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粟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质的抗氧化作用

海粟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质的抗氧化作用

一、海黍子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质抗氧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崔宇通[1](2021)在《8种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马尾藻是对棕色藻门(Ochrophyta),褐藻纲(Phaeophyceae),墨角藻目(Fucales),马尾藻科(Sargassaceae),马尾藻属(Sargassum)藻类的一种统称,是一类生长于全球范围内温带和热带海区的大型底栖褐藻,我国各沿海海区都有分布。藻类作为从原核向真核进化的独特生物类群,是解密真核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关键,并且线粒体和质体又起源于内共生途径,其核苷酸或氨基酸序列数据可用于系统进化分析之外,很多结构特征如基因组的大小、GC含量、基因含量、及基因组的共线性均可以直接为藻类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提供证据。因此,藻类细胞器基因组的测定对研究生物的进化和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对国内8种常见马尾藻属物种,铜藻(Sargassum horuer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费氏马尾藻(Sargassum feldmannii)、莫氏马尾藻(Sargassum mcclurei)、亨氏马尾藻(Sargassum henslowianum)、草叶马尾藻(Sargassum graminifolium)、叶囊马尾藻(Sargassum phyllocystum)、冬青叶马尾藻重缘变种(Sargassum ilicifolium var.conduplicatum)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注释。经比对近源物种检查校准后马尾藻属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全长34.6 kb34.9 kb,结构紧密,编码基因的数量和类型均一致,双链共编码65个基因,包括35个蛋白编码基因(CDS),2个开放阅读框(ORF),3个核糖体RNA(r RNA),25个转运RNA(t RNA),马尾藻属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均无内含子插入;在碱基组成方面,马尾藻属8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的GC含量在35.5%36.7%之间,均明显低于AT含量,这与其他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特征相一致,碱基组分均表现出较强的G偏倚和T偏倚;在密码子使用方面,马尾藻属藻类的线粒体基因组与其他大多数褐藻类似均使用通用遗传密码,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ATG做为起始密码子,70%左右的基因使用TAA做为终止密码子,20%左右使用TAG做为终止密码子,10%左右使用密码子TGA做为终止密码子。我们在马尾藻科的分类层面上,对目前已公布3属16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与本研究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和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马尾藻科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65个基因,在基因类型和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很高的保守性。同时,对褐藻纲目前已有84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褐藻纲物种各自按照所属的类群聚在一起,依次是网地藻目(Dictyotales)、墨角藻目(Fucales)、酸藻目(Desmarestiales)、水云目(Ectocarpales)和海带目(Laminariales),揭示了褐藻从原始藻类到较高等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以及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马尾藻属的物种根据真马尾藻亚属Sargassum C.Agardh和反曲叶亚属Bactrophycus C.Agardh,形成两个大的分枝,支持现有的分类系统。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在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细胞器基因组已被广泛应用于藻类遗传学和系统学的研究。线粒体基因组和质体基因组数据增长迅速,为了便于后续使用以及分享这些数据资源,我们对其进行了统一的整理与维护,并转换成通用的标准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建立了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网站(The Organelle Genome Database for Algae),简称OGDA,网址为http://ogda.ytu.edu.cn,该网站可以在线查询各种藻类的细胞器基因组和注释信息、实现基因组数据的可视化、提交序列进行比对、下载相关数据文件,还能在线査看网站内各个物种的分类与分布以及不同样本的采集信息。该平台还融入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用于分析藻类细胞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共线性和系统发育。本研究所进行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基因组比较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以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为藻类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分子数据和研究平台,同时为藻类的遗传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

仇宏图[2](2020)在《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文中指出蓝莓中含有花青素,花色苷,酚类,黄酮类等多种活性物质,但提取条件不同含有的营养成分有所不同,随之包含白藜芦醇的含量也不同。白藜芦醇属酚类物质的一种,有多种功能特性及药理性能,但视为人体必备微量元素以及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使用于油脂及油脂凝胶的报道鲜见。因此本实验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首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提高蓝莓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利用薄层层析法定性,液相色谱法定量,并分离提纯蓝莓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同时分析提取物中总酚、花青素、白藜芦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②为了确定蓝莓提取物中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特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蓝莓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总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合IC50值判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③将蓝莓粉提取物与白藜芦醇标品(Resveratrol,R)、合成抗氧化剂BHA、天然抗氧化剂VE及茶多酚添加至花生油和大豆油中,通过烘箱加速氧化测定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比较对花生油和大豆油的氧化贮藏稳定性;④以花生油(Peanutoil,PO)和大豆油(Soybean oil,SO)为基料油,通过添加谷甾醇与卵磷脂凝胶剂制备荷载蓝莓提取物、白藜芦醇的三元油脂凝胶体系,运用质构仪、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脉冲核磁共振(SFC)、差示热量扫描仪(DSC)、流变仪检测凝胶体系物理特性的变化;再通过烘箱加速氧化测定油脂凝胶的POV、TBA值,运用核磁共振技术(1HNMR)研究油脂凝胶在贮藏过程中的氧化历程。结果表明:1、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g/mL),果胶酶:纤维素酶(5:1,g/g);酶解温度54.62℃;酶解1h;pH=5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率最高为235 mg/kg;LC-18 SPE柱分离提纯白藜芦醇,乙酸乙酯溶液分离提纯率最佳,相对含量可达76.61%;总酚在纤维素:果胶酶(1:5);提取温度50℃;pH=5时,含量最高为3358.12 mg/kg,花青素在纤维素:果胶酶(1:1);提取温度50℃;pH=6时,含量最高为1040.34mg/kg。三者之间,总酚与白藜芦醇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总酚与花青素含量之间存在极弱负相关关系;白藜芦醇与花青素之间存在极弱正相关关系。2、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出酸性蓝莓粉提取物(Acid blueberry extract,AC)中活性物质26种,碱性蓝莓粉提取物(Alkalinity blueberry extract,AL)中活性物质11种,其中酸类为主要物质,其次是糖类。各样品的抗氧化能力与样品质量浓度呈量效关系。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AC>AL且存在显着性差异。3、添加蓝莓提取物对油脂的氧化贮藏稳定性结果:随着氧化贮藏时间增长,各油脂体系中过氧化值、TBA值含量缓慢上升;油脂中鲜艳的色彩逐渐消失。AC对PO、SO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AL促进PO氧化。4、荷载蓝莓提取物及白藜芦醇对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1)物理特性结果表明,质构指标通过PAC分析可较好的区分花生油油脂凝胶(Peanut oil oleogels,POO)与大豆油油脂凝胶(Soybean oil oleogels,SOO)。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系列油脂凝胶中结晶颗粒数量均增加;荷载R的POO、SOO体系均表现出更致密的网络结构,荷载AL、AC的POO、SOO体系展现出针型与浑圆颗粒状结合的结晶形态。并且荷载AL、AC、R各凝胶样品组均包含了α型、β’型及β型三种晶体特征峰,衍射强度随贮藏时间增加;样品中固体脂肪含量与温度呈反比例关系;荷载AL、AC、R的凝胶体系内部结晶单元数量多,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较稳固,具有良好的涂抹性,与空白样品相比没有较大幅度的改变内部稳固的结晶结构,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脆性较低;样品均在50℃之后SFC含量快速下降,凝胶体系晶体数量及内部结构遭到大幅度破坏;频率扫描第零天POO、SOO储能模量G’均大于耗能模量G";POO、SOO强度均是荷载AC、R较大;贮藏至第十天,各凝胶体系内部网络结构被破坏,均处在“真凝胶”状态边缘,稠度系数均是R最大,且POC<SOO。(2)荷载AL、AC、R对油脂凝胶的氧化贮藏稳定性表明,对POO、SOO抗氧化能力均是R最好,AC次之。AL促进POO氧化,可一定程度抑制SOO氧化;油脂凝胶TBA值与油脂相比,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推迟且值均较小;POO次级氧化值趋势呈现“M”型,SOO次级氧化值呈现“N”型趋势。通过豆油与花生油1HNMR指纹图谱分析初级氧化产物中各共轭基团健,均发现两个E,E共轭形式的信号峰,发现两个疑似Z,E共轭形式的信号峰;并发现共7种含量较低的新物质;R、AC可有效控制双键氢含量,AL促进双键氢氧化。POOAL、POOB化学位移δ=5.0-9.0ppm明显出现了氧化峰形,且POOAL值更大,POOAC、POOR并未呈现氧化峰信号;SOO氧化峰值大小依次为SOOB>SOOAL>SOOAC>SOOR。

杨清华[3](2020)在《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因其较强的抗性和较短的生育期而广泛种植于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是重要的制米作物,脱壳产品为黄米,其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功效,是人们提升生活水平和追求膳食平衡的多元化特色食物之一。糜子根据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粳性(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种,因品质特性的不同,在种植区域和应用方向中有很大差别。糜子外观、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对其生产加工和商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目前,糜子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抗逆性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关于品质特性,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与大宗作物相比,黄米品质研究起步较晚,这与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糜子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主栽粳糯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对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糊化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粳糯糜子的综合品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籽粒形态、籽粒剖面微观结构、蒸煮特性指标、有序结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探究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加工工艺差异;进一步分析粳糯糜子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探究粳糯糜子品质形成机理。为推进糜子开发利用,对粳糯糜子芽粉的营养特性、活性物质、理化特性、面团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糜子功能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糯糜子主栽品种在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育成糜子品种性状表现较为单一。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变幅大为目标株型塑造及品质改良提供较大空间。各个性状间表现出了显着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状可对部分性状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粳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以黄色、红色和黑色为主;糯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为红色和白色为主。粳糯糜子品种花序色均以绿色为主,穗型均以侧穗为主。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在3304.3-4515.3 kg/hm2,平均为3987.9 kg/hm2,产量在3500.0-4500.0 kg/hm2的品种占86.4%。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在2750.7-3902.1 kg/hm2之间,平均为3144.6 kg/hm2,产量低于3500.0 kg/hm2的品种占94.4%。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糯性糜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比糯性糜子高2.59%。此外,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和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品种类型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2)粳糯糜子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糜子籽粒的物理特性(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但粳糯糜子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糯性糜子籽粒亮度(L*)显着高于粳性糜子,且粳糯糜子总色差值具有显着差异;粳性糜子籽粒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含有较多的角质型胚乳,而糯性糜子透光性较差且含有较多的粉质型胚乳。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88.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糜子在脂肪酸和氨基酸得分图中均很好的分离,明显聚集为两类。(3)粳糯糜子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差异显着。粳性糜子在蒸煮中具有较低的米汤p H,较高的吸水率、体积膨胀比、米汤固形物、吸光值和碘蓝值。粳性糜子米汤中溶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使米汤更加浓稠,因此,粳性糜子更适合做粥。糜子饭的质构特性显示,蒸煮后的粳性糜子硬度更大,更耐咀嚼;而蒸煮后的糯性糜子黏着性和内聚力更大。与粳性糜子相比,糯性糜子含有更多的分支状结构,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也是粳糯糜子饭质构特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粳性糜子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显着低于糯性糜子饭,其抗性淀粉含量显着高于糯性糜子饭,表明粳性糜子饭淀粉更难被消化。此外,糜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比较高(47.56%-55.80%),是提供能量的理想型食物。香气直接影响糜子食味品质。粳糯糜子粥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包含6种醇类、14种醛类、22种烷类、4种酮类、1种苯类、8种酸脂类、2种胺类、1种杂环类和1种烯烃类。粳糯糜子总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糯性糜子很好的聚为一类。此外,挥发性物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和脂肪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糯性糜子更容易被糊化(完全糊化时间:糯性糜子20min,粳性糜子25 min),但粳性糜子变形更大且一致性较差。粳糯糜子均由籽粒边缘部位开始,向中部和心部逐渐糊化。完全糊化后,糯性糜子籽粒微观结构呈分支状结构,而粳性糜子籽粒呈蜂窝状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逐渐增加。粳性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高于糯性糜子。粳糯糜子的长程和短程有序结构均随着蒸煮逐渐被破坏,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20°2θ处的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峰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典型的V型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糜子粉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点温度(Tc)显着增加,而热焓值(ΔH)却显着降低,最终,分别在蒸煮20 min和25min时,粳糯糜子热特性吸收峰完全消失。此外,糜子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在蒸煮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粳糯糜子淀粉表观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这也可能是导致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偏振光下,粳糯糜子淀粉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十字”,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粳糯糜子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边形和球形,且在几种杂粮淀粉中,其颗粒尺寸较小。粳糯糜子的结晶度分别为37.6%和38.4%,高于其他几种杂粮的结晶度。糯性糜子淀粉回生值低,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此外,糯性糜子淀粉稳定性好,可作为冷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增稠剂,粳性糜子淀粉具有适当的回生速率和膨胀度,适合制作凉皮、粉丝等产品。(6)发芽是提高面粉营养与功能价值的一种简便有效方式。发芽显着降低了面粉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增加了面粉中的粗纤维、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α-淀粉酶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含量。发芽增加了粳糯糜子粉的亮度(L*)、水溶性和膨胀度,降低了粳糯糜子的密度。在发芽过程中,部分淀粉被水解,转化为发芽所需要的能量,导致了粳糯糜子结晶结构部分被破坏,结晶度下降;To、Tp和Tc增加,ΔH降低;糊化黏度曲线的下降;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降低。此外,发芽导致了粳糯糜子淀粉体外消化率的降低和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升高。在主成分分析中,粳糯糜子粉主要分布于成分2的负半轴,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面粉逐渐向成分1的负半轴移动。

袁付红,赵丽丽,逄锦龙[4](2019)在《褐藻多酚提取、分离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褐藻多酚是从褐藻中提取出的一类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糖尿病综合症等广泛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是褐藻多酚突出的功效特点,本文对褐藻多酚的提取、分离、抗氧化活性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李峰[5](2019)在《大型海藻角叉菜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大连黄渤海域的大型海藻——角叉菜为原料,研究其中的化学成分及清除自由基、抑制ACE和PEP等活性。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角叉菜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梯度萃取,得到三种极性大小不同的浸膏。通过多种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相结合,对角叉菜各浸膏部分进行系统的分离,获得12种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波谱数据(NMR、MS等)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其中5种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胆甾醇、角叉菜甘油糖脂A、角叉菜甘油糖脂B、角叉菜甘油糖脂C和3’-(1-丁基磷酰基)腺苷,其中角叉菜甘油糖脂A、角叉菜甘油糖脂B、角叉菜甘油糖脂C和3’-(1-丁基磷酰基)腺苷四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角叉菜中分离得到。采用闪式破碎辅助萃取结合热水提取角叉菜多糖,并优化其提取方法。考察料液比(A)、闪式破碎时间(B)、热回流提取时间(C)、提取温度(D)四个单因素对角叉菜多糖提取率的影响。获得制备角叉菜多糖的适宜条件为:提取时间2.5h,提取温度95℃,料液比为1:25,闪式破碎时间4min。结合30%、50%、80%乙醇对多糖粗品的分级沉淀,获得三种角叉菜多糖JCC-3、JCC-5、JCC-8。经凝胶柱色谱对三个组分多糖初步进行纯化,并测量三种组分多糖的硫酸基团含量分别约为45.87%、26.78%、31.94%,均值约为35%。对角叉菜乙醇层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体外清除自由基和抗肿瘤实验。对角叉菜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进行抑制体外酶--血管紧张肽Ⅰ转化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脯氨酸内肽酶(proline endopeptidase,PEP)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提取物在浓度分别为0.01、0.1、1mg/mL时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活性大小与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对·OH自由基和·O2ˉ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不明显。角叉菜的各提取物对ACE没有明显的抑制活性;角叉菜的水层提取物对PEP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25.24μg/mL。在抑制肿瘤活性测试中发现,上述四种提取物对肿瘤细胞HeLa、MCF-7细胞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对Hep-G2细胞没有明显抑制活性。对多种大型海藻的醇提物、水提物进行了抑制ACE活性、抑制PEP活性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扇形叉枝藻、舌状蜈蚣藻、珊瑚藻、孔石莼4种海藻的醇提取物对ACE的抑制活性较高,IC50值分别为20.90、40.56、74.93、124.18mg/mL;扇形叉枝藻、肠浒苔、网地藻、裂叶马尾藻的水提取物对ACE的抑制活性较高,IC50值分别为64.94、58.58、23.26、67.88 mg/mL。5种海藻——叉开网翼藻、裂叶马尾藻、松节藻、舌状蜈蚣藻、硬球毛藻的乙醇提取物对PEP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活性存在剂量依赖关系,IC50值分别为147.64、36.09、123.88、135.36、77.38μg/mL。叉开网翼藻、硬球毛藻、海黍子、裂叶马尾藻、松节藻、羊栖菜水提取物IC50值分别为6.53、11.27、17.34、19.40、19.00、32.71μg/mL,抑制率相对较高;扇形叉枝藻、舌状蜈蚣藻、珊瑚藻、鼠尾藻的水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32.37、103.36、147.52、135.70μg/mL。故上述提取物具备一定的抗高血压和抗抑郁活性。论文将为开发利用角叉菜及大型海藻资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郑楠楠[6](2018)在《谷子和黍子营养功能成分和抗氧化作用的差异化研究》文中指出谷子和黍子都是药食同源的粮食作物,含有降血脂、抗氧化功效的天然活性成分,营养丰富。目前在我国谷子和黍子并没有像燕麦、荞麦和大麦等杂粮那样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其基础研究和精深加工相对滞后,针对谷子和黍子间的营养与功能活性物质及抗氧化作用差异性方面的研究也鲜有报道。本论文以我国典型的10种谷子和8种黍子品种为代表,检测了其基本营养组分、功能活性成分的含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了其抗氧化作用,以期为谷子和黍子的精深加工和科学合理消费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谷子和黍子中脂肪、脂肪酸等营养组分及功能性组分黄酮、低聚糖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而在淀粉、蛋白质、蛋氨酸等营养组分以及功能性组分多酚等含量方面,两者则存在显着差异。谷子中淀粉、蛋氨酸、多酚含量要显着高于黍子,而黍子中蛋白质的含量显着高于谷子。谷子和黍子醇提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PSC)、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值均大于水提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PSC)、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值,且差异显着。谷子醇提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PSC)和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值均高于黍子,且差异显着。两者水提物的抗氧化指标也呈同样的趋势。体外实验表明,谷子和黍子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明显优于水提物,而且谷子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显着优于黍子。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谷子能增强小鼠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综合体外和体内抗氧作用的实验结果,谷子的抗氧化能力强于黍子。

吴慧[7](2016)在《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的初步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亨氏马尾藻(Sargassum henslowianum C.Agardh)作为一种生长在南海海域的大型经济褐藻,化学成分丰富且拥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目前其研究局限于多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为筛选结构新颖且具有药用价值的先导化合物,促进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将对亨氏马尾藻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本课题采用溶剂提取、液-液萃取得到亨氏马尾藻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组分,通过多种分离手段(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气质联用(GC-MS)、液质联用(GC-MS)以及核磁共振(NMR)技术进行组分分析及结构表征,并通过抗菌实验(滤纸片法)和抗氧化(体外DPPH、ABTS清除和ORAC法)以及体内降血脂实验,评价其不同溶剂组分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离从亨氏马尾藻提取物中鉴定了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2E-壬烯酸、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acetic acid 3-hydroxy-3,4,4,6-tetramethyl-7,8-dioxo-cyclonon-5-enyl ester。GC-MS检测分析得知亨氏马尾藻提取物中的成分含有部分脂肪酸及其酯类,并含少量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LC-MS分析发现亨氏马尾藻提取物中富含含氮、含硫化合物以及卤素取代物等化学成分。(2)抗菌结果表明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6种供试菌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抑菌圈为6.5-8.5mm。石油醚萃取物对供试革兰氏阳性菌均无抑制作用,正丁醇萃取物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最强,抑菌圈达到9.1mm,水萃取物仅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抑制作用,抑菌圈为9.2mm。(3)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在0.1252 mg/mL浓度范围内和浓度呈正相关。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氧化活性较强,其DPPH和ABTS半数清除率分别为(0.89±0.01)mg/mL和(0.73±0.03)mg/mL,ORAC值达到(1803.78±81.37)μmol TE(Trolox当量)/g。水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较低,DPPH和ABTS半数清除率分别为(2.11±0.11)mg/mL和(1.77±0.02)mg/mL,ORAC值为(1172.83±83.86)μmol TE/g。(4)体内动物实验发现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皆能使高脂血症小鼠体内TG、TC和LDL-C含量显着降低,使HDL-C含量以及LPL活力显着增强,并能显着降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和AI2,表明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具有降血脂活性。同时,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使小鼠肝脏T-AOC、CAT活力显着上升,MDA含量显着减少,增强体内抗氧化能力。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亨氏马尾藻有关化学与生物活性的理论数据,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刘萌[8](2016)在《几种海洋活性物质预防脂肪肝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日常运动量的降低,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几率逐年提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综合征,其临床症状为甘油三酯(TG)在肝脏的积累,致使肝脏出现功能性障碍。NAFLD是一类非良性的动态发展综合征,在早期肝细胞单纯性脂肪累积阶段,临床上一些常见的具有一定降脂效果的药物可逆转地降低胞内脂质含量,但大多是以损伤肝功能为代价。据报道某些膳食营养因子可通过特定的途径如加速线粒体β氧化、抑制肝细胞内脂肪酸的合成等,对肝脏脂质代谢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某些海洋生物体内具有多种抗氧化成分,如多酚类、色素类物质等,但关于这些抗氧化成分的降脂效果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为进一步开发高效降脂的功能性食品,缓解NAFLD症状,本文以岩藻黄质、牛磺酸和褐藻多酚为原料,研究了这些活性物质体内外的降脂功效及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海带多酚提取纯化工艺及成分鉴定:海带粉经乙醇浸提、XDA-7大孔树脂和硅胶树脂连续固相萃取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确定其纯度为20.64%,且杂质含量较低,该工艺提取所需时间较短,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柱层析耗时久导致多酚含量大幅度下降的缺点。采用制备型HPLC进一步纯化,经液质联用(LC-MS)和核磁共振(NMR)技术确定福建产褐藻—海带多酚主要成分是为6,6-二鹅掌菜酚(Dieckol),其分子量为742。实验时间所限,后续实验均采用20.64%纯度的褐藻多酚提取物。2、以肝细胞单纯性脂质累积为体外模型,评价褐藻多酚、岩藻黄质和牛磺酸的脂质清除效果及作用机理:0.50 mmol/L OA诱导刺激HepG2细胞24 h,胞内脂质含量是空白组6倍且无炎症发生,以此条件建立NAFLD体外模型。以岩藻黄质、牛磺酸和褐藻多酚干预NAFLD体外模型,结果发现活性物质干预24 h,与模型组相比,添加浓度均为1μg/mL时,岩藻黄质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23%;牛磺酸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13%;褐藻多酚提取物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36%,其自身代谢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23%。活性物质干预48 h,与模型组相比,添加浓度均为1μg/mL时,岩藻黄质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61%;牛磺酸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56%;而褐藻多酚提取物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57%,其自身代谢组胞内脂质清除率达到54%。活性物质干预72 h结果与48 h无显着性差别。说明褐藻多酚降脂效果优于岩藻黄质和牛磺酸。活性物质起显着降脂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其在细胞本身的脂质清除方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后研究活性物质降脂机理,以β氧化的几个相关因子AMPK、PPARα和CPT-1含量变化为依据,发现一定干预时间后,活性物质能显着提高AMPK、PPARα和CPT-1含量,通过加强线粒体β氧化起到降脂功效。3、褐藻多酚提取物体内降脂功效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高脂饲料饲喂ICR小鼠,饲喂4周时,模型组小鼠肝脏TG含量是空白组的2.61倍,LDL含量是空白组1.17倍,且炎症因子ALT和AST水平无显着变化;延长饲喂时间,趋势不变,表明肝脏单纯性脂质累积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褐藻多酚提取物干预下的不再给予高脂饲料刺激组在短时间内(4周)脂质清除率达到76%。相比之下,不再给予高脂饲料刺激仅靠自身肝脏脂代谢组脂质清除率达到59%,延长饲喂时间,在摄入高脂饮食的前提下以褐藻多酚提取物干扰的小鼠最高清除率达到53%。说明除去机体本身降脂效果,褐藻多酚提取物有一定的辅助功效,因此机体自身避免再次摄入高脂饮食,同时接受褐藻多酚的干预,可在短时间内显着降低脂质累积。进而研究其降脂机理,发现褐藻多酚提取物在体内脂肪代谢可能经AMPK-CPT-1途径,增加了肝细胞线粒体的脂肪酸β氧化,加速了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顾玲玲,张俊涛,刘岩,宫庆礼,李景玉[9](2014)在《组织培养获得的海黍子幼孢子体的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组织培养间接获得的海黍子幼孢子体为实验对象,研究温度和氮、磷浓度对其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530℃范围内幼孢子体均可吸收NO-3-N、NH+4-N和PO3-4-P。2530℃下NH+4-N的吸收显着高于1015℃时,而NO-3-N和PO3-4-P的吸收速率在实验温度下差异不显着。NO-3-N、NH+4-N和PO3-4-P的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15、25和25℃。当氮浓度<3 000μg·L-1时,幼孢子体均可吸收NO-3-N和NH+4-N,且二者均呈现开放型吸收模式。当磷浓度<30μg·L-1时,幼孢子体可吸收PO3-4-P,且呈现饱和型模式。温度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显着。1030℃范围内,富含氮磷组和去除氮磷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且最大SGR(分别为19.58%·d-1和14.58%·d-1)均在25℃时取得;叶绿素a、c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氮、磷浓度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显着。富含氮磷组的SGR、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c含量分别在1525℃、1530℃和2030℃范围内显着高于去除氮磷组。

马伟伟[10](2013)在《海黍子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黍子(Sargassum Kjellmanianum)是马尾藻科(Sargassaceae)马尾藻属(Sargassum)的一种多年生大型海藻,分布于大陆沿岸的冷水水体中,由于其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其生长过程中合成了一些具有特殊活性的产物,如蛋白质、活性多糖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为寻找天然药物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因此海藻中活性物质已成为了寻找与研究天然药物的热点。褐藻多糖硫酸酯是普遍存在于褐藻中的一种硫酸化多糖,很多研究表明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近年,其可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也被证实。但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多糖发挥生物功能的机理目前还没被认清,其提取原料也仅限于海带、羊栖菜等几种褐藻,对于其他褐藻如海黍子多糖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对山东沿海水体中产量较高的海黍子中褐藻多糖硫酸酯进行了提取分离得到海黍子多糖硫酸酯SKP,并采用超声波辅助自由基降解、色谱分离技术与硫酸化修饰得到不同硫酸基含量的多糖组分,本文对其部分理化性质与结构组成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其抗氧化、体内外抗肿瘤、免疫调节和保湿活性。(1)采用热水抽提法从海黍子中提取得到海黍子粗多糖SKP,对SKP进行了硫酸化修饰与超声波辅助自由基法降解,硫酸化修饰得到多糖SOP,降解后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得到三个多糖组分SKP1、SKP2和SKP3。经测定,SKP、SOP、 SKP1、SKP2和SKP3的硫酸基含量分别为:18.9%、36.7%、8.4%、25.6%和29.9%。(2)多糖部分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多糖均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其次还含有少量的木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降解前多糖糖醛酸含量为23.49%,降解后分级的三个多糖组分糖醛酸含量有所下降;分级后总糖含量明显提高。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几种多糖组分均表现出硫酸基特征吸收。(3)对不同硫酸基含量多糖进行内体外免疫与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海黍子硫酸多糖SKP1、SKP2和SKP3均有一定的促进免疫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SKP2和SKP3多糖组分均表现出极显着的促进脾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增殖,并且可以提高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与释放NO的能力;海黍子多糖硫酸酯的体外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增殖以及小鼠体内S-180肉瘤细胞作用结果显示,海黍子硫酸多糖在体外对Hela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HT-29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KP2与SKP3在小鼠体内可以显着抑制S-180在荷瘤小鼠增殖与扩散,且成剂量依赖性。(4)海黍子多糖具有显着的抗氧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羟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SKP3对·OH和O2-·的清除作用最为明显,清除率可达79.09%和68.22%,各多糖组分对有机自由基DPPH也有显着的清除作用,且清除率与剂量有依赖作用,也随着硫酸基含量的提高有所增加。(5)对海黍子硫酸多糖的保湿与吸湿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降解前多糖组分SKP具有良好的保湿与吸湿活性,保湿率和吸湿率分别可达67.89%和49.22%,吸湿率与透明质酸钠相当,且保湿活性大于甘油。降解后的多糖保湿吸湿活性下降,且降解后分级多糖SKP1、SKP2和SKP3的吸湿与保湿活性没有较大差异。

二、海黍子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质抗氧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黍子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质抗氧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8种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褐藻概述
    1.2 马尾藻属(Sargassum)生物学特征及系统进化研究
        1.2.1 马尾藻属自然分类及分布
        1.2.2 马尾藻属形态特征
        1.2.3 马尾藻属生活史
        1.2.4 马尾藻属藻类经济价值
        1.2.5 马尾藻属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1.3 细胞器基因组概述
        1.3.1 线粒体起源与进化
        1.3.2 叶绿体起源与进化
    1.4 线粒体基因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4.1 传统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方法
        1.4.2 同源PCR扩增直接测序方法
        1.4.3 高通量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法
    1.5 藻类细胞器基因组及其数据库研究进展
        1.5.1 绿藻门与轮藻门
        1.5.2 红藻门
        1.5.3 棕色藻门
        1.5.4 硅藻门
        1.5.5 隐藻门
        1.5.6 其他类群
        1.5.7 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马尾藻属8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总DNA提取
        2.2.2 高通量测序
        2.2.3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2.2.4 基因注释与全序列结构分析
        2.2.5 马尾藻科藻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DNA提取检测结果
        2.3.2 马尾藻属8物种基因组测序数据与线粒体基因组拼接
        2.3.3 马尾藻属8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2.3.4 蛋白编码基因
        2.3.5 tRNA基因
        2.3.6 rRNA基因
        2.3.7 马尾藻科藻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2.4 讨论
        2.4.1 藻类线粒体基因组进化
        2.4.2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方法的选择
        2.4.3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第三章 褐藻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序列比对与建树文件建立
        3.1.3 系统进化树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关于构建系统进化树方法
        3.3.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褐藻系统进化研究
第四章 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服务器和系统配置
        4.1.2 数据来源
        4.1.3 数据处理
        4.1.4 数据库构建
    4.2 实验结果
        4.2.1 数据库概览
        4.2.2 数据库搜索及浏览
        4.2.3 数据下载
        4.2.4 数据提交功能
        4.2.5 数据库中的在线分析工具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蓝莓提取物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1.2.1 蓝莓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蓝莓活性物质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2.3 国外蓝莓活性物质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3 白藜芦醇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1.3.1 白藜芦醇的提取及药理研究进展
        1.3.2 国内白藜芦醇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3.3 国外白藜芦醇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4 油脂的氧化及抗氧化剂的使用
        1.4.1 国内外蓝莓中活性物质对油脂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白藜芦醇对于油脂抗氧化特性研究进展
    1.5 油脂凝胶的研究进展
        1.5.1 油脂凝胶定义
        1.5.2 可食用油脂凝胶剂
        1.5.3 油脂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现状研究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蓝莓粉乙醇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薄层层析法定性白藜芦醇
        2.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的含量
        2.2.5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单因素试验
        2.2.6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2.2.7 LC-18 SPE柱分离提纯样品中白藜芦醇
        2.2.8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酚、花青素及白藜芦醇的含量
        2.2.9 数据统计和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薄层层析法定性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
        2.3.3 蓝莓粉复合酶解单因素实验
        2.3.4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2.3.5 SPE-C18柱分离提纯蓝莓粉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分析结果
        2.3.6 分光光度法测定蓝莓粉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莓提取物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本章使用简称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3.2.3 抗氧化活性
        3.2.4 油脂氧化
        3.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样品挥发性成分分析
        3.3.2 蓝莓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3.3 蓝莓提取物对油脂体系的抗氧化特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凝胶体系的氧化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本章使用简称
    4.2 实验方法
        4.2.1 蓝莓粉提取物的制备
        4.2.2 油脂凝胶的制备
        4.2.3 油脂凝胶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4.2.4 油脂凝胶POV值、TBA值测定
        4.2.5 核磁共振(~1HNMR)测定油脂凝胶氧化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
        4.3.2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氧化特性研究
        4.3.3 ~1H-NMR分析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官能团变化
        4.3.4 ~1H-NMR分析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氧化产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物理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本章使用简称
    5.2 实验方法
        5.2.1 蓝莓提取物的制备
        5.2.2 油脂凝胶的制备
        5.2.3 质构特性
        5.2.4 油脂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5.2.5 油脂凝胶晶型分析
        5.2.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5.2.7 油脂凝胶流变学行为分析
        5.2.8 数据统计和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TPA结果
        5.3.2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5.3.3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宏观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
        1.1.1 糜子起源与分类
        1.1.2 糜子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1.2 糜子综合品质特性
        1.2.1 外观品质
        1.2.2 营养品质
        1.2.3 加工品质
        1.2.4 常见糜子食品及产品
    1.3 谷物品质研究进展
    1.4 淀粉结构及特性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结构
        1.4.2 糜子淀粉研究进展
    1.5 谷物中淀粉与品质关系研究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糜子主栽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及评价
        2.2.2 糜子主栽品种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糜子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2.3.2 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2.3.3 糜子育种改良前景展望
    2.4 小结
第三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籽粒外观品质
        3.2.2 营养品质
        3.2.3 糊化特性
        3.2.4 蒸煮品质
        3.2.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特性
        3.2.6 食味品质研究
    3.3 讨论
        3.3.1 糜子籽粒外观品质
        3.3.2 糜子的营养品质
        3.3.3 糜子的糊化特性
        3.3.4 蒸煮食味品质
        3.3.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3.3.6 糜子的挥发性物质
    3.4 小结
第四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形态变化
        4.2.2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蒸煮特性的变化
        4.2.3 化学组分
        4.2.4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及糜子粉的显微结构观察
        4.2.5 结晶结构和有序结构
        4.2.6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热特性
        4.2.7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糊化特性
    4.3 讨论
        4.3.1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形态及剖面结构的变化
        4.3.2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
        4.3.3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热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学组分分析
        5.2.2 淀粉颗粒的形态特征
        5.2.3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5.2.4 淀粉的分支度及分子量分析
        5.2.5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5.2.7 淀粉糊理化特性
        5.2.8 淀粉糊化特性
        5.2.9 淀粉热焓特性
        5.2.10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5.3.2 淀粉颗粒形态分析
        5.3.3 糜子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与谷物品质相关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营养品质
        6.2.2 α-淀粉酶和生物活性成分
        6.2.3 理化特性
        6.2.4 结晶结构
        6.2.5 热特性
        6.2.6 糊化特性
        6.2.7 流变学特性
        6.2.8 消化特性
        6.2.9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主栽糜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7.1.2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7.1.3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7.1.4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7.1.5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褐藻多酚提取、分离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取方法
    1.1 溶剂提取法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3 微波辅助提取法
    1.4 酶解法
    1.5 微生物发酵法
    1.6 超临界萃取法
2 分离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2.2 树脂分离法
    2.3 凝胶层析法
    2.4 色谱法
    2.5 膜分离法
3 抗氧化活性评价
    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3.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3.4 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capacity,ORAC)
    3.5 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6 单线态氧清除能力
    3.7 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
    3.8 抑制亚油酸过氧化能力
    3.9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substances,TBARS)
    3.1 0 磷钼络合物法
4 抗氧化活性影响因素
    4.1 与多酚含量有关
    4.2 与藻种类有关
    4.3 与组织结构有关
    4.4 与多酚极性有关
    4.5 与分子量大小有关
    4.6 与藻干燥方式有关
5 展望

(5)大型海藻角叉菜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海洋大型藻类
        1.1.1 海洋大型藻类简介
        1.1.2 红藻简介
    1.2 红藻研究现状
        1.2.1 鹿角海萝
        1.2.2 珊瑚藻
        1.2.3 松节藻
        1.2.4 舌状蜈蚣藻
    1.3 角叉菜研究现状
        1.3.1 角叉菜简介
        1.3.2 角叉菜中的化学成分
        1.3.3 角叉菜的生物活性
        1.3.4 角叉菜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角叉菜中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1.4.2 角叉菜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1.4.3 角叉菜及多种大型海藻的活性筛选
    1.5 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角叉菜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2.3.1 角叉菜活性成分的提取
        2.3.2 角叉菜活性成分的分离
    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4.3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2.4.4 化合物谱图
    2.5 小结
第三章 角叉菜多糖的提取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3 多糖实验流程
    3.3 实验方法
        3.3.1 绘制标准曲线
        3.3.2 计算公式
        3.3.3 单因素实验方法
        3.3.4 正交实验方法
        3.3.5 多糖纯化方法
        3.3.6 硫酸基含量测定方法
    3.4 多糖提取方法优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3.4.3 正交实验结果
    3.5 多糖纯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多糖纯化结果
        3.5.2 红外测量结果
    3.6 多糖硫酸基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及讨论
        3.6.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6.2 硫酸基含量测定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角叉菜及部分大型海藻活性成分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自由基清除实验
        4.3.2 对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的抑制活性
        4.3.3 对脯氨酸内切酶(PEP)的抑制活性
        4.3.4 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
    4.4 角叉菜提取物的活性实验结果
        4.4.1 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
        4.4.2 ACE抑制活性实验结果
        4.4.3 PEP抑制活性实验结果
        4.4.4 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实验结果
    4.5 其它大型海藻提取物的活性实验结果
        4.5.1 ACE抑制活性实验结果
        4.5.2 PEP抑制活性实验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谷子和黍子营养功能成分和抗氧化作用的差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杂粮概述
    1.2 谷子和黍子概述
    1.3 谷子、黍子的营养活性物质及生理功能
        1.3.1 谷子、黍子蛋白
        1.3.2 脂肪
        1.3.3 淀粉和纤维素
        1.3.4 维生素和矿物质
    1.4 植物多酚的概述及其的生理功能
    1.5 谷子和黍子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能
    1.6 谷子和黍子的用途
    1.7 抗氧化活性评价指标、方法及其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1 谷子和黍子基本组分,营养组分以及功能活性成分的检测及分析
        1.9.2 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研究谷子和黍子的抗氧化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及实验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谷子和黍子营养组分测定
        2.2.2 谷子和黍子功能活性成分的测定
        2.2.3 谷子和黍子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2.2.4 谷子和黍子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谷子和黍子的营养组分含量对比分析
        3.1.1 谷子和黍子粗淀粉、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分析
        3.1.2 谷子和黍子中氨基酸含量分析
        3.1.3 谷子和黍子中不同种类淀粉含量分析
        3.1.4 谷子和黍子中不同种类脂肪酸含量分析
    3.2 谷子和黍子功能活性组分含量分析
        3.2.1 谷子和黍子中黄酮、多酚含量分析
        3.2.2 谷子和黍子中低聚糖的含量分析
    3.3 谷子和黍子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
        3.3.1 谷子和黍子水提物及醇提物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的分析
        3.3.2 谷子和黍子水提物及醇提物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PSC)分析
        3.3.3 谷子和黍子水提物及醇提物的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值
    3.4 谷子和黍子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
4 结论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的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马尾藻传统用途
        1.2.2 马尾藻化学成分的研究
        1.2.3 马尾藻生物活性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亨氏马尾藻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的分离纯化
        2.2.3 提取分离流程图
        2.2.4 分析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GC-MS检测结果
        2.3.2 LC-MS检测结果
        2.3.3 NMR数据及化合物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亨氏马尾藻生物活性的研究
    第一节 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物体外抗菌活性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 试验原料
        1.2 供试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 滤纸片法测定抑菌活性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原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 总酚含量的测定
        2.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4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5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测定(ORAC)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酚含量
        3.2 DPPH清除能力
        3.3 ABTS清除能力
        3.4 ORAC测定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体内降血脂和抗氧化活性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亨氏马尾藻粗提物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3 生化指标的检测
        3.1 体重和肝脏指数
        3.2 血清和肝组织脂质指标的测定
        3.3 肝组织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4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鼠体重变化及肝脏指数
        4.2 对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
        4.3 对小鼠肝脏脂质水平以及脂蛋白脂酶活性的影响
        4.4 对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几种海洋活性物质预防脂肪肝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1 非酒精性脂肪肝概述
        1.1.2 NAFLD发病机制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
        1.1.4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1.2 褐藻多酚
        1.2.1 褐藻多酚生物活性
        1.2.2 褐藻多酚的提取
        1.2.3 褐藻多酚的分离纯化
    1.3 牛磺酸
    1.4 岩藻黄质
    1.5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褐藻多酚的分离纯化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褐藻多酚提取物的制备
        2.2.2 褐藻多酚提取物的全波长扫描
        2.2.3 褐藻多酚提取物的HPLC测定
        2.2.4 褐藻多酚提取物相对分子量的液质联用测定
    2.3 实验方法
        2.3.1 褐藻多酚提取物的全波长扫描分析
        2.3.2 褐藻多酚提取物的HPLC图谱分析
        2.3.3 确定褐藻多酚提取物的纯度
        2.3.4 液质联用确定褐藻多酚标准品的分子量
    2.4 小结
第3章 海洋活性物质的体外降脂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溶液配置
        3.2.3 细胞存活率MTT的测定
        3.2.4 细胞LDH含量的测定
        3.2.5 细胞ALT、AST含量的测定
        3.2.6 尼罗红荧光测定TG积累
        3.2.7 油红O染色观察胞内TG累积
        3.2.8 活性物质降脂机理测定
        3.2.9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NAFLD模型的建立
        3.3.2 海洋活性物质体外降脂功能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褐藻多酚提取物的体内降脂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饲料采购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小鼠生活条件
        4.2.2 小鼠分组及造模
        4.2.3降脂实验
        4.2.4 小鼠实验各指标的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体内NAFLD模型的建立
        4.3.2 褐藻多酚提取物体内降脂研究
        4.3.3 褐藻多酚提取物体内降脂机理研究
    4.4 实验小结
        4.4.1 体内NAFLD的建立
        4.4.2 褐藻多酚提取物干预下的小鼠体内脂肪的变化
        4.4.3 体内降脂机理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组织培养获得的海黍子幼孢子体的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组织培养和幼孢子体的获得
    1.2幼孢子体的营养盐吸收特性
    1.3幼孢子体的生长特性
    1.4幼孢子体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5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幼孢子体的营养盐吸收特性
    2.2幼孢子体的生长特性
    2.3幼孢子体的叶绿素含量
3讨论
    3.1通过组织培养间接获得海黍子人工苗种的优势
    3.2海黍子幼孢子体的氮吸收特性
    3.3海黍子幼孢子体的磷吸收特性
    3.4温度和氮磷浓度对海黍子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3.5通过组织培养间接获得海黍子苗种技术的实用性

(10)海黍子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多糖研究概况
    1.2 褐藻及褐藻多糖硫酸酯研究进展
        1.2.1 褐藻及其多糖研究进展
        1.2.2 褐藻多糖硫酸酯研究概况
    1.3 海黍子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2 海黍子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海黍子多糖的制备
        2.2.2 海黍子多糖的纯化
        2.2.3 海黍子多糖降解及分级纯化
        2.2.4 海黍子多糖化学硫酸化修饰
        2.2.5 海黍子多糖化学组成分析
        2.2.6 光谱特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KP柱层析分级纯化结果
        2.3.3 海黍子多糖样品化学组成分析
        2.3.4 多糖的光谱分析
    2.4 小结
3 海黍子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总还原能力测定
        3.2.2 多糖对羟自由基(·OH)清除作用
        3.2.3 海黍子多糖组分清除O2-·实验
        3.2.4 多糖对DPPH·清除作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还原能力
        3.3.2 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
        3.3.3 清除超氧阴离子(O2-·)能力
        3.3.4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3.4 小结
4 海黍子多糖体外免疫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体外免疫实验
        4.2.2 抗肿瘤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体外免疫实验结果
        4.3.2 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与分析
        4.3.3 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褐藻糖胶保湿与吸湿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多糖吸湿性能测定
        5.2.2 多糖保湿性能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保湿吸湿活性
        5.3.2 保湿活性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海黍子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质抗氧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8种马尾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藻类细胞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D]. 崔宇通. 烟台大学, 2021(09)
  • [2]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D]. 仇宏图. 延边大学, 2020(05)
  • [3]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D]. 杨清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褐藻多酚提取、分离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J]. 袁付红,赵丽丽,逄锦龙.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8)
  • [5]大型海藻角叉菜活性成分的研究[D]. 李峰.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6]谷子和黍子营养功能成分和抗氧化作用的差异化研究[D]. 郑楠楠.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7]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的初步筛选[D]. 吴慧. 广东海洋大学, 2016(02)
  • [8]几种海洋活性物质预防脂肪肝活性及机理研究[D]. 刘萌. 集美大学, 2016(05)
  • [9]组织培养获得的海黍子幼孢子体的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特性的研究[J]. 顾玲玲,张俊涛,刘岩,宫庆礼,李景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10]海黍子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功能研究[D]. 马伟伟. 烟台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海粟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质的抗氧化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