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900℃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

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900℃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

一、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在900℃时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王飘飘[1](2021)在《质子导体燃料电池BaCo0.4Fe0.4Zr0.1Y0.1O3-δ阴极质子交换动力学的研究及新型连接体材料的研制》文中认为在质子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PCFC)的阴极材料中,质子传输能力的高低对其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其中,三相(e-/O2-/H+)导体阴极材料BaCo0.4Fe0.4Zr0.1Y0.1O3-δ(BCFZY)因能够增加空气/电极/电解质三相边界的长度,并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率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查明其质子表面交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PCFC的工作温度在500~800℃,这使得金属连接体的应用成为可能;为了提高连接体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常在其表面制备一层保护性涂层,而查明单电池与连接体材料结合后的物理及电化学性能可以为PCFC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EDTA-柠檬酸法制备了三相导体阴极材料BCFZY,采用电导弛豫(ECR)的方法研究其质子表面交换过程,并考察浸渍CeO2和Co2O3纳米颗粒对其质子表面交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BCFZY试样的质子表面交换过程存在并可逆,且以消耗空穴和产生质子缺陷为代价;650℃时BCFZY试样在1%pO2、21%pO2和100%pO2下的质子表面交换系数kσ分别为1.51×10-5 s·cm-1、5.19×10-5 s·cm-1、10.25×10-5 s·cm-1;而相同的测试条件下,浸渍CeO2和Co2O3纳米颗粒的BCFZY试样的kσ提升了约一个数量级。(2)以SUS430不锈钢粉和Sr2Fe1.5Mo0.5O6-δ(SFM)陶瓷粉为原料,通过压制烧结结合涂覆的方法制备了应用于PCFC的SUS430-SFM复合连接体材料,考察了SFM涂层对SUS430不锈钢连接体材料抗氧化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气中800℃氧化140 h后,SUS430-SFM试样的氧化速率常数K约为3.66×10-14 g2·cm-4·s-1,比SUS430试样(2.42×10-13 g2·cm-4·s-1)降低了约50%,面比电阻(ASR)则由SUS430试样的81 mΩ·cm2降至SUS430-SFM的2.6 mΩ·cm2。(3)以BCFZY为阴极,Ba Ce0.7Zr0.1Y0.1Yb0.1O3-δ(BZCYY)为电解质,Ba Ce0.7Zr0.1Y0.1Yb0.1O3-δ-NiO(BZCYY-NiO)为阳极,制备了BZCYY-NiO||BZCYY||BCFZY单电池。为评价此单电池与连接体结合后的界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在其阴阳极两侧涂覆SFM浆料,制备了SFM/BZCYY-NiO||BZCYY||BCFZY/SFM试样。测试结果表明,单电池的阴阳极与连接体的SFM涂层形成良好的结合;同时,BZCYY-NiO||BZCYY||BCFZY/SFM试样在650℃下的极化阻抗、欧姆阻抗和峰值功率密度分别为0.10Ω·cm2、0.38Ω·cm2和540 m W·cm-2,较未涂覆SFM涂层的单电池性能有所提升。

谭江红[2](2021)在《β系钛合金的熔炼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钛合金因其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中高强度以及塑性、韧性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以及现代新能源装备等领域。但由于工作环境的严苛,以钛钼为基础制造的β系钛合金在不同环境中容易发生氧化和腐蚀,导致零部件失效,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以Ti-15Mo为β基体,通过添加Cu元素,制备Ti-15Mo-Cux系钛合金铸锭(x=2、4、6、8、11、13、15、20、25质量比),对其铸态及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结构、硬度、铸态合金耐腐蚀性以及抗氧化性展开研究。首先,结合钛合金现有熔炼工艺及实验室相应条件,采用水冷铜坩埚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炉熔炼,对合金制备过程进行研究,完成了Ti-15Mo-Cux(2、4、6、8、11、13、15、20、25)系合金,编号(Cu2、Cu4、Cu6、Cu8、Cu11、Cu13、Cu15、Cu20、Cu25)10种合金的制备。其次,应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EDS)等组织表征手段设备,比较了合金铸态以及固溶时效处理后合金显微组织以及Cu的质量比对合金产生相变的影响,研究发现Ti-15Mo-Cux合金随着Cu质量的增加由单一的β相逐渐形成金属化合物胞状相,固溶时效处理后合金由粗大β晶粒和细小α组织转变为长呈有序的棒状组织;讨论了合金铸态以及固溶时效处理后,Ti-15Mo-Cux系合金硬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Ti-15Mo-Cux系合金经过固溶时效处理后,其显微组织和硬度得到明显细化和提升,合金成分Ti-15Mo-Cu4在Ti-15Mo-Cux系里,具有最高的硬度。再次,通过高温抗氧化实验,研究了(Cu2、Cu4、Cu6、Cu8、Cu11、Cu13、Cu15)8种合金分别在700℃、750℃、800℃抗氧化性能,得出了合金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直线规律;对合金氧化后氧化膜进行XRD分析,指出主要由Ti O2、Cu2O组成;推导了氧化物变化的高温吉布斯自由能公式,揭示合金氧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i-15Mo-Cu2、Ti-15Mo-Cu4、Ti-15Mo-Cu6三种合金配比在三种温度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最后,通过耐腐蚀实验,研究了(Cu2、Cu4、Cu6、Cu8、Cu11、Cu13、Cu15)8种合金在不同腐蚀液条件下腐蚀过后的显微组织,计算了腐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Ti-15Mo-Cux系合金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在酸性条件下Ti-15Mo-Cu2、Ti-15Mo-Cu4两种组合耐腐蚀最优。综上所述,Ti-15Mo-Cux系合金中,Ti-15Mo-Cu4合金的硬度、耐腐蚀性、抗氧化性最优。

胡立[3](2019)在《Fe-Al层表面α-Al2O3膜制备及氧化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聚变堆中,在钢结构表面制备阻氚涂层是实现大幅降低氚通过渗透进入或渗出结构部件、维持聚变堆氚燃料自持循环、降低氚对材料损伤及人员与环境的放射性危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由Fe-Al合金层作为过渡层、Al2O3膜作为外层而组成的Fe-Al/Al2O3阻氚涂层是中国、欧盟和印度公认的较优阻氚涂层之一。Al2O3膜是决定Fe-Al/Al2O3阻氚涂层最终服役行为的关键所在,然而大多研究形成的Al2O3膜为γ相,而非阻氚效果最好的α相,因而服役寿命短。热氧化作为Fe-Al/Al2O3阻氚涂层中Al2O3膜形成的关键步骤,但其制备工艺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通过21-6-9不锈钢表面Fe-Al层在不同氧分压、氧化时间下的氧化行为及阻氘性能研究,获得了高性能α-Al2O3膜形成机制及工艺,为Fe-Al/Al2O3阻氚涂层工艺调控提供了指导,丰富了 Fe-Al合金抗氧化腐蚀领域研究成果。论文主要成果有:(1)采用“电镀-热处理”法在21-6-9不锈钢表面形成了成分渐变、具有双层结构、冶金结合的Fe-Al层。Fe-Al层以FeAl2为主,其较高的铝含量有利于铝的选择性氧化,为后续氧化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2)获得了不同氧分压下Fe-Al层的氧化膜相结构变化规律。在980℃、1h氧化时间下,氧分压为100 Pa~1 kPa时,Fe-Al层表面形成了结合牢固、致密、无孔洞的Al2O3膜;当氧分压过高(10kPa~20kPa),发生过氧化,生成铁、铝混合氧化物膜;当在较低氧分压下(1Pa~100Pa),则能够生成致密、无孔洞的γ-Al2O3膜,但其后期不易向α-Al2O3转变。(3)获得了不同氧化时间下Fe-Al层的氧化行为。在980℃、1kPa氧分压下,Fe-Al 层氧化动力学曲线具有典型的氧化动力学曲线特征,分为直线、混合和抛物线三个氧化阶段。在氧化直线阶段,Cr作为形核剂,参与氧化膜形成,表面Cr与Al同时氧化生成Cr2O3与Al2O3,之后在混合氧化阶段Al原子逐渐替代Cr原子形成(AlxCr(1-x))2O3,直到全部转化为y-Al2O3,随着氧化时间的增长,在抛物线氧化阶段γ相逐渐转变为α相。氧化180 min后,表面氧化膜由致密α-Al2O3相构成。(4)Fe-Al层氧化铝膜生长机制遵循岛状生长模型(Volmer-Webermodel),即氧化初期以岛状原子团形式成核,之后原子团聚集横向生长铺满整个表面,最后在纵向缓慢生长,从而生成致密氧化膜。(5)获得了 Fe-Al/Al2O3阻氚涂层的阻氘渗透性能随氧化铝膜相结构的变化规律。在980℃、1 kPa氧分压下,随氧化时间增长,表面Al2O3膜的相结构由α+γ混合相转为α相,涂层氘渗透率降低因子(氘PRF)随之显着升高,在450~650℃下的氘PRF为2~3个数量级。

颜磊,刘京雷,徐宏,任衍伦[4](2013)在《HP40合金表面原位制备复合氧化层》文中认为采用原位氧化法于H2和水蒸汽形成的低氧分压环境中,在HP40合金表面制备复合氧化膜。用XRD、EDS和SEM分别表征合金表面氧化膜的物相、成分、形貌,以及在氧化层截面上各组元的线和面分布状态。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合金表面MnCr2O4尖晶石逐渐增加,其形貌由针状逐渐变为颗粒状,颗粒尺寸小于1μm;氧化膜的总厚度为7μm,由外向内分别为MnCr2O4尖晶石、Cr2O3和SiO2 3层。

卢雪琼,王军,王亚平,郭永利[5](2012)在《铜及其合金高温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铜合金高温氧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纯金属铜的氧化机制;探讨了合金元素、晶粒尺寸和不同氧分压对提高铜合金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这对进一步研究铜合金高温氧化机理,寻找更好的抗高温氧化措施以及发展新型耐高温铜合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守晖[6](2012)在《沉淀强化铜合金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主要工作为沉淀强化Cu-Cr-Y和Cu-Cr-Zr-Y合金材料的研究,其次初步探讨了在Fe-Cr-C耐磨堆焊药芯焊丝中添加B、W来取代价格昂贵的Nb元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热处理对Cu-0.8Cr--0.05Y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Cu-0.8Cr-0.05Y合金经固溶处理+70%变形+480℃时效24min后,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显微硬度达到143HV,导电率达到84%IACS;时效后的Cu-0.8Cr-0.05Y合金存在两种强化Cr颗粒,一种是在铸造及固溶过程当中由于没有溶解到铜基体中的粗大Cr颗粒,另一种是时效过程中过饱和固溶体分解析出的细小弥散颗粒,这部分细小弥散的颗粒对合金的强化效果起主要作用。2、比较了Cu-0.8Cr-0.05Y两种热处理工艺(铸态+冷变形+时效和铸态+固溶+冷变形+时效)对合金析出特性的差异,由于铸态冷却过程中就有一部分细小弥散Cr颗粒析出,强化了合金的硬度,固溶处理后析出的细小弥散Cr颗粒发生聚集长大并粗化,削弱了固溶后合金的硬度;采用铸态+冷变形+时效工艺使得时效过程中再结晶的延迟进一步强化了合金硬度;合金经铸态+90%冷变形+480。C时效30min处理,显微硬度达到150HV,导电率达至90%IACS,综合性能匹配良好。3、分析了添加微量Zr元素的Cu-0.8Cr-0.05Y合金冷变形时效行为,结果表明:Zr元素的加入,可以显着改善合金的显微组织,细化晶界,减少Cu-Cr共晶组织的产生,提高合金的显微硬度并提高合金的热稳定性,Zr的加入可以抑制合金时效过程中Cr析出相的长大,细化Cr析出相,从而提高合金强度,并且能有效的保持强度。但添加量不宜过多,过多反而导致显微组织恶化及性能的降低,其加入量在0.2wt%,经90%冷轧变形,在480℃时效,60min后,显微硬度可达198HV,导电率达81%IACS,可以获得优良的硬度与导电率匹配的综合性能。4、对Cu-1.0Cr-0.3Zr-0.05Y合金铸态显微组织进行研究Cu-1.0Cr-0.3Zr-0.05Y铸态组织为典型的枝晶,晶内主要由Cu基体和初生的纯Cr相组成;稀土Y主要偏聚于晶界形成Y2O3、Cu5Y,Y2O3的存在能够对铜基体起到净化作用;在晶界处主要组成物为Y2O3、Cu2O、Cu5Y、Cu5Zr及复杂的多元共晶组织。对Cu-1.0Cr-0.05Y和Cu-1.0Cr-0.3Zr-0.05Y合金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后合金的时效行为。5、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能较好的Cu-Cr系合金进行抗氧化性能研究。合金在latmO2中连续氧化,氧化膜结构主要由最外层暗灰色的CuO、内层亮灰色的Cu2O组成及靠近基体一侧多孔网状区处的白色亮点富含Cr、Zr的氧化物组成。并在Cu-0.8Cr-0.2Zr-0.15Y合金中出现了柱状晶的Cu2O层。添加Zr元素以后,时效过程中析出细小弥散的Cr、Zr第二相,且在400℃氧化会继续析出,有利于形成均匀的Cr2O3膜;Zr的添加在合金550℃抗氧化性并不明显,甚至比纯Cu的还要差,是由于氧化温度高于时效温度,时效过程中析出的弥散细小Cr、Zr等颗粒进一步聚集长大,使得形成连续选择性Cr2O3氧化膜能力相对较差,降低了合金的抗氧化性。晶粒细化影响了合金的抗氧化性,合金中Cr、Zr含量较低不容易形成保护性的氧化膜,因而在550℃下产生的再结晶晶粒细化反而会对氧化起到加速作用;对纯铜而言550℃下的再结晶晶粒长大,使得晶界扩散占比减小,反而降低了铜的氧化速率,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形成CrZr的添加在合金550℃抗氧化性并不明显。此外,本文还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我们为取代A2#试样中价格昂贵的金属Nb,降低产生成本,制备出复合添加W、B的堆焊药芯焊丝,并对其显微组织及性能进行了分析。1、首先比较市售两种耐磨堆焊药芯焊丝的组织及性能,含Nb的A2#试样性能较好主要基于以下因素:首先NbC的显微硬度比M7C3显微硬度高达44%,分布在M7C3周围或镶嵌其中,起到耐磨骨架的支撑作用;其次碳含量和铌代替一部分铬含量的增加,合金成分偏离共晶线越远,在共晶反应过程中,初生相占比就越多,共晶组织在凝固组织中占比例相应的就减少,因而初生碳化物越来越多同时共晶组织相应的就减少,也是显微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Nb对共晶碳化物及基体的细化对性能的提高有一定的贡献。2、含W、B堆焊药芯焊丝,可以增加M7C3型初生碳化物的数量,由于W、B既可以形成碳化物,又能溶于固溶体,除可以增加钨碳化物、硼碳化物强化相数量增强基体硬度外,还由于两种元素都可以固溶在奥氏体中,有利于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导致试样冷却过程中基体中的马氏体数量增加,相应的基体硬度升高。含W、B的B1#试样水冷条件下堆焊层表面宏观硬度可达60.8HRC,与A2#含Nb的相当。W、B由于取代了价格昂贵的金属Nb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性能却没有降低。

傅小明[7](2010)在《稳恒磁场下制备铁氧体材料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铁氧体(锰锌铁氧体和钡铁氧体)为研究对象,以这两种材料制备工艺过程为主线,开展了稳恒磁场下组成锰锌铁氧体的单离子(Fe3+、Mn2+和Zn2+)沉淀过程、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过程、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过程、锰锌铁氧体烧结过程,以及钡铁氧体取向压制-烧结过程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对稳恒磁场下湿法制备锰锌铁氧体和钡铁氧体过程、以及组成锰锌铁氧体的单离子(Fe3+、Mn2+和Zn2+)的沉淀过程展开了研究。上述湿法制备过程和沉淀过程实际上也是化学反应过程,稳恒磁场的施加不但影响上述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对其热力学行为也将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进一步从磁吉布斯自由能的角度,对磁场影响化学反应趋势的行为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在Fe3+溶液(反应温度:40℃)采用NaOH溶液沉淀的过程中施加稳恒磁场时,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加,Fe3+沉淀产物的物相将由α-FeOOH向γ-FeOOH和δ-FeOOH方向转变,在某一磁感应强度下,还获得了某一中间态的Fe1.833(OH)0.5O0.25。这表明磁场的施加,可以改变Fe3+离子沉淀反应的趋势,即影响反应热力学。本文进一步采用改进的Gouy法测定了不同反应产物的磁化率,和结合文献报道的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磁化率数据,对Fe3+离子沉淀反应的磁吉布斯自由能差值进行了计算,并与该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差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Fe3+离子沉淀生成α-FeOOH反应式而言,其磁吉布斯自由能的差值为正值,表明磁场的施加不利于该沉淀反应进行;而对Fe3+离子沉淀生成γ-FeOOH和δ-FeOOH反应而言,施加磁场使得反应式的磁吉布斯自由能迅速变负,从而有利于该化学反应的进行;当磁感应强度达到10T量级时,上述化学反应的磁吉布斯自由能差值可以达到数百kJ/mol,与该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相当,其影响是显着的。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较低的磁场下,整个反应的磁吉布斯自由能差值的正负仍然影响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发现。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同磁场下的Mn2+离子和Zn2+离子沉淀产物、锰锌铁氧体的共沉淀制备过程、钡铁氧体的水热法制备过程中产物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均表明磁场的施加明显影响了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从而影响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中的产物相的磁性越强,则化学反应产物的磁吉布斯自由能更负,整个化学反应的磁吉布斯自由能也更负,那么磁场的施加有利于化学反应朝生成该产物方向进行。本文进一步考察了稳恒磁场对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和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产物物相、形貌和磁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稳恒磁场下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1)无磁场下,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Fe3+、Mn2+和Zn2+离子共沉淀反应向单相锰锌铁氧体方向进行得更为完全。因此,95℃的反应温度较80℃的反应温度下获得沉淀产物的晶化程度更高、饱和磁化强度也显着增强。2)稳恒磁场的施加,使Fe3+、Mn2+和Zn2+离子共沉淀反应进程得到加速,共沉淀产物的饱和磁化强度也有很大的提高,说明共沉淀产物中的单相锰锌铁氧体含量增加,其晶化程度也得到改善。在95℃温度下,由于共沉淀反应已进行得较为完全,磁场的影响作用下降,但所获产物的饱和磁化强度仍提高,当磁感应强度达到0.5T后,磁场的作用则已近饱和。3)6T磁场95℃6.0h反应条件下,共沉淀获得了直径约10nm的单晶锰锌铁氧体纳米线。而无磁场下获得约20nm的立方锰锌铁氧体颗粒。对于稳恒磁场下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1)无磁场下48.0h不同反应温度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时,120℃和150℃水热法产物主要是粒径约为810nm的BaFe2O4,此外,同时还有少许的BaFe12O19,产物磁性呈超顺磁性;180℃和210℃水热法产物主要是厚度约为0.51μm六方片状BaFe12O19,其粒径约为810μm,BaFe2O4的含量很少甚至消失,产物均具有典型的硬磁特性。水热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BaFe12O19的生成。2)施加0.5T磁场后,片状钡铁氧体的尺寸变小,在180℃和210℃反应温度下,施加磁场后,片状钡铁氧体颗粒的粒径由无磁场时的810μm降低到2040nm。0.5T磁场下获得产物均呈现超顺磁性,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钡铁氧体的矫顽力有一定的增加。3)无磁场下(180℃),随反应时间的增加,水热反应BaFe12O19方向进行愈趋完全且获得的水热反应产物呈典型的硬磁特性,其矫顽力有一定的增加。施加0.5T磁场时,随反应时间的增加,水热反应产物中棒状钡铁氧体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样,反应产物呈现超顺磁性,产物的矫顽力有一定程度的增加。4)48.0h180℃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时,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加,水热反应产物中的棒状BaFe12O19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当磁感应强度达到10T时,可获得直径约100nm以内长度数十微米的纳米棒状单晶BaFe12O19。不同磁感应强度下获得的水热反应产物均呈现顺磁性。论文第二部分对稳恒强磁场下锰锌铁氧体的烧结过程展开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磁感应强度对锰锌铁氧体形貌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大,磁场促进锰锌铁氧体(511)晶面沿磁场方向发生明显取向。同时,磁场也促进了烧结过程中的原子扩散,从而使得MnFe2O4和ZnFe2O4互相固溶形成锰锌铁氧体的致密化程度得到了提高,这都有利于提高锰锌铁氧体磁性能。与无磁场下烧结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比较,8T磁场下烧结的锰锌铁氧体具有更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和更低的剩余磁化强度,其相对磁导率也提高了129.7%。对于8T磁场下烧结的锰锌铁氧体,平行磁场方向上的饱和磁化强度较垂直磁场方向上的饱和磁化强度提高了7.56%,而剩余磁化强度降低了48.19%。论文第三部分对稳恒强磁场下压制-烧结钡铁氧体过程展开了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磁感应强度因素对强磁场取向压制的钡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对其晶体取向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强磁场下压制钡铁氧体时,由于强磁场极强的磁力效应,使得钡铁氧体粉末压制时,钡铁氧体晶体的易磁化轴沿磁场方向发生取向,对硬磁材料而言,这种晶体的取向导致材料整体的磁各向异性;而发生取向的钡铁氧体排列更为整齐,使得烧结体的致密化程度得到提高,从而导致磁性能的增加。与无磁场下压制钡铁氧体的形貌相比较,10T磁场下压制钡铁氧体孔洞减少,其致密化程度得到明显地提高,钡铁氧体平行于压制磁场方向上的磁性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最大磁能积(BH)max提高了22.9%。这表明,强磁场辅助压制钡铁氧体,有利于获得各向异性和高性能的钡铁氧体硬磁材料。本文的研究表明,稳恒磁场的施加,对铁氧体材料的制备过程产生了非常显着的影响,其影响机制不但涉及热力学过程,同时也涉及非常微观的动力学过程,最终对铁氧体材料的磁性能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为铁氧体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对新材料的制备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定国[8](2008)在《高压—底吹氮法高氮钢精炼热力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氮钢具有高强度、良好的韧性、抗均匀腐蚀、抗局部腐蚀(如点蚀,缝隙腐蚀等)性能,优异的性能勿庸置疑。冶炼过程中氮的加入是难点所在。由Sieverts定律可知,高压可以提高钢中氮的含量,采用底吹氮气后,使高压法在较短时间内冶炼出高氮钢成为可能。氮是唯一的气体合金元素,也是最廉价的合金元素,以氮代镍,是含氮钢生产中重点研究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对钢中氮的溶解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了高压下通过底吹氮气向钢中加氮是可行的,改进了自主设计的主体实验设备高温高压反应釜和坩埚熔炼装置,冶炼出了含氮量大于0.9%的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通过控制反应釜内高压气氛和底吹氮气进行了正交实验,研究了熔炼过程中不同温度、压力、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等热力学因素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为防止氮在冷凝过程中逸出而形成气泡及保证氮在钢中的均匀分布,在凝固过程中始终保持高的气氛压力。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分析有较好的吻合。结果表明,热力学影响因素中压力对高氮钢中氮含量的影响最大,合金次之,合金Cr的影响大于合金Mn,温度的影响最小。在0.5MPa<P<2.0MPa压力范围内,钢中氮含量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当17%<w[Cr]<20%、17.1%<w[Mn]<20.1%时,钢中的氮含量随着Cr、Mn含量增加而上升;在1860K<T<1950K温度范围内,钢中氮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分析实验数据,建立了钢液中氮含量的计算式。利用公式计算出1550℃时18Cr-18Mn钢中氮含量达到0.9%1.0%需要的压力条件是1.14MPa1.42MPa。

刘先兰[9](2006)在《等径角挤压法制备块体超细晶材料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等径角挤压(ECAP)技术是通过大塑性变形,获得大尺寸亚微米或纳米级块体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ECAP超细晶材料的结构均匀性依赖于所应用的工艺方案、材料的原始结构等诸多因素,尚未找到一条最佳的ECAP工艺路线;对不同材料的变形工艺参数的选择与优化等缺乏全面的研究;对晶粒细化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根据ECAP的基本理论和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等径角挤压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如模具结构及尺寸、挤压次数、挤压路径、挤压速度、挤压温度和摩擦系数等对ECAP法制备超细晶材料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本文选用铝及铝合金的细化剂Al-5Ti-B作为ECAP变形试样材料进行实验。确定合适的ECAP工艺参数,设计制造了模具。在不同工艺路线条件下进行ECAP实验,观察Al-5Ti-B变形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测定Al-5Ti-B应力应变曲线,确定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探讨了ECAP过程中Al-5Ti-B合金的超细化组织的演化规律。 同时,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对Al-5Ti-B的ECAP变形规律和组织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探索了ECAP法制备块体超细晶材料的最佳工艺路线。

张轲,牛焱,李远士,吴维[10](2004)在《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在900℃时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文中指出研究了粉末冶金三元双相 Cu-44%Cr-12%Fe(质量分数)合金在 900℃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用光学显微镜、XRD,SEM/EDX 观察和分析试样氧化膜的表面、截面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合金中 44%的 Cr 含量在 0.1 MPa 纯氧中并不能使合金表面形成连续致密的 Cr2O3膜。合金的氧化速度随氧分压的降低而降低,原因是低氧分压有助于抑制合金中 Cr 的内氧化并形成连续致密的外 Cr2O3膜。最后讨论了氧化膜的形成机制。

二、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在900℃时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在900℃时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质子导体燃料电池BaCo0.4Fe0.4Zr0.1Y0.1O3-δ阴极质子交换动力学的研究及新型连接体材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1.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概述
        1.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1.2 PCFC质子交换研究方法
        1.2.1 PCFC的质子交换过程
        1.2.2 PCFC的质子交换表征方式
    1.3 PCFC关键材料
        1.3.1 阴极
        1.3.2 阳极
        1.3.3 电解质
        1.3.4 密封材料
        1.3.5 连接体材料
    1.4 连接体
        1.4.1 金属基连接体材料
        1.4.2 连接体涂层材料
        1.4.3 涂层工艺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三相导体阴极材料BaCo_(0.4)Fe_(0.4)Zr_(0.1)Y_(0.1)O_(3-δ)质子交换动力学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BCFZY阴极粉体的制备
        2.3.2 BCFZY烧结体的制备
        2.3.3 浸渍Co_2O_3和CeO_2纳米颗粒的BCFZY试样的制备
        2.3.4 样品性能表征方式与手段
    2.4 结果与讨论
        2.4.1 BCFZY试样的表面微观形貌
        2.4.2 BCFZY试样的电导率测量
        2.4.3 BCFZY的质子交换过程
        2.4.4 浸渍CeO_2和Co_2O_3粒子对BCFZY质子交换动力学的影响
        2.4.5 BCFZY质子交换动力学及电动势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FC用 SUS430-Sr_2Fe_(1.5)Mo_(0.5)O_(6-δ)复合连接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SUS430 不锈钢烧结体的制备
        3.3.2 涂层材料SFM的制备
        3.3.3 SUS430-SFM复合连接体材料的制备
        3.3.4 样品性能表征方式与手段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粉体的物相及微观组织形貌
        3.4.2 烧结体的表面微观形貌
        3.4.3 热膨胀性能
        3.4.4 抗氧化性能
        3.4.5 电化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FC单电池与复合连接体材料结合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过程
        4.3.1 BZCYY电解质粉体及电解液的制备
        4.3.2 BZCYY-NiO阳极粉体的制备
        4.3.3 单电池的制备
        4.3.4 单电池与连接体涂层结合试样的制备
        4.3.5 样品性能表征方式与手段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粉体物理性能表征
        4.4.2 热膨胀性能
        4.4.3 单电池的微观结构形貌
        4.4.4 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4.4.5 单电池与连接体涂层结合后的界面形貌
        4.4.6 单电池与连接体涂层结合后的电化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工作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β系钛合金的熔炼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β系钛合金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含铜钛合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含铜钛合金相变特征研究现状
        1.3.2 含铜钛合金热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3.3 含铜钛合金氧化性能研究现状
        1.3.4 含铜钛合金耐腐蚀性能研究现状
    1.4 金属及合金高温氧化性理论
        1.4.1 金属高温氧化机理
        1.4.2 金属氧化热力学和高温氧化动力学
        1.4.3 金属氧化速度和氧化膜生长规律
        1.4.4 合金氧化和理论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材料
    2.3 Ti-15Mo-Cux合金热处理
    2.4 Ti-15Mo-Cux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和元素分析
        2.4.1 合金微观组织分析
        2.4.2 合金物相和元素分析
    2.5 Ti-15Mo-Cux合金性能测试方法
        2.5.1 合金密度测试方法
        2.5.2 合金硬度测试方法
        2.5.3 合金抗氧化性能测试方法
        2.5.4 合金耐腐蚀性测试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Ti-15Mo-Cux合金熔炼制备
    3.1 合金成分和元素配比
    3.2 合金样品熔炼制备
        3.2.1 钛合金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3.2.2 合金样品熔炼制备工艺过程
        3.2.3 合金切割
        3.2.4 合金打磨和抛光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u元素系列Ti-15Mo-Cux合金组织和结构研究
    4.1 不同含量Cu元素Ti-15Mo-Cux合金成分研究
    4.2 不同含量Cu元素Ti-15Mo-Cux合金组织特征研究
        4.2.1 Ti-15Mo-Cux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研究
        4.2.2 Ti-15Mo-Cux合金热处理过后的显微组织研究
    4.3 不同含量Cu元素Ti-15Mo-Cux合金的硬度分析
    4.4 不同含量Cu元素Ti-15Mo-Cux合金的密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Cu元素系列Ti-15Mo-Cux合金氧化性能研究
    5.1 合金氧化动力学
        5.1.1 铜对合金氧化动力学的影响
        5.1.2 温度对合金氧化动力学的影响
        5.1.3 合金氧化动力学方程
    5.2 合金氧化产物表面形貌和相成分研究
    5.3 合金氧化自由能判据
    5.4 合金氧化规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Cu元素系列Ti-15Mo-Cux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6.1 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研究
    6.2 合金在20%盐酸溶液中的耐腐蚀性研究
    6.3 合金在20%硫酸溶液中的耐腐蚀性研究
    6.4 合金在30%硝酸溶液中的耐腐蚀性研究
    6.5 合金在45℃、3.5%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Fe-Al层表面α-Al2O3膜制备及氧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氚涂层研究背景
    1.2 Fe-Al/Al_2O_3阻氚涂层制备技术
        1.2.1 直接制备法
        1.2.1.1 物理气相沉积法(PVD)
        1.2.1.2 溶胶-凝胶法(Sol-gel)
        1.2.1.3 真空等离子喷涂(VPS)
        1.2.2 间接制备法
        1.2.2.1 热浸铝法(HDA)
        1.2.2.2 包埋渗铝法(PC)
        1.2.2.3 电化学沉积法(ECD)
    1.3 Fe-Al合金氧化行为
        1.3.1 Fe-AI合金氧化热力学行为
        1.3.2 Fe-Al合金氧化动力学行为
    1.4 Fe-Al层表面Al_2O_3膜形成机制
    1.5 Fe-Al合金表面氧化行为影响因素
        1.5.1 基体元素对Fe-Al层表面氧化行为的影响
        1.5.2 添加元素对Fe-Al层表面氧化行为的影响
        1.5.3 氧分压对Fe-Al层表面氧化行为的影响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1.6.1 论文研究内容
        1.6.2 论文研究目标
第二章 21-6-9不锈钢表面Fe-Al层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2 电镀装置
        2.2.3 实验过程
        2.2.4 表征手段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室温熔盐镀铝
        2.3.2 镀铝涂层低温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6-9不锈钢表面Fe-Al层氧化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过程
        3.2.3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分压对Fe-Al层氧化行为影响
        3.3.2 氧分压对Fe-Al层氧化动力学影响
        3.3.3 氧化铝膜岛状生长模型(Volmer-Weber model)
        3.3.4 氧化时间对Fe-Al层氧化行为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Al/Al_2O_3阻氚涂层氘渗透性能测试
    4.1 引言
        4.1.1 测试原理
        4.1.2 实验样品工装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HP40合金表面原位制备复合氧化层(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氧化试验
    1.2 氧化层的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HP40合金试样原始组织
    2.2 氧化压的计算
    2.3 表面氧化层形貌与温度的关系
    2.5 氧化层的硬度分析
3 结论

(5)铜及其合金高温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金属Cu氧化机理
2 铜的高温氧化及影响因素
    2.1 铜的氧化层结构和表面形态
    2.2 温度、组织和纯度对铜高温氧化的影响
3 铜合金高温氧化的影响因素
    3.1 合金元素的影响
        3.1.1 Ni、Al、Ag、Co、Cr等合金元素的影响
        (1) 合金元素含量的影响
        (2) 活泼组元浓度极限值的影响
        (3) 合金中各组元固溶度的影响
        (4) 合金中相的影响
        3.1.2 稀土元素的影响
        3.1.3 碳元素的影响
    3.2 晶粒尺寸的影响
    3.3 不同氧分压的影响
        (1) 能否出现暂态氧化
        (2) 对Cr2O3膜生长机制产生影响
4 展望

(6)沉淀强化铜合金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铜合金主要应用领域
    1.3 铜合金的强化途径
    1.4 Cu-Cr-Zr系铜合金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5 金属的高温氧化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铜合金的设计及实验方法
    2.1 铜合金成分选择及设计
    2.2 铜合金的制备
    2.3 合金氧化性能实验
    2.4 性能测试
    2.5 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第3章 热处理工艺对CuCrY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3.1 Cu-0.8Cr-0.05Y合金的不同变形时效析出行为
    3.2 不同热处理过程的时效析出行为
    3.3 小结
第4章 Zr的添加对Cu-Cr-Zr-Y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4.1 Zr元素对Cii-Cr-Y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2 Cu-Cr-Zr-Y合金鋳态组织
    4.3 不同热处理的Cu-Cr-Zr-Y合金时效特性
    4.4 小结
第5章 Cu-Cr-Zr-Y合金抗氧化性
    5.1 氧化动力学
    5.2 氧化后横截面形貌
    5.3 分析与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耐磨堆爆药芯爆丝组织及性能
    6.1 Fe-Cr-C系堆择耐磨材料的研究现状
    6.2 实验设备、材料及试验方法
    6.3 两种市售耐磨堆煌药芯爆丝的组织及性能
    6.4 添加W、B的堆择合金不同冷却方式的组织及性能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稳恒磁场下制备铁氧体材料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铁氧体的分类
    2.2 铁氧体的发展
        2.2.1 软磁铁氧体的发展
        2.2.2 硬磁铁氧体的发展
    2.3 铁氧体的制备
        2.3.1 铁氧体粉末的制备
        2.3.2 铁氧体粉末的烧结
    2.4 电磁场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2.4.1 磁场在晶体取向中的应用
        2.4.2 磁场在晶体生长中的应用
        2.4.3 磁场在相变中的应用
        2.4.4 磁场在流体中的应用
        2.4.5 磁场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2.4.6 磁场在化学中的应用
        2.4.7 磁场在粉末冶金中的应用
    2.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三章 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
    3.1 实验设备
    3.2 实验试剂
第四章 稳恒磁场下中和法沉淀铁离子、锰离子和锌离子
    4.1 稳恒磁场下中和法沉淀铁离子
        4.1.1 引言
        4.1.2 实验步骤
        4.1.3 物相分析
        4.1.4 形貌分析
        4.1.5 磁性能分析
        4.1.6 热力学分析
    4.2 稳恒磁场下中和法沉淀锰离子
        4.2.1 引言
        4.2.2 物相分析
        4.2.3 形貌分析
        4.2.4 磁性能分析
        4.2.5 热力学分析
    4.3 稳恒磁场下中和法沉淀锌离子
        4.3.1 引言
        4.3.2 物相分析
        4.3.3 形貌分析
        4.3.4 热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稳恒磁场下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
    5.1 实验步骤
    5.2 无磁场下不同反应温度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
        5.2.1 物相分析
        5.2.2 形貌分析
        5.2.3 磁性能分析
    5.3 稳恒磁场下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
        5.3.1 物相分析
        5.3.2 形貌分析
        5.3.3 磁性能分析
    5.4 热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稳恒磁场下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
    6.1 实验步骤
    6.2 无磁场下不同反应温度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
        6.2.1 物相分析
        6.2.2 形貌分析
        6.2.3 磁性能分析
    6.3 无磁场下不同反应时间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
        6.3.1 物相分析
        6.3.2 形貌分析
        6.3.3 磁性能分析
    6.4 0.5T 磁场下不同反应温度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
        6.4.1 物相分析
        6.4.2 形貌分析
        6.4.3 磁性能分析
    6.5 0.5T 磁场下不同反应时间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
        6.5.1 物相分析
        6.5.2 形貌分析
        6.5.3 磁性能分析
    6.6 不同磁感应强度下水热法制备钡铁氧体
        6.6.1 物相分析
        6.6.2 形貌分析
        6.6.3 磁性能分析
    6.7 热力学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稳恒强磁场下烧结锰锌铁氧体
    7.1 实验步骤
    7.2 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烧结锰锌铁氧体的相对磁导率
    7.3 晶粒取向分析
    7.4 形貌分析
    7.5 磁性能分析
    7.6 机理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稳恒强磁场下压制-烧结钡铁氧体
    8.1 实验步骤
    8.2 不同磁感应强度下压制钡铁氧体的磁性能
    8.3 晶粒取向分析
    8.4 形貌分析
    8.5 不同磁感应强度下压制-烧结钡铁氧体的磁性能
    8.6 机理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符号清单
附录二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三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四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高压—底吹氮法高氮钢精炼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高氮钢技术的发展
        1.1.1 高氮钢的定义
        1.1.2 高氮钢的分类
        1.1.3 高氮钢的性能
    1.2 高氮钢的精炼工艺
        1.2.1 高氮钢的精炼途径
        1.2.2 国内外加压精炼方法
    1.3 高氮钢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高氮钢精炼热力学研究
    2.1 高氮钢中氮的行为
    2.2 氮在铁液中溶解的热力学分析
        2.2.1 压力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
        2.2.2 化学成分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
        2.2.3 温度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
    2.3 熔铸时氮的溶解与析出
    2.4 钢中氮含量的计算
        2.4.1 Medovar 法
        2.4.2 考虑高压的方法
        2.4.3 Cr 当量法
3 高压-底吹氮法高氮钢精炼实验
    3.1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案和方法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分析及改进
4 热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4.1 实验结果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极差分析
        4.2.2 方差分析
        4.2.3 效应计算
    4.3 钢中氮含量的计算
5 钢中氮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高压-底吹氮法精炼因素的特点
        5.1.1 高压气氛
        5.1.2 底吹气体
    5.2 氮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压力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
        5.2.2 Cr 含量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
        5.2.3 Mn 含量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
        5.2.4 温度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等径角挤压法制备块体超细晶材料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ECAP工艺研究现状
        1.2.1 ECAP工艺原理
        1.2.2 ECAP超细晶结构的形成机制及结构特点
        1.2.2.1 ECAP超细晶结构的形成机制
        1.2.2.2 ECAP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特点
        1.2.3 ECAP超细晶材料的性能
        1.2.3.1 物理性能
        1.2.3.2 力学性能
        1.2.3.3 超塑性
        1.2.3.4 疲劳性能
    1.3 ECAP超细晶材料的影响因素
        1.3.1 有效应变
        1.3.2 有效应变与挤压道次
        1.3.3 有效应变与模具角度
        1.3.4 变形途径
        1.3.5 变形途径和剪切方向
        1.3.6 挤压速度
        1.3.7 挤压温度
        1.3.8 摩擦因子
    1.4 连续挤压方法
        1.4.1 连续挤压的原理
        1.4.2 连续挤压的特点
        1.4.3 ECAP-Conform连续等通道弯曲变形方法
    1.5 铝钛硼(Al-Ti-B)细化剂概述
        1.5.1 铝钛硼(Al-Ti-B)细化剂的第二相分析
        1.5.2 铝钛硼(AL-TI-B)细化剂的发展动态
    1.6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等径角挤压试验
    2.1 实验方案
        2.1.1 实验工艺流程
        2.1.2 试验材料
        2.1.3 主要实验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等径角挤压实验
        2.2.2 有限元分析
        2.2.3 力学性能测试
        2.2.3.1 压缩性能测试
        2.2.3.2 硬度测试
        2.2.4 组织检测
        2.2.4.1 试样切分
        2.2.4.2 金相显微组织的观察
        2.2.4.3 电镜组织观察
        2.2.4.4 X射线衍射
        2.2.5 细化机制的研究
第三章 ECAP挤压模具设计
    3.1 挤压力的计算
        3.1.1 上限法
        3.1.2 φ=90°的模具挤压力的计算
        3.1.2.1 变形力的计算
        3.1.2.2 摩擦力的计算
        3.1.2.3 挤压力的计算
        3.1.3 φ=120°的模具挤压力的计算
        3.1.3.1 变形力的计算
        3.1.3.2 摩擦力的计算
        3.1.3.3 挤压力的计算
    3.2 模具结构、尺寸与材料的确定
    3.3 挤压杆的设计及校核
    3.4 润滑剂的选择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4.1 实验结果
        4.1.1 Al-5Ti-B金相组织结构
        4.1.1.1 沿路径BC挤压Al-5Ti-B金相组织结构
        4.1.1.2 沿路径A挤压Al-5Ti-B金相组织结构
        4.1.1.3 沿路径C挤压Al-5Ti-B金相组织结构
        4.1.2 Al-5Ti-B扫描电镜分析
        4.1.3 力学性能
        4.1.3.1 维氏硬度
        4.1.3.2 压缩性能
        4.1.3.3 挤压时载荷的变化
    4.2 分析与讨论
        4.2.1 晶粒细化机制
        4.2.2 不同ECAP加工路径的剪切特征分析
        4.2.3 剪切应变量
        4.2.4 晶体结构
        4.2.5 变形织构
        4.2.6 其它影响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等径角挤压的计算机模拟
    5.1 ANSYS有限元软件概述
    5.2 模拟参数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5.3 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挤压过程的变形行为
        5.3.2 应变速率分布
        5.3.3 等效应力的变化
        5.3.4 等效应变的变化
        5.3.5 位移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在900℃时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合金的显微组织
    2.2 氧化动力学
    2.3 氧化膜的截面形貌
3 讨论
4 结论

四、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在900℃时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质子导体燃料电池BaCo0.4Fe0.4Zr0.1Y0.1O3-δ阴极质子交换动力学的研究及新型连接体材料的研制[D]. 王飘飘.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β系钛合金的熔炼制备和性能研究[D]. 谭江红. 长江大学, 2021
  • [3]Fe-Al层表面α-Al2O3膜制备及氧化行为研究[D]. 胡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9(01)
  • [4]HP40合金表面原位制备复合氧化层[J]. 颜磊,刘京雷,徐宏,任衍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3(01)
  • [5]铜及其合金高温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 卢雪琼,王军,王亚平,郭永利. 材料导报, 2012(S2)
  • [6]沉淀强化铜合金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 郭守晖. 南昌大学, 2012(05)
  • [7]稳恒磁场下制备铁氧体材料的基础研究[D]. 傅小明. 上海大学, 2010(03)
  • [8]高压—底吹氮法高氮钢精炼热力学实验研究[D]. 赵定国. 河北理工大学, 2008(09)
  • [9]等径角挤压法制备块体超细晶材料的工艺研究[D]. 刘先兰. 广西大学, 2006(12)
  • [10]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在900℃时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J]. 张轲,牛焱,李远士,吴维.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4(12)

标签:;  ;  ;  ;  ;  

粉末冶金Cu-44%Cr-12%Fe合金900℃不同氧分压下的氧化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