 学生健美运动参与现状
        2.2.3 大学生参加健美运动的健美组织形式现状
        2.2.4 大学生健美运动练习指导情况现状
        2.2.5 大学生参加健美的运动的动机现状
        2.2.6 大学生对健美运动感兴趣程度现状
        2.2.7 大学生参加健美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2.2.8 大学生对开设健美课程必要的态度调查现状
    2.3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的健美运动课程开设现状
        2.3.1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2.3.2 黑龙江健美教学现状分析
    2.4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健美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2.4.1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师性别现状
        2.4.2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师的年龄结构现状
        2.4.3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师的学历现状
        2.4.4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师的执教年限现状分析
        2.4.5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师的职称现状
        2.4.6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师的专项技能现状
        2.4.7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学态度现状分析
        2.4.8 黑龙江普通高校健美教师参与培训的现状
    2.5 黑龙江省大学生参加比赛赛事现状
        2.5.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美运动参赛现状
    2.6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健美场馆现状
        2.6.1 黑龙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场馆基础设施现状
        2.6.2 学生对健美场馆的设施满意度调查
        2.6.3 学生对场馆设施不满意原因调查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健美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传统观念因素
    3.3 教师因素
    3.4 个人健康意识因素
    3.5 高校场馆、以及器械数量不足因素
    3.6 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因素
    3.7 学校领导重视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10)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COPD概述
        (一)COPD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二)COPD的临床表现及病程分期
        (三)稳定期COPD患者的康复疗法
    二、运动锻炼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作用
        (一)运动锻炼可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运动锻炼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
        (三)运动锻炼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心理状态
        (四)运动锻炼可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运动锻炼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动脉血气
    三、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要素的研究现状
        (一)运动锻炼前的评估
        (二)运动锻炼的方式
        (三)运动锻炼的周期、频率及时间
        (四)运动锻炼的强度及监测方法
    四、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现状
        (一)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依从性差
        (二)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知识缺乏
        (三)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知识需求高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相关概念
    五、技术路线
第三章 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认知及需求的现况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资料分析方法
        (四)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二)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的认知
        (三)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的需求
    四、讨论
        (一)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对运动锻炼的认知
        (二)加强对稳定期COPD患者专业的运动锻炼指导
        (三)应建立“医院—社区”联合服务机制
第四章 《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的构建
    一、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二、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及其纳入的RCT文献的研究
        (一)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的研究
        (二)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中纳入的RCT文献的研究
    三、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RCT文献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章 《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的修订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遴选专家
        (二)统计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专家一般资料
        (二)专家权威系数
        (三)专家对方案初稿的意见汇总
        (四)《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内容
    四、讨论
        (一)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二)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三)方案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第六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被访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被访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AGREE II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工具(中文版)(2013)
    附录4 SIGN的证据分级系统和推荐意见分级系统
    附录5 AMSTAR2 工具
    附录6 62篇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RCT文献内容分析表格
    附录7 随机对照偏倚风险评估表(ROB)
    附录8 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评估表
    附录9 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专家论证会材料
    附录10 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手册
    附录11 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具体内容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健身防止时间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中老年体育舞蹈锻炼人群的运动损伤研究[D]. 张杰.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当代健身运动的美学探究[D]. 刘旭.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能”概念泛化与“竞技体能”误区[J]. 马海峰,胡亦海.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1(01)
  • [4]老年居家健身产品的适老化设计研究[D]. 蓝小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运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万荣人民公园为例[D]. 陈叶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D]. 许霖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浅谈高校大学生如何开展科学运动与健身[J]. 陈远生. 体育风尚, 2019(11)
  • [8]福建省排球社团的社会责任研究[D]. 肖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健美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莉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锻炼指导方案的构建[D]. 赵文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健身防止时间误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