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推出全新车载TETRA数字集群移动终端

诺基亚推出全新车载TETRA数字集群移动终端

一、诺基亚推出新型车载TETRA数字集群移动终端(论文文献综述)

张吉[1](2019)在《集群通信系统在民机试飞中的链路分析与需求设计》文中认为民用大型客机的发展是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民用大型客机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对我国工业体系完善性的一种检验,其研制过程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因此,民用大型客机在国家战略规划与实现民族复兴方面有着不言而喻重要程度。2017年5月5日,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据统计,有二十二个省份、两百多家企业、三十六所高校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过程。C919首飞的成功不仅突破了我国民用大型客机的技术瓶颈,拉开了C919试飞工作的序幕,同时也宣告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试飞过程是飞机在正式交付使用前,对飞机进行飞行测试、采集飞行数据的必要步骤。因此,试飞过程是民机研制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检验飞机各零部件与设备的可靠性。正因如此,试飞工作要尽可能的做到将商业运营中的安全隐患排查出来,这就需要对飞机进行多次、反复、各工况下的飞行试验,使飞机在交付运营之前处于最稳定的飞行状态,从而也需要相当多的部门和专业之间的相互协同配合。基于此,如何对一个庞大的团队在试飞过程中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度,成为了试飞任务能否顺利、高效完成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集群通信系统这一高级的移动调度系统引入民用大型客机的试飞工作,首次实现了集群通信与民用大型客机的试飞工作的有机融合。其中,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多用途、高效能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将集群通信系统引入民机试飞工作,不仅加强了民机试飞团队之间沟通的纽带,同时也可以直接提高试飞团队的工作效率。因此,为了更好地将集群通信系统与民用大型客机的试飞工作进行结合,本文以集群通信系统在民机试飞工作中的链路分析与需求设计作为切入点,通过搜集民机试飞团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系统的链路测算模型与需求模型。而后,使用非线性全局优化算法,确定了兼顾稳定性与经济性的集群通信系统需求函数。基于优化出的系统需求,重点研究了集群通信系统中链路的可靠性问题,选取了链路测算模型中的一些参数进行了仿真计算和验证,分析了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的系统通信性能,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集群通信系统能够满足民机试飞团队的实际使用需求。此外,针对民机试飞团队在使用该集群通信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链路突发状况,对系统链路的危险源进行了识别与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风险缓解措施予以控制,从而为民机试飞团队设计出了一个功能丰富,稳定可靠的指挥调度系统。

王鹏[2](2019)在《基于TD-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轨道交通出现突发事件的风险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对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要求更高,通过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强化地面和列车之前的通信,为列车的安全、平稳以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理奠定基础。基于这种高标准要求,TD-LTE因具有高数据吞吐率、高频谱利用率、带宽灵活配置、低系统延时、完善多级QOS、高速移动性等众多优势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基于TD-LTE系统的显着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集集群调度和CBTC承载为一体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论文首先概述了TD-LTE系统的应用现状,其次介绍了TD-LTE系统的特点和典型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然后通过研究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以CBTC+集群调度典型应用为例,论述了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组网构成和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包括控制核心网、车站侧、无线场强覆盖、无线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及终端设计等。笔者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部分优化方案,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提出了核心网与基站设备冗余备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2.提出了不同场景的场强覆盖优化方案,研究了越区切换方案,通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3.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干扰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一些抗干扰的措施;4.针对目前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线路采用不同厂家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设备而无法互联互通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与其他LTE系统互联互通、与TETRA系统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不同宽带厂家或宽窄带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地铁运营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接下来,通过LTE集群系统功能测试、LTE-M性能测试(CBTC业务承载及系统传输性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能够提供可靠的集群调度功能,同时能够满足CBTC业务承载的需求。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做出了规划。

秦颖超[3](2019)在《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PDT(Police Digital Trunking,警用数字集群)系统采用国产加密算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互连互通、覆盖范围大、成本低的特点,它是国内公安模拟集群系统向数字集群系统平滑过渡的指挥调度系统。警用数字集群终端是警用数字集群系统必备的设备之一,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实现了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信道编解码功能,物理层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终端的性能。因此,终端物理层的研究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实现了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警用数字集群终端协议栈的架构和物理层协议,提出了终端物理层的结构,划分了终端物理层的功能模块,分析了 A6终端硬件平台的组成和基本功能;2.提出了一种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功能架构,定义了终端物理层的接口,设计了终端物理层缓冲区,并根据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信道编解码的原理,设计了调制与解调模块、同步模块以及信道编解码模块。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关键技术进行了仿真验证;3.提出了一种基于A6平台的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软件架构,在Cygwin开发环境和A6终端硬件平台中,利用C语言和SMC状态机,开发了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调制与解调模块、同步模块以及信道编解码模块,实现了在TMO模式、RMO模式以及DMO模式下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信道编解码功能;4.利用CoolWatcher和3920综合测试仪,进行了各模块功能和物理层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信道编解码模块能够实现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功能,物理层性能满足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性能要求。

刘北辰[4](2017)在《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集群通信系统在铁路和机场等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因特网搭建的集群系统现在也在军队、交通以及公安等领域中发挥通信作用。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是在TETRA和DMR等系统的架构下开发出来的。PDT(Police Digital Trunking)通信系统标准是我国根据国情自主创新的数字集群体制,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集群通信体制。PDT系统是在此种体系中搭建的专网集群系统。网桥可以实现这两个系统的互联,它可以对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和语音流进行管理。网桥不但能扩展通信网络的范围,而且可以提高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网桥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的系统架构、PDT系统的系统架构以及网桥的结构,给出了 PDT系统的工作模式,并详细地阐述了网桥的主要功能;其次,设计了不同模式下网桥的结构,描述了网桥的单呼、组呼以及短信转发等功能的信令流程,并给出了网桥与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之间的API和网桥与PDT系统之间的API;然后,在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环境中,利用基于MFC的VC++编程语言,使用相关的程序集和函数开发了网桥程序,并详细说明了网桥程序实现所有功能的具体流程;最后,利用Wireshark软件和串口调试软件等工具,对开发的程序进行调试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的网桥可以实现不同模式下的单呼、组呼以及短信转发等功能,满足让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和PDT系统信令与语音的互通要求,完成两个系统的互联。

奚雯佳[5](2014)在《基于TETRA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陆地集群无线电(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TETRA)是当今先进的数字无线集群通信系统之一,它代表了专业无线调度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论文是基于TETRA的常州轨道交通无线通信调度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本论文概述了包括系统结构、技术特性、主要特点、工作频段以及组网方式等TETRA基本概念。分析了国内外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发展现状,并列举了伦敦地铁、纽约地铁、广州地铁、南京地铁这四个实例简要说明了TETRA系统在轨道交通应用可行性和广泛性。本文着重对常州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的初步设计进行了阐述,从系统功能、系统方案、系统构成以及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等分析了常州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并就常州轨道交通的实际提出了选择Dimetra IP数字集群系统作为网络技术建议方案,并提升出可实现的二次开发系统方案,突出了二次开发应用程序接口的技术描述。综合全文,总结和展望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在轨道交通运用的前景。本论文以常州轨道交通无线调度系统工程为背景,研究讨论了TETAR数字集群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本论文的深入研究不但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以后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王悦[6](2013)在《TETRA数字集群系统移动终端业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TETRA数字集群移动无线通信系统是ETSI(欧洲通信标准协会)为了满足欧洲各国的专业部门对移动通信的需要而设计、制定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系统。TETRA系统在我国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设备和技术都被国外垄断,设备引入价格昂贵,限制了我国数字集群系统的持续发展。所以自主研发TETRA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TETRA系统的移动终端是用户直接使用的部分,研究并设计开发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TETRA数字集群系统的移动终端是各专业部门的开通并高效运营的保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并设计实现了TETRA移动终端的业务。论文首先研究了TETRA移动终端语音业务的呼叫控制流程,同时明确指出呼叫流程中移动终端和基站发送命令所使用的逻辑信道。继而分析了三种不同集群模式对TETRA系统的各项业务的话务量的影响,并在准集群模式下采用一定的基础数据分析计算了各项业务的话务量。由于TETRA系统是针对专业部门而设计的系统,论文也研究了TETRA系统的鉴权、空中接口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三种安全机制。论文在研究TETRA外围设备接口的基础上,通过VC++编程处理TETRA移动终端通信过程中接收和发送的AT命令,并结合MFC设计的软件终端界面实现了TETRA移动终端各项业务,最后对几种关键的业务进行了性能测试。

孔勇[7](2012)在《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特殊移动无线电系统或专用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一种,它在铁路运输、船舶通信、港口导航、航空业务、气象预报、森林作业、矿区作业、公安等众多专用指挥调度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集群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集群系统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现有数字集群标准都是基于2G的,而基于3G及以后的标准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满足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等要求,因此急需建立新的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以适应未来集群通信业务多元化和宽带化的要求。多天线技术作为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革命。多天线系统根据信号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智能天线和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两种。分布式天线结构作为多天线系统的未来主要建设模式,能够得到较好地信号覆盖,有效解决小区边缘问题。论文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分布式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进行研究,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分布式天线结构在高铁无线覆盖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如下:(1)通过对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对其系统组成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了数字集群通信跟随公众移动通信的发展步伐,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具有更加灵活的组网能力;分布式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的连通性和可靠性,在突发应急事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扁平化全IP的数字集群系统可以实现集群网络与公网或其它各种网络便捷地互联互通,从而更好的完成指挥调度任务等。对分布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包括多天线技术、组播通信、接续时间和信令优化、无线资源管理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协作中继技术、载波聚合、跨层设计和网络异构等。(2)针对数字集群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播通信场景,研究了多天线技术中智能天线的组播波束赋形算法,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和基于位置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在组播通信中,用户的完整信道状态等信息不能及时被基站得知情况下,设计了基于角度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根据目标函数不同,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通过仿真分析可得,采用MABG算法和MMBG算法相对于全向天线发射时可以获得4dB左右的平均增益,基本上满足了系统设计的需要。综合平均信噪比、最小信噪比、平均赋形增益和最小赋形增益等性能参数而言,基于MMBG算法的体现了较好的用户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折中。在基于角度信息算法基础上,增加用户距离信息,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基于位置信息的MMBG算法赋形方向图能够跟小区内用户分布情况(包括角度和距离)相吻合。分别讨论了用户分布情况、阵列天线数目和用户簇个数等因素对组播波束赋形算法的影响。(3)借鉴MIMO在公众移动通信MBMS业务中的应用,通过对Alamouti空间分集和V-BLAST空间复用技术的性能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组播通信中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即利用分组的概念,根据用户位置的分布,将群组内所有用户分成两组,其中一个接收质量较差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分集技术提高接收质量,另一个接收质量较好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复用技术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首先在特定条件下分析得到了单个用户根据其位置分布选择应用MIMO的空间分集或复用技术的空间界dBoundary’并定义了空间界系数入。然后提出了自适应MIMO技术的3个分组算法:利用空间界dBoundary进行分组;利用实际存在用户到基站的最远距离和空间界系数入进行分组;在这两个算法的基础上,考虑用户分布情况,引入用户平均距离作为参考量进行分组。并对3个分组算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通过分组选择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技术,能够解决小区边缘用户通信质量差的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升了组播通信系统的有效性。(4)结合分布式天线结构特点,设计提出了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优势,分析了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技术难点,讨论了铁路线状覆盖基本原理和基站覆盖原则。针对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系统覆盖区域、重叠区域、频率复用、信干噪比、切换时间和切换频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能够很好的解决由于列车速度提高造成的频繁小区切换现象。通过增加固定切换小区,当列车移动至固定切换小区后,切换过程必然发生,从而提高了对切换开始的准确性判断。由于列车的单向移动性,一旦切换完成,即移动终端用户移动出固定切换小区后,不会再有切换过程的发生,有效地避免了乒乓切换的发生。固定切换小区的方法确保整个切换过程操作简单,并且切换准确无误,极大的降低了小区边缘切换掉话的可能性。当然由于引进的固定切换小区,系统覆盖区域效率和信干噪比性能等较传统分布式天线结构有所降低,但是较传统的单天线覆盖系统仍有巨大的性能优势。因此,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结构能够很好的完成高速铁路沿线的覆盖,带来各方面性能的提升,有效解决快速切换等关键问题。

高建辉[8](2012)在《云南省800MHz无线电频率规划及频谱带宽调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电频率资源如同阳光、石油、煤、空气、水一样,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线电频率资源还有两个显为人知的特点,那就是其再生性和有限性。无线电频率承载了人类必需的全部信息(广义),因此,科学合理的规划使用无线电频率资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无线电频率规划的目标是实现频率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频率规划是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源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无线电频率的重新规划,正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合理规划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所使用的800MHz频段频率资源为目的,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800MHz频段频及其间隔的科学规划和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文中首先首先分析了频率规划的意义,接着通过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得出了市场对频率的需求情况,然后介绍了可以使用本规划的设备和相关技术,并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另外还重点分析了有关频率间隔的技术,得出了调制技术是决定频谱间隔的关键技术,之后对数字相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和一些新的调制方法,这些调制方法经过分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信道间隔,提高频谱利用率,但考虑到设备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使用了25KHz的频率间隔作为云南省800MHz的规划方案,不过从文中可以知道,将来如果采用12.5KHz或更低的频率间隔是完全可行的。文章最后根据800MHz信道的特点提出了频率复用的基本方案,并得出了云南省800MHz频率规划的最终结果。本文提出的800MHz频率规划,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是科学和严谨的规划方案,无线电管理部门能够依据本规划实现对无线电800MHz频谱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分配。

袁峰[9](2009)在《基于IP网络的集群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它的方便、快捷、灵活、信道资源共享等特点日益突出,使得其对跨地市之间的通信、调度需求也更加迫切。然而,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存在着很多缺点,如技术落后、功能单一、不易联网、不便加密、系统容量小、频率利用率低等,而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由于其兼容性、开放性、频谱利用率高及保密功能强等特点已成为集群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MPT1327是模拟信令时代的典范,而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作为新一代数字集群系统,它公开的标准以及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的特性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模拟集群向数字集群过渡的阶段,由于模拟集群技术的成熟性、广泛的应用及相对低廉的造价在一定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研究和实现模拟与数字集群信令同时共存的终端设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收集MPT1327和TETRA集群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MPT1327信令标准和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采用的网络结构及接口;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嵌入式技术和IP技术构建了以ARM+DSP为核心,包括音频采样、语音编码/解码、网络及E1收发器等芯片的硬件平台,在设计中采用了在线可编程芯片,简化了硬件设计,便于系统维护和升级;完成了引导装载程序U-Boot及嵌入式Linux在基于S3C2410芯片的硬件平台上的移植;完成了语音处理模块及网络模块的驱动程序设计;设计了调度系统的软交换控制协议,同时采用Socke网络编程实现了软交换协议,并利用IP组播技术解决了调度系统中如何实现多方会议的问题;利用VC++设计了一个PC机上的配制服务器,用以集中对终端设备进行参数配置。最后对系统中的语音处理、网络、整体性能及系统管理配置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系统平台是一个可行的调度系统平台,并能在集群通信中有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翟松[10](2008)在《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中国卫通公司为背景,对其数字集群网络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数字集群业务作为中国卫通“归核化”战略两大战略业务之一,对卫通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地面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卫通开展数字集群业务以来,一直遵循着商业共网的发展模式,在3个城市分别对iDEN、GOTA和GT800技术体制进行了技术试验和商业运营,但无论是客户的反应还是盈利表现均不理想。本论文将结合卫通发展数字集群业务5年来的经验教训,对卫通发展数字集群的市场定位重新进行分析,并结合市场定位对各种技术体制进行比较,进而根据市场定位和技术体制对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经济分析。论文将原有的数字集群共网模式细分为商业共网和政务共网,指出以面向政府强力用户市场、采用TETRA技术体制的政务共网能够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务共网是卫通发展数字集群业务的正确发展模式。

二、诺基亚推出新型车载TETRA数字集群移动终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基亚推出新型车载TETRA数字集群移动终端(论文提纲范文)

(1)集群通信系统在民机试飞中的链路分析与需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集群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集群通信系统与民机试飞理论概述
    2.1 集群通信系统
    2.2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通用体制介绍
    2.3 民用飞机试飞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机试飞系统中的链路测算与模型设计
    3.1 模型设计原则
    3.2 信号发射
    3.3 信号传播
    3.4 信号接收
    3.5 通信需求模型设计
    3.6 参数优化过程
    3.7 链路测算模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链路参数的验证与性能分析
    4.1 系统需求参数的仿真计算
    4.2 系统链路测算及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系统链路的安全风险管理考虑和措施
    5.1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5.2 链路测算中的危险源
    5.3 链路测算的安全风险管理考虑
    5.4 链路测算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TD-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1 国际应用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结构
第二章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构成
    2.1 TD-LTE系统简介
    2.2 自主TD-LTE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2.2.1 系统简介
        2.2.2 系统特点
    2.3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3.2 核心网设计分析
    3.3 车站侧设计分析
    3.4 越区切换方案
        3.4.1 切换流程
        3.4.2 切换区计算
    3.5 设备冗余配置方案
        3.5.1 核心网冗余备份
        3.5.2 基站冗余备份
    3.6 无线覆盖设计
        3.6.1 覆盖区描述
        3.6.2 覆盖要求
        3.6.3 基于不同场景的覆盖优化
    3.7 无线系统的业务设计
    3.8 应用系统及终端设计
        3.8.1 二次开发需求
        3.8.2 二次开发调度子系统设计
        3.8.3 二次开发网管子系统设计
        3.8.4 录音录像系统设计
        3.8.5 二次开发核心网设计
        3.8.6 二次开发固定台设计
        3.8.7 二次开发车载台设计
    3.9 系统抗干扰方案
        3.9.1 系统内干扰分析
        3.9.2 系统间干扰分析
        3.9.3 干扰解决措施
    3.10 互联互通解决方案
        3.10.1 与TETRA系统互通方案
        3.10.2 与其他LTE系统互通方案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4.1
        4.1.1 测试目的
        4.1.2 测试依据
        4.1.3 测试拓扑图及设备
        4.1.4 测试条件
        4.1.5 测试仪器检查
        4.1.6 设备外观工艺检查
        4.1.7 设备功能测试
    4.2 LTE-M测试
    4.3 系统测试和LTE-M测试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和论文结构
        1.3.1 选题意义
        1.3.2 论文结构
2 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分析
    2.1 终端协议栈的架构
    2.2 终端物理层协议
        2.2.1 突发和信道结构
        2.2.2 基本信道类型
        2.2.3 帧同步
    2.3 终端物理层的功能模块
        2.3.1 调制与解调模块
        2.3.2 同步模块
        2.3.3 信道编解码模块
    2.4 终端硬件平台
    2.5 本章小结
3 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设计
    3.1 终端物理层的功能架构
    3.2 终端物理层的接口
        3.2.1 MAC接口
        3.2.2 HAL接口
    3.3 终端物理层缓冲区
        3.3.1 环形FIFO队列算法
        3.3.2 物理层环形队列算法
        3.3.3 物理层兵乓缓存
    3.4 调制与解调模块
        3.4.1 PDT调制原理
        3.4.2 4FSK解调原理
    3.5 同步模块
        3.5.1 物理层同步状态机
        3.5.2 互相关算法
        3.5.3 频偏估计算法
    3.6 信道编解码模块
        3.6.1 PDT终端信道编码概述
        3.6.2 校验编码
        3.6.3 汉明码
        3.6.4 BPTC码
    3.7 本章小结
4 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关键技术
    4.1 RRC滤波器阶数的选择
    4.2 4FSK调制解调的性能
        4.2.1 仿真参数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BPTC(196,96)码性能的验证
        4.3.1 仿真参数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和开发流程
        5.1.1 开发工具
        5.1.2 C语言
        5.1.3 开发流程
    5.2 终端物理层主程序
    5.3 调制与解调模块
        5.3.1 滤波子模块
        5.3.2 调制子模块
        5.3.3 解调子模块
    5.4 同步模块
        5.4.1 同步驱动子模块
        5.4.2 同步搜索子模块
        5.4.3 同步验证子模块
    5.5 信道编解码模块
        5.5.1 信道编码子模块
        5.5.2 信道解码子模块
    5.6 本章小结
6 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内容和测试过程
        6.2.1 测试内容
        6.2.2 各模块功能的测试过程
        6.2.3 物理层性能的测试过程
    6.3 测试结果与分析
        6.3.1 各模块功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6.3.2 物理层性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网桥研究与发展状况
        1.2.1 概述
        1.2.2 网桥研究的现状
        1.2.3 网桥发展的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结构
2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的网桥
    2.1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的架构
    2.2 PDT系统的架构
    2.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结构
    2.4 PDT系统的工作模式
        2.4.1 模拟常规模式
        2.4.2 数字常规模式
        2.4.3 模拟集群模式
        2.4.4 数字集群模式
    2.5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功能
        2.5.1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单呼功能
        2.5.2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组呼功能
        2.5.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文本短信功能
        2.5.4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状态短信功能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设计
    3.1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结构
        3.1.1 网桥与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连接的结构
        3.1.2 网桥与模拟常规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1.3 网桥与数字常规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1.4 网桥与模拟集群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1.5 网桥与数字集群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2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信令
        3.2.1 网桥与模拟常规PDT系统的信令
        3.2.2 网桥与数字常规PDT系统的信令
        3.2.3 网桥与模拟集群PDT系统的信令
        3.2.4 网桥与数字集群PDT系统的信令
    3.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API
        3.3.1 Setup信令
        3.3.2 Incoming信令
        3.3.3 Connected信令
        3.3.4 DemandTx信令
        3.3.5 TxGranted信令
        3.3.6 CeaseTx信令
        3.3.7 TxCeased信令
        3.3.8 DisConnect信令
        3.3.9 DisConnected信令
        3.3.10 GPIO接口
        3.3.11 HDPEP帧格式
        3.3.12 Call_Request信令
        3.3.13 Button and_keyboard_Operation_Request(BKO)信令
        3.3.14 Status_Change_Notification(SCN)信令
        3.3.15 Broadcast_Receive_Status(BRS)信令
        3.3.16 HDTAP帧格式
        3.3.17 Call_Setup_Request信令
        3.3.18 PTT_TX信令和PTT_RX信令
        3.3.19 Voice_Tx_Report信令
        3.3.20 Voice_Rx_Report信令
        3.3.21 AT+CTSDC指令
        3.3.22 +CTOCP指令
        3.3.23 +CTCC指令
        3.3.24 AT+CTXD指令
        3.3.25 AT+CUTXC指令
        3.3.26 +CTCR指令
        3.3.27 SDSTransferIndication信令
        3.3.28 SendSDSTLTransfer信令
        3.3.29 AT+CTSDS指令
        3.3.30 AT+CMGS指令
        3.3.31 +CTSDSR指令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
    4.2 硬件平台的搭建
    4.3 网桥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网桥的主程序
        4.3.2 网桥的信令模块
        4.3.3 网桥的语音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3 测试例的设计
        5.3.1 登录测试例
        5.3.2 单呼呼叫的测试例
        5.3.3 组呼呼叫的测试例
        5.3.4 短信转发的测试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TETRA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陆上集群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2.1 TETRA 定义
    2.2 系统结构
    2.3 技术特性
    2.4 主要特点
    2.5 工作频段
    2.6 组网方法
    2.7 TETRA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国内外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发展现状概述
    3.1 国内外专用无线通信发展综述
    3.2 TETRA 在轨道交通工程应用范例
        3.2.1 伦敦地铁
        3.2.2 纽约地铁
        3.2.3 广州地铁
        3.2.4 南京地铁
    3.3 TETRA 系统在轨道交通应用的可行性
第四章 常州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初步设计概况
    4.1 常州轨道交通项目概况
    4.2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4.3 设计原则及主要设计标准
        4.3.1 设计原则
        4.3.2 主要设计标准
    4.4 系统主要功能
        4.4.1 呼叫功能
        4.4.2 通话功能
        4.4.3 数据功能
        4.4.4 辅助业务功能
        4.4.5 网络管理功能
    4.5 系统方案
        4.5.1 系统建设制式
        4.5.2 无线交换机设置方案
        4.5.3 基站设置方案
        4.5.4 系统信号覆盖方案
        4.5.5 系统容量和话务量
        4.5.6 频率配置方案
        4.5.7 数字集群识别号的配置
        4.5.8 系统同步方案
    4.6 系统构成及配置
        4.6.1 系统构成
        4.6.2 系统配置
        4.6.3 系统网管
    4.7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4.7.1 工作频率设置
        4.7.2 主要系统指标
第五章 常州轨道交通 TETRA 网络技术建议方案
    5.1 概述
    5.2 Dimetra IP 数字集群系统功能
        5.2.1 通话功能
        5.2.2 呼叫功能
        5.2.3 数据信息承载功能
        5.2.4 存储功能
        5.2.5 系统网络管理功能
        5.2.6 控制电话呼叫及通话限时功能
        5.2.7 强插/强拆功能
        5.2.8 用户动态重组功能
        5.2.9 多级优先呼叫功能
        5.2.10 虚拟专网功能
        5.2.11 空中接口鉴权
    5.3 技术方案
        5.3.1 系统网络构成
        5.3.2 用户组构成
        5.3.3 网管方案设计
    5.4 二次开发系统概述
    5.5 二次开发应用程序接口(API)描述
        5.5.1 调度台程序接口(Elite API)
        5.5.2 计算机辅助调度接口(CADI)
        5.5.3 通话信息接口(ATIA)
        5.5.4 数据服务接口(SDTS API、PDS API)
        5.5.5 用户配置服务器接口(UCS)
        5.5.6 车载台外围数据接口(PEI)
    5.6 Dimetra IP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先进性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TETRA 发展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TETRA数字集群系统移动终端业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贡献及安排
2 TETRA移动终端业务的研究
    2.1 TETRA系统的组成
    2.2 TETRA移动台接入
    2.3 TETRA业务介绍
        2.3.1 TETRA语音业务
        2.3.2 TETRA数据业务
        2.3.3 TETRA补充业务
    2.4 TETRA逻辑信道
    2.5 TETRA语音业务流程
        2.5.1 TETRA组呼流程
        2.5.2 TETRA个呼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TETRA业务话务量分析
    3.1 TETRA业务话务量计算模型
    3.2 TETRA业务话务量分析
        3.2.1 TETRA组呼话务量
        3.2.2 TETRA通播组呼叫话务量
        3.2.3 TETRA紧急呼叫话务量
        3.2.4 TETRA个呼话务量
        3.2.5 TETRA短消息话务量
        3.2.6 TETRA分组数据话务量
        3.2.7 TETRA业务话务量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TETRA安全性研究
    4.1 TETRA鉴权
        4.1.1 基站对用户的鉴权
        4.1.2 用户对基站的鉴权
        4.1.3 双向鉴权
    4.2 TETRA空中接口加密
        4.2.1 个呼的空中接口加密
        4.2.2 组呼的空中接口加密
    4.3 TETRA端到端加密
    4.4 本章小结
5 TETRA移动终端业务的实现
    5.1 TETRA外围设备接口
        5.1.1 TETRA PEI接入协议
        5.1.2 TETRA PEI物理层
    5.2 TETRA AT命令
        5.2.1 AT命令语法
        5.2.2 重要的AT命令
    5.3 开发工具
        5.3.1 Microsoft VS 2010
        5.3.2 MFC
    5.4 设计思想及实现
        5.4.1 串口通信设计
        5.4.2 各项业务设计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功能和性能测试及分析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结论与分析
        6.2.1 组呼测试
        6.2.2 紧急报警测试
        6.2.3 个呼测试
        6.2.4 短消息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数字集群通信概述
        1.2.1 集群通信定义
        1.2.2 集群通信的特点
        1.2.3 数字集群通信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1 引言
    2.2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
    2.3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3.1 系统组成
        2.3.2 系统特点
    2.4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2.4.1 多天线技术
        2.4.2 组播通信
        2.4.3 接续时间和信令优化
        2.4.4 无线资源管理和认知无线电
        2.4.5 其他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组播通信中智能天线技术
    3.1 引言
    3.2 智能天线空时信号模型
        3.2.1 均匀直线阵列模型
        3.2.2 几何单反射椭圆模型
    3.3 基于角度信息的组播智能天线赋形算法
        3.3.1 组播通信系统模型
        3.3.2 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算法
        3.3.3 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最小赋形增益算法
    3.4 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3.4.1 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3.4.2 用户分布情况对算法性能影响
        3.4.3 用户簇分布对算法性能影响
        3.4.4 天线阵列个数对算法性能影响
    3.5 基于位置信息的组播波束赋形算法
        3.5.1 基于位置信息的MABG算法
        3.5.2 基于位置信息的MMBG算法
        3.5.3 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组播通信中的自适应MIMO技术
    4.1 引言
    4.2 MIMO在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中的应用
    4.3 基于分组的组播自适应MIMO技术
        4.3.1 空间分集和复用的性能比较
        4.3.2 空间分集和复用的选择
        4.3.3 多用户分组算法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中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5.1 引言
    5.2 分布式天线结构
        5.2.1 分布式天线概述
        5.2.2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功率效率
        5.2.3 分布式天线结构的信干噪比(SINR)
    5.3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5.3.1 中国铁路和铁路无线通信发展
        5.3.2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技术难点
        5.3.3 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线状覆盖
        5.3.4 高铁基站覆盖原则
    5.4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5.4.1 系统覆盖模型
        5.4.2 覆盖区域性能分析
        5.4.3 重叠区和频率复用分析
        5.4.4 切换时间和切换频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云南省800MHz无线电频率规划及频谱带宽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云南省800MHz无线电频率规划背景
        1.1.1 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特点
        1.1.2 云南省800MHz无线电频率规划依据
    1.2 云南省800MHz无线电频率规划的意义
        1.2.1 频率资源规划的目的
        1.2.2 频率资源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3 研究高级调制技术对频谱资源合理规划有重要意义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云南省800MHz频率资源使用现状和需求分析
    2.1 目前各种无线通信业务的带宽需求情况
    2.2 云南省800MHz频率资源使用情况
    2.3 云南省800MHz频率资源需求调查和分析
第3章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3.1 建立集群通信网络的重要性
        3.1.1 建立集群共网的意义
        3.1.2 建立不同功能的集群通信系统的必要性
    3.2 国内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简介
        3.2.1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3.2.2 iDEN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3.2.3 GoT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3.2.4 GT800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3.3 几种国内外的数字集群系统的比较
第4章 影响频率间隔的关键技术
    4.1 模拟与数字技术
    4.2 数字化关键技术
        4.2.1 低速语音编码技术
        4.2.2 常用数字调制技术
    4.3 800MHz数字集群设备的参数和保护带宽
        4.3.1 800MHz数字集群设备参数
        4.3.2 不同系统之间的保护带宽
    4.4 提高频率利用率的途径分析
    4.5 使用12.5KHz间隔以及进一步降低的可行性分析
第5章 数字相位调制技术性能分析
    5.1 数字相位调制技术
    5.2 高级数字相位调制技术
        5.2.1 π/4-QPSK调制技术
        5.2.2 π/4-DQPSK调制技术
        5.2.3 改进型π/4-DQPSK的调制方法
    5.3 带宽需求及误码率特性仿真分析
        5.3.1 频谱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5.3.2 误码率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5.4 新的数字相位调制技术
        5.4.1 8PSK调制技术
        5.4.2 3π/8-8PSK调制技术
第6章 800MHz信道特性分析及频率复用方案
    6.1 800MHz信道传播特性分析
    6.2 频率复用方案
        6.2.1 800MHz数字集群使用的频率复用模式
        6.2.2 具体复用参数的计算
第7章 案例分析和规划方案
    7.1 案例分析
        7.1.1 上海市数字集群应急联动指挥通信网工程简介
        7.1.2 分析结论
    7.2 数字集群频率规划方案
        7.2.1 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
        7.2.2 规划结果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和成果总结
    8.2 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展望
附录:云南省800MHz集群通信频率的规划表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IP网络的集群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集群通信系统发展概述
        1.1.1 同频单工对讲
        1.1.2 常规通信
        1.1.3 集群通信
    1.2 集群通信系统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差异
    1.3 国外集群系统发展情况
        1.3.1 MPT1327 系统
        1.3.2 TETRA 系统
        1.3.3 iDEN 系统
    1.4 我国集群通信标准发展情况
    1.5 论文开发背景及主要工作
第2章 集群系统标准体制介绍
    2.1 MPT1327 信令
        2.1.1 MPT1327 信令简介
        2.1.2 主要技术特性
    2.2 TETRA 集群系统
        2.2.1 TETRA 网络结构
        2.2.2 TETRA 接口
        2.2.3 TETRA 技术体制和标准
第3章 系统总体实现方案
    3.1 系统组成
    3.2 系统功能介绍
        3.2.1 系统常规功能
        3.2.2 系统控制与管理功能
        3.2.3 系统诊断和可靠性功能
        3.2.4 系统功能模块
    3.3 IP 媒体流的实时传输与控制
        3.3.1 实时传输协议(RTP)
        3.3.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3.3.3 语音IP 流的实现
    3.4 嵌入式系统的构建
        3.4.1 U-Boot 的移植
        3.4.2 嵌入式 Linux 的移植
        3.4.3 文件系统的构建
第4章 基于DSP 的语音处理系统设计
    4.1 语音编解码介绍
        4.1.1 语音编码分类
        4.1.2 常用语音编码介绍
    4.2 TETRA 中的语音编解码技术
        4.2.1 ACELP 编码器
        4.2.2 ACELP 解码器
    4.3 语音处理模块设计
        4.3.1 AC48304 控制器简介
        4.3.2 语音硬件设计接口
        4.3.3 DSP 驱动程序设计
    4.4 解码应用程序设计
第5章 基于ARM 的嵌入式以太网接入设计
    5.1 嵌入式以太网接入介绍
    5.2 以太网接口设计
        5.2.1 LAN9211 以太网控制器简介
        5.2.2 以太网接入硬件设计
    5.3 LAN9211 驱动程序设计
        5.3.1 网络驱动模型
        5.3.2 驱动程序设计
    5.4 网络防火墙的构建
第6章 软交换功能模块设计
    6.1 系统总体流程
    6.2 软交换协议设计
        6.2.1 格式设计
        6.2.2 功能设计
        6.2.3 工作流程
    6.3 软交换的实现及主要技术
        6.3.1 IP 组播技术
        6.3.2 IP 组播的应用程序接口
第7章 系统功能测试及结论
    7.1 语音处理系统调试及分析
    7.2 网络通信调试及分析
    7.3 系统整体测试
    7.4 配置服务器设计及调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中国卫通的数字集群业务目标市场研究
        1.3.2 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技术体制的选择
        1.3.3 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的经济性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调研法
        1.4.2 比较法
        1.4.3 模型法
        1.4.4 案例法
2 数字集群政务共网理论概述
    2.1 数字集群网络系统介绍
    2.2 国内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2.3 数字集群共网的分类
        2.3.1 以国脉为代表的企业商业共网
        2.3.2 以正通为代表的政府政务共网
3 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目标市场分析
    3.1 全球数字集群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3.1.1 TETRA市场发展规模
        3.1.2 iDEN市场发展规模
        3.1.3 政务共网在全球的发展
        3.1.4 商业共网在全球的发展
    3.2 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目标市场研究
        3.2.1 中国卫通现有用户介绍
        3.2.2 中国卫通发展数字集群业务市场定位分析
4 中国卫通发展数字集群网络技术体制的选择
    4.1 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技术体制的比较研究
        4.1.1 各技术体制介绍
        4.1.2 各技术体制比较
    4.2 中国卫通数字集群技术体制的选择
        4.2.1 从网络服务的对象角度考虑
        4.2.2 从投资运营的角度考虑
        4.2.3 从技术的后续演进方面考虑
        4.2.4 中国卫通发展数字集群业务技术体制的选择
5 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经济性研究
    5.1 中国卫通现有数字集群网络情况介绍
    5.2 不同类型用户对数字集群网络覆盖的需求
        5.2.1 政务共网用户对网络覆盖的要求
        5.2.2 商业共网用户对网络覆盖的要求
    5.3 不同类型网络建设投资收益比较
        5.3.1 共网与专网建设投资收益比较
        5.3.2 政务共网与商业共网投资收益比较
    5.4 建设模式及经济性分析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诺基亚推出新型车载TETRA数字集群移动终端(论文参考文献)

  • [1]集群通信系统在民机试飞中的链路分析与需求设计[D]. 张吉.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2]基于TD-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警用数字集群终端物理层的研究与实现[D]. 秦颖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研究与实现[D]. 刘北辰.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5]基于TETRA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D]. 奚雯佳.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6]TETRA数字集群系统移动终端业务的研究与实现[D]. 王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7]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D]. 孔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4)
  • [8]云南省800MHz无线电频率规划及频谱带宽调制技术研究[D]. 高建辉. 云南大学, 2012(10)
  • [9]基于IP网络的集群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袁峰. 湖南大学, 2009(01)
  • [10]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 翟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诺基亚推出全新车载TETRA数字集群移动终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